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关于收养孩子这些事,他用“六爻铜钱起卦法”占过一卦,格外担心元风的身体出问题。所以元风到了三仓货栈之后,唐会明着力给他增加营养,隔三差五地用名贵药材熬粥炖汤。如今看来,当初的担忧是多虑了,这孩子的身体十分健康。
首先是视力和听力好得出奇,绝对够飞行员标准了。还有元风的身体机能,一周来,元风已经把吊环和石锁玩得很溜了。有几个吊环上的高难动作需要极强的臂力和身体平衡能力,但他的完成度是完美的。特别是这孩子跑起来,真变成了一道“风儿”。
老唐最大的惊喜来自于元风的智力。这小子一周时间已经自学完了那本《新华字典》,不但正式脱离了文盲,还认识了很多冷僻字,阅读速度也变得飞快。按照老唐的要求,元风开始用钢笔和毛笔同时练习写字,就他的零基础来说,已经算是突飞猛进了。
更难得的是元风骨子里带着天生的正派、文雅与高贵,用书上的话叫做“在认识世界的过程中具有天赋的高级审美与品位”。这孩子喜欢体育,有纪律意识,行动力强,刚识字就自发地阅读有关书法、绘画等艺术和博物方面的书籍,甚至对数学也发生了兴趣。
元风很喜欢在库房里找书看,不管什么书,从任何一页翻起,只要能吸引他两分钟,他就会迅速地读完它。而且,这孩子过目不忘,不懂的地方一点就通,举一反三更不在话下。
和大多数同龄人不同,元风的心里能静下来,喜欢和自己一起听京剧,培植花草,鉴赏古玩。唐会明相信以他的天资,假以时日,必将创立一番事业。
所以老唐对元风上学的事情更上心了。
上周五罗兰来家访的时候,老唐又把这事说了一遍。罗兰说这孩子一天办不了户籍,就一天上不了学,目前只能耐心等待。另外,到时候学校是要进行学力测试的。元风在上学之前必须做些准备才好。
这话不假。唐会明第二天便从书店买了整套小学的课本和辅导书籍,自己每日先教着。他也深知家庭教育决定着孩子前途的天花板,此后便更小心留意地点拨元风了。
生活中不仅仅是惊喜,元风身上也有让唐会明放心不下的事儿。
这孩子有时总是一个人在白塔桥桥栏上或是在自家阳台上发愣。他很心疼,但也不好直接去问元风的心事。失忆的孩子心理还有什么疙瘩呢?
很快他就会明白,这“失忆”本身就是元风心里无法解开的疙瘩。
……
时令已快至中秋。
院子里和三楼阳台上的桂花都已盛开,三仓货栈满院飘香。
周二清晨,老唐照例带着元风去大柳树包子店吃早点。如今程太平出门,自己夹着报纸就行,后面元风帮他拎着茶杯和收音机。茶杯里茶叶放得不多不少,收音机上元风也给他调好中央广播电台早间的戏曲节目。
程太平看着羡慕,总是在姚玉珍耳朵边上唠叨:“唐大哥这儿子收的,简直了!我家那傻子什么时候能这么懂事顺心呢?”
吃完早饭,老唐和元风上了白塔桥。老唐坐在石凳上看报纸,元风趴在桥栏杆上看着水面。收音机里正播着京剧《珠帘寨》的片段,有个女声在唱:昨晚一梦在长安,醒来不觉在北番……
白塔桥上的风景元风已经看腻了。他扭过头问道:“老唐,你看什么呢?”
唐会明:“看新闻。你来瞧瞧这篇新闻的标题你认识不?”
元风瞅了一眼,念道:“‘爱、细、严’浇筑着每一名学生。浇筑什么意思?”
唐会明:“我TM也纳闷呢,浇筑学生干嘛,又不是盖大楼。”
元风:“我TM也纳闷呢。”
唐会明:“千万别学这句,我道歉,不该说粗话。嗨,呸!”
元风:“嗨,呸!”
唐会明摇了摇头,这报纸没法儿往下看了。
元风听到一阵熟悉的摩托车马达声,抬眼一瞧,石小林来上班了。
元风灵机一动,“老唐,小林哥的摩托车我也会骑了。我带你出去遛一圈?”
唐会明:“成。今儿个天儿不错。我俩出去转转,我带你去见两个老朋友。”
二人回到家,唐会明收拾了一个双肩包一个水壶让元风背着。
元风发动摩托车,按着老唐的指点往东北方向跑,上了省道出了镇子。再跑一阵,眼前的群山渐渐合拢,省道硬从一道名叫“清风岭”的高坡上劈开一个口子伸了出去。这道岭往后,地势便起起伏伏,省道随坡就势,弯弯曲曲地穿行在群山之中。
二人顺着省道开了十公里,往右拐进了一条岔道。这条岔道开始时勉强还能并排走两辆货车,越往前越窄,渐渐地连上了一条只容两人并肩的山路。
一路上元风都很兴奋,这可是他第一次跑到白塔桥东边来,更别说顺着省道都出了镇子了。一路上山高林密,路边新鲜的风景看不够。进到这条岔道以后,路边人家的土狗也多,和散养的鸡鸭鹅一起在路上和人抢道。
元风不停地按着车喇叭,乐滋滋地看着面前的鸡飞狗跳。
摩托车开到一座山脚下,老唐叫元风把摩托车停在路边一个小卖部门口,还买了一袋米和一桶油。
爷俩一边聊天,一边开始登山。走了一会儿,元风看见老唐后背衬衣全湿了,就把米袋子扛在肩上,硬是从老唐手里抢过了那桶油。二人走到半山腰的一个转弯处,路边有块空地,堆着一大堆砖块和方木条。有人专门用塑料绳给砖块和方木条捆成了一摞一摞的。
元风:“老唐,你来根烟,歇会吧。”
老唐话也不多说,找块平整点的石头坐下了。
元风等老唐把烟点上了就递过茶杯,自己对着水壶猛灌了两口。
元风:“老唐,山上住着四海道长吗?”
唐会明:“没错。你猜出来了?”
“嗯”,元风说道:“上次他在白塔桥上往这边指来着。”
唐会明:“风儿,第一次爬山什么感觉?”
元风:“挺过瘾的,就是口渴得难受。”
唐会明:“爬山要匀着使劲。山路窄,看着路途短,真走起来三十步当一步,千万不能心急。上山累乏了,下山更要命,到时候腿使不上劲了,容易跌跟头。”
元风四处望望,问道:“这山有名字吗?”
唐会明:“有,只不过名字不精致,都是老百姓起的名。这条路往上分出五条岔道,从左到右分别通往一道尖,二道尖,三道尖,四道尖和五道尖。这五座山峰像人手掌上的五指。最矮的是一道尖,最高的是三道尖。我们要去的松铃观,就在四道尖上,四道尖也叫无名峰。”
元风:“松铃观干嘛建到这大山上,建到酱园巷后面多方便!”
唐会明:“傻小子,你以为建宅子呢。道家信奉‘道法自然,天人合一’,为了追求这个境界,都会选择远离尘嚣的地方建观修行,求的是‘平和’的意境和‘出世’的心境。道家还有夜观天象的传统,所以道观多选址崇山峻岭之上。这松铃观始建于元朝。原来的道观清初的时候失火,烧得只剩一间主殿。现在是四海道长原址复建的,建了四年了,山高路远的,且得建呢。”
老唐话音刚落,就有一阵清风袭来,山中隐隐传来铛铛铛的响声。老唐忙说道:“风儿,你听,这就是松铃观铜铎的响声。”
元风听得很仔细,这铎声不甚清脆,却余韵悠长。随着声音的飘散,有一种启人心智的肃穆融在风中。胸口平静多日的坠子此时竟随着钟声震动了一下,只是元风不知道该作何解。
元风:“老唐,要按你说的叫松铎观,怎么叫了松铃观?”
唐会明哈哈一笑,说道:“铎铃铎铃,本就类似。取松铃观可能上口些。对了,趁这会儿休息,我给你说说松铃观的由来吧……”
松铃观奠基之始,这一支法脉便属全真教龙门派。而龙门派创教祖师为全真道“七真”之一的丘处机道长、号长春子,祖庭在燕京长春宫。
丘处机在73岁时,找到一位铜造大师,打造了99只“法源广布海宇敉宁福佑群生寿世福民金铎法铃”,后世简称“金铎铃”。每只金铎铃虽为铜制,铃口里的木舌却是硬木制作的。丘处机一生追求振兴天下道教,于是将每只金铎铃至于木匣之中,以藤衣包裹,盖了法印,封了灵符,让198名座下弟子两人一组,前往四面八方拓建龙门派道场。
三年后,祖师座下的南行真人与南平真人一路爬山涉水,来到这中原离山。夜观天象,跋涉数日,最终选中结茅传道的心仪之地便是这五道尖上最高处的三道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