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183200000010

第10章 市民社会的历史(7)

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看,这种外在利益关系所建构起来的“社会”(Gesellschaft),虽然颠覆了传统的价值纽带,但使人们之间的交往关系超越了传统的共同体所限定的狭小范围,产生了普遍的商品交换关系,马克思因此称之为具有最发达社会关系的时代。这种发达的社会关系建立在商品经济关系的基础之上,古典政治经济学从正面进行了分析和讨论——古典经济学所研究的正是现代的、产生了普遍的商品交换关系、具有最发达社会关系的市民社会(Bürgerliche Gesellschaft);而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则是从历史反思性的角度加以讨论,从而揭示现代“社会”(Gesellschaft)的历史本质。

三、从civil society到Bürgerliche Gesellschaft

正是在德国思想家的历史性反思中,市民社会的内涵发生了根本性断裂,从而为马克思的市民社会批判理论以及在此基础上建构起来的马克思主义社会政治理论提供了深远的思想资源。这种断裂表现在语词之中则是:市民社会的“市民”一词变为“资产者”、从"citoyen"(公民)变成了“bourgeois”(自私自利的小市民);社会一词从“共同体”(或者叫公社)变为“社会”、从society(在德语中即是Gemeinschaft)变为Gesellschaft。前者(civil society)打着文明社会的旗号,反对的是封建社会,因而具有传统社会批判的特质;后者(Bürgerliche Gesellschaft)则是从现代社会变迁反思的视角揭示了所谓现代文明的本质,它批判的是现代文明社会,因而具有现代性社会批判的特点,从而与马克思主义(包括后现代主义)相勾连。

德语中的市民社会——Bürgerliche Gesellschaft之所以具有这个内涵,与德国这个后发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历史条件相关。欧洲资本主义现代性的发展以世俗化、理性化、抽象化、平均化为主要趋势,但同时也伴随着浪漫主义对这种倾向的抵抗和批判。从法国文化和政治保守主义对启蒙运动的攻击,卢梭的“回归自然”的呼吁,柏克对法国大革命的批判反思,到德国浪漫派、马克思主义、基尔凯郭尔的基督教神学批判和尼采的价值重估,直至后现代思潮的出现,这种抵抗和批判从来没有停止过。德国统一后,思想界对现代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的道德批判和文化批判逐渐出现这样一种趋势,即以提倡德国文化传统、提倡精神性和德国社会独特性的方式,隐蔽或公开地宣扬德国开明君主立宪的国家形式和社会结构比议会民主制度更加优越(黑格尔在《法哲学原理》中把君主立宪制作为伦理国家的体现,实际上反映了当时的这一社会思潮。而当时与黑格尔主义法学派所竞争的德国历史学派在这一点上与黑格尔的立场一致,即批判普遍主义,宣扬德国传统,当然,黑格尔的立场与方法要复杂得多,即一方面承认资本主义的普遍性,如他认为拿破仑是马背上的绝对精神,而另一方面又把普鲁士的民族精神上升为世界精神。德国的***主义实际上与这种思潮具有渊源关系。)。在这种背景下,市民社会在德语世界中就没有启蒙精神所宣扬的那种崇高地位和“政治社会”、“文明社会”之内涵,而是被黑格尔指认为“个人利益的场所”的资产阶级社会,这是吸收了德国浪漫主义反思现代性文明的思想资源。

一般而言,浪漫主义指的是“弥漫整个欧洲的一种时代精神,‘浪漫派’则特指属于这一浪漫主义思潮的德国作家”(施米特:《政治的浪漫派》,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选编说明》。),本文是在“浪漫派”的意义上使用浪漫主义这一能指的。当然由于浪漫派的人物众多,我们用这个概念主要指与启蒙精神所主张的个人主义、理性主义相对的整体主义的立场。用施密特的话说就是:“可以把浪漫主义理解成一场反对18世纪理性主义的运动”。(同上书,第57页。)

正如熊彼特所说的,浪漫主义表面上“意味着反抗古典的艺术准则……但是在这个表面之下,还有某种更为重要的东西,即对习俗、尤其是对据理解释的习俗(rationalized convention)的反抗:感情起而反对冷酷的理性;自发的冲动起而反对功利主义的逻辑;直觉起而反对分析;‘心灵’起而反对理智;国民历史传奇起而反对启蒙运动的人造艺术品”(熊彼特:《经济分析史》第2卷,商务印书馆1992年版,第65页。)。威廉斯则认为:“浪漫主义是针对‘文明’的一种反动”(威廉斯:《关键词——文化与社会的词汇》,三联书店2005年版,第47页。)。这种反动,主要是出于“反对功利主义类型的理性主义的个人主义”而与“‘全体主义’的社会哲学有联系”,“一个浪漫主义者,或任何一个受浪漫主义态度影响的作家,自然会以一种非资产阶级的精神去看工业生活及其问题,并采取与边泌主义者完全不同的观点”(熊彼特:《经济分析史》第2卷,商务印书馆1992年版,第67页。)。正因为浪漫主义者“以一种非资产阶级的精神去看工业生活及其问题”,因此他们对市民社会的认知就少了许多启蒙精神所承载的理想,而多了几分客观冷静的思考。在市民社会这个问题上,他们更多的是注意到了资产阶级所造成的自私自利、孤立(马克思称之为产生了孤立的个人的时代。)等问题。

在浪漫主义的影响下,产生了许多反思抽象理性的社会思潮。19世纪盛行的历史主义在浪漫主义思潮的影响下产生了,历史学派致力于研究历史上各个民族的社会生活状态和历史意义,认为在法和经济领域都不存在普遍有效的原则,它反对启蒙运动所开创的抽象的理性主义。在市民社会这个问题上,他们就不像启蒙思想家那样把它当做一种抽象的、普遍社会的“理想类型”,而更多的是从具体的生活状况出发,因此他们抓住了市民社会现实的一面——资产者的社会。

施米特指出,“1830年以后,浪漫派又有了一个新的开端:青年德意志、新谢林派、浪漫黑格尔派。于是,这个词就变成了所有政治上的敌人的集合名词”(施米特:《政治的浪漫派》,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22页。)。这种浪漫主义与马克思对现代市民社会的批判具有重要的关系,就本书所研讨的市民社会的历史性批判而言,马克思则是继承了德国浪漫主义对市民社会的资产阶级经济内涵的指认与批判。

在经历过浪漫主义的批判之后,启蒙思想家所指认的由有教养的公民所组成的政治社会——现代性质的政治共同体,逐渐被剥离了公民的温情脉脉面纱,露出了资产者自私自利的本性。按施米特的看法,“资产者的可鄙形象最先是贵族创造出来的,浪漫派艺术家和诗人发展了这一形象。随着司汤达影响的扩大,所有文人都认为资产者可鄙”,“法国作家以法国资产阶级为原型创造出的这种形象,经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著作获得了一种世界历史的维度。他们赋予这种形象以一种分化为不同阶级的史前人类的最后代表的意义,从而成为人类最后的敌人”(施米特:《政治的浪漫派》,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218页。)。因此在浪漫主义运动之后的黑格尔、马克思那里,随着市民社会的“资产阶级社会”内涵逐渐凸现,其批判性理论维度也由此建构起来。

在这个意义上,我们说Bürgerliche Gesellschaft具有与civil society不同的批判立场:如果说civil society是用于批判传统社会而建构一个现代性的社会;那么,Bürgerliche Gesellschaft则是为批判现代性(资产阶级)社会而主张一个新的乌托邦社会提供了理论运作的概念基础,如黑格尔的伦理国家、马克思的共产主义社会、哈贝马斯的交往社会所针对的正是这个Bürgerliche Gesellschaft。

第四节市民社会与资本主义文化矛盾

上述分析表明,市民社会这个范畴包含了政治与文化“共同体”(civil society)和经济型契约“社会”(Bürgerliche Gesellschaft)这双重内涵与二重性特征。在当代市民社会研究所援引的理论资源中,市民社会的建构——对civil society的诉求,与批判——对Bürgerliche Gesellschaft的反思,这两种理论资源共存于当代市民社会理论中,从而构成了当代市民社会理论中的对立与矛盾。这种政治与文化的共同体和经济社会的冲突,构成了贝尔所说的资本主义文化矛盾。从马克思主义的立场来看,这种冲突是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的区别;从现代西方政治哲学的立场来看,则是私人领域与公共领域的矛盾所致。而从更深的社会结构的层面来看,这种对立则是由现代社会的结构性矛盾所决定的。因为自从私人领域从封建国家中分离出来以后,政治“共同体”(civil society)与经济“社会”(Bürgerliche Gesellschaft)在现代社会中便冲突性地存在着。而国内学者在解读西方的市民社会理论时,普遍没有意识到现代市民社会包含的经济领域与(政治)公共领域的矛盾性冲突,以及这种矛盾所包含的现代性意蕴,从而简单地把市民社会的基本内涵指认为公共领域这个固化的领域。我们在对市民社会概念的思想史进行梳理之后,需要对其在现代社会的价值作一评估和总体性分析。

一、市民社会的内在矛盾与资本主义文化分裂

在当代西方思想家看来,政治民主化、经济市场化、市民社会是现代社会有别于传统社会的三个最主要的社会建构。不过,这是当代自由主义对历史进行事后反思得出的明确认识,特别是其中的市民社会建构是在20世纪70年代以后才有的认识,当时并没有明确提出政治民主化与经济市场化的口号,而是打着“市民社会”(“文明社会”)之类的旗帜。因此市民社会这一范畴在其历史发端中就已内含了政治民主化与经济市场化的内在矛盾。

从历史上看,经济的市场化与政治的民主化发端于15—18世纪,也就是马克思所说的“现代资产阶级社会”所指认的这个历史时段。在经历封建专制主义和重商主义的国家干预政策之后,从重农主义的“自然秩序”观,到斯密古典经济学“看不见的手”理论,市场化观念获得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在欧洲大陆,随着英国的光荣革命和法国大革命;在美洲大陆,随着宪政国家的建立,政治民主化在实践中确立了自己的地位。无论是市场化还是民主化,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旗号——市民社会,换言之,从西方近代社会转型来看,市民社会成了联结经济市场化与政治民主化的桥梁。其“现代的二重性”(市民社会还有一个古代的二重性问题,这就是罗马法中公法与私法的区别,具体请见下一段的论述)也就从这里生发出来。

从上面的理论分析与这里的历史发展分析来看,市民社会本身就包含了政治与经济内涵——经济市场化与政治民主化,civilis societas与Bürgerliche Gesellschaft正好表征了这种二重性内涵:civilis societas表征了政治共同体,Bürgerliche Gesellschaft表征了市场化的社会。

正是这种二重性使“人”在现代社会中面临“公”与“私”的二元分裂,马克思称之为人的政治异化,在早年的《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中就曾对现代国家中的公民二重性(即citizon与Bürger的双重角色问题)进行了批判。(在当代中国社会的市场化转型中又不得不再次面对这个理论问题,即国有企业的管理者从理论上说应当是代表人民利益的citizon,传统的说法是“公仆”;然而在市场经济社会中,这些人也有自己的利益需求,他们还具有布尔乔亚的特点,过去的说法是“小市民”,如何统一这两者的利益关系实际上是体制改革中的一个巨大难题。)由此可见,在近代历史上,市民社会并不是作为一种独立的社会建构,而是作为政治民主化与经济市场化的、政治公共领域与经济私人领域的载体而出现,近代的市民社会包含了这两方面的复杂内容,这使得市民社会这一概念天然地包含了政治与经济、公共领域与私人领域、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这些矛盾性的范畴,贝尔所说的“资本主义文化矛盾”与之具有密切的关联。

同类推荐
  • 周易与人生

    周易与人生

    《周易》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哲学典籍,由《易经》和《易传》两部分组成,其中的《易经》约成书于殷周之际,《易传》约成书于战国时期。汉代立经学博士,《周易》被奉为经书。此后的两千余年间,它一直稳居封建时代主流学术的核心地位,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无与伦比的影响。
  • 人生的亲证

    人生的亲证

    阐明这本书所发表的论文题材,我没有用哲理性的说教,也没有以学者观点加以探讨,也许这对我来说更为合适。我生长在一个以奥义书经典作为日常礼拜的家庭,并且在很久以前父亲就作出了榜样。父亲在他漫长的一生中一直保持着与神的密切交往,但是他没有忽略对世界应尽的责任,也丝毫没有减少对世俗事务的强烈兴趣。因此,我希望这些论文能使西方读者有机会接触到印度的古代精神,这种精神曾反映在我们的圣典中而今天仍然体现在我们的生活中。
  • 市民社会的乌托邦: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历史哲学阐释

    市民社会的乌托邦: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历史哲学阐释

    "市民社会是一个关涉多学科的问题,其理论思潮之庞杂、历史内涵之丰富使得如何总体性地把握这一分析路径成为一个难题。本书稿以市民社会“概念”的演变——市民社会——资产阶级社会——垄断资产阶级社会(帝国主义)——晚期资本主义社会——作为核心的关节点,试图贯穿起马克思主义分析路径的中心逻辑。市民社会是当代中国社会“现代性”转型的基本社会理论问题,从马克思主义的视域对市民社会展开考察,对当代社会转型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同时也可以为当代资本主义研究提供一个基本的理论基础。"
  • 男人模式:3000年关于男子品性的智者高论

    男人模式:3000年关于男子品性的智者高论

    本书汇集了自荷马以来西方的经典文学、哲学、历史作品中对男人品性和形象的描述,为我们打开了一扇思考男人之道的窗口。通过这扇窗口,读者看到了骑士时代的男子、绅士时代的男子、智慧的男子、家庭中的男子、从政的男子、高尚的男子、美国男子以及后现代的男子,看到他们的勇气、信心、智慧、浪漫、困惑。书中所选,既有对男人品性的哲学和道德思辨,自亚里斯多德到奥古斯丁,到培根,剖析男性美德的细微之处;也有对男人角色的有力辩护,自古罗马的卡托到戴高乐以至肯尼迪,先贤之训诫名言,值得深思;更有对男子形象与模式的生动描摹,自荷马笔下的俄底修斯到中世纪的浪漫骑士,无不是经典男人气质的体现,给人以深刻印象。
  • 女性主义

    女性主义

    女性主义的理论千头万绪,归根结底就是一句话:在全人类实现男女平等。综观女性主义的理论,有些激烈如火,有些平静如水,有些主张做决死抗争,有些认可退让妥协。本书对女性主义理论、女性主义运动、女性主义流派、女性主义论争和女性主义之后的思潮进行了条分缕析的梳理,堪称一本女性主义的重要读本。
热门推荐
  • 恬妃传 第二册

    恬妃传 第二册

    帝王之爱,是一种距离,若能拿捏得当,你就是这后宫最成功的女人!即便从一个弱小的女子走向后宫的顶端得到帝王最真挚的爱。傅茜宇始终保持拥有一颗善良的心。茜宇生下皇子臻昕之后,赫臻因御驾亲征受伤,宣布退位,将皇位传给了大皇子臻杰,然后带领茜宇、璋瑢、德妃等人去燕城居住。成为皇贵太妃的茜宇仍然被人陷害,几度小产。为了保护茜宇不再受伤,赫臻故意冷落她,将她又送回了京城……赫臻与她的爱情能否天荒地老?茜宇年幼的儿子命运将会如何?陈璋瑢是否能坚守善良的本性?新任皇后悠儿如何在茜宇的辅佐下掌管后宫?臻杰的后宫里又将掀起怎样的波澜?
  • 从末日开始的养花生活

    从末日开始的养花生活

    大家好,我叫叶一秋,世界末日降临了,到处都是丧尸,我还有了神奇种子,但是丧尸太血,太暴,太可,会吓坏小朋友的,所以我还是当条咸鱼,养养花种种草吧。
  • 绝色狂妃狠嚣张

    绝色狂妃狠嚣张

    为争皇位,他指她做王妃,一道圣旨赐婚,她纵心中百般不愿也只能勉强下嫁。然而,他有他的心中至宝,她有她的金玉良缘,死对头的两人被迫在一起,冤家路窄,斗智斗勇。来自娘家与朝堂的陷害,迫使两人联手,她助她登上太子之位,他助她血洗娘家,大事终成那日,她与三番四次救自己于水火之中的男人离开,却在半路被他拦住,“我的玲儿,你偷了我的心,就想这样一走了之?”
  • 黄昏的战役

    黄昏的战役

    当科学与神话碰撞,当历史与现代文明结合。当你已知的知识被颠覆时,你还能淡定吗?当你的大脑被完全开发,看到不一样的世界,你还能淡定吗?极宙危机悄然降临,黄昏之后便是黑暗,世界是留住光明,还是陷入永夜,让主角燧文谨给你答案!
  • 豪门倔媳妇

    豪门倔媳妇

    18岁的顾清凡是化妆师的助手。他是凌家的子弟,狂妄而无情。在他婚礼的当日,新娘逃了,他将怒气洒在她的身上,一句认定是她助了新娘逃跑,将她囚禁了起来。“为什么要叫她回来,让她自己回来不是更好吗?”他邪肆的笑,酒醉的缠绵,却被他忽然回来的未婚妻撞了个见着。他将她视做玩物,对她施以报复,她的“荒唐恶毒”也上了报,路人鄙夷的目光,她无法在学校继续读下去,只得离开学校。她努力而坚强的在他的报复下展颜而笑,父亲失业气而昏倒,母亲愤怒的指责,忽来的孩子,令她一步步的从柔弱走向了坚强。再见面时,他退去了年轻时那份张狂而多了几分内敛与成熟,因为孩子,他与她在凌家老爷子的施压下,演了一场戏,假假真真,亦真亦假。拼得是演技,付出的是心。
  • 这个丧尸不太乖

    这个丧尸不太乖

    “嘿!亲爱的女皇大人,如今您已一统天下,有没有时间谈个恋爱呀!”“本女皇可是要征服星辰大海的女人,怎能儿女情长。”说完嘴角露出个乖乖的笑容,刚刚某个强撩她的家伙已经被一脚踹飞,唇瓣下可爱的小虎牙在月光下闪着寒光。从千米高空往下坠落的骚包男,内心极度委屈。嘤嘤嘤,还他娇娇软软的妹子,这就是是人类所说的知人知面不知心?
  • 若水映月

    若水映月

    本为人,却在魔界当了百年的魔神,然后呢?收集灵魂,前往鬼界,若水解忧,禁术再现。(呃……这属于回忆的,前面先写女主最初的身份,之后再去收集灵魂,回忆小时候。大约每三个小故事回忆一次。)相传若水解忧,解的是将死之人的忧。上古禁术,即为祭出残魂,而做这种事情的,都是被逼上了绝路了的,可他(她)们的愿望又那么简单,不论如何残魂将飘到若水在灵器中,她来不来?得看你的运数与她的心情。(注意重点写的还是秋若水她两姐妹的故事)若水映月秋影挽波琴箫之乐摄人心魂抱歉,我不擅长编名字和简介,所以还是看看内容再说吧。
  • 每天一个么么哒

    每天一个么么哒

    漫漫长路上,我只想与你作伴。陆路一朝升入高中就遇见了那个让她倒霉的人——恽宴川,可谓冤家路窄。仇人见面分外眼红,冤家见面啼笑皆非。陆路这辈子最惨痛的经验就是恽宴川的套路,恽宴川这辈子最高兴的时间就是和陆路呆在一起的事件。陆路:大猪蹄子。恽宴川:调皮。超级不正经的痞子学霸VS鬼马少女可盐可甜
  • 美女的惊悚直播

    美女的惊悚直播

    我本是一个无父无母的孤儿,在一次意外中,我成为了修仙者的一员,我在直播中捉鬼,在现实中修炼,在修仙者中强大,曾经欺我,辱我之人,我必将全部奉还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