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新世纪的第二年,在那个收获的季节里,亲爱的父亲满怀着对生命的珍惜和人生的依恋不幸与世长辞。八年过去,父亲的音容笑貌时时历历在目,父亲的言行举止常常入梦而来。时间能消磨许多陈年旧事,可对父亲的记忆却不因时间而淡化,对父亲的缅怀更因时光流逝而越趋强烈。近读大哥倾情打造的《最后的足迹》,觉得此文以深沉、凝炼的语言,饱含深情的笔触,从陪同父亲寻访旧地、看望故交的独特视角,史诗般地勾勒了在恶劣的环境下,父亲的勤劳而坚韧、真诚而智慧的品格,特别是一些旧友故交肝胆相照,义薄云天,情深谊长,犹如苦寒中的一缕阳光,给人温暖、给人力量,读来感人肺腑、荡气回肠,让人潸然泪下,更催人奋发。
父亲是家里的顶梁柱、主心骨。当兄弟姐妹在父亲的倡导下齐齐在校读书的时候,生活的压力全由父亲一肩承担着。但父亲有着高山大海般的宽厚肩膀、博大胸怀,总能坦然面对困难,也不会屈服于压力。当父亲快乐的时候,全家总也是言笑晏晏,其乐融融。父亲有时也会沉默不语,这个时候全家也会跟着父亲忧虑,希望能替父亲分忧。让父亲真正获得快乐的时光在1979年以后,那位敬爱的老人在南海边上画了一个圈以后,我的父亲母亲和兄弟姐妹如走进了万象更新的春天。从此以后,父亲脸上总是绽放着春天般的笑容。这是饱经风霜、历经艰难而后的幸福感觉,也是对现实生活的备加珍惜,更是对美好未来的无限憧憬。
只知道年轻时身强力壮的父亲有去余姚挑私盐,到诸暨挑石灰和卖萝卜的经历,但不知道行走的线路如何的艰难,路途上遇到过多少的风险。《最后的足迹》在回首往事中,描写了爷爷和父辈们挑石灰、卖萝卜的辛酸往事,彰显着对沿途仁义之人的感恩情怀。在读到马立成先生的《回家》一文中已觉得在抗战后期,马伯乐一家翻过鹰嘴岩岭,穿越东、西白山回到老家实属不易,而父辈们挑着沉重的萝卜担,从高山湖塘塍出发,翻越扁担岙,绕石彦横路再下鹰嘴岩岭,出坑口和八石坂,再到诸暨城里,日走夜行,长驱120里,再原路返回120里,虽不及唐僧师徒西天取经的执着和神圣,也没有红军长征的豪迈和壮美,但有着相近的艰难,相似的坚韧。所以,父亲对这条嵊州通往诸暨的千年古道,自己的卖萝卜路有着刻骨铭心的记忆。那一山一水,那一村一户深深地扎根在心底里,那鸟儿的婉转歌唱,也成了父亲路途中的快乐伴奏。这条记载着许多故事的卖萝卜路,记录着父亲的艰辛,更见证了父亲的坚强。随着文字的记叙,高大魁伟、勇往直前地行走在山道上的父亲栩栩如生、如在目前。
父亲的重走卖萝卜路,不只是踏访古道,更在于拜访故交,重叙真情。从小崑到诸暨,下鹰嘴岩岭后至坑口和八石坂,恰好是上诸暨城里的中转站。于是,爷爷和父辈们在这里结识了不少朋友。这些人古道热肠、义薄云天,与爷爷和父辈们极为投缘成为知交。八石坂的蔡国平和坑口的“枫桥佬”斯渭川还有沿途上的许多名字,在小时候常常听到父亲在提及、在惦念。只是从没有见过这些与父亲患难中见真情的长辈,所以心里没有留下印象。在《最后的足迹》里,如果说父亲站在大桥上四望诸暨县城日新月异的变化,只是大笔勾勒,同时点明父亲的胸怀和智慧,而进入陈蔡地界后,笔墨极为细腻而传神,经层层铺垫后,生动地描写了父亲与这一方人、这几个家庭间的特殊情谊。父亲归心如箭一般,不愿意在诸暨城内用餐后再走。因为从城内向陈蔡方向行进,就是父亲挑着萝卜担行走的线路,那一村一户,一山一水,父亲如数家珍,让司机惊诧不已。司机从起初的嘲讽口吻到后来的充满敬意的变化反衬着父亲独特的人格魅力。走到千柱屋外与老人们用诸暨方言热切交流,体现着父亲对这一带有着根深蒂固的情谊。站在陈蔡水库大坝上,父亲直抒胸臆的一番感慨,更表现了父亲平素的睿知风采和豪迈气度。《最后的足迹》着重点在于描写走访蔡、斯两家情景。文章以赞赏的笔墨抒写了这两位高士的高风亮节和与我家的深厚交情。大哥以依父亲描述的线路图,独自走过上百里山路送萝卜菜籽到八石坂蔡国平叔叔家这个插曲,说明两家当时的密切往来,也弥补了这一次父亲造访时,蔡叔叔不在家的遗憾。由此,文章更将情感和笔力倾注于父亲来到坑口,走进“枫桥爷爷”斯渭川家。在西白山种植萝卜到挑着重担上诸暨城卖萝卜这一章节,由父亲从八石坂到坑口这段路上讲述,在情感上也是为进入枫桥奶奶家作进一步的铺垫和烘托。进入坑口村,文章从进家门叙旧、仰望山岭和依依惜别的一组组精细而传神的镜头,将一路走来、不断积聚,又引而不发的炽烈情感在个时候得到尽致的喷发。在如儿子归家般的情感氛围里,一个慈祥的、直率的、视父亲如子的母亲形象跃然纸上。特别是如白发亲娘般送别远行儿子的情景更催人泪下,难以忘怀。父亲仰望着青山绿水之间,云雾环绕着的、走过了无数回的鹰嘴岩岭,陷入沉思,感悟人生真谛,在瞬间的感触中,实现了精神的超越。这个时候,文章点明了题意,更让父亲为什么宁可放弃去北京登上天安门,而希望到诸暨的几个“老地方看看”的夙愿,也有了最贴切的注脚。
父亲的最后的足迹,是生命历程的追寻,也是人间真情的重温,更是人生理想的励志。《最后的足迹》将深刻的人生感悟,人间美好情感的传递作了形象生动的演绎,以此激励后人、启迪人生。自此,这条记载着父亲风雨人生的卖萝卜路已铭刻于心底。这条路上的患难之交普汉先生、蔡国平叔叔、枫桥爷爷和枫桥奶奶,还有未直接出现在文章中的德才兼备的斯逸叔叔,一个个鲜活的、可敬可爱的形象已深印在心里,他们不是亲人胜如亲人。他们与父辈们是患难之交,经受了岁月的考量。他们的后人同样是我们的珍贵客人、亲密朋友,让父辈们结下的深情厚谊得到承传和发扬。
父亲在一个丰收的季节里,选择了一个特别的日子与亲人永别。那一天正是我的生日。从那时开始,就不再庆贺生日,因为冥冥之中觉得父亲在告诫、在提醒,让我时常自省、自励,保持清醒、宁静,告诫自己既不自满、不懈怠,更要厚德载物,自强不息,以此告慰永在心中的父亲。
(写于2010.09.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