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043300000010

第10章 教育问题的综合分析(2)

高钢在《遭遇美国教育》一书中说:“美国的小学虽然没有在课堂上对孩子们进行大量的知识灌输,但是,他们想方设法把孩子的眼光引向校园外那个无边无际的知识的海洋,他们要让孩子知道,生活的一切时间和空间都是他们学习的课堂。”我们常听说:国外中小学、大学的课程教学并不完全按照教材进行,课堂教学形式也多样化,甚至教师并不全部讲授书本上的知识,给学生安排很多课外阅读任务、演示讨论活动。类似的事情放在中国,很多人就会疑惑:不按教材怎么教学,老师是不是太不负责了。其实,老师正是通过这种过程中的启发和细节上的启迪,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和思考。学生真正需要得到的不仅包括知识,而且包括见识,从而具备“知”而“识”、“见”而“识”的能力。

传统文化的教育也陷入了“近亲繁殖”的尴尬境地。老祖宗在“见识”的基础上,通过深入思考和总结,形成很多文化经典。时至今日,绝大多数教育者只是传授先辈们的文化思想,在前人的基础上鲜有创新。脱离生活实际,经典文化则显得非常抽象,有的教师缺乏见识,只能理解皮毛,只得照本宣科地传授传统文化。因此,关于传统文化的讲授,“做什么”讲得多,“如何做”却讲得少,对学生道德、态度、习惯和思考的影响就更少。如此传授经典,再经典的文化思想也会如同嚼蜡,显得苍白无力。

(三)培养方法方面

本书前面提到:清华、北大乃至国内的任何大学都可与牛津、剑桥、哈佛等大学一样,使用相同的原版教材,讲授相同的知识。此外,按照国内教学评估的标准要求,在知识的系统性、规范性、内容讲解的仔细程度等方面,国外一流大学的教授似乎还不如国内的教授,可人才培养的质量却有着天壤之别。导致质量差距的根本原因不在于知识,而在于过程和方法。

我们的中小学、大学教育被归纳为填鸭式的教育。其实,填鸭式教育的核心在于只给学生的脑袋塞东西,只注重传授知识。从逻辑上说,这种教育方式与数千年前的“工匠学徒式”、西方归纳的“经院主义”人才培养方式并无二义。早在六百多年前,经院主义被归纳为“脱离实际生活的教学内容和呆读死记的教学方法,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要活动是死记硬背,任务只是记住教师的语言和背诵书中的教条,教学过程缺乏生机”刘新科:《国外教育发展史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因而遭批评和摒弃。

经院主义的培养方式在中小学、大学普遍被采用。从管理的角度看,很多管理者并未真正地理解教育,教育管理显得僵化、呆板,教学过程中灵活多样的手段、方法往往被视为异类的违规之举。更为可笑的是,有些教育专家也未必真正理解教育的本质,却使得这种方式成为教育评估、检查的重点。教师、教育管理者、教学督导和评估专家如此理解教育,不仅对教育发展没有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而且使这种方式被进一步“近亲繁殖”。当这种培养方式和教学方法被不断且广泛地“近亲繁殖”,教育早晚必出问题,我们就必定还需要在黑暗中探索更长的时间。

笔者曾听说,某学校要开设“烹饪”素质课,由于没有任何教师系统地学过“烹饪”技术,只得安排某教师讲授此课程。而该教师的课堂教学很精彩,把学生的口水都快讲出来了,但他却从未下过厨房炒过菜。请问该老师能培养出高水平的厨师吗?同样地,当下的很多教师,甚至包括大学教授,采用类似于这种在教室里教炒菜、开车和游泳的教学方法,即使他们的课堂教学很精彩、学生的考试成绩很优秀,他们能培养出一流的优秀人才吗?

(四)考评方法方面

考评是导向的方法和手段,对学习知识、培养能力、塑造人格等引导作用巨大。学校以考试成绩评价学生,本无可厚非,但教育目标的单一性和功利性,使得我们从小学,甚至幼儿园开始,到高中、大学、研究生乃至工作,逐步形成了这种只重视结果的思维模式,普遍采用可量化的成绩和绩效评价体系。

在二十岁以前,这种唯“分数”是图的教育导致了一系列的近亲繁殖恶果。首先,教师为了教知识而教知识,将主要心思和精力放在知识传授上,甚至出刁钻的考题,似乎只有这样才能体现出题者的水平,却很少在教学过程和方法上动心思、做文章。其次,学生为了分数、排名而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导致微观视野、单线思维、狭隘心胸,甚至敌视心态的形成。

我们应该理性地认识到:不同课程培养学生不同方面的能力。强行要求仅围绕书本知识进行考试,未免有失偏颇,尤其是只需要强记硬背就可获得高分的考试。很多大学的考试形式僵化,考题内容固化,从形式上要求每门课的考题类型各占多少分,甚至刚性地要求平时、期中、期末各占总评成绩的比例。学生可以整个学期不听课,只需期末临时抱佛脚,即可顺利过关。这种只重视教学形式和结果、轻视过程的考核、评估方式不断地被“近亲繁殖”,是不是我们形成并创新了一种“经院主义”的考评方法呢?

我们常听说国外的中小学、大学开展“探究式”教育,给学生布置大量的课外阅读材料,甚至小学就要求学生自学并做演示报告,期末考试占综合评价的比重不到30%。可我们的考试和评价方法常常会带来更严重且深层次的逻辑错误:采用量化的指标评价事物的抽象特性,只注重对结果的考评而不管其是否抄袭或剽窃。这种方法被广泛地近亲繁殖,如以GDP数字来评判官员的政绩。可是,事物的好坏、优劣等抽象特性可量化评估吗?宋江“以德服人”是好人,曹操奸诈狡猾就是十恶不赦的坏人吗?他们的“好”和“坏”可量化考评吗?

(五)其他方面

如果深入分析,我们还会发现:教育的其他方面都或多或少表现出近亲繁殖倾向,包括教育研究、素质教育、教育管理等。每个方面所出现的偏差,哪怕只是一丁点,通过长时间的积累,都可能产生巨大的综合影响,从而导致人才培养的理念和结果呈现出巨大差异。

很多大学都在研究教育,甚至开设本科教育专业。但有些教育研究者却从未上过讲台,就像为了创造GDP而创造GDP,他们为了研究教育而研究教育。因为缺乏实际的教学经验,他们无法从教育的过程、内涵等方面开展研究,以至于只能局限在“体制对教育的影响”这一思维层面。其研究成果对教育的过程改革、质量提升影响甚微,使很多研究陷入尴尬的境地。

从幼儿园、中小学到大学,素质教育被普遍提倡。可是,很多教育管理者、甚至教师还没弄明白何为“素质”,何为素质教育的内涵和核心,就开始大谈素质教育,倡导并实施素质教育。凡是抽象的概念总要具体化,方能落地实施,可素质教育一旦被具体化,就通常被简单化为唱唱歌、跳跳舞等课外活动。

教育管理旨在服务教育,使得教育更加规范化,以保证教育的质量。可相关部门对教育的理解和定位常局限于狭隘的认识。因此,相应的管理只能围绕教育形式是否规范、指标性结果的优劣等进行管理、监督、检查、考核,且管理的边界模糊不清。教育管理如此追逐功利性结果,不以人的培养为目标,没有从教育的内涵、过程进行挖掘、改革、管理和整治,致使教育管理看似越来越规范,但却越来越单一,可谓到了“黔驴技穷”的地步。

理性思考的缺失,使得现实社会的诸多方面都有那么一点“近亲繁殖”倾向。很多医生不动脑筋,只遵照书上的处方给病人看病;社会公共安全和卫生健康等方面的管理常常只关注结果,不注重过程。原本条块化兼刚性化的管理活动,其具体执行过程却取决于人,可以做到柔性化、人性化,但却常常出现“一管就死、一放就乱”现象。这是因为管理一旦被总结、形成规章制度后,极易刚性化、僵化而多年不变,甚至不同部门的规章制度相互模仿。执行者通常会脱离管理的根本出发点,仅仅为了管理而管理,有时甚至缺乏起码的道德感和责任心。其背后的逻辑与当下教育思维是何其相似!

同样,对知识的思考、提炼和总结也是柔性的过程。在本书撰写过程中,笔者难以将所思所想全部囊括在内。由此可推知,古代先贤们的所思所想也绝不只局限于《道德经》、《论语》或其他经典。然而,知识或经典一旦被总结并形成体系,人们便会走老路,使思维受限于已有的东西。于是近亲繁殖现象上演,过于关注已有结果而惰于思考,难以改进、发明和创新思想、知识和技术。

三、重结果轻过程

不管是在中小学,还是在大学,大多数教师很少关注知识的创造过程和应用方法。这种思维方式沿袭下来,使得很多研究生更为关心前沿思想、理论和技术,而不注重分析、思考和研究别人如何发现、研究和解决问题的方法、过程和思维等。他们缺乏自主的研究能力、想法和思路,只得抄袭或拼凑。甚至有些博士研究生读了8年,也无法独立开展研究,难以顺利完成博士论文。

如果说这种思维模式存在问题,那也是教育存在缺失所致。也许从婴幼儿开始的家庭教育就留下了“病根”。当这种教育方式被普遍地“近亲繁殖”,有些学生长大以后当了教师,也如此教育学生。以至于经过几十年的努力,我们培养了大批存在思维缺陷的愤青。

其实,教育本身属于复杂的系统工程问题。工程,简而言之,就是工作的过程。对任何工程而言,过程可控,结果可达,保证工程质量的核心是过程的管理和控制。通过知识学习,教育过程的控制管理包括两方面:一是学生理解知识的含义、形成过程、思考方法和知识运用能力,训练他们的思维方式;二是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价值观、人生观,养成良好的态度和习惯。

第二节 教育在中国的地位与缺失简析

一、知识分子是“老九”

在层次化的社会体系中,教育是基础,却因为不能直接带来经济效益、产生各种价值而被忽视。从诸子百家到儒家文化,我们在人类的驯化和文化发展方面曾经远远领先于西方国家。可是,延续几千年的层次化社会体系将教育工作者排行“老九”。传统教育主要服务于权力统治,从来没有站在人类发展、历史发展和文明进步的高度,将教育摆在政治核心或将教育从政治的桎梏解放出来。

如果说,我们几千年的封建社会从一个朝代更替到另一个朝代,政治体制只在原地踏步,而不是螺旋式地发展。那么也可以说,道统学说形成以后,几千年传统文化的教育与发展,只在原地转圈。

有人可能会说,我们曾经拥有四大发明和辉煌的历史文化。但是,四大发明都不是由权力机构支持、组织、系统地开展研究产生得到的,而是由一些当时并不入流的“工匠”发明创造的。因此,没有任何历史记载了发明的过程,甚至有的发明人、著名建筑或工艺作品设计者的名字都没有被记载,后人没能记住他们的名字,却用他们的创造申报各种遗产。

这不能不说是我们历史教育的一种悲哀。

四大发明是先辈们智慧的体现,也是对整个世界的贡献。这些发明源于社会需求,是技术结果、经验总结。得到这些结果必须经过多次实验、仔细观察、分析和总结。因此,真正体现智慧的,恰恰是发明的过程。我们没有记载这种探索、实验和研究的过程和经验,也没有形成相应的学科,更没有以此延伸发展,形成传承百年、以技术为核心的产业。西方发展科技、依托于技术发展产业以及根据科技的发展创立新兴学科专业的过程,在中国的历史上就未曾出现过。

现代科技、经济、哲学、法律、教育、管理、医学、艺术、音乐、心理学等学科专业,哪一个不是基于经验总结而形成的?其中的玄机以及我们与发达国家存在的差距,难道是知识和技术的原因?可这样的问题,我们的历史上又有谁深入地思考过?没有了思考,我们就只有困惑,所以,我们一直在困惑:我们的经济发展了,国力强大了,可为什么我们与诺贝尔奖无缘,为什么我们不能引领世界潮流?因为,我们关心的不是过程,而只是结果。我们可以把国外的先进技术、学科专业以及整个教育体系搬过来。但我们引进的仅仅是结果,却永远搬不来别人发明技术、创建学科专业、设计学科专业教育体系的过程。

不是我们不聪明,而是我们缺乏大聪明;不是我们不能学习、掌握新技术,而是我们不会创造、发明新技术。别人发明的东西,我们可以“山寨”它,但就是缺乏原创。因此,我们距离现代教育如此之远,当下的教育可以培养技术工人,如果寄希望于培养国际化大师,无疑是痴人说梦、天方夜谭。

二、教育的内涵是难以量化评价的

俗话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发展需要沉淀,需要有“前人栽树,后人乘凉”的长远意识。然而不幸的是,政府和社会对教育的评价通常采用非常功利的、形式单一的、结果可量化的离散性指标体系。

政府对教育的态度,实际上取决于在任主管的态度,进而决定了政府的办学指导方针和经费投入。对教育的投入也许能让官员留下清名,但清名却不能带来实惠。“学而优则仕”,担任政府部门的重要领导不仅可以“光宗耀祖”,而且很有面子、风光无限,还可能带来很多实惠。于是,当公务员、当领导成了很多人追逐的目标。

同类推荐
  • 家族教育的历史传承:以闽北地区为例

    家族教育的历史传承:以闽北地区为例

    闽北是闽越文化的摇篮,素有“闽邦邹鲁”和“道南理窟”之称,人文荟萃,文化繁荣,蕴藏着积淀深厚的文化遗存。本书以闽北家族教育为切入点,综合运用田野调查和多学科的研究方法,以大量文史资料为基础,系统梳理了闽北家族教育历史传承的发展脉络,为世人打开了一扇了解闽北家族教育和文化研究的窗口,弘扬了传统教育的正能量,为当代教育以及传统文化的传承提供了有益的借鉴与启示。
  • 北大人文课

    北大人文课

    北大人文泰斗畅言文化、美学、教育、哲学……高擎人文精神之大旗,体验独特的人文理念,感受大师们思想精髓的独特魅力。章太炎如何做到以人为本,季羡林怎样看待社会,周国平又有什么样的价值观……联系当下热点话题,涉及众多精神领域,谈人文思想、人文素养、人文关怀。本书借北大人文大师的智慧,深入探寻各个领域里深藏着的人文力量,立足生活、教育、文化、哲学、社会等各个方面,让读者把握当下,沐浴人文气息,修养人生智慧。也许你不能抵达大师的思想境界,但你能从中寻到一盏指引你前行的明灯,抵达人生的豁然之境。
  • 保定学院史话(中国史话·文化系列)

    保定学院史话(中国史话·文化系列)

    保定学院前身是1904年创立的保定初级师范学堂。110年来,保定学院熔铸了爱国担当、关心民瘼的光荣革命传统和德业兼修、知行并重的优良办学传统,培养了一大批作为国之栋梁的革命家、科学家、教育家、文学家和数以万计的在基础教育岗位辛勤耕耘的骨干教师。本书以丰富详实的史料,生动再现了保定学院作为“师范之范”而启民智、育贤才的历史轨迹,再现了一代代保定学院人与时俱进,为教育事业开新局、辟未来的奋进英姿。
  • 老观念,新观念

    老观念,新观念

    某份著名杂志的宣传语是“我们所有的努力,只是为了再新一点”。“新一点”是一份努力、一种跨越、一分灯火阑珊处回望时脱胎换骨的感悟。本书的总结出关于人生的100个观点,从老观点里挑出精髓,从新观点里迸出火花,让老观点不老,新观点更新。
  • 辜鸿铭:东西之中 (文化怪杰)

    辜鸿铭:东西之中 (文化怪杰)

    从晚明的波澜诡谲,到民国时期的风起云涌,历史孕生出许多独具特色的人文大家。真正的时代人物面孔始终是大众读者感兴趣的题材,本套丛书以近代文化怪杰为主题,集结十位文化名人,由专家分写,详述其不同于凡俗的言行。作者深入浅出,对文化名人中的怪杰现象究分析,以故事化哲理。图书叙述通俗,笔法精彩,立意新颖的同时具有严谨考为基础。兼具可读性与收藏性。民国人物及历史图书的热度始终在持续中升温,内容概有名人轶事类、今人印象类、崇古比今类等。
热门推荐
  • 每天读点经济学

    每天读点经济学

    你知道作为消费者,怎么做出消费决策吗?你知道作为厂家,怎么做出生产决策、怎么定价吗?你知道宏观经济是怎么运行的吗?你知道当前炙手可热的经济热点究竟是怎么回事吗?你知道理财的重要性和怎么理财吗?这些都是经济学的问题,经济学不但伟大,而且有趣,读过《每天读点经济学》,你就能体会到这一点。经济学是一门人人应该懂、人人都能懂、人人都会用的学问,拿起《每天读点经济学》,我们将带你畅游经济学的世界!
  • 西藏岁月系列丛书·源

    西藏岁月系列丛书·源

    《西藏岁月系列丛书:源》由张方、冰融所著,是一部反映援藏工作的报告文学。《西藏岁月系列丛书:源》介绍了主人公、援藏的水利专家张春荣为西藏的水利建设、公路建设以及西藏的发展做出贡献的先进事迹。作为老一代援藏专家,扎根边疆,发扬“老西藏精神”为后来的援藏者做出了榜样。作品重点介绍了张春荣进藏以后带领当地百姓治山、治水,改变当地面貌的具体事迹,感人至深。
  • 天问殇殃决

    天问殇殃决

    人本生而平等,却因世俗变迁有了等级之分,人们心中也逐渐有了统一的认识,但世界的本质到底是什么?在这个世界里将会有各种各样的人给你答案!
  • 从坟墓中爬出的大帝

    从坟墓中爬出的大帝

    重生浩然大世界万年归来,从坟墓中爬出。一身三分,看且看三位大帝,如何开启怼天怼地怼众生之路。
  • 篮坛星秀

    篮坛星秀

    不打兄弟篮球。不打养生篮球。不打快乐篮球。我只打征服篮球。什么叫征服?就是让人心服口服。
  • 功夫派5:进入功夫宝典

    功夫派5:进入功夫宝典

    因遭政变,南部大陆泽之国太子敖天欲去功夫城面见武圣求援,偶遇三小侠同行。武圣正与乔伊进行终极对抗,小侠们与敖天在混战中被吸入乔伊夺取的功夫宝典。他们在宝典里历经磨炼,在心智和武艺上都有不少收获。
  • 凰兮归去来

    凰兮归去来

    她是流落异界的九天凰女,是看似倍受宠爱的魔界公主,是他视若珍宝的初遇,亦是她默默守护的师妹。他是九重天上的天宠之子,无叶城中初次见面便对她情根深种。数千年的默默守护,却抵不过命运捉弄。究竟是仙魔异途抑或是天帝尊威不可侵犯,还是那永无止境的贪欲,又或是那比河山还坚固的爱意。让落花流水终成一场错付……本文古风轻虐玄幻,已完结,欢迎入坑。另有新书《楚流殇》已开,请多多关照。
  • 择仙录

    择仙录

    一本经书,一颗鱼珠,渔家少年走上择仙之路。择仙之路,将有无数个抉择由你决定。可生,可死,可救人于水火,亦可杀人越货,可历险,可得宝,选择不同,你的读书经历也全然不同。历经九九八十一难,炼化八八六十四道神符。且看何人能一命成仙!敢问少年,可敢择仙?仙友修仙群:715345713,弱水发红包群:695158917(需全订,上架前打赏一千进,上架后和全订保持一致。)
  • 夏娃一号(两性港湾丛书)

    夏娃一号(两性港湾丛书)

    瞧,在两性港湾里,有两条船,一条叫亚当号,一条叫夏娃号。它们轻轻相拥,幽幽唼喋,在远离风暴的地方创造风暴……哦,在两性港湾里,泊着亚当号、夏娃号。召唤它们的是港弯的温馨,托载它们的是永恒的波涛……本书是《两性港湾丛书》之—“夏娃一号”,书中所收录的散文作品,作者们用它们细腻的手笔,讲述了一个个充满回忆、温馨、浪漫、悲伤与欢乐的男女的内心世界和感情世界。
  • 等待的幸福

    等待的幸福

    他们是一群风华正茂的大学生,丰富的大学生活,亲如手足的友情,经历各种事情之后,他们是否依然如旧?谨以此书纪念已逝去的大学生活!********************************************************学虔是个有才气,深受女生喜爱的男孩,但是对于自己所爱却总是分不清楚,甚至不知道因为自己,所爱的人被伤得体无完肤,等到终于明白那一天他却已为人夫……亦昕,是个个性率直,心地善良,豪气的女孩。但对于爱,却有点胆怯和被动,由于一时的错过而导致的结果让她不敢再爱,等她的爱再次重逢时,她又怎样呢??******************************************************等待,是一种经历。这种经历必然而又无奈……等待,是一段成长。这段成长无声而又刻骨……等待,是一个过程。这个过程漫长却又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