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893800000056

第56章 “诺贝尔”:中国的旅程有多远?(1)

“大跃进”:中国高校主旋律

何为大学?大学者,大爱也。即一种宽松、宽容的环境,一种以人为本的爱心。只有这样才能请得来并且留得住大师。

清华大学曾任校长梅贻琦云:“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业也,有大师之谓也。”

大学并非物质上的简单堆砌,并非几幢高楼所能承载的,大学更需要的是一种内涵和精神。

这种精神是宽松自由的、开放的,是一种拥有深厚积淀的人文氛围,在这种氛围中学校和老师不再只注重于成果的量化考核,而是一种能够对老师学术的充分容忍,正如普林斯顿大学能够30年如一日容忍经济学家纳什一样;在这种氛围中学生和老师是一种融洽的师生关系,这种关系充满了人性的关怀,不再是冷漠的机械式的知识“输出”与“输入”的关系。

今天的大学似乎已经进入了“大跃进”时代,不断攀比的大学城、几所大学的大合并、一位教授带几十名研究生的大讲堂、最后酿成高校内部的偌大黑洞……构成了中国特色大学的特有景观,也引来了种种冷思考——

思考1大合并:“本”不变何来“质”变

近年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入,“做大”已经成为中国赶超世界一流大学的头等目标。在这种旗帜的号召下,全国各地出现了高校学校改名热、学科和专业设置求全趋同、纷纷占地建设第二校园等现象,实际上已形成一股愈演愈烈的高校重复建设风。业内人士甚至将它比喻成高教领域的一次“大跃进”。

新华社《焦点网谈》记者对高校大省陕西调查表明,“随着高校学科、专业及学生人数大量增加,许多原来在校生规模只有3000人左右的高校,普遍增到13万左右,于是西安的高校中出现了一股征地扩建新校区热潮”。“西安市长安区郭杜镇向南延伸到秦岭北麓的土地,已被高校征完。”“有的学校还没有建设计划,便先将征地圈起来。”

整合是社会发展的永恒主题。社会整合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不断的和有效的动力机制和活力表现。没有整合,就没有任何活力和动力,社会各子系统就不可能运动,社会就谈不上发展。因为,社会是一个不断运动着的有机体,它需要不断地运动、更新、调整,才能够适应大自然体系的客观发展规律,借以发展、壮大。社会整合后的成功与否,必须要在整合的实践中去检验。也正是这种不断的整合、检验、识别、协调、认同,融合,最后融为一个运动发展着的、具有强烈生命力的、可持续性发展的和具有创新精神的实体,不断推动着社会的前进。

中国建国以来的两次高校整合,都是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下,给中国高等教育带来了发展的契机。1952年—1960年的高等学校院系调整,是共和国诞生以后根据中国当时的实际状况,特别是国民经济结构的调整和建国后百废待兴的建设需要,针对专门建设人才的匮乏,相继建立了一批专业分工较细的理工学院和文理大学。高等学校的数量由建国时的几十所,发展到400多所;1952年的大学调整,按照时任教育部副部长周远清的话说是利大于弊,因为经过那次调整整个高等教育体系形成了。这种整合模式基本上是模仿苏联的办学模式。这些专业学院的建立,客观地说,为我国当时的经济建设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是符合国情国力的。

1992年—2000年的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是中国教育界第2次大的整合,就是曾经流行的“并校运动”,这次大规模的并校,它的利弊如何,目前,还很难下结论。就其并校的总体指导思想,是针对人才培养的模式单一、忽视学生个性发展、人文教育偏弱、知识结构贫乏、不利于创新意识的培养等弊病而采取的并校模式。

我国目前共有1000多所普通高校。过去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按照苏联模式,国家把大学分成教育部直属、中央各部委以及地方政府所属院校三大类,许多部委属大学基本上都是以行业为特色,设置学科和专业。类似像石油、纺织、轻工业、统计、邮电、农业、林业、矿业、冶金、建筑等院校,基本上是按照行政大区设立。

高等院校一哄而起,都在向多学科发展,都在向大而全迈进,无疑是出现在教育界的一次大跃进。这不仅违反教育规律和经济规律,而且也会导致我国教育质量的大滑坡。

就中国目前合并的高等学校的层次来看,教育专家分析存在着三个层面:第一层面是全国部属的重点大学,如60年代国家重点建设的60多所重点大学和90年代初实施的“211工程”和通过“211工程”评估的全国百所重点大学,被称之为“强强合并”;第二个层面省属或地方学院,由于过去的投入条件所限,只能在某些学科、某些领域有了较大的突破,被称之为“强弱合并”;第三个层面是系统内的地方学院和业余大学,被称之为“弱弱合并”。

人们担心的是,各高校的征地建设热会不会形成半拉子工程,重蹈20世纪60年代高校热的覆辙。

整合是一个艰难的过程。高校整合为学科建设的相互渗透、互补、交叉、融合提供了一个机会。目的是营造一个具有理工结合、文理渗透、工商法律共生、医学生物互补、文化资源共享的学术生态环境,这就是整合后的理想的综合大学模式。目前的高校整合中距离这个理想的环境还有一定的过程。

人们对于大学的概念已经逐渐锁定到一种共识上,那就是大学者,大规模也。这种扩张无异于企业的粗放式经营,只能带来短期的效益,付出的却是沉重的代价。

北大 “建世界一流大学”改革方案告诉我们,体制不动,一切都是一厢情愿的主观臆断,你甚至可以认为你在建设“宇宙一流大学”也没有多少人去反驳你。高校的官本位体制甚嚣尘上、教授在学校被奴役地位、学校官员的管理低素质、党务人员的横加干预、外行领导内行等状况不改变,任你怎么合并,任你出台再合理可行的改革方案,要在中国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只不过是痴人说梦而已。

思考2大讲堂:一个茶壶能敌几十个杯

薄薄一纸“研究生转导师申请表”,在上海交通大学9名博士研究生和他们的导师看来,却是如此沉重。一年前,上海交大电子信息技术学院9名博士生先后向学校要求更换导师王永成,到2003年7月,他们全部转到其他导师名下,但是“申请表”排在第一位的“转出导师意见”一栏,始终是一片空白。

王永成,66岁,信息处理专家,是一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三项国防预研及一项国家863计划的负责人。离开王永成前,9名博士生都在上海交大纳讯高科技应用有限公司“上班”,这家公司正是王永成的教学办公室,而王永成的妻子陈祖申是公司在工商部门注册登记的法人。

“我们决定更换导师,不是因为他让我们给他的公司干活,现在开公司的导师很多;也不是因为他给我们报酬太低,我们有些人并不缺钱;我们要走,是学术心态问题——对我们来说,他不是疏于指导,而是误人子弟!” 一位博士生如是说,“反过来是学生在不断开题答辩、毕业答辩时‘培训’了他……”王永成也承认自己“已不能编任何程序了,甚至不会打字了”。

通过由北师大管理学院公共管理系主任王建民组织的对北京20余所高等院校、研究机构研究生培养情况进行的调查显示,经济、法律、管理、金融等热门专业导师每人带20名以上的在校研究生是比较常见的现象,而带研究生最多的一位教授所带学生人数达到47人。

2004年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的硝烟刚刚淡去,根据教育部公布的信息,2004年全国研究生招生人数将达到33万,比2003年增长22%。连年大幅度的研究生扩招,已导致师资力量严重不足,随之而来的教师负担过重、研究生质量下滑等一系列“副作用”,也成为高校和教育部门苦苦求解的难题。

事实上,一些热门专业的热门导师带二三十个研究生根本不足为奇,有的导师甚至一届就带十几个。有人将研究生和导师之间的关系比喻为茶杯和茶壶,那么当30个茶杯围绕着1个茶壶的时候,茶壶有能力将他们都灌满水吗?

……近年来,有关博士生、硕士生与导师之间的新闻不断。

一位博士生导师对此颇有微词:“现在有些导师简直是胡搞!某些文科专业甚至出现了一个导师带三四十个博士(包括在职博士生)的现象。按规定博士论文字数不得少于10万字,而每个学生的论文在答辩前老师至少也应该看二三遍。”

种种现象我们不难看出,博士生教育体制多年来积弊颇深。相当一部分人评上博导后,就离开了科研第一线,利用自己掌握的学生、学术资源,把争取到的课题,全部转移到自己带的学生头上,自己则忙着继续跑项目、要经费,成了包工头。

“王永成们”也有苦衷:“现在学校没有下达的科研项目,主要靠教授从外面争取。学生总以为老师搞了许多项目,很有钱,他们哪里知道项目太难争取了!钱太难到位了!”

中国的在读博士生人数已经达到12万多人,仅次于美国和德国。按照教育部的规划,到2010年,中国授予博士学位的人数将达到5万人,跃居世界第一。中国人民大学顾海兵教授将这种现象形象地称为“大跃进”。

20年前,中国博士生导师的含金量是很高的。到了20世纪90年代,博士点和博士生的含金量便开始下降。老一代的博导退休了,去世了,他的博士授予权就转移到了本校本系本所本室的新一代人手里。如果新一代的导师也是国内公认的名家,博士点还算名副其实。但人们更多看到的不是青胜于蓝,而是二世而衰,乃至二世而亡。

东南大学有1445名博士生,博士生指导教师却不到200名。东南大学一位博士生说,该校每个博导平均要带十多个博士生,根本带不过来。

更为离奇的是,已经去世的某位百岁教授,在病中还指导12位博士生,真不知道他是如何指导的。而有些担任领导职务的博导或外聘博导,博士生一年都难见他们一面。

一位教授形象地举例称,现在的博士论文甚至出现《论菜市场在城市中的定位》这样不入流的论文。在这样的背景之下,蕴藏的是中国博士生教育的深刻危机。

以至一些名牌大学的博导发出“博士硕士生源不如本科生”的慨叹。更麻烦的是官员们也看上了博士、硕士头衔的好处,于是纷纷挤进来攻读在职博士、硕士,他们入学考试和普通考生就不是公平竞争。有人入了校,不上课,还有官员的毕业论文是秘书捉刀代笔。现在,中国博士生的整体学术水平,不但不如80年代前期的硕士生,能不能超过那时的本科生,也很难说。

本来,考察一个大学,特别是综合性研究性的大学,首先是衡量学术水平,学术思想活跃,能够在国际国内居于领先地位,有一批名教授,能够培养出好学生,就是好大学。一个大学办得好不好,同行自有公论,社会自有公论。现在,博士点硕士点的多少,就成了衡量大学地位的硬指标。一个大学,一个院系,一个学科,如果拿不下博士点,教学质量再高,学术成果再多,也是白搭。在这种气氛里,人们的兴奋点便从学术创新转向学术包装,转向争取什么级别的课题项目,拿到什么级别的刊物发表,用什么公关方式达到这个目的,而学术问题本身,却被冷落到一边。

学习动机一旦偏离了求知的目的,学习态度随之变化。代上课、代考试、代做论文比比皆是。

思考3大黑洞:象牙塔里的“学术蝗祸”

2003年初,位于南京的东南大学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顾冠群寝食难安,因为他的名字成了学术界的热门话题。

1月8日,著名学术打假网站新语丝网站发表一篇网文,揭露一篇署名“李仕峰、顾冠群”的论文剽窃了国外论文。李仕峰是顾冠群的博士生。很快,东南大学作出反应:李仕峰私自署上了顾冠群为第二作者,完全是“李个人行为”。因此,顾校长暂时从此事中摆脱出来。

不料,一波未平,数波又起。新语丝网站又连续发表文章称,另两篇署名李仕峰、顾冠群的论文同样是剽窃之作。紧接着,第四篇被认为有问题的论文又亮相新语丝。

在新语丝这个以学术打假著称的舞台上,聚光灯无情地照在了顾冠群身上。

据悉,事发当天,李仕峰电话告知在北京开会的顾院士后,顾彻夜未眠。

顾冠群院士是国内为数不多的从事中国早期网络研究的权威,1965年研究出中国第一台晶体管积分机,1988年他开发出X25通信控制器,打破了国外的垄断,参与主持中国科研网与中国教育科研网的建立,在学术界有威望,是江苏高校第一位民选校长。

顾冠群2002年9月23日在东南大学学科建设与研究生教育工作会议上发表题为《笃守诚信,保证和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的讲话时特别强调,“丑话说在前,经评审和核实后,学位论文确有抄袭和剽窃的,不仅要处理研究生,也要处理指导教师”。

非常不幸的是,这个“丑话”几个月后落到了他本人的身上。

“一方在真诚劳动,一方在假冒伪劣,这就是当前学术界的现实。”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副教授杨玉圣直指学术腐败。

连象牙之塔里学术界也不干净了,严重到什么程度呢?“上至名牌大学校长、院士,下至一般研究生,造假者越来越多,胆气越来越足,社会上鲜活的这全有,论文敢抄,数据敢伪造,假论文敢发,整本书都敢掠为己有,名家的敢偷,洋人的敢剽,评奖方面更是乌烟瘴气,裙带关系,收贿送礼,近水楼台先得月,评奖的学术委员会主任敢冒天下之大不韪把自己的著作评头奖……这一切使中国学术界在全世界面前黯然失色。”

北师大教授美国史和世界史的杨玉圣和新语丝网站“站长”方舟子博士以“学术打假”为已任,成果显赫。上海复旦大学教授申小龙算是被折腾得最多的一个,他的“青年才俊”、“语言学家”的光环在杨玉圣的网上和笔下被揭,由此引发更多的学者揭批打假,申小龙也因而被揭得精光,连博导和教授的帽子也弄丢了。

2004年6月2日,《中国青年报》刊发李纬娜《网上论文交易内幕调查》,文章披露了大量的大学生论文寻“枪手”触目惊心的事实。

网上签约写手被聘用的程序十分简单,只是一个形式而已。一般情况下,一封表达应聘意愿的Email之后,应聘者就会收到一封详尽的写作合同书和真实信息填写表,填写完毕并被对方确认后即成为其签约写手。签约时间一至三年不等。

写手提交的论文必须包括题目、目录、摘要、正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注释、参考文献、背景资料等信息,网站在客户确认论文质量后将通过银行一次性支付80%稿酬,待毕业论文在客户答辩确认后,或客户收到学术刊物用稿通知后,再支付剩余20%稿酬。

论文,作为衡量和表现某一专业领域内学习者对其专业理解和研究程度的非卖品,不仅标志一个人的专业水平、受教育程度,更是自身能力的体现。

同类推荐
  • 现代教学论

    现代教学论

    本书论述了教学的基本概念,人的发展与教育,教师与学生,教学过程及其理论,教学策略,教学模式,教学目标与评价,教学艺术与教学风格等内容。
  • 中古汉语判断句研究
  • 孩子你慢慢来:中外精彩教育故事选读

    孩子你慢慢来:中外精彩教育故事选读

    孔子曰:以责人之心责己,以恕己之心恕人。在新课改的今天,这话是如此地合适。当我们在寂寞的人生旅途中走来,我们要珍惜眼前盛开的每一朵花。抬头仰视它,千万不要低头的刹那间碰落。因为,每一朵都有它盛开的理由。“悲剧是永恒的”,人们常说这话讲得颇有道理。诚然,童年的许多次欢乐已随时间的流逝而渐渐褪色,而许多的痛苦永久异常清晰地萦绕心间,挥之不去。曾经看过这么一句话:宽容是生活的一种香味。多美啊!学生的任何一个错误,老师不可小视。为了不使他们的心离我们越来越远,我们应细心倾听他们的心声,宽容地给他们一个改错的机会,而不是一顿粗暴的打。
  • 质性社会学导论:基于本土经验的社会学话语体系建构(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

    质性社会学导论:基于本土经验的社会学话语体系建构(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

    本书采用由历史及现实到未来、由方法论到认识论再到本体论、由范式特征到话语体系再到本土路径的演进方式,层层深入展开论述,提出了“质性社会学”的基本内涵框架,初步建构起质性社会学话语体系。本书最重要的理论创新在于:吸收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借鉴现代自然科学最新进展,独创性提出“社会全息论”假说,这一理论有效破解了困扰经典社会学的“代表性悖论”,奠定了质性社会学科学的理论基础。
  • 欧美公共广播电视危机与变迁研究

    欧美公共广播电视危机与变迁研究

    公共广播电视制度自80多年前在英国问世以来,深受各国政界、学界和公众的关注。与私营商业广播电视相比,公共广播电视具有抵御不良政治和商业势为侵蚀、维护公民社会和公共领域的制度特点。本书以市场化背景下欧美公共广播电视的危机与变迁为研究命题,揭示了传播制度背后的政治经济思潮和权力影响,探索了公共广播电视与国家、市场和公民社会之间的互动关系,具有明显的创新性。
热门推荐
  • 二哥改河记

    二哥改河记

    后来我经常想,如果不是因为宋三妮子宋春莉,二哥就会进城当工人去了,他的命运或许就是另一种情况,更不会干出那件惊动天地的大事情。后来我也经常想,如果那件大事情没有半途夭折,二哥也不会同宋三妮子私奔,最终让她变成我二嫂。宋三妮子是焦坡村里的一枝花。宋三妮子的美丽就在她的腰肢和鼓胀着的胸脯上,那是让所有男人想入非非、心旌摇荡的。实际上,在我二哥要干那件大事情时,宋三妮子已经有了婆家,未婚夫是村支书焦老六的儿子焦玉柱。
  • 天价小女佣

    天价小女佣

    夏冉冉不敢相信,阔别七年的少爷又回来了。令她畏惧的少爷归来之后夺走了她的初吻,霸占她的一切。原本想要躲到月球也不想与之见面的,最后却结了。“穆少楠,我们离婚!”“夏冉冉,你的名字只能写在我家的户口本上!”--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王牌暗卫的护夫日常

    王牌暗卫的护夫日常

    带着记忆重生的吴莎,一直以为自己是言情小说里妥妥的女主角——一出生就遇上了全家被灭门,自己又被仇敌收养,成为了他的手下兼工具,这不是励志女主是什么?可是等她报了仇,成了新任皇室暗卫首领,助得七皇子夺得了皇位后,她还是孤身一人!她不是女主吗,这是怎么了?一定是因为她太沉迷工作,是时候抛开工作享受生活了(谈恋爱了)!!!。。。。。。。。。。。。。。。若干年后,当吴莎女扮男装出现在朝堂之上,与世族分庭抗礼时,她心下总会冒出许多困惑——她到底还能不能隐退?她家夫君能不能消停点别再给她找事?她怎么就嫁了这么个夫君?。在简介里连出场机会都没有的男猪淡笑不语~。在明枪暗箭和家长里短交织中【波澜不惊】的一生~
  • 仙神劫

    仙神劫

    仙是什么?神是什么?天下间修者无数,但是却没有一人能够回答。远古仙神不知所踪,是什么让永生不灭的神魔消逝?是什么封锁了于世同存,开天圣器‘神魔门’?亿万岁月之后,天凡踩着仙神遗迹,历经千劫万险,震慑诸天强敌,最终,一桩震惊天地的上古秘辛慢慢浮现人世间...
  • 巫师真界

    巫师真界

    原本一心痴迷于骑士的少年,在爷爷的坑蒙拐骗之下,误打误撞加入了一个巫师学院。好不容易改变了自己的观念,从此想成为一名巫师。可谁知却碰上个不鸟自己的导师,根本没有心情教他。“靠!那还怎么玩,老子不干了。”少年懊恼道。这是一个属于巫师的世界,一起来领略巫师的神奇与伟大。
  • 莫道不相离1

    莫道不相离1

    这篇故事的很多灵感来源于我的一些个人经历。分开差不多三年以后,因为一个偶然的机会,恢复了联系,聊着聊着,我发现她似乎忘了很多事情。忘了当年我曾有多么喜欢她;忘了当年我曾为她做过的那些傻事;忘了当年其实是她不要的我。一些记忆,好的或者坏的,开心的或者难过的,她都不怎么记得了。我不太喜欢遗忘,因为记忆不论好坏,都让你开始变成一个不一样的自己。所以总觉得,如果她忘了,那么至少自己总该记下些什么,才好……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
  • 青春有约(读者精品)

    青春有约(读者精品)

    要前进的青年们大抵想寻求一个导师。然而我敢说:他们将永远寻不到。寻不到倒是运气;自知的谢不敏,自许的果真识路么?凡自以为识路者,总过了“而立”之年,灰色可掬了,老态可掬了,圆稳而已,自己却误以为识路。假如真识路,自己就早进向他的目标,何至于还在做导师。
  • 澪之世界

    澪之世界

    直到结局都尘埃落定,所有的故事都不过是从零开始
  • 自觉自愿

    自觉自愿

    自觉自愿地工作比被动地接受工作指令更容易获得成功。当你把公司的每件事情当成自己的事来干,并自觉自愿地把它干好,将是老板最乐于看到的。要知道,没有一个消极、懒惰、寻找借口的员工会成为一个公司成一个组织不可或缺的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