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值中秋,细雨淅沥。撑着一把雨伞,踩着片片落叶,信步河畔小径,雨绵绵思也翩翩。寻思前后,脑海里浮现许多记忆碎片,试着把它们连缀起来。
让记忆穿越时光,半个世纪前的这一天,家人既欢喜又忧虑,因为妈妈又要临盆了,可村里这位人人敬爱又信任的接生员湘云姑母认为可能是难产。为防意外,父亲送妈妈到镇卫生院,卫生院医生认为必须上县城大医院才可能保证母子平安。大哥曾用文字还原这个不眠之夜:
秋天的夜晚,天已很凉。由于没有要到县城的准备,父子俩还穿着单衣,父亲还是短裤。我们各自蜷缩着,瑟瑟发抖。父亲一会儿焦躁地踏步,一会儿又从容地坐着。几次叫我进医院探听消息,我都无功而返。夜很长,似乎很难到天亮。父亲叫我紧挨着他坐下,若有所思地说:“今晚我们在迎接一位新人的到来,是有些苦,但这算得了什么呢?”父亲仍是那么从容大气,接着又对我讲那段“岳飞出世”的故事,父亲讲这一故事是在打发时光,还是包含着深意?直到现在我也时常想起。总之,那个不眠之夜,是我一生中觉得最漫长最难挨的寒夜之一。不知过了多久,走廊里传来了一阵脚步声,有个医生在喊话:“小崑产妇家属进来。”父子俩心头一紧,以为不妙,疾步进入,只见那位白大褂医生已从产房出来,显得十分疲倦。她一手撑着腰,一手扶着门框,有些站立不稳,与黄昏时见到的模样,好象一下子瘦小了一圈。她见我们进来,微微点一点头,一字一句地吐出:“产妇分娩顺利,是男婴,母子平安啊!”父亲长长地舒了一口气,双腿一软,蹲在地上。我们一时激动得说不出话来,也忘了向这位可敬的医生道一声“谢谢”。就这样,在白衣天使的努力下,一位新人——我们的小弟弟,越过重重险阻,踩着黎明的曙光,终于来到我们的家中……
其实,妈妈分娩很不顺利,当时不兴破腹,还得靠自然分娩。这下就苦了产妇也多了风险。那一天的这个长夜里,医院外父子焦虑不安,而产房内却惊心动魄。白大褂医生为了挽救母子上演着生死时速。妈妈说,无奈之下,白大褂医生用布袋缠绕在妈妈身上,一圈圈往下挤压,孩子终呱呱落地,母子真正平安。故事还没有结束,还派生出一段插曲:一位来自谷来的高龄产妇因难产婴儿未能成活。夫妇望子心切,听说妈妈已养育二儿二女,就通过医生动员妈妈把新生儿送给他们,妈妈断然拒绝:“自己的亲生骨肉舍不得送人,定要自己抚养成人。”
住在甲秀畈的姨父姨妈闻讯后,雪中送炭,又是送钱送物,无微不至。出院后又将妈妈接到他们家里,直到满月才回到村里。如在当下,因为难产进城分娩,实属寻常之事,而在当时,难产是个危险信号,进城住院也近乎奢侈,许多家庭遇到此类难事大多选择放弃而造成悲剧。所幸的是父亲没有选择放弃,而是毅然进城。于是在那一年的那一个秋天,演绎了一段患难中见真情的人间喜剧。自此,父母爱、姨父母情,还有这位不知姓名的白太褂医生之仁心,深印在全家子女的心灵深处。当然,这难产儿就是我自己,那一年的这个漫漫长夜便成了我一生的节日——生日。
小时候,妈妈常常告诉我,我出生在八月中秋吃月饼后的第三天深夜,父亲却说是钱塘江涨起大潮的那一天。每到这一天,妈妈总会特意烧一碗加两个鸡蛋的面条端在我面前。这时,我就知道又是生日了,这也是小时候的至美享受。当然也有例外。有一年的一个雨天,放学回家吃午饭。走到老屋台门外,但见爷爷站在门槛上招呼我和同岁的堂弟留下吃午饭。我们进了爷爷家门,见桌上已放上了两碗热气腾腾、满满当当的鸡蛋面,以为是爷爷奶奶这个中午对我们的特别优待,就拿起筷子狼吞虎咽,很快就吃完了,而爷爷奶奶吃的是简单的焖饭。奶奶说,今天给小兄弟俩庆贺十岁。我们才恍然大悟,后悔吃得太快,没有细嚼慢咽,美美品味。事后妈妈告诉我,奶奶不听妈妈的劝说,舍不得拿鸡蛋去换钱,定要给两个同岁的孙子过生日,庆十岁。
每年的这一天,在孩子心里的地位如同过年,视为特别的节日。长大以后就逐渐淡化,因为农家父母只为幼儿过生日。只是进城以后才知道庆贺方式的丰富多彩,其乐融融。不过,自那一年之后,不再把这一天当成节日。那是走进新世纪的第二个秋天,饱经风霜的父亲与病魔作顽强抗争之后意外与世长辞,这一天恰好是我的生日。父亲一生气度豪迈,见多识广,选择了这一个特别的日子与亲人永别,不知是天意,还是巧合?至少在我看来,是父亲用这样的方式告诫、鞭策儿女。于是,在每年的这一天,成了缅怀和自省的日子。只是家人仍会在这一天到来之时,以不同的方式表达祝愿。就在这个七月,意外收到了一件快递,原来是易忆飞回澳洲之后致父母的生日礼物。女儿特意采集到我们出生当日的原版人民日报。虽是一纸之礼却弥足珍贵。一碗面条、一个鸡蛋,那是苦寒时的奢望。一个蛋糕或一盒巧克力,一束鲜花和一杯葡萄美酒,张扬着人间真情也显现着时代的变化。可是一张别出心裁的旧报纸,更突现了从在意物质享受到侧重精神愉悦,从在乎内心体验到崇尚文化品位。于是,觉得易忆的这份特殊礼物无与伦比。小心打开这张发黄的报纸,只见半个世纪前的国家领导人勤于治国理政,忙于内政外交。因为刚过十一,国庆仍是这一天报纸的主题:头版头条就是配图报道毛刘周朱等接见少数民族参观团和解放军国庆观礼代表的重大新闻。第四、五版刊登的都是海内外友好国家的贺电。因为是星期六,当日副刊也是国庆专刊,有数学家华罗庚等的散文,邵力子、臧克家等名家的诗歌。这天的另一个重要内容是中日友好协会在京成立,占据着一、二、三版许多版面,说明这在当时也是个重大事件。头版还有周总结赠给金日成首相《红楼梦》影片等简讯,表明当时政治清明、外交活跃、文化也繁荣。这便是那一年的这一天,当一个小生命在山区县城艰难降临的同时,这个新生的国家正在庆祝生日,举国上下,喜气洋洋。
国泰才有民安,因为大家连着小家。国家的节庆值得珍惜,小家的节日也应珍视,因为一年等一回,时无涯而生有涯。然而,人生有涯而知亦无涯,更应将过好每一天作为自觉追求,让每一天都有生日般的感受和状态:每一个早晨都是新的,无论晴朗还是阴雨,都怀着美好;虽然人生不完美是常态,也不怨天尤人,做到淡定从容,笑看风云;在每一天依随内心认定的人生正道,既能执着前行,为时代为社会为他人有所努力、有所付出,又能超越自我,有所发现、有所领悟、有所升华,“好好地快乐度日,并从中发现生活的诗意。”(林语堂语),以此,增强生命的厚度和人生的张力。
(写于2015.1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