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149500000024

第24章 近现代对西湖的疏浚工作(1)

一、民国时期西湖治理情况

1911年辛亥革命以后,清王朝被推翻,延续了千年的帝制宣告终结。民国二年,杭州开始拆除旧旗营城墙,打破西湖湖滨一带的封禁,并把它开辟成新市场。这样,阻隔杭州城区与西湖的城墙逐渐被拆除,从此形成了城市与西湖紧密相依的格局。

1917年,西湖浚湖局改名西湖工程局,归浙江省政府管辖,并开始用新式机器船从事西湖的疏浚。

自清朝同治以后,由于世事纷乱,西湖长期懈于疏浚。到了民国初年,湖水淤浅,荒草丛生,里湖一带全是芦苇,外湖行船需用竹竿标出航道才能通行,船工称之“打竿儿”。如遇大风,游船误入淤地,就会“打浅滩儿”,进退两难。由于众多溪涧泥沙的淤积,加上周边农民和权势豪家的侵占,从清初以后,杨公堤以西已尽为桑田。抗日战争胜利后,民国浙江省政府决定建设西湖环湖马路。其中的西山路部分,除绕丁家山一段外,南、北两段都是在原杨公堤上建造,杨公堤的名字也被改掉,成为了西山路。

1927年,杭州市设立工务局。1928年,西湖工程局裁撤,疏浚西湖事宜改由杭州市政府工务局负责,常年设专职浚湖工人30名,机器挖泥船2条,捞草船2只,小船18只,每日约可挖湖泥、捞水草各110立方米。但是因为湖面广而人手少,因此疏浚的程度有限,只能维持现状,防止继续淤塞。

当时,正是筹备首届西湖博览会期间,西湖的疏浚、整治,事关杭州的形象,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重视和投入。但即便是这样,疏浚的范围和深度仍然很有限,只能遏制和拖延西湖水域淤塞的加剧,而无法做进一步的改善,事实上,即使是维持现状也勉为其难。西湖博览会以后,更由于时局多变、社会动荡不安、财政支绌而时浚时辍,西湖的淤塞情况,变得越来越严重了。

抗日战争杭州沦陷期间,敌伪杭州市政府设立西湖名胜管理处,主持西湖园林的保护、修理及导游事宜。1932年12月,日军占领杭州,此后西湖游客稀少,民生艰困,市民只能上山砍柴挖根烧饭,西湖四周群山因之几成秃顶,水土大量流失,西湖更日显淤塞。

1936起,在民国市政府征工服役工事中,列入疏浚西湖工程。1938年成立浚湖队,专事负责西湖捞草、清秽工作。当时其中的一艘机器挖泥船已沉入湖底不能使用,因此仅有一艘挖泥机船,只在外湖南部湖身壅塞最严重处进行局部疏浚。

抗战胜利后,百业凋敝,由于疏于清理,西湖淤浅也更为严重。到了20世纪40年代中、后期,湖水平均深度只有0.6米,游船过后会泛起阵阵泥浆。苏、白两堤上的桥梁大都已经损坏,堤基塌陷,一遇汛期,湖水漫至堤上,桃树、柳树如陷泽国。当时花港观鱼只剩3亩,残花败柳,一片荒凉。西湖水域的维持,专用大小船只不过30只,专职疏浚员工不过数十人,西湖的日常疏浚,已无以为继了。根据当时杭州市政当局的报告记载,从1945年至1949年3月,杭州市政府工务局仅挖泥10232立方米,割除湖中残荷水草累计3320亩,清除积污水草39623吨。

二、新中国成立后三次大规模西湖疏浚

由于长期得不到有效的治理,到1949年前后,西湖的淤泥积塞程度已经比较严重了。1949年5月杭州解放时,西湖及其周边的情况是:湖床增高,湖水平均深度只有0.55米,蓄水量仅三百余万立方米。湖底水草遍生,淤泥翻腾,大型游船只能循着几条固定的航道行驶,不能畅行游览。特别是湖的西南部大多已成了洼塘沼泽之地,杂草丛生,蚊蚋孳聚,一片荒芜。环湖曾经林木参天的群山到处是荒山秃岭,各个名胜古迹和园林绿化败落,一片萧瑟,对游客开放的名胜景点仅剩下了十多处。到20世纪50年代,西湖的面积缩小为九千二百余亩。随着西湖水面的缩小,西湖西部山水间的过渡带成为农田、水荡和荒地,有的成为人们居住和发展用地,自然景观和生态环境受到了严重破坏。

在近现代,西湖作为城市居民生活用水的功能已基本消失,也已不再是下游农田的灌溉水源,但作为一个位处市区的历史悠久的著名风景名胜湖泊,它的治理仍然受到极度的重视。新中国成立后,百废待兴,政府对于西湖也不遗余力地进行了多方面的治理工作,努力恢复其秀丽的湖光山色。从20世纪50年代以来,对西湖大规模的治理主要有三次。

1.第一次大规模疏浚

第一次较大规模的疏浚是在20世纪50年代。

全国解放伊始,政府即在1950年把治理西湖作为杭州城市建设的项目之一,列入国家投资计划。1951年,西湖疏浚整治被列为国家城市基本建设项目,杭州市人民政府并特设了疏浚西湖工程处,着手全面疏浚治理西湖。

这次疏浚从1952年开始。1952年,杭州市政府采用了“以工代赈”的方法,调集了的失业工人约八百人,组建起西湖疏浚施工队伍,开始有组织的西湖治理工作。这次治理,不再沿用历史上全靠人工挑挖的疏浚手段,而是采用了机械的链斗式挖泥船来挖掘湖泥。链斗式挖泥船是一种使用较早的老式挖泥船,它是利用一连串带有挖斗的斗链,借助导轮的带动,在斗桥上连续转动,使泥斗在水下挖泥并提升至水面以上,同时收放前、后、左、右所抛的锚缆,使船体前移或左右摆动来进行挖泥工作。这种挖泥船对土质的适应能力强,挖泥后水底比较平整;但在进行作业时,所占水域面积甚大,而且施工过程中需要拖船、泥驳等辅助船舶较多,同时作业时噪音很大。

疏浚工作从小南湖开始,具体疏浚时,首先用一艘链斗式挖泥船在湖中开挖,挖出的淤泥再由人工挑运,运送到南屏山麓今天的太子湾公园一带堆放。机械的链斗式挖泥船的挖泥速度显然非人力可比。由于挖泥船出泥很快,人工挑泥跟不上出泥的速度,虽然工人人数众多,后来又在堆泥区架设了建议铁轨,并且又采用人力翻斗车来推运湖泥,但还是赶不上挖泥船的速度,造成挖泥和运泥两大环节不能协调配合,因此在工程的初期,疏浚的进度很慢。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后来在上海江南造船厂和上海航道疏浚公司等企业的支援下,专门添置了一艘卸泥船和其他的一些设备,以跟上挖泥船的速度,加快了疏浚的步伐。到1954年,又增添了2艘链斗式挖泥船,同时配备8条运泥铁驳船、2条拖轮和吸泥船,以及抛锚船、煤水供应船等一系列辅助船只。如此,挖泥、运泥、排泥全部实现机械化操作,“实现了挖泥船挖泥———泥驳运泥———拖轮拖带泥驳到近岸停泊的吹泥船旁———将淤泥加水成为泥浆后吹送———经输泥管道排入堆土区的全程机械化操作”,基本结束了千年以来纯人工疏浚西湖的历史。

就在这次大规模疏浚进行期间,1955年秋冬,杭州长时期连续干旱无雨。久旱之后,湖水干涸,湖底淤泥龟裂。特别是岳湖一带,由于西湖最大的补充水源之金沙涧首先进入岳湖,涧水挟带来大量的山泥,在入湖口附近逐渐沉降下来,导致岳湖的湖床比其他几个湖区高,因此湖水干涸、湖泥淤积的情况更严重。利用西湖湖底朝天、湖泥露出、人员可以直接下去挑湖泥的时机,1956年1月,杭州市人民政府组织动员郊区农民和城市居民共七千余人,参加疏浚西湖淤泥的义务劳动,先后共有四万多人次挖泥运土。

在向中央申请并落实经费后,1956年又增加一个挖泥船组,两船组同时疏浚,疏浚的速度成倍提高了。1958年,建国后第一次大规模的西湖治理顺利竣工。在这次大规模的疏浚过程中,政府共投入资金437.64万元,挖出淤泥719.11万立方米,在挖去沉积湖底多年的淤泥后,西湖湖水平均深度达到1.808米,最深处达到2.6米;全湖的蓄水量也由疏浚前的三百多万立方米,增加到1027.19万立方米,增加了两倍多。挖出的淤泥大多堆积在环湖周围,填平了昭庆寺周围、清波公园、学士桥、汪庄、张苍水墓地四周及花港观鱼、赤山埠、眠牛山、刘庄、卧龙桥、茅家埠、金沙港、环碧桥、岳湖西等环绕西湖的田荡、洼地共18处;另外,还征用、借用古荡堆土土地166公顷,用来堆放淤泥。挖出的石块、砖瓦、碎片等则堆填在苏堤及湖中三岛周围,用以加固湖岸。

挖出的湖泥配合园林建设,堆填环湖低地洼塘,扩建、新建了公园,增加了绿地面积。湖床加深,蓄水量增加,调节了周边的小气候,对改善西湖环境起到了较好的作用。在疏浚湖泊的同时,还开展了大规模的绿化造林运动,使荒山秃岭重新披上了绿装,西湖风景区内的主要景点也初步恢复了景观。

2.第二次大规模疏浚

第一次大规模疏浚以后,西湖水域得以保持了比较好的水质和水位高度。但是,这次清淤,由于在生态环境认识上的局限,也存在着一定的缺陷。特别是湖底大量的淤泥被清挖殆尽,占塞湖面的大片葑草和其他过量生长的水生植物都被一并清除,导致西湖水体和生态系统的平衡受到一定的影响,使湖水的自净能力有所削弱。而自古以来生存在湖底淤泥中的一些古老的微生物,也会随着淤泥的挖净而面临灭绝的危险。另外,西湖上游溪流中夹带的泥沙入湖的问题也没有得到有效的解决,入湖水源中的泥沙长年累月地沉积在湖底,加之解放后,湖水上游和环湖地带的常住人口也逐渐增多,导致流入湖中的污水量也逐年增加,因此,数年以后,湖底的淤泥层又逐渐增厚,湖床也开始慢慢抬高,湖水深度又逐渐降到1.47米,沿湖岸许多地段的石墈也逐渐破损、坍塌,西湖面貌又逐渐变得残损了。于是,在1976年,政府将西湖治理工程列入国家建设计划,再次拨专款200万元,重设浚湖工程处,开始第二次大规模的疏浚西湖。

这次疏浚,计划再挖深0.5米,达到水深2米左右,除去离湖岸边沿20米左右疏挖成自然斜坡外,估计有土方200万立米。

1976年制定下第二次疏浚西湖的计划后,就开始筹备工作,订购疏浚工程船只,选择堆土区域,计划在1977年开始投产疏挖,到1980年完成,平均每年出土50万立方米。1980年工程完成后,仍保留疏浚设备,为今后经常性维护所需。

但是,当时刚刚结束长达10年的“文化大革命”,计划经济模式下种种束缚的惯性仍然存在。各种物资、设备十分紧缺,诸如疏浚湖泊所需的绞吸式挖泥船、接力泥泵、输泥钢管、拖轮等,都必须报请国家计划委员会和建设委员会等中央部门请求批准后才可能落实。在获得批准以后,还必须在船只、设备的生产厂家进行订制,然后制造完成交货后才能开工。因此直到1977年底,疏浚工程所必不可少的5台接力泥泵仍未到位,迫使疏浚工程延迟到1978年才正式开工。

在落实疏浚设备和物资的同时,新的西湖疏浚工程专业队伍也开始组建,成立了西湖疏浚工程处,具体负责对工程的管理。

从1978—1982年,第二次疏浚持续了5年时间。这次疏浚主要采用液压绞吸式挖泥船挖泥。绞吸式挖泥船是利用吸水管前端围绕吸水管装设旋转绞刀装置,将水底泥沙进行切割和搅动,再经吸泥管将绞起的泥沙物料,借助强大的泵力,输送到泥沙物料堆积场,整个挖泥、运泥、卸泥等工作过程可以一次性连续完成,是一种效率高、成本较低的挖泥船。而且,它船型不大,吃水浅,噪音小,维护保养简便,船只外形也比较美观。不过它的水上排泥浮管较长,施工期间有时可能会影响其他船只的行驶。

由于当时西湖沿岸都已绿化,环湖无处堆放淤泥,因此挖出的淤泥主要堆积在太子湾公园和黄龙饭店的洼地,把这两处都填平为止,直到因无泥浆堆场而停止。因此和第一次疏浚相比,这次疏浚的挖泥量不多,总共挖掘、清除淤泥为18.84万立方米。不过,虽然挖泥数量不多,但疏浚工程还是很快产生了效果,1980年后,湖水深度又上升到1.5米以上。

3.第三次大规模疏浚

1981年7月,西湖浚湖工程处和西湖养鱼场合并,成立了杭州市西湖水域管理处,其职责是对西湖水域的水体、水生动植物、湖面卫生和绿化、沿湖设施和船只进行专业养护和科学管理,疏浚工程成为管理处的日常任务之一。

1982年第二次大规模疏浚以后,对于西湖的治理,主要以日常的维护工作为主。从1981年到1992年,西湖水域管理处先后采用液压绞吸式挖泥船和液压反铲式挖泥船,对淤泥过厚或水质较差的岳湖、船埠头及船坞等处,进行局部性疏浚,共挖淤泥23.06万立方米。液压反铲式挖泥船是常用的内河疏浚机械,液压反向铲机组装在动力船上,挖掘顺利,挖取的淤泥呈自然状态,含水量低,浮泥在铲斗上举时大都漏去或在铲斗下挖时挤走,在挖掘中遇到垃圾都能装走,对于挖掘底泥是一种较好的机具。

同类推荐
  • 传统米制品加工技术

    传统米制品加工技术

    本书共分为六章,内容涵盖我国各地具有传统特色的米粉、米糕、米粥、米饼、油炸米制品、汤圆等米制品的加工技术,重点介绍了250多种具有代表性的米制食品加工实例的原料配方、技术要点和产品特色。本书内容详实,结构清晰,通俗易懂,注重实用技术与方法,具有较好的实用性。本书适合米制品加工企业、传统食品加工作坊的生产技术人员及食品餐饮从业人员使用,也适合广大城乡家庭使用。
  • 美国海军飞行员的成长历程

    美国海军飞行员的成长历程

    本书介绍了从一名普通的美国公民如何成长为海军飞行员的过程,包括对身体素质的要求、飞行前的航空教育、初级训练、在T-45教练机上的训练、直升机飞行员的训练、驾驶多发飞机飞行员的训练以及获得飞行证章等。同时介绍了各种培训课程和培训l器材,包括救生设备、各型教练机和模拟器,对不同阶段的培训内容和培训要求也有描述。
  • 生活与生态(和谐中华知识文库)

    生活与生态(和谐中华知识文库)

    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一个新的阶段。即工业文明之后的世界伦理社会化的文明形态:生态文明是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生态文明是以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文化伦理形态。
  • 豪赌三万英尺:空中客车挑战波音霸权

    豪赌三万英尺:空中客车挑战波音霸权

    本书详细地讲述了空中客车公司如何从一棵幼苗长成参天大树,以及从一个被美国飞机制造商嗤之以鼻的欧洲公司一步一个脚印地超过波音公司成为世界头号民用飞机制造商的艰难发展历程。在这漫长的过程中,公司既要面对美国制造商的强大压力,又要克服合作伙伴之间由于特殊的体制带来的种种矛盾和来自政治(包括政府)的种种压力,几乎是举步维艰,走一步摆三步。全书的戏剧性和故事性极强,空中客车公司每一次陷入绝境时令人叹息,每一次峰回路转又令人拍案叫绝,而折射出的经验与教训又使人回味无穷。本书可作为航空界管理与科研人员的参考读物。
  • 安全责任无小事

    安全责任无小事

    从胶济铁路火车脱轨到杭州地铁一号线塌陷,从深圳舞王俱乐部的特大火灾到致74人死亡的山西矿难,残酷的现实一次又一次地向我们证明,事故的发生总是由一点一滴的不安全因素积累而成的。安全系于人人,细节确保安全。只有人人负责安全责任,做好每一个安全细节,我们的生产才能够不受威胁。
热门推荐
  • 生存,并不是苟活:鲁迅传

    生存,并不是苟活:鲁迅传

    鲁迅在中国现代文学史、思想史上拥有独一无二的地位。毛泽东说:鲁迅为“中国的第一等圣人”、“现代中国的圣人”,“我算贤人,是圣人的学生”。本书记录了一个同学、同事、终身挚友眼中的鲁迅。许寿裳于日本留学期间与鲁迅相识,并结为终身挚友。鲁迅去世后,他多次撰写回忆文章,内容翔实,感情深挚,文笔淳厚。许寿裳笔下的鲁迅,不是神,而是人,是和我们一样的普通人;但另一方面,他和我们大多数人所习惯的人是不一样的,是一个特别的人,因为特别所以稀少,因为稀少所以我们需要鲁迅。许寿裳是最能理解鲁迅的同时代人,鲁迅的伴侣许广平在给许寿裳的信中说:“回忆之文,非师莫属!”
  • 青春韶颜荏苒:樱花败

    青春韶颜荏苒:樱花败

    她是一颗星,可以感染同类,可以璀璨星空。同校学长再耀眼也比不过她的不做声响。哪里来的怪胎,可以撼动他的地位?决斗!挑战!就算把学校搞个鸡飞狗跳,也要将她欺辱到底!天生的冤家,后生的奇葩。只是当星星坠落的时候,请忘记她曾来过……
  • 极简法律常识全知道

    极简法律常识全知道

    如今,人们的法律意识越来越强,运用法律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现象也越来越多。在当今的社会里,我们不仅要学法、守法,更重要的是“用法”,这才是懂法的最高境界。《极简法律常识全知道》囊括了婚姻、继承、物权、侵权、合同、民事诉讼、劳动、消费者权益、物业、治安等领域的生活常见问题,为您解决日常生活的法律难题提供权威帮助。
  • 瑾歌难唱

    瑾歌难唱

    游歌,将军府大小姐,鹿鸣山一霸,丞相府的少夫人。从小身患心疾,性格奇葩。喜欢女扮男装以调戏良家妇女or妇男为乐,把生活过的鸡飞狗跳是其毕生目标。无奈情路坎坷,为爱所伤。墨瑾瑜,丞相府公子,天下第一才子。为报母仇,用爱作赌注,原以为能让仇人痛不欲生,却不想是自己最先缴械投降。只是当时的他不明白,这其实不过是他为接近游歌为自己找的一个借口罢了。滚滚红尘中,谁又能说的清是谁先动了情,谁又是谁的劫?--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
  • 赤壁传

    赤壁传

    赤壁之战,曹孟德败军北还,江湖第一高手裘盛目睹了赤壁之战,在血河之中铸了一把赤壁剑!江湖一等高手凌虚风创了一套独步天下的赤壁剑法,为此,荆州世家大族顾家受到灭门惨案。只留得一女顾荣嫣为嵇康所成相知,后嵇康为晋王室杀害,为报家仇与情仇,顾荣嫣以杀手“沧云”之名创下刺客门派“沧云”。琅琊才子苏竟之曾同嵇康为友,识得顾荣嫣,为助顾荣嫣复仇,与同门师兄江湖一等刺客高手魏介相对抗,在因缘巧合之中卷进江湖门案,竟揭开紫云派道长为追求长生不老而挖心炼丹的秘密。。。。。。
  • The Philosophical Dictionary

    The Philosophical Dictionary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情深孕时:嫁给秦先生

    情深孕时:嫁给秦先生

    父亲入狱!被继母赶出家门!林欣怡在走投无路之时,遇到了传说中澜城最富有的权贵秦廉东,他对她伸出手来,“我帮你,不过你要用自己来交换。”可按辈分他算得上是叔叔辈的人,她有点蒙地说:“秦叔叔,不可以!”“不准叫叔叔!”秦廉东冷声命令。绝境之中不得不答应这场注定是忍辱负重的交易,她一直以为秦廉东不会想要她的心,想要的只是身体而已。所以当眼看着秦廉东挽着心爱之人将要步入婚姻殿堂时,她想他们的交易也该结束了。可他突然却出现,对她吼道:“交易还没终止,我的孩子你必须得生!”后来,每每情至深处时,她都会忍不住呢喃:“秦先生,余生我们要在一起!--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X图鉴

    X图鉴

    某一天,白沐风的手机里忽然出现了一款奇怪的游戏APP,诡异的是,它竟然无法删除!当白沐风因为好奇进入游戏后,他就再也无法抽身而出了……
  • 长公主之死

    长公主之死

    她要的,始终不止水落石出。而他要的,不过是今世无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