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122200000003

第3章 中国教育批判——培养独立生存与竞争的能力(3)

在学校,老师为了提高升学率,不顾学生的感受,强压于学生头上各种资料,让学生节假日补课,不是采取积极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是制定出各种“残忍”的规章制度而迫使学生学习。如贵州省电建二公司子弟学校一英语老师考试前要求全班38个学生写保证,保证书上写清期中考试考多少分,如成绩达不到自己规定的标准,每差一分处以十元罚款。考试成绩出来后,李东方,桂猛,甘星江三个同学的考分分别是50.5分,36分,40分,距自己预定的分数分别差14.5分,24分,25分。按保证三人分别交罚款145元,240元,250元,但因交不出罚款又不敢对父亲说,三人一起外出打工途中,李东风发生车祸,造成全身多处骨折。

多么惨痛的教训!难道分数竟真的那么重要吗?分数能衡量一个人的一切吗?

上大学,如今已基本成为父母、教师及学生们全力以赴奋斗的目标。在这种一味强调学习好比什么都重要的环境中,孩子们在师长的重重“关爱“下,大多成了学习的“巨人“,生活的“矮子“。不少学生由于缺少锻炼加劳动能力的培养,近视眼的多,失眠的多,肥胖的多。

学生在家是饭来张口,衣来伸手。一旦他们离开师长的保护进入大学独立生活时,对生活、交往等方面涌现的新问题往往不知所措,并由此引发出心理疾病。

北京、江苏、江西、山东、广东、上海等省市的一些高校对大学生心理素质状况跟踪调查表明,大学生中有抑郁、焦虑、社会恐惧、自卑、过分依赖、神经衰弱等心理疾病的人数要高于一般的社会青年,这说明大学生是心理障碍高发人群。清华大学的樊富珉教授对清华毕业班学生所做的研究表明,约有60%的学生认为自己有心理压力,而且大部分学生对压力的处理没有信心。江西省仅2003年1月至10月,大学生因心理问题导致的恶性事件是2000年的3倍。这些调查表明,我国大学生存在心理问题的形势是严峻的,对于部分学生来说,形形色色的心理问题直接影响他们学业的顺利完成。

只重视传授应试的书本知识、应试的技能、应试的能力,无视学生的个性特点、个别差异和身心发展的内在要求。应试教育造成的后果是:应试教育强化训练强度,强迫学生读死书,造成中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严重影响青少年身心发展;导致学生学习水平严重分化,差生面扩大;引发学生恐学、厌学、逃学、辍学;造成师生关系紧张。应试教育用单一的课堂教学模式,大容量、高密度地向学生灌输知识,教师苦教,学生苦学,阻碍教学方法的改革;影响教师素质的提高。

四、教育目标不是以就业为取向,而是以获取知识和文凭为取向。

中国的教育不给孩子非常明确的就业目标取向,而扯什么知识、理想、文凭。知识、理想、文凭都是宝贵的文明价值,但是教育最重要的目的就是使自己的学生在现实社会中获得就业能力,取得谋生手段。就业是生存之本。一个学生如果在社会上无法谋生,即使拥有高学历又有什么用?相反,如果他生存得很好,文凭又有什么用?

在瑞士这个生活质量最高的国家,百分之七十的初中生毕业以后不上高中再上大学,而是直接进入职业高中,学习做手表、做军刀、做皮鞋。瑞士是一个以技术为最高价值的国家,职业高中毕业后找一份好工作,就能享受美好的生活,不需要再去上大学。

与中国的教育目标以获取知识和文凭为取向相反,美国的教育目标是以就业为取向。在未来职业的选择上,美国的一些做法很值得我们学习。

美国很多学校都要经常举办“择业日”,请各界人士(包括一些“三教九流”的人物)到学校里来,给学生介绍自己的职业,如律师、拍卖师、汽车推销员、警察、消防员、运动员、新闻记者、作家、企业家、技术员、会计师、药剂师等等。“择业日”给孩子带来的并不是了解各行各业的工作能有多少收入,而是每一个职业的特点,以及大人们是怎样通过自己的职业在社会上立足的。这样一来,孩子们的眼界就绝不仅仅局限于我们的“文科”、“理科”两个截然分开的社会,而是更为丰富多彩;他们对自己未来的职业选择也更为理性,更为多元化。你可以选择当总统、当老板,也可以选择当饲养员,当然也可以考虑开货车,打球,当推销员,当美发师,甚至去当家庭妇女。没有人会讥笑你“胸无大志”,更没有学校会有意去把各个职业分出高低优劣,他们充分尊重每一个学生的自主选择。

而与之相应的,是学校里的“职业兴趣分析”。在进高中之前,学校为学生进行“职业兴趣分析”,帮助学生在“想干什么”和“能干什么”之间进行评估,将自己的理想与现实之间建造一座稳固的桥梁。此外,把每年的4月22日设立为“带孩子上班日”,员工们可以在这一天将自己6岁到16岁的孩子带到单位上班,以便让孩子知道自己父母是如何工作的,是如何以自己的工作在社会上生存的。

通过这些活动,孩子们很小就对各种行业有所了解,对自己的人生有了规划,在进入社会后不至于无所适从,而是胸有成竹地“各就各位”。

再看看中国的教育,孩子们花费了大量时间学习的知识,大多是在真实生活中用不着的,而生活中真正需要学习的,却没有人教给我们。现实生活中确实有许多例子可以证明:得到好的教育和好的成绩并不能确保成功。实际上有许多成功人士在获得大学学位前就离开了学校,这些人中有通用电气公司的创始人托马斯·爱迪生、福特汽车公司的创始人亨利·福特、微软公司的创始人比尔·盖茨、CNN的创始人泰德·特纳、戴尔计算机公司的创始人米歇尔·戴尔、苹果电脑公司的创始人斯蒂夹·吉布斯等。

2001年美国耶鲁大学300周年校庆。这所在美国独立前已开办的世界顶级名校,在校庆典礼上请一位极端反对派作演讲。他就是当年被耶鲁大学开除、现在全球第二大软件公司“甲骨文“的行政总裁、世界第四富人艾里森。

艾里森说:“……所有哈佛大学、耶鲁大学的师生都自以为是成功者,其实你们全是失败者。因为你们自以为是在有过比尔·盖茨等优秀学生的大学读书为荣,但比尔·盖茨本人却并不以在哈佛读过书为荣。当今世界众多最优秀的人才不但不以哈佛、耶鲁为荣,而且坚决地舍弃这种荣耀。世界第一富比尔·盖茨中途在哈佛退学;世界第二富保尔·艾伦,根本就没有上过大学;世界第四富,就是我本人,艾里森,当年被耶鲁开除;世界第八富戴尔,只读过一年大学。微软总裁斯蒂夫·鲍尔默在财富榜上大概排十名左右。他与比尔·盖茨是同学,为什么两人的成就差那么一点呢?因为他读了一年研究生才恋恋不舍地退学。不过,在座的各位也不要太难过,你们还是很有希望的。你们的希望就是:经过这么多年的努力,你们终于赢得了为我们这些人——退学者、未读大学者、被开除者——打工的机会“

听了艾里森的演讲,你有何感想?当一个社会只把学习成绩和学历来作为“成功”的标准的时候,我们的思维就一定是被颠覆的。因为学习本身只是为今后的成功打下某种基础而已,但与成功本身毫无关系。一个在高考中数学考了144分的人并不能证明他今后会成为一个优秀的数学家;同时,一个在高考中语文考了130分的人同时证明不了他今后会成为一个优秀的作家。与此同时,即便是以各省市状元身份考入北大、清华的又能证明什么呢?大家想想看,被我们媒体一直猛炒的北大、清华的历届状元们,有几个日后成为大科学家、大作家以及大发明家抑或是大企业家的?

社会给了我们文凭的势利眼,我们就用这个文凭的势利眼来看待自己的前途。文凭诚可贵,能力更来钱。李嘉诚好像只有小学文凭。毛主席也没有上过大学哩。钻进文凭这个牛角尖里的人,只会死在文凭的死角里。

看一看知名财经杂志《福布斯》颁布的2003世界富豪排行榜,世界首富比尔·盖茨是哈佛大学的辍学生,拥有资产407亿美元;第四富豪保罗·艾伦是华盛顿大学的辍学生,个人资产201亿美元;第六富豪拉瑞·艾里森是伊利诺伊大学辍学生,个人资产166亿美元。

再看看《福布斯》2003中国大陆100富豪中的几位:排名第五的陈丽华个人资产5.6亿美元,高中学历;排名第六的叶立培资产达5.4亿美元,学历中专;排名第十一的周正毅,资产3.2亿美元,小学毕业;排名第十二的左宗申初中毕业,资产3亿美元……

看看中国当前的现象,博士硕士给中小学学历毕业的人当高级打工仔比比皆是。在浙江,很多成功的民营企业家学历都不高,甚至是小学毕业文化,但他们的企业依然蒸蒸日上。有时候他们的创业故事会引起人们对教育的怀疑。家财6亿人民币的杭州万事利集团总裁沈爱琴,初中学历;身价5.5亿人民币的宁波金轮集团总裁陆汉振,高中毕业;赫赫有名的正泰集团总裁南存辉与德力西董事局主席胡成中都只有小学文化程度。这些人手下不乏博士硕士等高学历人才。

假如我们的教育还停留在传授书本知识这样一个浅层次上,假如我们还沦陷在一种对考试状元的顶礼膜拜中,那实在是太可悲了!当一个民族都来哄抢一本文凭并视其为成功的时候,我们所丢失的不仅是一个民族应有的道德感和教养,更是失去了人之为本的东西。

阳光教授心理咨询工作室的刘金华告诉我们,一位女大学生,从小学、中学、大学一直是学习尖子,大学毕业后又被保送读研,老师和家长都对她寄予了厚望。即将毕业时,开始找工作的她却几次碰壁,她开始怀疑自己的能力,变得不愿意与同学交流。后来,她竟跳楼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巧克力之父弗斯·贝里一生几乎没进学校读过书,然而凭着灵活的头脑,他经营的乔治王巧克力公司,资产达98亿美元,在同行业名列世界第一。

2003年,乔治王公司获准登陆中国。消息一经发布,该公司在美国的总部信箱,就收到来自中国的400多份自荐信,它们大多是即将毕业的大学生发去的,他们要求进入中国分公司工作。

弗斯·贝里获知此事,非常高兴,可是在他阅读了这些信件后,却犹豫起来,因为在这400多份自荐信中,有300多人的学习成绩每科都在90分以上,并且有80%以上的学生曾担任过学生干部,从老师给他们写的评语看,每个学生的在校表现也都是尽善尽美的。

弗斯·贝里读完自荐信,没有对自荐者的诚信产生怀疑,他相信这一切都是真的。中国是一个重视教育的国家,中国学生无论在哪个国家读书,成绩好都是出了名的。不过,他觉得仅凭这些还不能确定谁有资格进入他的公司。他想,要在这些好学生中选一位适合自己公司的人,还必须测试点其他的东西,于是一份别具一格的问卷,被以回执的形式发回自荐者的信箱。

回执是这样写的:请你用一句最简洁的话,回答下面四位著名人士到底在说些什么?

1、1954年4月2日,苏黎世联邦工业大学建校100周年,邀请爱因斯坦回母校演讲,爱因斯坦在演讲中说了这么几句话:我学习成绩中等,按学校的标准,我算不上是个好学生,不过后来我发现,能忘掉在学校的东西,剩下的才是教育。

2、1984年10月6日,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丁肇中回母校清华大学演讲,在接受学生的提问时说了这么一句话:据我所知,在获得诺贝尔奖的90多位物理学家中,还没有一位在学校里经常考第一,经常考倒数第一的,倒有几位。

3、1999年3月21日,比尔·盖茨应邀回母校哈佛大学参加募捐会,在记者问他是否愿意继续学习、拿到哈佛的毕业证书时,盖茨向那位记者笑了一下,没有回答。

4、2001年5月21日,美国总统布什返回母校耶鲁大学,接受荣誉法学博士学位。由于当年他成绩平平,在被问到现在接受这项荣誉作何感想时,他说,对那些取得优异成绩的毕业生,我说“干得好“;对那些成绩较差的毕业生,我说“你可以去当总统“。

接到回执的400多名同学,均发回自己的答案。2003年3月10日,乔治王巧克力公司中国分公司在北京开业,有一位学生被通知参加开业庆典,他是这么回答的:学校里有高分低分之分,但校门外没有,校门外总是把校门里的一切打乱重排。

《北京文学》2002年第5期发表了一篇报告文学《从分数重压下救出的少年英才》,我读了好几遍,为这位母亲的独特教育方法和执着的信念所感动。这篇报告文学说的是:北京一家杂志的资深记者曲兰由于非常热爱本职工作,以致忽视了对儿子的关心和教育,后来因儿子令人头痛的学习成绩而导致离婚,离婚的痛楚促使她转而全身心投向儿子的学习,母子俩疲惫不堪痛苦不堪但得不偿失,费尽九牛二虎之力儿子最终却只考上了中专。万般无奈的母亲只得教儿子学电脑,不想以互联网为基础的数字化教育却让原本顽劣的儿子插上腾飞的翅膀:儿子不但因不屑于中专文凭毅然中途退学,有一天竟然还走上大学讲台给学历和年龄都高于自己的大学生讲课。更让人难以置信的是,年仅18岁的儿子因闯过了微软认证考试中难度最高的两项国际性考试而一跃成为令人羡慕的“亚洲最年轻的数据库专家“!

黎巴嫩诗人纪伯仑曾说:“如父母是张弓,孩子就是搭在弓上的箭”我认为这句话说得非常形象生动,诚然,孩子将来的成就如何,“射”向哪里,毫无疑问取决于父母这张“弓”的影响。愿我们的家长向曲兰学习,做一张合格的“弓”,把你们的孩子从分数重压下解救出来,让你们的孩子从文凭的死胡同里走出来,培养他们独立生存与竞争的能力,使他们成为一个真正能够在激烈竞争的社会上立足的人。

同类推荐
  • 送给孩子的健康心理书

    送给孩子的健康心理书

    从学习、青春期、行为习惯、情绪等方面,向读者介绍各类心理学规律,并且为孩子的成长提供各种心理修炼的方法,教育孩子要始终保持积极乐观的心理,正确对待生活及学习中的烦恼,化解生活和学习中的痛苦和郁闷,学会协调和家人、同学、朋友的矛盾纠纷,让自己的未来获得终极的幸福和成功。
  • 教子要读心理学:让孩子做最好的自己

    教子要读心理学:让孩子做最好的自己

    《教子要读心理学:让孩子做最好的自己》是从孩子的角度出发,利用大量生动有趣且具有哲理的小故事将你带入孩子的内心世界。
  • 男孩穷养,女孩富养(大全集)

    男孩穷养,女孩富养(大全集)

    “穷养儿子富养女”是中国家庭几千年来的育儿传统,包含着朴素而深刻的人生智慧,其道理可以很容易地从中国传统上男孩和女孩将来要在社会上承担的角色来解释。现代生理学、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的研究也表明,男孩和女孩天生就是不同的,在教育上必须区别对待,而“男孩穷养,女孩富养”的教育方法正契合了男孩与女孩的先天差异,有利于他们的后天成长。
  • 高知妈妈是如何培养孩子的

    高知妈妈是如何培养孩子的

    书总是一大摞一大摞地往家里搬,培训班、辅导班总是不停地报,这些虽然不是育儿高招,但却对孩子的成长环境和读书习惯起到了决定性作用,高知妈妈是一群热衷于孩子教育投资的人,高知妈妈如何培养孩子的旨在揭开高知育儿的神秘面纱,邀请大家走入高知育儿的神秘世界。
  • 美国父母这样教孩子自立

    美国父母这样教孩子自立

    孩子总有一天是要自立于社会,自立于人生,如果从小培养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自己的东西自己管、自己的生活自己安排的自我管理习惯,就能增强孩子行动的独立性、自主性、目的性和计划性,这对于孩子今后生活的幸福和成功有巨大的帮助。《美国父母这样教孩子自立》就为你提供了美国父母教育孩子自立的妙招,本书从八个方面为我们做了详细阐述,这也是美国孩子从很小就拥有很强自立能力的根本原因。希望对中国父母教育孩子有所借鉴,让孩子们都成为能走的出家门、跨的出国门、自立自强于世界的精英。
热门推荐
  • 华清宫

    华清宫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
  • 世界最具财富性的企业精英(2)

    世界最具财富性的企业精英(2)

    我的课外第一本书——震撼心灵阅读之旅经典文库,《阅读文库》编委会编。通过各种形式的故事和语言,讲述我们在成长中需要的知识。
  • 充闾文集:域外文缘

    充闾文集:域外文缘

    充闾先生是一个有良好传统文化修养的学者,他曾读过私塾,也接受过现代学院教育。他对古代经典作品的熟知程度,给每一个接触过他或读过他作品的人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但他更是一个现代知识分子,他所具有的“现代意识”才有可能使他对熟知的传统文化和自身的存在有反省、检讨、坚持和发扬的愿望与能力。在“进与退”、“居与处”、“兼善天下”和“独善其身”的问题上,这个阶层的矛盾心态仍然在持久地延宕着。但在充闾先生的散文中,他不是以价值的尺度评价从政或为文。而是从人性的角度对不同的对象做出了拒绝或认同。就个人兴趣而言,充闾先生似乎更钟情于淡泊宁静的精神生活,这使他的创作更为纯净。
  • 易局

    易局

    如果您对道的认识糊里糊涂可以阅读本书,如果您对大周天功法还在幻想之中可以阅读本书,如果您对世界观的构架犹豫不决且没有一个科学的界定可以阅读本书,如果您对传统文化一窍不通可以阅读本书,在这里都能找到较为准确答案。一场疫祸让世界永远变天了,生命与科学才是永恒不变话题。未知征途充满跌宕、事态在转折与某种暗知识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绝世理论从地球那旮旯上炸开了!猪脚在整体宇宙穿越中建立起星河文明。
  • 杀手穿越也逍遥:东颜惑世

    杀手穿越也逍遥:东颜惑世

    她是生杀予夺,热血强悍的女杀手。她是欲火重生,从烈狱归来的王者。她是风华绝代,才惊九州的睿王妃。当她背负血海深仇,化身修罗时,她勾勾唇角,嫣然浅笑,“我只想潇洒自若的过一世,可是偏偏有人谁妨碍了我的逍遥日子,既然如此我也不介意杀那么一两个人,又或者翻—手—覆—乾—坤—。”一步破霄风华立,万世芳名流存方。看谁与她能执手一生,笑看风云起。【本故事纯属虚构,如有雷同纯属巧合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
  • 四面楚歌

    四面楚歌

    本书选取了麦家多年最具代表性的小说作品,包含《黑记》、《四面楚歌》、《陈华南笔记本》、《两个富阳姑娘》等名篇。麦家的小说具有奇异的想象力和独创性,人物内心幽暗神秘,故事传奇曲折,充满悬念,多被改为影视作品。由他编剧的电视剧《暗算》和根据他小说改编的电影《风声》是掀起中国当代谍战影视狂潮的开山之作,影响巨大。
  • 注意力革命

    注意力革命

    注意力,是产品信息进入消费者心里的唯一通路。只有通过注意进入消费者的意识,才有可能引发消费者的好感和欲望,最终促成购买行为,实现销售。因此,不被注意,就等同于不存在。“用户注意力可以变现为钱”是众所周知的,可是大部分商家并不善于吸引消费者的注意力。在用户注意力趋于分散化的形势下,企业如何在社交平台、新媒体平台吸引更多的“粉丝”,并把“粉丝”的注意力转化购买意愿是本书的力量所在。
  • 病魔心理学

    病魔心理学

    有人说,生命,是一场孤独的跋涉,一个人走,一个人停,一个人流浪;一个人哭,一个人笑,一个人坚强。心理学泰斗弗洛伊德也认为,成年人的行为模式根源于童年。这也就意味着大家都有“病”的根源在于每个人自己。这种说法我很理解,却不完全赞同。因为它无法解释,多年前距离我们似乎还很遥远的拖延症、焦虑症、强迫症、抑郁症等病症,为何会在今天这个时代,突然像病毒一样,在这熙熙攘攘、人流不断的都市里,无声地蔓延,以至于让我们这个时代也贴上了“众症”的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