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
伏胜的船抵达沅水边上的张若城时,发现城墙上飘着许多白幡。“一定是这里哪个大人物死了。”黄虎猜测道。
伏胜心想,假如真是这样的话,士兵对陌生人的盘查可能会放松些,不如到城里补充点食物,于是对黄虎说:“你去城里买点东西,顺便打探下消息。”
黄虎去了一会儿就回来了,他压低声音高兴地说:“秦始皇死了!”
“啊?皇上驾崩了?”伏胜简直不相信自己的耳朵,船一直在洞庭湖中航行,消息闭塞,没想到这个残暴的皇帝死了,他仿佛看到了一些希望,却又不敢大意,决定将船停泊在张若城外江边休整几日。
这一年是公元前210年。
秦始皇要外出巡游,他有20多个儿子,听说父王要巡游,这些儿子都申请一同前往,但秦始皇只带了少子胡亥。
不料,秦始皇西行至平原津时,不知染了什么病毒,病倒了,而且脸色发黑,病情越来越重。他让中车府令代管符玺事,叫宦官赵高代他给太子扶苏写信,信中说:“来咸阳参加丧礼,然后安葬我。”
但是赵高没有将这封信交给使者。
这年七月,秦始皇在沙丘一命鸣乎,臣相李斯将赵高和胡亥叫到跟前说:“此事千万不能声张,不然,诸公子争权会导致天下大乱。”
于是,李斯叫随从准备了一只冰柜,放在秦始皇的御驾上,每天照常叫人向皇上进献食物,照常向他禀报,随行队伍三百人,除了他们几个,都不知情。
在返回咸阳的路上,赵高打起了鬼主意,他悄悄对胡亥说:“你想不想当皇上?”
胡亥说:“当然想,可是我是少太子,没有机会呀。”
赵高说:“现在机会就在面前,就看你愿意把握不?”于是他把杀太子扶苏的计划告诉胡亥,胡亥咬咬牙,点了头。
“不过这事儿必须得有臣相参与,不然弄不成。”赵高说出了自己的忧虑。
“那我们一起找他,逼他答应。”胡亥说。
两人来找李斯,李斯自从皇上驾崩后,心里就一直不安,他知道稍有不慎,天下便会大乱。
赵高见了李斯说:“皇上给扶苏的信和符玺都在胡亥手上,现在要确定谁是太子,这事儿只有你和我的嘴就能解决问题,你看怎么办?”
担心的事终于出现了,李斯看着赵高,心惊肉跳,他反问道:“这是亡国的事,不该我们做臣子的说三道四呀。”
赵高挑拨说:“你在朝中最有才能,功劳又高,又没有怨言,长子扶苏是信任你还是信任蒙恬呢?”
李斯摇摇头:“我不能超过蒙恬。”
赵高继续激将李斯:“如果是扶苏继位,他一定会让蒙恬当臣相,你最多挂个通侯的印回到故乡,胡亥为人宽厚,又有才,何不扶他为皇上呢?这样你继续当你的臣相,希望你三思。”
李斯明白,赵高的话柔中带刚,他既然敢于反叛,就可以杀掉自己,好汉不吃眼前亏,沉思一会后,就点了头。
赵高马上和李斯一起伪造秦始皇给扶苏的遗书,遗书中写道:“你身为太子,却不能为国建功立业,还经常对皇上有怨言;蒙恬不能告诫太子改正错误,因此一同赐死。”
扶苏接到皇上的“遗诏”,大哭不已,正准备拔剑自杀,蒙恬匆匆赶来劝他:“太子,为何仅凭一个使者送来的书信就决定我俩的生命呢?皇上差臣率三十万大军守边,令你做监军,这是国之大任,不信任我俩是不会有如此安排的,这其中一定有诈,是不是等调查清楚了再说?”
扶苏流着泪说:“既然父亲要儿死,儿不得不死。”说完拔剑自吻了。
胡亥就这样当上了二世,当年九月将秦始皇葬在骊山。
伏胜当然不知道这个经过,他在张若城边呆了几日后,知道胡亥继位了,他心中大惊,为何太子扶苏没有继承皇位呢?宫中一定发生了政变,他的眼前,甚至出现了血流成河的场景。
“博士,我们还需要躲藏吗?”黄虎问。
“走,继续走,越远越好。”伏胜说。
“反正我这一生都陪着博士。”黄虎说完,便开始升帆。
谁知离了这张若城,沅水往上越来越湍急,在城里听别人说过,当年楚国的贵族屈原租了一条大船,雇了许多船工拉纤划桨,但往上溯了三百里就再也行驶不了了,只得折回。
“走多远算多远吧。”伏胜说。
第二天,船即使在帆的风力推动下也几乎很难前行了,伏胜便差黄虎上岸去雇了十个纤夫,纤夫说,最多只能拉到黔中郡附近。
“黔中郡郡治在沅水岸边?”伏胜有些吃惊,他在宫里读书,只知朝廷在全国设了50个郡,黔中郡一带主要是苗蛮居住地。
10个纤夫拉着船往上行,两岸刀削般的山,水清澈见底,风景宜人,但伏胜没有欣赏的兴致,按理现在已远离了咸阳,似乎已经安全了,但就是不知臣相李斯识破他夫妻的计谋没有。
伏胜的担忧不是没有道理的,李斯曾多次差人到伏胜府上寻问,直到胡亥继位后,李斯还亲自上门寻问了一次,他心中一直惦记着自己的得意门生,想提携他一下。伏胜的妻子天生就具有表演才能,他见到臣相,便一把鼻涕一把泪地哭起来:“臣相呀,我那呆子带那么多的钱去买药,一定是被歹人谋财害命了,我的命真苦呀。”
伏胜消失了两年多了,李斯只得按失踪人员处理,将他从朝廷官中名册中划去了。
这一天,伏胜的船到了离黔中郡郡治50里远的地方,沅水上全是暗礁,水的落差也大,船再也不能前行了。伏胜便给10个纤夫工钱,让他们返回了。
这地方荒无人烟,只有野兽长一声短一声的叫。越是没人的地方越安全,伏胜这样想,应该把这些书藏在岸上了,可是藏在哪里才万无一失呢?伏胜突然想起刘大爷的一句话,山洞中冬暖夏凉,不会坏书,对,就藏在山洞里!
黄虎就上岸去寻洞去了,顺便找几个人搬运。去了大半天,黄虎终于带来了几个苗民,那几个人说附近有洞穴叫“二酉洞”。伏胜很高兴,便指挥他们从船舱里将那些箱子搬上岸去。
这二酉洞在两座山的一处绝壁下,一大一小,伏胜选择了小洞藏书。只见那洞口四周藤蔓密布,真个是鸟飞不渡、兽不敢临,要不是这些苗民指引,还真看不出是一处洞穴。洞口只能容纳三人通过,可进去之后却有几间屋大的面积,真是个天然的藏书洞!
花了一天的时间,千册书全部转运到了二酉洞里。伏胜站在洞口,见前方是如涛群山,脚下是清澈的酉水,伏胜为自己终于保存了中华文明的火种而庆幸。
黄虎又叫那些苗民用石头将洞口封了。伏胜将工钱给了那些苗民,苗民收了钱,高兴地走了。
过了一会儿,黄虎说:“博士稍等,我去找点水果来。”便消失在密林中。
伏胜在洞边休息时,忽听得不远处传来几声惨叫,正诧异间,就见黄虎提了剑折了回来,剑口上还有血,伏胜便明白是怎么回事了。
黄虎说:“这也是没有办法的办法,不灭口,这些历尽千辛万苦保存下来的书还是有可能保不住的。”
伏胜就朝那个方向鞠躬几下,对黄虎说:“记着这个日子,每年给他们燃几柱香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