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妈妈说父亲曾在昆山初小读书。父亲虽不善言辞,但博闻强记,悟性很高,深受教员的喜爱。父亲读到四年级,因家中无力再供父亲读书,只好辍学了。当时的资深教员文瑞先生十分痛惜,恳求爷爷:“这孩子是块读书的料,希望让他再读下去,以后定会有出息的。”因日寇入侵,民不聊生,家里实在供不起父亲继续上学,酷爱读书的父亲只能憾别学堂,小小年纪就挑起了养家糊口的重担。从此,父亲把读书的希望寄托在后辈身上,也希望通过自己的辛勤劳作换来家庭衣食无忧,为家人创造读书的机会。
为了生计,父亲早年经历的两段历尽艰险的长征路,让父亲刻骨铭心,也让后人津津乐道。一段是在一个昼夜之间,挑着二百斤上下的西白山萝卜翻山越岭穿越东、西白山,往返二百四十里,去诸暨县城的卖萝卜路,另一段是更为冒险的往返余姚也是二百多里的挑盐路。两段漫漫长路,一样的翻山越岭,一样的长途负重挑担。所不同的是卖萝卜是在成年以后,而挑盐是在未成年之时。据说,在艰难时世,从盐产地余姚挑盐回来交易后,可赚点差价,作为家里的经济收入。前提是家里有强劳力,否则易透支身体,积劳成疾。父亲身强力壮,膂力过人,十八岁就加入了挑盐的行列。据说,父亲从家里出发,取道谷来,稽东,平水,过绍兴城再向余姚进发。父亲说,这一路如行走大道,仅一百多里,不算艰难。难在余姚挑上盐担后,就开始担惊受怕,生怕发生意外。因为当时禁止贩私盐,沿途关卡重重,一不小心在中途被抢夺,只好悻悻返回。为了躲避关卡不空手而回,父亲与伙伴们总是昼伏夜行,白天躲藏,夜里兼程赶路,不走大路走小径,不过村庄越峻岭。后来,父亲对从余姚到绍兴,到平水,稽东,谷来,崇仁、石璜一路的风土人情,山水村落都如数家珍,这也成了父亲青少年时挑盐历程的有力佐证,父亲见多识广的生动写照。
父亲在乱世中长大成人,他的辛勤劳动使家里生活有所改观,父亲希望家里不缺读书人的愿望也得以实现。这个时候,三岁的外甥方灿送到外婆家寄养。父亲一直带在身边,劳作之余,教他学语识字,俨然成了他的启蒙老师。方灿生性耿直,又天智过人,上学以后,每门功课全班第一,常常让父亲喜上眉梢,引为自豪。方灿智商高,悟性好,向长辈学下象棋,过不了多久,长辈们已不是他的对手。方灿小学毕业后,参加长乐中学升学考试,结果名列榜首,这是父亲年轻时的得意之作,包含着父亲的心血,也寄托着父亲的希冀。
新中国成立后,方灿父母定居在绍兴,方灿从长乐中学转学到绍兴一中,仍是班级中的佼佼者。放假之后,方灿总爱跑回小崑。夏夜的星空下,父亲与方灿在台门外细聊读书生活,父亲爽朗的笑声飘荡在老屋台门内外。这个时候,便是父亲的快乐时光。父亲对自幼带大的外甥方灿十分喜爱,如同亲生儿子。当方灿转学绍兴一中,又考上厦门大学之时,大哥二哥已经出生,后来全家又告别老屋台门搬进了新楼。而后,两位姐姐和我先后降生。家里人丁兴旺,经济虽不算拮据但也不富足,父亲满怀希望送一个个儿女上学。许多家庭对孩子的要求是读书识字,不误农事,而父亲的理念是读书成材,走出大山。大哥对文史饶有兴趣,讲起来也头头是道,而对数学却开不了窍,没有读完小学就停学,这有失父亲所望。可喜的是二哥聪明好学,读完小学后,又顺利考入长乐中学。时值文革时期,二哥初中毕业后再无升学机会,只好回家跟随父亲务农。这个时候,家里又发生了重大变故。当时的大哥青春作伴,又盲目幼稚,受人陷害后,接受监督劳动。大哥身负沉重精神枷锁,父亲也背负巨大精神压力。这个时候大昆办起了高中,大姐顺利升入高中。而父亲执意要求参加劳动二年的二哥一起上高中。于是,在大昆首届高中班里有一对来自孔村的兄弟同学,还有一对出自小崑的兄妹同学,就是我的二哥和大姐。此时,家里依靠父亲一人之力,解决全家七口的温饱压力和四个子女的读书负担。在巨大的精神和经济压力之下,父亲从不退缩、从无怨言,总是鼓励子女多读书、读好书,按父亲的话是:“人不能无知无识。”兄弟姐妹四人学习成绩都是数一数二的,在父亲眼里二哥最为优秀。我不知道二哥学习成绩如何了得,只记得小学时,我考了全班第一后,自我感觉良好,踌躇满志。可那位耿直的邢传中老师指缝里夹着一支点着的烟,慢悠悠地走过来,对我似不屑一顾:“读书好不好,要看每门课是否是满分,比比你二哥就差多了!”
二哥和大姐高中毕业后,只能回家参加劳动。后来,我们小姐弟俩也读上大昆高中。一家有四人读上高中,这是父亲建造新楼以外的又一成就。在这期间,大哥在身心遭受沉重打击和繁重的体力劳动之余,读书成了他的唯一寄托。大哥与二哥学哲学、谈文学、讲历史、议时事,又赋诗作文,成了我们读书的榜样,也是我们幼时的家庭教师。在艰难岁月,家外苦寒袭人,家内却书香沁人。
父亲希望家里人不要断了读书之人。当我就读高中之时,侄女可以入幼儿园,也算是读书识字,让父亲喜笑颜开,以为家里没有中断书脉。这个时候,国家恢复了高考制度,大哥的冤案也得以平反,在扬眉吐气的时候,让父亲对子孙读书成材怀有更多的期待。父亲认为高考是一个擂台,一定要有打擂比武的胆略和勇气。
那是上个世纪的八十年代,高考结束后我回家参加集体的“双抢”。有一天,我随大伙儿在一处叫“下西白”的田间栽种玉米。夕阳西下,晚风送爽。一位从村里走到田畈来的邻居说,高音喇叭里在播高考上分数线的名单,有我!许多人都听到了!我一时语塞,同行的都投来赞赏的目光。我走在回家路上,当走到长丘的尽头,见父亲和一些伯伯叔叔们还在田里给玉米浇水。父亲看我走近了,只是憨厚地一笑,然后继续低头浇水,只是觉得父亲浇水的节奏明显加快,步履也更加迅捷。父亲在一次次的浇水举止里,尽情地渲泄着内心的激动和喜悦。夜色渐浓,知了欢歌,一家人为收获了一个读书成果而备感欣喜。其实,这只是一个新的开端。
在父亲的目光下,晚辈们在茁壮成长。他们获得了更优的教育条件和读书环境,志向也更高更远。他们以读书成就梦想,以知识点亮人生。如外甥志雷考取了清华大学,让父亲和外甥的爷爷昌翰先生如喜从天降,十分自豪。他们在北京、天津、上海、重庆、广州、株洲、杭州和绍兴留下了求学和创业的足迹。他们还走向海外,不断获得硕士、博士学位,在教学、科研、贸易、设计等领域取得不小的成绩。
我常常在发问,父亲以怎样的灵丹妙药,让读书之梦深深地融铸在子孙的心灵深处?寻思前后,得出父亲教导子女的几副良方:一是父亲崇学至上。他偏爱专心读书的学生,不太喜爱机灵却贪玩的孩子。如有孩子进城之后,不是买回书籍却是鱼网之类颇有微词。二是以读书为乐。父亲长年累月早出晚归,待到雨雪天气无法出工时,才是他的休息天。每到这一天,父亲总是沉睡到午后,早、中饭也由子女端到床前。午后父亲起床,精神焕发,谈笑风生,午后到傍晚便是父亲的读书看报时间。父亲总是披着外衣,端坐在台门间,什么书都饶有兴趣,看得津津有味。特别是在一年时间里断断续续通读了《邓小平文集》,让村里人特别是年轻人既惊讶又敬佩。三是以知识启蒙。夏夜里,星空下,父亲总会常常向孩子们讲述神奇的童话故事,启发孩子识字造句,猜谜语,找同义词、反义词。如父亲笑谈最美味的应是羊肉和鱼肉,因为“羊”和“鱼”构成“鲜”字,让孩子们识字兴趣大增。这台门外的石板地便是我们幼年的乐园。四是长见识开眼界。父亲从不信邪,不迷信,严禁儿女参与赌博,厌恶庙堂里的烧香拜佛,喜爱学校里的书声琅琅。他总是对孩子们讲些科学道理,说现象看本质。有时举例说明,妙趣横生。父亲还会带领孩子去观察事物,增强见识和记忆。如在我七岁时候的春节,父亲牵着我的手,从水力发电加工厂的渠道走过,再登上画图山顶,全村面貌顿时映入眼帘。父亲说整个村庄就象一只报晓的公鸡,也象一幅中国地图。几十年过去,父亲的话语仍在耳边,这儿时特别的记忆更化为心底里挥之不去的乡愁。又如八岁上学时,父亲带上我去高山湖塘塍,登上西白山顶峰,父亲指点江山,侃侃而谈。让我知道山外有山,天外有天,直到现在仍似有领悟。又如横台门这座百年古宅,一夜之间化为灰烬。父亲抱着三岁的侄女踏看现场。许多年过后,侄女记忆犹新。五是关爱学子。父亲独具慧眼,对孩子是否有读书天分眼光独到,对村里有天赋的孩子了如指掌,特别希望为有潜质的孩子创造良好条件。二哥迫于经济压力在城里设摊供应冷饮,侄儿帮着张罗。父亲心急火燎地劝他们别再设摊,生怕影响孙子的身体和读书。而且,对别的家庭的优秀学子,如有放弃学业的可能,就会急匆匆地上门劝导,希望孩子坚持,家庭支持,耐心戏说他们只要不放弃就会有出息,认为读书才是最好的投资。如此,父亲更加受人敬仰,让人传诵。
近些年间,曾有不少亲朋好友走进村里,也会聊及我的父母和兄弟姐妹。一些父老乡亲会这样告诉他们:他们叫爹称“父亲”,是个书香门庭。只是这独特的称呼“父亲!”已转入我们的心里,时现在我们的梦里。而父亲倡导的一脉书香,一定会代代相传,发扬光大。
(写于2014.0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