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174900000014

第14章 先行者并不孤独(13)

“进了大门有并排三个电梯,不要上去,那是出版局的办公楼。往里走,那栋三十层大楼就是的,上电梯到二十楼,左手边就是。”这是老先生在电话里叮嘱又叮嘱过的。在他心目中,大概我不仅是一个外地人,而且还是一个外地小孩吧。

我乘上电梯,一眨眼来到了二十楼。一块深色的半圆竹雕镶在保险门上。定睛一看,哈,正是“念楼”所在。他没有骗人,念楼就是二十楼。

“谁呀?来了!”里面传出了熟悉的浑厚声音,正是念楼主人钟叔河。

大概来之前已经熟读了安徽教育出版社出的《念楼集》的缘故,对于念楼竟一点没感到陌生,甚至还觉得相当熟悉。

先生已经端坐在靠阳台的大书桌前,太阳照亮了他半个脸面,看起来精神不错。他戴着一顶红色的尼制鸭舌帽,不戴眼镜。

“昨天晚上来了人谈事,睡得很晚,一点钟才睡下,早上就起得晚点。”他的湖南口音我已慢慢听得懂了。

他从大椅子上起身,坐到我落座的沙发对面来。

“你什么时候到的长沙?不是要去湘西吗?”

“湘西已经去过了,这次来就是要看凤凰,看看沈从文的家乡,然后就是来拜访您。”

“哦,凤凰古城还是不错的,出了几个文化名人嘛!但是,古城现在的一些做法,我也有不同的看法。”

这时,保姆做好了早餐,是几个水饺。

“你说,我边吃边听。”

“我想请教两个问题。一般来说,做出版事业的,只有在中心城市,比如北京、上海,才比较有可能做出具有全国影响的东西,而您在长沙,并且是刚刚改革开放的一九七九年,您就着手编辑出版《走向世界丛书》,并获得巨大反响。我想知道,这里头到底有些什么原因。第二个问题,您为什么被打成‘右派’和现行反革命?”

在听我讲话的时候,不小心,一个饺子掉到了地上。

“这个……你何时离开长沙?”

“十一点。”

“哦。时间紧,无法深谈。我的家庭也是个读书人家嗄,我的父亲是梁启超的学生,那是在时务学堂,他的同学里面有许多名人,做过民国教育总长、创办了北京师大的范源濂,还有杨树达。我父亲做了教书匠,家里还是有些书的嗄,从小我就喜欢读书,也读了不少外国书,像《列那狐》,自然是都读过的。”

没有说完,他去与广西师大出版社通了一个电话,因为他编的《周作人散文全集》即将出版,朱正先生从样稿里面发现了一个错误,需要改正。

“我只是一个编辑,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外界对我的看法,都是高了一些。编辑《走向世界丛书》,那并不是一天的想法,早在五十年代,我就读到了一些早期知识分子关于西方的记述。因为多读了一点西方的书,我一直在想,我们国家何时才能结束封闭,走向开放。至于被打成‘右派’,有一个关于我的四十八条。”说着,从抽屉拿出一份打印稿,上面有红笔作的修改。

“你看了这个,就会明白我为什么被划为‘右派’。那些话,我是承认的。那时候,我,朱正,都喜欢读书,读了些关于民主自由的书,也读了巴枯宁、克鲁泡特金、考茨基的书,产生了一些思想。那时候就是不允许人有思想嗄,强调大一统,害怕异己的东西。”

他的话把我的思绪拉到很远很远,一个我不曾经历过的年代。但是,却能够让我产生深深的共鸣。我明白,一个人的遭际,取决于他的个性,但更主要的,是取决于他的时代。

“你马上要走了,我就一句话结束吧。那时,我们的国家偏离了人类文明的轨道,而我们却要回到那轨道上去。”

这就是他被划为“右派”的原因?这就是他九年铁窗生涯的理由?

可是,“右派”也好,坐牢也罢,都没能阻止他读书,更不能遏制他思考。他曾引用法国诗人的句子:“我的杯很小,但我用我的杯喝水。”又说,在古人中,最崇尚张岱;今人中,则最欣赏周作人,因为他们能够说自己的话。

唉,他的话匣子似乎刚打开,可是,我竟要走了!

再看看他的书房,客厅,都是顶天立地的书架。我的到来,不过短暂打断了他与书为伴的生活。

忽然看见了摆放在书架里的一个小刨子。好像怕它孤单似的,他将它与《四部丛刊》《四部备要》等大部头放在一起,因为那也是他曾经谋生的工具之一,是他按照外国图样尺寸亲手仿制的。

七十七岁,人生已进入了老境。可是,我在那里感受到的,却是鲜活的,充满激情的,无止境的追求。

(二〇〇九年一月三十一日《新安晚报》)

钟叔河——“走向世界”以后

咸江南

“走向世界谈何易,打个圈圈归了原。如今一本几百块,青灯照我卅年前。”此首打油诗是钟叔河前年为携册造访念楼的爱书客所作,笑谑中含了世事之慨。而客人所携之书,正是初版于一九八〇年的《走向世界丛书》中的一本。因卖售已久,坊间颇难觅得,价格遂逐年看涨,其时数千元尚难购得一套。去岁这套书已由岳麓书社重印,作为编者,钟叔河于“重版前言”的末尾写道:《走向世界丛书》的重印终于启动了,无论如何,这总是令人高兴的事,虽然晚是晚了一点。

然而这高兴背后其实尚有难以释怀的深憾。《走向世界丛书》专收一九一一年以前中国人访问西方国家的载记,明治维新后的日本,也放在西方国家的范围之内。所收载记,以亲身经历、直接闻见者为限,原拟出百种,八十年代以十卷本之面目问世,而内中只有三十六种,此次再版依然不见添增。余下的六十多种,虽然材料齐备,点校已竟,至今仍与众古旧版本一起置之念楼。三十年来,这套书在学人书友中口碑相传,流布甚广,史料价值以外,其促进思想解放,推进现代化进程中的功用,更是它深层影响所在。而当年以一人之力编成如此皇皇巨著的钟叔河,提及此书,却甚为烦恼:

“这些年来不断有人问我两个问题:那六十四种书何时出?此套书的单行本又何时出?还有人问《凤凰丛书》是否会再版。《凤凰丛书》基本上不会再版了,而此套书未能出全,的确原因种种,如何付费的问题是一方面,最重要的是我现在找不到一个合适的助手。虽有不止一家出版社来谈过出版事宜,但此书就如同我的儿子,我不能只签个合同就把它交给出版社操作,我得找一个有能力、值得信任的年轻人,此人即使不是出版社的人员也没关系,关键是要能够跟我工作三到五年,一起来把这套书的编撰完成,我愿意提供给他全部的资料。但这个人非常难找,我找了多年,都找不到。现在没有年轻人愿花这么多的时间和精力,来做编书这种苦差事了。我很苦恼,希望通过报纸的宣传和推动,可以快点找到这个人。”

欲把金针度与人,却找不到那个合适的人,《走向世界丛书》的增补工作只好搁浅。今年四月钟叔河编《周作人散文全集》问世,放下了这个大部头,他现正忙于翻查家谱,撰写自传,而他的文集《笼中鸟集》最近将由青岛出版社出版,书名取自京剧《四郎探母》中的一句唱腔,其中收录了四五十篇从前发在各种报刊的文章,有十多篇原名“走向世界以后”,所介绍的正是那未增补的六十四种书中的十多种。此外,某出版社今年也有意出版他一本谈旧忆往的散文集,但因为其中一篇谈及“反右”种种,颇为顾虑。对此钟叔河觉得不解:“像谈‘反右’经历这样的书,如今已不知出版多少了,有什么不能说的呢,无非是些个人体验罢了,说是我得把内容修改修改,可真实的经历如何修改,那些曾真实出现的白纸黑字上的东西又如何修改?出版社太胆小了。”

回看几十年的出版生涯,钟叔河觉得颇可自傲的是,凡是经过他手编辑的书,都是有生命力的,不独《走向世界丛书》,《曾国藩全集》、周作人的书、《凤凰丛书》等都影响颇巨。“我认为做编辑最重要的就是,要有自己的点子。出版社如同一个乐队,要在里面奏出自己独特的音色。如果一个人做的事情是有我不多,无我不少,那就没有意思了。我对现在的年轻人不是很满意,他们都很聪明,智商很高,但考虑自己很多,对工作的热情太少,想挑的担子比我们这辈人还小了。如果仅仅把工作当作职业,忙着赚钱,顾自己的小家,就不会知道工作有工作的乐趣,没有理想就没有创造性了。做出版,出书,最终目的是为了推动人类文明前进,而现在的人理想主义太少了,这是让人很悲哀的现象。”

(二〇〇九年九月二十三日《中华读书报》)

蓝朱两支笔

俞晓群

五年前,王一方先生在《搞出版,一定要读陈原》一文中写道,听钟叔河先生谈出版心得,有一句很私房的话至今记在心头:“好编辑是编出来的,也是写出来的。”戏称编辑“要两支笔”,蓝笔自娱,朱笔编文。

我很喜欢钟先生的这个观点。因为编辑做久了,往往会养成一些不良习性。比如,眼高手低,嘴勤手懒,思想空洞等等,弄不好还会走向疏远学术文化,埋头于技术性操作,以及崇尚极端商业化的道路。那么,怎样才能避免呢?解决此类问题的方案之一,正是一面编书,一面坚持自己写一点东西,即所谓编辑要有“两支笔”。其实,“两支笔”并不是编辑的专属。按照钟叔河先生的另一个观点,知识分子的身份,也可以根据他们的职业,划分成从事教育、创作和文化传播的三类人。其中的精英分子,会相应地成为教育家、作家和出版家。但是,我们稍作观察不难发现,这样的职业定义是无边界的,许多文化人都会携着所谓两支笔或几支笔,在这三个职业之间跨来跨去。一般说来,在他们的“多支笔”中,那支最“主要的笔”,决定着一个人的身份确认。

周振甫先生是以编辑工作为“主笔”的。他从事出版工作近六十年,编了很多好书。其中最有名的故事,是编辑钱钟书先生的著作《谈艺录》《管锥编》《管锥编增订》,并且为之代拟目录。钱先生在《管锥编》序中写道:“命笔之时,数请益于周君振甫,小叩辄发大鸣,实归不负虚往,良朋嘉惠,并志简端。”但是,周先生又是一位勤于笔耕的人,他从第一部著作《班超》(一九三五年)起步,流年辛劳,亦编亦写,数十年下来,竟然有五十余部著作面世。而且他的写作文体独特,大不同于那些正统的学术文章,看上去更像是一篇篇高质量的编辑“审稿意见”。当有记者问,您一生著述丰厚,却终年“为人作嫁”,没有成为一位专业学者,不感到遗憾吗?周先生淡淡地答道,我是中华书局的编审。实际上,周先生始终是把编辑的那支笔放在首位的。即使做学问,做的也是编辑式的学问。所以我说,与其称周先生是一位学者型的编辑,不如说他是一位“编辑型的学者”更确切些。

鲁迅先生手中的笔,无疑是以创作为主导的。但是,他手中的另一支笔,却对出版投入了极大的热情。据吴永贵先生整理,鲁迅先生一生中创办过七个出版社:未名社、朝华社、三闲书屋、野草书屋、铁木艺术社、版画丛刊会、诸夏怀霜社;编过九种刊物:《莽原》《语丝》《奔流》《朝华周刊》《萌芽月刊》《文艺研究》《前哨》《十字街头》《译文》;编辑图书七十六种,丛书十一种,自费印行十三种,作序跋四十三种,校阅并介绍出版的四十余种,共约两千多万字。即使是这样,我们仍然不能把鲁迅先生拉入编辑行列。因为他的编辑活动,是辅助于他的文学创作活动的。你看,后人赋予鲁迅先生许多称号,诸如文学家、教育家、思想家、革命家等等,却较少有人提到出版家,正是此理。

事实上,手执两支笔或多支笔的文化人,并不少见;但最终将创作、教育和出版三大职业一并做到极致的人,却很少见。比如,上面谈到的鲁迅、周振甫二位先生,都未能做到这一点。不过,有一个人做到了,他就是叶圣陶先生。叶先生是一位集教育家、文学家和出版家于一身的人。他为学生编写教材,他创作了丰富的文学作品,他从商务印书馆、开明书店,直至人民教育出版社,一路走来。他一生都热爱教育,一生都没有停止写作,一生都没有离开过出版。尤其值得称赞的是,在叶先生那里,教育、创作与出版三个职业是平等的,他把它们建筑在一个同一的文化平台上,一视同仁。我觉得,这也是叶圣陶先生成就人生伟业的基础。

在这里,我之所以特别强调“一视同仁”,是因为在许多文化人的眼中,出版的地位是比写作和教育的地位相对低气的。编辑毕竟是一件苦差事。且不论“为人作嫁”的心酸,出版职业的基本特征,往往会使编辑队伍的群体,出现博而不专,甚至疏远高雅文化的倾向。如果再染上满身铜臭气,我们的职业形象,就会陷入更为不堪的境地。

当年胡适先生是很尊重出版的,他在一九二一年日记中写道:“得着一个商务印书馆,比得着什么学校更重要。”虽然他不肯投身出版行业,依然做他的教育家、学问家与作家,但他没有说挖苦的话,只是解释说,因为自己没有出版经营与管理的才能。

同类推荐
  • 老舍曲艺文集

    老舍曲艺文集

    老舍(1899—1966),原名舒庆春,另有笔名絜青、鸿来、非我等,字舍予。中国现代小说家、著名作家,杰出的语言大师、人民艺术家,新中国第一位获得“人民艺术家”称号的作家。代表作有《骆驼祥子》、《四世同堂》、剧本《茶馆》。老舍的一生,总是忘我地工作,他是文艺界当之无愧的“劳动模范”。
  • 前方也在下雨,何必匆忙赶路

    前方也在下雨,何必匆忙赶路

    我们无法左右每一件事情的发展趋势,更无法左右每一个人的想法和态度。迢迢人生路,茫茫人海中,短短几十年光景,其实我们能做的事情并不太多,我们能接触的人也不太多。既然如此,为何要一路狂奔呢?或许前方在下雨呢!
  • 金奖这样炼成:55位书画摄影家的成长历程

    金奖这样炼成:55位书画摄影家的成长历程

    本书是作者近年来发表在《石景山报》京西文化专版、《首钢日报》副刊及《翠微文艺》和《京西文化》杂志上的人物专访选集。书中集中介绍的书画家、摄影家,多为专业领域的实力派,或群众文化团队的领军人,是一张一张地域文化名片。
  • 无人送行

    无人送行

    我跟石杭生反目是在那个如火如荼的夏天。作为烈士子女,他被推举为中学红卫兵的小头目。起初我想他也是身不由己,后来发现不对了,他爱上了这种一呼百诺的快意日子。抄京剧大师盖叫天家时我没有说他,抄电器行小开子荣家时我也没有说他。前者我不了解;后者童年时经常在我们面前摆阔,我想让他家在红色风暴中吃点苦头也没啥大不了。没想到他们株连到了子荣的娘舅周克,这是我们童年的开蒙先生,我就不得不去找他交涉了。让人触目惊心的标语和大字报覆盖了所有街道的墙面,报馆门口人头攒动,迷惘的苍蝇在男女老少头上旋转飞舞,嗡嗡地闹成一片。喇叭在响。
  • 蔬菜物语

    蔬菜物语

    《蔬菜物语》是一本种菜生活随笔,分为冬春篇和夏秋篇。作者将自己种菜的心得体会细细道来,在他眼里,每一棵菜都善解人意,菜园子里暗藏着生活的大智慧。一箪食,一瓢饮,就这样,把日子过得热气腾腾。在这片“万物有灵”的土地上,在所谓田园牧歌式的生活中,劳作带来的踏实感让人心安。
热门推荐
  • 超现实选择

    超现实选择

    【欢迎来到选了也没用栏目】“1000万和华清大学录取书,你选择哪一个?”“给你一次回到古代的机会,你会选择哪个朝代?”“你会选择以下哪一个作为自己的能力:隐身,透视,穿越……”网友:我选了,你给我吗?……神秘复苏,魔改全球。陆白看着网页上的问题,毅然选择了一条带领全人类走向超凡的道路。…………PS:新书《小游戏拯救世界》还不错哟!
  • 星际兽夫追妻记

    星际兽夫追妻记

    咦,这个星球有点杀马特?萝莉带萌宠,侵家园者诛杀!不久——“媳妇老是找我打架,心好累。”【1V1】星际女强,爽甜虐渣,强宠
  • 千年之恋遇见你

    千年之恋遇见你

    她是世人眼中的不详之人,天生异相,奇丑无比。为了配得上那一纸婚约,她苦练琴棋书画,可却惨遭羞辱。他是地狱爬出的孤魂,冰冷残忍,却守着一世孤独,只为等一人。当他遇上她,那份尘封千年的爱,一发不可收拾。爱你,是我唯一想做的事!
  • 谣君行

    谣君行

    南柯一梦吗?她偏不信,难道就让自己的父母惨死一方,难道历经一切的苦难都只是为了讨好自己曾经最痛恨的人,难道她的父皇母后、她身边的至亲好友乃至明明和她没有一点关系的人都要因为她或含冤而死或惨遭毒害。不,她绝不允许!!可是,这看似一切已成了定局的事情却又好像不是她所以为的那样。如果是这样,自己还有能力改变吗?自己做的这些又都是对的吗?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
  • 偷心前规则:律师老公太危险

    偷心前规则:律师老公太危险

    她只是过个生日而已,莫名其妙的替姐代嫁,莫名其妙的代孕,莫名其妙的遇见他。他看着她,邪肆一笑:“我可是律师,分分钟就能把你变成我的女人。”为了抢回属于自己的女人,他死皮赖脸,差点就生米煮成熟饭。死皮赖脸外加一些阴谋诡计和手段,他终于搭上了她的这趟列车。他扒光了自己,噘嘴卖萌:“媳妇,为夫这身材,这尺寸可还满意?”她摇头:“勉强凑合吧,身材好的男人我见多了!”“老婆,这一辈子你都只能是我的女人!就算是死,你也只能是我的女人!明天我就让安排人去给我俩买公墓,我们是要葬在一起的人。”他霸道的把她圈在怀里,却被她一脚踹了出去:“那也要看姐的心情。”漫漫追妻路,越挫越勇!
  • 独降天宝:夫君,接住我啊

    独降天宝:夫君,接住我啊

    她渣男,渣女傻傻分不清,智商通常不在线。她一朝穿越,变身逆天神才。现在,渣男渣女通通被踩脚底,如女王般,倾泠天下,改朝换代,神丹妙手,逆天功能,宠妹狂魔的哥哥,女儿控的爹,美若天仙的娘亲,老顽童的爷爷统统在手。本以为可以称霸天下,唯一人所有。站在九天之上,俯视众生,一旁却站着怎么甩都甩不掉的狗皮膏药。他,一人之上,万人之上的当朝王爷。帷幄运筹,掌控天下,要颜有颜,要身材有身材,要智商有智商,要情商有情商的王爷。却到了臭名远扬的叶家大小姐面前,智商从188掉到只剩负数了!(1v1爽,甜,宠,全程无虐,全程开高甜直冲顶端一直延伸!甜到你喊我爸爸!咳咳,说过了,过了。反正就是甜!)
  • 百年:如何建立一个伟大并长盛不衰的公司

    百年:如何建立一个伟大并长盛不衰的公司

    这是一本严肃思考和探索企业如何永续发展(百年企业)的、打通理论与实践的、融合现实和未来的、兼具理论深度与可读性的著作。改革开放30余年后,中国企业(尤其是民营企业)在继续创造财富的同时,也到了面临代际传承、转型发展、突破创新的关键时刻,政商学界开始普遍探索如何构建百年企业的话题,本书分别从百年企业发展的时空之谜、复杂之谜和生命之谜这三大终极问题进行百年长考。
  • 世界级歌神

    世界级歌神

    新书《和女主一起奋斗的青春日常》已发布,温馨甜蜜日常狗粮文,求支持。……两人坐在矮凳上,吃着一餐不算很丰盛,但却很用心的午餐。看着给自己夹菜之后,就低头吃饭的姚朵朵,陆安的脑海里,忽然就浮现出了那句话。一屋、两人、三餐、四季。……本想着靠写小说发家致富,没想到一不小心,就成了世界级歌神。而且还是独一无二帅气的歌神。唔,故事还要从那首《每天爱你多一些》开始说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