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041900000005

第5章 上海·“1912年现象”论(1)

上海·“1912年现象”

本文入选2008年6月“上海·纽约都市文化与都市生活国际学术研讨会”,并在会上作主题演讲。

——大历史背景下的海派书画嬗变研究

引言:从“吴昌硕壬子岁以字行”说起

在观赏海派书画大师吴昌硕先生那些笔墨遒劲酣畅、气势郁勃豪迈的丹青翰墨时,经常能发现这样一方闲章:“吴昌硕壬子岁以字行”。究竟是什么原因,使当时已是69岁的老人弃名(俊卿)而以字(昌硕)行世?其中是否隐藏着风云激荡的历史往事,还是蕴藉着扑朔迷离的艺术玄机?这引起了我破译的兴趣。

农历壬子年,正是1912年。这一年,对吴昌硕个人来讲具有里程碑意义,他正式定居上海,完成了从艺术大师向海派艺术领袖的嬗变。而这一年,对于整个中国来讲,却具有翻天覆地的历史意义。腐朽没落的清王朝在辛亥革命的急风骤雨冲击下土崩瓦解,就在这年一元复始、万象更新的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职为临时大总统。是年成为中华民国元年。作为一种意识形态和艺术理念,闲章不闲,印为心声。此方“吴昌硕壬子岁以字行”的闲章,正是一位卓越而敏感的大师为当时刻下的时代印痕,也是为后人留下的历史密码,从中折射出了这位老人面对历史转变的心灵感应和笔墨反馈,亦为我们解读那个时代留下了精湛而宝贵的文化启示。

于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个最重要、最活跃、最强势的艺术流派——海派书画就这样与1912年邂逅。改朝换代,使当时已是“东南之都会,江海之通津”的上海,在社会性质、城市结构、经济形态乃至市民意识等方面产生了极大的变化。艺术史的研究重在发现艺术演变过程中重大转折的契机或是引起巨大变革的成因。诚如温尼·海德·米奈在著名的《艺术史的历史》中所说:“什么是艺术史?它从那里来?它的背景是由怎样的思想、制度和实践所写成的?”辛亥革命推翻了中国数千年的封建统治,使社会性质有了巨大的进步,这在一个更大的历史背景上,是一个根本性的转机与时代性的更新。历史地看,1912年为海派书画提供了一个高端发展的契机和创造辉煌的平台。为此,我称其为“1912年现象”。

一、民族工业发展黄金期的铺垫

从国际背景来看,1912年正处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列强放松了对东方的控制。而从国内背景来看,旧式封建生产关系被打破,新型的生产关系逐步建立,使近代上海工业,特别是民族工业迅速发展,使城市综合能力及市民经济有了较大的提升。“辛亥以后,民族工业进入发展的黄金时代。所谓黄金时代不仅指民族工业发展速度快,获利丰厚,而且也意味着这一时期民族工业发展所必需的原料、劳动力、资金融通,特别是市场所面临的形势都处于最有利的时期。”(《上海——一座现代化都市的编年史》)著名史学家白寿彝先生总主编的《中国通史·近代前编》中亦指出:“辛亥革命还解放了清朝专制统治禁锢下的生产力,为民国初年的资本主义经济进入较大规模发展的‘黄金时代’开辟了道路。”这个时期上海的棉纺织业、面粉业、机器制造业、化工业等都取得了很大的发展。一些富有创业眼光和奋斗精神的实业家也抓住了这个良好时机,将民族资本工业企业做大做强,如面粉、纺织大王荣宗敬、荣德生兄弟,煤炭大王刘鸿生,以创办大隆机器厂名世的严裕棠,灯泡大王胡西园,华生电器的创办人杨济川等,从而使上海成为全国经济的领头羊,进入了开埠后人口增长的迅猛期、经济发展的黄金期。正是在这个基础上,由于城市实力的提升,上海的投资环境得到改善,市政建设也开始实施。而从外来移民到都市市民的文化素质也得以初步提升,无论是从经济条件还是从文化水准来看,城市市民代表着一个新兴都市的意识观念。“市民当然是居住在城市里的人,但近代意义上市民是属于公共领域的概念,指的是城市自由民或公民。”(《上海通史》)这些都为城市工业的发展和文化的构建夯实了基础。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这些民族实业家中,有不少是海派书画的收购、收藏大户,如荣家、刘家、庞家等。

在这个历史阶段,上海新一代民族资本家开始崛起,他们与清末的实业家、绅商,如李平书、曾铸、王一亭、虞洽卿、伍廷芳、朱葆三、黄炎培、史量才等有所不同,大都有留学的背景,具有现代企业家的素质和开放办工业的理念。如和兴钢铁厂的陆伯鸿,厚生、德大两大纱厂的穆藕初等,他们引进了西方先进的管理方法及经营理念,使工厂在规模、设备及生产能力、产品质量上均处领先水平。诚如《中国通史·近代前编》中所述:“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反动统治,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民族资产阶级的政治地位和社会地位。以孙中山为首的南京临时政府制定了一系列的政策和法令,以保护和奖励工商业的发展。袁世凯窃取政权后,为了笼络资产阶级以赢得他们的支持,也把一些资产阶级上层的代表人物吸收到政府中来。资产阶级利用手中的权力,又制订出了一些有利于发展民族工业的政策和法令,逐步解除了某些对资产阶级的封建束缚。……这样,在1911年革命后,中国出现了兴办资本主义工业的热潮。”(《中国通史·11卷》)历史地看,正是上海民族工业的发展为海派书画这一民族艺术的兴盛作了经济上的铺垫和市场化的奠基。这就像当年扬州八怪的崛起凭借的是扬州盐商的钱袋。

二、远东金融中心的支撑

此时上海租界也取得了发展时机,外资开始集中投入,使之成为东南亚地区最大的国际投资市场,棉纺、造船、煤气、自来水、电车乃至唱片公司等纷纷崛起。同时,由于租界的独特性,大量资金又汇入上海。辛亥革命后,各地军阀混战而上海租界相对安全,这也促进了金融业的兴盛。晚清时期,外国银行开始进入上海,著名的有英国汇丰银行(1867)、美国花旗银行(1902)、法国东方汇理银行(1899)、比利时的华比银行(1902)、德国的德华银行(1899)、荷兰的荷兰银行(1903)、意大利的义品银行(1907)、日本的横滨金正银行(1893)。而中国第一家华资银行中国通商银行也于1897年5月27日在上海黄浦滩路6号(今中山东一路7号)开业。银行最主要的业务是吸收存款和进行融资,而汇丰银行从开办之初就大力吸收存款,为此曾开办过1元起存业务,特别是到了辛亥年后的1912年,大批清王朝的高官大吏及商绅贵族将钱款存入,再加中国政府的关税和盐税,使其存款猛增。“汇丰银行吸收存款之多,在远东也是首屈一指。其存款来源广泛,一是在华外资企业周转中的间歇资金和外国资本家的货币资金;二是1911年和1913年起开始保管中国政府的关税和盐税。同时,中国王公贵族、封疆大吏、富商豪绅等搜刮来的巨额存款也都保存在这里,因为汇丰银行当时被认为是保存私人财富最可靠最安全的地方。汇丰银行在中国的其他业务,如发行钞票、黄金买卖、国际汇兑、贷款等也十分成功。”(《上海》)

在辛亥革命后的1912年,华资银行中的中国银行上海分行以先进的现代市场意识运作,并敢于抵制北洋政府的停兑令,使业务向工商业靠拢,成为上海金融市场的中坚。而交通银行上海分行后来在实力派人物钱永铭的改组下,聘请本身既是实业家又是书法大家的张謇为总经理,业务也转向汇兑和工商业,发展较快。另外,1912年一些华资银行将总行集中迁至上海,如浙江兴业银行将总行迁沪,以商业汇兑、存放款为主要业务。浙江银行也在这一年将总行迁沪,胡济生任董事长,李铭任总经理。由此,上海成为华资银行集中地,和外资银行形成了对应。上海不仅成为中国的金融中心,亦是远东的金融中心,有“东方纽约”之称,而银行集中的江西路段被称为中国的“华尔街”。“上海黄金市场的交易量仅次于伦敦和纽约,超过法国、日本和印度任何一个城市。外汇市场也由于汇丰银行的巨大吞吐量,成交数量巨大。”(《上海》)经济的勃兴、金融的发达,为海派书画培养了市场,直接促使海派书画市场价格在这一年极大飙升,海派书画低价位的时代就此终结。

三、商业兴盛及三大购藏群体的人气

同类推荐
  • 数字艺术德性研究

    数字艺术德性研究

    当下数字艺术发展中出现的日趋严重的致瘾化、泛低俗化、高碳化、自由化和虚假化问题实际上是一个数字艺术德性失范的问题,而这一问题的本质在于数字艺术德性生成机制与原子艺术德性生成机制相比发生了重大嬗变。因此,阐明数字艺术德性本质,进而研发有利于数字艺术健康可持续发展的低碳路径就是本课题的基本研究目标。本课题有四个创新点:一是首创了“利他行动”德性本质观;二是首次阐明了数字艺术德性生成机制与原子艺术德性生成机制的异同;三是首次阐明了数字艺术生产德性、传播德性、消费德性、文本德性的不同本质及其互作关系;四是首创了低碳艺术理念,并阐明了其德性价值。本成果在国内外首次阐明了数字艺术德性的基本规律,开创性地建构了一整套关于数字艺术德性和低碳数字艺术的理论体系,这些研究开辟了当代伦理学研究的新领域,填补数字艺术伦理学研究的学术空白,增加了该学科的知识储备,初步形成了在国际上有一定影响的数字艺术中国学派。
  • 美的本质

    美的本质

    作者在书中探讨了古今中外的哲学家和美学家把意为“美的”中的“美”当成美是什么问题的“美”这一学术问题,根据自己总结的“神经元群理论”解决了在美学中一直争论不休的对动物来说是否有“美”与“美感”问题,并且驳斥了罗素的“自然界是无色无光无声无味的”这一被人们当成真理的理论。作者取得的这些理论成果,对解决美是什么问题或理解美是什么问题的答案来说,十分重要。本书也说明了,作者给出的美是什么问题的答案即“美”的定义,与事实符合。
  • 艺术百科知识博览

    艺术百科知识博览

    艺术家通过艺术创作来表现和传达其审美感受和审美理想,欣赏者通过艺术欣赏来获得美感,并满足自己的审美需要。出于一种朴素的愿望,为了让大家对艺术有一个基础性的认识和理解,王志艳精心编撰了《艺术百科知识博览》。
  • 美学与历史(中国艺术研究院学术文库)

    美学与历史(中国艺术研究院学术文库)

    《中国艺术研究院学术文库:美学与历史》主要包括“康德与美学史”“新时期以来的美学与知识分子”“反传统主义与现代化”“三个中国两次转型”“社会结构与话语权之争”等,这些论题既有理论深度,更有对现实社会的沉思。对推动美学及其中国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 中国古代文人画

    中国古代文人画

    文人画亦称“士夫画”,泛指中国封建社会中文人、士大夫所作之画,以别于民间画工和宫廷画院职业画家的绘画。苏轼第一个比较全面地阐明了文人画理论,对于文人画体系的形成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文人画是画中带有文人情趣,画外流露着文人思想的绘画。文人画在发展过程中,创作的主体始终是文人,创作的思想源泉是传统文化,在表现形式上,不断吸收宫廷和民问艺术,在复古和创新的交织中演进。
热门推荐
  • 黎先生你够了

    黎先生你够了

    帝都国际机场。“喂?老妈你在哪呢,我已经到了诶!”只见一位长相呆萌穿着黄色碎花裙的女孩……
  • 珏印

    珏印

    她有一个名字,叫婉月。是十八世纪顾氏家族里不受待见的四小姐。她逃出古宅,在旧小巷子昏迷,醒来后,竟然成了异世――圣珏大陆的一个女子。她身体的心脏处被“珏”印上代表身份和力量的月牙印。并其他三位王储――掌管北面的斯塔·皓邪,掌管西面的斯塔·辰,以及掌管南面的格·擎苍,有所不同,她的心脏背面,多出一个印子。而这个印子,与亿万年前被珏选出的主――魅月,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诅咒还在婉月失忆的时候继续祸害平民。奇怪的白面书生,时而出现,守护婉月。他是谁?神秘的龙神男子,虽不是王储,却在婉月和地位间游离不定。斯塔辰,与婉月打闹千年!究竟谁会成为主?婉月究竟是魅月之后,还是魅月转世,她究竟是谁?
  • 网游之寒冰骑士

    网游之寒冰骑士

    血雨夜,万物沉寂,刀光剑影,一朵寒冰之花,悄然绽放。永恒路,纷争四起,漫天黄沙。谁能执掌星辰变化,是彼岸之花,还是那一缕芳华。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
  • 荒谬的墙

    荒谬的墙

    关于智慧,关于理性,关于存在主义与荒诞主义关于自然,关于永恒,关于不停写作与拯救绝望……荒诞主义文学的集大成之作。加缪对人生提出的问题和思考,不断地穷尽现在的生活,撼动着无数人的心灵。
  • 圣光之神

    圣光之神

    这个世界上,有一种力量叫做圣光,是最神秘的力量之一,而拥有这种力量的主人公李小斌,凭借着这种力量,一步步化险为夷,并且向着神的道路出发……
  • 傲娇学霸太能撩

    傲娇学霸太能撩

    (本文一对一,男女主身心干净,不狗血,无误会,因为篇幅较短,所以通篇故事基本只围绕男女主展开,配角戏少)软弱自卑的江寻,暗恋,傲娇霸道的傅昀阳一封情书,将一切打落尘埃江寻:“我喜欢你,曾低进淤泥也甘之如饴”“可我,终究还是不配”傅昀阳:“我知道,我英俊潇洒,气质出众,让你压力山大。”“但是,云端太高,我也会害怕孤独,陪陪我,好吗?”坚强自信的江寻,喜欢,戏精粘人的傅昀阳江寻:“干吗?别咬了。”“都肿了,嘴巴好痛!”傅昀阳:“我看看……”“哪里肿了?不是一直都肉嘟嘟的吗?”“来……让哥哥再亲亲”“木马……”清冷孤独的江寻,放开,冷酷脆弱的傅昀阳江寻:“好久不见,联系方式就不加了,祝你们幸福”傅昀阳:“我的幸福,不需要你来祝福”“我的幸福,只需要你来填补”
  • 成长大于成功 选择重于努力大全集(超值金版)

    成长大于成功 选择重于努力大全集(超值金版)

    本书分为上下两篇,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帮你分析成长的意义、选择的价值,让你对自己有更清醒的认识、对人生有更完美的规划。你的每一步成长,都是在为自己的成功积蓄力量;你的每一个选择,都是在为自己的未来描绘希望。阅读《成长大于成功选择重于努力大全集(超值金版)》不仅可以帮你成就事业的辉煌,还将带你去追寻人生的幸福和完美!
  • 不想留不能留

    不想留不能留

    恶魔还是天使?杀人还是拯救?看透了一切,却必须继续走下去…笑着在地狱里盘旋,谁能看得到其中的真实?不想留,不能留,真的吗?他
  • 古风犹存

    古风犹存

    由陈益民编写的《古风犹存》遴选了20世纪20年代至40年代的一些名家发表在报刊上的散文佳作,按照文章内容的不同分为十二册,即《古风犹存》《陋俗与恶习》《小曲好唱》《读城记》《阿Q永远健在》《国病》《浮生百味》《玩物不丧志》《情爱告白》《文人与装鳖》《文章正宗》《大家评大家》。概言之,《古风犹存》中的这些文章主要与人生问题、社会问题和风土艺文诸方面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