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中国国情建设有自己特色的博物馆
李建军
进入21世纪以来,在全世界范围内科学技术的发展和革新已经充斥了每一个角落,形成了新一轮以科技为先导的竞争,其来势之凶猛难以阻挡。实际上,上世纪80年代以来,科学技术所引发的革命已经初见端倪,我们每个人都可以领悟到其中的伟大变革。“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宏伟构想一再被证实并即将实现新的飞跃,是科学技术的力量在推动社会大跨步地向前。面对高度科技化的时代,我们将以怎样的态度和方法去迎接并应战,这是每个置身其中的人们该思考的。
我们国家的博物馆,特别是自然类博物馆的给社会开辟了学习科学知识、掌握科学方法、弘扬科学精神的第二课堂。弘扬科学精神、倡导科学方法的途径很多,但都离不开科学知识。因此,科学精神和科学方法都是建立在科学知识基础上的。自然类博物馆属于科普场所,是普及科学知识的重要阵地;科普教育是进行科学教育的重要形式。在全社会抓好科学普及对于弘扬科学精神、倡导科学方法都是一种积极而有益的工作;同时在此过程中更好地弘扬科学精神、倡导科学方法也是对于认识科学知识、扩大科学知识普及的极大补充。因此,科学普及成为进一步弘扬科学精神、倡导科学方法的有效行为。博物馆、科技馆、文化馆等科普场馆是从事向社会进行科学普及任务的主要机构,日益显示出其重要性。博物馆是一个服务型的公共场所,我们的观众就是我们的服务对象。我们一定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坚持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也是经济社会发展中必须长期坚持的一个指导思想。以人为本的发展观要求尊重观众、理解观众、关心观众、要不断把满足观众的全面需求作为工作的重点。
一、中国自然类博物馆的特性
国际博物馆协会给博物馆的定义是:“博物馆乃一非营利的永久性机构,致力于收集、保存、研究、传播与展示,以从事研究、教育、娱乐和探讨人与环境的物质证据,他开放给社会大众,完成服务社会,促进社会发展的责任。”因此,传统的博物馆就应该有标本收藏、科学研究和展览教育三大功能。许多发达国家的自然类博物馆也是这样做的。它们在三个方面都发挥了很好的作用,它们拥有世界上最好、最大的收藏,举办着紧跟时代的有趣的、精美的展览,同时还拥有全国乃至全世界知名的科学家承担着国家重点科研课题的研究。但是,和西方发达国家的自然类博物馆比较起来,我国的自然类博物馆则有其特殊性。中国有强大的中国科学院承担着绝大部分的科学研究任务,国家重点科研课题、攻关项目都由中国科学院以及一些大学承担。
因此,博物馆的主要科学科研功能就转移到了科学院和大学。为了避免重复建设和争夺有限的资源,博物馆,特别是自然类博物馆应该在剩下的两个功能,即收藏和展览上下功夫。毛泽东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取得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伟大胜利,建立了新中国;邓小平根据中国国情,给我们指出了一条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使中国的经济突飞猛进地发展。因此,在博物馆建设上,我国也应该根据自己的国情发展博物馆。把主要精力放在收藏和展览的工作中,才能发挥自己的优势,而不能照搬西方博物馆的模式三项功能并举,重复科学院的功能。这样的重复建设势必造成浪费,也使得放在发挥自己优势方面的人力、物力减少。这样不利于新形势下的博物馆发展。
当然并不是自然类博物馆一点科研也不搞。自然博物馆的科学研究应该为展览和收藏服务。2007年6月,我随北京市博物馆考察团考察了北欧的博物馆。我们考察了瑞典的两个自然博物馆,留下深刻印象。一个是在首都斯德哥尔摩的国家自然博物馆,另一个是瑞典第二大城市哥德堡的自然博物馆。瑞典国家自然博物馆是全国最重要的自然科学研究中心,拥有许多全国乃至世界上着名的科学家。瑞典国家自然博物馆也经常代表瑞典参加世界范围的生物学、地质学等方面的科研合作。瑞典国家自然博物馆有300多年的历史,收集的藏品达到900万件。
瑞典国家自然博物馆的展览也是精彩绝伦的。因此,瑞典自然博物馆在收藏,科研和展览三个方面都做得尽善尽美,并闻名于全世界。而第二大城市哥德堡就不一样了。他们明确表示,我们国家有国家自然博物馆承担着大型科研工作,在这里就不进行重复建设了。哥德堡自然博物馆馆长强调说,鉴于瑞典的科学研究中心在国家自然博物馆,因此哥德堡自然博物馆的科学研究主要是为了本馆的展览,研究意向主要是怎样将新的理论和新的发现传达给广大观众。在哥德堡自然博物馆一切工作都围绕着藏品和教育展开,那些纯粹的研究工作放在大学中进行。哥德堡自然博物馆的工作模式和办馆理念和值得我们学习。
二、展览是观众了解博物馆的重要途径
对于一个新建的博物馆来说,应该首先考虑藏品和展览的建设,而藏品是今后博物馆开展一切工作的基础。在这一点上,欧洲的博物馆都是一致的,把藏品建设放在博物馆建设的首位,采取各种不用的手段收集藏品,因此,世界上许多着名的博物馆都拥有近千万件左右的藏品量。比起瑞典国家自然博物馆来说,哥德堡自然博物馆小了很多,只有7000多平方米的展览面积,标本库房只有4000平方米,而这个博物馆却拥有800多万件藏品!
而我们国家目前面临的是许多已经拥有一定藏品规模的博物馆进行改造的问题。这种改造主要表现在展览方面。许多博物馆都把怎样办好展览作为博物馆改造的重点。因为,社会了解博物馆的唯一途径就是参观展览。
一个展览成功与否,观众数量应该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检验标准。
现在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大家喜爱的博物馆展览的品味也有很大提高。以前许多旧的陈列形式总是把许多一般老百姓看来比较生疏、枯燥的内容连篇累牍地摆放在陈列中,再加上古老陈旧的陈列形式,使得许多博物馆“门前冷落”。近些年来的考察和经验教训告诉我们:
人们参观自然博物馆主要是为了在休闲和娱乐中获取知识。家长利用节假日的休息时间带着孩子来参观博物馆,也是为了培养孩子对科学的兴趣,而并不奢求于参观完自然博物馆就马上成为科学家。实际上,我们自然博物馆在教育方面的职能就是利用自身的优势培养人们对科学的兴趣。
三、展览的目的是培养观众对科学的兴趣
中国着名爱国科学家、教育家任鸿隽先生,1915年掀起“科学救国运动”。他创办《科学》杂志,向全国人民普及科学知识,传播科学精神。他指出,要了解科学,首先要明白科学的两个起源:一是实际的需要,二是人类的好奇。由于实际需要是外在的压力,好奇心是内在的冲动,所以科学的发展和创新,好奇心比实际需求更重要。因此,我们举办展览就以培养观众对科学的兴趣为主要目的。我们利用主题单元式陈列把地质科学、生命科学中一般观众不太感兴趣的内容缩减,而把趣味性比较强的内容加强。不去追求全面、系统的介绍,而是追求观众的兴趣。这样才能达到培养少年儿童对科学产生兴趣的目的,才能达到以人为本的目的。实践证明,以培养观众兴趣为目的的展览受到了广泛的欢迎。那么,一般观众对什么感兴趣呢?裴文中先生及甄朔南先生早在筹建自然博物馆的时候就明确指出:博物馆要把大、特、奇的珍品展示给观众,以唤起一般观众对博物馆的兴趣。对于古生物来说,大、特、奇的展品就是恐龙和大型古哺乳动物,以及近年来古生物方面一些奇特的发现。如以带毛的恐龙、最早的被子植物化石以及大批中生代鸟类化石为代表的热河动物群中的新发现,以及证明寒武纪生命大爆发存在的澄江动物群等。另外,在说明上也尽量以引起观众兴趣的语言。比如,我国科学家在热河生物群中发现了最早的被子植物化石。由于被子植物区别于其他各类植物的最主要特点就是有花,于是在展览的说明文字中该馆没有使用“最早的被子植物”而使用“第一朵花”。展示的结果证明“第一朵花”给观众留下的印象十分深刻。同时,在展览中也尽量增加一些观众感兴趣的内容,以增加观众对展览的兴趣,观众对展览有兴趣了,也就对古生物学有兴趣了,从而达到了培养科学兴趣的目的。根据上面的理念,我们在制作北京自然博物馆的古生物陈列中,在生命起源和早期演化展厅重点突出了奇形怪状的澄江动物群为重点。另外,增加了人们感兴趣的“地质历史时期的生物灭绝事件”的内容。尽管由于条件的限制没有以特别新颖的形式展示,只是用普通的图版和文字。展览开幕后,这两块图版前常常有许多人在抄写。说明这是一个观众十分感兴趣的内容。在“恐龙的演化”展厅,把重点放在了人人都喜爱的恐龙上面,除了尽量多地展出雄伟的恐龙骨架之外,还用了大量的地方展示与恐龙有关的珍品,如恐龙蛋和恐龙脚印等,同时在其他内容上也与恐龙联系起来,比如把中生代的植物说成是“恐龙的食物,”把中生代期间的其他爬行动物说成是“恐龙的亲戚”等。为了增加观众对恐龙的兴趣,2006年北京自然博物馆还增加了一个“恐龙世界展览”。展览根据恐龙骨架科学地复原了恐龙的形象,并赋予它们“生命”。
展览中营造了中生代各个时期的场景,观众参观展览犹如来到史前世界,穿越大峡谷,好像走进时光隧道。展览中使用现代声光电技术使恐龙能动会叫。这个展览吸引了大量的观众前来参观,并给与极度好评。在自然博物馆哺乳动物展厅当然要展示庞大的大象骨架。黄河象一直是北京自然博物馆的特色,在小学五年级课本上有一篇课文专门介绍了黄河象。因此,黄河象肯定被确定为这个展厅的重点。
观众对科普展览中的艺术效果的要求越来越高。艺术水平高的科普展览使观众看起来赏心悦目。瑞典国家自然博物馆展览中栩栩如生的景观,活灵活现的姿态标本给观众留下了深刻印象。在制作姿态标本的时候,博物馆的技术人员早已摒弃了在动物皮毛内塞稻草的做法,而是根据骨骼进行雕塑,用艺术手法根据比较解剖学原理恢复肌肉系统,然后再将雕塑的模型外面套上动物皮毛。这样动物标本看起来就栩栩如生了,甚至连皮下的血管都活灵活现。这些展品的制作就由科学家和艺术家共同完成,从而达到了科学和艺术的统一,使科学内容通过完美的艺术手段表现了出来。观众看到这些含有科学信息的艺术品真是一种享受,这些精美的艺术品吸引着大量的观众前来自然博物馆参观。
四、展览中的互动项目
互动项目也是目前许多博物馆在进行展览设计时所追求的目标。北京自然博物馆恐龙展厅已经开馆展出4年的时间了,但是,其中的“与恐龙赛跑”仍然吸引着越来越多前来参观的各界观众,特别是少年儿童对这个展项永远保持着浓厚的兴趣。在这个游戏中,我们利用电脑多媒体技术,在电脑中设置了四种奔跑的恐龙,包括,甲龙,剑龙,奔龙和霸王龙。其中人们熟悉的霸王龙跑得最快,甲龙跑得最慢。观众靠蹬健身车来控制电脑画面中的小人的速度,观众还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选择男孩或者女孩,一旦观众蹬车慢了,小人就会被恐龙吃掉,博得阵阵笑声。观众如果有足够的体力,在90秒中不被恐龙追上,就算顺利过关。在和甲龙赛跑的过程中,当甲龙追上小人以后,观众会发现甲龙并不吃小人,而是从旁边走过去,并回头嘲讽一下“你瞎跑什么呀,我不是吃肉的恐龙”。这样,既达到了娱乐,还使观众在娱乐中得到了知识。
在恐龙展厅内还有一个供观众给恐龙进行装架的游戏。大家都知道,在野外发现恐龙化石的时候,基本都是零散的骨骼,需要科学家根据骨骼的形态来判断骨骼的位置,在实验室里先做好铁架,然后按照骨骼的位置一块一块地组装成整个恐龙骨架。新的古生物陈列为观众提供了一个辨别骨骼形态、确定骨骼位置、并把每块骨骼放到正确的位置上的机会。如果观众组装正确,这个恐龙就会活过来,欢蹦乱跳地跑开。
还有一个“搜寻化石”的动手项目,使观众感受一下野外寻找化石的艰辛,但更多的是发现化石的乐趣。科学家在野外寻找化石的时候,特别注意沉积岩颜色发生变化的地方。因为岩石反应环境,岩石颜色变化,说明环境发生变化,环境变化会造成生活其中的动物的死亡,因此容易留下化石。在化石搜寻器中,有化石的地方都白光闪烁(当然在野外可没有这种提示),观众可以通过移动搜寻器显示器使画面上的小恐龙形象走到白光闪烁的地方,当小恐龙变成手的时候,就可以按右上角的红色按钮,观众就会看到搜寻到的恐龙化石以及恐龙生活形态。
五、建设有自己特色的博物馆
对于任何一个博物馆来说,无论怎样设计美轮美奂的艺术和科学结合的展览,无论怎样调动观众的能动性而达到互动的目的,我们都要时刻记住一点:一定要发挥的特色,一定要寻找自己的博物馆与其他博物馆不同的地方,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地方特色。对于西部的博物馆来说尽量不去效仿其他博物馆的展项,而是集思广益,找出自己博物馆特色,并把它发扬光大。最近,正在参与大庆博物馆的展陈建设。提起大庆,大家首先想到的是石油、铁人以及先生产后生活的艰苦创业精神。但是,目前大庆已经有了铁人馆,介绍王进喜等石油工人的艰苦创业,已经有了石油科技馆介绍石油的形成、开采和利用。于是,大庆博物馆经过反复论证确定了自己的展陈特点:除了简单介绍石油和铁人精神以外,大庆博物馆把自己的重点放在介绍湿地、介绍全国着名的丹顶鹤自然保护区。大庆博物馆还有全国保存最完整的猛犸象骨架。在自然历史部分,大庆博物馆并没有太多地展示人们十分熟悉的恐龙,而是抓住东北地区第四纪哺乳动物群发育的特点而重点展示第四纪哺乳动物群。
内蒙古鄂尔多斯市的鄂托克旗大面积地保存了白垩纪早期的恐龙足迹化石,并于2006年被评为国家级恐龙足迹自然保护区。这个旗的国土资源部门花大力气进行恐龙足迹的保护,在野外把几个足迹比较丰富的化石点都进行了不同程度的保护。其中在一个化石最丰富的点现场建造了一个野外博物馆,其中原地保存了将近400枚大大小小的恐龙足迹,并配合大量图版展示有关恐龙足迹的知识。这个博物馆虽然刚刚建成,虽然在比较偏僻的野外,但是已经受到了国内同行的瞩目。这个野外足迹博物馆也是目前全世界唯一的以保存恐龙足迹的野外地质博物馆。正在吸引着全世界的观众。
在2007年的北欧博物馆考察中,我们考察了位于芬兰北部的罗马涅米市北极圈边缘的北极博物馆,其中北极的特色体现得淋漓尽致。北极博物馆的建筑奇特而充满科技的魅力。整个建筑物为一个长172米,宽30米的玻璃建筑。建筑物的正门在南面,整个玻璃通道位正南正北走向,直指北极,因此这个建筑被称作“通往北方的大门”。建筑物内的大多房间都在地下,整个建筑反映了这样一个理念:在气候恶劣而严酷的北极,植物和动物只有在地下和雪下才能继续生存。整个玻璃长廊地面使用来自芬兰北极圈内的红色花岗岩铺成,而展厅内则使用本地区的松树木板地,无处不透露着北极的特色。
在北极博物馆的玻璃幕顶下,有两个展览,其中一个称为“北方之路(Northern Way)”。该展出充分运用各种科技和媒体,向游客讲述了中世纪的罗马涅米,罗马涅米在二战中遭到的破坏,当然也不乏北极地区的一些特有动物。展览制作精细,景观形象逼真。由于展厅位于半地下,展览不受自然光影响,完全是人工光控制。因此,展览可以更加充分地利用展览语言向观众介绍北极地区的风情。尤其值得称谓的是北极博物馆内雪的景观制作十分逼真,要不是亲手触摸一下还真以为是刚刚落下的雪花,好像厚棉被一样静静地覆盖着一片片北极的土地。
另一个展览叫做“变化中的北极(The Arcticin Change),”展览以全球气候变化为主线,展示北极地区的变化。这个展览是互动娱乐性展览,使观众能够亲身体验北极风光的壮美和极地地区的寒冷,同时还展示了北极丰富的文化遗产,以及工业化和现代化对极地环境和社会的影响。展览完全采用景观模拟手法。走入展厅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座巨大的冰山,整个展览沿着连续的冰洞中展开。其中有许多互动项目,观众按动相应的按钮,图版中分别显示北极圈的范围,北极冰川夏天和冬天的变化,以及北极森林的覆盖范围等等,使观众首先对北极地区的范围有了概括性了解。在展览中还有通过观众操作而显示的不同温度下雪花的形状,使观众增长了不少知识。特别是展览中展示1979年9月和2003年9月北极冰川的分布范围的两张照片,通过对比观众清楚地看到北极冰川范围在缩小,因此十分容易地、直观地了解了全球气候变暖的趋势,而且记忆深刻。展览中还利用多媒体模拟北极探险,观众可以按照电脑的提示选择探险路线,在不同的探险路线中观众会遇到不同的困难需要克服。这些展品使整个展览引人入胜,而且使用不多的文字语言,向观众宣传了环境保护的重要性。观众参观累了,还可以躺在一个小型穹幕电影厅里,欣赏北极光的壮丽景色。总之,这个展览无处不显示着北极的特色。这个博物馆还在招募其他类型的展览。但是,当我们提出我们那里有恐龙化石,能否合作进行恐龙展览的时候,对方的第一个问题就是:这个展览和北极有关系吗?是北极地区发现的恐龙化石吗?这两个问题使我们感触很深,也十分钦佩北极博物馆工作人员的敬业精神。他们时刻不忘突出自己的特点,因为他们相信只有突出自己的特色,坚持自己的特点,展览才能不断吸引全世界人们的目光。这一点很值得学习,特别是某些博物馆的领导,在引进或者建设新型展览的时候,一定要仔细思考是否符合我们的特点。
总之,中国的博物馆,特别是自然类博物馆应该根据中国的国情,走自己发展的道路,不要盲目照搬西方自然博物馆的模式。中国自然类博物馆的特殊性就是科研的功能已经被中国科学院取代。因此,目前我们的博物馆应该一手抓标本收藏,一手抓展览展示,因为展览展示是普通观众了解博物馆的唯一途径。因此,我们应该把展览办好,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对科学文化生活的需求。展览要以吸引观众的程度做为评判好坏的标准。为了提高观众的兴趣,展览不去追求全面、系统,而追求科学中的趣味,激发观众对科学的爱好。但是,这种趣味的增加一定要在科学的基础上。为了使展览赏心悦目,要在展览中增加艺术性,在制作展览上要使科学和艺术完美结合。同时,增加观众参与项目能够激发观众参观展览接受科学教育的欲望。同时,我们的博物馆,特别是西部地区的博物馆一定要突出自己的特点,把自己的特色发扬光大才能使博物馆不断创新,不断吸引观众,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