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086800000003

第3章 源远流长的人海文化(2)

原始地球是一个很大的“火球”。在50亿~55亿年前,云状宇宙微粒和气态物质聚集在一起,形成了最初的地球。原始的地球,既无大气,也无海洋,是一个没有生命的世界。在地球形成后的最初几亿年里,由于地壳较薄,加上小天体不断轰击地球表面,地幔里的熔岩浆易于上涌喷出,因此,那时的地球到处是一片火海。在运动过程中逐渐冷却,地壳表面产生了一些皱褶;不断发生火山爆发和强烈地震,造成局部地区的地壳隆起或开裂;正是这些内、外因素的长期作用,形成了坑坑洼洼的地球表面,奠定了今日海、陆分布的大体地貌。

地球是一个高温实心的物体,在地球内高温、压力作用下,以火山喷发和地面溢出的形式将高温气体、岩浆、水蒸气及大量氯化钠等物体带入地表面和大气中。经过化合作用和阳光照射下分解,产生了一氧化碳、二氧化碳、氧、氮和水蒸气等物质,一起共同构成了最初的大气层。大气层中的水蒸气经过冷却凝聚成液态水,在地心的引力下,以降雨形式落到地面,滚烫的雨水持续降了几百万年,开始结存于地面洼处,不仅填满了所有的裂缝和鸿沟,而且覆盖了山地,甚至差不多整个南半球。千川万溪长期地汇集到大面积的原始洼地,在距今35亿年前的太古时代,逐渐形成了原始海洋。原始的海洋海水不多,约为今天海水量的1/10。另外,原始海洋的海水只是略带咸味,后来盐分才逐渐增多。经过水量和盐分的逐渐增加,以及地质历史的沧桑巨变,原始的海洋才逐渐形成如今的海洋。

还有一种说法认为,海水来自冰彗星雨。这是美国科学家提出的一种新的假说。这一理论是根据卫星提供的某些资料而得出的。1987年,科学家从卫星获得高清晰度的照片。在分析这些照片时,发现一些过去从未见到过的黑斑,或者说是“洞穴”。科学家认为,这些“洞穴”是冰彗星造成的。而且初步判断,冰彗星的直径多在20千米左右。大量的冰彗星进入地球大气层,可想而知,经过数亿年,或者更长的时间,地球表面会得到非常多的水,于是就形成今天的海洋。但是,这种理论也有它不足的地方。就是缺乏海洋在地球形成发育的机理过程,而且这方面的证据也很不充分。

那么,海洋到底是如何形成的,或者说,地球上的水究竟来自何方?只有当太阳系起源问题得到解决了,地球起源问题、地球上的海洋起源问题才能得到真正解决。

据美国1996年发射的卫星收集到的大量观测资料表明:宇宙中每天有几千枚重量达2万~4万千克的“宇宙雪球”,在运动过程和进入大气层后分解成了水汽,最后以降水形式落到地球。1983年,我国无锡地区曾降过一次“冰雨”,落下了许多小冰块。经过科学化验,惊人地发现它们竟是来自宇宙的陨冰,这就佐证了宇宙水也是积累海水的一个重要因素。

经水冲刷地壳和溶解地壳中的矿物质和盐类,海洋中的淡水逐渐溶解盐类而变成既咸又涩的海水。在10亿~15亿年前,海洋的体积和海水的盐度已接近现在海洋的特征。

海洋包裹着地球,表面积有3.6亿平方千米,占地球表面面积的71%,不管在哪个半球,海洋都是主体。所以,地球是一个名副其实的蓝色“水球”。

海洋是生命成长的摇篮

大约在38亿年前,地球在岩浆喷发、暴雨倾盆的剧痛中,在咆哮的海洋中,分娩出了最初的生命。生命在海洋里蔓延开来,它们爬上正在形成的陆地,又随着昆虫、鸟类飞上天空。生命的历史经历了地壳的缓慢变化和激烈动荡。它的生成离不开海洋和陆地的形成、地壳的隆起以及地形的侵蚀。有时,地理、气候、生态和遗传方面某些微小的变化也会对生命整体进程产生连锁反应。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没有水就没有生命。水在组成生物体中,按重量讲是占首位的。水参与了生命物质的构成,水是良好的溶剂,除少数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之外,大部分物质都溶解于水。而表现生命特征的各种新陈代谢过程,如吸收、排泄及一切生物化学反应,都需要在水溶液中才能进行。

1953年,美国芝加哥大学的尤里·米勒突发奇想,在烧瓶里加满氨、甲烷、氢和沸水的混合物,然后,再加上高压电力,让烧瓶里产生耀眼电光,噼里啪啦的声音,以便模拟出大气放电对原始海洋的轰击,产生形成生命的最初的有机物质,从而奠立了生命来源于海洋的现代研究基础。

到了现代,许多研究者认为,米勒的实验有些哗众取宠,它并没有真正再现生命形成年代的实际环境。这个理论最有力证据是地质学家的最新发现。他们从澳大利亚和南非的35亿年前的岩石中,发现了古老的菌类。哈佛大学古生物学家安德鲁·科诺尔说,化石中这些菌类,与今天的标本相差无几。所以生命一定是在35亿年前形成的。然而,在35亿年前,大气中主要成分是二氧化碳和氮,而非甲烷和氨。“氨和甲烷在大气中从来没有占过优势”宾州大学的大气科学家詹姆士·卡斯汀如是说。雷电也不再作为催化剂,据他认为,生命是在冰箱里形成的,不是在沸腾的大锅里诞生的。

40亿年前,太阳比现在弱30%,地球上被这样苍白的阳光照射,海洋就会结冰,冰面虽然把大部分阳光反射掉,但却保证了冰面以下不再冰结。早期与生命有关的化学反应,可以在冰层下面的水中发生。每隔数百万年,就有一颗小行星或其他天体撞击地球,使冰融化。冰下层的生物才能重见天日。这个“冰箱说”的优点在于,当娇嫩的生命正在形成时,冰层为其提供一个厚厚的保护层。另外,比较寒冰的环境也可以保证初生的有机分子活得长久一些。至于哪种说法更科学,可能还要一段时间的研究。

自从原始生命在海洋中诞生之后,荒凉死寂的地球别开生面,成了宇宙间的一颗明珠。但是,地球上的那些极简单的原始生命,发展成为今日“万类霜天竞自由”的生物界,经过了漫长的坎坷历程。海洋不仅孕育了原始生命,并且充当了生物成长与进化的摇篮。这是由于广漠的水域对初级生物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从本质上讲,包括人类在内的一切生物,都是由单个细胞组成的。

生命形成之初,当时的环境条件显然是相当恶劣的。地球上基本没有氧气,生物在缺氧的环境中生存。在原始大气层中,也没有现今存在着的能够吸收紫外线的臭氧层。从太阳上射出的紫外线,可以长驱直入,一直射到地面和海面上来。

什么是紫外线

自然界的主要紫外线光源是太阳,太阳光透过大气层时波长短于290纳米米的紫外线为大气层中的臭氧吸收掉。人工的紫外线光源有多种气体的电弧(如低压汞弧、高压汞弧),紫外线有化学作用能使照相底片感光,荧光作用强,日光灯、各种荧光灯和农业上用来诱杀害虫的黑光灯都是用紫外线激发荧光物质发光的。紫外线还可以防伪,紫外线还有生理作用,能杀菌、消毒、治疗皮肤病和软骨病等。紫外线的粒子性较强,能使各种金属产生光电效应。

在有机物向生命转化之时,紫外线曾起过积极的“催生”作用。“世界上一切事物无不具有两重性”,紫外线对已经形成的生命来说,却又具有严重的杀伤作用。值得庆幸的是,海水能够吸收、散射紫外线。深深的海水构成了防护紫外线的可靠屏障,保护了地球上最初的极其脆弱的幼小生命。

但是,温室里长不出傲霜的青松,优越的环境里育不出形态机能更加高级的物种。在海洋中,水藻长不成参天大树,鱼类也变不成翔空越涧的飞禽走兽,更谈不上人类的诞生。它们必须从动荡、流动的水中登上陆地才行。可是,要生物脱离海洋这种优越的环境向陆空发展,又谈何容易!只是在地球发展史上,由于海洋的沧桑之变,以及突然的灾难发生(如陨石击中地球),才会迫使植物、动物弃水登陆。此后,在与天斗,与地斗,与自己种群之间斗的过程中,逐步改变自己体内的诸因素,使生物各项器官适应已经变化了的环境。经过几十亿年的千回百折的历程,才演变成今日这样繁荣昌盛的生物世界。而人类的出现则是较近的事情。

古人类进化史上的“海猿说”

自古以来,人们就对人类的起源进行了无数的探索和求证,理论学说可谓众说纷纭,至今仍无定论,但在这众说之中,有一种学说颇使人感兴趣。有人认为,走出森林的地面猿,在成为狩猎猿之前,曾经历过长期的水上生活。它们曾去过热带海岸觅食。在那儿,它们发现了比平原地带更丰富、更诱人的食物资源。起初,它们在水坑或浅水中摸索,但渐渐游往深处,开始潜水找食。在此过程中,它们与其他回到海中的哺乳动物一样,褪去身上的毛层,只是因为头部露出水面,毛发才完好无损,以免遭日光辐射。后来,它们的工具变得有足够的威力时,它们就走出海岸摇篮,进入广阔的原野,成为狩猎猿。

什么是猿

猿是灵长目人猿总科动物的通称,包括两个科。虽然人们常把猿猴并称,有时候将猴也称为猿,而猿有时也会称做是猴,不过他们在生物学上是不同的动物。两者的主要区别在于猴有尾巴,而猿没有。在分类学上,人是猿的一种。早期猿类大约2500万年前开始出现。现代小猿在1800万年前出现,猩猩则出现于1400万年前,大猩猩出现于700年前,人类和黑猩猩则在300万~500万年前出现。

这就是人类进化史上的“海猿说”。1960年,英国人类学家爱利斯特·哈戴教授最先提出了这个轰动古人类学界的新颖学说。

起初,人们对哈戴的观点持反对态度。但是,随着研究工作的不断深入,支持这一学说的人渐渐多起来。

法国医生米高尔·奥登曾将人类和海豚、猿猴的某些行为做了对比,认为人类与猿猴之间的不同点很多,而大部分和水有关。

猿猴厌恶水,而人的婴儿几乎一出世就能游泳,妇女在水中分娩没有痛苦,而婴儿也喜欢水,并有游泳的本能。

猿猴不会流泪,而海豚和其他海洋哺乳动物有眼泪。人类是唯一的会流眼泪的灵长类动物,这和人类过去在水中的经历有关。

和猿猴不同,人具有潜水反射意识,会吃鱼。

猿猴无皮下脂肪,和人与海豚全然不同。人的躯体绝大部分是光滑的,和海洋哺乳动物相同。人的脊柱可以弯曲,和水中运动相适应,猿猴的脊柱是不能后伸的。

海豚也像人那样,由“接生婆”海豚用“手”迎接新生儿。这和猿猴不一样。

奥登还说:“各种宗教描述的天堂都离不开水。人们也都喜欢到海边去度假……如此种种,除了人类曾经有过在水中生活的经历,还有什么其他原因能说明水对人类有这么不可抗拒的吸引力呢?”

1983年,英国科学家戈顿和爱尔默在非洲阿玛塔等地,研究了和直立猿人化石一起出土的古代贝类,发现这些贝类都是生长在海洋深处的。他们认为,如果当时生活在这里的猿人不具备屏息潜水的本领,那么,它们是得不到这些贝类的。

澳大利亚生物学家彼立克·丹通教授,在对人类和其他哺乳动物体内盐分平衡的生理机制进行研究时发现,在这方面,人类和陆生哺乳动物不同。陆生哺乳动物对自身盐分的需求量有着精确的感觉。因此,摄入盐分也极有分寸。而人类对盐分的需求量感觉不大,摄入量往往高于身体的需求。如在一些国家,人们的盐分摄入量竟然超过人体需求量的15~20倍以上。人类的这一生理机能竟与水兽相似。如果人类在进化过程中不曾经历过含盐丰富的海洋环境,而始终生活在缺盐的森林草地,那么人类自然会具备与其他陆生哺乳动物相似的对食盐需求的机制。丹通教授的这一发现,无疑支持了哈戴的“海猿说”。

“海猿说”,是探索人类进化史的一个新学说,尽管目前还没有充分的证据确立这种学说的科学性,但是,这一学说,仍引起了人们的关注。这是因为,按照正统的人类进化理论,生活在距今1400万~800万年前的古猿是人类的远祖,而生活在距今400万~170万年前的南猿和生活在距今170万~20万年前的猿人则是人类的近祖。那么,这里就存在一个问题,古猿是怎样进化到南猿和猿人的?也就是说,在古猿之后,南猿之前这400万年的漫长历史长河中,人类的祖先是什么样子的?这一时期的化石资料几乎是空白。所以,“海猿说”是一个大胆的探索。相信有朝一日,人类会对此做出科学的解释。

人体的海洋印记

有人说,十月怀胎,胎儿在母体中孕育的过程,是人类进化史的缩影。

在人类诞生前的漫长岁月里,人类的祖先经历了无脊椎动物、鱼类、两栖类、爬行类和哺乳类的发展阶段,然后由哺乳动物的分支灵长类中的猿,进化到人类。

人体胚胎的发育,以极短暂的时间,再现了这个漫长的发展过程。

人的胚胎发育到大约1个月时,它的形状像鱼,四肢像鳍,颈两侧有鳃沟。

什么是鳍

鳍指鱼类和某些其他水生动物的类似翅或桨的附肢,起着推进、平衡及导向的作用。按其所在部位,可分为背鳍、臀鳍、尾鳍、胸鳍和腹鳍。

大约到2个月时,人的胚胎长出一条像两栖类和爬行类那样的尾巴,由10个左右的尾椎骨所组成。到3个月时才开始退化,剩下几个尾椎骨接合起来形成尾骨,以后被隐蔽在迅速成长起来的臀部折缝中,外表就看不到了。

同类推荐
  • 巧合未解之谜(世界未解之谜精编)

    巧合未解之谜(世界未解之谜精编)

    本书是《世界未解之谜精编》系列之一,该系列精心收集了众多千奇百怪、扑朔迷离的世界未解之谜,内容涉及宇宙、生物、地理、飞碟、人体、恐龙、宝藏、百慕大、历史、金字塔、文化等多个领域,书中令人耳目一新和不可思议的未解之谜,给予了人类新的思索。人类究竟创造了多少奇迹,又留下了多少谜团,有待我们进一步探索和研究……我们深信,通过不断的努力,未知一定会变为已知。让无数探寻声化做利刃,刺破一桩桩人类千年未解之谜。
  • 爱因斯坦自述

    爱因斯坦自述

    一个人的价值,应该看他贡献什么,而不应当看他取得什么。科学是永无止境的,它是一个永恒之谜。科学研究能破除迷信,因为它鼓励人们根据因果关系来思考和观察事物。一个人在科学探索的道路上走过弯路、犯过错误并不是坏事,更不是什么耻辱,要在实践中勇于承认和改正错误。
  • 权益维护篇(农民十万个怎么做)

    权益维护篇(农民十万个怎么做)

    本书着眼于为农民朋友解决现实生活中经常遇到的政策和法律难题,内容涵盖三个方面:一是解答关于农业生产产前、 产中、 产后的一些政策与法律问题;二是解答关涉农民民主权利的政策与法律问题;三是解答农民民生方面的政策与法律问题。
  • 地理地貌的变迁

    地理地貌的变迁

    揭开未解之谜的神秘面纱,探索扑朔迷离的科学疑云;让你身临其境,保受益无穷。书中还有不少观察和实践的设计,青少年读者们可以亲自动手,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对于广大青少年学习、掌握科学知识也是不可多得的良师益友。
  • 人类地球未解之谜

    人类地球未解之谜

    本读本是我们在新时期为当代青少年量身定做、专业打造的一套融科学性、知识性、趣味性为一体的全方位提升青少年素质水平的优秀图书。它涵盖了青少年在成长的重要时期不可或缺的科普知识,带领青少年探索神秘的大千世界,激发青少年对科学及未知空间的求知欲。我们希望以此引领青少年探求无穷的科学知识,让青少年在对知识的渴求与完善中不断成就自我。
热门推荐
  • 执掌神罚

    执掌神罚

    天劫自古归属天道,而天道无情,只会绝对的公平!可有时绝对的公平等于不公平...周无忌,一个华夏国的普通少年,天地间最大的幸运儿!得到神罚纹章,踏上成就有情天道的路途。天地虽大,神通者虽众!但尔等生死由吾掌控,不管你是神是圣!跟随主角的步伐,踏遍千奇百怪的位面,追随周无忌的成长,看他慢慢成长,最终成为有情天道。
  • 末世之极限系统

    末世之极限系统

    进化还是妹子,这是个问题简介无力,各位看官姥爷还请里边看
  • 蓝海传奇

    蓝海传奇

    穿越类爽文,没有无脑的爽,也没有揪心难受的剧情,以轻松的冒险故事为主。男主是个普通人,不是科学家也不是医生,没有投胎转世,就是开车不小心就穿越了。穿越后没有显赫的身世,没有掌握四大发明,没有得到公主的青睐,也没有得到神兽的蛋蛋,他穿越后很快就融入了当地生活,如果不是一时兴的决定,也许平平静静的在一个小镇做个公务员就结束人生了。他的传奇不是掠夺了多少资源,杀了多少人,他甚至没有亲手杀过人。被刀砍死的那你怪刀好吗?他只是个冒险者,虽然有点腹黑,但是很多人都评价——他是个好人!兄弟能把刀放下了么?
  • 铜笔

    铜笔

    道士鸿安越想越不明白,书侯先生怎么会亲自送一个日本人出门,而且,还竟然一直送到了山下,这可是从未有过的事情。自从移居茅仙道观,过起半隐居生活,在待人接物上,书侯先生一直恪守着一个规矩:熟不出门,生不下山。即亲朋故旧、达官贵人来访,一般只送出书房,顶多再陪着在院子里走几步;而书法中人慕名前来,不管是造诣颇深的行家,还是尚未觅得门径的青年,只要是第一次登门,书侯先生向例都要送到道观门外,但也只是送出大门而已,他是从不下山的。
  • 悬旌万里

    悬旌万里

    “你要深入江湖,做我最得力的棋子。”“我能得到什么?”“你将获得世间所有美好的东西,但不包括自由。”“我愿意!”……“现在,他哪里是一颗棋子?分明就是一颗种子!”……(路过的朋友,我们一起闯江湖、走天涯吧!)
  • 夜倾云凰:溺宠小兽妃

    夜倾云凰:溺宠小兽妃

    灵魂碎裂,分离各地。其中两份较大的两缕,一份为人,一份为凰。一人一凰皆为云婵,一朝七魂齐聚,天地为之变色。无论是屈辱,还是伤痛。她皆会踩在脚下,别人敬我一分,我敬他人十分;别人伤我一分,我灭他满门。在这修灵的苍灵大陆,以实力为尊,即使如此,我也只想和他再次回到那个地方。。。
  • 你若盛开,我来采摘

    你若盛开,我来采摘

    新婚之夜,我被未婚夫跟姑姑联手送上那个男人的床,被万人唾骂。众叛亲离,我不仅丢了财产、房子、公司,就连母亲也差一点失去。你们无情我便不义,我跳上那个传说中最恐怖的男人身上,勒住他的脖子说道:“小姑父,要不要跟我一起复仇?”殷司南脸全黑了:“你叫我什么,再叫一遍?”--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假如我的生命还剩七天

    假如我的生命还剩七天

    当踏入人生的快速列车,当生命只剩下短暂的七天,才发现许多的事情没有做,许多的事情还需要做,可短暂的时间能做些什么?能否不留下遗憾……
  • 所罗门VS洛德系列2:深蓝辩护

    所罗门VS洛德系列2:深蓝辩护

    不可多得的佳作。亚马逊销售冠军所罗门VS洛德系列之二。一艘游艇被冲上佛罗里达州基韦斯特岛的沙滩,艇上藏着十万美元现金,还有……一具尸体。所罗门和维多利亚共同接受了此案的委托,却各怀心思。所罗门将此作为联名事务所的起飞平台;维多利亚却希望借此案创立自己的律所。随后维多利亚的叔叔被控为谋杀嫌犯,她的前男友莫名回归更使案情复杂。那么这对冤家搭档究竟能否揭露真凶?凶手为何在度假天堂犯下此等罪恶,并且……不曾离开。
  • 充闾文集:龙墩上的悖论

    充闾文集:龙墩上的悖论

    充闾先生是一个有良好传统文化修养的学者,他曾读过私塾,也接受过现代学院教育。他对古代经典作品的熟知程度,给每一个接触过他或读过他作品的人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但他更是一个现代知识分子,他所具有的“现代意识”才有可能使他对熟知的传统文化和自身的存在有反省、检讨、坚持和发扬的愿望与能力。在“进与退”、“居与处”、“兼善天下”和“独善其身”的问题上,这个阶层的矛盾心态仍然在持久地延宕着。但在充闾先生的散文中,他不是以价值的尺度评价从政或为文。而是从人性的角度对不同的对象做出了拒绝或认同。就个人兴趣而言,充闾先生似乎更钟情于淡泊宁静的精神生活,这使他的创作更为纯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