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161400000009

第9章 回望插队岁月(3)

要写插队的事情,还是先说说我们这个集体,说一下我们是怎样走到了一起。1967年10月14日,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中央文革”小组联合发出《关于大、中、小学校复课闹革命的通知》。1967年底停止了大串联。同学们都回到了学校,但是也没怎么上文化课。我们在学校时都是“毛泽东思想文艺宣传队”的,经常在一起排练节目,去学校、工厂、街道宣传演出。

1968年12月,毛主席发出了“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的指示后,我们紧跟形势,排练了许多新的节目,宣传毛主席的最新指示。那时去插队、去兵团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我们敲锣打鼓地送走了一批又一批比我们大一些的六六、六七届学哥、学姐们去东北兵团和山西插队。一天,负责管理宣传队的工宣队员庚师傅对我们说:你们在宣传毛主席指示,动员同学们上山下乡!你们能不能起在学校排练节目个带头作用?照毛主席的指示去做,带头报名上山下乡?我们当时二话没说,大家就都去报了名,由于当时主要进行的是六七届的分配,学校说其中属于动员范围的都可以去,小一些的就不用去了。我们当时就是满腔热血,满脑子想的就是要按毛主席的指示去做,毛主席既然说了要我们去接受再教育,我们就要积极地响应!况且当时报名插队的地方是延安地区。那可是老革命根据地,是当年毛主席闹革命的地方!延安!那是多少人积极向往的革命圣地!一定要去!于是我们许多人写了血书!坚决要求去上山下乡!学校很快批准了,并许诺把我们放到一个生产队,以利于我们搞宣传活动。这样我们11个人:孙继友、徐少峰、迟双成、代仁旺、侯京通、赵金明、王学、刘小平、徐蓉蓉、孙怡茹、张蕙兰(6男5女),结成了一个新的集体。因为我们是由校宣传队的队员组成,所以在这个集体中包含了五届的学生,从1948年到1953年出生的都有,1953年出生的(那时仅有15岁)就有4个。最大的也才20岁。当时我的父亲还在牛棚中,报名时都没有和父母商量。学校批准后,我才告诉妈妈,妈妈匆忙为我准备行装。我们告别了同学,告别了亲人,告别了北京。满怀憧憬,满怀激情,奔向革命圣地——延安!

到达

1969年1月9日,我们第一批赴陕离京知青,从北京站出发。坐了一天一夜的火车,第二天到达富平县。站台的风雨棚上挂满了横幅标语,欢迎的人群,敲锣打鼓,扭着秧歌喊着口号,陕西省相关部门的领导,也来到车站1969年离京前与工宣队员庚师傅合影。前排左起:张剑云、张蕙兰、孙怡茹、庚师傅、刘华;后排左起:郭兰芳、王和平、高春敏、高兰芳、李博红。

迎接我们首批到达的北京知青。经过了热烈的欢迎场面,来到了停车场,那里停满了准备运送我们的部队卡车,我们按县、公社集中,分别上车。汽车离开了喧闹的城市朝着东北方向浩浩荡荡地出发了。当时还是数九寒冬,气温很低,加之当时条件有限,卡车上只加了个帆布篷子,卡车呼呼地跑着。

在卡车上越坐越冷,我们只能将能穿的保暖衣服、皮帽子、手套、口罩都穿戴上了,谁也说不清要坐多长时间到达目的地。开始大家还有说有笑的,随着车子前后左右地摇晃,周围的景色也越发荒凉,车队在盘山公路上转了一圈又一圈,翻了一座山又一座山,说笑声也渐渐地少了,有些同学也开始晕车,吐得一塌糊涂。记忆中我们经过富平、黄龙等县,第二天晚上到达宜川县城。直至第三天我们终于到了宜川县云岩公社!到公社时已经夕阳西斜,落日的余晖暖暖地洒在公社背后的山坡上。公社的大院里,大家却没有感受到那静静的晚霞,而是车水马龙,人声鼎沸。喊的、叫的,哭的、笑的……大家在分手,在道别。我们连着赶了几天路,一路被火车、汽车摇得头晕眼花,五脏挪了位。人站在地上,却感觉依然在晃动中。我们11人被宣布分到了二里半生产队。因为二里半生产队离公社太远,天黑前赶不到队里了,所以公社要求我们明天天亮了再走。但那时我们豪情满怀、斗志昂扬,加上对即将开始新生活的地方的渴望。心想“都到公社了还能离生产队有多远?”

对“里”的概念一点也没有,只想赶紧回“家”。大家找到公社安置我们的负责人要求当天回村!经过和队里来接我们的社员商量后,我们将行李装上架子车,按捺不住内心的兴奋,一路欢歌地向我们的新家——二里半奔去!

从公社到二里半生产队要走30多里路。沿着公路,右边是清清的云岩河水,哗哗地在山谷中流淌,有些叫不出名的小鱼在河水里欢畅地游着。左侧是一道道山梁,随着我们不停地脚步,山梁的画面也不停地变换着他们的姿势,展现着黄土高原那不同的风姿。我们这些刚从城市出来的孩子,看什么都觉得新鲜好玩。在架子车旁跑前跑后的。过了“蓝水月”,天渐渐地黑下来,走到“八十亩滩”,天就全黑了。一部分社员拉着架子车顺着公路绕远道走,其他社员就带着我们抄近路上山。好在我们准备了手电,这回可是派上了用场。越走天越黑,慢慢地看不清周围的景色,手电只能照见脚下的路,我们不知山有多高,沟有多深,只是深一脚浅一脚地跟着社员,互相招呼着、拉扯着向前走。这时,我们已经筋疲力尽,与社员慢慢地拉开了距离。怎么这个山都爬了这么半天了还没到山顶?问问给我们带路的老乡,他们说:转过这个弯弯就到了。结果是转了一个弯弯又一个弯弯,抬头看看还是看不到山顶。在接我们的社员中有一个小孩,看起来也就十二三岁,看着他不慌不忙地,也不呼哧带喘,慢悠悠地老走在前面,我们想追也追不上。累极了,我们就背诵毛主席语录: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大家互相拉扯着、帮扶着,好不容易上到了山顶。一问老乡还有十几里路呢!

我们当时就真蒙了,怎么生产队会离公社那么远?这一里到底是多远呀?没法子,只能继续前进。没走多远,又开始下山,我们更蒙了。下山就意味着还要上山,怎么还要爬山?赶紧问社员,社员说:这不是翻山,是过“崾崄”。就是小山梁的连接处,没多深。就又是平地了。翻过一个“崾崄”,问问还有二里半,再翻一个“崾崄”还有二里半。“二里半”到底是个什么概念?

于是我们问老乡,不是叫二里半吗?怎么那么远?老乡说:那是村里距离一个老戏台二里半,老早的时候那里是个集市,很热闹。现在叫“南九殿”,还存有一个老戏台。看到老戏台就快要到咱们村了。我们又问老乡:你们平时去县城吗?老乡说很少去。那公社呢?也不太去。有些婆姨一辈子都没有去过。我们一听,心都凉了。心想,那我们以后会是怎样?不也是会如此吗?

这么遥远的路程肯定也不会去公社了,还怎么回家?(谁知我们后来会经常去公社,而且当天还要往返,还要在公社交粮、开会、买卖东西,进行一系列的日常活动。)

终于看到老戏台了,漆黑的夜色里我们远远看到村口的火光,不知哪来的劲儿,脚步也快了,步子也轻了,向村子奔去。村口燃起了篝火,队长带着老乡们在村头迎接我们,和我们相互握手。老乡们敲锣打鼓,喊着口号。

我们心情激荡、热血沸腾,也回应着乡亲们的口号。那时,我们全戴着大皮帽子,天又黑,也分不出男女,老乡发现有女生就赶紧把手缩了回去,嘴里还直说:有女子、有女子,把我们逗得哈哈大笑。顿时觉得老乡真可爱!我们终于坐到了窑洞里的炕头上。

窑洞里黑黑的,一盏煤油灯把窑洞中间照亮,坐在土炕上暖暖的,真舒服,总算到家了。坐在热炕上才觉得肚子饿了,身上的衣服早让汗水溻湿了。当天晚饭吃的是饸饹面,有些同学还是第一次见到饸饹床子,感觉很新鲜。热乎乎的饸饹面条进肚后,队长对我们说:女同学不在这里住,还要再翻一个山坳。我们当时就傻眼了。再翻一个山坳?如果是来的路上那种山梁,再翻一个山坳那得多远?于是问队长:我们不是分在一个生产队吗?怎么还要分开?我们是一个集体,不能分开。队长给我们解释了半天,也说不清楚,反正意思就是很近。我们也闹不明白,再近也是一个山梁呀?我们临时商量一下,由于天已经很晚,和老乡在语言上还不好沟通,就是有什么问题,眼下也解决不了,还是先去吧,先让大家能够休息。后来才知道,陕北的窑洞就是依山而建,顺着一道道山梁打出一排排的窑洞,我们村的主要居住地分为南窑廓、北窑廓。我们刚到,还没有自己的窑洞,先分别借住在老乡家中。

所以男生住在北窑廓,女生住在南窑廓,确实不太远。

既然要走,那就出发吧。男生不放心,也和我们一起上路,要把我们送到住的地方再回来。老乡们帮我们扛着行李,提着马灯走在前面。我们心情忐忑地跟在后面,尽管黑了吧唧的啥也看不清,但还是努力地观望四周,想知道我们住的是什么样的地方。走着走着,侯京通也不知想起什么事情,紧着叫“张蕙兰、张蕙兰”,结果张蕙兰回头答应他,就听得“哎呀”一声,紧跟着传来“提了哐啷、咚!”的声音,再一看,张蕙兰不见了。我们赶紧喊:

“张蕙兰、张蕙兰!”一会儿从我们身边的地下传来张蕙兰的声音:“哎,我在这!”我们赶紧循声寻找,才发现她掉到了一个三四米深的大坑里(后来才知道,那是一个被雨水冲出的深坑,黄土高原上这种坑很多)。因为她手里还提着琵琶琴盒,所以掉下去时琴盒碰到洞壁上发出很大的撞击声,琴盒也卡在了洞壁上,帮她减小了向下的冲力,还好人没事。这时老乡也赶过来,找来绳子,帮忙把她弄上来。从此,就成了我们来到陕北后的一个“故事”,每每提起都会开怀大笑。后来问侯京通有什么事,受了这一惊,他也早忘得干干净净的了。今年我们回队时,老乡们竟然还清楚地记得张蕙兰第一天来就掉进洞里的往事。“历尽磨难”,我们终于住进了陕北的土窑洞,开始了我们在陕西省宜川县云岩公社二里半生产队的插队生活。

学会生存

我们刚到农村,一切都是从零开始,分别住到了老乡家里,日常活动都在男生的窑洞里,只有睡觉时女生才返回自己居住的窑洞。队里组织劳力给我们打下了过冬的柴火,准备了劳动工具,对我们的生活,队里还安排了一名社员,每天给我们这十几个学生做饭。我们觉得自己是来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的,怎么能让老乡给我们做饭呢!于是就和队长说,我们自己来做。我们要学会安排好自己的生活。

大家一致推选张蕙兰为我们的生活委员,每个人交50元钱作为集体灶上的启动资金,我们分成两人一组,每天一组负责做饭,另外一组负责每天早上拉驴套磨、磨面。因为我们早饭都是在地头吃,十几个人分了好些地方干活,只能让老乡各家给捎去。做早饭的同学要把做好的早饭分送到社员家,然后赶紧吃上点饭就去替换磨面的同学(我们没有磨,都是插空借用社员家的磨,四邻八舍的磨全被我们用遍了),换下来的同学回家吃完早饭就去上工。当日负责做饭的同学一个要将粮食磨完,另一个人就要下沟去驮水。回来后就要赶紧准备午饭,要保证下地干活回来的同学正点吃饭,一天下来还挺紧张。

当时农村吃的都是原粮(带皮粮),需要用石磨或者碾子将其磨成面粉。

我们这些在城市长大的孩子是连石磨和碾子都没见过的,一切都得从头学起。

磨面前需要先“备粮”,即把粮食簸干净,再用净水洗洗,捞出来晾干,这样做不仅保证粮食的干净,而且磨面时粮食是潮的,不会到处飞粉。刚开始,我们不会做。等我们备好粮。你再看看,锅里、灶台上、地下全是粮食。老乡说我们是“嘛稀女子”(不干净、不利索)。

窑洞的一般结构布局是:窑口装有门窗,进门右手是土炕,炕占到窑洞进深的一半,炕的里端与灶台连接,灶台比炕略低,挨炕边的灶台外面是一个大锅,里侧还有一个小锅。做饭的燃料是柴火,当地硬柴很少,除去一些酸枣圪针、野草什么的,只要能着的,像荞麦秆、麦秸、豆秆都是燃料。我陕西省宜川县云岩公社二里半生产队北京插队知青合影。前排左起:徐蓉蓉、张蕙兰、孙怡茹、王学、刘华;后排左起:徐少峰、赵金明、迟双成、李洪胜、孙继友、代仁旺、侯京通。

们起初不会烧火做饭,就怕火灭了,只知道使劲添柴,其实填得越多越不好着,我们越着急就越使劲往里添柴火,火也越烧越靠里,火全都抽到炕洞里了。结果是锅里的水还没烧开,炕席却烫的不敢挨,有次竟把炕席给烧煳了。

记得有一次烧的是荞麦秆,不好着,光冒烟就是没有火。迟双成看着着急,将烧火的拦在一边,蹲下他那高高瘦瘦的身子,跪在地上伸着脖子,憋足了一口气对着灶眼大口吹去,还真见效,火苗一下从灶眼里蹿了出来,就听见“哎呀”一声,这时再看迟双成,只见他向后一屁股坐在地上,双手捂着脸,我们过去掰开他的双手一看,脸熏黑了,眉毛也给燎着了,成了花脸关公。

同类推荐
  • 地方地名故事

    地方地名故事

    《地方地名故事》是“西域民间故事”丛书之一。该丛书中的民间故事记录了口述者、记录者、翻译者的姓名,保留了最初讲述者所使用的通俗而生活化的俚语,原汁原味。故事通过对人物语言、地方礼仪、服饰和饮食的描绘,让人们领略了维吾尔族、哈萨克族、蒙古族、锡伯族、柯尔克孜族等民族的风俗习惯和风土人情,对长期生活于新疆大地的读者更有着阅读的亲切感。
  • 老协和

    老协和

    本书是追忆民国时期协和医学院之文字集纳,作者皆为民国之大家,如邓家栋、吴阶平、叶恭绍、荣独山、王琇瑛等,这些民国大家讲述了当时那些老协和医学院的图书馆、病案室、名师名医、学生生活、校风校纪……片段小文、三言两语,生动鲜活地再现了民国时期老协和的那些逝去的过往。咀嚼这些富有特色和活力的文字,彼情彼景历历在目,那段旧时光也显得华丽而有光彩。
  • 鲁迅文选

    鲁迅文选

    鲁迅先生在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是崇高的,他的文章有着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深刻的思想洞察力和锐利的社会批判力。这本《鲁迅文选》是“经典纸阅读”系列丛书之一部,收录了鲁迅先生美文、随笔、杂论、文论等作品六十余篇。编排上精要突出,脉络清晰,对于读者了解鲁迅先生的作文和为人大有助益。
  • 天堂的桥

    天堂的桥

    本书收入了作者近年来创作的主要电影剧本,题材紧贴时代发展脉搏,反映、记录社会发展的重大事件及军队建设成就,如反映军旅生活的《导弹司令》、《老兵》等,人物形象饱满生动,细节处理精彩,值得戏剧爱好者以及专业人士研究、学习。
  • 避免受到伤害的途径

    避免受到伤害的途径

    文字清丽、平易而富有感性,同时涵有女性的精致与细腻,是朱文颖这本作吕的最主要特色。作为20世纪70年代作家的群的代表之一,读者更多了解的是她在小说中创设的优美竟境,本作则以散文随笔和对谈两种形式,从作家对生活的感悟、对文学的理解和阅读习惯等多重角度的为我们展示了其鲜活立体的内心世界。
热门推荐
  • 信念:相信是万能的开始

    信念:相信是万能的开始

    美国十大励志好书畅销榜第一名。很多时候,奇迹不会在你身上发生,仅仅是因为你不相信它会到来。请保持相信15秒,信念便会和愿望产生共振;保持相信一分钟,信念会开启内心能量的大门,幸福和成功便款步而来。信念一旦确立以后,就会给主体的心理活动以深远的影响,它决定着一个人的行动和原则性、坚韧性。因此,具有坚定信念的人,能够为捍卫自己的观点和自己的事业,不惜牺牲一切。并且能激发出一种不可思议的力量。最顶级的超级潜能开发书,激发正能量的秘密。
  • 快穿之好男人修炼手册

    快穿之好男人修炼手册

    厉承泽被系统选中去穿越小说世界拯救悲情女配。内心冰冷演技爆炸的他要努力修炼成为一个好男人。厉承泽表示:带给女配幸福什么的,真是伤脑筋!虐渣才是我的最爱!O(∩_∩)O!
  • 美国常青藤盟校的录取标准:卓越,从这里开始

    美国常青藤盟校的录取标准:卓越,从这里开始

    本书从常青藤盟校所具备的精神和气质出发,从培养青少年的品质切入,从理想、志向、习惯、性格、情商等方面着手,引导青少年从平凡走向卓越。
  • 全职进化武装卡牌

    全职进化武装卡牌

    天阳一不小心穿越到的淬气为尊的东式异世界,但天阳却不会淬气之术,难道只有挨打的份?不用怂!因为这不是玄幻文,而是二次元文!身上携带着武装卡牌奖池,职业、宝具、种族、侍宠、灵魂,包罗万有,取之不尽!【除战士、法师、弓箭手、刺客这些常规职业外囊括过百种职业,武装更取材自各个领域。日番:死神、火影、海贼王、哥杀、史傲天、骨傲天、盾勇、数码宝贝、口袋妖怪、一拳超人等。美番:RWBY、降世神通等国创:刺客伍六七、星游记、纳米核心等特摄:龙骑、Blade、Kabuto、Amazons等。电影:钢铁侠、蜘蛛侠、蝙蝠侠、超能陆战队、成龙电影、周星驰电影等。电视剧:包青天、龙门镖局、武林外传、地下交通站等游戏:LOL、守望先锋、我的世界、生化危机、怪物猎人、只狼、辐射、重装机兵等。文学:金庸作品、三国演义、封神演义、甲贺忍法帖、全职高手、盗墓笔记等。神话:世界各式神话传说等。】【本书又名《利用二次元拯救自己》、《掌控二次元,耍弄异世界》、《与自己斗智斗勇,其他人都是傻逼》、《钢铁直男癌的空气后宫》、《极恶圣人》,内投书,保持更新,必写到完本。】
  • Stick Your Neck Out

    Stick Your Neck Out

    This is a comprehensive guide to the skills, qualities, and strategies you need to make a difference on any issue. Active citizenship and personal growth are linked. The information in this book can change your world and it can change your life.
  • 道仙生

    道仙生

    仙道,以万物为刍狗,练成太上无情。可人非草木,孰能无情。万年来,仙道被人们抛弃,武道占据仙道之位,成为人们修炼之主道。仙道五尊者,流下传承,被苏灵而得,不知这是一代圣人的故事,还是一个真魔的崛起?
  • 何玏而不为

    何玏而不为

    何玏作为一名优秀的记者,却因一件杀人案对打压她的傲娇总裁一见钟情。后来她曾问魏塘秋:“原来你是喜欢这种穷追猛打的类型啊!”“不,只要是你。”脸红
  • 修得永生

    修得永生

    天地有传说,鸿蒙是为始,混沌育万物。宇宙著天书,名创世!微末之中,浩辰偶得至宝,得以重聚丹田,踏上成为强者的道路。路途的终点是永生?是毁灭?浩辰不从得知,但若不奋力修炼,层出不穷的敌人只会将他淹没。浩辰:“我必要扶摇直上,修得永生,将沿路的敌人斩于剑下。”
  • 公主监国

    公主监国

    皇帝病危,时局动荡,不安势力蠢蠢欲动,皇族诅咒甚嚣尘上。恶名昭彰的监国公主,大婚前夕接手命案,深陷祸国谣言;只手遮天的禁军统领,行事诡谲,奉命随侍左右,护一世平安。智囊团一二三,愤青京兆尹,中二刑部侍郎,毒舌随从,外带不靠谱郎君一枚。奇案迭起,桩桩件件直指唯一的谜底,到头来却不过一场镜花水月。棋盘上风云变幻,执棋的人却化身为卒;长孙姒不知道别家监国公主是什么样的待遇,只知道自己水深火热。以前是扑面而来的美貌郎君,现在是从天而降的诡异案子。
  • 静听心中语,笑看别时花

    静听心中语,笑看别时花

    西海之南,流沙之滨,有山昆仑,其下有弱水之渊环之,其外有炎火之山。其山之主,名曰西王母。近来,西王母娘娘心情大好,漫步在瑶池边,看着一个个粉雕玉琢的蟠桃挂满枝头,不禁喜形于色。忽然,一点红光悠悠的从云雾中飘来,越飘越近。这时一只正在飞舞的鸾鸟,高亢鸣叫,向它飞冲过去,用尖锐的喙去啄,只见红光一闪,光芒四射,鸾鸟一声哀鸣,落荒而逃。西王母直呼奇哉,不由的聚精会神的观察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