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共存性特征——兼收并蓄。除传统武术资源雄厚外,沧州武术以其开放性品格,近年来又吸纳了跆拳道和规范武术套路等积极成分,技击性和观赏性更为突出;
5、传奇性特征——名家辈出。霍殿阁被末代皇帝聘为武师,王正谊(大刀王五)襄助谭嗣同变法声震京师,王子平(千斤王)屡胜外国大力士为国争光,张之江出任中央国术馆首任馆长,都成为武林美谈;许多门派的诞生,都有着高手、奇人传艺的故事传奇。一部沧州武术史,可谓是由众多武林传奇写就;
6、技击性特征——刚劲威猛。沧州武术既有大开大合的勇猛长势,又有推拨擒拿的绝技巧招,刚猛骠悍、力度丰满,长短兼备、朴中寓鲜,速度快、力度大、讲究实战功能;
7、文化性特征——底蕴深厚。沧州武术在一招一式中承载着中华传统文化的阴阳、内外、刚柔、方圆、天地、义理等哲学元素和基本理念,渗透着儒、释、道多种思想和意蕴,具有浓郁的文化色彩。
第三节沧州武术内涵
一、崇尚节义重武德
沧州武术之所以能在全国乃至世界上产生影响力,正是因为沧州武林历来推崇爱国爱民、惩恶扬善为主的武德,而历史上一些有大成就的沧州武术大师,也用自己的侠义壮举,向世人展示了一个慷慨壮烈、崇尚节义的沧州。武德,成为沧州武术一个不可分割的重要部分。
沧州武林之中,流传着这样一句话:未曾学艺先学礼,未曾习武先习德。武术的招法,都是以如何打败对手为出发点的,针对人体各部位的弱点设计,一旦出手,便可致人伤残。因此,真正的武术家出手都是极为谨慎的,不到极危险时不会用险招。像“少林门”,就有“八打”“八不打”的规定,以规范习武者的动作。
从明末开始,沧州相继诞生的各大武术门派都制定了入门的规矩。不仅通臂门,八极拳、六合拳、劈挂拳等各门各派都有严格的入门标准,以选好弟子、规范约束习武者的行为,弘扬民族精神。如六合拳传人遵守“十不传”门规:德行不端者不传,不孝父母者不传,心险者不传,好斗者不传,轻露者不传,无志者不传,喜财者不传,狂妄者不传,私心重者不传,无恒心者不传。再如功力门,入门把武德看得最重,其基本功讲究德正而行直,德歪而行斜,德正意纯方可练其功。习练戳脚拳者,必先宣誓遵守武德,如尊老扶幼,尊师爱徒,爱国爱众,扶弱拒强,一身正气,绝不欺人;通臂拳传人郭长生列出了门人力戒恃强凌弱、取财不义、心术不正等“十戒”和扶危济困、济世安民等十个“愿教”,在严格门规下,出现了曹宴海、郭景春等一批精忠报国、为捍卫民族利益而战的武术大师。
武德,体现在选徒、授武、礼节、习练育人、待人处事等各个方面。正因为各门派严格重视武德,选人、育人,沧州武林才人才辈出,涌现出一批德高艺绝的志士。
二、行侠仗义写传奇
一位沧州作家这样说:跟一个真正的沧州人交往,是尽可以以身家性命相托的。因为沧州人把心挂在了自己的胸膛外边。沧州人走遍天下,行侠仗义是他们的群体性格特点。这一点,在沧州武者身上体现得尤为充分。
沧州武术各器械门派从产生的那天起,就在诠释着侠义的内涵,很多“第一代传人”、或“一世”者,都有着浓厚的传奇色彩。
因为沧州荒僻艰苦的特殊地理环境,一些有着特殊身份又身怀绝技的官府要犯、武林高人或云游高僧,往往将这里作为藏身驻足之地。当身处险境,他们会装扮成乞丐、苦行僧、或流浪者,而在他们或穷苦无依、贫病交加,或被仇家追杀、生命面临危险的时候,常会得到沧州人无私的收留或救助。沧州人扶危济困、舍己为人,不图回报、不怕牵连,朴实正直、行侠仗义,深深感动了这些人,他们选择了“授武术以报厚德”的方式,来激励这种侠肝义胆的行为和品质,也将自己的绝技托付给沧州这片贫瘠咸涩的大地。因此,沧州的武术与武德是一脉相承的。
历代沧州武术大师多侠义壮举,让沧州武林在我国民间和中华武坛戴上了具有人格魅力的桂冠,也丰富着中国的“武侠传奇”。沧州人慷慨报国崇尚节义的炽烈武风,得到了武林人士的尊敬。
三、惩贼报国塑武魂
侠之小者,为友为邻;侠之大者,为国为民。
忠于国家民族、抵御外辱是沧州武德的重要内容,也是习武前和习武中必上的思想政治课。自古以来,沧州学武之人自习武起,就树立远大的志向,将学成报国作为目标。沧州历史上很多武术大师,都有着爱国侠义的崇高武德。
如隋唐五代时期的王睃,主动请缨领军讨伐反叛突厥降部等屡立战功,皇帝赠之为尚书左丞相,谥曰“忠烈”;明英宗时期的王翱,为保卫国家,在“土木之变”时,率军坚守辽东,以寡敌众,未失一城;嘉靖年间的刘焘,提前结束守孝,以十三次大战彻底击败倭寇;清代献县走出的武状元田唆,两次率兵赴新疆平定战乱,粉碎了沙俄的军事渗透和分裂新疆图谋……明清两朝沧州武进士、武举人近两千名,他们为保境安民立下了赫赫战功。
推动中华武术发展,沧州拳师也做出过积极贡献。1928年,沧州籍国民军陆军上将张之江任中央国术馆馆长时,大力提倡强身御侮,强身救国,入馆任教和深造的沧州人达近百人。
这些武术名家以一己之身全民族大义,他们不但是抵御外辱的中坚力量,更是煌煌华夏的民族英雄。
四、涤雪外辱扬国威
沧州出过许多武术大师。之所以被称为大师,不仅在于他们武功高强,更由于在与外国列强的较量中,他们勇于挺身而出,打擂比武,屡战屡胜,灭了洋人的气焰,为国人赢得了荣誉。
沧州武术有着光荣的反帝传统。过去,西方人辱我中华民族为“东亚病夫”,沧州武术界前辈常常义愤填膺,挺身而出,打败他们为中华民族增光。他们的民族气节和英雄业绩,至今为人们所传颂。
号称沧州“神力千斤王”的王子平在济南、北京、青岛多次击败日本、俄国武士。1903年,他在上海击败摆擂的美国、英国、法国拳王,著名国画大师齐白石欣然书写“南山搏猛虎,深潭驱长蛟”的贺联赠送。康熙年间八极门武林高手丁发祥,勇揭皇榜,登上神州第一擂台,一举打败来华立“国擂”的两名号称“打遍全球无敌手”的技击家、大力士,维护了中华民族在世界上的荣誉和地位;“迷踪拳”大师霍元甲多次击败俄国、日本技击高手,打击了侮辱中国为“东亚病夫”的外国侵略者的嚣张气焰,弘我国术,扬我国威。
第四节沧州武术节尽显武术魂魄
2010年10月9日-11日,第八届中国沧州国际武术节开幕。武乡沧州因武术而欢腾。来自44个国家和地区的外国选手汇聚狮城,与全国各地的武术爱好者切磋传统武艺,多名沧州传统拳种传承人传授交流武术,给武术爱好者提供了难得的学习机会。武术是沧州之魂魄,习武是沧州人的传统。沧州武术,历史悠久,内容丰富,人才辈出,却深藏不露,武术节期间,沧州武术得以传扬;武术成为沧州的代名词。
武术节进行的传统武术精英赛是国际武术界列入赛制的最高规格、最高层次的届次性权威赛事,来自世界各国的武术爱好者通过这一载体,以武会友,提高技艺。来自中国各省市的参赛选手各自拿出自己的绝活,展示了太极拳、八极拳、通臂拳、六合拳、少林拳、梅花拳、劈挂拳、形意拳、八卦掌、螳螂拳、南拳、红拳、炮拳、地躺拳、苗刀、太师鞭、春秋大刀、朴刀、双截棍等多项传统武术拳械,令观者大开眼界;而来自国外的武术爱好者也一改前几年武术交流时多“照猫画虎”的现象,个个身手不凡。这些国外选手多有在中国学武的经历,并回国后长期练功。
第八届国际武术节充分展示了沧州武术资源的丰厚,武术人才的众多。开幕式上代表着53个门派的53面幡旗猎猎招展,8个主要门派的传承人依次展示各门派的精粹,舒展刚劲,气势磅礴。第二天,在狮城广场上,15000多人在同一时间、同一地点,同一音乐背景下,同练53个拳种,其场面之宏大、气势之壮观、拳种之繁多,创下新的基尼斯纪录,充分展示了沧州民众崇文尚武的优良传统。而这些习武者多是在校学生,他们是武术进校园的受益者,也必将是未来武术的热爱者与传承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