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456400000023

第23章 欠缺同情心(1)

我们已观察到作为“五常”之首的“仁”,它象征着中国人生活的一个方面。仁是一种善良愿望,而同情心则是人们互相理解的感情。我们现在要做的是,探讨中国人行善的前提下,欠缺同情心这个主题。

我们要牢牢记住,中国人口众多。这个帝国差不多所有地方都会定期发洪水,闹饥荒。中国人传宗接代的愿望是无法阻止的,能抑制人口增长的条件,在不少国家中发生作用,但在中国效果就不明显。赤贫者的孩子们也要早婚。而这些孩子又要生出许多孩子,好像他们糊口的粮食不在话下。由于这种种原因,结果使得大部分人只能现挣现吃,“双手刚挣来的东西,马上就得送进嘴里”,这话毫不夸张。为何随处可见打短工的人,这就不难解释了,也无法避免的。不管与哪个地方的中国人打交道,外国人立即就会感受到,差不多所有中国人手中都没有现钱。叫他们干活,他们首要条件就是付现金,干活就是为了吃,因为他们是“无产者”。甚至富人在碰到急事时,也常常弄不到最起码的现金。有一句意味深长的口头语,一个人拿钱应付官司、安排葬礼等事,叫做“度饥荒”,就像一个饥者急切寻求救助。除了钱势双全之人,谁都无法单独对付这类事情。贫困而又绝望,这是中华帝国最深刻的写照,而这个真相对人际间交往所产生的影响,对最肤浅的观察者而言,也是一眼就看得到。生存的忧虑,以及由此产生的各种习俗,即使在生存不那么艰难之时,人们也克勤克俭。在这个层次上,只有钱与粮这两个明显的事实。钱与粮是一对双圆心,构成中国帝国的这个椭圆,中国人的全部社会生活都围着这一对圆心旋转。

中华帝国的人民陷于贫困的深渊,他们常常为最起码的生存拼死拼活。对于他人所遭受的种种苦难,他们都已习以为常了。一个中国人,不管怎样仁义,实际上都无用,无法减轻所见苦难的千分之一,而灾荒之年的苦难又成倍地深重。一个有思想的中国人肯定会明白,减少苦难是毫无可能的,不管是个人的善心,还是政府的介入。所有这些,即便尽心尽力,也只能治标而不治本。他们的治疗手段,就像治疗伤寒病人,只分发一些小冰块——每个病人都只分到好几两,没有医院,没有食物,没有药品,没有护理。因此,毫不奇怪,中国人没有更仁慈的有实效的办法。没有体制、监测和管理,而善行居然还在继续,则更是不可思议。要是人们不断遇到无法抵御的灾难,这对即便最敏感的人所产生的结果,我们也是并不难预料的。每一场大战都证明这类事,初次看到流血,肚子上的神经会发生颤抖,留下深刻的印象;但这很快就会适应,接着就会变得相对麻木了。但看见一次,就会终生不忘。在中国,一场社会战争从不停息,大家对其恶果都已司空见惯了,最多只会关注片刻。

对残疾人的态度,最能说明中国人欠缺同情心。大家普遍觉得,跛子、盲人(特别是瞎了一只眼的人)、聋子、秃子、斜眼,都是要“敬而远之”。好像身体有欠缺,人品上也肯定有欠缺。根据我们的经验,上述之人在西方不仅不会受到刻薄的对待,而且还会让人们马上生出怜悯。而他们在中国,却被看做犯有说不出口的罪恶,才受到这样的惩罚,这种看法与古代犹太人不谋而合。

那些先天残疾或后天致残的“倒霉蛋”,不被人触到痛处,就活不下去。最和善的方式是提及其缺陷,以引起大伙的注目。药铺的伙计对一个病人说道:“麻子哥,你是哪个湾子的?”一个斜眼人经常会听见背后有人说“眼斜心歪”;光头人则经常会被人提醒:“十个秃子九个诈,剩下一个是哑巴。”类似白化病这样的缺陷,也会变成无聊人的笑料,嘲笑好像永远不会停息。像这样不幸的特别之人,必须一生逆来顺受,要想让自己开心,就得把嘲弄当做耳旁风。

对精神上有问题的人,中国人也坦率过头。“这个,”一位旁观者说,“是个傻瓜。”这个孩子也许并不“傻”,但这样不停地当面说他缺心眼,他那尚在萌芽的心智会很快因此枯萎。这样对待一切精神病人或其他病人也是很常见的。他们的“非凡”之处,行动上的细节,发病的原因,病情发作的模样,都要“大公无私”地分享,能当着病人的面一一抖落出来,而病人必须完全习惯于别人称他为“疯子”、“呆瓜”、“笨蛋”等等。

一个民族把生男孩当做头等大事,于是家里没男孩会不断受人唾骂,就不奇怪了。就像古犹太国,先知撤母耳的妈妈的“对头,大大激动她,要使她生气”(那时撒母耳尚未出世)。要是为了什么原因,或者什么也不为,一个母亲偷偷闷死了自己的孩子,这事让人知晓之后,大家也不会感到惊讶。

中国人欠缺同情心,在对待迎亲那天的新娘时也看得出来,其方式古怪。新娘通常年幼、胆小,突然处在陌生人的包围之中,当然害怕。尽管各地风俗不同,但这个可怜小女孩突然暴露在众目睽睽之下,却没人在乎她的感受。有些地方还允许掀起轿帘瞪眼瞅新娘。另外一些地方,不少还未出嫁的姑娘,在新娘子必经之路抢占一个高处,满手捧着草屑或米糠,泼撒在新娘子精心油过的头发上。当新娘子到达公婆家,起身出轿时,她得像一匹刚买来的马一样,被人评头品足,她的感觉会是什么样,不难料想。

中国人很注重礼仪,但他们居然意识不到那些让人不快的言语应该去避免。笔者有一个中国朋友,他根本没有意识到自己的话很不礼貌,他说初次看到外国人,最奇怪莫过于外国人长着满脸的大胡子,像猴子一样。他接着说:“现在我已很麻木了!”有人当着学生的面,要一位老师评价一下这些门徒,老师回答道,在他们面前,离门最近的学生最聪明,二十岁就会学业有成,但旁边那张桌子的两个孩子,是他见过最愚钝的。人们从没有意识到,这样的评论会给学生带来什么伤害。

中国人欠缺同情心,也表现在他们家庭生活的方方面面。不同家庭虽有不同,但本质上关系都不妙,很容易看到大多数中国家庭根本就不快乐。之所以不快乐,是因为缺乏感情上的联系,而这在我们看来,是家庭生活中最不可或缺的。中国家庭通常是个体的联合,联系在一起的永远是相同利益,也有不少互补的需求。最后的情形是,中国家庭并不像我们理念中的家庭,它里面没有同情心。

中国女孩,从生下来,就不太受重视。这一事实对她们的一生,影响深远,她们为欠缺同情心这一点经受了许多意味深长的事情。

妈妈和女儿生活在狭小的屋子里,这种中国式环境,自然会发生争吵,张嘴就骂是日常生活中一种惬意的自由。有一句有意思的谚语,懂得中国家庭的人会觉得意味深长:妈妈骂女儿,仍是亲闺女。女儿一旦出嫁,除了无法摆脱的血缘关系,就不再与娘家有什么牵连了。所有家谱上都没有女儿的名字。理由很自然:她不再是我家的女儿,而是别家的媳妇了。人的天性会使她有回娘家的需求,各地风俗不一,有的走得多,有的走得少。有的地方回娘家走得多住得长,还有的地方则回得越少越好。要是婆家有了丧事,则应该停止回娘家。但不管风俗如何不同,儿媳妇属于婆家的一员,这个原则没错。想要回娘家,就得带上不少活计去做,通常是大量的针线活,娘家人还得帮忙。每次都尽量带上孩子回去,这样做不光是为了管教孩子,免得他们变得顽劣,更主要的是,让这些小家伙尽可能在姥姥家多吃、多住。在女儿经常这样回娘家的地方,在女儿多的家庭,这种不断的袭扰,让娘家都感到头痛,令日常生活资源有着不能承受之重。因此,这类回归经常会受父兄们的阻止,母亲则暗中高兴。不过,由于各地风俗定下了一些回娘家的时节,比如在新年之后的特定日子以及特殊的节日等等,这类回归不好阻止。

妇女回到婆家,俗语就是“贼不跑空路”。她必须带点什么礼品给婆婆,一般都是食品。要是忽略这一老规矩,或没能带回礼品,不久就会上演一些戏剧性的场面。要是女儿是下嫁到穷人家,或者嫁去之后衰落了,要是她又有几位已成家的兄弟,她就会发现自己回娘家,用医生的话而言,就是“这东西碰不得”。娘家的几个儿媳与出嫁的几个女儿,她们之间准会有一场恶战,就像腓力斯人与以色列人的后裔,各自把某块地皮视作自己的地盘,而把对方当做入侵者。要是几个儿媳“占地为王”,她们会像腓力斯人那样,对无法消灭和驱逐的敌人进行征税。一个儿媳妇,被视为婆家全家的奴仆,这是她的本职工作。而要找奴仆,自然要找健壮和成年的,而且已经学会烧饭缝补这类女红,以及能在该地劳动谋生的手艺,而不愿要无力无能的小伢。我们知道有一个二十岁的姑娘,丰满而年轻,却嫁给了一个年龄只有她一半的瘦弱男孩,他们成亲之后的头几年,她很高兴照料这个男孩出天花,而天花是一种幼儿病。

中国媳妇的苦难,可以专门写上一章,而不是简略的一段。中国女子都要出嫁,一般在年幼的时候就出嫁。她们一生中有相当长一段时期完全受婆婆管制,而当我们意识到这一点,我们只是模模糊糊知道她们在家庭中受到虐待,忍受许多难以忍受的煎熬。自家父母对已出嫁的女儿管不了,只能对婆家进行一些警告,或者女儿自杀后索要一大笔丧葬费。要是老公把老婆打成重伤甚至殴毙,只要能举证她对公婆“不孝”,便可以逃脱法律的制裁。我们需要再说一下,年轻妻子的自杀很常见,有的地方,差不多就找不到几个最近没有发生这种事情的村庄。一个妈妈训斥已出嫁的女儿,她自杀未遂:“你有机会,为何没死过去?”没有什么话比这句话更让人生出同情心了。

几年前的《京报》,刊登了河南巡抚的一份奏折,无意说出了一个真相,父母杀子,以法律而言,有罪,但有一条规定,却使法律无用武之地:一个婆婆谋杀了她的儿媳妇,凶手出钱就能摆平。他上报的案例中,一个婆婆先用燃着的香烫她的童养媳,再用烧红的铁钳烙她的脸,最后,用热开水把她烫死。这份奏折里还提到几个类似的案件,由于写进奏折,肯定真实无疑。这种极端野蛮的事也许不多,但严重虐待而导致自杀或企图自杀的事却常见,以至于人们当时都懒得提及。笔者熟识的不少家庭,都出现过这种事。

当小妾的中国妇女,其命运也很糟糕。在那种家庭中,有快乐可言的人,真的没几个——常见的是不间断的吵闹与公开斗殴。“我们城中的市长,”一位定居中国的外国人写道,“他很有钱,并且学问深厚,多才多艺,管理老到,经典烂熟于心。但他经常干的却是坑、蒙、拐、骗、骂、抢,甚至以折磨他人为乐。他的一个妾逃跑被抓回来,被剥得一丝不挂,两脚倒吊在屋梁上,被打得死去活来。”

在中国,穷人没功夫管病。男人们完全不把妇女、孩子的病痛放在心上,经常任其发展,直到不治的地步,这或是因为没工夫去管,或是因为男人“拿不出药钱”。

在论及孝时,我们已看到,孝道的一个组成部分,就是幼儿无足轻重。幼儿的价值主要取决于他们会成为什么,而不是他们目前是什么,这是大多数西方国家的做法,但中国却相反。三个人出门在外,最年轻的总是首先承受劳累。最年轻的仆人,总是干最吃力的活。大伙在贫困中屡经煎熬,中国的男孩不堪忍受各种压迫,奋起反抗,常常离家出走,这就不奇怪了。那些决心逃走的孩子,差不多都能找到靠山。离家出走的原因多种多样,但据我们观察,最常见的原因是不停地被虐待。有这样一件事,一个男孩刚从斑疹伤寒中恢复,这种病人大病初愈之后,一般吃得很多,而家中的粗黑面食实在难吃,于是他便跑到当地的一个集市,大吃大喝,花了约莫二十美分。因此,他被父亲骂得狗血淋头,而他也就逃向满洲——各省少年眼中的福地,从此一去不复返。

美国诗人普伦蒂斯说过:男人是造物主的杰作,女人只是“一根鸡肋”。这种说法反映了中国妻子在家庭中的地位。婚姻的目的,对娘家而言,是可以不再养她。婆家的目的,则是传宗接代。这些目的是不会遭到斥责的,我们不能一味深究人的动机。但在中国,人们对这件事心知肚明。

中产家庭婚嫁的目的都这样,对贫民而言,这个动机就更明确了。人们通常如此评论寡妇重披嫁衣:“现在她不会饿饭了。”俗话说得好:再婚再嫁,就为吃饭;没有饭吃,一拍两散。在救济灾民时,经常能看到不少丈夫干脆扔下妻儿不顾,让他们去讨饭,或者饿死。许多情况下,媳妇被送回娘家,娘家有吃就吃上一口,娘家没吃就饿死。“她是你的女儿,你去管她吧。”还有这样的事,分发给哺乳妇女的救济粮,有时也被男人夺走,尽管这几例也许很少见。

同类推荐
  • 文化研究读本

    文化研究读本

    “文化研究”(Culture Studies)是目前北美和欧洲人文知识分子最为活跃的知识区域之一,正是通过文化研究,学院知识分子的智识活动溢出了大学校园之外,也溢出了传统的经典命题之外。文化研究关注的是阶级、性别、身份、传媒、大众文化等范围广泛的社会文本,它具有迫切的政治性和焦虑感,这就和传统的形式主义、唯美主义、精英主义乃至文学主义的要旨相冲突,因而带有左翼色彩。本书收集的论文刻写了文化研究发展中的最重要痕迹,堪称文化研究中的经典文献。
  • 山东竹枝词

    山东竹枝词

    《山东竹枝词》借用竹枝词这一古老民歌的形式,创作一部真实记录山东当代风俗史的作品,展现了山东的地域特色、人物风采、风景名胜等,作者在深入各地采风和考察的基础上,紧紧抓住了地域文化这条主线,突出了不同地域文化的特点和引领作用。如济南的泉水文化,济宁的孔孟文化,淄博的齐文化,临沂的红色文化,聊城的水城文化,泰安的泰山文化,莱芜的钢城文化,潍坊的风筝文化,东营的黄河口文化,青岛、日照的港口文化,烟台的海洋文化,威海的渔乡文化,荷泽的牡丹文化其中如泉水诗、渔家诗等还形成了一定规模和影响。即使地域文化特点并不突出的德州、滨州等地,由于选取从枣乡文化和退海之地的沧桑巨变等角度入手,同样写出了特点和情趣。
  • 菊与刀(译林人文精选)

    菊与刀(译林人文精选)

    本尼迪克特运用文化人类学的方法,用“菊”与“刀”两种颇具象征意义的事物来揭示日本文化和日本人性格的矛盾性和日本文化的双重性,从日本人的生活方式和历史事件入手分析了日本社会的等级、习俗、教育等,力图透析日本,富有深刻的哲理性和动人的艺术性。
  • 这是哪儿?北京!

    这是哪儿?北京!

    老猫在《这是哪儿?北京!》这部书里面展示的是一个他生活了几十年的林林总总、具体清晰的北京,有关于它的历史掌故,也有关于它的衣食住行,更有关于它的好玩与无奈。一句话:这是一个有烟火气也有故事的都市。这是一本关于北京的书。不是那种老先生、老北京的回忆式的书,也不是那种蚁族、北漂的憧憬式、奋斗征服式的书,而是一种记录。记录一下几十年间城市的变化,也记录形形色色在北京生活的人的心态。
  • 孟子一日一谈

    孟子一日一谈

    孟子用儒家“仁”与“智”的大手笔,为后世勾勒了整套的道德理念与人生规范,这种终极的人文关怀,对于我们现代人修身、处世、施政、生存等诸多方面,都极具有精神意义的指引作用。本书以原文、注释、译文、述评解读孟子的言行的形式,让读者感悟这位智者的政治观、人生观、价值观、伦理道德观,以祓除我们自身的人性弱点。孟子的思想是精神世界的一座高山,他充满思辨的语言为我们廓清了人性中混沌的迷雾,他睿智的思想为我们洞开了和谐的生存之门。走进孟子的世界里,体悟生活中的真谛和乐趣。
热门推荐
  • 年纪太大只好砍了重练

    年纪太大只好砍了重练

    生不逢时的电竞选手重生成为十四岁学渣少年,重走电竞之路,誓要登上电竞之巅峰,为国争光!
  • 谍海寻踪

    谍海寻踪

    世界第一兵书《孙子兵法》中有句名言:“知彼知己,百战不殆。”可见被称为“东方兵学鼻祖”的孙武很早就已经非常明确地认识到了“知”与“战”的内在联系和实施次序。即“知”与“战”二者为不可分割的统一体,只有先“知彼知己”,然后方能“百战不殆”。
  • 战争史:修订珍藏版

    战争史:修订珍藏版

    《战争史》是“我们时代最卓越的战争历史学家”约翰·基根写给文明世界每个普通人的经典之作,它以战争的起源和变迁为主线,跨越4000年的历史时空,讲述战争如何影响文明,以及战争如何改变人类社会的命运。从人类诞生之初,到人类进入现代世界,战争从未远离。战争是人类活动的重要组成,也是文明演变的主要动力。它不仅引发政治、经济、科技与文化的一系列变革,而且促进农耕文明、游牧文明、海洋文明的交流与融合。
  • 豪门禁爱:腹黑新贵别靠近

    豪门禁爱:腹黑新贵别靠近

    她被他强势地钉在墙上。“你想干什么?明明是你说的,以后我们是陌生人!”她怒了,他却淡淡:“我是说人前,现在是人后!”……继而紧追不舍:“我要你留在我的身边,只是,不是以妻子的身份!”……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
  • 科学之龙

    科学之龙

    异世界的魔力正在逐渐枯竭,主角接受了召唤,承担起了拯救魔法的任务。但是事情却迅速的开始朝着意料之外的方向发展...
  • 载水伊芳

    载水伊芳

    是意外,亦或是阴谋?她遇到了他们,她喜欢的各具特色的王子们,他们渐渐走近她的生活,直至成为她生命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她只想要简简单单生活,可是老天却不如她所愿,总是有人故意使坏。原来美男堆的生活并不是那么美好的,倒霉事一个接着一个,她不过是花痴、爱美色而已,至于让她成为女人公敌吗?--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不小心做了亲王妃

    不小心做了亲王妃

    亲亲抱抱举高高!黏人精王爷越来越放纵,难怪这么放肆,竟然先斩后奏请赐婚?惹出天大的麻烦,别怕,本王给你兜底。全世界都放弃你,无妨,本王给你依仗。王爷逼婚,她亲手射出三支箭:挡我者,死!“本王的王妃烈了点,还得好好调教。”腹黑王爷给与无条件的宠爱,宋瑾瑜,你所背负的一切,我都陪你!
  • 哑舍·零:秦失其鹿

    哑舍·零:秦失其鹿

    《哑舍·零》是畅销百万册的古风动漫幻想大作《哑舍》系列的前传,全文共12个故事,以12件古董为线索,穿插讲述了老板——即秦朝的上卿,十二岁称相的神童甘罗,在秦朝做太子侍读时与太子扶苏在险恶的深宫中相扶相持的少年往事与深厚情谊。为读者解答了老板为何会在漫长的岁月里,穿越时间的荒芜与寂寥,不知疲倦地寻找着扶苏的转世。即使时间淹没一切,曾在身边鲜活的事物都变作了历史,即使宇宙洪荒,万物毁灭,人与人的情谊始终永存。
  • 致青春中最美好的你

    致青春中最美好的你

    高三后高考完的夏季,她遇见了他,从此以后,她的生活里多了一份纯粹的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