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苏里江因《乌苏里船歌》而扬名。“白云飘过大顶子山,蓝蓝的江水映白帆……”这里青山绿水,景色优美。乌苏里江上游是松阿察河和兴凯湖。沿江两岸土地肥沃,水资源丰富。以松阿察河中间为界,中国与苏联一水相隔。
沿江景色四季不同。春天来了冰消雪融,到4月中旬可化冻15厘米。6月下旬江里的冰才能化透。4月下旬到5月中旬为返浆期。江水刚刚开化,江面上漂着白白的一片冰。大大小小顺江而下尤为壮观,俗称“开江”。山上的树现出嫩绿色,绿色的草原一望无边。细细的春雨,暖暖的微风,原野上的花悄悄地开放。成群的野兽和水鸟到江边来喝水,喝完了水也不会马上离开,好像是侧着脑袋欣赏自己倒映在水里的影子,也好像是在流连这儿的山水景色。江里的鱼多得遮住了整个水面。一个个跃出来,打得江面的水啪啪作响。大个的鱼有100来斤重,一个人根本抱不动。夜幕降临时,对岸苏联那边一片片的房子里透出亮闪闪的灯光。中国这边856农场100号拖拉机发出阵阵轰鸣。在机器的轰鸣声中,茫茫野甸子变成了黑油油的耕地,翻出来的土地像抹了油似的,黑亮黑亮的。
夏天,原野上百花盛开,山药、鞋子花、野丁香……红、黄、白,姹紫嫣红,美不胜收。微风过处,花香扑鼻。走在草甸子上,一不小心就可能喀嚓一声,踩在野鸟蛋上。野鸭蛋,山鸡蛋,天鹅蛋,大雁蛋,成筐成筐地捡。特别是天鹅蛋,多得用小船往队里运。蛋多一定是鸟多。乌苏里江的天空上回荡着各种鸟的叫声,鸟儿不断地从空中俯冲下来,叼起江里的鱼,鸟的颜色有黑、红、花、白……
冬天,千里冰封,万里雪飘,好一派北国风光。这样美好的田野。
现在正是金秋十月,但北大荒冷得早,万山红遍,层林尽染的美景已经过去一个月了。秋风吹在身上可以让人感觉到微微的寒意,树上的叶子也已经快掉光了。关内的人可能还穿着单衣享受着秋天的凉爽,可北大荒已经是秋风瑟瑟了。但中午的阳光格外灿烂,蔚蓝的天空,草甸子上的草一片金黄,偶起的秋风吹得江面波光粼粼。乌苏里江静静的弯弯曲曲地流向远方。江边有几十栋小草房,支边的青年忙着割条子盖草房,准备过冬。刘芳肩扛着一大捆新割的条子,挽着裤腿,趟过小泡子。新割的条子,湿湿的,重得很,压得她直不起腰来。刘芳正吃力地往前走,突然,肩上一轻,回头一看,是刘军已经把条子搬到自己肩上了。刘军扛着条子,健步如飞。小刘芳跟在后边一边跑一边喊:“快给我,谢谢你,这是我的活儿。”
“没关系,我顺路帮你扛一趟。”刘军说着,已经到了地方。“咚”的一声扔下肩上的条子,眉开眼笑地对刘芳说:“今天晚上改善生活,你们等着吃好吃的吧。”刘芳刚想问个究竟,刘军却神秘地眨眨眼睛,追上前面的几个转业军人,走了。刘芳愣愣地想,他们干什么去呢?到这江边干啥呀?低头看看刘军帮自己扛来的一大捆条子,心里甜滋滋的。
原来刘军他们几个奉了领导的命令,去江边打鱼。队领导看到大家这几天抢收大豆那么辛苦,想给大家改善一下生活。北大荒是个棒打狍子瓢舀鱼的地方。于是队里决定就地取材,吩咐刘军和彭德亮等人停下手中的工作,带着各种渔具去江边打鱼。正好路过作业站的小树林。
刘军与彭德亮他们几个人来到江边一个小马架子旁边,这小马架是打鱼的人临时搭的小草房。马架内有四张简易床铺。外边有一口大锅做饭用的。他们把行李放在铺上,割江边上的柳条做鱼竿。把170个鱼钩捆在柳条上放到水里,等鱼上钩。刘军放完了鱼钩,想起刘芳见到自己时那副纯真稚气的模样,心中涌起一股异样的感觉。刘芳在他的心目中已不仅仅是一个天真无邪的小姑娘了。这一段时间,刘军总是不经意的想起刘芳。她的一颦一笑,一个稚气的动作,她唱歌时的样子,一幕幕地浮现在他的眼前。刘军想,自己这样想着刘芳,不知刘芳现在想什么呢?正低头想着,彭德亮自言自语起来:“这里的景色真美啊!”刘军抬头一看,蓝天白云,水面波光闪烁,水鸟一对对的飞来飞去,情不自禁地又想起刘芳:要是能和刘芳在这美丽的江边坐坐该有多好啊!这时王志秋走过来问:“刘军想什么呢?眼神直发愣。”彭德亮在旁边接了个碴儿,“是不是在新来的‘支青’姑娘里相中谁了吧?”
“你还真别说,这批‘支青’里边还真有好姑娘。刘军,你相中谁了,让老彭给你说和说和。”彭德亮扭过头瞅着刘军,笑着说,“没的说,你刘军言语一声,我老彭没二话。我给你推荐一个,我看那个小刘芳就不错,个子不高,但很匀称,白白净净的,瞅着就可爱。咋样刘军?”刘军被问得不好意思起来。这时,江里一条大鱼向岸边游了过来,刘军喊:“你们看,好大的鱼。”老王、老彭一看,不约而同地叫了起来。
“哎呀,有一百来斤。”三个人聚在一起,紧盯着这条大鱼,就听“啪”的一声。这条大鱼尾巴一甩,跳了起来,溅出的水花弄了他们一脸一身。大鱼转眼间就不见了。他们三个你看我我看你,全弄得跟落汤鸡似的。老彭说:“这条大鱼,下次非逮住它不可。”
“衣服湿了,会感冒的。”刘军一边抖衣服一边说。
“小王!”王志秋喊起了在马架子准备饭的小王:“快回去给我们三个人取干衣服来。”小王答应着,走了。这三个人经秋风一吹,脸冻得青青的,浑身打战。刘军提了一个建议:“反正都湿了,呆着更冷,不如干点什么活动活动。”
“对!”彭德亮急着响应,“咱们就着这个湿劲,用盆舀鱼吧。”三个人说干就干。每人拿个脸盆当瓢用。找了一个江汉子,站在岸边,伸出胳膊就舀起鱼来。用力把水泼到岸上,又流回江里,可鱼却留在岸上。三个人轮流不停地舀。看看欢蹦乱跳的鱼,三个人眉开眼笑,也不觉得冷了。刘军直起腰来说:“这会儿出汗了吧,不冷了”。说着他去折来一大捆柳条,用条子把鱼串起来,串了那么多,地上还剩下一大堆。他们又去江边起钩。170条钩,正好170条大鱼。刘军手拿着条子高兴地喊:“弹无虚发。”他们挑出了最大的鲶鱼和狗鱼,切掉头,准备做午饭。
几个人提着鱼往岸边的马架子里走,一大群野鸡正在那儿飞来飞去,他们刚要进马架子的门,就听老彭一声惊呼:“哎呀,这是什么?”刘军和老王上前一看:一只野鸡在锅里扑腾呢。原来,小王走的时候烧了一锅水,锅台边上有打鱼的人掉的米粒。野鸡来吃,不想,这次却掉进热水里。刘军上前一把抓出野鸡拎到外边,一甩到地上说:“烫手,”一边拔毛一边说:“真是棒打狍子瓢舀鱼,野鸡掉进饭锅里。”他们三个又是做饭又是做鱼,炖鸡,好一阵忙乎。不一会儿小马架子里飘出炖鸡和炖鱼的香味。这时去取衣服的小王回来了,手里拿着个包袱。老王打开一看,全是崭新的黄军装。“怎么把崭新的拿来了?”
“我也没注意,怕你们冷,拿起包袱就往回跑。”小王气喘吁吁地说。
“没关系,新旧早晚也得穿。”彭德亮啥事都想得开。他们三个人脱下湿衣服,换上新军装。相互打量,好家伙,好像又回到了部队。他们哈哈大笑起来。“支边”青年王小明在一旁,低头瞧着自己蓝衣服,羡慕地说:“真漂亮,我要有一身这样的衣服就好了。”彭德亮说:“大家快吃鱼和鸡。”大家在小马架里大口地吃了起来,又是鸡,又是鱼,痛痛快快饱餐一顿。彭德亮吃饱了,拍拍肚子站起来,想到外面溜溜,刚走出去,就看见江面上一只十来米长的快艇朝这边开过来。他赶紧喊其他几个人说:“快过来看,快艇上挂着苏联的国旗。”大家都很纳闷,刘军看了看他们身上的黄军装,突然明白了。
当时的中苏边境,中国一方是不设防的。突然在岸边出现了几个军人,他们可能是过来探探虚实的。于是刘军他们几个人大大方方地迎了过去。怏艇上坐着五位苏联军人。苏联军人一上岸,先表示友好,主动伸出手来与彭德亮他们几个人握手。他们没想到彭德亮和他们几个人原来是空军军官,在北京的航校读书时学过俄语。几句简单地寒喧和问候,把这几个苏联军人乐得够呛。彭德亮回到马架子里拿出几条鲶鱼送给对方。对方一位军官乐哈哈的收下,又示意士兵回船,结果士兵拿来四个罐头。临走的时候,苏联军人以他们的方式拥抱告别。
机器开动了,船在向后倒,他们用俄语说再见。快艇荡起的小波浪,在波光粼粼的水面上,翻起了层层的浪花,小船渐渐地远去了。三个人心情格外高兴,不知谁先起的头,唱起了50年代流行的歌曲《全世界人民心一条》:
胜利的旗帜哗啦啦地飘,
千万人的吼声,地动山摇。
毛泽东,斯大林,
毛泽东,斯大林,
像太阳在前面飘。
红旗在前面飘,
全世界人民心一条,
争取人民民主,争取持久和平。
全世界人民心一条,
红旗在前面飘,
全世界人民心一条,
争取人民民主,争取持久和平。
全世界人民心一条……
中国转业军人响亮的歌声在江边的田野上四处荡漾,快艇也消失在对岸。
彭德亮拿起那盒苏联罐头,刘军和王小明嚷着说,要打开看看是什么罐头。打开一看是大饭豆,正说笑着,老王回手一指:“你们看,来了一群傻狍子。”大家一看,真是,有三四十只。小王拿起一根棍子要去打,老彭说:“算了,咱们已经够吃饱了。放过他吧。”可小王的棍子还是飞了出去。狍子受了惊,才拼命跑。可狍子还是打中了一只,那狍子腿被打瘸了,一瘸一拐、一蹦一跳地落在了后边。刘军想到今晚还要为“支青”们准备大餐,随后拎着棒子撵了上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