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昭襄王五十一年六月,秦攻韩,西周国背秦,阴举兵五千,联东方诸国阻击于伊阙塞,唯楚,燕出兵共五万。
后,西周国无功而返,秦已拔阳城,负黍。
七月,秦王宣魏辙入王宫。
“魏卿,寡人想检验一下你的新军。”
“大王是想攻西周国?”
“魏卿懂寡人啊。”秦王大笑道,“西周国带甲五千,先生新军可胜乎?”
“必凯旋而归。”
当李九被告知随军攻西周国时,他跑去跟小老头告别,才发现那酒肆不知什么时候关上了,小老头也不见身影。
问了才知,这小老头一大早便离开了咸阳,不知往哪去了。
······
西周国,都河南,邑三十六,户三万,因秦武王时,周天子延激怒樗里疾,被迁出王宫,暂住西周国。
逃债台上,周天子延与西周王咎对饮。
“咎啊,罪在寡人啊,寡人不该背秦的啊。”
西周王咎苦笑一声,道:“咎自当誓死保卫天子。”
“保不住的。”周天子延哭道,“寡人愧对宗庙啊,天亡我周,亡我周啊!”
西周王咎没再说什么,只是默默地喝着酒,因为他知道秦国已经出兵了,即便是两千人。
数日后,西周王咎看着那两千秦兵力抗五千甲兵,攻入国都时,他眼中最后一丝希望破灭了。
无奈下,西周王咎随周天子延入秦,俯首称臣,为保全周天子延的名节,自愿被贬为平民,被绑在柱子上游街示众。
游街后,秦国将西周王遣回西周国,扣留周天子延于咸阳,不久,西周王愤懑而死,西周王绝食三日,月余,郁愤而终。
秦所得西周国三十六邑与象征天下共主的九鼎一并纳入秦国。
很快,那九鼎便随那秦武卒入秦都咸阳,放置于秦王宫内。
秦王站在九鼎前,顺着那鼎的纹路一路抚摸。
他与这九鼎着实有缘,他的兄长正是因举鼎而亡,他才得以回归秦国,并当上秦国国君。
而如今,周王室已没,余东周国尚存,天下诸侯莫不震动,山东六国皆结盟,假尊东周王以抗秦,以遏秦狼吞天下之心。
······
秦昭襄王五十二年,范睢辞相。
原本武安君去世的第二天,整个咸阳城都为之震动,武将纷纷上书范睢当连坐与陈安平,秦王虽脸色不佳,但百官却是没有再给秦王面子似的,从早吵到完。
直到秦王憋不住了,下令:“敢胆再言陈安平之事,连坐之。”
蒙骜倒不想让事情变得如此,连忙入军中,将武安君那写满兵家符号的竹简传阅,这事才罢休。
但明面上不敢,暗地里却是不少人在夜里往他院子里丢石头,更有甚者,在他从王宫回府的路上袭击他。
秦王虽也派人查过,未果,也就搁置一边,本想派了一队卫军保护他,却被范睢拒绝了(谁知道那卫军里有没有白起的人啊)。
昨夜,范睢一夜没睡,想着一些事,他知道秦国已容不下他了,与其在咸阳提心吊胆,不如退隐山林。
于是,一大早范睢便进宫辞相。
“范先生也要离我而去?”
秦王手抓着王座,双眼直直地盯着范睢。
“大王,范睢有罪,望大王念老臣多年之劳,赏老臣一个恩典,容老臣退隐山林。”
范睢跪下地上,正想叩头,被秦王给拦住了。
“范先生不能不走么?”
范睢抬起头,长叹一声,说道:“大王知晓的。”
秦王也是长叹一口气,颤着音道:“那范先生,可任秦相者,何人?”
“蔡泽。”
第二日,应候交还相印,出咸阳,此后,史书便无记载。
······
秦昭襄王五十三年七月末,魏府来了客人。
“魏先生,这是从蜀地摘来的,可降火气。”
李冰拿出小袋茶叶,蜀人常将这小叶子泡水,味道清新,说是可医用,降火气。
“这是?”
魏辙看着这小袋绿色叶子,疑惑道。
“蜀地所长,荼。”
说罢,将微带着热气的茶水一饮而尽。
“蜀地如何了?”
“哈。”李冰将杯子一放。
“已治。”
他此行本是因为父亲逝去,带着儿子回家祭祀,回来路上被秦王召见,问蜀水之治。
李冰如实告知,建水渠湔堋(也就是都江堰),集防洪,防旱与一体,可灌溉良田三百万多亩,蜀川农业大兴,年年高产,粮食可供大秦五十万将士连伐两年之久。
秦王大喜,加爵李冰父子。
然后,李冰父子便离宫拜访魏辙,顺便将从蜀地带来的特产捎去些。
“如此啊,先生大贤啊。”
魏辙笑着,拿起那茶叶喝着,初有些苦涩,接着便是一阵清新。
“对了,魏先生。”李冰懊恼地捶了下腿,“大王召你入宫来着,我竟差点给忘了。”
秦王听说李冰要拜访魏辙,索性也没让人去请魏辙入宫,而是让李冰捎一句。
李冰看了看天色,已是午时过后了,笑着向魏辙拜了一礼,“多有打扰,告辞。”
然后,便带着在一旁默默不说话的少年离开,那少年也是向魏辙一拜,便跟着李冰向门口走去。
只是,魏辙注意到,李冰的步伐却是有些不稳,听闻李冰的讲述,应是治水时受的伤。
后,魏辙入王宫,第二日,任为督使,督蜀川入秦道路建造,以粮运,毕竟秦王可信任之人已不多了。
······
远在魏地的李九却是无法知晓了,本是魏辙领军拔吴城,但却是在半路中被秦王急命召回,令武卒营原命出击,督军李九领军,裨将千夫长“平”辅佐,协同蒙骜军,拔吴城。
秦王有令,武卒营可不归军,所以便有这一幕,蒙骜所领军在城门前不远,而他们却在一旁看着,因为他们是武卒营,必得一击致敌,它的存在本就是为了如此。
至于秦王为什么不让熟在军营的裨将平领军,而让李九领军,那便不得而知了,唯一可知的便是,那武卒挺信服李九的,可能是李九常在军营里看兵书的缘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