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999800000035

第35章 文化·艺术(1)

学校的起源

人类从原始社会开始,就有传授社会生活和生产劳动经验技能的教育活动,但都是在劳动生产过程中进行的。而学校的出现则需要一定程度的文明发展,例如有能够脱离生产的教师和学生,以及适于集中教学的内容。

原始氏族社会末期,物质生产能力提高,只需一部分人从事生产就可以确保养活更多的人,例如掌握生产知识和技能的老人。古文献记载,氏族养老的场所称为“庠”、“序”,一般位于“米廪”即粮仓附近。不过老人可不是光吃闲饭,他们有教导后代、传授生产经验和社会行为规范的职责。“庠”、“序”后来成为古代地方学校的代称,可见中国学校教育最初产生于“养老”。

除此之外,氏族社会的发展也需要从事各种管理和服务工作的人员,教育就成为培养所需人才的途径。国家形成后,贵族、官员的培养成为学校教育的首要任务。

书院——独树一帜的教育组织形式

书院是我国古代独树一帜的教育组织形式。书院的建立,最早起于五代,后经宋直到清,其间时兴时废,其鼎盛时期为宋。

书院的办学宗旨,从教育本身的角度来说,在于自由研究学问,讲求修养身心。书院不明确地反对科举,但是它对封建科举并不重视。学生在书院学习后,学有所成,可能取得某种形式的社会“承认”,但没有什么“官衔”或其他类似“身份”。

宋初,著名的书院有6处:江西庐山的白鹿洞书院,湖南衡阳的石鼓书院,湖南沙的岳麓书院,河南登封的嵩阳书院,河南商丘的应天府书院,江苏江宁的茅山书院。开始,书院大多数为“民办”(即私人设立),有一些是“民办公助”(即私人设立,政府在经济上给予补助),也有一些是由地方政府设立的。

书院在北宋初期比较昌盛,后期趋于衰落。到南宋时,又兴旺起来,当时书院很多,最著名的有4处:岳麓书院、白鹿洞书院、丽泽书院和象山书院。

南宋的书院有两个特点:一是书院同理学家关系密切,如朱熹在岳麓书院和白鹿洞书院讲学,张栻在岳麓书院和城南书院讲学,丽泽书院和象山书院分别为吕伯恭和陆九渊的讲学场所;二是有些书院除作为讲学场所外,同时作为纪念某些理学大师的场地,如徽州的紫阳书院和建阳的考亭书院是为了纪念朱熹的,丹徒的濂溪书院是为纪念周敦颐,常州的龟山书院是为纪念杨时。

书院的学术、教育活动,除了由本书院的大师主讲外,有时还开展学术交流,邀请院外社会上的学者来院讲学,如朱熹主持的白鹿洞书院,曾邀请陆九渊去讲学。

明代,书院还有“讲会”活动,即大家聚集在一起,共同讲辩自己的学术见解和心得,就不同观点展开辩论,如高攀龙和顾宪成在东林书院每月3日讲学时,“远近集者数百人”(《明儒学案》)。

中国古代教育的投入

中国封建社会学校教育自汉以来,分为官学和私学两类,官学又分为中央官学和地方官学。综观中国教育史,官学的经费开支主要由政府承担,私学则主要依靠集体的力量,学费收入一直不是中国古代教育经费的主要来源。

中央官学开支历来由“国家财政”负责,不但不收学生学费,还给予学生非常优厚的待遇。太学作为汉代中央官学的主体,是国家的最高学府和全国学校的典范,其太学生享有免除徭役赋税的权利,无需缴纳学费。明代国子监不但供给监生廪膳,还按季节发给衣服、被褥、冠履;每逢节令,必有赏给;已婚者养其妻室儿女,未婚者赐钱婚聘;监生省亲回籍,赐衣、赐金作为川资。

地方官学由各级地方政府举办,主要有府学、州学、县学等,也多不收取学费。明代地方官学对廪生免除学费,并给予廪膳补助,只对“计划外”的增广生和附生收取很少的学费。地方官学规模颇大,学生众多,又不收取学费,那么经费从何而来呢?据史料记载,宋代地方官学教育经费的主要来源有:一是由政府拨给修建学校经费和日常经费,这些经费有中央政府拨给的,但主要还是依靠地方政府;二是建立学田制度,为州县学发展提供可靠的经费保证;三是收专项捐税以充学费,如加收酒税;四是社会资助;五是靠其他各种途径,如以房租、刻印书籍等筹措学校经费。

在官学之外,私学是中国传统教育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私学分为三种类型:义塾、专馆和散馆。义塾又称为义学,是私塾中规模较大的学校,由宗族组织创办,其经费来源有三种途径:一是创办者或其他个人、组织的经费供给;二是学校财产的经营增殖;三是向学生收取费用。前两种渠道是义塾经费的主要来源,第三种情况间或有之,但对本族穷苦子弟大多进行免费的初级教育。专馆是一家或数家、一村或几个村单独或联合设立的一种私塾,经费按人分摊,此多为富裕户所办,以使其子弟就塾。散馆是生员(秀才)或其他有文化的人在家庭单独设塾,招收附近人家的子弟就读,以收学费维持生活,主要进行启蒙初级教育。

图书馆发展史

在我国,关于图书的起源,《易·系辞上》说:“河出图,洛出书。”可见在周代以前早已有藏书之举了,只是没有载于典籍。到周代就有了“史”这一官吏来掌管四方之志、三皇五帝之书。《史记》说,老子就担任过当时的“图书馆馆长”。孔子周游列国,得读120国的宝书。当时图书馆之多,藏书之丰富,可见一斑。

进入封建时代,中国的图书馆有了一个大发展。但秦始皇“焚书坑儒”,使古代的图书遭受了一次大摧残。汉代,汉惠帝取消了禁书的法令。武帝时,下令征求遗书,并设立了国家图书馆,设置专门抄写书籍的人员,并定出标准本。后来历代封建王朝都继承了这个办法。汉朝的兰台、石室、麒麟阁都是藏书的地方。公元前26年,汉成帝派陈农到全国各地征求书籍,并令学者刘向等人分别加以整理。刘向死后,其子刘歆继承父业,编定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图书分类目录《七略》。这是世界上最早的图书目录之一。

发明造纸之后,抄写书籍的人多了起来。到了七、八世纪,便出现了专门买卖书籍的书店。南朝梁武帝时,仅文德殿藏书就有十万三千一百零六卷。

隋文帝时,秘书监(即相当于国家图书馆馆长)牛弘派人到民间搜求异书,每卷赏绢一匹,抄写完毕,原书归主,如此共抄录书籍三万余卷。唐玄宗特设修书院,专掌抄校书籍,用女子做管理员,在长安抄写了五万一千多卷书,藏在乾元殿。安史之乱,这些书亡散殆尽,唐文宗时,又重行抄写了一次。此外,南北朝以后各代朝廷还曾大量收藏佛经,可惜后来也大都毁于兵燹。

宋太宗建立崇文院,是专门藏书的地方,后来另设书库,叫做秘阁。元朝先设宏文院,后立艺林库,专为收藏书籍之用。

明代的文渊阁也是一个大图书馆。永乐十九年,明成祖定都北京,令将文渊阁藏书各取一部送到北京,共一百柜。这就是我国最大的类书,也是世界上第一部大百科全书——《永乐大典》。

随着印刷术的发明和应用,刻书事业也发展起来,私人藏书也比以前多了。明代从事刻书的有名人物之一毛晋,私人藏书多达八万四千余册,藏在汲古阁,大部分是宋元刻本。据说四方到这里看书的,“轴轳衔接,二十余里”。明代范钦的藏书楼——天一阁是现存的最老的私人图书馆,建于嘉靖末年,在宁波月湖之西。原有藏书七万多卷,清乾隆以后,屡经盗窃,散失甚多。解放后,还存有一万三千多卷,现列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有名的巨大丛书《四库全书》,是按清乾隆的意旨编纂的,内容包括经、史、子、集四大部分,共收著作三千五百零三种,七万九千三百三十七卷。另有《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一百卷。

在我国,现代意义的图书馆大约出现在光绪三十年(1904年)以后。在正式公文上出现“图书馆”这一名词是宣统元年(1909年)学部拟定京师及各省图书馆通行章程的折子上。我国现在最大的图书馆——国家图书馆,原名京师图书馆,于清朝末年(1910)年开始筹建,于1912年正式开放。

“师严道尊”——最早关于师道的论述

孔子对教师问题曾有一些论述,例如,他从身已长期从事教学的亲身体验中认识到,作为一个教师,对自己要严格要求,要“学而不厌”,对学生要“诲人不倦”,师生之间应相互启发,相互切磋。

《礼记·学记》篇是孔子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对教师进行了相当精辟的论述:“凡学之道,严师为准。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就是说,进行教学,选择合格的教师最为要紧。教师学有素养,水平高,他所传授的“道”才会被人尊崇。“道”受到尊崇,人们才会更加重视学习,重视教育。

那么作为一名合格的教师,应该具备哪些条件呢?《学记》指出:“能为师,然后能为长;能为长,然后能为君。故师也者,所以学为君也。是故择师不可不慎也。”教师的职责就是教人“为长”、“为君”之道,因此,作为一名合格的教师,要有系统、广博的知识(“记问之学,不足以为人师”),必须懂得最基本的教学原则和教学方法(“既知教之所由兴,又知教之所由废”);要有多方诱导学生学习的本领(能“博喻”);要善于体察学生的心理(“知其心”);要善于对诸多事物进行比较、分析(“比物丑类”);还要善于使自己的教学意图为学生所领会、接受(“善教者,使人继其志”)。

师严道尊是我国古代教育的优良传统。师严道尊思想,一方面对教师规定了很高的标准,另一方面又向社会提出了尊重教师和尊重知识的要求。

“君之所不臣于其臣者二:当其为尸,则弗臣也;当其为师,则弗臣也。大学之礼,虽诏于天子,无北面,所以尊师也。”这就是说,君王对于臣下,有两种人不作为臣下对待:一是主持祭祀(尸)的人,二是当教师的人。对于这两种人,即使天子召见,他们也不面对天子行跪拜之礼。

幼儿教育思想家——颜之推

现代科学知识告诉我们,新生儿童的脑重约390克,三岁时达到1011克,七岁时达到1280克,基本上接近成人的脑重量。这说明对学前儿童实施早期教育是具备生理条件的。

我国南北朝时的颜之推(公元531—约590年),在当时即认识到学龄前是儿童智力发展的关键阶段,主张对儿童及早进行教育。在《颜氏家训·勉学》篇中,他写道;“人生小幼,精神专利;长成以后,思虑散逸。固须早教,勿失机也。”

为进一步说明“早教”的优越性,他以亲身经历为例。“吾七岁时,诵《鲁灵光殿赋》,至于今日,十年一理,犹不遗忘。二十之外,所诵经书,一月废置,便至荒芜矣。”

他认为,不仅学习知识应从小实施,而且思想品德的修养和锻炼,也应从小进行。“子生孩提,师保固明孝仁礼义,导习之矣。……当及婴稚,识人颜色,知人喜怒,便加教诲,使为则为,使止则止。比及数岁,可省笞罚。”(《颜氏家训·教子》)意思是说,幼儿会笑会哭时,老师就应对他进行礼义方面的教育。幼儿虽小,但看了大人的眼色,也知道大人是高兴还是生气。这时及早进行管教,让他做就做,让他不做就不做。这样,长大到几岁后,就可以不用鞭打他也懂得走正道了。

相反,如果不及早进行教育,等到长大后,想管教也管教不过来了。“吾见世间无教而有受,每不能然。饮食运为,恣其所欲,宜诫翻浆(奖),应诃反笑,至有识知,谓法当尔。骄慢已习,方复制之,捶挞至死而无威,愤怒日隆而增怨。逮于成长,终为败德。孔子云:‘少成若天性,习惯如自然’是也。俗谚曰:‘教妇初来,教儿婴孩。’诚哉斯语。”(《颜氏家训·教子》)就是说,小儿在年幼时,该管不管,当教不教,任其随心所欲,为所欲为,当批评的,反而表扬,当训斥的,反而嘻笑,这样,当小儿长大后,想管教也无济于事了,因为已养成了习惯。因此,对小儿实施早期教育非常重要。孔子说,从小进行教养,习惯自然地养成,这话很有道理。俗话说,教导媳妇,要在她初来时进行;教育小儿,须从婴幼时抓起。这话确实很对。

颜之推的早期幼儿教育思想比西方18世纪才产生的早期幼儿教育思想早12个世纪。

春秋战国为何会出现“百家争鸣”

战国时期是我国历史上在学术文化方面众派争流,百花竞放的时期。据记载,代表这一时期各家学派思想的著作有近百种,历史上用“百家争鸣”来形容这种繁荣局面。那么出现这种局面的原因是什么呢?

春秋战国的时候,我国处于由奴隶制度向封建制度转变的时期。这一时期的农业和手工业生产有了很大发展,商业也相当活跃,各地相继出现了许多繁荣的商业都市,成为各诸侯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在这种形势下,新兴地主阶级在一部分国家先后取得政权,建立起新的生产关系和政治制度。当时的知识文化界,在这种经济和政治的背景下空前活跃起来。

春秋以前,只有奴隶主贵族才有权力学习文化知识。到了春秋末期,随着政治制度的改革和阶级地位的变化,文化渗透到社会各个阶层,形成了这一个新兴的知识分子阶层。面对各种势力的激烈竞争,各诸侯国统治者一方面不惜重金招募贤能之士,寻求治国良策;另一方面,贤能之士也竞相发表自己的见解,以施展抱负或谋求功名,于是就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

古书的合称

三易:《连山》、《归藏》、《周易》。

三礼:《周礼》、《仪礼》、礼记。

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

四梦:《南柯记》、《还魂记》、《紫钗记》、《邯郸记》。

五经:《诗》、、《礼》、《易》、《春秋》。

五大奇书:《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石头记》、《金瓶梅》。

十通:《通典》、《通志》、《文献通考》、《续通典》、《续通志续文献通考》、《清通典》、《清通志清文献通考》、《清续文献通考》。

十才子书:《三国演义》、《好逑传》、《玉娇梨》、《平山冷燕》、《水浒传》、《西厢记》、《琵琶记》、《白圭志》、《斩鬼传》、《驻春园小史》。

十三经:《易》、、《诗》、《周礼》、《仪礼》、《礼记》、《左传》、《公羊传》、《古梁传》、《论语》、《孝经》、《尔雅》、《孟子》。

儒家经典“十三经”

《十三经》是指13部儒家经籍的总称,它的形成经历了从春秋到南宋一千多年的漫长岁月。

孔子删定《诗经》、《尚书》、《易经》、《礼记》、《乐经》、《春秋》六部书,并把它定为儒学必读的教科书,于是始有“六经”。后《乐经》亡于秦火,变为“五经”。汉朝统治者标榜“以孝治天下”,尊《论语》、《孝经》为“经”,扩大为“七经”。唐代在考试项目中增加了解释《春秋》的《公羊传》与《谷梁传》,于是有了“九经”之说。唐文宗年间,朝廷下令把“九经”以及《周礼》、《仪礼》、《尔雅》12部书都刻于石碑,以求流传弘扬,于是成为“十二经”。宋朝又把《孟子》列为经书,从此儒家经典便成了“十三经”。

我国历史上的十大禁书

《诗经》,儒家经典代表作。先被秦孝公查禁,后又遭秦始皇“焚书坑儒”的浩劫。

《左传》,史书的代表作:先后在先秦、秦、宋、清被查禁。

《孙子兵法》,兵书的代表作。曾在先秦和唐、宋先后三次被查禁。

《春秋元命苞》,纬书代表作。纬是指假托神意解释经典。在西晋、后赵、前秦、北魏、南朝刘宋、萧梁、隋、元、明九个王朝十三次被查禁。

《甘石星经》,天文专著代表作。在西晋、唐、后周、宋、元、明六个王朝十四次被查禁。

《阿弥陀经》,佛经代表作。在北魏、北周被查禁。

《淮南万毕术》,朝阳术数图书代表作。在唐、宋、元共三次被查禁。

《浪史》,又名《巧姻缘》、《浪史奇观》,淫词小说代表作。在清康熙、乾隆、道光、同治多次被查禁。

《涑水记闻》,又名《司马温公记闻》,野史代表作。在宋四次被查禁。

《革命书》,在清朝被认为是反对派及有异端思想的代表作而遭查禁。

同类推荐
  • 菊与刀(经典译林)

    菊与刀(经典译林)

    《菊与刀》是研究日本的经典性著作,被日本学术文化界誉为“现代日本学的鼻祖”,是了解日本和日本人的公认最佳读本。菊花是日本皇室的家徽,而刀则是日本武士精神的象征,《菊与刀》作者用日本最具象征意义的两种事物,来揭示日本文化和日本人性格的双重性,富有深刻的哲理性和动人的艺术性。本尼迪克特是著名美国民族学家、女诗人,是美国人类历史学派开创人博厄斯的学生,也是其学术继承人。1923年在哥伦比亚大学获博士学位,从1936年起代理哥大人类学系主任。她与美国人类学家米德一起,结合心理学的研究,形成博厄斯学派的一个支派,即“心理学派”或“民族心理学派”、“种族心理学派”。
  • 江南读本(大夏书系)

    江南读本(大夏书系)

    花是有灵性的,雨是有灵性的,季节是有灵性的,物候是有灵性的,地域也是有灵性的。只有某一种花卉或季节最适合表现某一个地域。“杏花春雨江南”,改为梅花、桃花,便觉不好。虽然梅花、桃花都很美。“人难再得始为佳”。只有难以再得的结合,才是真正的良偶佳侣。江南的姿韵、风情、美学特征、地域性格,有了杏花、春雨的陪伴,就像是宝玉有了晴雯,黛玉有了紫鹃。
  • 北京的一百张面孔

    北京的一百张面孔

    这是一本展示北京地域文化的知识性写实散文集,也可以说是《修志人眼中的北京——志说北京》的姊妹篇,是北京市地方志办公室和北京晨报合作,由晨报编辑记者撰写,陆续在晨报《志书撷英》专栏发表,经两年多的辛勤劳作,在专栏刊出100期后,集结而成。
  • 西口文化

    西口文化

    山西是华夏文明的主要发祥地之一。表里山河的独特自然条件,勤劳智慧的历代先民,造就了得天独厚的三晋人文资;T.彼誉为华夏文明的“主题公园”,中国社会变革和进步的“思想库”,古代东方艺术的“博物馆”。在中华民族的煌煌文化巨著里,博大精深的三晋文化是其中极为绚丽和厚重的重要篇章。进入新世纪,山西省委、省政府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积板应对经济社会和时代发展形势。
  • 中国文化博览2

    中国文化博览2

    人类从诞生之日起,便在延绵不绝的历史长河中找寻着未来的方向。作为大自然中的一个个体,为了求得生存,人类更是与自然界进行着永无休止的斗争。而工具的产生为人类开启了一扇通往科技文明的大门。栖息于神州大地的炎黄子孙是人类最早的远古居民之一,其中已知最古老的属现在云南省境内的元谋人,他们生活的时代,距今约170万年。在那个时候,他们已学会制造石器和使用火,我国发现最早的工具就是他们使用的刮削石器。这一时期也就是史学界所称之的“旧石器时代”。
热门推荐
  • 史前最后一只恐龙

    史前最后一只恐龙

    枝繁叶茂的亚热带丛林中,一只冠齿兽正在河边从容地喝水,丝毫没有注意到长草丛后面几只中爪兽阴鸷的小眼睛;河流上游,一只成年鳄鱼将整个身体潜入水下,伺机来一场“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好戏。 然而这场已经准备好的连环杀戮盛宴却因为一只矮暴龙的插手而泡汤了。眼看猎物被这恶霸夺走,中爪兽们只能够无奈地互相舔舔伤痕,继续物色下一个目标;至于那只潜伏的鳄鱼,则早已经吓得逃回了老窝。 这一幕情景发生在新生代,晚于二十一世纪科学家们推测的“白垩纪—第三纪恐龙大灭绝事件”至少一千万年。 作为新生代最后一只恐龙,乔华感到自己任重而道远。 “你能想象出当我知道自己是最后一只恐龙后的那种绝望么?”乔华用爪子轻轻挠着发白的肚皮道,“这就好比重生成了张作霖,结果一问旁边的副官自己在哪儿。尼玛,皇姑屯!”
  • 你是我的记忆时光

    你是我的记忆时光

    如若不是离开,何曾不是琴瑟合鸣。而你现在却是成为我脑海中的记忆,让我在想起你的时候全凭碎片的时光。
  • 无限大降临

    无限大降临

    世界开始复苏。远古的神秘,于沉眠中苏醒。“无限”又一次降临世界。无尽的次元开始向真界进发。天使与恶魔,开始了又一次的圣战。诸神与神仙的争斗,是否已经开始。人类与异类,又开始了新的种族之战。只是这一次,已不复远古之威的人类,又该如何赢得胜利。而在最终的破灭降临时,这一切又会走向何方?(开始会穿梭次元,型月,弑神者,机巧,噬血狂袭,恶魔高校,以及国漫,妖怪名单,狐妖,超神,等等各种动漫,日常也包括。后期会在魔改地球展开大乱斗。)
  • 帝王歌

    帝王歌

    神秘步摇,牵动一场八百年的轮回…… 坑爹穿越,沦为俘虏,几番逃跑,却依然逃不出可怕大叔的掌心。 俘虏的命运,无非有二:死和不死不活。 带着来自现代的灵魂,颜歌宛怎会认命等死,她要好好活着。 凭着几分聪慧与狡黠,她能否在遍地荆棘的世道,为自己赢来尊重与珍重?
  • 霸天神尊

    霸天神尊

    混沌神珠,久蒙尘埃,今世显现,漫天惊变。黄泉道统,可造轮回,可改天命,与众生为敌。开天神体,欲改天换日,涤清世间污垢。沈锋寒本是一名乡野孤儿,于梦中学得绝世奇功,成就绝世神体,纵横于天地。有兄弟佳人,陪我逍遥于天地,我愿与诸天为敌,霸天为尊。
  • 极品系统之逍遥路

    极品系统之逍遥路

    李萧穿越了,穿越到修仙世界一个小门派中混吃等死的练气一层小人物身上。“滴滴,极品系统启动……”“启动中……启动完毕。”于是,借助系统的新手福利聚气散,李萧突破到练气二层了,就要摆脱青叶门“五大废物”身份了,那又可以过上混吃等死的好日子了……
  • 武力不可当饭吃

    武力不可当饭吃

    她的武力值是无敌的,但她却像个普通人一样为那一日三餐而发愁。这其实就是一个为了吃饭而与饭钱斗智斗勇的故事。
  • pumpkin披萨店

    pumpkin披萨店

    玉京院子6栋连续7次拒签pumpkin披萨店披萨,店主婉童决定亲自驾驶电驴大红找买家理论,夜晚小区管家按呼叫系统确认有人在家,披萨店婉童决定亲自入室一探究竟,门院夜灯随着婉童踏在石阶上的步影一盏一盏点亮,拱形米棕木门镶在原石砖墙,如一只单眼望向远方。。。
  • The Man of the Forest

    The Man of the Forest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神医丑妃狠彪悍

    神医丑妃狠彪悍

    什么?她前身的死竟是因为看到自己心爱的男人对别的女人百般呵护,还被人侮辱嘲笑她小心翼翼保存了十年的定情玉佩是个桃核?为此而去跳湖寻死?岂有此理!向来只有她江陌舞欺负别人!什么时候轮到她被欺负了?凭什么庶出的妹妹就可以风光大嫁挂着伪善的嘴脸恶毒到底?而她这个嫡出的女儿就要被谩骂殴打百般羞辱?大好姻缘被山寨掉包!掉包就掉包吧!还让她连夜坐马车出嫁?马车就马车吧!凭什么还不让她看一眼自己的嫁妆?不让看嫁妆她也忍了!反正这个病秧子南屏王活不了几天了,一旦他挂了,这家里所有的东西就都是她的了!可这个男人婚后不但没有任何重病的症状,还天天活蹦乱跳的出现在她的房间、后院、床上,包括内室里面,各种姿态地对她时刻放电。之前媒婆明明说他只有三个月的命她才嫁过来的,她现在怎么觉得这厮是越战越勇呢?占着她的嫁妆,霸着她的房间,还想夺走她的心?做他的春秋大梦去吧!她江陌舞在现代是出了名的神医回魂手,一向是医术高超,目中无人惯了。更是出了名的游戏人间纨绔不羁,一个没几天活头的病秧子妄想栓住她?小心她拆了他的屏王府!她不会偷心,只会偷药材,偷金银珠宝贝,偶尔逗弄下武林盟主、镇远将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