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7229300000004

第4章 可畏亦复可爱——读黄裳笔记

黄裳的文章我爱之久矣。先生作文多以随笔、游记、评论、序跋、书话等为主,其文章常常能够借古喻今,从历史的故纸堆中阐发新见。他自述从大学时代起就对旧书和版本发生了兴趣,从此之后用心搜求,积累了深厚的经验。可以说,愈到晚境,他对于版本和文史的研究就更见火候,特别是对于明清历史及版本知识的研究,在当代实难与之匹敌者。他曾对于周作人的笔记资料有过不甚认同的论述,对史学大家陈寅恪的《柳如是别传》中有关资料的采集也有过非议,由此可见黄裳对于这一领域的研究多能游刃有余,发他人所不能发之妙论。这一方面,显示出在文化断裂的年代里,凭借一人之力对中国传统文化所能够达到的精深功力;另一方面,也显示了黄裳有其趣味和性情的一面。

对此,今天那些具有传统文人趣味的同好们自然是钦佩有加。作家朱伟在文章《黄裳先生》中就曾有过议论:

先生文字,我最喜欢两类,一类是疲惫奔波于小铺、冷摊间,在尘封残卷中嗅得一点冷僻暗香便目光似炬,由此意趣自满地记下的精细把玩。这类“众里寻他千百度”的搜求记录,令我感动的是那种书人无缘相见、囊中无力支撑的嗟恻。这些文字好处,也许就在欲罢不能的兴会淋漓中真挚表达着书人关系中的萦萦牵挂、绵绵难舍直到殚精竭虑。另一类其实是这一类所必然触发——只要枕度经史,迷上“纸白如玉、墨凝似漆”,自然曲径通幽,在书海流连中对春晕艳香痴痴地探渊。书中女人,本身就是比试文人雅士作文深浅无法回避的课题,不仅要比史料,还要比感花溅泪的悱恻。

黄裳的书话文字读来最为动情,也常让人颇有些沉郁顿挫之感。近代以来,如黄裳之读书境遇者,一为郑振铎,另一个则是孙犁。前者乃是劫中救书,后者则是劫后修书。黄裳书话之珍贵,既有郑振铎一样的专业眼光,又有孙犁一样的沉痛遭遇,由此写来,自然令后来者难以效仿。十年灾祸之中,文化典籍遭受涂炭与糟践。焚书、禁书、毁书,以及无法买书、写书和藏书,甚至是不能自由地去读书。可谓是文化惨遭涂炭,文人备受凌辱。黄裳在他的文章《祭书》中,便写到他与自己所收藏的旧籍在“文革”中的不堪遭遇。某日,被下放到干校里当泥水小工的黄裳正准备上工,忽然接到通知,让他迅速回上海的单位里报到。等他第二天遵命报到了,先是被大声地呵斥,然后对方告诉只能坐在门外的他:“今天按政策没收你全部藏书。”听到这句话,黄裳说他才醒悟过来,“为什么会采取如此神秘而迅速的手段,那是防备我会进行私下里的转移”。随后,三十多个大汉,两部卡车,几大捆的麻袋,用了一整天又一个上午的时间,才把他的全部藏书运走了。在查抄的过程中,他提出可否留下一个目录,那位查抄的头头对他大喝一声:“嚣张!”

“文革”结束后,黄裳得知他的这些藏书并未失散,于是为此奔走呼告,因为在他看来:

我的几本破书够不上“国宝”的资格自然用不着多说,但对我却是珍贵的。因为它们被辛苦地买来,读过,记下札记,写成文字,形成了研究构思的脉络。总之,是今后工作的重要依据。没有了它,就只能束手叹气,什么事都干不成。

然而,这些被查抄的书籍,却久不得返,《祭书》一文,便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写成的。后来,黄裳终于还是收回了自己的部分藏书。

在另一篇文章《书之归去来》中,他写了终于回到自己身边的藏书,虽然只有原先的三分之一,但还是非常高兴的,而那些大部头的、精装的、画册、小说,等等,都大抵是失踪了。为此,在这篇文章的结尾中,黄裳颇有些无奈地感慨道:“但即使如此,这些历劫归来的书册,还是给我带来了很大的愉乐。”黄裳的这些关于旧书失而复得的记忆,可谓艰难而欢欣,读来令人难忘。这些所记文字清雅也生动,而他作为爱书人的可爱与可敬,也常常是跃然纸上的,还有那些虎口夺书的难忘旧事,因为有着读书人灼热的生命感悟,才终会成为不可多得的书话文字。

也正是这些劫后归来的藏书,几乎成为黄裳晚年写作和自娱的重要资源,最为典型的便是他整理和不断补充才完成的《来燕榭书跋》。他在这册著作的后记中,写自己在抗日战争胜利后开始聚书,起先以新文学著作为主,随后不久兴趣便转为线装旧书了,前后持续了大约十年的光阴,直到“文革”被全部查抄为止。“文革”结束后,这些旧物又陆续地发还给他,但让黄裳后来颇为感慨的是,“想不到的劫后重逢,摩挲旧物,感慨无端,因摘要选取书前所存题记,别为一册。漫无次序,随得随录,倏然成册,遂付刊行,及今亦已十年矣。”黄裳的这一举动,让我想到了作家孙犁。孙犁在晚年得到被发还的书籍,所做的一项工作便是给这些旧物包上书皮,并以极为深情和文雅的笔触,写下了不少的题跋,这也便是后来被结集出版的孙犁著作《书衣文录》。它与黄裳的这册《来燕榭书跋》,均以相同的方式表达了内心中的劫后心境,实有异曲同工之处。

诸如那篇《谈野翁试验小方》,黄裳写他著作的版本价值:“此嘉靖赵府味经堂刊本也。《千倾堂目》著录,世未经见。刊极古雅,阔栏阴文花边,巾箱小册。半叶六行,行十二字。”随后又记此书所得之途:“书出姑苏玄妙观,书肆主人收于打鼓者手,索重直,初未能得,自再去吴下,书仍未售去,价亦少减,遂得之归。”这篇跋记写于“戊子九月”,据推算,应为一九四八年。而关于此书的来历,后来黄裳又作一跋记,记述更为详细:

二十年前游吴下,同行者有郑西谛、叶圣陶、吴春晗诸君。抵苏时已傍晚,饮于市楼。秋风初起,!鲥正肥。圣陶取一尾于掌中按之,腹大如鼓,诸君顾而乐之。饭罢已昏黑,西谛访书之兴大豪,漫步胡龙街上,呼门而入,凡历数家。后于玄妙观李姓肆中见此小册,索巨直,西谛时方其穷,顾谓余曰,此可得也。喧笑而去。又十日,余更过吴门,更见此书,尚无售主,还价携归,以为帐秘。

据上可推断,此题跋应写于一九六八年,此时旧物尚在,但早已物是人非了。因此,黄裳在跋记最后,还有此番慨叹:“二十年前事,依稀如昨,而西谛墓有宿草,同游星散,人事变换,几如隔世。”这里的西谛,便是郑振铎,而这篇书跋中所记往事,也可见出黄裳对于郑振铎的怀念与钦佩。

一九八一年,也就是此书题跋上的“辛酉腊月初一日”,黄裳又“重展此书”,在书上题跋记如下:“前跋所及同游诸人,只叶圣翁健在,年近九旬矣。纸墨之寿,永于金石,何况其余,信然。此书沦于盗手亦七年始归,未沦劫火,亦出意外,是更不可知矣。”吴春晗即吴晗,历史学家,一九六九年便已过世。再过了四年的一九八四年,也就是题记上所写的“甲子上元”,黄裳又有跋记为:“明刻板式甚多,然类此者绝不经见。暇拟集明刻雕版之有特色者若干种为一小图谱,必有趣。”一册书的跋记,先后题记共有四次,可见黄裳对旧藏的怜惜与热爱。此时,叶圣陶先生也还健在,黄裳也已是年过花甲的老者了,而一九四八年他们在江南酒后访书时,他还只是不到而立之年的年轻人。黄裳在此书的后记中说,他是以散文为主要的写作文体的,因此“书跋”在他看来与散文也是一致的。他的书跋除了写这些旧藏的版本流传与价值,还写他自己访书、购书与读书的旧人旧事,以致每一册著作,无论是价值贵廉,都有着它们自己的命运,也都有着爱书人悲欣交集的浓浓之情。

钱锺书曾称赞黄裳的文字“笔挟风霜,可畏亦复可爱”。钱先生对于他人文章常多褒奖,但对于黄裳的这一评说,客观来说也是比较属实的判断。通读黄裳的多个文集,一个最明显印象就是文风老到凌厉,无论在他早年的少作中,还是在他近年来的晚境新作中,均未有大的变化,所论有义正词严处,常不容辩驳。诸如他早年的代表作《饯梅兰芳》与近年来最有代表的《第三条道路》,两篇文章均曾引起笔仗,但似乎又很难与黄裳进行争辩,因为前者是他劝说梅兰芳不该为抗战胜利后的蒋介石政权庆功,后者则是批评那些在家国危亡之际缺乏民族大义的芸芸众生。对于这一以贯之的凌厉气势,黄裳是颇为满意的。在《答董桥》一文中,就有“至今仍不失凌厉之气,尤令会心”的自白,而在《来燕榭文存》的后记中,又有:“尝见读者评论,说我的近时文字,较之六十年前旧作,其凌厉之气已十去其九。不禁惘然。”这大约就是钱锺书所言的“可畏”。黄裳说自己喜爱鲁迅,杂文笔法也多源于鲁迅先生,这是个让人尊敬的解释,但我读鲁迅的杂文,多也凌厉,却毫无这般正义在手的义正词严。鲁迅杂文虽笔调尖利,但内心却是彷徨的,因为他并没有看到希望的出路,对于任何的政党或阶级,也没有如黄裳那样乐观地充满期待。钱锺书论及黄裳文章“可爱”,其用意或许也正在于此。

二〇一三年十一月

同类推荐
  • 大家小书:红楼小讲

    大家小书:红楼小讲

    本书主体部分曾连载于报纸副刊,结集成书后,颇为各界读者喜爱。《红楼小讲》全书深入浅出,不枝不蔓,辞采焕然,娓娓有致,对《红楼梦》的人物、故事及前呼后应、手挥目送的笔法等多方面内容进行了精当的解说点评,尤其是对《红楼梦》的主旨、精神,再三致意,是一部可以引领普通读者了解、体悟《红楼梦》真谛的入门读物。
  • 东望大海

    东望大海

    《东望大海》是一部反映浙江舟山群岛新区建设的长篇报告文学。作品以习近平总书记到浙江舟山考察调研为序章,以舟山群岛新区所具有的国家层面的战略意义为核心,用翔实的文字资料和大量的照片,描绘了浙江舟山群岛新区建设的宏大场景,记录了舟山人民创业致富、建设美丽海岛的生动事迹;形象阐释了国家海洋战略强国富民的巨大实践意义,弘扬了独具海岛特色的传统文化;还以海洋与中国、与世界的关系为副线,彰显了国家海洋战略所具有的划时代的历史意义。
  • 出走十五年

    出走十五年

    这本书收录了作者考察中国文化和世界文化十五年间写下的小部分文章。作者的考察,路虽不少,但主要还是在寻找各大文明的“经络系统”和相关“穴位”,因此一路上所遇到的艰难是双重的:行旅的艰难和思考的艰难。读者看到的这些文章,不管表面上如何轻松洒脱,字字句句都伴随着生命的全方位煎熬。考察中国文化的篇什被选编和转载得较多,这次选择主要偏向于作者考察世界文化的部分。
  • 皇帝的旧衣(中国故事)

    皇帝的旧衣(中国故事)

    如果有皇帝们那年有报刊杂志,会出现多少篇记录他们经历和心路的报道?想一想都巴不得赶紧读到呢。那么,就由时拾史事的记者,不,作者,高成,报道出这一切吧。“时拾史事”是由一群历史爱好者共同运营的历史自媒体,在微信公众号、网易云阅读、今日头条等平台都有账号。它专门关注正史当中的八卦事,用诙谐的语言讲历史的细节,把枯燥的历史还原成生活中的街谈巷议。
  • 空灵之约

    空灵之约

    《空灵之约》汇集的十七篇文稿,是何为近几年关于古今中外名家名著的札记。
热门推荐
  • 中山传信录

    中山传信录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懂礼仪的孩子走到哪里都受欢迎

    懂礼仪的孩子走到哪里都受欢迎

    礼仪作为一种反映社会文明程度的人文精神,作为和谐的人际关系的行为规范,既需要一定的文化底蕴的支撑,也需要日积月累的养成,才会习惯成自然。因此,在孩子年幼的时候就给予他良好的环境以及正确的教育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而且,年幼的孩子可塑性强、接受能力快,也更有利于他们良好习惯的养成。希望本书能成为你家教子征程的起点。相信只要您跟着本书中所讲的教养方法去做,在不久的将来,您的孩子一定会成为受人欢迎的小淑女、小绅士!
  • 月球岩石

    月球岩石

    高磊醒来的时候,研究所主管鲁宾斯仰面躺在三米外,身体底下流出一大摊暗红色液体。最初半分钟,高磊没明白是怎么回事,他的脑袋隐隐作痛,意识麻木呆滞,大概几小时前喝下的一整瓶威士忌还在起作用。他抬起胳膊抓住实验台的边角,勉力撑起身子,晃晃悠悠走到鲁宾斯身边,茫然观看。皮鞋踩在暗红色液体上,留下鲜明的脚印。
  • 不能错过的你

    不能错过的你

    朴小小,17歲女高中生,身高158。成績非常的不好,考什麼都都掉車尾。她跟陳立農住在同一個小區裡,跟他從小是青梅竹馬,在他的眼中是個愛哭鬼。她喜歡陳立農,卻一直沒跟他講。陳立農,17歲男高中生,身高180,朴小小的同班同學。成績好,長的帥,是朴小小的青梅竹馬,幼稚園時同班,小學時同班,不過要升六年級那年,因為某些原因,陳立農轉學到很遠的地方,兩人從此失去聯絡。高中,他們再次相遇......。天啊!陳立農,他轉回來了!過了那麼久,他還會記得我嗎?分離了五年的一對青梅竹馬竟然又再次同班,他們倆究竟會擦出什麼令人難忘的火花呢?
  • 成功者的心态与思维

    成功者的心态与思维

    我们经常会问:为什么有些人就是比其他的人更成功,赚更多的钱,有不错的工作和良好的人际关系,身体健康,生活愉快,天天都过着高品质的生活,生活似乎充满了无限的趣味。而不少的人整天忙忙碌碌,甚至“脸朝黄土背朝天”,有的还能维持生计,有的却“吃了上顿没下顿”。任何一个成功的人都是绝对自信的,而那些碌碌无为的人,只要偶尔遇到一点挫折,他们就会心灰意冷,一蹶不振。失败的人之所以失败,就是他们自己不相信自己。
  • Darkness Visible
  • 大周江山志

    大周江山志

    惶惶大周,危机四伏,外有蛮夷虎视眈眈,内有妖人兴风作浪,我大周,可是要亡了?
  • 贵女子汐传

    贵女子汐传

    凤逸宸,夏国最年轻尊贵的帝王,冷血残暴,覆手为雨。夏国子民觉得皇上什么都好,就是太固执,后宫佳丽三千,偏偏独宠一悍妇?传召不成还天天踹宫门,成何体统?“宸妃,朕知道你在宫里,你有胆子拒召,没种给朕开门?”
  • 女王请罩我

    女王请罩我

    创世新书要签约了,新书线粒体之战,写的比较差,还是可以喷一喷的,反正不要钱,不过还是可以客观提意见为好,不然影响别人的第一印象也不好
  • 变态心理学

    变态心理学

    有病不可怕,可怕的是不知道自己有病,心理疾病尤其如此。你是否经常无意识重复同一行为?你是否每天郁郁寡欢、无所适从?你是否总是认为自己身体有问题?难道得了绝症?你是否怎么吃都觉得不饱,还是恨不得全世界的人都比自己胖?你有没有发现身边的他总是真诚地说着一个又一个谎言?你有没有发现原本熟悉的世界突然间变得无比陌生?你已经身处危机边缘,请对号入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