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999800000003

第3章 天文·历法(2)

古时的“四季”也叫“四时”,指一年之中的春、夏、秋、冬四个季节。后来又按夏历把十二个月分为:正月、二月、三月为“春”,分别为孟春、仲春、季春;四月、五月、六月为“夏”,分别为孟夏、仲夏、季夏;七月、八月、九月为“秋”,分别为孟秋、仲秋、季秋;十月、十一月、十二月为“冬”,分别为孟冬、仲冬、季冬。孟春……季冬的名称,古人常作相应月份的代称。《楚辞·九章·哀郢》:“民离散而相失兮,方仲春而东迁。”《古诗十九首》:“孟冬寒气至,北风何惨栗!”古代又有四孟(孟春正月、孟夏四月、孟秋七月、孟冬十月)的说法。但在商代和西周前期,一年只分春秋二时,所以后来称春秋就意味着一年。《庄子·逍遥游》:“蟪蛄不知春秋”,意思是蟪蛄生命短促,活不到一年。后来历法日趋详密,由春秋再分出冬夏,所以有些古书排列的四时顺序不是“春夏秋冬”,而是“春秋冬夏”。

二十四节气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在农业生产实践中逐渐创立的。开始的时候是把一年分为春、秋两季,到了周代才进一步分为春、夏、秋、冬四季。大约二千五百年前春秋战国时代,逐渐有了二至(冬至,夏至)、二分(春分、秋分)四个节气。以后又经过不断补充、完善,到西汉时就已有了和现在一样的二十四节气了。

二十四节气在中国历法上占有重要地位。按阳历,二十四节气排列为:

二月:立春、雨水;

三月:惊蛰、春分;

四月:清明、谷雨;

五月:立夏、小满;

六月:芒种、夏至;

七月:小暑、大署;

八月:立秋、处暑;

九月:白露、秋分;

十月:寒露、霜降;

十一月:立冬、小雪;

十二月:大雪、冬至;

一月:小寒、大寒。

二十四节气同农业生产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这从二十四节气的名称就可以看出:立春、立夏、立秋、立冬的“立”字就是即将开始的意思,表示春、夏、秋、冬四季将临;夏至、冬至的“至”字则表示盛夏和寒冬已经到来;春分、秋分的“分”字,即是平分的意思,这两天昼夜相等,正好处于夏至和冬至的中间;雨水表明降雨开始,雨量渐增;清明则表示天气晴和,万物滋生;谷雨标志着雨量的增加,谷物茁壮成长;小满表明麦类等夏熟作物即将成熟;芒种则是麦类等有芒作物成熟和晚季作物抢种时期;小暑、大暑是一年中最热的季节,所谓“三伏”就是这个时期;处署的“处”字是终止的意思,表示暑天结束,气温开始下降;白露表示气温降低,出现露水;寒露表示天气转冷,露水很凉;霜降,开始结霜;小雪、大雪,开始下雪,直至形成积雪;小寒、大寒是一年最冷的季节,人们一般是数“九”来说明这一时期的寒冷程度。

为便于记忆,广大群众还将其编成歌诀广为流传。其词是:

春雨惊春清谷天,

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

冬雪雪冬寒又寒。

干支纪日、纪月、纪时

农历是用干支纪年的。所谓干支是“天干”和“地支”的合称。甲、乙、丙、丁、戊、已、庚、辛、壬、癸十个字叫做“天干”;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个字叫做“地支”。把天干中的一个字摆在前面,后面配以地支中的一个字,便构成一对干支。如天干以“甲”字始,地支以“子”字始,其顺序组合便是六十对干支,通常称做“六十干支”或“六十花甲子”。

用干支纪年始于西周的共和元年(公元前841年),至今已有二千八百多年的历史。现在,这种纪年法除了用于农历外,在中国历史学中也被广泛使用,特别是近代史许多重大历史事件的年代如甲午战争、庚子义和团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等都用干支纪年表示。

在中国古代,还用干支纪日、纪月、纪时。干支纪日就是每日用一对干支逐日记载,六十日以后再重复记录。这种纪日法在中国使用的时间较早。从地下发掘出来的商代甲骨文中就有不少记载,有的甲骨上还刻有完整的干支表。据推测,这可能就是当时人们所使用的日历牌、纪月、纪时,是用十二地支。

纪月是以夏历建寅为岁首,故十一月称子月,十二月称丑月,正月称寅月,二月称卯月,三月称辰月,四月称巳月,五月称午月,六月称末月,七月称申月,八月称酉月,九月称戌月,十月称亥。这种纪月是固定的,若依周历或殷历计算则岁首就变换了。

用十二支纪时,是把一昼夜分为十二个时辰,每一个时辰合现在的两小时,以十二地支为名,从夜间十一点算起,夜半十一点至一点为子时,夜一点至三点为丑时,晨三点至五点为寅时,晨五点至七点为卯时,余类推。

干支纪日、纪月、纪时,对于中国历史学和科学技术发展史都具有重要意义,我国大量史料都是因为干支纪日法的应用才得以准确地保存下来。今天,要学习和研究中国史籍,必须了解和掌握这种纪日、纪月、纪时的方法。

古代的四种纪年法

1.王公即位年次纪年法。以王公在位年数来纪年。如《左传·殽之战》:“三十三年春,秦师过周北门。”指鲁僖公三十三年。《廉颇蔺相如列传》:“赵惠文王十六年,廉颇为赵将。”

2.年号纪年法。汉武帝起开始有年号,此后每个皇帝即位都要改元,并以年号纪年,如《岳阳楼记》“庆历四年春”、《琵琶行》“元和十年”、《梅花岭记》“顺治二年”等。

3.干支纪年法。如《五人墓碑记》:“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在丁卯三月之望。”“丁卯”指公元1627年;《与妻书》“辛未三月念六夜四鼓”、“辛未”应为辛亥。近世还常用干支纪年来表示重大历史事件,如“甲午战争”、“戊戌变法”、“庚子赔款”、“辛丑条约”、“辛亥革命”。

4.年号干支兼用法。纪年时皇帝号置前,干支列后,如《核舟记》“天启壬戌秋日”,“天启”是明熹宗朱由校年号,“壬戌”是干支纪年;《祭妹文》“乾隆丁亥冬”,“乾隆”是清高宗爱新觉罗·弘历年号,“丁亥”是干支纪年。

时辰与更点

【十二时辰】

在西周时,便产生了将一天分为十二时辰的制度。太阳的视运动,一昼夜正好走完十二个方位。人们于是便把太阳走完一个方位定为一个时辰,每个时辰等于今天的2个小时。到了唐宋,人们又将十二个时辰中的每个时辰分为初、正两个部分,便成了24小时制。小时,是小时辰之意,因为一小时只等于半个时辰,小于时辰,这就是今天小时名称的由来。十二时辰的划分具体是:晚上11—1点为子时,凌晨1—3点为丑时,3—5点为寅时,5—7点为卯时,7—9点为辰时,9—11点为巳时,11—午后1点为午时,午后1—3点为未时,午后3—5点为申时,午后5—7点为酉时,晚上7—9时为戌时,晚上9—11点为亥时。

【十二时段】

周代将昼夜分为十二时段,即夜半(子),鸡鸣(丑),平旦(寅),日出(卯),食时(辰),隅中(巳),中日(午),日昳(未),晡时(申),日入(酉),黄昏(戌),人定(亥)。

【更点制度】

在十二个时段里,夜间分为黄昏、人定、夜半、鸡鸣、平旦五段,后来一直流传下来,成为五更制度。

古时,由于平民百姓家没有精确的刻漏,便依靠打更计时。打更人根据官府所制的刻漏观察时间,每一个时辰打一次更,一共五更,一更又分为五点。一般地说是将一夜五等分,每更大约2个小时。三更大约在夜里12时左右,正当半夜,故称“半夜三更”。具体为:一更,是在黄昏,大约是现在的19—21点;二更,人定时,21—23点;三更,夜半时,23—1点;四更,鸡鸣时,1—3点;五更,平旦时,3—5点。

“一刹那”是多久

“一刹那”一般认为是“瞬间”,现多用于表示最短暂的时间。“一刹那”源于古代印度,刹那是佛教名词,梵文Ksana的音译,根据古代《憎只律》的解释:一刹那者为一念,二十念为一瞬,二十瞬为一弹指,二十弹指为罗预,二十罗预为须臾,一日一夜有三十须臾,以此与现代时间对比,一刹那只有0.018秒、一瞬是0.36秒、一弹指是7.2秒、一罗预是114秒、须臾是48分钟。

朔·朏·魄·弦·明·望·既望·晦

朔:农历每月初一为朔。朏(fei):农历每月初三为朏。魄:农历初三的月光。弦:农历初八的月光。明:日月相映为明。望:农历每月十五为望,(月大十六,月小十五),即满月。袁枚《祭妹文》:“此七月望日事也。”既望:望后一天为既望。《赤壁赋》:“壬戌之秋,七月既望。”晦:农历每月最后一天为晦。姚奈《凳泰山记》:“戊申晦,五鼓,与子颖坐日观亭。”

上古·中古·三古

【上古】

文称“远古”,指有文字以前的时代,《易》:“上古穴居而野处……上古结绳而治”。《韩非子》:“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兽众”。如与‘中古”并提时,一般指秦汉以前,即夏、商,周三代。

【中古】

次于上古的时代,但说法不一。《易》:“《易》之兴也,其于中古乎?”中古指商周之间。《韩非子》:“中古之世,天下大水,而鲧禹决渎。”“中古”指传说中的虞夏时期。《三都赋》:“夫蜀都者,盖兆基于上世,开国于中古。”“中古”指秦代。现在一称汉代以后、宋以前为中古。

【三古】

即上古、中古、下古。但说法不一。《汉书》:“伏羲上古、文王中古、孔子下古。”《礼》:“伏羲上古、神农中古、五帝下古。”

气象谱

我们的祖先用一首诗来概括气象的若干规律,朗朗上口,好学易记:

早看东南,晚看西北。

日出云彩虹,上午没个晴。

老云接驾,不是阴就是下。

日头戴耳环,刮风要变天,

太阳笑一笑,阵雨要来到。

太阳露一露,有雨在后头。

太阳亮亮响,阴雨在后晌。

日昏三更雨,月昏午间风。

日落乌云起,明天必有雨。

公鸡高处啼,准是好天气。

小鸡早进窝,明天把工歇。

小鸡愁,雨水流。

天上浮云走,地上晒死狗。

天上浮云变,下雨连成遍。

雾下地晴了天,雾上天雨连绵。

漫阴雨下不完,云层越厚越能连。

先下牛毛没大雨,后下牛毛不晴天。

早雨不过午,雷雨三后晌。

久雨起风要晴天,阴天住风雨窗前。

春节

春节,也就是农历的新年。在民间,它是古老而又最为隆重的节日。

在古代,春节是农历一年的第一个早晨,所以也称作“元旦”,或叫“元辰”、“元日”、“元朔”、“朔日”等等。还有称正月初一为“三元”的,意思是说这一天为“岁之元、月之元、时之元”。1911年辛亥革命后,全国改用阳历纪年,为了与阳历新年相区别,将农历正月初一改称春节,俗称“年初一”。

“年”,传说原是太古时候的一种怪兽,头上生有触角,十分凶猛,每到寒冬将尽,新春快来之际,就要出来掠食噬人。人们为了防御它,一到这时便聚在一起,燃起篝火,投入一根根竹子,使其发出“劈劈啪啪”的爆裂声,把“年”吓跑。夜去天明,大家安全无事,便高兴地相互祝贺,拿出最丰美的食物在一起吃。这样,年复一年,这一天便形成了一个相互祝贺的欢乐节日,叫做“过年”。

另一种传说是,“年”有谷物成熟的意思,《春秋谷梁传》说:“五谷大熟为人有年”。可见“年”原是预祝丰收喜庆的日子,后来又逐渐成了“岁”的代称。久而久之,农历新年也便成了我国民族的重要节日。

春节是中国民间最为隆重的节日。为了迎接这个节日,民家常在年前好多天就做准备。过去有句歌谣说:“二十三点灶腊,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去割肉,二十七去杀鸡,二十八去插花,二十九去沽酒。”这大体反映了各地准备过年的情景。

一年最后一天晚上,也就是农历一年的最后一天,叫做除夕。除夕守岁是春节活动中的第一个重要内容。《叹风土记》说:“至除夕,达旦不眠,谓之守岁。”守岁的风俗开始于南北朝时代。现在,一般人家在除夕都要吃一顿最丰美的晚餐,有的地方叫“年夜饭”。饭后,全家欢聚谈笑,进行各种娱乐活动,直至深夜。一到半夜子时三刻(即—卜二点),鞭炮齐鸣,相互庆贺新春快乐。

在春节期间,食品既要丰美,又要讲究意义。在民间,大部分人家都有吃年糕和年粽的习惯。吃年糕,是希望生产和生活步步高(“糕”和高谐音),吃年粽则象征天天都足食,岁岁有余粮。有的人家在春节这天,每个人都要咬一口生萝卜,俗称“咬春”,以预防疾病。

春节期间还有贴春联、贴年画、放鞭炮、舞龙、舞狮等习俗。

元宵节

根据道教的说法,每年农历正月十五为上元节,七月十五为中元节,十月十五为下元节。其实,中国民间的传统习惯,在一年复始、大地回春的第一个月圆之夜,家家户户都要亲人团聚,共同欢庆,因而这一天夜晚叫做“上元节”,又叫“元宵节”或“灯节”。

“元宵节”顾名思义与吃“元宵”有关。在古代,夜叉叫宵。在元宵之夜,人们除了吃“元宵”,还要燃灯和观灯。因此,元宵节又称“灯节”。据载,在周代已有专门管灯之官,叫司垣。相传战国的鲁班在营造宫殿时就制作了宫灯,可知燃灯至少巳有二、三千年的历史。但把正月十五作为“灯节”,似乎始于汉代。汉文帝(公元前18O~前140年)勘平“诸吕之乱”的这一天据说恰是正月十五,因此他上台以后就把这一天夜晚定为节日,以示“与民同乐”,不过,当时并无放灯的习俗。到了汉明帝永平十年(67年),蔡倍从西域求得佛法,汉明帝为提倡佛教,敕令在元宵节点灯以示庆贺。于是,元宵节放灯之俗遂起。

到了隋唐,元宵放灯活动更为盛行。据说隋炀帝为粉饰太平,显示“与民同乐”,在公元610年农历正月十五这一天,在洛阳最繁华的地方,搭起高大戏台,举行庆祝活动。有记载说,当时把戏台连接起来有八里之长,演员多达三万人,单是伴奏的乐师就有一万八千人,奏起乐来几十里以外便可听见。庆祝活动从正月十五开始,一直过了一个月。唐代的统治阶级进一步沿袭了这种习俗。到了宋代,元宵灯市更是盛况空前,各式各样的灯,琳琅满目。这些活动大大丰富了中国民间艺术的宝库。

元宵节,除了放灯之外,不少地方还设有灯谜盛会。灯谜,是谜语的一种形式,起源可追溯到春秋时代。那时群雄崛起,列国纷争,一些游说之土为劝说君王,往往不直接说出本意,而借用别的语言来暗示,使之醒觉。这种“隐藏”的话就是灯谜的开始,当时叫“庾词”,也叫“隐语”。秦汉时这种风气更加盛行。曹魏以后,演变成谜语和灯谜。

社日

社日是祭祀社神的日子。社,主管土地的神。《说文解宇》上说:“社,地主也,从示土。”是主管土地的,春秋传上说共工之子句龙是社神。古时从天子到百姓都得封土立社,以祈福护佑。所以有大社、王社、国社、侯社、置社、民社等区别。社日又有春社,秋社之分。立春后第五戊日为春社日(大约在春分后),立秋后第五戊日为秋社日。春社之时,祈神福佑谷物丰收,秋社时收成已定,是收割季节,祭社神是表示感谢神佑之意。社日祭典是颇为隆盛的。杜甫在《遭田父泥饮美严中丞》写道,“田翁逼社日,邀我尝春酒”。王驾《社日》诗中说:“桑领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归”。可见当时在社日人们都要相聚饮酒的。社日的习俗现在已基本消失了。

清明节

“清明”一词最早见于汉代《淮南子·天文训》:“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乙,为清明”。(“斗指乙”为天文现象。)

清明是中国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一。每年四月五日前后太阳到达黄经15°时,开始的一日为清明节(准确时间原为当天的17时18分)。因而,清明节并不固定在四月五日这一天,据历书记载,一般不超出四月四日至六日之间。清明之所以成为节日,与寒食节有密切关系。

旧俗在清明的前一天(或前两天),禁火寒食。这一风俗的起源多有不同说法。一说在遥远的钻木取火的时代,发现一年四季都可取火,春天钻榆柳,夏天钻枣杏和桑柘,秋天钻柞栖,冬天钻槐檀,但到了寒食节的那一天,火种都灭绝了,因而人们只好“寒食”。

同类推荐
  • 诗意的村庄

    诗意的村庄

    这是我国第一部写屈原诞生地乐平里的著作,写的是乐平里的骚坛诗人和奇妙故事,之所以说奇妙,是因为生活在这种环境中的这一群写诗的人,却一点都不诗意,他们是一群被岁月揉搓过的农民。他们的贫困和窘迫,与他们的笔呼墨号搭不上界,生活对于他们所呈现的寒意与他们对现实歌颂的温暖也不成比例。他们生活在自己用热忱与虔敬堆砌的幻觉里,并将其化为诗意。作者文笔优美,结构谨严,所写之人,特点鲜明,形象丰满生动。文章可圈可点,读后印象深刻。乐平里——它的庙宇,它的橘与兰草,它的稻谷,它的秋天,它的丰收后的山野,它的包谷和野猪,还有包谷酿的屈原酒及农家饭庄等等。
  • 陈寅恪讲国学

    陈寅恪讲国学

    陈寅恪有着深厚的国学根底,他接受了严格的西学训练,他的新考据学方法,丰富和发展了中国传统文献研究方法,在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方面具有重大意义。陈寅恪与王国维、陈垣等形成了中国史学史上具有代表意义的“新考据学派”。他研究的范围涉及中古史、宗教史、蒙古史、敦煌学等多个领域,均取得了不少开创性的成果。本书对其学术成就、治学特色以及师友关系等进行了比较深刻的阐释,提出了一些新的见解。内容丰富、语言生动,为进一步研究陈寅恪提供了新的视角,不失为一部富有特色的了解陈寅恪生平及其学术成就、中国文化精神的著作。
  • 东海瀛洲

    东海瀛洲

    有着“东海瀛洲”之称的崇明岛,它1600多年的海派文化的传奇故事,记录了崇明昂首阔步前进的闪光足迹,展示了一幅幅崇明艰苦创业、波澜壮阔、辉煌灿烂的海派文化历史画卷。崇明岛上的人们风雨同舟、艰苦创业,为着将崇明建设成世界级生态岛这一共同理想,谱写出一曲可歌可泣的动人乐章,展现了令人震撼人性光辉,显示了崇明千余年峥嵘岁月中锐意进取的独特风范。崇明海派文化是崇明一笔丰厚的精神财富,是前辈对后人的慷慨赐予。《东海瀛洲》,带你领会一种励志的海派文化。
  • 近代思想文化论集

    近代思想文化论集

    本书为学部委员专题文集,收入作者关于近代思想与文化研究的论文。本书所收论文,写于1985—2011年,26年之中,作者一直关注着近代中国的社会、思想与文化转型的问题。这是关涉中华民族整体命运的大问题。作者试图揭示这个转型过程的内外机制与种种条件,揭示我们已经走过的轨迹,这对于我们如何走向未来,真正摆脱种种中世纪式的羁绊,迈入现代社会健康持续的发展轨道,是很有意义的。
  • 珠光翠影:中国首饰史话

    珠光翠影:中国首饰史话

    纯洁如水月夜白,朦胧中芳香飘来,细寻找,山崖小花独自开,泉涧霜草衰,风雨吹不败,东方即白斜雾霭,冬雪融化春徘徊,馥艳轻盈云绿黛,满山满谷花盛开,微笑中,人人钗头有花戴
热门推荐
  • 琼楼记

    琼楼记

    鸿蒙之初,六界始开又历千年现琼楼琼楼独立于六界之外,而它却有着六界最全的情报。没人知道琼楼的老板娘为何要建琼楼,没人知道琼楼究竟会出现在哪。据说,有缘人才能找到琼楼,而琼楼“解忧杂货铺”一样的存在,让六界趋之若鹜,数不尽的人,魔,妖,仙……找寻琼楼,找寻性情古怪的老板娘……
  • 医手无双:废材小姐要逆天

    医手无双:废材小姐要逆天

    她,古武至尊,毒医怪才,却被十年相守的爱人算计,最终同归于尽,共赴黄泉。她,帝国将军府嫡出小姐,却天生废材体质,无法修炼,受尽世人欺辱。一夕生死,魂归暗暝。当曾经的废物成为绝世天才,夕颜狂傲归来,从今日起,这个世上,再也没有人可以欺辱莫夕颜!善,百倍还,恶,百倍偿……他,绝色的暗夜之王,身份神秘,冷血霸道,却独独对她宠爱无限。一场死亡追逐,从此,天上地下,生死相随。哪怕堕入地狱,我也甘之如饴。
  • 虚实之末

    虚实之末

    睁开眼,我迷茫的看着世界,踉踉跄跄的走出实验舱,你是第一个让我感受到温暖的人,背叛全人类的意愿,只愿换取我的一丝情绪,你是第一个守护在我面前的人,你总是告诉我,除非生命受到伤害,否则不要随便伤人,儿时对这话懵懵懂懂,长大后,才知道这句话的代价,是什么……,人类啊,如此渺小,可是却是如此贪婪,我尝试以自己的方式去面对世界,努力挽留自己所拥有的一切,可他们却一一消失破碎,原以为最大的敌人在外部,可是最终却发现那些曾经仰望自己的人类,竟然比敌人更可怕,我无奈的讽笑,可是我却并不恨他们,因为是他们,让我懂得了,这份存在于虚实之间的力量……
  • 系统不让我离婚

    系统不让我离婚

    尤珺琦不小心开启死亡模式,被系统配了个便宜老公!她的新版本人生模式就是完成婚烟任务,点亮技能活下去!尤珺琦奇怪,为什么我活着要靠婚姻婚姻任务,不结婚又不会死!系统,“你不结婚就会死!”“那怎么样才能离婚?”系统久久沉默,“除非你点亮所有技能!”那么问题来了,到底多少个技能点?你要点亮第一个才能激活第二个!一开始尤珺琦,“辛先生,出门麻烦顺便丢垃圾,回来拿快递!”辛先生,“我很有原则的,不做!”后来尤珺琦,“辛先生……”辛先生,“我很有原则的,老婆让做什么就做什么!”
  • 我的世界——复仇之路

    我的世界——复仇之路

    拥有全套钻石附魔装备、附魔金苹果和药水随便磕的一代“土豪”史蒂夫,在末影之地大战变异末影龙。马上成功之时,却被一支附有奇特“破甲”属性的附魔箭偷袭,最后被雷劈死。重生后还被下了诅咒,永世不得超生......
  • 明伦汇编家范典妯娌部

    明伦汇编家范典妯娌部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姥娘土

    姥娘土

    《姥娘土》这部作品集里,作者采用的是传统的写法、传统的语言、不求表面华美,不求所谓新潮,没有花花梢梢,不慌不忙,娓娓道来,把对家乡的热爱之情贯穿于每一篇作品中,显示了作者的文学才华和高远的追求,引人入胜。
  • 明日之后之求生

    明日之后之求生

    本来是安和平静的大陆,因为一场不知名的病毒扰乱了平静,更可怕的是,那些感染了病毒的人无一幸免的变成了僵尸,没有人性并且以活人为食。那些平素亲和的帝国好像也摘下了面具,利用丧尸作乱,要南边的人臣服于他的强权之下。一个小人物,想在这个世界上能找到自己存在的价值,从此踏上一段生死未卜的旅程。
  • 夏娃是个什么娃

    夏娃是个什么娃

    杨利文没想到自己会在瓦庄过上这样的日子,回到瓦庄之前,他曾经设想过了很多种方案,怎样去打发在瓦庄无聊的时光,他想过到山沟里捉石鸡,到村后水库里洗冷水澡,甚至跑到屋后的山上望远,他就是没想到自己会在村子里打起麻将来。瓦庄和别的村子一样,只要身上的毛长全了一点的,都到山外的城里打工去了,只剩下老人和孩子,几乎成了个空村。杨利文是个急性子,他想像不出自己会和那些慢吞吞的老人坐在一起打麻将。
  • 高冷男神缠上门

    高冷男神缠上门

    男朋友和男神是两条永远无法相交的平行线。覃烟暗恋祁耀的时候,觉得他是一个高冷,严肃,气质又清雅的男人。但在一起后,才发现他原来有些孩子气,爱吃醋,有点贱,还很拽。某天她回家比较晚,一进门就看到祁先生穿着睡衣躺在沙发上喝红酒,那样子既忧伤又颓废,还带着些魅惑。像是根本没看到她进来,他醉醺醺的拿起手机给她打电话,电话里外同时传来他口齿不清的声音,“喂?你是谁?”--情节虚构,请勿模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