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5989500000177

第177章 一八五,近忧远虑

象陈太后修葺改建体仁阁那样,宫里也在大力清除属于光正年代的痕迹。表面上看,自皇上复辟之后,宫里的一切几乎原样照旧,只是若拿今日跟昔时比照,整个后宫禁苑分明少了许多欢声笑语,多了几分沉沉暮气。

三年的光阴虽然转瞬即逝,但仿佛是从恶梦中惊醒一般,慌张、心悸、迷离,其间又夹杂着庆幸与释然,让人久久难以平静下来。天地翻覆,世事更张,几乎就是这睁眼闭眼的功夫,好在宫里的贵人已经习惯了应时而变,哪怕为此变来变去,变得越来越不象曾经的自己。

这其中改变最大的要数中宫皇后,以前她是个谨小慎微,事必躬亲的人,宫里有什么风吹草动,都会牵动皇后那颗敏感不安的妇人之心,所以她需要那些耳报神来通风报信。

再说皇后也喜欢过问这些陈芝麻烂谷子的琐事,这让她觉得自己并非可有可无,而是能够使奴唤婢、当家作主的人。要是有什么事漏报了,或是她不知情,皇后反而会疑三惑四,仔细加以查点盘问。

进入昌德年后,一切跟以往大不一样,那些曾经的耳报神们都匿了影踪,皇后娘娘已经不屑于关注这些鸡毛蒜皮的细琐小事。整个后宫内廷已经没有能够危及她的人了,再盯着宫里这块旮旯方寸之地就显得狭隘可笑。

天下的事原本多得很,多到需要她去时刻留意,身为母仪天下的皇后娘娘应该把眼光放得高远,因此除了皇上和太后的事值得她去操心费神,此外就只有养育在身边的皇孙捷和时不时进宫侍亲的宁安公主,尚还挂怀,别的人或事她几乎连问都懒得问。

只是宫里不能无人管事,内廷令王公公因要侍奉皇上,实在没那个精力再去管后宫的杂事,所以事无巨细,最后就都汇总到宫正监何知书那里,再由何大监分别轻重,择其详略,一一禀报给皇后。

晨起时分,趁着皇后梳洗的空当,何大监照例把昨儿宫里的情形说上一通,若皇后娘娘没有喻示或是懿旨,这一天就算是上下安和,万事顺遂,若皇后于某人某事有所交待,那何大监就得赶紧忙乎起来,以便把娘娘的旨意迅速贯彻执行下去。

“太后娘娘昨日传下懿旨,将陈广陵的夫人朱氏脱去贱籍,拨入太后娘娘的玉霄长生殿里充当使役……”见皇后没有反应,何大监跟着又说:“听说太后娘娘还要朱夫人担当庄王殿下的管教嬷嬷,比照太后宫里的女史发给俸钱……这个朱夫人既然获罪受遣,除了执贱役,供使唤,担当皇子的管教嬷嬷,怕是不太适合……”

汪皇后“唔”了一声,说:太后那个阁子当真热闹的很,庄王、长公主都养在里头,萧元妃也时不时地赶去侍奉。这回又把朱氏召进去,朱氏虽有才识,到底是个犯妇,不过这事虽说有些不妥当,只是太后已经明传了懿旨,那就说不得什么了。

何知书拱手道:娘娘说的极是。自从孝献后崩了,老奴对于太后宫里的事自然格外上心,事无大小,皆来禀告娘娘。

汪皇后点了点头:太后年事已高,如能颐养玉体,潜心修道,不再问俗事浊务,宫里自然会太平清净。怕只怕清净惯了的人忽然心血来潮,凡事想要插一下手,唉,太平不易,清净难得,无事方安!

说完了太后那边的事,何知书接着禀报皇上的动向:王大令这几日频召太医,说是御体违和,起卧不宁,太医已经给开了方子服了药,只是仍未见好。

听何大监说起圣躬违和,汪皇后不觉皱起了眉头,皇上现在又搬回到长庆宫同庆堂去了,每有军国大事,皇上都爱呆在那里召见臣工,赞画戎机。而同庆堂亦是皇上的福地,这些年来,前后发生了多少惊心动魄之事最后却都能转危为安。

汪皇后叹道:皇上怕是老毛病又犯了?听说胡人意欲南下,一场大战怕是难免,皇上日夜忧心于此,神思焦虑,御体自然撑持不住。唉,天下未靖,烦心事真是一桩不少。

何知书肃然道:皇上惮精竭虑,日理万机,江山社稷,百姓臣僚,宫里宫外,亦无不仰仗着皇上……前些日子娘娘曾吩咐,要老奴筹办复立皇太孙的嘉礼,如今一切都已筹备妥当,只等娘娘示下。

汪皇后沉吟未语。原想把晟儿议谥改葬的后事给办妥之后,借着拨乱反正的东风,接下来就该是皇太孙捷儿的复位嘉礼,这其中皇孙胜亦要恢复原来的丰王位号,而皇子昱则要改赐康王的名号,眼下这一步看来是赶不上了,当下摇了摇头,说:当前军务要紧,皇太孙嘉礼的事不妨先缓上一缓。皇上那里若有情况,立即来告禀本宫——对了,先问问太医,皇上的御体到底要不要紧?传话给王大令,侍候在皇上身边,凡事要多用些心。

何知书躬身施礼,正欲告退,皇后却又叫住他,说:我往太后那里问安,发现太后精神健旺,玉体甚佳,身子也一日好似一日,听说是侍疾的徐神医教了什么打坐吐纳的功法,你也打听打听,若真有灵效,到不妨让皇上也试试。

诚如皇后所言,长庆宫同庆堂的确是皇帝起居安住的福地,每有军国大事而迟疑难决,皇帝必定会呆在同庆堂深思琢磨。

自从复辟重祚,皇帝虽日夜忙于政事,精神劲头却一直饱满充足,而太宰张成义出京督师,更是让他松了口气。一山难容二虎,要想乾纲独断的君上与手握重兵的权臣之间保持如鱼得水,两相融洽的景况,实在是难上加难。所以太宰省时度势,自愿从中枢抽身,使君臣各有空间回旋,其用心良苦,皇帝亦心知肚明。

只是其后太宰督师,先是将方大用由洛上驱往三秦,跟着又挺兵拿下上党三郡,轻启战端,一意孤行,让皇帝和朝廷头疼不已。现在东胡在处死丞相宋有道等一班汉官降臣之后,其与国朝决裂的态势已经明朗,下一步大举南侵必不可免。太宰能否抵挡得住?江山社稷能否安固?天下大势最终趋向何处?如此种种不能不深思细虑,皇帝虽日日与宰辅们会商共议,然而焦虑无解,心难自安。

戴有忠、宪原等人皆说,宋有道等汉官降臣,引狼入室,为虎作伥,实在罪该万死,如今东胡将之铲除,可算是自断其臂,与我大有助益。胡人南下侵我,若无此等内奸国贼为之出谋划策,治民理事,胡人必不能在汉地久呆,所图不过是一路劫掠,满载而回。所以此战我方大有胜算,不妨放手一搏,尽逐胡虏,永绝后患。

右相陆正己虽被罢了太师,但因拥戴皇上复辟之功,仍在中枢为相,对于戴相和忠义郡王的看法,陆相颇有异议。仅就国计民生而言,连年征战不休,生民苦困,度日艰难,此番用兵,虽迫不得已,但朝廷恐怕又要额外加税增赋,不然财用断难维持,一旦缺粮缺饷,前方将如何御敌?盘剥太过,百姓如何承受?

陆相此言,太保周如喜深有同感,他因此劝告皇上:战事一起当不知延绵至何时,若不能一战而克,胡人必长久为寇,时时袭扰,年复一年,而朝廷受此牵扯,更不能用心于国事。眼下皇上重祚,天下初定,须卧薪尝胆,积蓄力量,所以安内和外仍为至重,待他日国力充足,人心可用,自当一鼓作气,驱胡逐虏,复我山河。

骠骑将军马行原则认为:胡人南侵犯我,已经势在必行,面对胡骑将至,大敌当前的局面,宰辅诸公仍在大谈内安外和岂非笑话?当务之急乃是凝聚共识,列阵克敌。此战既不可免,如何战而胜之,以至于永绝后患,才是朝廷皇上所需关注的至要所在。若能象汉之驱匈奴,唐之破突厥一样,建立赫赫武威,百姓们只要捱得一时之苦,便能长享百年太平之福。

臣子所言,皆有其理,但是皇帝毕竟不同于臣子,皇帝应该要比臣子们看得更长远,这样才能够驾驭臣下,使之效命。

皇帝为此又单独召见了陆右相和周太保,所谓往事历历,皆成镜鉴,皇帝现在对于那些手掌兵符之人不大放心,而一旦战事起,这些人有恃无恐,只怕更加坐大,难以节制。遍视朝中,惟太保周如喜是其母舅,右相陆正己系属姻亲,又都是洛都的旧家大族,在他们面前,皇帝可以直言不讳地说出自己内心的担忧。

“太宰轻启战端,意在依仗兵威,挟敌自重,朕对此并非全无所知。此战既不能免,太宰督师征战,虽君命亦可不听,其若肆意妄为,不惜将战事扩大,吾等君臣亦只能听之任之。此战若败,轻则胡骑长驱而下,江南涂炭,生民遭殃,重则社稷倾覆,江山易主。如若上天庇佑,太宰战而胜之,朕只怕太宰志满意得之余,或又重蹈唐逆的覆辙……”

周如喜劝慰说:圣上复位,顺天应人,上下欢欣,此国家中兴之象!胡虏屠戳降臣,凌虐汉民,尽失燕冀人心,由此亦可知天意所在,如今靖伪唐逆,先后诛灭,巴蜀三秦河东诸郡,弃暗投明,归入麾下,天下大势渐趋一统,皇上乐享太平,何忧之有。

陆正己听出了皇上的弦外之意,当下说:当国之臣操弄兵戈,究非国家之福。太宰督师征战,若不受君命,一意孤行,的确无人可制。臣以为圣上可派元勋重臣作为监军,镇守营阵,一来能代充耳目,沟通上下,必要时亦可宣达皇命,节制诸将。

皇帝颐然:朕亦有此意,当遣王守礼为监军使,代朕阅视,激励前线将士。

陆正己道:圣上,若以王大令为监军使,恐怕多有不妥。王大令虽是圣上信重之人,不过依国朝旧例,内官供职后廷不治外事,若因此生出龃龉,诸将士不奉令旨,不听号令,反而坏了大事。

皇帝一怔,皱眉说:虽说内官不治外事,当前用人之际,朕能起用者寥寥可数?且代朕阅视,当以朕的心腹股肱为任方能称心,二位卿家,目下谁能为朕当此大任?

周如喜闻言一惊,赶紧推辞说:臣居太保,虽奉朝请得已议政,只是建言献策,聊备顾问,手下既无衙署,亦无部属。监军使奉旨巡阅,代天赏罚,权重责大,自非臣等所能担荷。

皇帝不语,把目光又转向陆右相,陆正己不慌不忙,从容说道:出而监军者,须是圣上信赖之人,且身份贵重,地位尊崇,又不涉私恩旧怨,遣之宣达皇命,才能为将士信服。环视朝中,臣以为忠义郡王宪原可当此任。郡王皇室宗亲,参知政事,代掌宪台,为人忠厚谨慎,钦命监军,自然让人心服口服。

皇帝思忖,宪原果然适合此任。以其皇叔之尊,宗室之亲,的确能做到宣威布德,如朕亲临,当即拍板定案。

太宰若有监军制约,当不至于胡作非为,延误大事,皇帝权衡再三,终于决心放手一搏,这也是为情势所逼。

宣命之前,皇帝亦召宪原入宫,与之促膝长谈,皇帝说:或战或和,取决于东胡,寄语太宰,凭险固守,不可轻战!遇有大事,太宰和郡王须请旨定夺,不得轻忽。

宪原信誓旦旦,表示此行将不负皇命,务使大功告成。

陛辞之际,宪原请皇上降旨宣谕方大用,若战事一起,率其部强攻三晋,挺兵燕下,则两翼齐下,一举将胡人逐出旧土。

皇帝说:皇叔此嘱,深得朕心,洛上此行,于国至要。朕以禁军一营为皇叔亲卫,如有不法,皇叔可代行天罚,便宜行事。

根据皇上的旨意,朝廷以忠义郡王宪原出镇洛都为监军使,同时饬令太宰张成义督率上下,严防死守,不让胡人有机可趁;又责令前线的方蜀山、后方的方镇川等部,同心协力,听从征调,以御此强敌;同时策命太傅、三秦经略安抚使方大用,遥授其为晋阳留守,开府假节,伺机转攻三晋,挺进燕冀,共逐胡虏于外荒,光复我汉家河山。

此外皇帝另有密旨赐给了岭南的许成龙,要他率军北上,屯驻于杭越吴郡之间,若前方顶不住时,可驰援京师,以备万一。

至于反正归顺的涪城郡王赵思诚,朝廷也分派了差使,除了让他保境自守,还要其额外增加贡赋,以补充国用。

军情紧急,郡王宪原不敢担搁,赶紧启程,到任之后巡视州郡,抚慰军民,查点军备,忙得不亦乐乎。之后更和太宰张成义一起联名奏告朝廷:挖濠修城,屯积粮草,操练人马,凡此种种,都已准备就绪,辖下军民人等枕戈达旦,严阵以待,必不负圣上之厚望。

其后长安的方大用也上了谢表,表示恭奉圣命,不甚惶恐,愿杀敌破虏,再建功勋,以报答皇恩。

正如渴睡时有人送来枕头,朝廷授封的策命可谓恰逢其时。在他看来,占据的地盘总是越大越好,如能攻取晋阳,拿下三晋,则秦晋之间合成一体,左拥雄关,右踞峻岭,成王成霸,只在自己一念之间。眼下趁着朝廷与胡人决战之机,自己不妨从中多捞好处,如此方不愧负这上天的厚赐!

不过张成义强夺洛都的一箭之仇尚未报得,方大用又岂能忍气吞声,不了了之。所以须得让东胡与张成义先行动手,待双方各有折损,精疲力竭,才是自己出奇致胜的大好时机。

接受了朝廷策命的方大用,不顾朝廷不得轻启事端的诫令,玩起了一出“先礼后兵”的把戏。他致书燕京的汗廷,要东胡让出三晋,退回关外,则胡我之间尚能互通友好,不然太宰张成义将督率将士,东出太行,直下燕冀,驱胡逐虏,复我河山。

方大用绞尽脑汁,想出这个诡计,将朝廷谋划的方略泄露于敌国,企图将祸水南引,让东胡与朝廷彼此对阵搏杀,这样他就可以按兵不动,坐观南侵的胡骑与张成义所领的官军一决死战。一旦双方缠斗,相持不下,自己出兵晋阳,收复三晋就少了许多掣肘,顺势而下,直捣燕冀也未必不能成功。

接获方大用书信的东胡君臣果然暴跳如雷,江南蛮儿简直欺人太甚!本想避开溽暑,待到秋凉之时便放马南下,现在看竟是要提前下手。

与江南的汉人凡事讲究谋定后动不同,胡人一个唿哨,便能抄刀跃马,冲杀向前。管他娘的什么粮草辎重,给养后勤,这一路杀向江南,还不是要人有人,要物有物,要地有地?单是这么一想,便连七八岁的黄口小儿都是热血沸腾,跃跃欲试。

相比塞外的荒凉寒苦,燕赵之地已经如此之好,更何况眼前还有比燕赵好上十倍、百倍的锦绣江南,对于一伸手似乎就能够得着的江南,胡人摩拳擦掌早想据为己有,可恨都被朝中的一帮汉儿奸臣三番五次地给阻挡下来,如今大汗终于宰了这帮多嘴多舌、阻三碍四的狗奴才,咱们就该伸伸手脚,活动筋骨,跨上骏马,操起家伙,一路杀向江南去。

也里温与众会商,共议南征之事,之后宰马杀牛,共饮血酒,指天为誓。

八部大人各自召集手下人马,老弱妇孺皆编入行伍,胡人更逼迫汉民,充为夫役,每逢征战即驱之上前,担当人墙,抵挡箭弩。

这一次征讨江南,胡人分兵几路,倾巢出动,似乎锦绣江南,已成东胡的囊中之物。

狼烟四起,烽火弥漫。昌德二年,在得知东胡兴兵南犯之际,朝廷终于正式下诏伐胡,诏中痛斥逆胡侵我家邦,害我良民,背信弃义,自绝于天地,号令天下军民,同心同德,驱逐胡虏,光复山河。

同类推荐
  • 赤峰史话(中国史话·社会系列)

    赤峰史话(中国史话·社会系列)

    本书以“远古遗韵”“农牧交响”“草原帝国”“漠南雄风”“近代风云”“沧桑巨变”六章,梳理了赤峰从远古到现代的辉煌历史,叙述了赤峰经历的红山文化、草原青铜文化、契丹辽文化和元代时期的文化等几次文化高峰以及近代的沧桑、现代的发展。书中阐释了赤峰在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文化格局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对于社会各界了解赤峰和增强赤峰人民对家乡的认知度、归属感和自豪感,有重要的意义。
  • 天火巨澜(中国近代历史大事详解)

    天火巨澜(中国近代历史大事详解)

    中国历史渊源流长,博大精深,是国人精神底蕴之所在,是民族长盛不衰之根本。认识历史,了解历史,是每一位中国人所必须面对的人生课题。本套丛书浓缩了华夏五千年的风雨历程,以一个全新角度纵览中华民族的辉煌历史。全书以全新史料,记述了上溯古代,下至公元1912年的中国历史进程。内容涵盖政治、经济、军事、科技、文化、艺术、外交、法律、宗教、民俗等方方面面。内容详实,存真去伪。并由历史国学权威学者、专家最终审定。
  • 大明朝(1368—1644):从洪武到崇祯的权力变局

    大明朝(1368—1644):从洪武到崇祯的权力变局

    明朝立国之初,朱元璋废除了延续千年的丞相制度,用铁腕扫除开国功臣,严令后宫和宦官不可干政,将皇权推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后来的继任者没有先祖的雄才大略和治国热情,于是宦官开始出现在帝国的权力系统中。同时,内阁逐渐形成,票拟制度应运而生。帝国的权力逐渐从皇帝流向宦官和阁臣。在科举制度下,文官集团极易出现党派争权。宦官与皇帝的亲密关系使其拥有染指最高权力的便利。因此,强势的宦官或者强势的阁臣,就充当了弱势皇帝的权力代理人。而文官与宦官的矛盾虽然不可调和,但二者也有联合的时候。就这样,三者之间错综复杂、不断变化的关系,将大明王朝这部政权机器逐渐拖垮,最终走向不可避免的灭亡命运。
  • 咸菜的生活

    咸菜的生活

    我们的生活中没有那么多霸道总裁,没有那么多美女老板。更多的是两个普通人在一起,你也只是在对方眼中是全世界最好的。没有那么多风花雪月,更多的是酸甜苦辣琐事。最终组成生活的滋味
  • 八百载

    八百载

    天地是炉鼎,苍生并煎与其中,八百载的乱世春秋,将由谁来终结?他是英雄?还是罪人?他是战神?还是人屠?曾经的善良与脆弱远去,深藏在灵魂深处,化作了坚硬的外壳,只剩下冷血,只剩下屠戮。
热门推荐
  • 你的职业前途在哪里?

    你的职业前途在哪里?

    职场是人在社会中生存的大舞台,对于大部分人来说,职业的选择也许就决定了其人生的选择。本书能够帮助没有或初涉职场的你,更快地找到适合自己、发挥自己特长的工作;对于职场中的你,本书能够让你更好地洞悉自己的职业满意度,取得职场好人缘,在职场中如鱼得水,走向成功!
  • 远志斋词衷

    远志斋词衷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塔尔

    塔尔

    我们假设假设宇宙大爆炸真的是星球的由来,而在大爆炸的同时,产生了一片神秘空间,空间分为52个星区,每个星区适合宇宙中不同文明的生存,繁衍。在人类无止境地挖掘地球可用能源三亿年后,这个可怜的星球终于迎来了灭亡。而此时,这个名为人类的种族也所剩无几,他们决定远离太阳系,寻找新的居住地。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
  • 傲然盛放

    傲然盛放

    这本书可能没有什么特别,都是自己亲身经历过的事情,我想把我所经历过的事情,我所有的想法,写下来。就像一扇窗,供人观赏
  • 雪球专刊第042期:投资7堂课

    雪球专刊第042期:投资7堂课

    说明:本文为神农投资总经理陈宇先生在第十届北京国际金融博览会雪球论坛演讲全文,已经陈总审阅。雪球财经的各位同事,在座的各位球友,大家好。非常高兴可以跟大家分享。了解我的朋友知道我有两个工作履历,以前是在0024招商地产任董事会秘书,到2007年之后在重阳投资。回京以后创立的神农投资,一直从事基金管理工作。
  • 超级拍卖行系统

    超级拍卖行系统

    在仙云大陆,有这么一家拍卖行,它的每一件拍品没人知道来自于哪里,却能引起全大陆的追逐,只要你的金钱足够,它会把你全方位打造成一个傲世大陆的强者“什么?没钱?那去拍卖行后面的那个垃圾堆等着吧“某屌丝“哈哈哈,本座存款三百年,终于拍到了一件拍品”某散修大佬“你说为什么不强抢?好像大陆外几个顶级宗门的老祖还在抢救,还没脱离危险期吧?”某邪恶势力掌门总之,这是一个屌丝穿越异界后靠着系统混吃等死的浪荡故事
  • 顾先生与闻小姐

    顾先生与闻小姐

    顾也直丢下了爱情的钓饵,等待早就为爱情所困扰的闻桦,却又招惹了一群莺莺燕燕;闻桦走出了曾经的阴影,却又走进了顾也直挖掘的陷阱。一场追逐与逃离、逃离与陷落的故事……
  • 一世缠绵

    一世缠绵

    逃离,不顾一切的逃离是她处理事情的唯一办法。她不知道如何处理,生,并且活下去。红光乍起,一闪而过是谁的阴谋?穿越之后的生活表面风生水起,然而早熟的她无意间知道温柔的背后,只是一个生的笑话。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曼哈顿情缘

    曼哈顿情缘

    本书一共十二篇,一年之中每月一篇,记录了以曼哈顿为背景的十二个小故事。本书与马修斯的《曼哈顿花絮》是姊妹篇,是又一本记录时节的纽约城市月历。本书与《曼哈顿花絮》是姊妹篇,都是以曼哈顿为背景的12个月里的12个小故事,故遵循上本书命名原则《曼哈顿**》,不按原名翻译。再者,本书言情较多,故名“情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