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回家遇到邻居——一个九十多岁的老奶奶时,我总会停下脚步跟她打声招呼,她也非常喜欢找我聊天。但她口齿不清且带着浓重的口音,絮絮叨叨半天别人也听不明白她到底在说些什么。有一次我坐在院子里的山丁子树下喝茶,她又隔着矮墙对我比比画画,费了好大的劲我才听明白,原来她看我清瘦的样子,劝我待在家里别再出去。她说:“你又瘦了,在外面肯定吃不饱。”
我没法跟她解释清楚,我喜欢自己瘦瘦的,不喜欢发胖。
老奶奶三十多岁开始守寡,一个人拉扯大了四个孩子。大概从四十几岁开始她就再也没有离开过小镇,从没出过远门。也就是说,她对外面世界的印象,大概还停留在四五十年以前,那时候的人只身在外,估计是很难吃饱的吧。
她不知道外面的世界发生了怎样天翻地覆的变化,这早已超出了她的认知。出于关爱,她认为如果小孩子不离开家,有亲人照顾,就不会挨冻受饿,也就不会变瘦了,因此她自心底对在外工作的生活状态是不认可的。
所以她把子女——说起来已是我的上一辈了——全都安排在她身边,她的孙辈她已无法掌控,但都离得不远,她的重孙辈自然都在读书,离家几千里。
说起这个,她老泪涟涟,仿佛受了天大的委屈,但你又无法责备她,老人终究是老了,思维僵化也是常态。
而有的年轻人,甚至比这位老人的思维还要僵化。他们受制于各种各样的言论,缺乏独立思想,容易被蛊惑或操纵,也就是所谓的“羊群效应”。这是一种可怕的盲从,只跟着领头羊一味前行,不论前方是悬崖还是河流,一个跳进去了后面的都会跟着往里跳,因为惯性使然,群体过于庞大,有不想跳的估计也很难抽身出来了。同样,群体意识很容易抹杀掉个体的选择,寻找认同感一度成为年轻人唯一的心理状态。古语云,“木秀于林,风必摧之”,比喻人如果有出众的品行与才干就很容易遭受嫉妒与指责,事实是,虽然真正优秀的人能够得到认可、赞美与崇拜,但人们更容易排挤异端——那些未必优秀却偏偏与众不同的人。
邻居家的小丁满就是这样的一个小孩,他读初中一年级,瘦小内向,是个几乎没什么优点的平凡男生。丁满是我给他取的外号,他倒是很喜欢这个名字,因为他觉得自己长得像动画片《狮子王》里的Timon。
丁满被同学排挤得很严重,因为他跟他们玩不到一块儿去。
他不喜欢电子玩具,不喜欢摔跤打滚,不喜欢集体活动,但也只是不喜欢而已,并不代表他自闭,相反他很容易与人交流。即便如此,大家仍觉得他很无趣,对他也就爱答不理。有次在班级联欢会上他表演了一个诗歌朗诵的节目,大家都不给他鼓掌,他很尴尬地退场,回家之后把自己关在房间里不出来。他的父母把我叫去开解他。
我问他:“你朗诵这首诗的目的是什么呢?”
他说:“联欢会要表演节目,我不会别的,所以就表演这个了。”
“是老师要求必须表演的,还是你自己主动要表演的呢?”
“我自己要表演的。因为我很喜欢这首诗。”
“那就够了。”我告诉他,“你想要表演节目已经表演了,你喜欢的诗歌也朗诵了,他们喜欢或不喜欢是他们的事,你做这些其实并不是为了讨大家喜欢对吗?如果只是为了自己来做这件事情,你做到自己满意就算成功。如果你是为了讨别人喜欢,就要努力做好准备,研究大家喜欢的东西,迎合大家的需求。现在你并没付出那些努力,没能得到掌声是正常的。”
他表示接受这样的解释,不再郁闷,打开门出去玩儿了。
小孩子尚且如此,成年人也一样。
燕妮是表妹的闺蜜,刚应聘到了某宾馆做服务员,工作热情高涨,恨不得做到全天下的人都对她满意。她把走廊地板擦得光洁如镜,桌子板凳擦得一尘不染,床单铺得没有一丝褶皱,马桶洗得闪亮如新。她对客人客气得像是久别的亲人,不分昼夜随叫随到,鞍前马后任劳任怨。表妹说她是个完美主义者,做一件事情就一定要做到极致,我却不这样认为。
她所做的一切只是在表达着一种强烈的渴求认同的愿望,希望得到的是别人的肯定。
但事实恰好并非如此。在这个没有星级的宾馆里,客人是来自天南地北的山货采购员,他们似乎根本没有觉察到宾馆的卫生与服务到底多么好,只是临时找个歇脚的地方,越方便越随意越好。所以,他们沾着泥巴的鞋子毫不客气地从走廊踏过,扭头一口痰吐到痰盂外边,躺在床上吸烟,还偷偷用床单擦鞋子。
他们认为服务员被呼来喝去是理所应当的事情,所以动不动就站在走廊大声吆喝,根本不管你是值班一昼夜没有休息过还是忙得脚打后脑勺没时间过来。
而其他同事对她也颇为不满,因为她做得比别人好太多,反而让别人难做。你擦得过于光亮,老板自然喜欢,别人值班时就没法偷懒,同事对她恨之入骨,各种闲话也就接踵而来。
燕妮哭得像个泪人一般找表妹诉苦,觉得自己真是委屈至极,费力不讨好大概说的就是这种情况。
“现在你理解了为什么以前的服务员都那么大的脾气又那么懒散了?”我忍不住取笑她,像是在哄一个傻乎乎的小妹妹。别的服务员并非那么恶劣,她们也很善良、勤劳、热情,但她们更聪明,知道在什么样的环境里用什么样的方式能让客人满意并且同时避免自己做无用功。图方便的人你给他方便就行,住进宾馆的客人从不会是因为你这种星级服务水平而选择这里,仅仅是因为它便宜。
贪便宜就会接受低质量,你给他高质量的服务他会不认可、不自在、心虚。
你永远也无法做到面面俱到和完美无缺,不可能让每个人都满意,如果你觉得自己的价值非要从众口称赞中才能得到体现的话,可能一辈子都会求而不得。
离开小镇来到大城市时尚高档的写字楼里,环境不一样道理却仍然相同。
设计师阿KEN的好脾气大家有口皆碑,人称“改不厌”,意思就是他面对甲方的各种改稿要求,从来不会拒绝。曾有一个街头活动的海报稿子,前前后后改了一百多次,他都照做,没有一句怨言。这真是一件恐怖的事情,连旁观的人都已经骂娘千百遍了。
“客户虐我千百遍,我待客户如初恋。”
我很奇怪他是怎样做到的,起初以为他一定是因为涵养很好,性格很好,没有脾气甚至软弱可欺,认识他之后发觉事实并非如此。
阿KEN其实是一个很有个性的人,在他的家里,墙上挂着大幅作品,每一幅都色彩鲜明构图大胆,完全打破常规的处理手法令人诧异。他有自己的想法和创造力,这与他给客户设计的海报完全是两回事儿。
工作中完成的那些作品,他自己并不称之为作品,也会流光溢彩,但仅仅是任务,客户要的是大气、大气、再大气。大气就用金色,金色不行套个边,再不行做个浮雕效果,再不行配个黄河泰山之类的,总之是土是洋是什么都可以,阿KEN根本不会厌烦。
他说,工作时我就是个电脑,我不会去要求客户对设计师的尊重,因为他们不是来尊重我的,他们只是花钱来买自己的想法、呈现自己的需要罢了。遇到一个懂得尊重设计师的,他也不会让你改这么多遍,他认可你的作品就如同认可你的人一样。
认可我的人,我无须感激,用作品来说话。
认可我的工作,我就完成工作,改到客户满意为止,我只是执行工作的操作员,不会因此觉得不被尊重。
但实际上,我根本不需要活在别人的认可里。大多数时候,有些事做到让自己满意就行,不可能顾及太多人,因为那是顾及不完的。人的价值取向本来就是变化的多元的,要想活得开心,就得明白开心是什么。
开心不应该来自别人的看法与评价,而应该来自对自己的肯定。不要被别人的态度左右。
人生是短暂的,你永远不会变成所有人都喜欢的样子,为了迎合别人的喜欢而去为难自己,那是受不必要的委屈。你开心就尽情去开心,要发泄就肆意去发泄,为自己而活,率性一些没什么不好。
我有些哑然。
这样说来,阿KEN分明是个棱角分明相当自我的人,这样的人怎么可能成为“改不厌”,稿子改一百遍都不会发脾气?
难道仅仅是因为他把工作当成工作,而不去投入智慧和创意的一种机械的执行?那样工作完成得也不会很出色吧?
他诡异地一笑。
“看到墙上那些画了没?”他说,“我脾气大得很,但都发在这里了。”
原来改稿一百遍没脾气的他,每晚回来觉得有情绪无从发泄,就扯过画布来狠狠地画,一直画到累成狗,心情平静了为止。
人很难做到完全不需别人的认可而故我地活着,因为我们都需要交互与合作才能完成自己的人生。但也无须一直活在别人的认可里,因为别人的态度是可以不负责任的太过随机的产物,这些不确定性会构成恶劣的思想环境。
人生的成败,不在于环境的优劣,而在于你是否选对位置。
唯有收放自如,才能斩获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