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919200000001

第1章 自序·导言(1)

我常常想,我们这一代中国人,值此剧烈动荡的时代,在居住着全人类五分之一的人口、有着五千年未曾间断的文化传承的国家里,经历了殖民地、封建、资本主义三重性质交织混杂的畸形社会;实现了独立自主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之后,又经历土地改革、镇压反革命、“三反”、“五反”、“社会主义改造”、“整风反右”、“大跃进”、“三年自然灾害”、“四清”、“文化大革命”,直到“改革开放”,“雄关漫道真如铁,如今迈步从头越”——走不同于其他所有国家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奇迹般地把中国由“一穷二白”,迅速打造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整个过程。到头来,在认识人生和社会的问题上仍不能看破“红尘”,那是天大的遗憾。

“人究竟为什么活着”这一问题是亘古难题。乍一看本书的名称,专门研究人生哲学的人,可能会不屑一顾或嗤之以鼻,以为又遇上了一位现实版的唐·吉诃德;一般世人,则可能感觉到这一问题好像是不难回答的。

其实,能中肯、彻底地回答这一问题,不但需要了解此前人类精英们在这方面长达几千年的探索历程,还必须有复杂的社会经历、不挫的探索精神和一定的智力支撑。换句话说,就是能中肯地、从根本上回答这一问题的人,不但已经全面、透彻地了解了此前人生哲学的历史,尤其是西方人在这一问题上的观点演变史,而且他已经能够看透了人生和人类社会,即看破了“红尘”。

在中国人的心目中,看破“红尘”是认识人生和认识世界的最高境界。什么是“红尘”呢?

“红尘”一词出现在中国古典文学作品中,多是用来描述繁华市井的火爆场面。在佛、道教的语言中则把“红尘”等同于“人世间”。

“红尘”一词雅俗通用,出现频率较高,其确切含义却始终没有人太认真地规范过。比如,既然“红尘”之意等同于“人世间”(见《现代汉语词典》);“人世间”从字面上看,又应该等同于“人类社会”。但是把研究人类社会的学问——“社会学”,说成是“红尘学”,就会让人感觉到莫名其妙。

东方人的思维和语言表达有许多重要特点,如富于概括性、模糊性、象征性……有的字或词与某个典故有必然的联系;有的字或词还带点神秘性,就是玄的色彩,等等。

比如“高堂”一词,从字面上看,是指高大的堂屋。其实所指的是高大堂屋里居住的主人——父母。而且这一词汇本身还包含着表达对长辈的崇敬之意。又如,主人不叫主人,叫东家;假牙不叫假牙,叫义齿;月亮不叫月亮,叫素娥(见中国古籍《幼学琼林·天文》)……

基于上述现象,细琢磨起来,常说的“看破红尘”一词,表面上是指看穿熙熙攘攘的人类社会,其真正所指的是看透组成人类社会的细胞或分子——人。看透了人,那自然也就等于看透了由人组成的人类社会。

有的平常百姓病入膏肓,已经被医生判了“死刑”,人命危残、气息奄奄,时时刻刻承受着痛彻心魄的折磨。然而在这种情况下,常常见到病人家属还倾尽财力、医生倾尽所能地延续病人的性命。结果是违背病人渴望尽早结束难熬的“刑期”的意愿;为财力有限的家属留下难以封堵的债务“大窟窿”;还消耗了社会上宝贵的医疗资源。这样做究竟是对还是不对呢?

有些老年人或残疾人,不安于自家清静、舒适的环境,宁愿耐着不好的天气和克服行动不便等困难,也要挪到多有来往行人的处所凑热闹。哪怕是被别人看成“多余的人”,呆呆地坐在那里“熬时间”。这些人究竟图的是什么?

有的人不呆不傻、不疯不癫,甚至于还是个精明能干的,却不惜倾家荡产、不顾亲人痛心,敢冒天下之大不韪的贩毒、吸毒或豪赌,造成身败名裂的悲惨后果。是什么在冥冥之中支使他们,并且使他们无力抵抗这种冥冥之中的魔力?

经过残酷的打拼成了西方的大财阀或政界的顶尖人物,可是,这些人与随遇而安的南太平洋小岛上的普通渔民,或东亚边远的一般山民相比,虽然前者生存所消耗的物质财富远远高于后者,看上去形象很光鲜,令人羡慕。但是,前者得到的快乐不一定比后者多;遇到的困难和感觉到的苦恼,可能还要比后者大得不少。深层的道理何在?

诸如此类问题涉及人类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是每个人都可能遇到或面对的,都属于对人类本身的认识问题。能够中肯地回答以上诸问题,就算是看破了红尘。

孔子的学生樊迟问孔子,最重要的知识是什么?孔子简短地回答:“知人”。宋朝承前启后的儒学大师朱熹,这样解释这里的“知人”二字:“知之务”(见朱熹《论语章句集注·卷六·颜渊第十二》)。看看我们中国古代的学术大师们,精炼、干脆、“一针见血”——世间知识有千千万,核心是了解包括自身在内的“人”。

英雄所见略同,现代德国著名哲学家恩斯特·卡尔西在他的《人论》这本书中,一开头儿就说到:“人们普遍承认,认识自我是哲学探求的最高目标。在哲学各个流派的争论中,这个目标是统一并且不可动摇的。它就像哲学的阿基米德点,是所有思想的固定不变的中心。即便是最极端的怀疑论者也不能否认自我认识的必要性。”

哲学是用以指导各种具体科学的学问。哲学研究注重的“中心”,自然也就是其他所有学问最终指向的中心。

人类从恢宏的宇观世界到精巧的微观世界,如宇宙的形成、恒星的演变和基本粒子的运动规律,都已经有了相当深入的研究,并取得了不凡的成就。在实证科学方面有广义相对论、量子力学等高深精妙的理论;宗教和神学也充分发挥了人的主观意识的潜能,通过观察、思辨和冥想等途径,创建了不少精明、深奥的观念体系。可是人类对自身生命存在的真谛探索了几千年,并没有令人满意地完成任务。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在现实社会中,人们探求“人为什么活着”、“人生的意义究竟是什么”等一类认识人类自身的问题,是司空见惯的事情。这就充分说明了,尽管古今中外的大师、领袖们对此类问题都给出过不同版本的答案,但是至今并没有任何一种答案得到了世人的普遍认同。

认识任何事物主要是认识其最根本的性质。人类自我认识的重点也在于认识人的最根本性质。人的最根本性质是什么呢?现世理论上的主流看法就是人性。人性在研究人和人类社会问题上的重要地位,请参考中国权威性著作“国家十五重点图书”——《人学原理》中所写到的:“人性和人的本质问题是人学的核心问题,是解决其他一系列人的理论问题的基础。”那么,这人性容易不容易摸透呢?下面我们先来看《人性善恶“黑与白”》一书的作者,可敬的僧人智缘师父在这本书开宗明义第一篇中所写到的:

“纵观古今中外,如果要找出一个争论时间最长,参与人数最多,耗费哲学家、伦理学家精力最多,同时也最少结果,最难有统一结论的热点问题,恐怕就是关于人性善恶黑白的问题争论了。

“那么,为何关于人性善恶黑白的问题的争论,持续了几千年还未曾停歇,而且大有延续的执着呢?

唯一的解释就是这是一个关系重大但是又容易发生转换的命题。

智缘师父在大量阅读和借鉴古今中外的前圣人们的高见之后,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又“半生漂泊”、“游走四方”、“求智求真”。也就是在“破万卷”、“行万里”的基础上说出了自己成熟的见解——之所以关于人性善恶黑白问题的争论长久不清、少有结果的原因是,这一问题是“容易发生转换的命题”。

笔者认为这里所说的转换问题至少包括:每个群体(国家、民族、阶级、阶层……)和每一个人之间都有不同的人性;每一群体和个人的人性还都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随空间环境或主观条件的变化而变化;对人性的善恶黑白的评判的结果还随着评断者的转换而转换:如“敌人的痛疽是我们的宝贝”(鲁迅语);同一个评断者,转换不同的角度,又会有不同的结论,等等。

恩格斯在他的《反杜林论》中说过:“善和恶的观念从一个民族到另一个民族、从一个世纪到另一个世纪变更得这样厉害,使得彼此前后常是直接相反的。”

几千年来对人性善恶黑白的争论不休和很少有结果,正说明彻底了解人性不是容易的事情。

同类推荐
  • 科技伦理问题研究:一种论域划界的多维审视

    科技伦理问题研究:一种论域划界的多维审视

    该书从较广泛的意义上理解科技伦理,认为凡是科学技术本身或者科技研究和应用过程中引发的所有关涉道德、义务、责任、价值等方面的问题均应属于科技伦理的范畴,在此基础上,考察科学技术的伦理全貌,试图建立一套并列关系的论域分类体系,试图用科学技术本身为参照系,衡量科学技术与各种伦理问题涉及领域的关系为逻辑,尝试对科技伦理的不同研究领域进行了划分,共划分为本体域、主体域、客体域、学科域、工程域和管理域六个部分。希望这种观察能够准确梳理、表达和评价当代科技伦理的研究成果,并呈现创新性的观点和意义,给人以有益启示。
  • 孟子旁通

    孟子旁通

    全书包括三个主要部分:第一部分“讲在前面”介绍了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大势,以人物和重大事件为纲,作为切入点予以介绍;第二、三部分则是以《孟子》梁惠王篇为核心,详解文字,对文字所反映的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的问题,进行贯通式专题性地分析与讲解,使得全书内容不拘泥于《孟子》原文,使读者获得大量通识性的知识,体现了南先生独特的历史观与哲学观。
  • 中国古代文化的经典《周易》

    中国古代文化的经典《周易》

    《中国文化知识读本·中国古代文化的经典:<周易>》将《周易》的一些基本知识介绍给读者,力求能引导读者对《周易》有一个初步的了解。书中优美生动的文字、简明通俗的语言,图文并茂的形式,把中国文化中的物态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精神文化等知识要点全面展示给读者。点点滴滴的文化知识仿佛颗颗繁星,组成了灿烂辉煌的中国文化的天穹。
  • 儒学的形态与开展

    儒学的形态与开展

    本书涉及“儒学的形态”和“儒学的开展”两大议题,清晰展示了作者的哲学思考轨迹,即从“生活儒学”到“生生之学”。作者在思考儒学开展方向的过程中,逐渐转入对儒学形态的思考;而在对儒学形态的思考过程中,又发现了儒家“生生”理念。其认为,“生生”才是儒家思想的生命和源泉。作者思考这些问题的同时,也尝试性地提出了一些促进儒学积极健康发展的主张。
  • 左手曾国藩家书,右手哈佛家训

    左手曾国藩家书,右手哈佛家训

    曾国藩,晚清第一名臣;哈佛,西方第一圣殿!跟曾国藩学做人做事,向哈佛汲取精英智慧!古为今用,从曾国藩家书中领悟先哲智慧;西为中用,在百年哈佛园里品读精彩人生!打开家书,在墨香中体悟成长的力量;走近哈佛,在故事中品懂生命的真谛!
热门推荐
  • 平生唯不忘相思

    平生唯不忘相思

    “傅平生,我们结婚吧!”高中毕业八年,分手八年,林相思再见到傅平生,脱口而出的竟是这句话。“不后悔?”对面的男人显然有些惊讶。“不后悔。”“好。”婚后的某个清晨“傅平生,我后悔了,我们离婚吧。”“相思,当初结婚的时候我就问过你了,这是军婚,可不能反悔。”正在打领带的男人回过头,看着床上一副生无可恋表情的女人,活脱脱一只狡猾狐狸的模样。
  • 诅咒之轮回

    诅咒之轮回

    故事发生在重庆的一个小山区,离我家有一百多里地,故事的缘由起于一个女人,听说是她在临死前对村子下了诅咒,第二天全村人都死的非常奇怪。后来村庄就莫名的消失在人们的视野中,不过相传有的人可以看见这个消失的村庄,不过能看见它并不是好事,因为……
  • 鱼小姐的初恋日记

    鱼小姐的初恋日记

    【22岁的大四在读生喻橙被催相亲了!】妈妈说:“高中不谈恋爱,大学不谈恋爱,都快毕业了还不谈恋爱,你想干什么?”爸爸说:“小鱼鱼啊,优质的男人要提前挑选,剩下的没好货。”相亲前——爸爸问喻橙喜欢什么类型的男人。喻橙站在床上,大手一挥,颇有指点江山的气势,她手指划过墙壁上一排当红男星的海报:“譬如这些类型,我都挺喜欢……”喻橙是个追星狗,最爱男神偶像。爸爸冷冷一笑,打击女儿:“呵,等你有天仙般的美貌再说吧!”相亲后——周暮昀问喻橙喜欢什么类型的男人。喻橙羞涩一笑,摇摇头:“嗯~,就、就喜欢你这样的。”爸爸:“……”*【关于表白】喻橙被妈妈骗去相亲,被周暮昀知晓,他一把将她拉走:“你不许相亲。”喻橙愕然睁大眼:“该不会,你其实……喜欢我?”“是,我喜欢你,我在追你。”她倒抽一口气,眼里满是不可置信。周暮昀清了清嗓子,小心翼翼道:“喻橙,我看出来了,最近你看我的眼神不太对劲。你是不是喜欢我?是不是想追我?”她不语。他眼神温柔得似能滴出水:“喻橙,我很好追的。只要你说,你喜欢我,我就做你男朋友。好不好?”*三月的小甜文,从头甜到尾。啊,快张嘴,喂你吃糖!
  • 七里樱

    七里樱

    年少时,我们,似乎成为了世界的主角,遗憾过,苦恼过,伤心心过,但庆幸的是在那个即将逝去的青春里,你世界的男主随着四季辗转在你身旁,陪你笑,陪你哭……终有一天,你发现他只是喜欢你身边的那个人而已…“你知道的,我喜欢她哎。”“没事…”至少我的青春,你来过就好。
  • 老婆会读心怎么办

    老婆会读心怎么办

    异能+反转打脸+甜宠明明有异能,却偏要靠才华吃饭是一种什么体验?程知予:有点郁闷,有点憋屈,还有点累……能说具体点吗?程知予:大概就是买辣条时,微信里有百万余额,而老板只收现金,导致一毛钱都用不了的那种感觉吧……那程小姐有试过靠异能吃饭吗?程知予:试过感觉怎么样呢?程知予回答前,幽怨的瞥了叶黎一眼:“感觉挺开心的,就是有点亏,把我整个人给亏进去了……”
  • 好婆媳相处的66个妙招

    好婆媳相处的66个妙招

    人各有别,思想迥异,行为不一。人与人之间也就因此有了矛盾。如此看来,人和人之间注定要有思想的交锋,行为的冲突。婆媳之间,这样的思想交锋和行为冲突自然会更加激烈一些,更加微妙一些。聪明的女人自然明白,在日常生活中,和婆婆之间存在这样那样的矛盾冲突是客观存在的现象,是不可避免的。而问题的关键是,你该如何处理这样的矛盾冲突,化干戈为玉帛,彼此迁就以达到和谐。
  • 勇者起源

    勇者起源

    小酒喝着,小曲哼着,小妞泡着……在这不知是游戏还是现实的异界,华远以为能过上这样没羞没躁的生活。一个突如其来的“任务”,让他的生活过得比理想还要声色犬马。
  • 藏獒不是狗

    藏獒不是狗

    我们在《藏獒不是狗》中可以看到杨志军精神探索的回归。藏獒的灾难折射人心的黑暗,被罪恶颠覆的人性正在面临不甘丧尽的挣扎,真的是我们有权犯罪无权做人?谁在决定“人”的生死?《藏獒不是狗》用流畅的故事、诗意的语言告诉我们:怵目惊心的藏獒悲剧后面,更有匪夷所思的“人”的堕落,而我们又意外地看到了人性之光的闪耀、心灵之力的存在、信仰救赎的可能。藏獒从青藏高原走来。
  • 我开启了文娱帝国

    我开启了文娱帝国

    谁说在娱乐界出头就得在万众瞩目的大舞台上?在幕后一样有无数粉丝求签名甚至……嘿嘿嘿……况且,这些在大舞台上的明星在自己手里,不还得乖乖的,恭恭敬敬么?
  • 太上无极大道自然真一五称符上经

    太上无极大道自然真一五称符上经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