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外地收到方灿大哥(浙师大退休教师)的来信。在“寄封平信,话家常”之后,张大哥说“最近心情不错,诗兴大发”,附上了一首诗作《最忆是小舅》。这七言诗在全景式的人生感悟和深沉质朴的诗行里,流淌着炽热的情感,又包蕴着丰富的内涵,读来荡气回肠、感人肺腑,在领略张大哥赤子之心的同时,更对我的父亲母亲那血浓于水般的亲情、如大山一般的博大胸襟既感慨更赞美。
方灿是我大姑的长子,在我父亲五个兄弟姐妹的十五个子女中排行老大,是大家庭中的长子。因为姓张,弟妹们都称呼“张大哥”。从长辈们的谈论中,知道大姑母在九岁时就离家当养媳。抗战爆发后,宁波中学转移到嵊县太平、坎流一带,后又转移到南山贵门,直至磐安等地。大姑母十四岁时迫于生计,去宁波中学当校工。大姑母手脚勤快又吃苦耐劳,深受师生的喜爱。特别在数九寒天,冰雪封冻之时,常破开冰层取水洗衣服,双手被冻得发紫仍不停歇干活。她一直坚守在校,随中学四处迁徙。抗战胜利后,年轻的大姑母又到上海为一户开明的民族资本家当保姆,直到新中国成立。因大姑母在外谋生,大姑父张林才又参加了三五支队,就把三岁的张方灿送回小崑外婆家寄养。因外公外婆儿女成群,抚养外孙方灿的任务落在小儿子(我的父亲)和未成婚的养媳(我母亲)身上。也因方灿与我母亲年龄相差不多,如大姐与小弟一般,朝夕相处,同甘共苦,结下了似母子般的深情。六年以后,我的父亲母亲成婚,方灿也渐渐长大,作为方灿的小舅和舅妈,我的父母亲承担着培育方灿的重任。少年方灿天智过人,又聪明好学,上学后一直品学兼优。在小崑读完小学后,以长乐区第一名的成绩被录取于长乐中学。自此才离开外婆家开始求学在外。大姑父张林才在新中国成立后,在绍兴塔山街道办事处工作。然后召回在上海做保姆的大姑母到绍兴。听说习惯了大上海生活的大姑母不是很情愿回到陌生的小绍兴。但大姑父下了多道“令牌”,一定要大姑母回绍兴团聚。听说大姑父对大姑母的不愿回绍兴有“不要做主人,宁要当奴隶”之说,现在听起来是笑谈,在当时来说却是严词。当然,大姑回绍兴更合乎情理,因为新中国成立了,也应告别骨肉分离的艰难岁月,分享安居乐业的美好生活。方灿在长乐中学读书半年之后,转学到绍兴一中,读完初中和高中。小弟方绍出生在绍兴西小路上。团聚后的这一家人,过着安定而平和的城市生活。
方灿在绍兴一中毕业后,又以高分上重点大学的分数线。在填写志愿的时候,大姑和大姑父要求儿子填报杭州或上海的重点大学,理由是在沪杭一些高校任职的战友可照顾儿子的学习和生活。可方灿心里有一个小秘密,他想报考厦门大学。因为此时,方灿在寒暑假回小崑期间,与同村的青春少女爱芬开始恋爱。爱芬长在音乐世家,能歌善舞,此时已考入厦门越剧团。可大姑母和大姑父竭力反对方灿的填报志愿,认为路途遥远,父母及战友照顾不及,又面临战争风险。内心十分纠结的方灿回小崑求助于小舅和舅妈。我的父母最知外甥方灿之心,他们早就看出方灿与爱芬情投意合,不能分离。父母亲地询问方灿:是否真的喜欢爱芬?如真的喜爱,就可去厦门读书。父母的话语似给方灿吃了颗定心丸,于是,他决然填报了厦门大学,并如愿地被录取在厦门大学数学系,与著名数学家陈景润成了系友。
大姑父张林才早年参加革命,革命胜利后又任公职,一家人本可以在绍兴乐业安居。可大姑父张林才不知是何原因辞去公职打回老家。这样,就意味着放弃了公职,也离开了城市,使这一家子打破了安宁,泛起了波澜。
大姑父举家回乡,又建房置业,可谓雄心勃勃。可惜身患重病,不幸英年早逝,一家子似突然倒塌了栋梁,陷入了困境。方灿大学毕业后被分配在金华铁路系统,又经历文革的动荡岁月,辗转多个地方从事多个岗位后,最后在铁路司机学校任教至退休。爱芬因剧团承担国家困难被精简回乡,二个儿子又先后降生,方灿担负起养家糊口的重担,一时生活颇为艰辛。大姑母含辛茹苦,又乐观爽直,对人间悲欢离合,都能坦然面对。她与方绍母子俩相依为命,艰难度日,直至方绍长大成人,当家作主。
方灿总是以小崑为家。小崑虽非出生之地,却是养育之家。他常说,自己至少大半个是小崑人。其实,在方灿心里,完全是把自己当成小崑人。在小崑有敬爱的外公外婆,特别是亲如父母的小舅和小舅妈。因此,无论山高路远,无论雨雪风霜,只要一到假期、一有闲暇,方灿就会立即行动,兴冲冲地向着小崑奔走。
我认得方灿大哥是从家中悬挂着的照相框开始的。刚有点懂事时,兄姐们指着照相框里的一张合照说:“这就是张大哥和爱芬姐姐。”照片上,男的英俊而斯文,女的秀美而机灵,完全是郎才女貌的版本,那是张大哥的一张结婚照。真正亲见到张大哥却是在六、七岁时,见张大哥意外地拄着一根拐杖,吃力地走上石级,艰难地跨进门槛。听父母说,因为张大哥被造反派追击,张大哥退避到三楼后,对方仍穷追不舍。无奈之下,张大哥退到窗口,楼下同伴见之,请张大哥跳下楼来,他们在底下接着。可是当张大哥跳下楼去后,同伴们没有顺利接住,才造成张大哥的骨折。这一回是张大哥养伤回小崑,请木匠制作了一副拐杖后,行走就方便多了。痊愈后,张大哥才回金华。
从金华回小崑交通不便的时候,方灿一般每年会回小崑几趟。当寒假到来,方灿会选择在小崑过大年。而我家便是他首选的落脚之处。父母会如亲人归家一般,为方灿作好安顿。有一回,家里客人多了,母亲只好在灶间临时搭上一张铺,方灿也欣然应诺。在方灿心里,住在自己心中的“家”里,虽然简陋,也胜过在别处作“客”无数。
儿行千里母担忧。在平常的岁月里,父母也特别牵挂方灿,为方灿家的每一件喜事而欣慰,为这家子一时的困顿而忧虑。母亲念叨的总是与方灿幼年时吃睡在一起的母子般的深情,还有方灿耿直爽朗的个性,希望如赤子般的方灿在外别吃亏受屈。父亲平时谈起的话题总是方灿别过于钻研象棋而影响数学专业。确实,方灿兴趣广泛,精力充沛,最大的爱好就是象棋,曾获得铁路系统的冠军。平时外出总随带象棋,常与各路高手切磋棋艺。记得村里几无对手,唯一的就是姐夫立群。有一次方灿回家过年,姐夫与张大哥两人在楼上房间摆开阵势对弈。张大哥落子如飞,颇有职业棋手风范,而姐夫则是深思熟虑,也是妙招迭出。我在一旁观看,也没有什么偏向,只觉得高手对弈,各有风采。
父亲希望方灿成为一个数学家。其实,影响方灿专业上获得成就的不是象棋,却是那个动荡的年代。如果,张大哥一直在浙师大,而不是铁路系统,这位五十年代的数学天才定会在数学教学和科研上获得丰硕成果,成为很有成就的数学专家。
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方灿大哥以小崑为家,这个家就是他的外婆家,特别是我的父亲母亲。随着金华到长乐交通日益发达。方灿回家的密度在加大。每临一个节假日,电话里都会传来母亲充满喜悦的声音:“方灿来过了!”方灿在春节之外,其它节日及农村的集市贸易日,也会不时地往我父母处跑,看望老人,表达孝心,让我的父母特别的开怀。父亲的意外发病和不幸去世,让方灿痛惜之后,更加gw珍惜与我母亲的相聚时光。二年前的春节,方灿因酷爱运动腿脚又意外摔伤,没有按惯例和依心愿回家过年,就给我母亲发书信一封,寥寥数语,情深意切,赤子之心,跃然纸上。
父爱如山,这是稳如泰山之“山”,它坚定、深沉而博大。母爱似水,这是上善若水之“水”,它坦荡、细腻而无私。《最忆是小舅》以赤诚的感恩之心,抒发了对我父亲母亲的深情厚爱。同时,也折射着时代风云与个人命运的息息相关。诗中勾勒出的七十年岁月中的每一个“十年”,无不显现着时代风云的印记、个人成长的足迹。《最忆是小舅》更昭示后辈们更应珍惜美好时代、爱惜青春年华,奋发有为,执着于高层次的事业追求,执著于高品位的精神境界,通过成就事业,奉献社会,实现人生价值,以此报答抚养你、呵护你成长,又一路引导着、注视着你一直前行的亲人和师长。
(写于2012.06.29)
附:《最忆是小舅》
七十年前遇小舅,幼苗无靠把身投。六十年前离小舅,少年读书绍兴走。五十年前拜小舅,终身大事主意求。四十年前诉小舅,母弟家事问原由。三十年前会小舅,生活艰辛为解愁。二十年前探小舅,病体不安心中忧。一十年前悼小舅,遗容慈颜泪中留。今日清明祭小舅,养育之恩思永久。
(2012年清明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