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4842100000006

第6章 山东弭盗施仁政云南升任布政使

洪武二十四年十一月,在太子朱标病重卧床不起之际,朝廷接报山东盗匪猖獗,已漫及全省。太祖朱元璋命翰林院侍读陈迪放下手头工作,出任山东布政使司左参政(从三品)担起平乱缉盗的重任。

陈迪接旨到任后,立即着手调查盗匪泛滥一事。听了有关官员的汇报后,又到济南府监狱视察,发现狱中已是人满为患。他亲自提审了几十名犯人,见这些人一个个衣衫褴镂,面黄肌瘦,均是饥不饱腹的平民百姓,并无盗匪模样。当问及因何为盗时,这些人竟如同商量好了似的,都说:“大老爷不必多问,只求速死!”这令陈迪深感惊异。

为了弄清原因,陈迪又率人到省府周边的一些州县进行查访,发现这些州县的监狱中也是人满为患,所提审的犯人都是穷苦的平民百姓。他又亲自到盗匪猖獗的几个重点州县进行了民间查访,发现绝大多数人家不仅房屋破旧,家徒四壁,而且坛罐皆空,一粒粮食也没有,锅里煮的全是“绿色食品”,有野菜,还有树叶子。

他仔细地听了那些无力出门,只能在家忍饥挨饿的老人的倾诉,才知道山东已连续两年干旱,庄稼颗粒无收。人们已到了乞食无处的地步,而官府的捐税却仍是照收不误。通过连日来深入实地的调查,使他夜里睡不着觉,翻来覆去的思考,陈迪深深感到了问题的严重性。那就是造成这次山东盗匪猖獗的根本原因,已不仅仅是天灾,更重要的是人祸。

各级官员为保虚名对重大灾情隐匿不报,又为了粉饰太平照例征收捐税。对交不出捐税的便以“盗匪”为名,抓捕刑罚,对敢于反抗的则大肆剿杀,而愈杀愈众,直到蔓延全省,这才是最根本的原因,从这层意义上讲,当前遍布全省的“盗匪”已非正常含意的盗与匪,实在是平民百姓无有活路了才无奈为之。因此要想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已不止是缉盗即抓一些人这么简单,更重要的是体仁于民,施仁政于民,花大力气做好抚民安民的工作,这才是当务之急。

已经深思熟虑,胸有成竹的陈迪急匆匆地回到济南府,便与省布政使司主要官员商议如何剿匪抚民之事,并提出要亲自上疏禀报实情,请求朝廷赈灾,允准抚民及减免赋税,省司官员们见事已欺瞒不得,又知道陈迪是太祖身边的红人,便顺水推舟地同意按陈迪的意思办理。

陈迪是个忠直之人,也不客气,遂亲书奏折一本,派人急送京师。不几日,便接到圣旨:所请之事皆获允准,并告之賑灾之粮已从江南调拨启运,不日便可分批送达。陈迪接到圣旨,心中有了底,便大刀阔斧地行动起来。

首先他调派军队包围了几个盗匪聚集的据点,但围而不攻,主要是防止盗匪继续四出劫掠,扰乱民心。接着召集省司所辖各府知府到济南府开会,布置“清刑狱、抚流民”之事。会议之后,陈迪率各府知府一起到济南监狱,做了一次示范性的清理工作。经过现场过堂审理,除对少数几个罪大恶极并且证据确凿者,判处继续监押外,对其余在押人员,进行了登记,训诫后,一律宣布释放。分期分批地送回原籍,允其归家种田。然后即命各府知府,对所辖州县一律照此办理,不足半月,各地监狱人满为患的问题就全部解决了。在押的人都被释放回家了,那些逃避在外的人,放下心来,也陆续回到家里操持起旧业。

不久,首批赈灾粮运到了。为防止经办人员徇私舞弊,从中克扣贪腐,陈迪不仅制定了严格的发放程序和相关规定,还亲自到重灾区监督赈粮的发放,使首批赈灾之粮快速地送到了疾苦百姓的家中。他还面对来领赈粮的人们公开宣布;“凡平民百姓沦为盗匪者若愿意改邪归正回家种田,一律免罪。”消息传出,那些因乞食无处而为盗为匪的人,纷纷扔掉刀枪棍棒,散伙回家。随着这些抚民政策的实施,民心日益安定,社会秩序也趋于稳定。

自洪武二十四年十二月至翌年三月,短短四个月,山东省境内已是盗匪敛迹,境内平安。为了进一步做好抚民安民工作,鼓励发展农桑,陈迪与省布政司官员们商议后,制定并公布了一些具体的政策,一是对有家有地的百姓,在重灾区减免翌年的赋税,在轻灾区赋税减半。二是集中安置划拨荒地开垦的百姓,减免两年赋税,第三年赋税减半,公文下达后,陈迪便深人到各府、州、县检查,检查督促这些政策的执行情况。做得好的,给予表扬推广;做得差的,责令及时纠正。

这些安民利民的政策,伴随着和谐的春风,吹暖了人心,已无后顾之忧的百姓们,以前所未有的激情投人农田耕作,在全省掀起了全力开展春耕生产的热潮。到处是百花齐放,鸟语花香,到处都能看见在农田里忙碌着的人们的身影。

这一年的夏末秋初,眼看大地禾苗翠绿,百姓们期盼着有一个好年景之际,铺天盖地的蝗虫从四面八方席卷飞来,所到之处,庄稼的叶片顿时被吃得一扫而光。若不及时捕灭,眼见着又是一年荒年了。陈迪见状急得心如火焚,主动请缨,承担起指挥全省统一灭蝗的重任。

他率领全省民众不分昼夜的大会战,终于把飞蝗彻底消灭干净了。广大民众见保住了禾苗,丰收有望了,这才安下心来。

就这样,陈迪以“体仁于民”为怀,以民为本,广施德政,一干就是四年,深受平民百姓和地方官员的崇敬与爱戴。历史学家在《明史-陈迪传》中评论曰:陈迪在山东从政四年,“多德政,民皆敬之。”陈迪调离山东,济南府衙将其列人乡宦祠祭祀。陈迪去世后,山东省布政使司将其牌位供奉于华不注山的七忠祠,并列为七忠之首,长年祭祀不断。这是后话。

洪武二十七年(甲戊,公元1394年)秋九月,陈迪的妻子计氏不幸染病早逝,撇下尚幼子女无人照料。无奈之下,陈迪按例请了一个月的长假。省司衙门照准后,便带着儿女,扶着计氏的灵柩回归故里,将计氏安葬在宣城县陇西村陈氏祖茔。

前几日曾差人去计家桥岳父家报丧,岳父母年迈不忍心白发人送黑发人,仅派妻长兄,次弟二人赶来送葬。

今见其妻已安然人土为安,便带领六子一女,随妻兄妻弟二人同往计家桥,告慰岳父母大人。

一见面,两位老人痛失爱女,陈迪痛失贤妻,儿女痛失良母,顿时哭作一团。好一阵子才止住哭泣,岳母可怜外孙,外孙女将无人照顾,又嚎啕大哭起来。陈迪强忍悲伤,劝岳母千万不要哭坏了身子,孩子的两个舅母见状,忙把五个孩子领到堂屋去了,岳母这才止住哭泣,让人安排午饭。陈迪与儿女们草草吃了几口,便起身告辞,在天黑前赶回了家中。

没有想到福无双至,祸不单行。陈迪正沉浸于半路丧妻的悲痛之中,又接到江西抚州传来噩耗,说年逾七十高龄的父亲陈仲康在抚州任上病故了。陈迪闻报来不及多想,只身一人跟随报信人连夜动身,快马加鞭昼夜不停地奔往抚州。待驰至家门,远远就看见弟弟陈述早已侯在门外,虽多年没有谋面,但相貌依然可辨。

只见陈述疾步趋至马前,一边扶兄长下马,一边带着悲声说:“哥,咱爹走了!”兄弟二人抱头痛哭。

好一阵子,陈迪才醒过神来,三步两步地奔进大厅,大呼一声:“儿不孝哇!”遂跪在父亲灵柩前放声哭嚎,一路上过于疲劳再加上悲伤过度,迅即昏厥在地上。

陈述与妻儿见状,忙把他扶卧在床上,又摇又喊。约半个时辰之后,陈迪才徐徐地缓过气儿。他微睁双目,仿佛是在梦中,待弟媳喂了几口水后,才有了点精神,然后与家人商议安葬之事。

翌日清晨,兄弟二人便扶着父亲的灵柩踏上了归乡之路。从抚州到宣城,约有千里之遥,一路上鞍马劳顿,风餐露宿,七日后方回到宣城陇西村。

早有族人迎于村口。依次行过见面礼后,便将灵柩安放在刚刚重新布置过的灵堂内。

又次日晨老少亲友俱来送葬,直忙到上午巳时,才安葬完毕。中午又设宴答谢父老乡亲,待送走宾客,陈迪即体力不支,病卧于床,整整昏睡了一天一夜。直到烧过头七,陈迪才缓过劲儿来。

丧妻亡父的双重打击,令陈迪心灰意冷,便上疏圣上:“请允辞官,按例丁内艰。”意思就是请求辞去官职,安心在家为父亲守孝三年。

烧过三七,长子陈璞、次子陈琪、三子陈珙等有公务在身,便携妻子儿女们告别父亲,回京复职。女儿陈琳也与丈夫姚恕告辞回京。

烧过五七,陈述与妻儿准备起身回抚州,陈迪依依不舍地送走了弟弟一家。这些人一走,陈迪心中感到十分孤寂,整日里闷闷不乐,借酒消愁。这一天正在闲坐,突然接到了县衙传送的吏部下达的上谕:“辞官不允,夺情起复。今陛汝为云南左布政使,允许稍作准备,即速进京复命。”

陈迪接到圣谕,虽非情愿,但又不敢违命。看着尚有三个小儿子无人管顾,自己又无法只身赴任,真是进退两难。苦思多日,终无良策。族中亲人也无不为焦急,事情很快传遍了陇西村。

族人中有一叔伯兄弟之妻李氏是繁昌县人,在与妯娌闲谈中说道:“这有何难,若再娶一房,问题不就解决了。”

有人插话:“陈迪已五十开外,又有七个孩子,谁肯嫁他?”

李氏笑说:“说来也巧,吾家乡有一女管氏,虽出身书香门第,但父母双亡,家贫如洗。高不成低不就的,如今年逾三十,尚待字闺中。若陈迪有意纳娶,我倒愿意作这个大媒呢。”

李氏说完,早有腿快之人把此事转告给陈迪。陈迪乃至忠至孝之人,正在戴孝服丧,哪有再娶之心,听说之后叹了口气,便婉言谢绝。

族中长者闻听此事立即登门劝说:“自古忠孝难两全,此乃东无奈而为之也,应允之。”

见陈迪仍在犹豫,族中长者便为之作主曰:“这等好事,事不宜迟。若事得成,既定之又有何妨也!”逐亲自出面拜托李氏为媒。

李氏乃爽快之人,一口应承,不几日便回话说:“女方有意,但须见面之后尚能定允否。”

族中长者闻听甚喜,立即催促陈迪随李氏赶赴繁昌,与女方相见。陈迪本不愿成就之事,表面上又不敢违拗族中长者,所以与女方见面之后,便实话实说,把自己的遭遇毫无保留地告诉了对方。没有想到管氏见其忠厚老实,有长者之风,又一表人材,满腹经纶,竟一口答应了这门婚事。

陈迪虽然感到意外,但又对管氏的不嫌不弃心存感激,便对管氏说:“承蒙厚爱,吾自当以诚相待。”

陈迪相亲成功的消息很快传遍全村,族人皆为之高兴。族中长者们商议,认为此事宜早不宜迟,便让陈迪立即差人下聘礼,并约定七七四十九日为其父烧完七期后,便前去迎亲,举行婚礼。

管氏的兄嫂收到聘礼,恨不得立刻把老妹妹嫁出去,马上同意一切按男方的意思办。这才是娶亲的急,出嫁的也急,两者一拍即合,半月之间大婚已成。由于仍处在服孝期间,婚事办得十分简单。

管氏进人陈氏家门,也没挑那些过节,把心思全用在了善待计氏撇下的儿女们身上,像自己亲生的一样细心照料,把孩子们打扮得立立整整的,族人们见了都夸管氏贤惠。

按当地风俗,结婚三日,新娘子要回门,即回娘家省亲。管氏与陈迪提前商量说:“吾父母早逝,想到计姐姐家回门,顺便认姐姐的父母为己之父母,吾愿以亲女儿待之,可否?”

陈迪听了,自然应允,惊喜之余,对其愈加感激。逐与管氏带领儿女们前往计家桥岳父母家认亲。

听了他们的来意,一开始计家二老和兄弟二人感到出人意料,有点怀疑。待细问过外孙,外孙女之后,才相信这是真的。一家人商量之后,认为这样做对女儿亲生的孩子们好,就同意认管氏为义女了。

这真是失爱女者得义女,失爱妻者得贤妻,失亲母者得慈母,全家皆大欢喜。当地乡邻们听说了,纷纷以亘古佳话广为传诵,成了地方一大轶闻。

陈迪自从得到管氏鼎力相助,满脸愁云顿消,重新打起精神,筹划起进京复命之事。

待打点好行装,元旦节已至。节前,陈迪与管氏领着儿女们来到父亲和计氏墓前祭拜一番,即告别乡亲父老,前往计家桥,在岳父家过完元旦节,便前往繁昌县管氏兄嫂家省亲。见老妹子终于有了好的归宿,妹夫又是为官之人,管氏的兄嫂心中高兴,虽然家境贫寒,招待却十分热情。住了两日,陈迪让管氏留些银两给兄嫂一家贴补家用,便携家来到太平小住,顺便看望恩师,拜访亲友。这才别无牵挂地赶往京师,到吏部衙门报到复命。

在应天府过完春节,陈迪接到通知,跟随吏部尚书人朝谢恩。太祖高皇帝朱元璋对陈迪嘱咐曰:“现在云南蛮夷煽乱十分严重,爱卿此去担子不轻,望汝勿负朕望。”

陈迪趋前一步,跪地奏报:“蒙圣上恩宠,臣决不敢有半点懈怠。臣欲往东宫拜祭太子神位,请圣上恩准。”

朱元璋念其与太子感情笃深,便应允曰:“准奏。”

陈迪谢过圣恩,便躬身退下,在内官引领下来到东宫。在太子朱标的神位前行罢叩拜大礼,便失声哭伏于地。

陈迪是亲眼看着朱标长大成人的,两人虽属君臣,却情同兄弟。陈迪一想到自己是在朱标病重时出任山东的,太子病故时无缘再见一面,而身为外臣又不能为其送行,便心痛不已。如今总算有了机会,在内心深处隐忍四年之久的思念与悲伤全部迸发出来,转化为一声紧接一声悲痛欲绝的哭声,令在场的人也跟着伤心起来。

直到皇太孙朱允炆亲自将他扶起。陈迪才强忍着悲伤止住了哭泣之声,向太子妃和皇太孙重新行过君臣叩拜之礼。太子妃与皇太孙还礼赐座后,又与其说了一阵子家常话。陈迪见年已二十一岁的朱允炆出落的一表人才,大有乃父之风,心中感到十分欣慰。心愿既了,陈迪便起身告退,行过告别之礼,退出东宫府邸,直接回到寓所。

京中之事俱已办妥,陈迪便选定了吉日,带着妻儿,在十数名御林军士的护送下,乘着马车离开京城,踏上了去云南赴任的漫长旅程。

同类推荐
  • 巨匠与杰作(毛姆文集)

    巨匠与杰作(毛姆文集)

    一九四五年,毛姆应美国《红书》杂志邀约开列了一张书单,列举其心目中的世界十佳小说,并为之撰写了系列书评,对这些名著的成书过程、写作手法、艺术特色一一做出点评,于是就有了这本《巨匠与杰作》。这十部小说及其作者分别为:菲尔丁和《汤姆·琼斯》,奥斯丁和《傲慢与偏见》,司汤达和《红与黑》,巴尔扎克和《高老头》,狄更斯和《大卫·科波菲尔》,福楼拜和《包法利夫人》,麦尔维尔和《白鲸》,艾米莉·勃朗特和《呼啸山庄》,陀思妥耶夫斯基和《卡拉马佐夫兄弟》以及托尔斯泰和《战争与和平》。毛姆评论这十位小说大师的方式很简单,即“知人论世”。毛姆这样做并非有意大唱反调、哗众取宠,而是去除一切伪饰,以他对人性的深刻洞察以及他本人作为小说家的丰富经验去真正体贴他所评论的作家和作品,带领读者去品味、去欣赏。于是这本由一位小说巨匠对其心目中小说巨匠的评论遂成为文学评论的经典,更是一部面向普通读者的独一无二的文学指南。
  • 呼唤清风

    呼唤清风

    《呼唤清风》尤以为“清风”呐喊的篇什多些,故而作者许咨新把书名取为《呼唤清风》,也表达了本书的倾情关注,寄托了笔者的真诚愿望。全书分为三辑,共99篇。“清风篇”,以反腐倡廉为主题,劲吹清正廉洁之风的杂文、时评。“随想篇”,多为贴近社会、贴近群众、贴近生活有感而发、不妨一说的杂谈、随感。“拾贝篇”,则为杂文、随笔、散文及数篇初涉文学的萌芽之作。
  • 我的心又一度的跳荡:徐志摩诗文精选

    我的心又一度的跳荡:徐志摩诗文精选

    这是一本徐志摩的作品诗文集。他的诗歌既浸染着中国古典文化的情愫,又受到外来诗潮尤其是浪漫主义诗派的影响。在其短暂的一生中,除了创作大量脍炙人口的诗歌,同时还创作了大量散文,内容包括生活感悟、旅行游记等。而本书精选了徐志摩的代表性诗作、散文、书信等,基本涵盖了徐志摩作品的精华,有助于了解徐志摩的作品与写作特点,从中感受到诗与文的魅力。
  • 名家名作精选:老舍散文(学生阅读经典)

    名家名作精选:老舍散文(学生阅读经典)

    北方的春本来就不长,还往往被狂风给七手八脚的刮了走。济南的桃李丁香与海棠什么的,差不多年年被黄风吹得一干二净,地暗天昏,落花与黄沙卷在一处,再睁眼时,春已过去了!
  • 审美价值结构与情感逻辑

    审美价值结构与情感逻辑

    本书是孙绍振教授文艺学理论研究部分成果的结集。孙先生196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既沐浴了五四文化重镇诸多学术大师的思想余泽,又得到当时云集北大的朱光潜、蔡仪、金岳霖等各具代表性的哲学、美学、语言、文学大家的学术熏陶与逻辑训练,而十几年僵化的庸俗社会学的教条则孕育了他的怀疑与批判精神。
热门推荐
  • 霸妾横行王爷莫怕

    霸妾横行王爷莫怕

    掉个海都能穿越我也是醉了,老娘我招谁惹谁了,你说穿越我没意见,人家穿越不是王妃小姐就是丫鬟,而我穿过去就是个死人,死人老娘也就忍了,还是个被埋一半土的死人,要不是老娘醒的及时,估计就是不死也得被活埋,还有谁能告诉告诉我,我是什么时候嫁人的,这一身红谁来给我解释解释,嫁人也就算了,我也不图嫁个达官贵人皇亲国戚,嫁个普通人就行,这王爷的第十八个小妾是闹哪一出,这个王爷长的倒是人模人样的,实质就是个恶魔,我能说我可不可以不嫁,宝宝不开心,宝宝不玩了,宝宝要回家,谁把这个“衣冠禽兽”给我带走,看本小姐怎么智斗恶女,气死王爷,玩转古代。
  • 公主的21枚无泪指环

    公主的21枚无泪指环

    红烛在岸,焰火满天。精致的铜铃,茉莉一般大小,环在嫁衣的裙摆。动辄有清越之音,细细琐琐。好一场美,盛世无双。新娘落下第一颗泪,在绣了丁香的鞋尖。一拜,天地。
  • 圣龙乾坤

    圣龙乾坤

    新书《我师兄当过十万年的天帝》发布,求推荐票,求收藏。【火爆爽文,日更万字】 一抹光芒劈开苍茫天地。生死看淡,不服就干!八百年后,十方仙帝周玄重生醒来,圣龙气运被夺,修为跌落,沦为庸人,修《九天圣龙经》,一路崛起,无敌诸天!吾有一支天仙笔,可搬山,可倒海!
  • 修真太极混元指玄图

    修真太极混元指玄图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剑侠情缘榜

    剑侠情缘榜

    百年前究竟是何人夺走江湖各大门派传承神兵?十八年前,武林泰斗藏剑山庄一夜之间惨遭灭门意欲何为?宅男穿越到游戏中梦想的江湖又有何奇遇?是何人发布的武林情缘榜?
  • 自助者天助

    自助者天助

    从前,有一位虔诚的信徒在遇到水灾后,爬到屋顶上避难。但是,洪水渐渐上涨,眼看就要淹到脚下了,信徒急忙祈求道:“仁慈的上帝啊!快来救救我吧!”
  • 论与死神谈恋爱的方式

    论与死神谈恋爱的方式

    她以为,父母的死,是天灾人祸,是不可逆之的人生劫数,却不想,这场看似意外的灾难,竟是被刻意策划的一场阴谋。为了查清父母死亡的真相,她决定找出这场阴谋背后的主使。一次次的,她凭借自己睿智的头脑和异于常人的身体力量,破解了一桩桩麻烦而又匪夷所思的死亡事件,可最后得到的真相,竟让她无法接受……男女主天才,从相杀到相爱,再到携手拯救地球,欢迎各位看官前来围观!
  • 巧姐bitchplus

    巧姐bitchplus

    影凌雨原创小说“红娘,我想喝忘情水”杨轩:“对不起,我这只卖普通酒水,不卖忘情水,要喝忘情水,去孟婆那儿要去!还有不许叫我红娘!”“红娘,我想吃蟠桃”杨轩:“对不起,此店不卖蟠桃,要吃蟠桃找大圣去,别来烦我!还有说了不许叫我红娘了!”“红娘,我想喝威士忌”杨轩:“朋友,你没看外面的招牌吗?我这儿只卖老白干,要喝威士忌去隔壁歌厅找去,都说了不许叫我红娘!”老子要爆发啦!“红娘,红娘,我想跟你做朋友”杨轩:“行啊,不许叫我红娘!”不然老子现在就把你挫骨扬灰。你们难道都tm眼瞎,看不出来我是男人吗?!
  • 红墙警卫

    红墙警卫

    《红墙警卫》作者根据毛泽东的卫士李银桥的回忆,记述了他跟随一代伟人毛泽东的许多鲜为人知生活工作片断、描绘了真实生活中的毛泽东伟大而又平凡的一面,书中还专门记录了“第一夫人难伺候”的真实故事,反映了毛泽东与江青当时的生活情景。
  • 恶魔老公,晚上见!

    恶魔老公,晚上见!

    从她被他收养那天开始,顾颜书就对他生出一种一日为父终身为夫的想法。于是,从遇见他开始,她对他的心动就没有停止过。外人眼中的他,高贵,冷漠,疏离,高高在上不可一世。她眼中的他腹黑,傲娇,小气,幼稚,而且还是个名副其实的大醋坛子。某日,某只傲娇一脸心虚的问“媳妇,如果哪天我要是惹你生气了怎么办?”顾颜书想也没想的说“那就跪着给我唱征服。”于是第二天,顾颜书看着某男人登上娱乐头条,被指包养小三,贴出的照片却是模糊不清的她这个正室席太太时,她怒了。然而下一秒,她却看到男人出现在电视里,指名道姓的为她点唱了一首“征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