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4843800000003

第3章 古老华夏阴霾四布少年芝泉命运多舛

以清道光二十年到二十二年(1840—1842)的鸦片战争为标志,中国历史进入了近代。

一部近代史,就是一部中国人民的苦难史,就是一部中华民族的灾难史!古老华夏,阴霾四布,但是,阴霾去处,又有阳光。阴霾与阳光并存,中华民族没有灭亡。鸦片战争,中华民族与列强争斗,我们还是生存下来了,只是我们的生存是艰难的,我们的生存是困苦的。《南京条约》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同时,也是把中国变成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第一个条约。随着社会性质的改变,国内形势也发生了前所未有的改变。除了国内社会的矛盾即统治者和人民大众的矛盾外,又加了一层矛盾即外国列强与中华民族的矛盾。太平天国农民战争的兴起,就是在这种历史背景下形成的。传统的看法认为,太平天国革命运动是一场伟大的反帝反封的农民革命运动。它既然要反封,当然要遭到清朝统治者的镇压,它既然是反帝的,也当然得不到西方列强的同情和支持。历史的事实是,由于清朝的八旗、绿营腐败无能而最终在太平军的强大攻势下不堪一击,败下阵来,但最终没有能战胜曾国藩的湘军和李鸿章的淮军,在湘、淮两军联合外国侵略军的共同攻击下,太平军失败了。

在太平天国革命运动的感召下,捻军活跃在安徽、河南、山东、江苏一带,与此同时,全国各族人民的反清斗争此起彼伏。国内战争风起云涌,外国侵略势力趁火打劫。正当太平天国革命运动达到高潮的时候,英、法在俄、美的支持下,对岌岌可危的大清帝国发动了新一轮的侵略战争。它们企图利用中国国内战争的机会,胁迫清廷再作让步,以攫取更多的侵略权益。继《南京条约》后,是又一个不平等条约即《天津条约》的签订;继《天津条约》后,又有《北京条约》的出笼,更有《瑷珲条约》紧步后尘。清廷在内外交困之中,首尾难顾,朝不保夕。

咸丰皇帝于十一年七月(1861年8月)在热河病死,年幼的载淳继承大统,是谓同治帝。载淳的生母是慈禧太后。这个慈禧太后,权欲极旺,我敢说,中华民族所遇到的三千年巨变的历史大转折就是从这个地方开始的……

太平天国革命运动在中外势力的联合打击下于同治三年二月(1864年3月)随着杭州失守而走向末路,1864年6月3日,洪秀全病逝于天京,李秀成突围被俘,太平天国最终彻底失败。太平天国的失败,决不意味着清廷的彻底胜利,中国人民的苦难并未结束,民族危机更加严重,帝国主义对华侵略没有丝毫的减弱。中华民族的上空,仍然是阴霾四布,丽日难现。

本书的主人公段祺瑞就是在他的祖国面临内外交困的境况下来到这个世界上的。

据吴廷燮考文:“同治四年乙丑,二月初九日(1865年3月6日)午时,公(段祺瑞)诞生于安徽合肥,公讳祺瑞,原名启瑞,字芝泉,晚号正道老人。唐太尉段忠烈王秀实三十八世孙也。二十三世祖讳璋,号芝山樵者,天性至孝,居父丧,庐墓三年,寝苫枕块无殆容,有芝草生于墓前,事迹详县志,并《庐墓记》。九世祖讳本泰,清初由英山迁居寿州南乡保义集坊。曾祖讳友杰,赠荣禄大夫、振威将军。妣杨氏,赠一品夫人。道光中,迁居六安,再迁合肥。祖讳佩,字韫山,咸丰初,值洪杨之乱,与乡人刘壮肃公铭传、张靖达公树声、周刚愍公盛波、周武壮公盛传等联创团练;及淮军兴,又与刘壮肃公等隶李文忠公鸿章部下,以功累保提督衔记名总兵,励勇巴图鲁,授荣禄大夫、振威将军。妣赵氏、曾氏,封一品夫人。父讳从文,赠荣禄大夫、振威将军。母范氏,赠一品夫人。”[1]

由此考证可知,段祺瑞系名副其实的将门之后,“唐太尉段忠烈王秀实三十八世孙也”。太尉一职在中国封建时代是最高的军事长官,自秦始,太尉、丞相、御史大夫并称为“三公”。据李勇、周波著《北洋虎将段祺瑞》说,段家本是陕西千阳人,从段祺瑞二十三世祖段璋开始南下安徽英山;又据周俊旗著《百年家族段祺瑞》说,段家的祖籍是江西饶州(即今江西波阳),于明末清初迁入安徽;据吴廷燮《段祺瑞年谱》看,段祺瑞九世祖段本泰,于清初由安徽英山迁居寿州(今安徽寿县)。段璋“天性至孝”,而“至孝”正是儒家思想之要旨。前人以及后来的著书人并没有说到段祺瑞之二十三世祖段璋在事功方面的功绩,但在本书作者看来,仅“至孝”二字也就够了,中国文化以“孝”治天下者有之,而“孝”可以与“忠”互相发明。有的地方说到段祺瑞的老家是安徽六安的,这只是从其曾祖父这一代说起,那么,后人为什么称段祺瑞为“段合肥”?我们根据吴廷燮所编《段祺瑞年谱》“道光中,迁居六安,再迁合肥”的记载,称段祺瑞为“段合肥”是准确的。

1865年3月6日,安徽六安县太平集迤北三里之段氏老宅,一个小生命来到了这个纷乱的人世间,他就是段祺瑞。说人世间纷乱,是说太平天国革命和全国上下各族人民的反清斗争如火如荼,动乱所至,硝烟弥漫,官兵民军,血染疆场……段祺瑞在这个时候诞生,预示着他的一生将与战争和军旅结缘,与枪炮和战场为伴。本书作者这样说,并不是我们已经知道段祺瑞成为了北洋军阀政府的核心人物才这样说的,而是说,在那样的年代里,生于将门之后的段祺瑞从军的概率定然是要高于其他平民百姓的。依《段祺瑞年谱》可知,段祺瑞的曾祖段友杰被清廷“赠荣禄大夫,振威将军”;爷爷段佩“咸丰初,值洪杨之乱,与乡人刘壮肃公铭传、张靖达公树声、周刚愍公盛波、周武壮公盛传等联创团练,及淮军兴,又与刘壮肃公等隶李文忠公鸿章部下,以功累保提督衔记名总兵,励勇巴图鲁,授荣禄大夫、振威将军”。段祺瑞的祖爷和爷爷辈为清廷立下了赫赫战功,如此说来,将门之后必有虎子,当是名副其实之言(段祺瑞被称为“北洋虎将”,正是此语之应验)。只是,段祺瑞的父亲并不是一名军人(有的书中将段父也列入军人之列,不够准确),他在家以务农为业,但这决不影响段祺瑞成为一名军人。大概是作为爷爷的段佩更加疼爱自己长孙的缘故,他要把段祺瑞带在自己的身边,让他接受中国读书人所必须接受的教育。这样,段祺瑞从八岁起,就离开了自己的父母,来到了爷爷的军营。[2]

此时,段祺瑞的爷爷段韫山公是铭军的一名“营统领”(按照清廷军队的编制,营统领相当于现代军队的一名营长),应当说所管辖的队伍人数不少,到底有多少人马?“淮军的编制以营为基础,营上编制不固定,自数营至数十营按统领能力统属营数。营以500人为定额,设营官一人,营下设前后左右四哨,各设哨官一人,每哨下分8队,各设什长一人。”[3]照此说来,段祺瑞的爷爷这个营官所统辖的军人有500人,也算是一个比较威武的军官了。我们可以想像,在这支550人的军队里,部队首长的孙子此时的地位将是怎样的呢?我敢说,八岁的段祺瑞应当是士兵们的“座上宾”,他们营长的长孙子此时所受到的礼遇应当是不错的。我们又根据段祺瑞的聪明程度推断,从他八岁开始随军读书到十四岁,段祺瑞在宿迁读书的八年间,肯定是大有收获的。他不仅读完了《三字经》、《百家姓》,同时也读了四书和五经。也就是说,正值读书年龄的段祺瑞,并没有因天下动乱而荒废学业,相反,他在随军读书时,已经把作为他那个年龄段应当读的中国典籍基本上读了个遍。从这个角度看,段祺瑞对于中国传统文化应当是通熟的。

我们没有发现什么资料说段祺瑞读书不用功,这一点,与袁世凯不同,袁世凯不喜欢读书是有一定的史料可以为佐证的。段祺瑞身在军营而饱读经书,可以说他对于文、武都有自己的一套理解,同只读经书而不懂武的书呆子式的读书人迥然有别。

八年宿迁的军营加读书生活,对于段祺瑞的人生可以说是至关重要的。这一段时间,一是奠定了他中国传统文化的功底,为后来的做人提供了文化底蕴方面的动力和营养,二是对于他未来从军打下了一个良好的基础。这八年,随着其祖父韫山公的病逝而永远地过去了;这八年,随着其祖父韫山公的病逝,军旅加读书的日子将成为少年祺瑞不可多得的美好回忆。回忆是美好的,但回忆更是苦涩的。祖父那刚毅的军人性格对于少年芝泉性格的塑造产生了至关重要而又潜移默化的影响,祖父的嫉恶如仇的品行对于少年芝泉向着成年方向迈进搭设了坚实的桥梁。八年时光,他从一个少年成长为一个可以自立的青年。

回忆是美好的,但回忆又是苦涩的。人去茶凉,少年段祺瑞将面临着人生的一个抉择,他应该是长大了。他不长大又怎么行呢?爷爷咋能跟随他一辈子呢!别说是爷爷,就是他的父母也不可能,父母也不可能跟随少年芝泉一辈子!这不,当少年段祺瑞扶柩归乡,安葬罢爷爷的灵骨,他甚至还没有从失去爷爷的噩梦中醒来,新的灾难又向这位刚刚步入成人的段祺瑞袭来:父亲又离他而去!

1882年农历八月二十日,他的父亲段从文在家乡遇盗被害,时年39岁。这一年,段祺瑞刚好18岁。段祺瑞父亲遇害,是在他的爷爷韫山公辞世的第三年。我们根据吴廷燮《段祺瑞年谱》,在段祺瑞六岁时,他的父亲段从文公“买田百亩于合肥大陶岗,因卜居之”,可知,段祺瑞的父亲段从文公并不是一位一般的农家人,他可以是地方上的一名乡绅,虽不能说是“钟鸣鼎食”之家,但那差不多像新中国建立后划分阶级成分的所谓“地主”,他家可能有比较多的财富,如果是一个赤贫户,那是根本说不上遇盗被害的。

三年前,十六岁的少年段祺瑞失去了祖父。他怀着对祖父的眷恋,告别了祖父所在的军营,中断了他的军营读书生涯,随父母在合肥大陶岗的家乡务农。我们并不清楚段祺瑞是不是按照中国旧时的丧礼在家为祖父守孝,按礼制论,守孝者应当是段祺瑞的父辈,而不是作为孙辈的段祺瑞,但由于幼年的段祺瑞随爷爷从军读书,他对于爷爷的亲情感,一般说来,是绝对超过了一般的少年。大概正是这个原因,他不但中断了他的读书生涯,而且也远离了他所喜爱的军营生活。但是,少年段祺瑞绝非等闲之辈,他不可能像他的父亲那样满足于做一个乡间财主,做一名“乡绅”——如果那样,也没有后来的段祺瑞,没有了影响中国一段历史的这个英雄人物!如果那样,中国北洋军阀时的那段历史必须重写!但历史是不能有“如果”的,历史的“如果”是文人墨客的一相情愿。如果历史有“如果”的话,对于段祺瑞而言,这也绝对不符合他的性格特征。因为,历史既然造就了段祺瑞这个人物,这个人物必然有他应该有的用场!从逻辑上说,段祺瑞后来成为一名军人,正是他少年时跟随他的爷爷从军加读书的必然的逻辑结论。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段祺瑞跟随他父亲在乡间种地充其量不过是一段短暂的人生经历!他肯定是要从军的,不然的话,他在跟随爷爷读书的时候所说的“我也要当兵”的话将失去了注脚!

总之,段祺瑞在乡间务农一段日子后,他决计要当兵了。我们可以说,就是他在乡间“务农”的那段岁月中,根据段家的经济状况看,段祺瑞也不可能真的要当一名农夫,因为种地并不是段祺瑞的人生理想,更不是他的特长之处。我们还可以说,像段祺瑞从军加读书的那段时日的人生历练,种地并不是他的爱好,他绝对不会把他的人生目标锁定在当一名乡绅上。这就是说,他在失去了爷爷关爱之后,尽管在其人生道路上有过一段短暂的徘徊,一旦他的精神状况恢复后,他会作出他应该作出的人生抉择。

事实正是这样,他在乡间度过了一年多的农村生活后,作出了和他同时代的青年所不可能作出的一个影响他后来命运的重大抉择:从军!据吴廷燮《段祺瑞年谱》载:“清光绪七年辛已,公年十七岁。公堂叔从德任山东威海军营官,公往投补营哨书。”扶柩归里,过了一段农夫生活后,段祺瑞又从军了。不过,这次从军是名副其实的从军,因为第一次“从军”只是随爷爷身边读书而已,他不是一名军人。这次,他是一名真正的军人了。

可看这段文字:

一天,段祺瑞想起了有一个叫段从德的族叔在山东的军营中当管带,便产生了千里投军的念头。当他把自己的打算告诉家族中长辈的时候,他们都直摇头。

“伢哩,你还小,没有人领你,又没有钱,世道又不太平,你可怎么去呀!一个人说。”

“我一个人,靠步行!段祺瑞斩钉截铁地说。”

面对这个倔强、有毅力的孩子,大人们互相望了一下,无可奈何地点了点头。

第二天,段祺瑞只身一人,走出家门,踏上征程。这一年,他才十七岁。

段祺瑞一路上吃了不少辛苦,受了不少艰难。钱花光了,他就边乞讨边走路。终于有一天,他打听到了段从德所在的军营。段祺瑞走到营门前,向卫兵通报自己的来意,卫兵开始不愿去通报,但一看来人,仅有十六七岁,衣服破旧,满身灰尘,又操着合肥话,便有些相信了,就进去通报。

当段从德听说是家乡来的人时,便让士兵把段祺瑞带了进来。段从德先是愣了一下,但随即认出眼前的后生是合肥来的族侄。段祺瑞此时是欢喜异常,赶紧上前施礼,说道:

“叔父大人在上,小隹给你破头了。”

段从德忙扶起段祺瑞,颇为惊讶地问:

“伢哩,你是跟谁来的?怎么来的?”

“就我一个人,步行来的。”

段祺瑞把来到这里的原委说了一遍。段从德细细地打量着这个满脸稚气的孩子好久,突然大声说道:“够种!我收下了。”

于是,段祺瑞真正开始了他的军事生涯。[4]

这是一段演绎性的文字。本书作者在看到这个地方的时候,认为这段话有一点失实之处,它的不实不在于文字的演绎性,而是作者把段祺瑞的从军时间放在了他的父亲遇害之后。因为在本书的这段引文前,还有一段话,说:“段家的好光景很快过去了,段祺瑞的祖父、父亲相继去世后,家境江河日下,一年不如一年。段祺瑞念私塾的费用都不能及时缴上,私塾的老师也有点看不起他,所欠的学费越来越多,无奈只好辍学。所欠的学费被私塾老师扣下了一方旧砚台和一张旧书桌抵押。书读不成了,段祺瑞只好待在家中。可家里的生活更加困难。”在这种情况下,他想到了去找族叔段从德。

根据吴廷燮《段祺瑞年谱》:“清光绪七年辛巳,公年十七岁。公堂叔从德公任山东威海军营官,公往投补营哨书。”“清光绪八年壬午,公年十八岁。八月二十日,公父从文公时年三十九岁,在乡遇盗被害,公请假奔丧,不许。函请本县缉盗,旋盗被获服诛。”就是说,在段祺瑞父亲尚在的时候,他决计离家从军,可见他的人生志向。我之所以把这一点疏漏订正过来,旨在说明,在乱世之中,段祺瑞立志从军,这里不仅是为了生计,更有改造现实中国的决心和意志。

那么,段祺瑞的父亲到底是怎么遇害的?我们在前边的文字中说,大概是因为段家比一般的农家殷实而遇到盗贼。我的那个说法实在是一个猜测,因为吴廷燮所编《段祺瑞年谱》仅说到段祺瑞父亲“在乡遇盗被害”,所以,我们便可以猜测是段家比较殷实。但另据胡晓所编《段祺瑞年谱》:“1882年10月1日(八月二十),段从文去威海看望儿子,返回合肥时,在离家不远的西七里塘,遭恶人打劫遇害,年仅40岁。”[5]这样看来,我们应当依这个说法为准。也就是说,在段祺瑞虚岁十八岁之前,他失去了两位亲人,先是爷爷,后是父亲,前后相差三年。

对于爷爷而言,段祺瑞是家中的长孙,对于父亲而言,段祺瑞是家中的长子。此时的段祺瑞,还有一个妹妹和两个弟弟,作为长兄,他自知肩上的责任。

父亲遇害,家中还有两个弟弟和一个妹妹,作为长兄的段祺瑞,应当是怎样的悲痛!父亲是在看望了在军营中当兵的儿子后在返乡的途中遇害的。可以想象,父亲遇害,作为长子的段祺瑞又不能回家料理父亲的后事,这个事实是怎样地煎熬着18岁的段祺瑞的心灵。本来,段祺瑞可以不去当兵,跟随父亲在家务农,但这不是段祺瑞的性格,他是一定要当兵的。他不听父亲的劝阻,他决计要去当兵,这不仅仅是段祺瑞的性格使之然,更是少年段祺瑞的理想使之然。祖父虽然离他而去,按道理,他应当在家乡和父母在一起,但是,他随爷爷从军八年的军营生活,使少年段祺瑞对于军人的生活有着一种不可割舍的情结。他告别了父母,千里跋涉,到山东威海卫去投奔堂叔,堂叔对于自己的堂侄是关爱的,这是一种情,这是一种亲情!

此时的段祺瑞从堂叔那里找回了他已经失掉了的军人梦。尽管此时他不再上学读书了,他成为了一名真正的军人。所说的“补营哨书”,大概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军营中的一名杂役,一名勤务兵。我们不能知道段祺瑞在堂叔的军营中到底干得怎么样。不过依段祺瑞的性格可以推断,他决不会只满足于当一个小小的勤务兵的,他定有其大志,否则他又将怎样对得起在唐代就是将门世家的老祖宗呢?可以设想,段祺瑞在他的杂役勤务兵的位置上,肯定干得相当出色,他一定是能吃苦的,不然的话,他怎能千里迢迢步行来到了堂叔的驻防地山东威海卫呢?大概是父亲对于这个尚未成年的长子放心不下,离家到军营中去探望儿子。我们当然也不能知道他们父子见面后是怎样的对话,不过,从情理上说,父亲一定要询问儿子在军营中生活得怎么样,段祺瑞一定会把自己的心里话告诉给父亲,父亲也肯定会鼓励儿子要好好干,对得起堂叔的提携,对得起自己的将门之家,应当把将门之家的遗风发扬光大,等等,总之,就是这样一些话。这些话,从一般父子见面论,无非也只是一些平常得再也不能平常的话了,但我们宁肯相信,就是这样的一些平常话,对于少年段祺瑞来说,那又将是一种如何的激励!可以说,尽管军营的生活是枯燥乏味的,对于一名干杂役的勤务兵来说,这种枯燥的生活尤其枯燥。但是,段祺瑞肯定会告诉父亲,让他老人家放心,儿子肯定不会辜负先辈的殷切期望。我们也可以想象,在段祺瑞和他的父亲道别时,那种离别亲人的场面又是怎样的感人,他可能会挥泪如雨,他可能会一别三顾。但是,不论是怎样的难舍难分,段祺瑞断然没有想到,父子俩的这次在军营中的相见,父子俩的这次异乡分别竟是他们的终生诀别!

呜呼!人生苦短,世事难料。

得知噩耗,少年段祺瑞是多么想见父亲的最后一面,回家同母亲团聚,和弟妹们相聚,他可以安慰母亲,让她坚强地生活下去,照料好两弟一妹。但是,非常遗憾,他没有被军营长官批准回家为父亲奔丧。在《年谱》中,只记载了“公请假奔丧,不许”寥寥几字。在这寥寥几字的背后,段祺瑞将承担着怎样的精神痛苦。他想到了母亲,他肯定想到了在家顶着“塌天”般的苦痛的含辛煎苦的母亲。此时的母亲将是怎样的痛不欲生!三年前,爷爷离他而去,他应当从那个时候起,就已经感到自己小小年纪肩上所承担的生活重负。有的书中在与到这一点时说,少年段棋瑞似乎在一夜之间长大了。我们认为,段祺瑞在一夜之间长大的语意内涵无非是他思想情感的升华,对于世事炎凉的自我体认!此时的段祺瑞应当是虚岁十八,但他仍然是一个少年,这位少年,在经历了爷爷去世后的精神打击下,并没有由此消沉,相反,他真的是长大了,他应当知道自己所承担的家庭重任。父亲在此时又离他而去,尽管是一个少年,但他肩负起一个成年人的重担,以一个成年人的责任和思维处理父亲的事宜。他尽管没有被批准回家奔丧,他还是非常理智和非常清醒的,他可以给家乡的县长写信,请求当地知县“缉盗”,好在是家乡的父母官还是负责任的,在很短的时间内破了案。《年谱》载,那个杀害段父的凶犯旋即“被获服诛”,这也算是对于少年段祺瑞一个精神上的安抚。但是,严酷的事实摆在这位少年的面前,父亲不在了,家中只有母亲,只有母亲忍受着失夫的巨大悲痛,承抚着三个年幼的弟妹……

母亲能够用她那孱弱之肩担负起这个家吗?笔者手头上缺乏这个方面的资料,我们不能知道段祺瑞给他的母亲到底写过书信没有,本书作者宁肯相信他是给母亲写过书信的,他定会在信中百般安慰母亲。

事实上,段母并不能承受这样的重大打击,依《段祺瑞年谱》:“清光绪九年癸未,公年十九岁。四月初四日,公母范太夫人卒于原籍,公请假奔丧,旋即回营。”仍然是寥寥数字,即把段祺瑞在不到四年的时间里连失去三位亲人的事实一笔带过。这样的年谱记载实在是过于简略了。我们透过这简略的记载,可知段祺瑞沉重的心理压力。不是吗?在短短的几年间,爷爷撒手人寰,父亲遇害,母亲不堪重负又离他们而去。这个家真的是“天塌地陷”了。问题是此时的段祺瑞身在军营中,家中还有三个弟妹,他如何办?根据年谱记,在段祺瑞母亲去世时,他只有十九岁(虚岁),他的妹妹启贤此时十二岁,二弟启辅十岁,三弟启勋九岁。我们同样没有一手资料见到段祺瑞是怎样把他的三个弟弟妹妹安顿在家中生活的,但事实是,段祺瑞在回家奔母丧后,“旋即回营”。又据《年谱》记,段父生前在家置办有相当的田产,他可以用父亲留下的这笔家业作为抚养三个幼年弟妹的资本。

不管怎么说,段祺瑞并没有在家守着父亲的家产,他毅然离开了三个年幼的弟妹,他又回到了军营之中。我想,根据段祺瑞跟随爷爷在军营中的八年从军加读书的生活看,此时的段祺瑞定能清楚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家”、“国”的意义。什么是家?什么是国?在中国数千年的封建社会中,天下国家是一回事。也就是说,家就是国,国也当然就是家;没有家就没有国,没有国也就没有家。在中国长期的宗主制国家中,“家国同构”,这个道理,对于有着长达八年的读书生涯的段祺瑞而言,是不难懂得的。要想有家,必须有国;有国才能有家。从这个意义上分析段祺瑞决心当兵,本书作者认为,这是符合段祺瑞的人生逻辑的。我们宁肯相信,受过中国儒家文化熏陶的段祺瑞,在他幼年读书时,他肯定从私塾先生那里听到了先生所讲的孟子所说的“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的说教:

孟子曰:“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市,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徵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孟子.告子下》)

可以设想,少年段祺瑞跟随爷爷在军营读书时,他开始读这一段文章时,一开始可能不懂,或者说他可能是从字面上读懂了,但他并没有自己人生的真切体验。他也可能是一开始就读不懂它,经过私塾先生的解说,他可能从字面上懂它了,但对于少年段祺瑞而言,当时是无论如何也弄不懂它的真正意义。进而言之,在段祺瑞经历了失去一家三位亲人后,当他处理罢母亲的丧事之后,当他面对三个幼小弟妹的家庭现实时,当他还要到军营中去服役时,当他将要告别三个弟妹而踏上征程时,他可能会对早年先生所教的这段孟子语录有一个彻头彻尾的人生体验:是啊,舜是古代一个得天下的人,但他并不是一开始就有天下的;傅说原来是一个奴隶,在商时为武丁所举用;胶鬲原本是一个小商贩;管夷吾从狱中释放后才被举拔出来的;孙叔敖是从海边被发现的一个人才;百里奚原来也只不过是一个陪送的奴隶。这些人后来都成大器了。如此说来,上苍要想把重大的任务放到你的肩上,并不是一开始就让你享受到得天下的好处,正好相反,是先给你苦头吃。只有这样,才可以磨炼你的意志,激励你的心志,坚韧你的性情,增加你的能力……只有这样,才可以让人知道,忧患的环境方可让你生存下去,而安乐的环境则足以令人死亡的道理了。

段祺瑞肯定从孟夫子那里得到了人生的启示。国在这个时候是“国将不国”家在这个时候是“家将不家”。为了有家,为了有国,少年段祺瑞开始向着青年段祺瑞的人生过渡,他在办完了母亲的丧葬事宜后,安顿了三个弟妹的生活,拜别乡里,他又回到了他堂叔所在的军营,从家乡合肥再次千里迢道来到了山东威海卫。

他走得那样坚定,义无反顾……

注释:

[1]吴廷燮:《段祺瑞年谱》,中华书局2007年6月北京第1版,第7页。

[2]据《段祺瑞年谱》载:清同治十一年,公八岁,公祖韫山公任铭军三营统领,驻防宿迁,公至祖任所读书。

[3]来新夏:《北洋军阀史》(上册),南开大学出版社2000年1月第1版,第90页。

[4]程舒伟侯建明:《北洋之虎段祺瑞》,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7年3月第1版,第2~3页。

[5]胡晓:《段祺瑞年谱》,安徽大学出版社2007年1月第1版,第32页。

同类推荐
  • 雷军:在风口上顺势而为

    雷军:在风口上顺势而为

    “互联网”时代,江湖烽烟四起,小米科技创始人、董事长兼CEO、金山软件董事长雷军终于在不惑之年领悟到了“顺势而为”的重要性,并牢牢把握住时代的脉搏,站在风口上重新开始,从0到1,创造了小米神话。“雷布斯”成功颠覆了传统商业模式和游戏规则,使得小米公司估值5年翻了300多倍,成为全球商业史上成长速度最快的企业。作为互联网和创业圈风口浪尖上的人物,雷军的投资和创业经历一直备受关注。本书通过对雷军及雷系企业成长史抽丝剥茧般的分析,为你诠释为什么小米自面世以来,每一款产品的投放,都能引起米粉的尖叫和轰动;为什么金山一夜之间濒临倒闭又能绝处逢生;为了打造小米生态圈,雷军做了哪些布局?
  • 大清体制内的改革者:曾国藩传

    大清体制内的改革者:曾国藩传

    "曾国藩历来是个受争议的人物。他被冠之以“中兴名臣”、“洋务之父”、“理学大师”的称号,但又有人称他为“曾剃头”、“曾屠户”。他官至两江总督、直隶总督、武英殿大学士,封一等毅勇侯。李鸿章的一生,是悲壮的、凄凉的。他虽然以外交能手自负,但没能改变大清国被动外交,割地赔款的局面。最终,他带着遗憾离开了人世。曾国藩一生毁誉参半,有人称之为千古一完人,而也有人称他为祸国殃民的败类。纵观曾国藩一生,可以说的跌宕起伏波澜壮阔。无论毁誉,曾国藩的一生都值得研究。"
  • 撒切尔夫人传

    撒切尔夫人传

    玛格丽特·撒切尔——这位本世纪的政坛巨星——出生的年代,正是英国社会比较动荡的时候。第一次世界大战,虽使大英帝国获得了战胜国的桂冠,但却是以国力大耗为代价的,英国自此明显地走下坡路。在国内,称霸了英国政坛半个多世纪的自由党已衰落下去,由工会创立的工党迅速兴起,政治舞台上出现了英国历史上少有的三党竞争的局面,英国政局处于不稳定状态。玛格丽特出生的这一年——1925年,虽然没有可载入历史的重大事件发生,但这前后却都发生了对英国历史产生重大影响的事情。1924年,英国工党首次上台执政,虽然是少数党组阁,并不到一年就下了台,但这标志着工党的兴起和壮大,是破天荒第一由打着社会主义旗号的政党掌握政权。
  • 德川家康的智慧

    德川家康的智慧

    第一部多角度深入评点德川家康的精简读本,不得不读的经典励志书。作为日本史上最后一个乱世的终结者,他用雄心支撑人生,用耐心等来机遇,用进取心直面成败;作为日本史上最后一个幕府的开创者,他以诚心广纳贤才,以信心威慑四夷,以平常心淡看荣辱。日本史上的英雄智慧,同样照亮我们的人生路。
  • 谭东之歌

    谭东之歌

    列夫托尔斯泰说过:“人类被赋予了一种工作,那就是精神的成长。”谭东不愧是这样的好同志,好战友。我为之精神感染的同时,也为之骄傲和自豪。我们要弘扬谭东同志的崇高精神和优秀品质,坚持政治建警、从严治警、从优待警,树立良好的人民警察形象。谭东虽然走了,但精神永存,他永远活在我们的心中。一曲《谭东之歌》,满怀着诗人的一片赤诚,携带着时代的主旋律,讴歌我们的英雄。谭东不仅是我们公安系统政治工作培养和树立的重大“典型”人物,更是这个时代涌现出来的党员干部和广大人民群众学习的楷模。
热门推荐
  • 王的绝世宠后

    王的绝世宠后

    梦的读者群,新的哦,72792057(桔子皮的味道)欢迎亲们前来活跃气氛哦。那一夜,她被卖入妓院烙上妓印那一天,她被买下训练三载那一年,她将心托付却被当作礼物送出她是谁--“穿上衣服,你不必为我暖床!”苏寻玩味的看着她,一袭黑衣,头发轻轻一束,浓眉间带着一丝笑意“不管你是不是我的妹妹,你首先是我的女人。”雪千夜灼热的眸子透着些许疲惫,一年多的寻找让他几乎发狂。宫闱深处,权谋计量她回眸浅然一笑,右肩上的胎记形如蝉,艳如血。红颜一笑江山飘摇挑起葱葱玉指,她的声音如烟飘渺,我是--血蝉!梦新文出炉,大家多多支持哦,<爷,妾是杀手>隆重推荐好友的文:<一个妈妈三个爹>,超级搞笑的文风,诙谐的语言,精彩的情节,绝纱的故事.保证点开就不想再关掉的文.梦梦人格担保.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
  • 第四区游戏史

    第四区游戏史

    醉倚兵戈煮浊酒,笑望红海听血潮。无数世界的挣扎、宿敌、命格、毁灭、重生。至尊陨落,天魔传承,宿命对决,尸体怒吼,阴影咆哮。……“你要是做噩梦害怕了,就朝黑暗里看看,在黑暗最深处,我也在。”“和你一起承受着黑暗和恐惧。”“不再孤独,因为彼此。”
  • 中华国学经典读本:三十六计·孙子兵法

    中华国学经典读本:三十六计·孙子兵法

    《孙子兵法三十六计》是“中华国学经典读本”之一,由孙武编著。《孙子兵法》是中国古典军事文化遗产中的璀璨瑰宝,是中国优秀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现存最早、最负盛名的古代兵书。《三十六计》是根据我国古代卓越的军事思想和丰富的斗争经验总结而成的兵书,是中华民族悠久文化遗产之一,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军事谋略著作。
  • 霸少夺妻:到爷怀里来

    霸少夺妻:到爷怀里来

    她是他十六岁时的初恋。二十七岁时再见她已为人妇。少年吴境桀骜不驯,喜欢捉弄人,最爱捉弄胆小害羞又善良的她。他以为自己早已经淡忘了她,可是再见到她,那种悸动的感觉仍然强烈。长大后由一场换妻游戏开始。二十七岁的她已经是孩子的妈妈。和很多女人一样,婚后过着平凡又枯燥的生活,要抓住老公的心,哄公婆开心,还要照顾好孩子,她是所有人眼里的贤妻良母,豪门富太。婚外遇曝光,她成千夫所指,被夫家净身出户,被自己一手带她的女儿指着鼻子骂坏女人……一无所有的时候,他的怀抱容纳了她。而她不知道,这只是他这个掠夺者精心设计的一场局,只是为了得到她。一场掠夺的游戏背后,是一个关于暗恋关于深情的爱情故事。
  • 小巷里的女人

    小巷里的女人

    星期六这天没有下雨,遮了多天的太阳终于忸忸怩怩地现了身。天一晴,汉口永兴巷就热闹起来。老人们坐在太阳底下聊着家长里短,女人们则忙着洗洗刷刷。十一月份的天气总是阴晦有雨,这样的好日子可不多。时间在忙碌而闲散中流过,像汉江的水那么寻常而绵长。但永兴巷总归是一条细得不能再细的支流,如果往水里划动几下,也难说会引起一场大波澜。此时,走进小巷的娄玉枝,就如同一颗投进水里的石子,搅乱了水面里的平静。娄玉枝领着她的姑娘小慧出现在巷道里时,大家都不约而同地瞪大了眼睛。回娘家的娄玉枝显得有些不同寻常。
  • 我在大唐开产业

    我在大唐开产业

    呃……这是……唐朝?商人没出路?不!我可以在这里做产业巨鳄?!重农抑商?不存在的。未及含苞待放年华的晋阳公主,还会奄然谢世吗?心高志远,天生帝王的李承乾,还会因为足疾和叛逆而走上谋反绝路吗?许许多多的轨迹,是否会发生变化————————————————————ps:本文属新人作家作品,请大家多多支持,帮帮孩子吧,太难了,谢谢大家
  • 世子你家爷跑了

    世子你家爷跑了

    她,曾是至高无上的存在,却被至亲之人背叛,自爆与其同归于尽。却意外重生,成了一个“废物断袖”的小世子。听说齐小世子不能习武不能修灵?是个废物?小世子轻蔑一笑,挥挥手,打倒一片。听说齐小世子有断袖之癖,最爱强抢“民男”她光明正大将某个大佬拐回了家,虐死一片单身狗。听说齐小世子女扮男装,其实是个小郡主?!还貌若天仙?!齐小世子慌了,赶忙跑去安慰某个不满她暴露身份的大醋坛子。
  • 我的妖女

    我的妖女

    又名:我的皇后黑化了 前世,云熙自认身为皇后,一心为国为民,未曾有负天下人,换来的却是万人唾骂的妖后的名声,还连累家人惨死,自己也不得善终。这一世,云熙再不想当什么好人,只想日子过得痛快恣意,有仇报仇,有怨报怨,绝不再让人欺到头上:“妖女?呵,别拦我!我让他们知道什么是妖女!”
  • 异世界当宠物

    异世界当宠物

    网瘾少年以游戏里德鲁伊角色穿越到异世界,化形成一只名为利兹的猫,伴随着女主角艾露一同冒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