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4699700000006

第6章 国家公敌

公元618年五月,甲子。时任大隋相国,总百揆,加九锡的唐王李渊在长安城太极殿宣布即皇帝位,定年号为武德,国号为唐。

自此,为后世引以为傲的最伟大光荣正确的王朝终于宣布了它的诞生。它将以自己神奇的生存方式延续近三百年,并将它的威名传向九州四海,同时深深烙印在每一个炎黄子孙的身上。

它不仅是辉煌,是荣耀,让我们激动不已,无比自豪。

它同样有黑暗,有丑恶,需我们内视反听,继往开来。

然而无论是好的还是坏的,大唐这个名字都值得永远被我们所铭记,不止在书本里,更应在血液里。

细心的朋友应该发现了,在我记叙大唐开国这一伟大的时刻时,我所选用的是公元618年的时间形式。之所以如此,是因为这一年的年号很多,如果都说全了应该是唐高祖李渊武德元年兼隋炀帝杨广大业十四年兼隋恭帝杨侑义宁二年兼另一个隋恭帝杨侗皇泰元年兼夏王窦建德五凤元年兼许皇帝宇文化及天寿元年兼定杨可汗刘武周天兴二年兼梁帝萧铣鸣凤元年兼另一个梁帝梁师都永隆二年……

有些眼花了吧。我说过了,这一年的年号很多。不过为了避免被认为有刷屏和凑字数的嫌疑,我们这里就不写全了,有兴趣的朋友倒可以试一试把这个年表补完整(友情提示:请准备一张大点的纸),相信绝对能让你大开眼界。

对于我来说,如此豪华的加长版年号带来的唯一麻烦是多码些字,手累点。然而对于李渊来说,麻烦就不唯一。因为罗列起的超长年号时时刻刻在提醒唐高祖,你不过只是国内星罗棋布的小政权的领导者中的一个,所谓至高无上的皇帝头衔,目前只是一个虚名而已。

面对众多的竞争对手,相信当时的李渊只看到名单,就会觉得眼花缭乱。但是有一点李渊是比较明确的,消灭对手,要从身边的做起。只有不断击败降服周围的强敌,自己的事业才能一步步做大做强,最终实现重新统一全国的梦想。

伟大的前身,无一不是渺小。

薛举也是这样认为的。

薛举,男,兰州金城(今甘肃兰州)人,祖籍河东汾阴(今山西万荣西)。出生年月不详。当时的职务是西秦霸王、皇帝。换句话说,他是李渊的竞争者之一。

薛举举兵反隋的时间是大业十三年的四月份,比李渊要早上三个月,而在李渊七月份宣誓出兵时,薛举已经宣誓称帝了。所以从某种角度看,薛举和李渊应该算是同期生,而李渊还有必要称呼薛举一声前辈。

身为前辈,薛举对后起的李渊似乎明显缺乏好感。因为对于已然占据陇西的薛举而言,关中地区一直在西秦国国家未来长远规划的大布局中占据着关键的地位。如今李渊连声招呼也没打就迅速占领了关中,这在薛前辈的眼中看来,明明是来抢生意的嘛。

薛举是个粗人,不像李渊那样喜欢先礼后兵。因此得到李渊拿下长安的消息后,也不多废话,径直就提兵奔着关中杀来了,且态度很明确:你抢我的生意,我就砸你的场子。

自大业十三年(617年)十二月,薛举派出长子薛仁杲经略关中以来,李渊同薛举的军队先后交手不下十次,双方互有胜负,基本处于相持的阶段。然而,武德元年(618年)六月的这一次却让李渊第一次感受到了巨大的威胁。

根据李渊所掌握的情报,这回前来造访的薛举并不是一个人。为了确保能一举攻下长安,把新地主李渊赶回太原老家,薛举特意邀请了两个好朋友一起来斗地主,这两个人,一个叫做咄苾,一个叫做梁师都。

所谓咄苾,其实是个简称,这位仁兄的全名应该是阿史那咄苾,时任东突厥的莫贺咄设(官职名)。作为启民可汗的第三子,始毕可汗的弟弟,咄苾手中掌握着一批极为精锐的突厥骑兵,实力极强。而且由于此人的牙帐设在五原,地理位置相对靠近汉地,因而北方许多割据势力都争相表示依附,逢年过节就派人送礼上供,唯恐得罪了这位兵强马壮的大爷。所以广袤的北方看上去群雄割据,各霸一方,每个都牛气冲天,但实际上在咄苾那里,他们个顶个是乖宝宝,莫贺咄设大人叫他们站着,他们不敢趴着,让他们向东,他们绝不敢往西。简直比家里养的狗还要听话。而薛举招来的另外一个外援,梁国皇帝梁师都,正是这些乖乖中的一分子,人称乖乖梁。

李渊从不畏惧薛举和梁师都中的任何一人,即便是这哥俩一起上,李渊也有足够的信心将他们一举击败。但是一旦敌人的阵营中加入了突厥人,那情况就要两说了。要知道当年李渊起兵之所以能够最终成功入主长安,突厥首领始毕可汗提供的战马(需现金购买)和雇佣兵是最为关键的一大前提条件。如今天下尚未平定,假使就此先与最大的军马供应商闹翻,李渊失去的不仅仅是可靠的技术型外挂,还可能是已经得到的一切。毕竟直到整整十年后的唐太宗时,唐军方才具备了能与突厥骑兵正面交锋,一决高下的实力。因此当时的李渊为免惹怒咄苾,进而遭遇突厥与其小弟们的群起围殴,主动以光禄卿宇文歆作为使者,携带大量财宝出使突厥。

事实证明,咄苾和薛举的交情远比不上咄苾与李渊的深厚友谊(李渊给的更多)。在宇文歆的全力斡旋下,莫贺咄设高高兴兴地下达了撤军的命令。抛下了小弟梁师都继续在灵州城下吹西北风。由此新生的唐政权顺利地化解了首次真正意义上的大危机。

收到宇文歆的汇报,宝座上的李渊终于长舒了一口气。而很快,又有新的报告反馈了回来。这一次是关于西方战场的,不过不是好消息:秦王李世民战败于浅水原。

胜败乃兵家常事,下次再交手再报此仇。

李渊本来是这样想的。然而当他读到报告下面的详细情况时,这才意识到,李世民已经没有下一次了。

因为李世民的这一仗真心不是战败,而是惨败。带出去的八大总管里慕容罗睺、李安远、刘弘基三人被俘,其他的五位也全部败退,不能再战。至于参与此战的士兵,仅阵亡率便创纪录的高达六成。基本等同于全军覆没。

李渊震怒了,打了这么个烂仗,你也有脸回来?!到底是怎么回事?给老子说清楚!

李世民回复:有病!

按照秦王殿下的说法,到达前线后,由于水土不服,没多久就病倒了(据说得的是疟疾)。在本人无力指挥的情况下,他将全军的指挥权转交给了自己的副手刘文静与殷开山。但是两个人违背了自己坚守不战,耗敌锐气的既定部署,贸然出兵,结果被薛举绕道偷袭后军得手,以致大败。

不过根据今天部分学者的研究考证,事情应该是这样的,李世民来到泾州与薛举对峙了几天后,敏锐地发觉西秦军的兵力少,粮食也不多(举粮少兵疲,悬军深入),于是犯了轻敌大意的战场常见型错误,没有好好准备(恃众不设备),但没有想到,薛举的士兵人数是不多,然而薛举本人却是狡猾狡猾的。暗中派兵设好了埋伏,等李世民来钻,结果李世民没防备就大摇大摆地来了,由此被秦兵抄了后路,全军覆没。

请不要问我哪个版本的故事更贴近历史的真相。因为说句实话,我也不清楚。我只知道,依据当时的西北情况,长期生活在关中的人突然跑过去,因一时的水土问题而病倒比较正常。但如果真的是患了疟疾,只病倒李世民一个,比较不正常。况且以刘文静的精明,领兵决战这种大事绝对不会不请示领导,自己决断。而退一步讲,即使刘文静没上报,李世民身边的人至少也会给主帅反映一下当前的情况。所以,李世民绝对知道当时军队的动向。至于李世民有没有劝,刘文静有没有听劝,那则是另外的问题了。鉴于李世民登基后长期存在乱改史书的坏毛病(这一点在学界如今也基本达成了共识),综合以上诸多因素,个人认为,李世民病倒是有可能的,与此同时,李世民说谎也是有可能的。不过要想查明真相,大家仍需努力。

但既然败得如此窝囊,这口大黑锅总得找人来背吧。鉴于李世民提出自己的身子尚未康复,实在是背不了锅。自然要找下一级的算账,几大总管都扑街了,自然要找刘文静和殷开山。于是这两位晋阳起兵的骨干被解除所有职务,打发回家。

处理完人之后,下面该处理事了。

唐军在浅水原战败后,薛举趁势拿下了高墌(今陕西长武北),并派其子薛仁杲进围宁州。此时,西秦军通往长安的门户已然洞开,关中各地也受到败讯的影响开始骚动起来。如果薛举下定决心,一鼓作气,直击长安,李渊的新铺子离歇业也就不远了。但有些事,是说不准的。李渊的运气明明看起来跌到了谷底,薛举的运气明明看起来飙到了巅峰。孰知命运居然又开了个玩笑。薛举在进军长安的路上突然患病,不久便撒手人寰。其长子薛仁杲随后接位,西秦攻打长安的势头暂时放缓。李渊这边终于得到了宝贵的时间来重新部署全局,以应对来自西方的威胁。

所谓敌人的敌人就是我们的朋友,为达到牵制西秦兵力的效果,李渊这一次将目光投向了占据河西的李轨。作为与薛举并起于西北的豪杰人物,一直以来李轨都生活在薛举的阴影下,因为有薛举在,起兵自立后,竟没有隋军来镇压。因为有薛举在,附近有水平的文化人都跑了过去,弄得自己好不容易搞起了个政府班子,只能靠一帮老粗兄弟死撑。还是因为有薛举在,李轨和突厥方面始终没有达成合作协议,只好与内附隋朝的突厥势力联合,勉强提升一下军力。所以当李轨接到李渊的来信后,十分激动。李渊在信中不但一口一个族弟的叫得李轨心里直发痒,还高度认可了李轨存在的历史与现实意义,看得李轨热泪盈眶。于是心情大好的李轨热情款待了唐朝的使者并派出自己的弟弟李懋跟随唐使一同返回长安拜谢李渊。

李渊对于李懋的到来深表欢迎,为加强双方往来,进一步密切各方面的交流与合作,李渊当场授予李懋大将军之职,同时下诏以鸿胪少卿张俟德为特使前往凉州,正式任命李轨为凉州总管,加封凉王。

有了李轨的策应,李渊开始从容地集结军队,并把新的西路军交付给了李世民。临行前李渊明确告诫自己的儿子:不要再让我失望!

八月十七日,李世民二次挂帅西讨薛秦。

这一次,绝对不容有失。

薛仁杲与他爹薛举不同。如果说薛举的特点是勇猛狡黠、八面玲珑的话,那么其子薛仁杲的特点应该是特别的勇猛狡黠兼特别不八面玲珑。据史料反映,这位仁兄力气极大且精于骑射,但凡领兵作战必然冲在前线,属于那种一上战场就兴奋,见到敌兵就疯狂的角色,由此薛仁杲在西秦军中被誉为“万人敌”。连他老爹都自叹弗如。

这么一个生来不安分的人,自然不会在家里等太久。薛举八月初病逝,薛仁杲八月底就再次打了过来,据说期间不但没有大操大办丧事,而且连老爹的遗体也还没埋,估计只是简单开了个追悼会,大家一起追思怀念了一下,这就跑回军营,筹措新的战争了。

九月十二日,薛仁杲击败秦州总管窦轨。九月十七日,设计擒杀骠骑将军刘感,兵围泾州城。几天后,薛仁杲又命部将仵士政率领数百人向唐陇州刺史常达诈降,乘机里应外合,拿下陇州和常达本人。

以上战绩有力地表明,在李世民赶来前,薛仁杲基本打遍了西部唐军的各位主要将领,且无人能敌。

然后,能敌的终于赶来了。九月底,秦王李世民到达高墌前线。

西秦皇帝薛仁杲对于远道而来的李世民似乎不太感冒,只派出了大将宗罗睺领兵前来挑战,然而秦王李世民对于宗罗睺似乎同样不太感冒,任对方在外面喊破了嗓子,就是不出战。

日子就这么一天天过去,营外叫阵的西秦士兵的嗓子是越练越好,但薛仁杲这边的状况却越来越糟。

首先是西秦的第一号谋臣郝瑗被下达了病危通知书。郝瑗之于薛仁杲的重要性很类似于范增之于项羽。众所周知,范老爷子离开项霸王后,项羽的军队虽然依旧很能打,但基本上说来已经丧失了进行战略性作战的能力,之后就是被韩信、彭越等几位各种联手折腾,最后终至战机尽失,一败涂地。几百年后的西秦,情况虽没有项羽那么惨,但也差不多。郝瑗病重后,薛仁杲对唐的攻势在表面上看起来似乎比薛举最盛的时期还猛,然而事实上薛仁杲发起的一系列攻势,对于唐朝的威胁性其实大大地降低了。至于这其中的原因,用我们高中所学的哲学原理就可以解释清楚:没有抓住主要矛盾。

当初郝瑗给薛举做形势分析时曾明确指出,如果我们存在进攻的要点,那要点只有一个,就是长安。如果我们想要通往胜利,那胜利之路的方向也只有一条,就是通往长安的那条。对于郝瑗的这一结论,当时的薛举是十分认同的。可惜的是,薛举点头后不久,人就走了。而郝瑗很快也追随薛举的脚步,一病不起。如此一来,没有了郝瑗适时提供顾问与指导,薛仁杲只能跟着自己的感觉走,并由此一路走到黑。

失去郝瑗的智力支持,只不过是薛仁杲头疼的开始。更要命的麻烦还在后面。

在同李世民对峙了整整两个月后,薛仁杲结结实实地亲身体会了一回什么叫做“兵马未动,粮草先行”。由于李世民的部队打死不动地杵在那里,却时刻处于伺机而动的状态。薛仁杲这么多天来基本上没有再搞什么大的军事动作,只是被动地守在李世民大军的旁边,唯恐被唐军一路尾随,抄了后路。应该说薛仁杲这么做很符合军事上“敌不动我不动”的精神。但是兵马长期不动不要紧,你粮草总要动的。西秦本来属于远途作战,粮草供应一边是靠大本营运输,另一边主要得靠从唐军手中缴获。现在仗打不成,缴获自然没有。于是秦军的运粮压力骤然加大,并已经开始出现供应不足的现象。这种情况下,总不能去跟李世民说我们这边出现了食品短缺的问题,需要大规模运粮救急,麻烦搞运输的时候高抬贵手别黑我。在那个年头,慈善事业是没有市场的,无论是薛仁杲还是李世民都很清楚,这场对峙的结局,将会直接影响到整个大西北的归属。因此,李世民不会放水,薛仁杲自然也不能放手。在无法获取额外的粮食补充的情况下,薛仁杲唯有眼睁睁地看着自己的随军粮草越来越少,直到西秦的士兵普遍开始有了明显的饥饿感。

一般军队粮草补充出现了问题,统兵的主将总要召开一个紧急军事会议,同军中的其他主要将领讨论一下下一步的走向之类的问题。不过这一次,薛仁杲似乎可以直接跳过这一步了。因为其他的将领已经走了,且走向很一致——李世民的军营。

不知是哪位仁兄领的头,在得知军队粮食出现短缺且薛仁杲有意继续对峙的情况下,西秦的将领们开始分批成建制地向唐军投降,并很快呈现出了风靡的趋势,最后不仅随军出战的武将投了降,连西秦左仆射钟俱仇这样的文官也跑来凑热闹,主动献城请求归附。这样下去,不用再等六十多天,薛仁杲估计真的要在战场上一个人单挑一万个了。

事情发展到这个地步,大致符合李世民的预期。

于是等候了许久的唐军将领终于盼来了出战的命令。

奉命出战的是行军总管梁实。此人名气不大,此前也没有过什么出色的战绩。所以当李世民公布他的名字时,在场的众将都表示不解,纷纷议论为什么会是他?然而看到李世民胸有成竹的表情,大家很快停止了讨论。因为他们知道李世民已经给出了回答。而答案将在不久的未来揭晓。

对于薛仁杲帐下的第一大将宗罗睺来说,谁来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要有人来。因此当他得知唐军将领在浅水原扎下营寨的消息后,宗罗睺立即带上全部精锐杀了过来。

结果很明显,梁实并没有创造出任何奇迹,驻扎在浅水原的唐军很快被宗罗睺包围,梁实带领他的士兵们坚守不出,同时凭借险要的地形之便,这才勉强地顶住秦兵的猛攻。但是所谓的能守住,也就是个自我安慰。梁实军中的水源此时已经基本上被宗罗睺的人彻底切断,所部唐军士兵只好边挑战自己的耐渴极限,边祈祷援军尽快出现。

当初李世民交给梁实的任务时,说得很明确,你要引诱秦军出兵猛攻,并凭险固守,耗敌锐气。如今梁实的任务大致已经完成。现在终于是决战的时候了。

李世民扫视了一遍身前的诸位将领,紧紧握了握手中的佩剑,然后以无比坚定的语气吐出了四个字:可以战矣!

所有的等待只为这一时刻!

决战吧!宗罗睺!薛仁杲!

黎明时分,唐军大部队由右武侯大将军庞玉统一指挥,列阵于浅水原。而在庞玉对面的就是宗罗睺统率西秦军队主力。据史料反映,薛氏父子之所以能在大业末年陇西群盗并起的情况下迅速脱颖而出,并在短时间内统一陇西地区,凭借的正是其麾下的这支混合了羌人、突厥人和西北大汉的多民族部队。而实践已经证明,当这支部队放在拥有丰富军事斗争经验(做匪多年)的宗罗睺手中,往往可以更好地发挥其潜在的力量。

如今在浅水原的战场上,昔日实践的证明再次被证明是正确的。两军交锋不久,前线总指挥庞玉就敏锐地发现,论拼命,还是少数民族的士兵们具备先天的优越性啊。自己手下的士兵虽然已经在拼命抵抗,但眼见还是渐渐出现了不支的迹象。只需稍等片刻,己方的阵线就将土崩瓦解。而几个月前浅水原战场上唐军的惨败也即将重演。

但历史终究没有重演。因为这一天,李世民承担了昔日薛举的角色,在两军酣战的关键时刻突然率领伏兵从宗罗睺的侧翼杀出。秦军被打了一个措手不及,但随即反应了过来,朝向李世民的方向冲杀了过去。

此时,李世民的唯一保命资本,就是身边的几十名骑兵。

然而出乎秦兵预料的事情发生了:面对西秦军队的集中冲击,李世民不但没有调转马头,夺路而逃,反倒是撒开缰绳,仅带着不足百人的骑兵发起了对冲。

至于对冲的结果,史籍里是这样记录的:罗睺士卒大溃,斩首数千级。

关于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戏剧性的场景,宗罗睺估计在战场匆忙之间是想不清楚的。但是如果他眼神够好且观察得够仔细的话,应该会发现跟随李世民冲锋的这些骑兵是统一披挂黑色铠甲的。

是的,在不久的将来,这批人会获得一个享誉天下的标准称呼:玄甲军。

有关这支堪称传奇的骑兵部队可以说的有很多,不过那些我们会在后文详细讲到,这里就不多说了。这里你只需要知道,浅水原之战不过是传奇的开始。

接下来的节奏就比较单一了。基本上是秦兵在前面跑啊跑,唐军在后面追啊追。由于双方军队都以骑兵为主,一不留神大家居然一路跑到了薛仁杲的大本营析墌城附近。

很明显,出现这种状况说明李世民等人对于陇西一带还是不太熟悉,乘胜追击时,没有注意沿途景色的变化,一个兴奋加激动就没刹住马。不过还好,在追过头的这两千人里有一个人是比较了解情况的,此人正是曾长期与薛氏势力周旋的秦州总管窦轨。

在发现自己这部分人已然孤军深入来到西秦的腹地,窦轨立刻赶马追上了在前面领头的秦王李世民,说:“我们现在虽然已经击破了宗罗睺的大军,但是薛仁杲依然有析墌这座坚城可以据守,所以咱还是不要轻举妄动,先打探一下情况再说。”

李世民笑了:“不瞒你说,我考虑这件事情已经很久了。目前我军兵锋势如破竹,机不可失,舅舅就不要再劝了吧!”

既然大外甥是主帅,且先前已有考虑。那别人信不信不管,反正我是信了。窦轨当即不再说话。唐军继续前行。

前面将是西秦的心脏,拿下它,此战即可完胜。

在李世民的坚持下,两千骑兵最终还是到达了析墌城下。

然后往前一瞧,发现窦轨说错了。薛仁杲并没有登城固守,而是亲自统领部队已经在城下列好了阵势。看来是等候多时了。

说句实在话,敌兵具体摆出什么样的阵型,对于李世民手下的玄甲军而言是个无所谓的事。无论是一字长蛇阵还是二龙出水阵,玄甲军的应对手段那都是一样一样一样的。一个字的话是冲,两个字的话是冲,冲,三个字的话是冲!冲!冲!

怎么打不是打啊!

然而没等玄甲军冲上去,薛仁杲的阵列中居然有几个人率先冲了过来,且边冲边大声呼喊,情绪很激动,表情很兴奋。

这一回轮到李世民一头雾水了:难不成薛仁杲还有几个就能打几百的精英猛骑小战队不成?

事实证明,李世民只猜对了一半。

从薛仁杲那边冲过来的几人的确堪称是西秦军中的精英,比如领头的那位浑干(名字很有个性)正是薛仁杲帐下数一数二的骁将,向来以善于冲锋陷阵而著称。但今天这哥几个跑来确实不是来冲锋陷阵的,而是来临阵投降的。

虽说史书上从不缺乏临阵投降的记录,但这几位以不怕被后面的人追射且不惧被前方的人误射的勇气,外加在上万人面前当场跪地请降的魄力,在史书上留下的这一笔还真是能让人感到耳目一新。

唉,真是败给你们了。

薛仁杲长叹一声,直接领着剩下的人回城了。

与此同时,留下城外的李世民等人哭笑不得。

当天傍晚时分,唐军的后续部队终于赶到,在李世民的指挥下,大军完成了对析墌城的合围。

当天三更半夜,薛仁杲的部下们开始掀起一轮新的归降风潮,大家纷纷找来绳索和竹筐,把自己缒到城下,然后以百米冲刺的速度向唐军的方向狂奔(怕被城楼上的守军射到),紧接着自报姓名、身份,有序地走进战俘营。

事情发展到这个地步,就算是薛仁杲也不得不承认大势已去。

十一月八日,薛仁杲率领西秦文武百官出城投降。

半个月后,薛仁杲及其部将张贵、仵士政等人被下令斩首于长安闹市。西秦就此灭亡。

得到李世民击败薛仁杲,平定陇西地区的消息时,李渊表现得很淡定。因为作为一个君主,按照礼法要求是不能轻易显示出自己的真实感情的。但是作为一个父亲,李渊知道此时此刻李世民最需要的正是自己对其出色表现予以认可与肯定。于是李渊决定以一种特殊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态度——派出使者代表自己前往迎接凯旋归来的李世民。

自古以来,大将取得大捷后,皇帝都有派人出城数里夹道欢迎,致以慰问,示以勉励的传统,因此在得知父亲大人派出的特使抵达豳州的时候,满脸征尘的李世民并没有打算立刻前往会见这位使臣。然而从他听到那位特使名字的一刻开始,一切开始发生了变化。李世民全身的疲劳感不但顿时消失得无影无踪,连声音都变得有些小激动,他提高了几个分贝的音量,大声喊道:快请特使大人进来相见。

这个世界上能让年少得志的李世民做到如此客气的人并不很多,但这个人绝对是例外,因为这个人的名字叫做李密。

就在李世民和薛仁杲对峙于泾水一带的时候,兵败洛水的李密在部下的劝说下最终做出了一个关键性的决定:西入关中,投靠昔日的盟友李渊。

武德元年(618年)十月八日,名震天下的李渊和李密终于在长安城内实现了历史性的会面。据知情人士透露,会谈中,宾主双方畅叙了往年的友情,并主要就未来的合作发展前景进行了深入讨论,从而达成了三点共识:第一,双方一致认为,李密领入关内的两万士卒应尽快完成改编工作,重新建立起有效的指挥体系,并适时转变战争观念,从此作为唐军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战斗。第二,双方表示将妥善处理李密战败后广大原瓦岗军控制区出现的群龙无首的现实问题,加快开展对瓦岗军旧将的招降工作,并尽早取得实质成果。第三,双方同意将本着“相互理解、彼此合作”的精神就共同关心的问题和各自关切保持坦诚有效的讨论。

会议结束后,李渊提议将自己的表妹独孤氏嫁给李密为妻,对此,李密表示他完全支持,也同意李渊的看法。李密说,皇帝大人今天把表妹许配给我,这代表了皇帝对自己的信任与关爱,自己将奋发图强,以新的身份和更加积极的心态去迎接皇帝交付下来的光荣任务!

很快的,李渊给李密的新身份就下来了:光禄卿、上柱国,赐爵邢国公。

据说接到这一任命的时候,李密的脸都白了。

表面上看,李渊很够意思。赐爵邢国公,地位很显赫,仅次于李渊的亲儿子和兄弟;品级也不错,上柱国是正二品,享受国家领导人级别的待遇。但是即便如此,李密还是难掩失望之情,因为他的职务是光禄卿。

所谓光禄卿是国家重要的职能部门光禄寺的长官,而光禄寺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它专管皇室的膳食。所以,光禄卿用我们今天的话来说基本上就是李渊及其家人的首席高级营养师兼国宴负责人,外加李氏家庭食堂大堂经理。也就是说,李密摇身一变,从天下民军的盟主转型成为了全国厨子中的霸主。

天下民军的盟主可以是皇帝、可以是天子,哪怕最差也能称个王。但全国厨子中的霸主哪怕说破了天,那还是厨子。

本来李密觉得以自己独抗东都大军为李渊攻取长安创造机遇和替李渊招降瓦岗军旧部开拓关东局面的这两大功劳,怎么也能混个三公级别的宰辅大臣的位子。没承想,三公没干成,却被打发去干厨工,这个落差,显然属于李密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是对李密人格与尊严的赤裸裸的调戏。

于是乎,李密终于拍案而起,大声说道:谢主隆恩!

在人家的地盘上,你还能掀起七尺浪不成?

对于这一形势,李密明显看得很清楚。至少比几百年后处境同样凄凉落魄的李煜要强得多。

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在光禄卿岗位上,李密不但忍受住了他人的耻笑与白眼,还承受住了各色人等的吃拿卡要,将装孙子的这一传统工艺刷新了境界,也干出了成绩。因此一个月后,李密终于凭借辛勤的工作获得了李渊的进一步信任,得到了出去送外卖的宝贵机会(地点:豳州;收货人:李世民)。

在那里,李密往日的激情将被再度点燃。

据说(据《旧唐书》说)见到李世民的那一刻,李密当场被对方的强大气场给震慑住了,眼前这位不到二十的年轻人虽然连日赶路略显疲惫,但道路上扬起的沙尘实在难以遮盖其眉宇之间透出的威严,整个人都散发出一种精明强干的气质,这一点是自诩阅尽天下英雄的李密所从未领略过的。因此接下来的礼节性问候、交付慰问品等程序对于李密来说基本都没过脑子。因为此时此刻留在李密脑海中的事物只有一个,即李世民英明神武的形象。

又据说(当然还是据《旧唐书》说),等会见完毕,李密私下里找到了李世民的部将殷开山,说了这样的一句话,算是本次工作的心得总结:真英主也。不如此,何以定祸乱乎?

这句话相信大家都能看懂,意思是他很行,我服了。

但个人以为,这句话如果不是李密故意这么说,来忽悠殷开山的,那就是后来李世民故意让李密这么“说”,来忽悠后来人的。

因为事情的发展表明,李密回来之后不久就有了东山再起,重振旗鼓的打算了。这完全不像是就这样被你征服后,应该具备的样子嘛。

一次国宴结束后,被催菜倒酒等跑堂性质的工作折磨得七荤八素的李密遇到了自己的老部下王伯当,两个人虽然目前同朝为官,但由于事务繁多,加之职务不同,二人已经有一段时间没有会面、长谈了。

此时人正凄凉夜更凉,满怀愤懑的李密决意向这位昔日的部将,说说自己压抑在心中已久的不快与委屈。

王伯当是个极有耐心的倾听者,当李密将投唐以来的种种遭遇一一倾诉之后,他看着这位开始被枯燥忙碌的生活渐渐磨去锐气的魏公,只用了一句话就帮助痛苦中的李密重新找回了生活的目标。

“如今天下大事其实尚在主公您的掌握中啊。现在东海公在黎阳,襄阳公在罗口,黄河以南的兵马亦不在少数,我们必然不会长期如此下去!”

李密意识到,王伯当的话是正确的。联合东海公、襄阳公是自己绝境重生的最佳方式。

东海公和襄阳公都是瓦岗寨鼎盛时期,李密分封给部下的荣誉称号。具体说来,这两个称号分别指的是瓦岗军的大将徐世勣、张善相。不对,更正一下,现在应该称作李世勣。

当初战败,李密曾一度打算前往黎阳重整队伍。但是有人对李密说:“诛杀翟让之时,徐世勣差一点就死了。现在主公前去投奔他,能保证安全么?”

联想到先后投降王世充的邴元真、单雄信等原翟让嫡系人马的表现,李密迅疾在自己的脑海中划掉了去黎阳的这一选项。

关键时刻,李密没有信任徐世勣。然而事后徐世勣却以他的实际行动证明了自己对于李密的忠诚。

李密败走虎牢关之后,瓦岗军之前所掌控住的东到大海,西极汝州,南至长江,北抵魏郡的广大地盘并没有随着李密的失败而瞬间崩溃。这些城池实际上是由徐世勣进行统一管辖。面对李密入关降唐,王世充虎视眈眈的严峻形势,身为瓦岗元老级人物的徐世勣如果趁此机会宣布自立,从此正式接管瓦岗军的所有遗产,相信并没有人能够阻止他,而以徐世勣的身份与能力,重新兴起瓦岗军似乎也不是什么难题。但是,当时的徐世勣非但没有那样做,反而向自己的长史郭孝恪表示自己有意追随李密的脚步,归顺大唐。

好吧。既然您不打算单飞,我们也没什么意见,一切听凭您的吩咐。那这样咱们现在就快些写好降表尽早给长安方面送去,以免夜长梦多。

对于属下提出的这一意见,徐世勣微笑地表示了拒绝:我们是要投降唐朝,但却绝不能以我徐世勣的名义。

在徐世勣看来,这里的人户土地都是魏公的,假如自己上表献给唐朝,那么在功劳簿上留下的名字就不会是李密而是徐世勣。损人利己,以图富贵,这是徐世勣不能接受的。因此他把手中掌握的州县名称、数目及各地的军队和百姓人数整理出了一份详细的材料,然后将这些派人转交给了远在长安的李密。

徐世勣的意思很明确,土地人口是您魏公的,我不过是暂时的看管者,现在我将这些交还给您,工作就已经完成了。至于之后是否要把这一切进献给长安,听您自便。

徐世勣的这番举动让所有知道此事的人都十分感动。特别是李渊在了解了徐世勣的意图后简直是激动不已,当即下诏授予徐世勣为黎阳总管、上柱国,莱国公(后改封曹国公)。不久,又加封为右武侯大将军,赐姓李氏,并赐良田五十顷。令其就地总统麾下士兵对抗洛阳的王世充。自此,徐世勣正式改名为李世勣。而为与时俱进,我们在下面的文章中也将改用李世勣这个名字。不过这个时候的李世勣并没有意识到,这并不是自己最终的名字,在接下来的岁月里,自己的名字还要再变上两次。

李密是一个知错能改的人。经过王伯当的开导,李密认识到了自己命运其实尚在自己的手中。于是他决意尽快脱离李渊,再次开创属于自己的事业。

和今天的企业员工可以随意跳槽的情况不同,当年李密和李渊签下的劳动合同大致属于终身制雇佣的性质。所以如果李密想要单方面终止合同,搞自主创业。身为老板的李渊的第一选择肯定是把李密扔到大狱里去冷静一下,而且说不好哪天李老板一个不高兴,觉得关人不解恨,下令直接把李密拖出去砍了,这也是很有可能的。因此为了保证自己的创业计划得以成功开展,李密决定找一个借口,让李渊主动把自己公派出去。

“臣虚蒙荣宠,安坐京师,曾无报效;山东之众皆臣故时麾下,请往收而抚之。凭藉国威,取王世充如拾地芥耳!”

收到李密的这一业务申请的时候,说实话,李渊确实心动了。

当时李密的旧将在主公音讯不明的情况下,基本只有两个选择,一个是投降洛阳的王世充,接受隋朝政府的管辖;另一个则是不投降洛阳的王世充,自此进入无政府状态。事实证明,瓦岗的人对于魏公还是很有些感情的,因而选择前一个选项的人不多,选择后一个选项的人不少。大多数没有得到李密降唐消息的瓦岗将领都是如同李密尚在时一样,继续坚守着自己的城池,静静等待着命运的安排。

现在李密主动向李渊表示,只要自己主动出面,那些尚且犹豫不决或者毫不知情的瓦岗军将领就会纷纷归附,届时崤山以东可不战而定。这么个无本万利的买卖,您想不想做?

不做白不做,做了不白做。这样的诱惑想必是任何人都难以抗拒的。李渊自然也不例外。

武德元年(618年)十一月,辛未。李密的申请获得了领导的批准,几天后他将以左武卫将军王伯当为副手,带领本部兵前往黎阳并沿途招抚旧时部属,进而经略宿敌王世充。

终于,终于可以正大光明地离开长安的这片罗网,身赴东部去追寻自己广阔的天空。李密看着远方延展开来的地平线,心潮澎湃,久久不能平静。李密坚信此番出行招抚,凭借着自己的努力和往日的恩威,不需数日,他的名字即可再次震动天下!

讽刺的是,李密最终真的做到了,却是以一种他做梦也未曾想到的方式。

其实针对派遣李密出关招降旧部一事,大唐朝廷上的争论很激烈。许多大臣都很急,他们纷纷劝谏李渊说李密此人狡猾好反,今天派他出去,就是投鱼入泉,放虎归山,这人一定就此不回来了。对于反对派的看法,李渊表示认可,但他却并不在意。

“帝王自有天命,不是李密这个人可以左右的。即便他真的叛逃,也不过是用蒿箭射蒿草罢了!如今让他和王世充两个人互斗,我刚好可以坐收渔利。”

能讲出这种水平的话,还说李渊很昏庸,那也实在是太自欺欺人了。

事实上后世有许多人根据这句话认定,李渊派遣李密出差其实是一个早已精心设计好的圈套。李渊的真实目的就是要逼反李密,并乘此良机彻底了断已经降唐的李密的老部下们东山再起的念想。

个人以为,这个说法比较合理。因为接下来发生的事情确实存在太多的巧合成分,很难不让人怀疑李渊的真实用意。

根据史料记载,李密领导下的招抚团队还没出潼关,就得到了皇帝陛下的第一个命令,裁员命令,而且还是那种最狠的裁员规模,裁一半。

面对李渊如此苛刻的要求,李密一不抱怨,二不拖延。干净利落地把自己手下的人马分成了人数对等的两批。并依据李渊的命令将其中一部分留在华州(今陕西华阴)待命,剩下的人再由自己继续带着接着东进。

从接旨到分兵,再到重整行装,继续上路。李密在这一过程中没有多说一句不该说的话,更没有流露出一丝不该有的神情。因为他知道,一旦稍露破绽,一切计划就将前功尽弃。所以索性忍下去,把孙子装到底。

这个样子,您总该无话可说,无茬可找了吧,皇帝陛下。

李密滴水不漏的表现确实让李渊无从置喙。但是,人如果坐到了李渊那样高的位子,想要做某些不太光彩的事情时,往往是不需要本人出手。上面的人只要显露出一个架势,乃至于一点点的不悦表现,下面的人就能及时揣测上意,把事情抢先办了。

武德元年的这一次,做到先领导之忧而忧,后领导之乐而乐的人是张宝德。他当时的职务是李密招抚团队的秘书长(长史)。此人作为被李密选入出关队伍中一员,应该说是赢得了李密一定的信任的。然而面对跟随李密再次创业,重归艰苦奋斗的生活和卖主求荣,借此享受荣华富贵的生活这两种不同的人生,张宝德毫不为难地做出了抉择,我要优质的生活!

收到张宝德揭发李密意欲(这两个字很重要)谋反的举报信,李渊终于具备了足够的出手理由。他当即下令让李密留下部队慢慢走,但却要求李密本人务必在接到命令后单身匹马返回长安,当然,理由不能是朕要办你,而必须是回朝之后另有安排。

李密看到这份杀机四伏的诏书的时候,队伍已经抵达稠桑一带(今河南省灵宝市境内),距离逃脱唐朝的势力范围,也就还差几步路。不过在正式离开唐朝领土,召开发布会,宣布自立之前,李密名义上还是李渊的臣子,所以李密按照惯例下马叩头,接旨听宣。然后就召集自己的几个亲信一起商量对策。

以李密的机灵劲儿,李渊想做什么他自然很清楚。而李密的几个亲信也不傻,因此事情紧急,也就没有必要浪费时间了。李密开门见山地表示,皇帝陛下这是受到了谗言的蛊惑,现在无缘无故召我回去,必定是要拿我开刀。为今之计,只有攻下桃林县城,收其兵粮,然后北渡黄河,在李渊正式下令追捕我们之前,跑得远远的。再找机会赶到黎阳,成就大事才行。

由于说这些话时,李密主要面向的是参军贾闰甫,于是乎在详述完自己的突袭计划后,李密忍不住问了贾闰甫一句:兄弟,你怎么看?

贾闰甫不愧是多年担任李密谋士的人,眼睛都不眨一下,上来就直接陈述起自己的意见。贾闰甫认为,李渊对待李密很好,况且李渊的国号和姓名都与图谶书籍上显示的相符,李渊势必将会一统天下。而您既然已经归降了,何必要再反叛呢?而且更为重要的事情在于,唐将任瑰、史万宝现在分别据守谷、熊二州,我们这里早上起兵,人家晚上就能打过来,即便届时已然攻下桃林,也不见得有空召集足够的军队。而一旦背上叛逆的名声,大伙的声誉就全毁了!

总而言之一句话,不如不叛,老老实实地接受朝廷命令,以示自己毫无异心,到时候谗言自然随风消散。至于想回关东,以后可以从长计议嘛。

贾闰甫话还没有说完,李密的刀就已经挥上来了。

李密认定眼前的这位亲信已经彻底背叛了自己,而在经历若干次背叛与被叛后,此时的李密已经无法淡定了,他一边挥舞着马刀追着贾闰甫四处跑,一边歇底斯里地大喊:“李渊对待我就像对西汉的周勃、灌婴一样,你哪只眼睛看得是很好了!”

“我和李渊都是李氏子,都符合谶文,你怎么知道得天下的人不是我!”

“你本来是我的心腹,今天这么说到底是什么意思!如果你想要背叛我,那就先砍了你再说!”

遇到这种情况,一般人要么直接跑路,要么就当场低头认错。但是这位贾闰甫显然不是一般人,他是一边拼命跑,一边流着泪据理反驳李密的错误言论:主公您虽也符合图谶的说法,但看近况已经今非昔比。如今天下四分五裂,人人都想自立称雄。现在您的身份就一逃犯,谁会听你的!况且自从翟让被杀之后,大家都说你忘恩负义,现在谁还肯再把手里的兵马白白交给你呢!他们一定会担心你夺取他们的兵权而算计你,一旦有所闪失,就再也没有容身之所了。

最后,按照贾闰甫的语言习惯,还需要有一句总结性发言:“如果我不是你的心腹至交,深受厚恩,谁会这么直言不讳!愿你再好好考虑一下,我只担心你不再有此番福气,假使你真能找到一个安身立命之所,我岂在乎一死!”

这就不仅仅是简单的火上加油了,而是火上加手雷。现场效果怎劲爆两个字了得!

李密是玩了命地要当场剁了贾闰甫,而贾闰甫则是玩了命地泪奔。搞得王伯当等人玩了命地抱胳膊、抱大腿,一个劲儿苦劝,这才把李密的火勉强压下去,算是保住了贾闰甫一命。但是事情发展到这一步,贾闰甫是不能在继续待着了。于是这位仁兄事后就连夜跑到了熊州躲了起来。

至于事关这位贾闰甫的结局,个人认为可以多说两句。此人在李密事败身亡后,任职于唐朝,几年后写就一套三卷本的书,名曰《李密传》,成为后代研究李密的最为重要的史料。不知道假如李密泉下有知,会作何感想。

贾闰甫以他特殊的方式报答了李密对自己多年的恩德。而此时留在李密身边的心腹将领唯有王伯当一人。在听完贾闰甫的话后,王伯当也意识到现在可能不是再创业的最佳时期,所以不久他也试图劝阻李密放弃计划,但同样没有成功。不过王伯当依旧选择坚持下来,陪在李密的身边。正如他说过的那样,义士之志,不因生死而变心,即使你李密不听劝,伯当也愿与你一同赴死!

事情的发展证明,王伯当是个言而有信的人。

按照李密的起事计划,瓦岗军旧部抓起了传旨的使者,杀掉了。而下面的一步是夺取桃林县城。李密先向县太爷谎称自己奉诏要回京师,请求县里为自己的家人提供住宿。然后趁县令中计,领人前去打扫住处的工夫,李密从部下中挑选了几十名勇士,让他们全部变装成妇女,把刀藏在裙下,假装是自己的妻妾。于是李密在县令的亲自陪同下,带着自己的数十位假夫人光明正大地走进了县衙。

接下来发生的事情就是电视里比较常见的一幕了。有人突然大喊一声作为暗号,大伙一拥而上,先控制住县令,然后是县衙,再然后是县城。在收集了足够的物资后(收集基本靠抢),李密等人迅速进入南部的山区,且一边继续东进,一边派人快马加鞭赶去联络老部下张善相(时任唐伊州刺史),令他火速调兵接应。

然而最早得到李密反叛的消息并急速做出反应的既不是身在长安的李渊,也不是李密寄予厚望的张善相,而是之前贾闰甫提到的熊州守将史万宝。

史万宝是一个比较奇怪的人。而他的奇怪之处具体说来在于此君是一个当时很有名,后来很没名的人。不但没名,甚至身为开国国公级的人物,两唐书里连篇传记也没混上。可谓是相当之惨。当然,这肯定是有原因的,至于具体原因,我们后面再说。

现在我们要说的是当时以及当时之前。而且我们有必要再次郑重重申,这位仁兄是个名人。

早在唐朝建立以前,史万宝的名字其实就在长安城内家喻户晓了,因为他当时的主要职业是大侠。是的,你没有看错,京师大侠就是时人对于史万宝的称呼。只不过,这个称呼与我们今天理解中的大侠稍稍有些区别,如果用现代汉语来重新诠释,当年的大侠基本上等同于今日的黑道大哥。换句话说,史万宝是当年长安城中的黑社会头目,而且还是带头大哥级的人物。但后来史万宝大哥遇到了因李渊起兵而受到隋朝通缉的李渊的堂弟李神通,经此人介绍,参与了起义军组织,并长期担任李神通的副手,由此实现了改头换面。再后来李神通被派去安抚山东道,史万宝就开始以右翊卫将军留镇熊州(今河南宜阳县)。而短时间内平定李密的叛乱,则将是史万宝名声到达顶峰的标志。

据史料记载,得知李密反叛的消息时,史万宝将军的反应是慌乱外加恐惧。因为这么些年来,李密东征西讨,走南闯北,早已经是超越大侠水平的存在,所以昔年的史大侠听说李密在自己的地头附近突然闹腾起来,生怕被这位猛人拖下水。正如他对自己的副手行军总管盛彦师说的那样:李密本人很猛很强大,又有王伯当辅佐,订好了计划这才谋反,如果没有特别好的办法,估计很难搞定啊!

望着忧心忡忡的史将军,盛彦师笑了,他主动提出了一个要求:“请您给我几千兵马去邀击李密,我必定取其首级回来。”

史万宝以为自己一定是幻听了,然而当他再次听到同样坚定的话时,他认定,老盛今天在发烧,而且烧的温度还不低。但很快他又看到了盛彦师异常坚定的目光,这下史万宝终于不再怀疑自己和盛彦师的身体有问题了。然而他却依旧存有疑问。

“你有什么好办法?”

“兵法讲究兵不厌诈,现在还不能告诉你。”

史万宝满脸疑惑地看着盛彦师,但还是答应了他的请求,调拨了几千人交给盛彦师全权指挥。

事实证明,史将军这回没有做亏本买卖,和这位副手即将带给他的巨大荣誉相比,别说是拨几千人,让他三跪九叩他都是赚了的。

一接手史万宝拨来的军队,盛彦师立马带领这帮人上了路。在攀过山岭,穿越密林后,盛彦师一行人来到了熊耳山的南麓。这时,一路上始终保持着沉默的盛彦师终于发话了:“我们就在此地埋伏下来。现在听我命令。军中弓弩手给我占据道路两旁的制高点,刀盾手给我好好藏在溪谷中。等到李密的人过来,趁他们渡河渡到一半的机会,你们就一起给我狠狠地打!”

盛彦师以异常坚决的语气下达完命令,随即扫视着手下的士兵,他似乎已经预见到,不久即将发生的一战,必然会震惊天下。

“如果没有问题,各部立即行动!”

话音未落,问题来了。

“听说李密打算前往洛州(即洛阳),但将军你却领我们进了山,这是什么原因?”

“李密故意放出风声说要前往洛州,不过是为了混淆视听,他的真实目的其实是要去襄城投靠张善相。如果让李密进入谷口,我们在后面追击他,山路又窄又险,我军怎能全力施展,制住对方?但如今我军得以率先入谷,李密等人必定会被我们抓住!”

大家这才恍然大悟。不愧是盛将军!高!实在是高!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殆。

——《孙子·谋攻篇》

完全不了解对手情况的李密遇到了对自己了如指掌的盛彦师。这次交锋的结局,实际上已经注定。

先知先觉的盛彦师在熊耳山山脚下布置伏兵的同时,不知不觉的李密刚刚成功迷惑追兵,安然度过陕州(今河南三门峡市陕县)。眼看着距离挣脱束缚的时刻越来越近,李密的心情也前所未有地舒畅起来。于是他下令全军减缓行军速度,徐徐前进着走过前方山谷。不需要匆忙,不需要犹豫,只要通过那条谷中小路,剩下的将全部是坦途。

然后,满怀希望与憧憬的李密淡定从容地一步步走入了为他精心设计的圈套中。

按照盛彦师的命令,处于隐蔽状态的伏兵一直耐心地等到了李密长长的队列中段出现在河道的时候,这才发一声喊,万箭齐发。面对突如其来的攻击,李密的部队很快被唐军分割成为两部分,进而陷入了首尾不能相顾的境地。

这个时候,无论是李密还是盛彦师都很清楚,是赤膊玩命的关头了。

于是两队人马开始以包围圈的半径作为交战的焦点,展开了殊死的拼杀。

话是这么说没错,但是在唐军居高临下的强弓劲弩下,李密的士兵不仅要防范着四周砍过来的大刀,还要时刻防备着上方的箭雨,其精神及体能的消耗明显远大于对手。因此在对战了一段时间后,李密身边的士卒已经被杀伤大半,而剩下的十几个也已经体力严重透支,不堪再战。

是终结的时刻了么?李密抬头仰望峡谷上方露出的那一抹蓝天,无奈地苦笑。然后他握紧手中的武器,朝向迎面而来的唐军士兵,发起了最后的冲锋。

我曾翻阅过各种史料想去了解李密人生最后关头的具体情景,但是最终却发现没有一本史书上有关于此刻的详细记录。今天我们能看到的只有一个结果,李密全军覆没,而作为叛军的首领,他与王伯当的首级被盛彦师快马送往长安进行身份验证。随后,证明无误的李密(准确地说是李密的一部分)在李渊的命令下开始了巡展之旅。最后流落到了黎阳的李世勣手中,并终因李世勣的恳请得以归葬在黎山脚下。

据载在李密的葬礼上,得知消息的瓦岗旧部悉数到场,且举军缟素。痛哭之人中,多有呕血者。

两年后,李密旧将杜才干设计擒杀曾背叛李密的邴元真,以其首级拿到黎阳的李密墓前进行祭奠后,率部降唐。

李密的故事到这里似乎可以画下一个完整的句号了。

顺便说一句,那位心怀故主旧恩的杜才干也还值得一提。这位仁兄投降唐朝之后,多有战功,官至滑州总管。结果没过几年却莫名其妙地被卷入了一场谋反案件中,让当时的皇帝李世民判了死刑,其家属也因之受到牵连被籍没入宫。其中杜才干的妻子卢氏被分配给李世民的一个儿子做乳母。由于李世民的这个儿子八岁就失去了母亲,因而他与卢氏的感情极深,基本上把她当母亲对待。就这样又过去了二十年,这个孩子当了皇帝,感念乳母的哺育之恩,加封卢氏为燕国夫人,一品诰命并最终为卢氏养老送终,此事一时成为佳话。是的,这个孩子叫做李治,也就是后来的唐高宗。

这个世界看似很大,有时却真的显得极小。

同类推荐
  • 庙堂王孙

    庙堂王孙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孟旭升以为自己这辈子就是个寻常百姓,过些平淡日子,想些琐碎小事,但命运却偏偏不能让他如意。他朝一日虽入庙堂,便是王孙贵家儿郎。前尘过往何必宣扬,公义胜过万千荣华。
  • 逍遥红楼

    逍遥红楼

    金陵十二钗的绝世奇才,终逃不过千红一哭,万艳同悲的命定前生。而惊世的顽石,也不过是一块无法补天的石头!红楼轰然倒下,梦醒而碎,青灯古佛的云空未必空,随经文诉出曹雪芹满腔幽怨。红楼无梦,只余梦影残痕!PS:建了个Q群115435584,欢迎加入红楼大家庭!!
  • 喋血尘埃(第二次世界大战史丛书)

    喋血尘埃(第二次世界大战史丛书)

    第二次界大战的胜利具有伟大的历史意义。我们历史地辨证地看待这段人类惨痛历史,可以说,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给人类造成了巨大灾难,使人类文明惨遭浩劫,但同时,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胜利,也开创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极大地推动了人类社会向前发展,给战后世界带来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促进了世界进入力量制衡的相对和平时期;促进了殖民地国家的民族解放;促进了许多社会主义国家的诞生;促进了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政治和社会改革;促进了人类认识的真理革命;促进了世界人民对和平的认识。
  • 王权的战争

    王权的战争

    上古时期的中原,一片荒芜,各大部落为了生存而发愁。南方部落还是一盘散沙,部落之间频繁战争夺取他人的领地和资源;而北方部落成立了部落联盟,部落间由盟主管理。蚩尤是九黎族部落伟大的大君,带领九黎族部落从一个弱小的部落成长为五大部落之一。然而领地的贫瘠让他不得不把目光转向北方土地肥沃的轩辕部落,为了夺取轩辕部落的土地,蚩尤铸造了魔剑,却因此诞生了君临天下的野心。
  • 重生农家子

    重生农家子

    王睿觉醒前世记忆时,正处于人生中的最低谷,彼时父亲失踪,母亲偏心,兄弟姐妹间情分淡薄
热门推荐
  • 尊上又被抛弃了

    尊上又被抛弃了

    【已完结】某三岁萌宝是个颜控,某天逮了个绝世美男想让他做自己的爹爹。某女一看直接摇头:“儿子你还是放弃吧,当年我那个同父异母的妹妹为了害我,找了个巨丑的乞丐给我,所以你想要有个帅哥爹的梦想只能等下辈子了!”被拉来的某男一听脸瞬间就黑了。去他的巨丑乞丐!孩子亲爹就是他!某男咬牙:“我要颜有颜要权有权,你儿子认我做爹有什么不好的?”何况本来就是他的种!某女答:“我给孩子他爹守节。”某男咬牙切齿,守什么节!他还没死呢!
  • 营销的58个创新策划

    营销的58个创新策划

    《营销的58个创新策划》在讲述每一个营销创新策划时,开发了一套由五大板块组成的学习体系,经保证读者科学有序地进行自修与学习。该体系包括:经典回眸:从精选的案例中吸取经验教训;巧手点金:提升你营销创新策划的动手能力和行动能力;思维创新:激发对现实营销难题的思考能力;实战要点:点破策划营销方案的关键新点;情景再现:在模拟的情境中提升自己的营销创新潜质。
  • 盛宠无双

    盛宠无双

    重生后,君无双心想事成,万事如意,生活过得不能再幸福。唯有一件事有点郁闷:自从郢王楚曜“无意”中救了她之后,就把她当成了所有物,硬说她是他的媳妇,定时投喂,事事干涉……简直不能更不自由!--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通玄大师

    通玄大师

    天地之间有一个叫玄宝顶的地方,有一群妖人培养了一个叫黄天宝的小妖孽。
  • 敲响人头鼓(修订版)

    敲响人头鼓(修订版)

    吐蕃墓群出土的镇墓之宝——七颗无敌法王石真言人头鼓神秘失踪了,作者与一群一直关注、保护吐蕃墓群的挚友从四面八方聚集西宁,踏上了追寻稀世珍宝的漫漫长途。寻找人头鼓的过程既是探秘的寻访,又是对西藏宗教世界的寻访,作者以自已的亲身经历写就的视秘小说,悬念如《达·芬奇密码》,神秘悠远如古老之青藏高原。在《敲响人头鼓》中,杨志军描写了青藏高原地区的独特文化、历史,还涉及到藏传佛教的宗教文化。
  • 赤风侠影

    赤风侠影

    身中剧毒,不知何时殒命建立镖局一步一步成为三大镖局之一武林三绝,各大门派,东海七星岛,百年杀手团东南倭乱,南洋海盗,西南苗之乱,北地草原杀一介少年,纠缠于纷乱之世,经历过万劫之苦练成盖世武功,影响一时大明
  • 雨山和尚语录

    雨山和尚语录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水域精灵的奥秘(我的动物朋友)

    水域精灵的奥秘(我的动物朋友)

    海洋的面积占全球总面积的2/3,因为海洋面积远远大于陆地面积,故有人将地球称为“大水球”。生命源于水,所以海洋是所有生物最古老的栖地。水生动物最常见的是鱼,此外还有肠腔动物,如海葵、海蜇、珊瑚虫;软体动物,如乌贼、章鱼;甲克动物,如虾、蟹;其他动物,如海豚、鲸、龟等其他生物。鲸用肺呼吸,所以属于哺乳动物。而不是鱼类。
  • 霹雳风暴(典藏精选集)

    霹雳风暴(典藏精选集)

    幽灵党是一个世界性的恐怖组织,专门从事毒品、抢劫、勒索等国际性案件。某日,幽灵党拦截了美国运往英国的两枚原子弹,并向英国首相勒索1亿英镑,否则将于七天内炸毁英国各大城市。英方情急之下,派遣007前往幽灵党总部,协同内应少女终于拆除核弹引线,阻止了大灾难的发生。
  • 高仿宋瓶:乔森探案集

    高仿宋瓶:乔森探案集

    本书通过《高仿宋瓶》《郭寨旧案》《太阳宝石》《死者作证》《庚申无罪》《九号密函》《丹水山庄》《金英之死》《拥抱死亡》等九个案件故事,描写了侦探乔森和助手黄英协助公安民警破案的过程,热情讴歌了广大公安民警为保卫国家财产和人民群众生命财产的英勇事迹,阐明了正义战胜邪恶的真理,同时也向广大读者普及了相关法律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