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7234000000012

第12章 回城 回城

金生得了急性胸膜炎。

胸膜炎有多凶险?大家都不清楚,只是听说,这是个很急的病,必须要用克拉霉素之类的药,用不上会死人的。妈妈当即哭成了泪人儿,找关系开了药,马上赶去几百公里之外的浙江衢州常山县。

妈妈回来哭得更凄切,更哀愁。金生的病不是用一次两次药就能好的,至少要一个疗程,一个疗程的时间是6~9个月。克拉霉素这种药不是随便开的,更何况他一个劳改犯人,谁会给他用药?只有等死了。

一想到二哥在受折磨,生命危急,说不定什么时候就没有了,金仙心急如焚,悲伤哭泣。哭有什么用?想办法啊!金仙那时候刚回城进砖瓦厂不久,没认识几个人。而她的父母是老实巴交的砖瓦厂工人,一辈子最难为的就是拉关系求人。帮忙开过药的那个人说下不为例,因为克拉霉素比较紧缺,一个医生一天只能给一个病人开一次药。到哪儿找人开药呢?没有药,二哥就会死啊!绝对不能让二哥死,必须要让二哥活下来!

金仙一家家医院跑,求人开药。金仙把克拉霉素通过邮局寄到衢州常山县二哥劳改的农场,一次次跑医院,一瓶瓶把药寄走。医生也跟金仙熟悉了,有一次感慨地对金仙说:“你哥真有福气,有你这么个好妹妹。他要是知道你这样为他操心,不知道多感动!”金仙羞涩地笑笑:“我哥不知道的。他是我哥哥,一家人,做什么都是应该的。”上天也被感动了,金仙的苦心没有白费,大半年过去,消息传来,二哥的病好了。药没有用完,二哥把药送给急需救治的人。

金仙破涕为笑。二哥是她的亲哥啊!为二哥奔波的这些日子,金仙脑子里全是二哥对她的好。这个世上,生存着无数的人,可是同胞亲人没有几个,真是同根同枝骨肉相连啊!

后来的一件事情颇有戏剧性。那是几年之后,金仙家已经按照政策落实回城,生活开始变好了。二哥尚未解除劳改,父亲的一个关系为二哥介绍了一个对象,木桥头附近地区的。那家人也贫困,但是家教蛮好的,他们知道金生在劳改场还没有出来,却愿意把姑娘许配给他,看中的就是金仙这一家人口碑不错,还有就是这家人已经回城了。不管怎么样,有姑娘愿意嫁给金生,总是一件大好事。亲事要定下来,总要先相亲吧?人都没在,怎么相亲?不知道是谁的主意,让金仙代替二哥去相亲。

于是,按照乡间风俗,金仙和兄弟们带着礼物代二哥相亲去。木桥头村到姑娘那个地方交通不便,走路要一个来小时。进了村,男女老少都出来看未来的新郎官,新郎官没有看着,却见到了他的妹妹。

“这个小姑娘长得好看,洋气。你看那身材,那脸蛋,好看死了。”

“啧啧啧,没看过这么俊俏的小姑娘,仙女下凡呀!”

“妹妹这么漂亮,哥哥也不会差到哪儿去。”

真的就相中了,相中了这个做妹妹的,亲事定了下来。等到金生出来后,他们结了婚,金仙有了二嫂。二嫂人实在,讲道理,勤俭持家,跟金仙相处融洽。

回头说回城的事。“四人帮”倒台之后,中央到地方拨乱反正,冤假错案该平反的平反,该落实政策的落实政策,该补发工资的补发工资,该官复原职的官复原职。还有“机构精简”下放回城的,以及紧接而来的“知青返城”大潮,影响面之宽广,堪称波澜壮阔。那时候的关键词,当仁不让是“落实政策”“平反”“回城”,无数中国人的命运再次发生了转折。

下班路上,金仙骑着自行车急匆匆回家。走到长桥河边,迎面遇上同事小秋。金仙跟小秋还比较合得来,两个人便停在路边说了会话。

“小秋,看你晒的,也不戴个帽子。你这是去哪儿呢?”

“找民政局,又找人事局,跑了一下午了。哦,对了金仙,你们办了没有?”

“什么呀?”

“落实政策回城呀!”

金仙一个激灵,心扑扑地跳着,好像哪一根敏感的神经被扯了一下。小秋的父母跟金仙的父母一样,也是那时候精减城市人口下放农村的。听小秋说,上头已经有政策下来,下放的职工,子女可以申请回城。

“回城”两个字,小秋说得很轻,金仙听来,却好似一块巨石投进水中,发出轰然巨响,溅起大片大片的水花。谢过小秋,金仙调转方向,直奔父母家。

果然是有这个政策,父亲也刚听说。好像是分批的,并不是所有人一下子全部回城。能不能回城?几个人回?有政策规定,符合回城条件的才能办理。这是天大的喜讯啊!这么多年,他们一直盼望着能有这一天,全家人离开农村,把户口本从农业人口变为城镇居民户口。苦日子就要熬到头了,党和国家终于想到他们了,要给这些人的子女安排工作了。仿佛黑沉沉的天幕突然拉开,太阳喷薄而出,天地刹那间被照亮。

金仙激动得满含着热泪。对这一天的盼望,她比任何人都热切。她一个人先回城了,用了全家唯一的一个名额。她欠了兄弟们的一份情。她先出来,为的就是帮兄弟们找到一条出路,把他们也带出来。机会终于来了!

跟父母商量好之后,金仙着手准备工作。到有关部门了解情况,问小秋一些细节,大致摸清了门路,接着填写各种资料,找各级政府证明盖章。手续非常烦琐,要说清楚来龙去脉,申请的理由,还要提交每一个申请人的健康状况、家庭状况、劳动能力状况、收入状况、婚姻状况等证明。金仙一项项去办,一个个部门跑,不合格,重来,填错了,再填,不厌其烦。金仙心很细,为了万无一失,她还专门找了一些关系。中国的国情,没有关系很难成事。

回木桥头开证明,村里人都知道他们家要回城了,见了面都说好话。金仙心里高兴,对木桥头生出几分留恋来。那天傍晚,金仙沿着石阶,慢慢走到门前的小河边,像刚到木桥头那天一样,坐在水边,看花开蝶舞,怀念她和玉梅的初次相识。

玉梅嫁人生子,早就是家庭主妇了。想想玉梅家那些年所承受的不公平,金仙有些落寞。多么善良勤劳的玉梅啊!即使上一辈上上一辈是地主,跟玉梅这个小姑娘有什么关系呢?却要玉梅也承受许多,读书、找对象自然也是不能如意,这一生的日子黯淡无光。水边的黄菊花依然开着,转身却没有了玉梅的声音。

金仙5岁那年到木桥头,人生中最重要的时光都是在木桥头度过的。到她顶替进砖瓦厂,1962至1975年,整整13年,她伤痕累累的童年,她劳累负重的青春期,都留给了木桥头这个小村庄。他们一家原本就是外来的,这里不是他们的故土,他们只不过是匆匆的过客,走一程歇一程,终归要离开的。农民兄弟和工人阶级的差别,城市与农村的差别,自然而然形成一种公认的定义:到城里去才是有本事有出息。

金仙自小就想做一个有本事有出息的人,让父母看看,让木桥头全村人看看,她要所有人都称赞她,要父母因为她而自豪。她先一步离开村子,在城里扎根,建立了自己的关系,也存了一些钱,她要凭自己的努力,让兄弟们都回城。只要兄弟们一天还在木桥头,她就一天不得安宁,她活着最重要的意义,就是家和亲人们。

村里人还算热心,帮她开了证明。阿红的妈妈陈金田还在大队当妇女主任,这次金仙看见她,觉得她比以前温和多了,甚至嘴角还带着一丝笑意。

经过武林头丝厂,金仙往里边瞧了瞧,脸上的笑容花朵一样灿烂。回城关镇的船上,照例是丝厂的工人占了大多数。金仙拿眼瞄了瞄,觉得这些人穿的衣服跟不上潮流了,土里土气的,神态之间,也有疲惫之色。他们当年的威风呢?还是本来就是自己的错觉?

有一个与金仙相熟的村人,大声跟金仙打招呼:“金仙,你们家要去城关了?好啊好啊!”

金仙点头微笑:“正在办呢,没有那么快。”

村人来了一声感慨:“时间过得真快呀,你们到武林头也有十几年了吧?刚来那时,你才这么一点点高,一个小姑娘。”边说边比画着。

金仙附和:“是呢,是呢!一下子就十几年了。”

话锋一转:“玉梅都生孩子了,你也找对象了吧?”

金仙脸一红。村里人说话不转弯,想到什么说什么,以前金仙很习惯。不知道为什么,现在听来,觉得很不适应,蛮尴尬的。她低了头,没有回答。

那人继续说:“你也不小了,这个年纪,是该找对象嫁人了,不然,就成老姑娘了。”

金仙脸上的肌肉动了动,嘴角不自然地咧了咧,想说什么,停顿了一下,没有说。她转过头去,看远处波平如镜的运河。晚霞漫天,残阳如血,一群鸥鸟优雅地煽动着翅膀,飞向天边。大运河静静地,世人的忧伤和欢喜,全在它的怀里。它沉默着,像一百年前那样沉默着,古韵诗意的美,美得人心潮澎湃,美得人泪光盈盈。

材料递交上去之后,金仙焦急地等待公告的日子。她找关系问过,他们家的情况符合政策,应该没有问题。父母也不认得字,由金仙全盘做主。金仙骑着自行车,没日没夜地东奔西跑,劳心劳力,一段时间下来,人瘦了一圈。母亲心疼女儿,安慰女儿说:“等你哥你弟他们都到城里了,就好了。”金仙故作轻松地一笑:“很快就办好了。”母亲忽然有点担忧地问:“金仙,这件事情没有什么问题吧?能办下来吧?”金仙大大咧咧地回答母亲:“放心吧,妈。没有问题,需要的材料都交上去了,也找过人了,不会出错的。”母亲听了,欣慰地点点头。

偏偏就出错了,回城公告的名单上没有金仙兄弟们的名字。

金仙眼前黑漆漆一片,几近昏厥。这是怎么回事?她把每一份材料回忆一遍,把办事的每一个细节想了又想,把那些人说过的话咀嚼了又咀嚼,问题出在哪里呢?好些天,金仙寝食难安,到处托人,自己一个部门一个部门去找人。后来了解到,政策有规定,下放职工的子女年满十八岁,有劳动能力能自食其力的,不在回城之列。难道就这样付诸东流?金仙怎么也不甘心。

那些日子,金仙以泪洗面。她责怪自己没有把工作做仔细,心血白费不算,还错失了大好时机。有好心人同情金仙,悄悄给金仙指路,告诉她回城政策不是只有这一年这一次,明年、后年还可以申请,只要找对人,有人帮忙说话,材料又准备充分,还是有希望的。

冷静下来,金仙开始了下一轮的努力。第二年的1979年,金仙再次递交了回城申请。金仙不放弃,她已经没有退路,她宁可自己的工作没有了,回到木桥头去,也要让她的兄弟们回城。不达到这个目的,她此生再也不能安心地活在这个世上,再也没有面目见她的亲人们!

金仙的心思完全没有在工作上,白天想黑夜想,想的全是兄弟回城的事。她四处找关系,三番五次往返木桥头。有很多朋友帮她出主意,阿红也反复做她妈妈的工作。关键时刻,阿红的妈妈还是帮了忙,为金仙开出了需要的证明材料。

1979年冬天,有消息传来,德清县人民政府将公布新一批回城人员名单。金仙万分焦急,天天骑个自行车到公告栏前去看。熬过了许多个吃不香睡不稳的日夜,公告栏终于贴了出来。一步步走向公告栏,金仙四肢颤抖,心脏剧烈地跳动,犹如一个等待判决的囚徒,生与死只在一瞬间。当金仙在名单中找到自己兄弟的名字,她默默地念了一遍,再念一遍,没错,是她的兄弟们,管金生、管金荣、管金虎……

金仙的眼泪哗啦啦淌下来,多么高兴啊!可是,金仙想哭,痛痛快快地哭一场。回家的路上,她推着自行车,没有力气骑上去,她觉得浑身乏力,心口特别难受。路上人来人往,有人跟她打招呼,她没有听见。路边的小摊琳琅满目的年货,小贩们冲着她挥手,她毫无反应。她脑子里有个声音在呐喊:“回城了!我们回城了!”

“我们回城了!”这一声呐喊回旋在金仙的脑子里,经久不绝。金仙被卷进这个声音的旋涡里,天旋地转,继而失去了知觉。

她病倒了。

同类推荐
  • 小说的艺术

    小说的艺术

    本书是英国小说家、文艺理论家戴维·洛奇所著的小说艺术赏析,为一般读者提供了欣赏小说这门艺术的方法,也可以作为学术理论的入门书,和写作技巧的指南。本书分为五十个篇章,从五十个方面,对小说艺术做了深入浅出的阐释。每篇引用一到两个小说片断,在对文本作细读分析的基础上,展示了小说技巧的方方面面,既有传统小说中的开场白,细腻的人物刻画手法,也有现代派和后现代派小说特有的意识流、元小说等理论。书中的大多章节曾在《星期日独立报》、《华盛顿邮报》作为专栏文章登载,内容涉及范围极广,几乎包括了英语小说史上古典和现当代的每一位大作家,如菲尔丁、萨克雷、奥斯丁、亨利?詹姆斯、乔伊斯、海明威、贝克特、米兰·昆德拉等。行文既浅显易懂,又专业准确,可以作为小说学习和写作的教科书、参考书;作者风趣幽默、兴味盎然的文笔,又使之也适合于大众读者的口味。《小说的艺术》九十年代出版时,曾上榜英国非小说类畅销书。《金融时报》评论说:“它是福斯特的《小说面面观》以来最出色的、面向大众的小说研究著作。”
  • 观念的嬗变与文体的演进

    观念的嬗变与文体的演进

    本书是作者奉献给广大读者的第六部文学评论集;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是作者的一部文学评论选集。这部文学评论选集,也可以看作是半个世纪以来我从事文学评论活动的一个小结,一个小小的展示。收入这部评论集的四十三篇文章,一半选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至九十年代出版的五部评论集之中,一半则选自二十一世纪以来发表的长长短短的上百篇文学评论。按文章的评论对象和性质,分为四辑:第一辑,是关于文学思潮的论文或某一专题的评论。这方面写得不多,只收入七篇,聊供参阅;第二辑,是关于文体学研究与文体批评的文字;第三辑,是关于长篇小说的评论;第四辑,是关于报告文学、中短篇小说或青年作家创作活动的评论。
  • 福建尤溪民间故事

    福建尤溪民间故事

    《福建尤溪民间故事》收编的34个故事中,有的是在当地曾经发生过的一段真实历史,而绝大部分是在史志记载之外,长期散落在民间的口头传说。采取正史、野史、奇闻、逸事结合,汇集而成的情节有趣、内容新颖。其中,有的故事虽然发生近代,但它在当时却是关系到当地百姓生命财产安危的特大历史事件。有过亲身经历的当地老人,回忆起当时的情景,仍心有余悸。现代人,对于这一段历史,都很陌生,只是偶尔在闲谈中,像听故事一样,听人传说,印象淡薄,相距遥远,今天已融入到民间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
  • 充闾文集:域外文缘

    充闾文集:域外文缘

    充闾先生是一个有良好传统文化修养的学者,他曾读过私塾,也接受过现代学院教育。他对古代经典作品的熟知程度,给每一个接触过他或读过他作品的人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但他更是一个现代知识分子,他所具有的“现代意识”才有可能使他对熟知的传统文化和自身的存在有反省、检讨、坚持和发扬的愿望与能力。在“进与退”、“居与处”、“兼善天下”和“独善其身”的问题上,这个阶层的矛盾心态仍然在持久地延宕着。但在充闾先生的散文中,他不是以价值的尺度评价从政或为文。而是从人性的角度对不同的对象做出了拒绝或认同。就个人兴趣而言,充闾先生似乎更钟情于淡泊宁静的精神生活,这使他的创作更为纯净。
  • 荒火

    荒火

    本书收录了作者多年来的个性散文。他笔下描绘的大漠与草原、山脉与河流、城市与乡村、军营与军人、爱情与哲思无不给人留下深刻而难忘的印象。他那弘扬塞外这片热土的淋漓尽致的浓墨重彩散发着青春的艺术魅力。他的散文作品极具语言艺术功力气势恢弘张扬有度重情重义一反时下流行的甜腻格调令人耳目一新也令我们赞叹不已。他的军旅散文以气势磅礴却又清新细腻的铁血风格独树一帜在军旅文坛上。
热门推荐
  • 快穿之带着系统旅行

    快穿之带着系统旅行

    在其他同样穿梭小世界的同僚们口中,李嘉音是一个新手时期就被各自系统告知威名的人。系统们口中的李嘉音:狼人,别惹。李嘉音十分无语,她明明是一个儒雅随和的人,顶多就是以前气走了几个系统,和几个任务者在小世界硬刚,拒绝了很多个委托人而已,哪有那么可怕。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
  • 新闻发言人与媒体:沟通策略与技巧

    新闻发言人与媒体:沟通策略与技巧

    本书在广泛搜集资料、注重实用性和应用性的基础上,作者做了以下尝试:第一,研究定位上的突破。根据所能搜集到的资料,本书是目前为止第一本专门针对高等院校特别是新闻院校学生的教材,而其他学者所著多为培训教材。第二,研究视角和体系上的创新。本书以媒体与新闻发言人的互动为基本立足点,为此确立自己的研究视角和教材体系。第三,教材形式上的突破。本书充分考虑了现代大学生的知识结构和阅读特点,注重文字流畅、形式新颖、图文并茂、体例生动,尽量引用最新的资料。本书设置了“知识导航”小板块,使读者对内容预先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 一世双姝

    一世双姝

    异世双姝,一世绝尘。两生一世,笑指人间。杏林双侠,商贾巨擘,一入情路多磋磨,一为冷情总淡漠。PS:佛系更文~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
  • 风雨同舟未了情

    风雨同舟未了情

    共和国十名开国大将用兵作战各有千秋,经历爱情也相映成趣。其中张云逸大将以年纪最大、革命资历最长而著称。他与第二个妻子韩碧的爱情极富传奇色彩,成为千古佳话。1923秋季,旧农历的一个迎娶嫁往的良辰吉日。广州的一所宽敞的住宅里,正举行着一场奇特的婚礼。古色古香的绛红油漆家俱为宽敞的客厅增添了几许暖色,正对门的影墙上一个大大的红双喜使房间里洋溢着淡淡的喜庆气氛,但婚礼绝无一般的喧闹和鞭炮声。
  • 凉宫

    凉宫

    她是银衣卫统领,为他打下江山,可他厌恶她手上的鲜血。冷琉璃不知道,自他们相遇的那一刻,不幸的命运已经写好。
  • 每天认识你一次

    每天认识你一次

    这不算是一本正经的小说我也只是一个看客多年以后用笔记录下来这些年发生的事情这是一个我藏在心里想说而又不敢说的故事改编自经历如有雷同,你打我啊
  • 医学摘粹

    医学摘粹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我的第一个团小组长

    我的第一个团小组长

    我还年轻的那时候,似乎谁都有自己特别崇敬的人物。我最崇敬的人,是我的第一个团小组长。说来也算是缘分。我和我的团小组长,恰巧是同年同月生,又在同一个时候,同一个地点,参加了革命。那是一个火热的年代、沸腾的年代。从北方到南方,从茫茫苍苍的西北高原,到浪涛奔涌的黄河长江,整个中国都燃烧在火一样的激情里。浩浩荡荡的解放大军,已经胜利渡江,大半个中国都已解放。中国人民正意气风发,准备迎接新中国的光荣诞生。我和我的第一个团小组长,就是在这样的形势下,来到华东支前司令部所属的B市直属粮站工作的。B市地处淮河中游,是津浦铁路的咽喉要道,淮河上的运输枢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