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151100000005

第5章 意识的现象本性与结构(3)

当我们使用内省去寻找我们主体性的开端时,我们发现这个对“我”的寻找超出了通常个性的(personhood)方面,而让我们越来越接近觉知本身。如果我们将这个内省观察的过程推向极致,那么甚至核心主体性自我的背景感也消融于觉知,因此,如果我们继续现象学地前进,那么我们发现这个“我”就等同于觉知:“我”=觉知。当我们从无意识的角度来看时,意识就是使原本处于无知无觉中的心智活动显现给该主体——这个显现能力就是觉知。

第二,觉知不同于且独立于觉知的内容。与里贝特一样,德克曼认为觉知并不是思想、情绪、意象、感觉、愿望、记忆等心智功能或内容。在德克曼看来,觉知确切地来说更像是一种“场地”(ground),心智的内容在这个场地上出现,在其中消失。

我用“觉知”一词意指这个所有体验的场地(ground)。任何描述它的企图最终都不过是对我们所觉知事物的描述。基于此,有些人认为觉知本身并不存在。但仔细的内省表明,觉知的对象——感觉、思想、记忆、意象和情绪——在不断地变化并彼此取代。相比之下,觉知始终独立于任何特定的心智内容。作为心智内容得以在其中出现的场地而言,觉知本身并不是一个可被内省观察的对象。觉知既不是一个对象也不是一个事物,它是无形无相的。“换言之,体验由观察者和被观察物组成。我们的感觉,我们的意象,我们的思想——这些我们借此参与和规定物理世界的心智活动——都是被观察物的一部分。相比之下,这个观察者——这个‘我’——要先于这一切;没有它,就没有存在的体验。如果觉知本身不存在,那么就不会有‘我’。存在会是‘我’(me),我的个性(personhood),我的社会和情绪同一性——但是没有‘我’(I),没有存在的透明的中心。”很显然,德克曼在这里所强调的“我”并非是单纯的主体,而是一个因觉知能力而具有自我感的“我”,一个进行觉知的“我”。在主体的无意识状态与有意识状态的前后对比中,我们可以看到,觉知所带来的转变:它使得生命主体获得了自我感,使得生命主体的经历成为了体验,具有了现象意识。

或许我们应该澄清无意识(非意识)功能的含义是什么以及它们如何与有意识的功能不同。有意识体验的首要特征是觉知。这是一个主体性的现象,你唯有成为具有该体验的个体,你才能通达它。要研究觉知,我们必须依赖于能够表明具有这种体验能力的人。当一个人对事件没有可报告的觉知时,我们把这种心理功能或事件视为无意识的。这个定义覆盖了各种可能的无意识的种类和水平,从全身麻醉到所谓潜意识(subconscious)。

2.5 自觉知

在有意识的体验中,作为“场地”的觉知不仅使客体意象(image of object)在其中显现出来,而一个有意识的体验同时将自身显现为有意识的,也就是说,在体验上觉知是自觉知(self-awareness)的。为了理解意识的自觉知特性,让我们想象一个由无意识向有意识转变的如下对比的情景。

当我从睡眠中醒来时,我外在环境或内在生活的一些部分开始“明亮”起来,一连串的事件在我的“心智空间”渐次呈现:我看见早春窗外摇曳的树枝;我听到窗外的鸟儿的啁啾;不知为何昨晚的梦境让我陷入某种思绪;而后猛然我又想起我是不是要上班迟到了;于是我就去看表,如此等等。尽管我并没有把这一切明白地告诉他人,也没有一个他者见证这一切,我也没有刻意地向自己提醒并自语:“我看见早春窗外摇曳的树枝”或“我听到窗外的鸟儿的啁啾”,如此等等。但在我醒后这段意象纷呈的时间里,我处于有意识状态的这种感觉(sense)是异常确定的,甚至是完全自明的;而且我也清楚,在这段时间里我的“心智空间”中并不另外地存在一种活动向我指明“我是有意识的”这一状态。

情况似乎是,在“我听到到鸟儿啁啾”的当下(present),在我觉知这些纷呈意象的当下,这份觉知也指向它自己。

为了更充分地阐明这一点,我们不妨再想象这样的情景:我看见窗外一只海鸥在盘旋。我能看见海鸥,当然我也能把目光收回而低下头看自己。但我如何去看这个使得海鸥和我都在其中得以显现的那个“看”本身呢?不难理解,这个“看”本身并不像海鸥和一个有形质的我的身体那样能成为一个客体,相反,它恰恰是使这些客体得以看到的那个“东西”。此外,在体验上,并没有另外一个看使得这个“看”本身被看到。我们还可再想想一个思想的情形:我在想我幼年同窗。同样地,我如何去想这个使得幼年同窗和我自己都在其中得以呈现的那个“想”本身呢?显然,“想”本身并不是一个类似客体意象(image of object)或意向客体(intentional object)(这个例子中即“幼年同窗”)的“东西”。而且在体验上,并没有另外一个想使得这个“想”本身被想到。我们也可以设想听、尝、闻、触、受的情形。觉知既不是体验中显现的意象,也不是由另一个觉知将之作为意象而呈现于其中的“东西”。确切地说,它是在客体意象显现的当下自身也被显现的那个显现。

觉知的自觉知表明,意识是自呈现的(self-presenting)和反身性(reflexive)的。意识体验的自呈现是该体验的内在结构,而不是体验之外的一个额外或分离的心智活动。

2.6 “光”隐喻

对于意识,一个比“场地”更好的隐喻是“光”或“光亮空间”:当物体进入光亮空间时,不仅物体被照亮,而且光亮空间本身原本就是明亮的——它无需另外的光源来照亮它。这个隐喻能形象地展示出意识的觉知及其自觉知的特性。

达马西奥曾经说过:“进入光亮也是对意识、对有知晓力的心智(knowing mind)的诞生、对自我感简洁而又卓越地进入心智世界的一个强有力的隐喻。”用光来形容意识在东西方的文化中是非常普遍的。

劳瑞斯(S.Laureys)提出,描述意识需要两个主要成分或“坐标”:觉知和清醒。“意识不是要么有要么无,而是处于不同的意识状态。意识是有程度的。”当我们说“光”是形容意识的一个强有力的隐喻时,我们最好不要把它看作人们通常使用的仅有开和关两档的发光器——要么亮,要么灭。因为这会掩盖人们日常所熟悉的程度上的渐变,譬如睡眼惺忪或昏昏欲睡,它们当然会使觉知的清晰度减弱,但是觉知在这时并没有完全消失。因此,只有两档的发光器并不是一个恰当的类比,具有连续调节光强的发光器才更接近于劳瑞斯所绘的意识坐标。根据这个二维的坐标,我们可以恰当地把清醒比作发光器的调节开关,而觉知就是这个发光器发出的光。可是正像劳瑞斯的坐标图所表明的,清醒始终是正常觉知(除梦外)的必要条件。

2.7 觉知与反思

通过与无意识现象的对比,我们明确了意识的独特性在于觉知及其自觉知,然而要更好地理解觉知,我们还需要对比意识与反思这两个范畴的异同。

觉知的反身性让我们触及一个必须澄清的理论问题:即对一个有意识的体验状态——我觉知到(X),例如,“我听到窗外的鸟儿的啁啾”——而言,要使其成为有意识的心智状态,那么其结构是否必然是“我知道‘我觉知到(X)’”(例如,“我知道‘我听到窗外的鸟儿的啁啾’”)吗?这个问题涉及意识与反思的关系。上述问题的核心是:一个有意识的心智状态是否必然是反思式的?或者换言之,反思是一个心智状态成为有意识的前提吗?

为了澄清这个问题,我们将对心不在焉司机的心智活动进程进行分析。

心不在焉、走神或心智游移(mind-wandering)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心智现象,它甚至占据了我们心智生活的大部分时光。一个很简单的静心(meditation)实验就能说明走神是多么容易发生。譬如在你面前摆一只有秒针的表,然后你将视线专注在秒针上,你不难发现:你无法持续保持你的专注,开始时你甚至保持不了几秒,你就会走神,你会迷失在很多的念头中,你被这些念头所占据,你沉浸在它们里面,随后是一个念头跳到另一个念头的一连串的联想,可是你也会突然警觉到你正在做的事情。在这个过程中,你会不断地在走神和警醒间摇摆。即使不去做静心实验,很多人也曾有过开车走神这种体验:我一边开着车一边与朋友聊天,或者独自沉浸于某个思绪(譬如,我在想大学毕业告别时的那一幕幕)。猛然间我警醒过来,发现自己已心不在焉地驾车驶过了很长一段路程,不论这段路是我熟悉的还是第一次经过。

从我心不在焉地驾车到我警醒那一刻,我可以分辨出三个不同的心智事件(mental events):(1)心不在焉那段时间完成的驾驶行为;(2)那段意象纷呈的思绪;(3)警醒时的知道。这三个心智事件发生的时间段是有差别的:其中心不在焉的驾驶行为和那段意象纷呈的思绪在同一时段并行同时发生,此后是警醒时的知道。在我警醒的那一刻,我确实知道我完成了很长一段的驾驶,我也知道有一段思绪曾经发生。然而,就我警醒时所知道的情形来看,这两个同时发生的心智事件具有不同的特点;我对在那段时间如何完成驾驶行为要么几乎毫无印象,要么只有零星且极其模糊的印象,尽管我确实完成了很多动作,如感知周围的路况,转动方向盘、变速等。

但对于后者,我却能大致比较清晰明确地记起我与朋友谈话的内容,或记起我沉浸在思绪中的那段意象流。基于对如上体验的描述和分析,我们可以确定三点:(1)那段驾驶行为是无意识的,或最多存在一些零星且模糊的背景意识;(2)我与朋友的聊天或我独自沉浸的那段思绪是有意识的,因为如果我们不把这段意象纷呈的时段看作是有意识的,那么我们日常生活中频繁发生的走神现象也都将不能视为有意识的,而这显然与我们的日常体验极为不符;(3)在警醒知道的那一刻,我也显然是有意识的。

对应于上述心智事件的特点和进程,这三个心智事件分别是无意识的(UE1)、最初意识的(CE1)和反思意识的(CE2)。其中CE1是:我在想大学毕业告别时的那一幕幕;而CE2是:我突然警觉地意识到我在想大学毕业告别时的那一幕幕。现在,如果我们把CE1中“想”这个特定的觉知概念替换为其一般概念“觉知”,那么CE1的表达就是:我在觉知大学毕业告别时的那一幕幕;同样地,CE2的表达就变为:我突然警觉地觉知到我刚才一直在觉知大学毕业告别时的那一幕幕。如果单就觉知而言,那么CE1和CE2在它们各自发生的当下都是完整的意识事件,都同属原初意识。但CE2与CE1的差别在于,CE2是以CE1的在记忆中留存的意象(后面我们把它简称为记忆意象)为体验内容,这正是反思的本质。我们认为下面的图示能更清晰地展示无意识、觉知和反思的差别。

通过如上分析,我们可以得出的结论是:每一意识体验在觉知的意义上都是原初意识体验,但每一原初意识体验也可能在随后成为另一原初意识体验的内容,而使后一原初意识体验成为反思意识体验;因此,尽管每一原初意识体验可能会因为反思(即成为另一原初意识体验的内容)而被体验的主体明确地知道,但就作为意识体验而言,每一原初意识体验并不依赖反思的知道才成其为意识体验,否则就会因为无穷倒退而导致没有体验是有意识的体验。

尽管在反思的当下,反思也是一种觉知,但觉知与反思仍然被严重地混淆了。就现象或体验的品质(phenomenal or experiential quality)而言,觉知始终是一种当下的显现,而反思则除了这种当下的显现外,它还是一种对象化、概念化的辨别和语言化的标识。

当你初次觉知某些事物时,就在你将它概念化或分辨(identify)之前,有短暂的纯粹觉知(pure awareness)。那是一种正念(mindfulness)状态。

通常,状态很短暂,就在你把目光与心集中在事物上的那一刹那,在你把它对象化,在心里锁定它,并把它从其他事物中抽离出来之前。它发生在你开始思考它之前,发生在你心里说“哦,那是一只狗”之前。那个流动的、焦点柔和的纯粹觉知的时刻就是正念。在那个短暂的心智刹那,你体验到一个作为非物(un-thing)的事物。你体验到一种柔软流动的纯粹体验的瞬间,那是与其余实相(reality)相互连接,而非分离的。正念非常类似于你用外围的视觉所见的,这与你以正常的或中心视觉所进行的专注截然不同。

同类推荐
  • 趣味心理学

    趣味心理学

    你的焦虑、恐惧来自何处?要如何应对复杂的人事纷争?荆棘丛生的环境中如何自处?爱的博弈中你是否是最后的赢家?
  • 销售心理学(心理学课堂05)

    销售心理学(心理学课堂05)

    《心理学课堂》套书共5册,包括《消费心理学》、《博弈心理学》、《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价格心理学》、《销售心理学》,《心理学课堂》从多方面总结和归纳了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社会活动中的心理学,并配以生动的案例,增加了阅读趣味。阅读《心理学课堂》,可以使人们清醒的认识生活中所遇到的种种不合理现象并加以规避,从中得到人生智慧,使生活更加积极主动。
  • 神推理心理学

    神推理心理学

    如何仅仅通过笔迹就推理出老板变化多端的性格?如何巧用心理博弈推掉上司扔过来的烫手山芋?如何使用心理暗示说服同事你是自己人?如何仅凭微妙的表情就能洞察同事掩饰的秘密?如何赢得大家好感而又避免锋芒毕露?如何运用演绎推理与归纳推理判断周边人的行为方式?如何不动声色地提问以获得更多对方不愿透露的信息?国内首部完整分析推理能力的心理学读物,世界上最难最神奇心理学教你拥有最强大脑!
  • 乌合之众

    乌合之众

    本书是解析群体心理的经典名著,虽然是一部学术性著作,但语言生动流畅,分析鞭辟入里,入木三分。因此,《乌合之众》一经问世,已被译成十几种语言。本书颠覆了人们通常对群体的认识,将群体的特点剖析得淋漓尽致,让人先是惊异,后是佩服。作者层层分析,逐步推进,明确指出个人一旦融入群体,他的个性便会被湮没,群体的思想便会占据绝对的统治地位,而与此同时,群体的行为也会表现出排斥异议,极端化、情绪化及低智商化等特点,进而对社会产生破坏性的影响。总而言之,《乌合之众》是社会心理学领域中颇具影响力的著作,深刻思考群体行为并意欲有所作为的人们都应该读读这本书。
  • 心理平衡术:让你的人生不偏不倚不失衡

    心理平衡术:让你的人生不偏不倚不失衡

    你的心理是否已然失衡?比如总会因一些小事而生气,因生活的繁琐而烦恼,因工作压力而沮丧,因人生的艰辛而消沉,因一次次的失败而抑郁,因人际关系关系的复杂而不知所措?果真如此的话,就要好好地平衡一下自己的心理了。《心理平衡术:让你的人生不偏不倚不失衡》从心理学的角度来帮助广大读者找到内心的平衡状态,使大家摆脱忧郁、沮丧、自卑、愤怒、傲慢,自负的不良情绪,重拾自信、乐观、积极、淡定、从容、平和的心态,从而使大家在平衡了自己内心的同时平衡好自己的生活。
热门推荐
  • 粉色的俘虏

    粉色的俘虏

    他是一介文弱书生,为了考举人,中状元,彻夜发愤读书,到现在都没有入睡。一个没有武功的人是不是也可以走江湖呢?答案是肯定的。没有武功的人同样可以走江湖。不过话又要说回来,没有武功走江湖,风险肯定比较大一点。当然,这个道理田无勤很难去明白。不然,他绝不会一门心思去想着要去走江湖。在这种很不现实的思想蠢动下,田无勤已在暗中定下走江湖的计划。
  • Hearts of Controversy

    Hearts of Controversy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天命神符师

    天命神符师

    【1V1,男女主身心干净】她是天宫宫主,天之骄女,烈焰如歌,她是重活一世依旧逃不过算计而死的胆小怯懦之辈,相同的名字,当她成为她时,这一切都将不一样了!男朋友?那是什么鬼?吊打不解释!闺蜜?她有吗?撕破脸皮重伤校花不解释!她做就做到最好,低调发财,治病救人,大大一双慧眼可以勘破真实……却无意间撩到了一个醋坛子,一路走来,那个高不可攀的男人,始终伴随她左右,护她身心,小狼狗霸气的对她宣言:不离不弃,宁负天下不负卿!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
  • 黄帝内经排毒护体养生经

    黄帝内经排毒护体养生经

    本书不同于其他节气养生书籍,没有完全按照节气推荐养生方,而是根据春夏秋冬四季的养生重点,针对二十四节气养生的主题,有重点有选择地推荐了养生节气和养生法,既尊重了节气养生,又不显得啰嗦麻烦。最重要的是,这些重点节气和养生法都有全面的中医理论讲解,让读者不仅知道该怎样做,还能明白其中的道理,让人不得不信服。
  • 诱惑精神分裂患者

    诱惑精神分裂患者

    和邻居谈恋爱?还是一个陌生的邻居。晚上是温柔似水的小奶狗,白天就是冷酷无情的恶狼。天哪,难道他是一个精神分裂患者?一面深情,一面火热。两面相碰撞,如此奇妙的爱情火花。日久生情,她才不信,想要得到他,那只有先下手为强了。
  • 神盾局禁止烤咕咕

    神盾局禁止烤咕咕

    终于从梦魇中醒来,世界却变了样子,本应回归艾露恩怀抱的大德鲁伊塔多尔意外来到了一个叫做“地球”的星球。看似只有人类的星球却隐藏着许多奇奇怪怪的存在,随着与超正常存在接触的越来越多,塔多尔嗅到了熟悉的存在。重回翡翠梦境,直面跨越两个世界的阴谋,面对或明或暗的种种势力,想要守护,只能战斗——BanduThoribas!书友群:763505994,群星雕文已插,烤咕咕什么的不存在的!
  • 孤星傲天河

    孤星傲天河

    他从神界出生,可刚出生就被逼入凡尘,来到了宝器大陆,这是一个信仰宝器的大陆,这里有四大职业修士,这里传说盘古开天辟地用的是神器开天斧,女娲补天用的是神器五彩神石,上古那位妖猴捅破天际用的是神器金箍棒...没有宝器相助,就没有这些传说,与其说是盘古,女蜗,妖猴成就了绝世传说,不如说这些神器响彻人间。
  • 灵瀚纪

    灵瀚纪

    赤子之心方可终,踏天而行碎凌霄。举世皆敌又如何?杀尽天下血成河!山海可移,乾坤易变。自灵源启,一曲渡众生!
  • 明末金手指

    明末金手指

    金手指,在如今的含义其实就是开挂,但对于来到天启六年末的张弘斌来说,却同样具有点石成金的意味。脑袋里面与一款名为‘山寨贸易系统’的链接,可以购买未来的各种山寨商品。品质或许没有保障,但在十六世纪却是绝对领先的优质产品。从常见的粮油到日化,从基础的铁质枪头到云爆弹,只要等级足够,产品随便购买。哦,还有必须要有足够的银子……莫名其妙的来到了天启六年末,眼看崇祯元年就要到来,身为一个地主老财的三少爷,张弘斌凭着家庭条件和系统本来可以有一个不错的仕途。不过文化程度没有那么高,也懒得和士绅友好相处……主要还是不想老是受窝囊气的张弘斌,果断选择了造反这个很有前途的职业。难得开了挂,岂能继续委屈了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