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次,我去一个比较富裕的村庄。中午吃饭时问了他们猪肉的价钱。他们说的竟然比北京城里还要贵,我觉得不能理解。他们解释说,我们这儿的猪肉就是从北京城里进的货。我问,你们自己没有养猪?回答是,不养。问为什么。他们说不合算。我说,养猪不是还有补贴吗?一头猪要补上百元呢。当地人回答我,补贴你五千块,请你在家里养一头猪,你干不干?一句话把我堵回来了。
下午到农户参观。一家一个小院,收拾得干干净净,院里种着花草。果然没有养猪的地方,连农家常见的散养鸡都看不见。我说,你们连鸡也不养啊。农户的主人说,怕它啄了我的花。
我想起了30年前在大别山区农村的所见。那时候大多数村子都有这样一道风景线:家家户户都有一个妇女坐在门口纳鞋底。但是偶尔也有村子没有这样的景象。原来这些村子比较富裕一些,每天的工分值超过五角钱。那时的解放鞋大约三元钱一双,人们就觉得纳鞋底不如买解放鞋上算。妇女出工的积极性高了,就没有人纳鞋底了。这就是农民的经济学。
我是喜欢穿布底鞋的,它舒适、透气。可是随着农民的逐渐富裕,有一段时间,布底鞋买不到了。市面上能买到的布鞋也多是胶底的。再过一段时间,布底鞋又出现了,可是不再是过去那个价了。这种情况人们是能理解的,如果硬要维持纳一天鞋底收入不到五角钱,农民的日子怎么过?哪里还有现代化的农村、现代化的中国?
二十多年前,出租汽车刚在中国兴起。有一位同志在车上问司机一个月收入多少。他说五百元左右。这在当时是个令人羡慕的数字。这位同志问司机满意不满意。回答说满意。这位同志又说要是人人都能月入五百元就好了。那司机却说,如果那样,棒子面就不是这个价了。
不要责怪这位司机自私。他说的是有道理的。当然整个社会逐步致富的脚步是挡不住的,如今绝大多数人的月收入早已远超过当年那位司机的水平,物价的结构也随之有了许多变化和调整,特别是纯手工劳务的产品涨得更多一些。
吃饱了的人和挨饿的人想问题的方法和行为方式都是不一样的。但这不等于我们会注定没有猪肉吃。一些大的养猪场正在农村兴起,远离住宅,农民成了养猪场的工人,八小时工作制,现代化的设备,高高兴兴去上班,洗完了澡轻轻松松回家。这才是新农村的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