登陆注册
14308800000016

第16章 自由在哪里

有一个被严重忽略的常识:任何表达,都必须活在它的前提和语境中,而不是飘在空气里或嘴巴、纸上。这一点是如此普通,以至于我们视而不见,经常是说的人不听,听的人不想,真正的交流和沟通本来就是一种理想状态,再缺少对语境的强调,只能是不断地出现误读,鸡同鸭讲,鸭以鹅的感受来评论鸟为什么会飞。

“自由在哪里”这样的问题,我给不出确切的回答,而只能描述,描述它的正面侧面,甚至是反面。因此,我只能一如既往地首先表明,这里所要写的自由,不是那个谁也说不明白的概念,而更多是一种粗糙感觉、一种自我认知。这种感觉,和我在其他文章中所不断强调的一样,完全基于我个人对自己的发现、认识和塑造,基于我对了解自己在生活中的位置和意义所做的思考,它只指向日常的层面和我们闲谈时所触及的界限。

我希望用日常的经验,给那些已经失去原有活力和意义的字眼,以一些崭新的细微触角。当然它自会生长、自会引申,自会同其他事物勾连起来。我想实现的,是在那无数的司空见惯里,找到缝隙,去攫取外面的空气,去吸收外面的微光,去看那接近真实的世界。我试图寻找一种自在与平衡,随心所欲不逾矩,或者,一种个体所能达到和实现的自由。当然,这也不是强调只退回到人的内心,而完全不顾世界的齿轮怎么样转动,只是在关注世界的同时,做好攘外必先安内的个体工作。我愿意把这里的自由形容成一种有意义的内心生活,笃定、坦然,但绝非鄙陋和简单。我也不认为它仅仅是我的私语,我仍然希望它能在一定的限度内,说出,或哪怕仅仅是触及某些人的共性。

1.

2000年,我第一次坐火车,去大连的一所税务学校读大学。这是我头一回到比家乡小镇更远的地方。尽管这所学校是我绝不满意的,但因为多年读书累父母所欠下的债务,因为不想让他们再为这件事焦心,我还是去了。

踏上火车之前,我曾想象,自己即将从那个偏远的小镇,到一个更广阔的天地,我将更自由,不必再过食堂、教室、宿舍三点一线的生活,不用再学讨厌的学科。但到了学校之后,我惊讶地发现,学校要求学生每天上早操,上晚自习。这个消息有点让我绝望,我以为走出高中之后,再也没有强制性的自习了。开学的第一个月,都在军训,我站在操场上,一边机械地听着教官的口令,一边把这件事翻来覆去想了很多遍。在军训结束的时候,学校开始发教材,我领到了班长发给我的一个算盘,它是最后一根稻草,彻底将我击溃。我毅然退学,又跑回去复读。那时我想过太多事,但并没想清楚自己做这个决定的根本原因是什么,现在想来,强制的自习和类似于高中的管理,以及这个和我的想象太过有差距的算盘,让我体验到了某种束缚,甚至比高中还要强烈的束缚感。它是无形的,可是更紧。

或许这和我的天性有关,我就是那种宁可被蚊子叮得满身红包,也不愿意挂起蚊帐的人,我无法忍受自己被罩在一个柔软的盒子里的感觉,只要一想到这一点,我就会有窒息感。从童年起,除了上学,基本都是在山野里,放羊、捡柴火、采药,我已经跑野了。这是一种自在。但我向往着另一种自在,想看山外的世界,想知道别人的生活,想读更多的书。这一年的10月份左右,我重回高中,开始了第三次煎熬的复读生活。这是我漫长高中生涯的最后一年,也是复读生涯的最后一年。

我很清楚地知道,这是我人生最后的机会,我豁出去了。也许是做好了再次失败回去种田的准备,这一年,我的心态很放松,不放松的时候,也强迫自己放松。我同另外两个也是复读了多次的老油条一起,剃了光头,坐在教室的最后一排,桌堂里放着教材练习题,还有小瓶装的二锅头。我们会在老师写板书的时候,偷偷拿出来嘬上一小口。我也开始经常逃晚自习,跑出去跟人家看录像,打台球。当然,需要学习的时候,也能踏踏实实地学习。我感到了一种自由,它是那么怪异,可又那么真实,我体验到了自己不再为将来的考试所捆绑的轻松感。我想,这自由感让我受益,那一年的高考成绩不错,我到北京来上学,读了理想的中文系。

这年冬天,也就是复读第一学期将尽的时候,班里来了两个插班生,一男一女。他们是从职业高中转过来的,学绘画,文化课成绩不好,想到正经的高中来听课学习。他俩坐在我们前面。我经常看他们画的素描,觉得很有意思,他们也乐意跟一个对绘画一窍不通的人说说自己的本行。有一次,他们在随手画着玩,画的是一个人的侧脸。我说:能让我也画一下吗?那同学问:“你会画画?”我哪儿会啊,我说,我就是看你们画挺好玩的。他把笔递给我,又给我一张纸,我拿着纸笔,很快画了一个轮廓。那同学看了有点儿吃惊:“你真不会画画?”我说:“第一次。”他说:“可是你画得很好啊,特别是比例。”我没看出比例哪儿好来,但觉得那个侧脸不丑。我想,也许我真有点儿画画的天赋呢。

之后几天,我有点儿迷恋这玩意,整天拿着他们的素描本乱画,结果可想而知,我画得乱七八糟,狗屁不是。我找到第一次画的那张脸,看着它,想不通为什么这天赋只是灵光一现。后来我知道,我在这方面完全没什么天赋,只不过那一次画的时候,是心无旁骛,也心无期待,脑子里有个轮廓,手里就跟着画了个轮廓而已。

现在我可以说,在那几秒钟的时间里,我进入了一种自由的状态,以致把仅有的那一点绘画的本能释放出来,在之后,我再也无法在这方面达到这种状态了。我一直记得当时的感觉,它尽管微弱,却引领了我,让我早早知晓,人是可以在某些时刻摆脱引力,超越肉身的。

2.

前几天去医院,在医院排队,临近中午,有一个缴费窗口要停止收费,排在最后一个的中年女人跟后面来排队的人说:最后一个了。但他们仍不肯离去,期望着能沾光早点儿交上费。有一个七八十岁的老太太,也排在那儿,直到别人觉得没有希望,都走掉了。收费的小伙子很坚持,只收最后一个,老太太请求他半天,说自己年龄很大了,就多收一个吧,但小伙子用“停止收费”的牌子挡住了窗口。

老太太失望至极,她没想到,自己的年龄和请求,真的不能打动他。她很伤心,这伤心不仅仅是要重新去排队,而是她作为一个老人完全被忽视了。这时候,隔壁队伍里一个穿着清洁工服装的女子,招呼老太太到她前面插队。老太太连说谢谢、谢谢,甚至还鞠躬。女子赶紧搀住她,说没事,大娘,大伙都没意见。后面的人,果然没有人提出意见,有的人是赞同,有的人是无所谓,有的人虽面露不悦,但没有过度表现出来。隔着玻璃,那个刚才拒绝了老太太的小伙子,铁黑着脸,不知道在想什么。

他也许会固执地觉得,我这是在坚持原则,我本来11点就该下班了,这都12点了,能怪我吗?或者,他感觉到了某种羞愧,自己也许应该让老太太把费交上。还有没有别的呢?可能有吧。

我看重这故事的结果,也看重它的前因,在排队的时候,最后一位的中年女人,不停地告诉后来的人,自己是最后一位了,在后面排也没用了,可还是有好多人围在那儿不走。为什么呢?仅仅是因为在中国,任何地方都要排队吗?还是有时候,我们不但着急,而且喜欢超越规则。甚至,在很多人眼里,这种对普通规则的超越,被视为一种更大的自由,而不是特权。

中国的老百姓,日常生活里需要穿插于各种证件中。而政府部门的各种离奇规定,更会让你疲于奔命。

比如户口,我想,办过和它有关的事情的,一定都是满腹牢骚,一把血泪。我的户口,本来跟在父亲的户口簿上, 2000年去大连读大学,迁过一次,一个月后我又给迁回来了。2001年到北京读大学,又迁到北京。2008年毕业时,有几份工作摆在面前,一个能解决户口但不喜欢,一个不能解决户口也不喜欢,但我还是选择了后者。6月份,我拿着毕业证和学校的派遣证,回老家去办户口。但现实是,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你可能永远回不了家。户籍所的人告诉我,你已经读了硕士,不能是农村户口,只能是城镇户口。我说,那就给我落在林东镇吧。

她说:你在这有单位吗?

我说没有,我不在这工作,哪儿有单位。

有住房吗?

没有。

那你也不能单独落户。

那我怎么办呢?

我哪儿知道你该怎么办。

你会无奈、会愤怒,可又找不到具体的对象。幸好,老弟早几年毕业时把户口落在林东镇了,我可以把自己的落在他的户口本上。老弟的户口本上写着户籍地址:××镇××街,事实上这条街并不存在,那是一直在规划但始终没实现的虚拟街道。我在一条并不存在的街上落了户。2010年,想申请限价房,又跑回去,开一个在老家没有房子的证明,结果更悲催,没法证明,因为你要在一条并不存在的街上,证明一件并不存在的东西。证明无比证明有,要困难得多。那两天,我跑遍了各种部门,也没能盖上一个章。

这些证件,不但每一个都像一枚钉子,把你定在某处,它们还互相勾连,结成一张“第二十二条军规”那样的大网。人们在这样的网里,又能有什么自由可言呢?

3.

“自由”这个词,从诞生之日起,就深陷无数的悖论之中。很多时候,人们只看到了一个向度,然后使尽全身力气去到达,结果呢?有适得其反,有南辕北辙,有头破血流。

前几日,跟同事到一个著名的出版公司在北京的办事处,听一场产品宣讲会。我们急匆匆赶到一栋玻璃墙大厦,果然是豪华气派,等电梯的人很多。我们等了十几分钟,才上到电梯里,我问同事:是12楼吧?他们说是。我就摁12楼的按钮,它始终不亮。这时,电梯里的一位男士说:“这里坐电梯是要刷卡的,没有卡哪儿也去不了。”我们自然没有卡,这个出版公司的人也从未说过,电梯外也没有张贴任何告示。当时,我们都在想,一般情况下,电梯里有卡的人会帮忙刷一下的,但是没有。没有就没有吧,也许是他们已经习惯了。我们只好跟着电梯下到1楼,找到前台,刷了身份证,拿到一个写着“12”的小牌牌,找到另一个服务人员,她提前帮我们刷卡,摁好12楼,我们终于到了地方。

后来,我们才知道,并非是电梯里的人不愿意帮忙,而是因为他们每个人手里的卡,只能到自己所在的一层,一个在8层办公的人,完全不可能凭自己的卡,上到其他楼层。说实话,听到这儿我实在吃惊。再询问,他们说是为了安全考虑。这似乎是完全可靠的理由,可实际上,真正有犯罪企图的人,根本不可能被这点东西挡住。这不过更多是一种掩耳盗铃式的内心安全感,或者,从消极的意义上看,这是一种带着奴役性质的自我管理。会议结束,临走时,我开玩笑地跟对方说:为什么我们到你们这儿来,有点儿探监的感觉?他们是一个个被封在某个楼层的人。在这样的境遇下,自由可能就是,我是一个在12层工作的人,我可能永远也不会去8层,但我必须能去那儿,而不是被如此禁止。

在奴役之中,那种自我束缚的软性奴役,又最难被体察和发现。有这样一个段子在微博和微信圈里流传。段子说:女孩和男孩分手了,临走时女孩对男孩说,我要的生活你永远给不了。女孩嫌弃男孩穷,和一个富二代在一起了。后来女孩得了严重的肾病,需要换肾,新男友却在这时候抛弃了他。肾源紧缺,女孩在要绝望的时候却突然等来了配型成功的肾源。出院时,她收到男孩的信,好好活着,我能给你的仅有这么多。

这是一个让人感动的故事,人们在转发、评论、感慨。但是我们不能不警觉到,这感动里,隐藏着一种对自由的戕害——把超越限度的极端的爱,当成一种爱的德行来歌颂。它的可怕,在于它和主流价值所宣扬的为某某献身的精神是同一逻辑的。然后我们也看了很多,女朋友要求男友证明爱她而跳河淹死,为了证明有男子汉气概而被混混捅死,两个人为了比较谁更爱这个女孩一起跳河,一个溺亡……他们是这种逻辑的受害者。这个逻辑,不但强调无条件的绝对的牺牲,以爱的名义,还让人不自觉地去认同。牺牲当然是美德,但却不该是绝对的道德,否则,再美的花,都会变成刀刃。

我们确实太善于自我奴役了,借助种种正当的名义。自2001年到北京,已十余年了,毕业工作也已经有5年了。这5年,对于我和我的朋友们而言,渐渐有了很大的差别。在学校的时候,大家资质差不多,努力也差不多,但一走向社会,就会显出截然的不同。在我把刚刚拿到的微薄工资,用来偿还读书时借的助学贷款时,有一些同学,已经在家里的资助下买了房子。那时我想,没关系,我还完钱,和老婆一起努力工作,攒钱,过几年我们也可以的。然而过几年之后,情况并没有改观,而有了房子的同学不但房子升值了,还买了第二套房子。即使我现在花光所有的钱付首付,去贷款买和他们一样的房子,也彻底成了两个阶层的人:他已经身价几百万,而我是负债上百万。我想,这是一种很奇怪的社会区分,也是一条通往奴役和自我奴役之路。买了房子的,当着房奴;没有的,渴望成为房奴。

如果说这是极端的例子,那在日常生活里呢?中国人,有多少假期是你不知道的?有人列举了法律规定的婚假、产假、探亲假等十几种,很多人看了都大吃一惊,因为大家从来没想过自己还有这么多假期——从来没想过,即使偶尔想过,也觉得好像不可能。即便是我们清楚知道的假期,有多少人请假的时候,会觉得理所当然呢?还是,你心里有点惴惴不安,有点畏畏缩缩,有点担心不被批准?好像是你并非在享受应得的某物,而是平白无故抢了单位什么东西一样。事实上,休假是一个人的权利,合法合理休假,这是一件平等的约定,但我们太多人在享有权利的时候,依然心怀不安,难以坦然。

4.

有一天晚上,出去见几位老师,10点多坐地铁回去的时候,听到四五个20岁左右的女孩子,在大声地、叽叽喳喳地议论自己的老板是个笨蛋。

“他问我有什么问题吗?我当时特别想说,你就是最大的问题。”一个女孩子这么评价,其他人听了,都笑了起来。

我想这也是自由吧,走出那个方盒子,走出打卡器和摄像头,仅仅是在单位通向住处的一节车厢里,她们在陌生的人群中肆无忌惮地议论着那个“老板”。特别是,你把她们的脸,和周围面无表情的满车厢扑克脸对照起来,就会发现,这些刚进城不久的打工的女孩子,还有着天然的生动。我无法猜测,在她们工作一年、两年或者十年之后,在她们有了更多的顾忌和考虑之后,还会不会如今天这般肆无忌惮,但这一刻,已然是美好的了。没错,这一刻,她们享有自由,自由不是一劳永逸的恒定,不是一旦获得就永不消失,它只不过是零散的。

有两位同事,一个去了次英国,一个去了次美国,回来后都谈到一个类似的情节,他们说,在国外遇到了一些孩子。“他们怎么笑得那么开心,你一看就知道是发自内心的开心,可中国的孩子,一旦上了学,就再也看不到这样的笑容了。”那么,它哪儿去了呢?

曾许多次和朋友聊到,不知从哪儿看来或听来的陈丹青的一句话,是说,他第一次到美国后,看到美国人大吃一惊,因为满大街的人都长着一张没有受过欺负的脸。这当然是夸张,但却包含着真实的震惊体验。我们,我们绝大多数人,确实长了一张皮肤下潜藏着无奈的脸,甚至,长着一颗苟活的心。前一段,看到某电视选秀节目中的决赛,有四个选手,其中一个是海外的中国人,汉语仍说不好,他们站在一起。本来,走到最后的这些青年,都有才华,且长得漂亮,可是这四个人并排站在一处时,你还是能从他们的脸上看到这漂亮的不同。三个一直在国内长大的人的脸上,总有一种“好吧,怎么都行”的样子,即便是在他们“我一定是最棒的”宣言时刻。远远不够的自信与坦然,明明知道这是个游戏,可是却要当成更重大的事情对待。

我有些悲哀,因为我深切地知道,我在公交车、地铁站、电视屏幕、大街上看到的脸,也就是我自己的脸、我朋友们的脸。我们都是如此木讷,却毫无所觉,我们都是这等容忍,却没有底气。因为我们不自由,因为我们每一个神经末梢的微微一动,都会牵扯到好不好、值不值得、对不对这些问题,因为我们从小听了太多的规训,并且伴以各种惩罚。为了活下去,或者说得更好听些,为了活得和别人差不多,我们不在乎原则、内心,更何谈自由。

那平时倨傲的人,一见到领导,立刻变得谦卑起来,几乎没有经过任何转化,他会把耳朵靠近领导的嘴来听。这是一种中国式的礼节和尊重,可这也是一种自我奴役。也许这个词不准确,但还能用什么词来形容?我们就是喜欢把自己砍削成任何需要的形状,三角形、菱形、圆形,以备随时安放在某个需要的地方。如果我们不能从这些微小的地方惊醒,不能守住最普通和日常的自由之心,那个我们所追求和向往的更大的自由,是不会突然降临的。

5.

住在城里的人们,不必再幻想世外桃源,即便逃到郊区的农家乐,也是一样。在眼下,唯一可抵达自由的个体努力,只能是用一道墙把外界的喧嚣挡住。就像人们追恋青春,也就是因为那时候懵懂冲动,有无数的幻想,亦无数的可能,而且完全不惧生活的牵绊。

火车在轨道上飞驰是自由吗?还是它冲出轨道才是自由?又或者,自由是不被芜杂侵扰,是心静神安,是笃定平和?母亲在田野里劳作,风轻云淡,还不那么累的时候,她是自由的吧?老婆在教师节的那一天,收到已经毕业的孩子一条接一条的短信时,她是自由的吧?幼儿们终于学会了走路,甚至学会了跑,开始挣脱大人搀扶的手,他们是自由的吧?那么,这种所谓的自由,真的能把自己这棵小草从成片的草丛里摘出来吗?

在读高中的时候,经常在冷冬的夜晚,于大街上的风里行走。我一直沉迷于冷风吹打在脸上、身上的凛冽感,一直喜欢风声盖过老师讲课的声音、同学喧闹的声音,更何况黑夜自身也要遮去许多白日的烦躁。此刻想来,我那时所体会和沉迷的,也许就是一种自由。现在,我依然喜欢在冷风里行走,只有冷的风,才能把粘在你皮肤上的赘物吹掉,还你轻盈的步伐。我想说,这片刻的轻盈,是值得的,它也许不能让我成为草丛里的高树或繁花,却保证我的根始终在地上,保证我不失掉草的本色。

策兰在《水与火》里有句诗:黑夜明亮,黑夜明亮,发明了我们的心。我被黑夜和明亮并举的悖论性结合所打动,更为“黑夜发明了我们的心”这天才的发现而激动,黑夜于人的意义,也许就是日常生活对有心者的意义。在黑夜里,我们才能摒弃其他,而最大限度地面对自我。而对自我的认识和塑造,正是自由的起点。

同类推荐
  • 长脖子女人

    长脖子女人

    姜淑梅老人的前两本书,《乱时候,穷时候》《苦菜花,甘蔗芽》都是讲家事、国事,回顾中国近百年来的苦难历史,属于个人色彩比较浓的回忆录。这本书是纯粹的老人讲故事,是纯粹的故事书了,有奇妙的传说,精彩的民间故事,还有各种怪谈,谈狐说鬼,是原汁原味的民间故事集。
  • 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朱自清散文选

    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朱自清散文选

    本书包括《荷塘月色》、《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匆匆》、《背影》在内的诸多名篇悉数收入其中,在这里朱自清不仅是一个柔弱的文学家,他也是一个时刻在思考和感受人生的思想家。
  • 西窗内外:西方现代美文选

    西窗内外:西方现代美文选

    本书系《西窗集》的增补本,不仅收录了初版本和修订本的全部译文,还收录了其他一些散逸文字。其中多为散文、随笔,也有短篇小说及长篇断片,还有散文诗。卞之琳翻译的短篇美文,可谓尽在其中。
  • 吾飞月亮桥

    吾飞月亮桥

    这是一部诗集,包括五言绝句、七言绝句、五言律诗、七言律诗等几个部分。诗作涉及作者生活中的重要阶段,内容方面有对流金岁月的回顾、对祖国大好山河的赞美、对亲友的深情和对生活瞬间的感悟与哲思,作者在生活的细微之处触景生情,截取生活的瞬间加以歌咏。作者以一个诗人的犀利笔锋,随意调动情感编制的文字,在虚实之间展示了诗人独特的审美体验与率直的魂魄。
  • 解密中国大案(二)

    解密中国大案(二)

    丁一鹤用纪实文学的方式记录中国法制进程的一些片段,本书所展示的案件都在北京和全国产生过一定影响,有的案情也通过各种传播渠道为广大读者所知。但与其他媒体报道不同的是,本书的内容全部来自丁一鹤对案件当事人的亲自采访和他所接触的相关案卷。而且是对案件鲜为人知的内幕进行原汁原味的展示和披露。因为作者的采访和掌握的资料是一手的、真实的、独家的,所以本书对于案件的报道是具有一定深度和广度的,而且大多内容是读者闻所未闻见所未见的。本书除了重点展示北京法院审理的国家药监局窝案中落马的小人物、原国家统计局长邱晓华重婚案之外,还对轰动全国的段义和杀人案、许晓刚受贿案等轰动全国的大要案进行了解读。
热门推荐
  • 一日三秋

    一日三秋

    收录了著名散文家及评论家韩小蕙女士历年来散文精品凡30余篇。其中既有写老北京的生活趣闻,又有且行且思的精彩体会;既有拍案而起的意气风发,又有煎茶煮酒的闲情雅趣。文笔隽秀,构思精美,让人在享受文字之美的同时享受思想盛宴。
  • 妃乱后宫

    妃乱后宫

    上一世,小叔了为争夺她家的财产,谋害了她双亲的性命,令她死于非命,她穿越重生。这一世,兵荒马乱,她刚出生,还没来得及见双亲,就与父母分离,还没长大,便再一次成为孤儿,与大娘相依为命,凭着一手好厨艺,总算生存下来,却因为长得太标致,她被选入宫,为了守护心爱的人,她只好凭借着现代人的智慧,开始一步步走向皇权巅峰,助皇上平定天下。--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康熙末年殖民者

    康熙末年殖民者

    一觉醒来,重生到类似康熙年间,并且为四省海关总督魏东亭庶子魏启元,原本登不上历史的人却帮助家族国家站立在世界的巅峰,康熙渐老,九龙夺嫡,依靠自己对历史的了解在这个大形势下帮助家族正确战队,选择了未来皇帝的阵营,同时创建了魏家商行,把权利扩展到世界各地,东印度公司和西印度公司的确还是占领了那么多的殖民地,但是最大的股东却变成了一个华夏人,靠着系统给咱的帮助,用最廉价的商品为武器,以船舰利炮为后盾,杀向了全世界....
  • 承蒙苏公子

    承蒙苏公子

    唐叶讨厌苏城,整个北川都知道。苏城讨厌唐叶,整个北川也都知道。却不曾想过,本就生厌的两人会对上眼,这可惊呆了所有人。苏城:“爱上你之前,我一无所有,拥有你,我有了全世界。”唐叶:“守护你这一座城,是我的使命。”
  • 大武侠民国之初

    大武侠民国之初

    清末民初,战乱四起,武林人士要想安身立命,上对朝廷,下对黎民百姓,洋人倭寇,我想把青云剑法传下去,谁是我的衣钵传人,谁能许我一世芳名,留我半世之殇,从此仗剑天下,锄强扶弱。
  • 对面的女螂看过来

    对面的女螂看过来

    满怀敬意为苍蝇、蚊子、屎壳郎立传,三桩离奇谋杀案引出三段可悲可叹的昆虫往事…… 一个螂如果逍遥,上帝就会派另一个螂来让你烦恼;一个螂如果寂寞,上帝就会派另一个螂来让你孤独。
  • 强缠宝贝前妻

    强缠宝贝前妻

    林焱说结婚,李雨薇没问他原因,于是,婚结了。林焱说离婚,李雨薇问他,“想好了,是吗?”林焱说:“嗯!”于是,婚离了!==林焱和李雨薇的婚姻,没有谁明白是怎么一回事,反正就那么凑在一起,一凑就凑了七年。原本李雨薇想着,七年复七年,就那么着吧,一辈子也就那么长,可是天不遂人愿,李羽西回来了。李羽西是谁,她可是林焱唯一爱过的女人,所以她李雨薇能说什么,退位让贤呗!【片段】李雨薇望着从楼梯上一阶一阶滚下去的白色身影,吓傻了。林焱却在这个时候一把排开挡在前面的她,将楼下浑身是血的女人抱在怀里,“李雨薇,你真可以,西子姐怎么着你了,你又犯什么毛病!”“李雨薇,你最好祈祷西子姐和她肚子里的宝宝平安,不然我看你要如何处理。。”男人走后,他的妈妈将李雨薇一双冰冷的手放在手心,声音细细柔柔:“微微,你没错,你只要记得这个就好!”李雨薇望着她,为什么,为什么要抓着她的手把那女人推下楼?【片段】机场,男人和女人四目相对,良久,女人转身,男人又忽然伸手拉住她。女人回头,就见素来横着走的男人红着眼圈,欲言又止。纤细的手指抬起描摹他的眉眼,自己的眼泪却猝不及防,颗颗跌落。四年后,同样的机场,闻讯而来的男人风一样拥住刚才下机女人。“坏人,不许欺负我妈咪!”突然,一个小萝卜头挡在女人前面,小战士一样仰着头瞪男人。男人俯身与小萝卜头平齐,如果是自己的孩子,也该这么大了。可是,左看右看,这奶娃娃为何跟那个应该扔到地狱的男人长的一模一样?!【片段】林焱,嬉皮笑脸蹭李雨薇胳膊顺带抱大腿:“媳妇儿,我好像木家可归了,你行行好收留我吧!”李雨薇,抱胸居高斜睨状顺带踹某人小腿似笑非笑:“嘿嘿,谢谢无偿提供娱乐版最新头条!”明明是一奸商,三天两头蹦跶到娱乐版头条,逗不逗!林焱脑门瞬间滑下数条黑线,“老婆我错了,人老祖宗都说了,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以前都是我错了,我改还不行么?”李雨薇心想,一巴掌下去再给颗甜枣?我也改了!*==好吧,以下才是最重要滴==*这个是两口子的婚姻涅槃史,喜欢收藏、留言,火火感谢之!对了,旧文推荐1.【二婚缠绵:老婆是个宝】2.青春校园--淼淼
  • 医见倾心:院长碗里来

    医见倾心:院长碗里来

    新婚之夜,顾佳琪原以为和相恋多年的男友终成眷属,一觉醒来,却发现自己头上一片青青草原……被渣男侮辱,一气之下酒醉和陌生美男野外……天啦撸,爱是一道光,如此美妙?情急之下丢下十块钱,美男还是再也不见吧,却意外发现自己睡了院长!哭唧唧此刻,某男正看着自己问:还跑不跑了?怎么办?在线等!
  • 杨敬斋针灸全书

    杨敬斋针灸全书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