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玉昆注意到,他们提交的实验计划已经被部里扩充了。这表明高层对这一次试验结果的期待不仅仅限于之前提报的“通过寻找控制多秘子纠缠和干涉度量的成熟方法……争取尽快实现不同自由度秘子态之间的确定性和高效率的相干转换。”
在协作攻关方面,国内几个重量级的超高功率电机、空天探测和尖端军工设备研制机构成为蜂巢计划的对口支援单位。研发计划中有三个内容引人注目,一是原定的二十兆瓦级整流发电机研制被改为五十兆瓦级,二是出现了两颗人造卫星的研制,一颗名叫“三角峰”,一颗名叫“烛龙”。
三角峰卫星将专职服务秘子空天传输,其内部包括秘子密钥通信机、秘子纠缠发射机、秘子纠缠源、秘子试验与控制处理机等功能单位,这等于将多秘子发射、控制、干涉和转换的地面设备全部集成一体并搬到了外太空。
如果这颗卫星升天并实现成熟运转,其意义等于将整个须弥基地搬进了浩瀚的宇宙。
那颗叫做“烛龙”的卫星,由相关军工单位负责研制,试验计划里对其描述较为“简洁”,其功能为“地球异常闪光与定向能讯号探测卫星”。笼统的语言描述背后体现出高度的保密原则。
江玉昆知道,烛龙是《山海经》中记载的“无日之处照明于幽阴”的一种古代的神兽,作为民间神话故事中的创世大神,以他命名的这颗卫星定然出于最高级别的战略规划。
周日上午,须弥基地的动员大会结束后,基地总负责人柯易洲接到一个电话,顿时脸色有些难看。
吴晓恩隔着桌子也能听到手机里传来马群英的连哭带吼。柯易洲搪塞了几句就挂了电话,吴晓恩便劝他回家看看。老柯摇了摇手,说美玲生病了,应该没多大事,两人还是按着原计划叫来了杜凯山。
杜凯山进门之前就知道这次对话是关于过长伟的探洞计划,从这两天的准备情况看,他们随时可以出发了。
果然,柯易洲和吴晓恩代表组织正式向他传达了这个任务。柯易洲交代杜凯山,这不是普通的军事保卫工作,也没有类似的经验可以分享。目标只有一个,人家到基地来帮我们探这个洞,我们就应该百分之百地保护好所有科研人员的安全。
杜凯山二话没说,立刻拍了胸脯。基地这边准备下去五个人,由他带着木笙、梁凡和另外两个特种兵战士,外部支援由汪杰坐镇。
吴晓恩叮嘱杜凯山,让他思想上重视起来,对可能发生的危险要有充分的预案准备。进洞之后,具体探测工作由过长伟负责,杜凯山要将注意力放在这个洞是否会对基地产生威胁这个点。
过长伟已向他的上级详细汇报了这个穹顶大厅的前期遥感勘测报告,军方已正式联系须弥基地的主管部门进行了沟通。目前来看,虽然他们还没有进去,但这个大厅的研究价值在‘信号科’里已获得公认。
围绕这个大厅已经建立了以过长伟为首的正式的研究小组,信号科已经投入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未来很可能在轨道甲号线C点作业面附近专门建立一个常驻的研究区域,甚至升级为一个科研基地。
吴晓恩最后提到,境安局那边的“903”也在关注这个洞最终的探测结果。这个突如其来的绝密消息令杜凯山大吃一惊。
杜凯山在特种部队服役时曾经在大西北参与过一次配合903的绝密行动。他知道这三个阿拉伯数字对应的这个隐秘部门处理的都是超自然事件。
他一只脚还没有踏进那个大厅,可如今的重磅关注已是山雨欲来。
……
当天晚上,杜凯山的五人团队参加了过长伟组织的探洞工作协调会。准备了这么久,终于要行动了。过长伟表情也非常兴奋,还特意刮了头,脑袋锃亮。
过长伟还叫来了汪杰、孙思妤和李璐,他们将领衔信号科与基地相关技术骨干组成一个外围技术支援团队。这个安排让李璐心里乐开了花。
会后,过长伟留下了杜凯山,出于必要性考虑,让基地这边的配合人员留下遗嘱。
杜凯山对此有过思想准备,但过长伟真把这番话说出来的时候,他的心里还是有些忐忑。这些队员可都是年轻人啊!
至于自己这边,他也有点遗憾。按照以往的规矩,本来昨天他要去刘大爷那儿和万海峰见面的,只是基地的事情太多抽不开身。他想:疏忽了,应该早点见一面的。如果遇险,自己这边的善后工作组织上可以照应,但有些私密的事情还真想拜托万海峰。
算了,现在要集中精力的是想尽办法把所有队员都安全带出来。
……
第二天午饭后,远在离山深处,距离须弥基地3.4公里的轨道甲号线C点作业面上,“1220探洞行动”正式拉开帷幕。
十人探洞小队和外围团队进入了目标入口上方的第一层横井。
所有人看见普通铁门后隐藏的一道潜艇规格的圆形水密门之后,立刻进入了临战状态。门后的四个水平井已被拓建为一个近千平米的技术联络与分析中心。
探洞小队和一队工作人员通过地面上的第二道水密门进入了横井下方的第二间舱室。
这间舱室的墙上印着一个红色的圆圈,圆圈里是数字“3”。3号舱室有一百多平米,和上层不同,这里的墙壁用钢板进行了一体化加固。装备工程师开始向大家分发个人装备,首先是一套橙红色的全密封防护服。
杜凯山发觉这套连体衣服比特种部队使用的生化防护服要高级得多,材质更坚韧,质量更轻,集成了呼吸装置和恒温调节设备,手腕上还有一块多用途的电子屏。
装备工程师开始帮助队员们穿戴防护服,佩戴设备。杜凯山这边的队员在防护服之外还套上了战术马甲。过长伟团队的队员也外穿了马甲,不过他们在军用品上做了改良,以便携带更多的随身电子设备。
杜凯山打开他们带来的一个铁箱,开始分发枪支弹药。
梁凡这会儿小脸儿红彤彤的。
杜凯山:“梁凡,你怎么这么兴奋?”
梁凡:“杜队,我是技术兵,出了新兵连以后很少摸到枪!这回好了,希望在下边能多打几梭子。”
“滚一边儿去,”杜凯山佯怒道:“这是防身用的,你真以为去打仗啊?你记住,跟着萧北,负责警戒、保护,别想着打枪。”
梁凡立刻立正、敬礼,“YES SIR!”
穿戴整齐后,这些人进入了下边一层舱室,这间舱室的墙壁上印着“2”。
2号舱室里和上边的3号舱室隔着一条长长的铁梯,底部有一道坚固的圆形钢铁舱门。这道门不是普通的水密门,而是类似太空飞船上使用的卸压舱门。
这里像个仓库,堆满了木箱。未来,这里的设备将源源不断地运至穹顶大厅内。
他们穿过2号舱室底部的卸压舱门,门后便是一个面积较大的载货电梯。电梯的尽头是“1”号舱室。
1号舱室里存放着首次探洞需要的一些重设备,萧北、周铁山立即带着另外两个战士唤醒了之前运抵这里的6台机器马和6个探测机器人。
探洞小组调试完设备之后,封闭了防护面罩。杜凯山发现面罩上集成了通讯、照明、摄像功能,还隐藏了一副防眩光护目镜,样子十分科幻。
耳机里传来过长伟的声音:“战友们,我们即将进入的大厅内不是真空,但空气稀薄。大厅内的温度在9.7至12.5℃之间,湿度在20%至50%之间,目前无任何空气污染和矿石辐射。中心高台区域存在一定电磁辐射。进入大厅后每人右手腕的电子屏会有3小时的时间倒数和各类环境数据读数,防护系统各部分如产生运行故障,请联系周铁山处理。音频对讲为语音智能系统,单独通话模式是要在通话前对对方呼号,无呼号一律为群通话,支援中心播报信息时不可通话。进洞后大家按计划行事。完毕。”
杜凯山:“过队,我提议战友们一起喊句口号吧。忠于祖国,忠于人民。首战用我,视死如归!”
大家一起高喊着:“忠于祖国,忠于人民。首战用我,视死如归!”
……
1号舱室的卸压舱门被打开,后面是一条水平的100米长的横井。探测机器人领着机器马们驮着物质走在前面。
横井有8米宽,但只留下3米宽的一条直道,两边摆满了各种器材。横井的尽头是最后一道带有密码锁的卸压舱门,这道灰色的舱门中间被喷了一个醒目的“X”。
杜凯山注意到,水电管道和各种数据线已经接到了最后那道舱门边的墙根下。
身后的1号舱门已经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