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自己的优缺点能建立实际的看法,还能够客观地把握自己的行为动机,这便是自我客观性;而自我改造的第一步,就是提高自我的客观性。
古人有很多关于知己的说法。像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的“认识你自己”,中国老子的“知人者智,知己者明”等都相当有名。自己的事情总认为自己最了解,而实际上却是一点都不清楚。姑且不论事实是否这样,至少自己心里在想什么,常常不知道如何向人表白。
愤世嫉俗的隐士经常牢骚满腹,虽然与世隔绝,仍然存有很多不满。凡事吹毛求疵的人,总认为自己才是正常的,别人皆太过粗鄙了。主观太强的人,没有考虑到由于自己的过度主观而令人嫌恶。
别人纵然在意你的缺点,也不会当面告诫。说得明白些,就是人与人之间一旦起了磨擦,在短时间里,人际关系总是无法回复。因为你的人际关系受损了,与我何干?当然就避免直言了。由于唯独不能对本人直言无讳,心中就愈加的不畅快,因此,那些白领阶层的人在喝酒时,往往会道人长短。虽然暗地里可以把人说得一文不值,但是,也不要太掉以轻心,因为别人也可能在某处说你坏话。
虽然也有人会不着痕迹地指责对方的缺点,但是,当事人由于种种原因,常常没有觉察到。很多人在发现别人的缺点时,如果对方是自己的属下或晚辈,便会不客气地断然指出,可是,结果往往令人感到遗憾。
有些人讲话口齿不清,其他人也说“听不懂那个人在说什么”,于是不妨好心地请他“再稍微说清楚一点”,“我倒是头一遭被人这样说。或许是你的耳朵有问题吧!”对方这般反驳,也只好哑口无言了。像这样就是不了解自己。
就是了解自己,别人的意见也要洗耳恭听,并且说声“谢谢您坦白地告诉我”之类的客套话。此外,会坦诚相谏的人,我们也要乐于与他共事。惟有了解自己并尊重他人的意见,才会养成学习他人优点的态度。
对于自己的优缺点能建立实际的看法,还能够客观地把握自己的行为动机,这便是自我客观性;而自我改造的第一步,就是提高自我的客观性。
然而,要如何了解自我呢?
你有两三个好朋友吧!不妨好好地听听他们的意见。他们也许不会直截了当地告诉你,可是,从他们的谈话中,这种线索应该随处可闻。
如果好朋友刚好不在身旁,这时候,你就要注意上司或同事的言行举止了。你若是机灵,就该对这些无意的批评、委婉的劝解,或是恶意的讥讽做个判断,还有是否假托别人,然后再拐弯抹角地批评你。如果再怎么谨慎小心,还是没有听到这类话时,不妨发出侦察信号看看:
“都是我的失策,才会令很多和我一起共事的人焦躁不安!”当你这样说的时候,是否有人持“怎么会呢?”这样冷淡的回答呢?还是立刻否定地说“什么失策?这都是你大力帮忙、鼎力相助的功劳哦。”若是前面的回答,你就要注意了。
如俗谚所说:“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当你看到别人有不好的行为,觉得“这家伙真讨厌”之前,必须反省自己若是也做了同样的行为,难道就不会被人嫌恶吗?注意观察别人时,也许会意外地发现自己的种种行为,其中的某些行为甚至会让你惊愕得不知所措呢!因此,他人就是自己的写照。
对于知己,前面已经举出了几个要点,最后还要补充的就是:自我的客观性和任意的自我规定有何不同。
有人不想改变自己的行为,就正颜厉色地说:“有什么好注意的,反正我就是不行……”这种态度乍看之下仿佛很明白自己,事实上跟什么都不清楚的人没有两样。把自己的个性和能力做一番评价后,再把自己设定是属于这类的人,如此一来就束缚了自己,无法挣脱自己所设定的范围。由此可知:最重要的是要发现自己内在的潜力,然后发挥优点,摒除缺点。换句话说,就是掌握自我成长的可能性。
各位还年轻,绝对不可以恣意地自我限定,而失掉了成长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