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学生 成就梦想
——千方百计抓好大学生就业工作
胡卫东
就业是民生之本。就业是大学生实现价值、成就梦想、回报社会的必要途径,既有利于个人的成长成材,发挥人力资源的优势与作用,也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大学生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是先进生产力的传播者,是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帮助和促进毕业生就业是国家、社会和高校的重要工作,意义和影响重大。
一、连年累加,大学生就业的形势严峻
自2002年以来,全国高校毕业生逐年大幅度增加,到2012年全国高校毕业生总数突破650万,再创历史新高,就业压力空前,就业形势依然严峻。国家高度重视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将其作为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来抓。各级政府和就业主管部门也将高校毕业生就业列为重点工作,出台措施,想尽办法,克服困难,全力以赴为毕业生就业服务。
在困难面前,学校高度重视,就业工作队伍更是加倍努力,在校毕业生就业工作领导小组的带领下,迎难而上,取得了良好成绩。学校始终高度重视学生就业工作,将人才培养与就业工作有机结合,将人才培养与国家、社会发展需求有机结合,发挥学校办学优势与特色,突出学校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模式,并将学生就业作为衡量学校人才培养水平的重要依据。学校认真贯彻落实国家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各项政策,积极引导毕业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择业观。全校上下立足校情,发挥特色和优势,齐心协力,共克时艰,为毕业生就业提供最广阔的平台和最大的帮助。
二、千方百计,促进大学生就业
尽管困难重重,压力巨大,但是学校全心全意为毕业生服务的宗旨没有变,力争帮助每一位毕业生实现就业的目标没有变。为此,学校制订了一系列的工作方针和措施,开展了多项工作,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继续贯彻坚持就业工作“一把手工程”,加强工作机制建设。就业工作“一把手工程”是我校就业工作中的长效机制,得到了有效贯彻和长期坚持。校领导亲自挂帅,研究我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中出现的问题,部署各项工作。我校坚持就业工作要“早动手、早准备、多思考、多途径、走出去、请进来”,制定了一套完备的就业工作考评办法和奖励机制,充分调动各院系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工作效率高,成果显著。
2.深入开展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择业观。就业指导是对当前就业形势的分析,是对国家就业政策的解读,是对学生就业观念的引导,是对学生就业技巧和就业方法的辅导。我校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注重理论化、系统化、专业化,根据学校实际以院系为单位分别进行。校领导、校外专家学者、学生处和各二级学院的老师纷纷走上讲堂,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以不同的方式对毕业生进行就业指导。学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针对毕业生在就业和创业过程中遇到的一些问题进行面对面的单独指导,这样更加切合学生个人实际,突出个性化。在就业指导过程中,我们注意引导毕业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择业观,教育学生要端正就业心态,明确就业目标,制定自己的职业发展规划,选择适合自己的企业。学校选派就业指导教师参加教育部及辽宁省举办的就业指导培训班,使其业务素质和业务水平得到了显著提高。
3.加强校园网络建设,最大限度地发挥就业信息网的作用。随着信息化技术的不断发展,网络普及程度正在不断提高,网络在毕业生就业工作中发挥的作用也越来越大,已经成为毕业生获取就业信息的主要渠道,同时兼具就业指导功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就业信息网的功能已经成为就业工作者的共识。我校十分注重就业信息网的建设和维护,指派专人负责。一方面增加网站功能建设,另一方面增加信息发布数量,提高更新频率。就业信息网成为我校毕业生就业最有力的助手,成为毕业生获取就业信息最便捷、最直接的渠道,发挥了无形的巨大作用。
4.不断努力开拓就业市场,办好就业双选会。就业市场建设是就业工作的基础,广阔的就业市场是实现毕业生充分就业的前提和保障。我校深知就业市场建设的重要性,将就业市场建设摆在了就业工作的首要位置,努力做到让每一名毕业生都有业可就。一方面,学校继续加强就业基地建设,保持与就业基地用人单位的沟通和联系,稳定已有市场,做到已有市场岗位不减少;另一方面,挖掘学校潜力,利用教师资源、校友资源、社会资源,多渠道开辟新市场,挖掘出新的就业岗位。以2011年为例,据不完全统计,本年度我们共为毕业生提供就业岗位23000多个,其中由新市场开发出的就业岗位达到9000多个,约占就业岗位总数的40%。多年以来,校园招聘会一直是毕业生就业的主要途径,在校园招聘会上签约的学生数量占毕业生签约总数的70%以上,校园招聘会在毕业生就业工作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如何能利用好校园招聘会,使之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在就业工作中显得十分重要。我校在每年9月至次年5月间都举办多场大型、中型、小型及专场招聘会,取得了显著成效。在举办招聘会过程中,学校领导、各院系领导、老师、各部门领导多次亲临会场,与企业代表真诚沟通,面对面交流,积极推荐毕业生就业,我校“就业工作全员化”目标得到了进一步的推进。
5.引导毕业生响应国家号召,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国家和辽宁省连续实施西部计划、辽西北计划、三支一扶计划、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将高校毕业生入伍预征工作作为一项重点工作来抓。我校认真贯彻国家和辽宁省有关精神,积极鼓励毕业生参与到上述项目之中,引导毕业生响应国家号召,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同时,学校还重视做好毕业生入伍预征工作,制定了入伍预征工作办法,认真落实“五个一”工作,开展形式多样的政策宣传活动。
6.深入开展创业教育。我校是辽宁省首批“大学生创业教育示范校”,因此,我校将创业教育工作的重点放在“引导毕业生走上创业之路”上。学校多次举办创业培训班,并邀请地税系统的领导和负责同志来到学校做“税收与创业”的讲座,解决毕业生创办企业后关心的税收方面的问题。2011年度我校共计有41名毕业生领取了《大学生自主创业证》,有3人成功创办了自己的企业,真正走上了创业之路。
三、完善服务,成就梦想
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我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圆满完成了学校的目标和任务,取得了良好成绩。连续多年我校毕业生顺利就业,毕业生初次就业率均达到95%左右,始终保持在全省高校前列。从就业去向看,有12%左右毕业生考取研究生,实现了继续深造的梦想;有1%左右毕业生办理了《大学生自主创业证》,走上创业旅程;从毕业生就业的行业来看,遍及石油化工、机械制造、科研设计、金融单位、管理营销、机关和企事业单位、武警部队等各行各业;从毕业生的就业地区分布来看,呈现以辽宁为主,遍及北京、上海、天津、广东等28个省、市、自治区的局面。有50%左右的毕业生在辽宁省内就业。省外就业的毕业生,其中就业人数较多的为山东、天津、河北、浙江、江苏、内蒙古等,占毕业生总数的14.67%。
经过不断的努力和探索,我校的毕业生就业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在全省处于前列。尽管如此,就业工作依然不容乐观,我们的毕业生自身存在的问题应引起足够的重视,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毕业生就业期望值依然较高。这是多年来一直存在的一个问题,毕业生依然怀着天之骄子的心态,在就业选择过程中依然追求“大城市、大企业”,不能摆正位置,面对大众化教育的现实,不愿意到基层就业,不愿意到中小城市就业,导致出现了“无业可就”和“有业不就”的矛盾现实。
2.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缺乏主见,独立性差。现在的毕业生多为独生子女,家长为其铺就了个人发展的道路。这种现象导致了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缺乏独立性,出现了家长陪同参加双选会、陪同面试的场面。在就业选择时,家长的意见占据主导地位,毕业生缺乏主见。这种情况必然导致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过分依赖家长,缺少求职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这同当前严峻的就业竞争形势是不相适应的。
3.毕业生综合素质还有待提高。企业在招聘过程中十分看重毕业生的综合素质,然而部分毕业生综合素质不高。譬如有的学生外语水平笔试能力强,但是口语差;有的学生学习成绩好,但是缺乏组织能力和沟通能力;有的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强,但是学习成绩不理想,专业知识不扎实。今后学生如果能够在自身综合素质培养上多下工夫,自身实力将有大幅增强,求职能力将有显著提高。
这些问题对我们的就业指导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为此,要深入加强思想教育,一方面,引导大学生认清严峻的就业形势,正视现实,因势利导,矫正不适宜的就业期望值,树立适合自己的就业期望值;另一方面,树立正确的就业观,科学规划职业生涯,把今天的历练与明天的成材结合起来。另外,有针对性地增强大学生就业方面的能力,克服自身求职中的“短板”。
今后毕业生就业形势依然严峻。面对挑战,我们坚信,只要我们有信心、有决心,不辞辛苦、不畏艰辛、千方百计地工作,我校的毕业生就业工作一定会做得更好,用我们不懈的工作服务学生,成就他们的梦想。
(作者系党委副书记,教授)
校庆六十载感言
牛季凡
光阴荏苒,岁月如梭,在时光长河的流淌中,沈阳化工大学走过了六十年,六十年的时光在历史的长河中只是短暂的一瞬,但是,六十年的时间可以历练一所学校。
我是1964年来到沈阳化工大学的,当时叫沈阳化工学院,至今已经走过四十八年,可以说,我经历了这所学校的大部分发展阶段。今天,让我们像品茗一样去慢慢地品味学校风风雨雨的六十载,这让我们感慨万千。我们化大从校园百亩发展到一千五百多亩,学生人数从千人发展到一万五千人,从单科型学校成长为多科性大学。我们经历了国家高等教育的不同发展阶段,每个阶段都是机遇与挑战并存,困难和发展相伴。这一切都是对我们的挑战,我们感受过辉煌,也经历过艰辛。可以说,我们走过的路坎坎坷坷。但是,坎坷的道路历练了我们化院人。在困难面前,化院人以顽强拼搏、艰苦奋斗的精神一路走来。不畏艰难就是我们的特色,以此积淀了沈阳化工大学丰厚的底蕴,这是我们的财富,这笔财富永远是沈阳化工大学前进的动力。
弹指六十年,桃李芬芳,每个心灵都有属于自己的梦想,每个梦想都有属于自己的天空。化工大学是一片知识的沃土,一座攀登的人梯。让我们的学子用青春和智慧、豪情和壮志为我们的民族和国家书写壮丽的诗篇。
时光流淌了六十年,情愫悠悠,我们不会忘记各级党政部门和社会各界给予学校的大力支持和帮助,我们不会忘记在这片沃土辛勤耕耘过的每一位教职员工,我们不会忘记在化工大学留下青春印记的每一位校友。
让我们以六十年校庆为契机,以“强学力行,喻理求真”校训为理念,踏踏实实抓好教学质量建设,狠抓素质教育,为培养出高质量人才做出贡献,为沈阳化工大学书写更美丽的未来。
(作者系原沈阳化工学院院长,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