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4997000000005

第5章 事是风云人是月

我的祖籍河北大名,是北宋王朝的陪都,当时称作北京。千百年来,这里民众间流传下来“说书讲古”的习俗。祖父辈迁徙到山海关外,也把这个传统带了过来。农闲时节,人们吃过晚饭,聚集在场院里,几杆旱烟袋,一壶糊米茶,“李唐赵宋”、“南朝北国”,讲起来没完。这种环境的耳濡目染,渐渐地培植了我对于历史的深深爱好。一般地说,单纯的爱好是先于知识的渴求的。待到入塾启蒙、求知问学,接触到的“四书五经”,左史庄骚,也无往而非史。过去有两句老话,一曰“文史不分家”,一曰“六经皆史”,都显现出华夏民族特殊发达的史学传统。

而历史本身更葆有一种独特的魅力。“年代久远常常使最寻常的物体也具有一种美”、“‘从前’这两个字可以立即把我们带到诗和传奇的童话世界”(朱光潜语)。而历史题材的多义性、不确定性和足够的“想象空间”,更具备一般现实题材所欠缺的文体张力。这一切,都像磁石一般吸引着我。青灯独对或者沧桑看云,我常常设想以一条心丝穿透千百年的时光,使已逝的风烟在眼前重现奇华异采。数十年来,读史、述史已经成为我的一种精神享受、思想升华的必要方式,一种无须选择的自动选择。

不过,历史是一座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富矿,真正去着手探查,里面的文章可就多了。正所谓“一部二十四史不知从何说起”。当然,要说简单也很简单,无非一个是人,一个是事。相传波斯王即位时,要史官为他编写一部完整的世界史。几年过后,史书编成了,多达六千卷。年纪已经不轻的皇帝,日夜操劳国事,一直抽不出时间看,没办法,只好让史官加以缩写。经过几年刻苦劳作,缩编的史书完成了,而皇帝已经老迈不堪,连阅读缩写本的精力也没有了,便要史官作进一步的压缩。可是,没等编成,他就已经生命垂危了。史官赶到御榻前,对波斯王说,过去我们把世界史看得太复杂了,其实,说来十分简单,不过是一句话:“他们生了,受了苦,死了。”这九个字,“他们”是人,“生了,受了苦,死了”是事。事是风云人是月,可看作是对历史的概括。

那么,月与风云谁为主从呢?当然月是中心。“烘云托月”、“云开月上”、“月到风来”,月总是占据主导地位的。

历史以人物为中心,历史是人的实践活动在时间中的展开。是人创造并书写了历史。光照简册的万千事件,诚然可以说是轰轰烈烈,空古绝今,惊天动地,撼人心魄,可是,又有哪一桩不是人的作为呢!人的思想,人的实践活动,亦即人的精神存在与物质存在,是一切史实中的最基础的事实。可以说,历史的张力、魅力与生命力,无一不与人物紧相联结着。

历史中,人是出发点与落脚点。人的存在意义,人的命运,人为什么活、怎样活,向来都是史家关注的焦点。著名历史学家钱穆先生多次强调:“历史讲人事,人事该以人为主,事为副。没有人怎会有事?”“历史存在依人不依事,而人则是永可以存在的。”又说:“思想要有事实表现,事背后要有人,如果没有了人,制度思想理论都是空的。”“因此我来讲历史人物,特地希望我们要看重人,拿人来做榜样,做我们一个新的刺激。”其实,也不单是历史学,在关注人生、人性,关怀人的命运方面,整个人文学科都是相通的:哲学思索命运、历史揭示命运、文学表达命运—无往而非人,人是目的,人是核心。

读史,主要是要读人,而读人重在通心。“未通古人之心,焉知古代之史?”这也是钱穆先生的话。读史通心,才可望消除精神障蔽与时空界隔,进入历史深处,直抵古人心源,进行生命与生命的对话。我很认同这一说法:历史是精神的活动,精神活动永远是当下的,决不是死掉了的过去。事实正是如此,读史原是一种今人与古人的灵魂撞击、心灵对接、生命叩问。俗话说,“看三国掉眼泪—替古人担忧”。这种“替古人担忧”,其实正是后世读者一种心灵的参与和介入。它既是今人对于古人的叩访、审视、勘核,反过来也是逝者对于现今还活着的人的灵魂的拷问。每个读史的人只要深入到人性的深处、灵魂的底层,加以省察、比证、对照,恐怕就不会感到那么超然与轻松了。

通心,首先应能设身处地地加以体察,也就是要把历史人物放在当时当地的历史情境中去进行察核。南宋思想家吕祖谦有言:“观史如身在其中,见事之利害,时之祸患,必掩卷自思,使我遇此等事,当作何处之。”借用钱锺书先生的说法,就是“遥体人情,悬想时事,设身局中,潜心腔内,忖之度之,以揣以摩”。

二是强调感同身受,理解前人。研究历史的朋友都知道,苛责前人,率意做出评判,要比感同身受地理解前人容易得多。而换位思考,理解前人,却是一切治史以及读史者所必不可缺的。明末清初的文学家李渔说过:“凡读古人之书,论前人之事者,盖当略其迹而原其心。”法国年鉴学派的著名史学家马克?布洛赫在《历史学家的技艺》一书中也曾指出:“长期以来,史学家像阎王殿里的判官,对已死的人任情褒贬。这种态度能够满足人们内心的欲望”;而“理解才是历史研究的指路明灯”。其实,“我们对自己、对当今世界也未必十分有把握,难道就这么有把握为前辈判断是非善恶吗”?我体会他的意思,不是说不应该评骘、研判、褒贬—治史、读史、写史本身就意味着评判,而是如何进行评判,亦即按照什么尺度、坚持什么原则、采取什么态度加以评判的问题。

三是在读人、通心过程中,不仅仅限定在作为客体对象的历史人物身上,同时也应对于作史者进行体察,注意研索其作史的心迹,探其隐衷,察其原委。对此,清初著名文学家金圣叹有十分剀切而深刻的体会。他说:“人凡读书,先要晓得作书之人是何心胸。如《史记》,须是太史公一肚皮宿怨发挥出来。所以,他于游侠、货殖传特地着精神,乃至其余诸记传中,凡遇挥金、杀人之事,他便啧啧赏叹不置。一部《史记》只是‘缓急人所时有’六个字,是他一生著书旨意。”

著名文学评论家夏济安在《一则故事,两种写法》这篇文章中谈到,在《今古奇观》与《隋唐演义》这两部书中,使用的是同样的题材,前者名为《李太白醉草吓蛮书》,后者题作《李谪仙应诏答蛮书》。《今古奇观》里说:玄宗接到渤海国“蛮书”后,唐朝君臣慌张得很。这样写,显然和当时的实际情况不相符合。故事作者似乎根本忘了那时唐朝国势的强盛。按当时情形说,唐朝君臣应该是瞧不起这种“小邦”以及它的使臣的,决不至于因一封番书而着急担忧。之所以这样写,原因是《三言二拍》成书于明季,明朝国势积弱,边疆多故,那时说书的人也许很能了解这种番邦来书的可怕,于是就把自己的情绪渲染进去。而《隋唐演义》作者褚人获是在康熙年间写成此书的,他的心态大不一样(这里当然也有学识丰俭、技巧高下之分),君臣上下要从容得多。可见,读书过程中“晓得作书之人是何心胸”确是十分必要的。

读史过程中,我也经常着眼于隐蔽在书页后面的潜台词、画外音。研究《周易》有“变爻”、“变卦”之说,我于历史也往往注意其演进过程中的“变爻”、“变卦”,从而做出旁解、他说,所谓别有会心。

读史,我总是采用苏东坡提出的“八面受敌法”,尝试着变换不同的视角,寻找不同的切入点,采用不同的方法,“每次作一意求之”,层层递进,渐次深入。有时是正读,有时是反读;有时是深读,有时是浅读;有时找出多种史籍,就着不同流派、不同观点比较、对照着读,有时带着悬疑、预设一些问题有目的地读。或者重视必然,或者关注偶然;或自其变者而观之,或自其不变者而观之;或者“述远者考之于近”,强调今人的本位,或者侧重理性的审视与客观的评判;或者以宏观视野勾勒出历史之经纬,研讨广阔的社会转型,或者把注意力集中在更生动、更具体、更富有个性的微观历史景象上。

以我个人体验,培根说的“读史使人明智”,确是千古不易的真理。通过读史,使头脑开窍,在实现知识积累的同时,获取了无限丰富的政治智慧、人生智慧。我在阅览史书的过程中,总是随读随记,一切有关人物品鉴、人才理论、人生遭际、命运抉择、人性发掘、生命价值、功过得失、事物规律等诸多心得体会,即便是吉光片羽、点滴感悟,无不认真记下;然后,进行分析、排比、归纳、综合,包括对于史实的重新把握;在此基础上,通过古今联想,中外比较,历史哲学的思考,人生智慧的升华,以及对于人物、事件及其演进变迁的认识与感悟,加以联结与组合,最后按照一个个专题用文字整理出来。

这里关键的环节,是不断地提出问题、设问置疑。“提出问题是所有史学研究的开端和终结,没有问题便没有史学。”(法国史学家费弗尔语)问题从哪里来?来自于“春灯走马”般的人物和万花筒样的史境。整个读解、叙述的过程,有如涉足平生未曾寓目的奇途异境,是充满着趣味与快感的。历史总是在矛盾中前进,历史进程中充满了种种悖论与偶然性。有时候,你看它向东逸去,结果却现影于西方;有时候,种下了龙种,收获的却是跳蚤;有时候,来势汹汹,过程奇诡,而兰因絮果却比较寻常。应然而实未然,既在意中又出乎意外,这在历史发展进程中也并非罕见。

我在《龙墩上的悖论》一书的自序中曾经谈到,我常常透过大量的细节、无奇不有的色相,以及非理性、不确定性因素,复活历史中耐人寻味的东西,以期唤醒读者的记忆。发掘那些带有荒谬性、悲剧性、不确定性的异常历史现象;关注个体心灵世界;重视瞬间、感性、边缘及其意义的开掘。既穿行于枝叶扶疏的史实丛林,又能随时随地抽身而出,借助生命体验与人性反思去沟通幽渺的时空;通过生命的体悟去默默地同一个个飞逝的灵魂作跨越时空的对话,进行人的命运的思考,人性与生命价值的考量。就是说,我的读史与写史,有别于一般史家的或为搜集或为著录或为考订或为诠释的治学方式,致力于一环扣着一环的史料联结;而是以文学形式载记个人的有史有论、史论参契的读书心得。而所论也不限于理性的结论,更多的是会心的体悟、情怀的期待。

看得出来,同是读史,写作者与一般人的立足点不尽相同。就是说,面对历史资源,除了着眼于资治、垂范、借鉴、参考等社会功能之外,作家还有一个以历史为题材写成作品,以观照世界、解悟人生的考量。此其一;其二,“文学是人学”,作家最为钟情、着意的是历史人物,这个人物可大可小,可轻可重,关键是要具备典型性;其三,由于作品属于文学体裁,还需借鉴象征、隐喻、通感、联想、意象组合、虚实相间、时空切换等艺术表现手法。我在历史文化散文的人物描写中就曾作过多方面的尝试,这里只举一个事例。

那年我到浙江金华去,在八咏楼看到了一尊李清照的塑像。我站在她的长身玉立、瘦影茕独的雕像前,对着她那两弯似蹙非蹙、轻颦不展的凝眉,久久地凝望着,沉思着。似乎渐渐地领悟了或者说捕捉到了她那苍凉身世和饱蕴着凄清之美的词章的神髓。回来后写了一篇名为《终古凝眉》的散文,集中写晚年李清照的愁苦。从前有人说:“太白有诗皆咏酒,易安无语不含愁。”愁,是《漱玉词》中一个关键词。“薄雾浓云愁永昼”、“一种相思,两处闲愁”、“凝眸处,从今又添一段新愁”、“只恐双溪蚱蜢舟,载不动许多愁”“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我发现,悲凉愁苦根植于易安居士的本性之中,弥漫于她的整个生命历程。这种生命原始的悲哀在天才心灵上的投影,正是词人之所以异于常人的根本所在。由于她自幼生长于深闺之中,生活空间狭窄,生活内容单调,没有更多的向外部世界扩展的余地,因而,作为一个心性异常敏感,感情十分复杂的女性词人,她要比一般文人更加渴望理解,渴望交流,渴求知音;而作为一个才华绝代、识见超群、具有丰富内心世界的才女,她又要比一般女性更加渴求超越人生的有限,不懈地追寻人生的真实意义,以获得一种终极的灵魂安顿。这些结合在一起,相生相长,必然生发出一种独特的灵性超越与不懈的向往、追求。

在写法上,我借鉴了外国电影《戈雅在波尔多》和英国小说家伍尔夫短篇小说《墙上的斑点》,它们都是想象、联想的范本。西班牙著名画家戈雅晚年住在波尔多,整部电影就是通过他的回忆展现其壮阔的一生的。伍尔夫在小说中,就墙上的一个斑点,做出种种想象—燃烧的炭块,飘扬的红旗,悬挂肖像留下的钉子孔,夏天残留的一片玫瑰花瓣,阳光下圆形的古冢,最后认定是个蜗牛。而我写李清照,也是从她的一对凝眉写起。如同《文心雕龙》中所说的:“文之思也,其神远矣!故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然动容,视通万里。”

以历史为题材写作散文,最遭人诟病的是缺乏主体意识,通篇罗列事实,满足于史海徜徉而忘记了文学本性,出现所谓“历史挤压艺术”的偏向。我很认同哈佛大学教授斯蒂芬?格林布拉特的说法:“不参与的、不作判断的,不将过去与现在联系起来的写作,是无任何价值的。”当然,强调主体意识,绝不是说可以异想天开,胡编乱造。我写的人物、事件,都有准确的史实依据,只是在个别细节上,加进了合理想象。由于合乎人物的身份特征和性格特点,看不出什么破绽。反正是我不能证实,别人也无法证伪。

(2010年)

同类推荐
  • 趣味抓捕方案(侦探趣味推理故事)

    趣味抓捕方案(侦探趣味推理故事)

    探案故事的模式由4部分构成:一是神秘的环境。二是严密的情节,包括介绍侦探、列出犯罪事实及犯罪线索、调查、宣布案件侦破、解释破案和结局。三是人物和人物间关系。主要有4类人物:①受害者;②罪犯;③侦探;④侦探的朋友,牵涉进罪案的好人。四是特定的故事背景。
  • 允执厥中

    允执厥中

    本书是作者在香港《明报》上所开设的专栏“允执其中”的文章结集,全部文章均已发表在《明报》上。文章主要谈作者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与领悟,主要是对儒家思想的体会,以及这些体会对现在的社会、国家建设的启示。限于报纸的篇幅,每篇文章都很简短,1000字左右,但对读者仍然有所启发。
  • 人之初

    人之初

    本书选收作者报告文学12篇,作品讴歌世间真、善、美,赞美改革大潮中涌现的新生事物。
  • 水云: 沈从文散文

    水云: 沈从文散文

    本书为沈从文散文集,选篇均以沈从文的生命轨迹与故土情结为背景。沈从文是在沅水上毕的业,数次在沅水上走走停停,记下途中所见、所感。所选散文有作者《湘西往事》中的回忆、《湘行散记》中的写意,也有水云流动的四处风景和从文长居城市后的人生感悟。通过这些散文,可以清晰的感受到作者对水这一审美意象的眷恋,也可以体会到虽然离乡多年,但深刻于作者骨血中的、对故土无法割舍的情结。
  • 俄苏现代著名作品(世界文学百科丛书)

    俄苏现代著名作品(世界文学百科丛书)

    《俄苏现代著名作品》从作品的时代背景、内容介绍、影响等几个方面对包括《钦差大臣》、《狼与羊》、《上尉的女儿》、《父与子》、《母亲》等在内的苏俄现代著名作品进行了剖析。是我们学习和了解苏俄现代文学概貌的良好读物,也是广大图书馆珍藏的良好读本。
热门推荐
  • 皇极至尊

    皇极至尊

    浩然天地,巫武为尊,问苍穹大地,谁主沉浮。修炼一途,大道至真,当扭转乾坤,傲视天下。叶云扬,前世的国画圣手,现世的寒门子弟,以一己之力撼天动地,铸就不朽。
  • 都市生活蜕变女孩逆袭爱情

    都市生活蜕变女孩逆袭爱情

    伊雪,一个很普通的女孩,平平无其的样貌,小小的眼睛,微黄的脸,一头毛躁的长发,总是因为自己长的不够漂亮而自卑,直到一场梦改变了她的外貌……看她如何恢复自信活的风生水起,潇洒漂亮!暮黎,一个从十多岁开始就拼搏在s市的男孩,直到有一天,遇到了完美蜕变的伊雪,摩擦出爱情……“其实我原来长的并不是这么漂亮,只是因为一场神奇的梦改变了我原本的容貌”……“我爱你不是因为你有多漂亮,而是因为你就是你”……
  • 重案72天:池少毒宠上瘾

    重案72天:池少毒宠上瘾

    【天才女刑警vs高智商法医】沈清婉,身世迷离的天才女刑警,侦破无数杀人案。池西慕,当之无愧的钻石王老五,其名下的资产过亿,却常年沉迷在解剖室中,拒人千里。她只是奉命去勘查死亡现场,却遇见了她人生中最大的bug。他只是无意中绕了路,却被血迹吸引,遇见了一个似曾相识的女人。她是小有名气的刑警,他是声名显赫的法医。一个为生者权,一个为死者言,仿佛天生一对。“你看,命里注定我们最后会在一起。”一身利落白袍的英俊男人踩着脚下价值不菲的皮鞋,缓步走来,被无框眼镜所遮挡住的眸子里,是一片化不开的浓重墨色……她对他年少时的喜欢,终究酿成年长时的纷乱。当断了多年红线再次出现,谁的心神被扰乱,谁紧紧抓住了另一端?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
  • 王爷家的小夫人

    王爷家的小夫人

    十八岁的唐家大小姐唐易椀突然被赐婚,嫁给九王爷张景尘,外界传闻的废柴唐易椀,因沉迷女色而声名狼藉的张景尘,他表面对她冷淡暗地里却是处处维护,不懂他心思的她却一直想结束这段婚姻。看似平淡的王府生活暗藏夫人们的争宠,平静的朝局实则风起云涌,面对唐易椀旧时竹马的回归,璃西公主对张景尘的爱慕,两人冲破重重阻碍相爱相守,可一场意外,失忆后的唐易椀被误导错认身份,他们能否重新相认,重拾旧爱?--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婚君

    婚君

    齐光是一名昏君,女昏君。他从小就知道她是天之娇女,眼光高于顶,对于情爱从不在意,但是他也知道总有一天她一回头就能看见他。
  • 网游之逆世巅峰

    网游之逆世巅峰

    各大正派豪侠纷纷响应聚集麾下誓与邪教决战到底。心中念苍生剑中有正气莫笑英雄年少身可灭意不绝侠义精神永不消江湖恩怨儿女情长国仇家恨烟起八荒武林大势从何而起又从何而终一切由你决定!
  • 所罗门王的宝藏·译言古登堡计划

    所罗门王的宝藏·译言古登堡计划

    《所罗门王的宝藏》(King Solomon is Mines)是亨利·哈格德的成名作。这部探险小说于1885年出版,受到广大读者,特别是青年人的热烈欢迎。此书被译成多种文字,至今仍在世界各地流传。小说是作者根据有关南非的真实历史资料,结合南非的实际地理环境,经过人为改编,加以动人的故事情节写成的一部杰作。英国爵士亨利·柯蒂斯和约翰·古德上校结伴去南非,在从开普敦到纳塔尔省的船上遇到猎手艾伦·奎德曼,柯蒂斯请猎手帮他去找北去搜寻所罗门王宝矿后失踪的弟弟乔治。柯蒂斯、古德、奎德曼在乌姆宝帕的帮助下进入马塔比尔国。他们翻山越岭,去库库安纳展开了一次惊心动魄的旅程。
  • 荒梦之北方有佳人

    荒梦之北方有佳人

    乱世将至,原本打算在注云山上平凡度一生的沈佳人在一次决斗之后得知身世来源,毅然决定下山寻仇,却不知自己早已沦为他人手中的棋子。恩恩怨怨,爱恨纠葛,这使她的性格也得到了转变,是同所谓的命运作抗争,还是假装一切都没有发生,甘于做提线木偶?而与此同时,身为越国郡王的江北闯入了她的世界,从未曾相识的两人,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是刀剑相向,还是执手余生?北方有佳人,绝世而独立。
  • 爱你千千万万次

    爱你千千万万次

    “有人说,爱一个人是一场孤独盛宴难以收敛,是一个人的狂欢庆典难以遮掩,所以呀,你准备好接受我的热情呦~”某只花痴女超级得瑟的看着眼前略显震惊的清冷“病美人”。“……”“病美人”表示被幸福砸晕了,但还是要静静地任人摆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