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185400000004

第4章 道教与美学(2)

众生之性与道性隐显有异,或此显彼隐,或此隐彼显,本不相离,不属有无之别。所以,当道性未曾显现出来时,众生务必修持,以使其充盈丰满并得以彰显;当众生的习性未曾泯灭之时,则要舍弃欲求,以使其逐渐泯灭。如果人的习性隐匿,合于道性,则其应世接物莫不自在圆通。当人的本源道性处于潜隐状态之时,就会烦恼不断,痛苦不堪。大多数人都有避免痛苦、追求快乐的需求,这就得不断修持,使心与道合,切实体证道性,不为生死所缚,从而获得解脱。至此,道与众生,皆是假名安立,契入玄同之境,则可离修离教,习性道性双忘。这是修道成真的根本目标与极高境界。

三、万物皆备道性

隋唐五代道教指出,众生皆有道性,万物皆备道性,道性是万物具足的本真之性。《道教义枢》认为,道性理存真极,义实圆通。它虽然冥寂一源,却周备万物。道性也具有真如空性,强调道性的虚空不实,目的在于破除道性空与不空的边见。从性体的角度而言,道显现之时为道果,道隐匿之时为道性。道果为显,道性为隐,是凡是圣,全在道性的显隐之间。道性遍于一切事物,对于没有情识的草木瓦石,也不能执著它们道性的有或无。“道性以清虚自然为体,一切含识乃至畜生果木石者,皆有道性也。”([唐]孟安排:《道教义枢》卷之八,《道藏》第24册。)万物皆有道性,且道性本来清净,由于心念颠倒妄起,才落入凡俗境地。道性不落有无,不住色心,无得无失,它是万物的本真之性。“自然真空,即是道性。”能体验到万物的本真之性,即成正道。《道教义枢》指出,大道无所不在,道性遍在万物之中,有知无知,有识无识,理无二致。如果说,有知与无知的事物都有道性,那么,有识与无识的事物也都能成道。如果万物皆有道性,即使不能成道,也不妨碍事物有知无知、有性无性的规定。

隋唐五代道教心性论认为,道性是事物普遍具有的本真之性,是事物的本来面目,是事物存在的本真境界。道性不可落入一物,也不可落入一心。道性微妙,处乎显隐之间。这种道性论是在参照当时佛教天台宗、禅宗佛性论的基础上形成的。荆溪湛然(711—782)中兴天台宗,他依据色心一如之理,提出“无情有性”说,发展了天台宗的心性论,主张佛性遍及法界,不隔有情,即草木、瓦石等无情物也有佛性。在唐代文士阶层,湛然的影响很大。由《道教义枢》关于万物皆备道性的表述可知,它在思想上受到天台湛然的影响颇为明显。此外,南宗禅也主张人人皆有佛性,马祖道一主张即心即佛。这都是隋唐五代道教道性遍在论的重要思想背景。

四、道性遍在的美学意蕴

道性遍在是隋唐五代道教心性论的重要命题。先从美学的角度考察这个命题的理论内涵,然后概括它的美学意蕴。

道性遍在这个道教命题的理论内涵体现在三个方面,即直指心源,即心即道,心境俱忘。

从修炼方式看,隋唐五代道教已经由外丹修炼逐渐转向内丹修炼,不再盲目地向外求道,而是把心性的修持当作修道成仙的主要途径。因此,隋唐五代道教纷纷强调心源的开启。司马承祯说:“天尊重说偈,直为指心源。吸引迷惑者,令归解脱门。”([唐]司马承祯:《太上升玄消灾护命妙经颂》,《道藏》第5册。)在他看来,大道玄妙,非关视听,以视听求道,不求真道,转而生疑。道应物而生,临机起用,心源开启,修道成真。司马承祯又说:“心之虚妙,不可思也。夫心之为物也,即体非有,随用非无,不驰而速,不召而至。”([唐]司马承祯:《坐忘论》,《道藏》第22册。)心为众邪之主,又为众妙之门。心之起用,神妙无方,这个能开二门的心源,具有变幻莫测的不确定性,心识生灭,转瞬即逝,忽来忽往,不可端倪,动寂莫名,可否无时。心性是神识之源,莫不因心而照亮。

长生阴真人注《紫元君授道传心法》:“夫授道先授心,心真道不二,心伪道不真。志管心中气,气从心中生。乃成心中至,付道在师心。领道心如是,两心合一心。心元都不二,奉师先奉心。”(长生阴真人注:《紫元君授道传心法》,《道藏》第4册。)一般认为,该书出于唐代。人自出生以来,只因混沌元气而在,世俗之人妄在身心之外求法,失却道元之根。心为创造之源,可以调服五藏,强身健体,也可澄澈神志,使心明如镜。心是修道成真之本,直入心源,方是正道。权德舆是唐代名士,他有一定的道教文化造诣。权德舆有句:“心源暂澄寂,世故方纠纷。终当逐师辈,岩桂香氲芬。”([唐]权德舆:《卧病喜惠上人、李炼师、茅处士见访,因以赠》,《全唐诗》卷三二零。)“澄寂”是心源的本有体性,在澄寂的心境中,人回到了自身,回到人的本真境界。同时,澄寂之心有助于超越世俗之念与功利欲求,为道教徒的修道成真提供了心境。这种澄寂之心,接近于审美心境。道性遍在直指“心源”,从而开启人的审美之心,提升修道者的精神境界。

即心即道,是指心与道的不二关系,或者说修心与修道具有同一性。《太上老君内观经》:“众思不测谓之神,邈然应化谓之死,所以通生谓之道。道者有而无形,无而有情,变化不测通神。群生在人之身则为神明,所谓心也。所以教人修道则修心也,教人修心则修道也。”(《道藏》第11册。)这部道经指出,修心与修道不二,修心的具体方法是内观于心。修道即修心,这种思想在《洞玄灵宝定观经》中也有表露。该经认为,要修道成真,必须先学会放弃,外事都绝,毫无兴忤之心,然后安坐。道由心学,神依形住。人的灵明亘古亘今,不起妄心,不失道源。周固朴说:“夫心情识智意智,皆从道妄立也。道外无心,心外无道,即心即道也。”([唐]周固朴:《大道论》,《道藏》第22册。)在周固朴看来,道与心不二,心不离道,道不异心,即心是道。《三论元旨》:“妙达此源竟无差舛,心等于道,道能于心,即道是心,即心是道,心之与道,一性而然,无然无不然,故妙矣。”(未题人:《三论元旨》,《道藏》第22册。)世人沉沦苦海,不得解悟,莫不因心而起。灭妄归真,妙合自然之源,即是清净心源,也就是“真一之源”。《三论元旨》讲即心即道,既承认心与道的不二关系,又强调心无所执,情无所滞,所以能“妙达此源”。通心达观,心识不落有无,道性无处不在,无所不通,融会神合,极乎无极,契入真常之性。即心即道,对于理解美与美感的同一性颇有启发。

心境俱忘是对修道成真境界的描述,或指以心体验大道的妙悟状态。《大道论》:“妙本自然,体性虚无,固无得无丧。”([唐]周固朴:《大道论》,《道藏》第22册。)道无取舍,道不外求。道不可执,执之则离道越远。心不可求,求之则心反成乖。心能忘道,方能得真一之道。芟悟道之心,剪认道之识,祛证道之智,除得道之智,薙了道之意,忘知,忘意,忘智,忘识,忘心,自然道无可求,道无可趋。除修习之迹,谓之真得道。隋唐五代道教主张心境俱忘,将妙悟注入心性论之中。周固朴说:“悟心者悟道之心也,修心者修道之心也,证心者证道之心也。心绝缘虑,意绝妄想,智绝分别,是则真见无不见,邪见有不见,真闻无不闻,邪闻有不闻,真觉无不觉,邪觉有不觉,真知无不知,邪知有不知。若真邪双泯,知觉两忘,则达乎忘心忘境也。心境俱忘,冥合道矣。”([唐]周固朴:《大道论》,《道藏》第22册。)周固朴描述的悟道境界,是心境俱忘的成真之境,很接近心物合一、物我两忘的审美境界。

这种道教义理与审美境界契合的情况,在隋唐五代道教思想界并不是个别的偶然现象,在另一位道教学者吴筠那里也有体现。([唐]权德舆《中岳宗元先生吴尊师集序》:“先生讳筠,字贞节,华阴人。生十五年,笃志道,与同术者隐于南阳倚帝山,闳览古先,遐蹈物表,芝耕云卧,声利不入。”(《全唐文》卷四八九))吴筠(?—778),字贞节,华阴人,唐代神仙学者。吴筠志性高洁,不甘流俗,举进士不第。开元中,他南游金陵,访道茅山,后东游天台、会稽等地。吴筠入嵩山,拜上清派潘师正为师。“安史之乱”前后,他与李白、孔巢父唱和,逍遥林泉。(《旧唐书》卷一九二,第5129—5130页,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权德舆又称赞吴筠:“凡为文,词理宏通,文采焕发,每制一篇,人皆传写,虽李白之放荡,杜甫之壮丽,能兼之者,其唯筠乎。”(权德舆:《吴尊师传》,《道藏》第23册))吴筠有道教论著《玄纲论》、《形神可固论》等。吴筠东游天台时,与越中文人诗酒相会,唐玄宗闻其名,曾遣使诏见。吴筠《游仙诗》其二十四:“返视太初先,与道冥至一。空洞凝真精,乃为虚中实。变通有常性,合散无定质。不行迅飞电,隐曜光白日。玄棲忘玄深,无得固无失。”([唐]吴筠:《宗玄先生文集》卷中,《道藏》第23册。)这首诗描述的修道体验,也颇能体现道教推重的心境两忘、与道冥合的境界。这也是隋唐五代很多游仙诗普遍追求的审美境界。

对于审美活动来说,道性遍在这个道教哲学命题含有丰富的美学意蕴,可以概括为两个层次。

首先,道性遍在这个命题表明,艺术家应树立自信心和自尊心,开启超越世俗功利的审美心源,起用至真至纯的本性。这种开启心源的思路与道教以及南宗禅提升人的自信心和自尊心的做法密切相关。可见,心源问题不只为南宗禅所关注,它也是隋唐五代道教心性论的重要话题。学界对此多有忽视,需要重新梳理。由道教的心源说可知,艺术家既要颐养自家的心性,又要以妙悟之心参究宇宙万物之理,发挥人的审美创造力。

其次,既然一切事物都有道性,那么飞潜动植、山河大地莫不是道性的显现。这就为审美领域的拓展提供了理论支持,也体现出审美物象之间的平等不二,真实无妄。这对于解释唐宋以来的自然美、社会生活美的丰富性和多样性,都有很强的说服力。

进一步讲,将隋唐五代道性论落实到美学领域,对于探究中国美学的以下问题启发较大。

其一,道体至高至深、至纯至真,道性神异多端,变幻莫测,超越一般的物象世界。道性既可作为审美者的精神境界,也可转化为艺术的审美意蕴。这对于理解审美境界、艺术品第、艺术的真实性等问题有一定意义。

其二,道性至虚至寂,而又妙用无方。在审美活动中,无论是审美创造,还是审美鉴赏,都需要审美者具备圆活自在的审美心境,传达微妙难言、不可端倪的审美体验。可见,审美活动的特性与道性的特征存在契合之处。

其三,道天真纯一,日用而不亏。也就是说,要以艺术或审美的方式思考人生,感悟世界,既不可离开“体”,又不能脱离“用”,最佳的方式就是体用一如,取舍无碍。道教的道性论已经隐含着中国人的超越智慧与审美人生。

其四,道性的显现需要言、象、意等各种因素的配合,但是,又必须警惕言、象的局限性,不可过分执著于言、象等传道的工具或手段。这表明,应该从多个角度看待艺术媒介、审美形式等因素在审美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用。

简言之,道性论是道教最为关键的理论之一,道性遍在是隋唐五代道教普遍认可的哲学命题。这个命题在整个道教思想体系中也占有重要的地位,所谓牵一发而动全身,这个命题的确立必然触及很多与之相关的道教哲学问题。追问道性或探究道体,这是道教哲学的核心问题。就道教的美学意蕴来说,道性是最高的真理,是修道者关于美的性质的体证,或者说是道教的最高审美境界或审美理想。这是中国人借助道教义理来思考人生、洞察世界、领悟存在、追求真理的特殊方式。这其实也是中国哲学与美学高度关注的问题。

第二节生命观念

道教是中国的本土宗教,它从一开始就认为人能通过修道而实现长生不老的愿望,或迷恋于青春永生。英国学者李约瑟指出,中国是世界上长生不老或青春永生思想的发源地。(李约瑟著,何兆武等译:《中国科学技术史》第2卷,第154页,北京:科学出版社,1990年。)日本学者漥德忠也说,人想在地球上无限延长自己的肉体生命,永远享受生命的快乐,进而希求永生不死,这正是神仙道教长生思想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自公元前四世纪至今,神仙一直是中国人梦想的偶像,首要的原因在于神仙能满足人永远年轻、不老不死的愿望。(漥德忠著,萧坤华译:《道教史》,第52页,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年。)这种特异的神仙思想在其他国家是没有的,它是道教生命观念的核心内涵,也是中国人生命意识的体现。

同类推荐
  • 惟谋

    惟谋

    大炎王朝六百年气数苟延残喘,大厦将倾。外有外族乱华,内有藩王各自为主,欲自立为王。且看江湖豪情壮士投身军行,为大炎天下再续一百年!
  • 混在大唐做驸马

    混在大唐做驸马

    建个群,全订粉丝群【131341657】来时无迹去无踪,大唐贞观寄此身。漫随贫富皆欢乐,混作长安一痴人。
  • 人情义

    人情义

    没有穿越,没有系统,没有女主角,而且都是精神层面,只有经历过才懂得
  • 逆天铁骑

    逆天铁骑

    现代工兵李光辉穿越到明末塞外一位名叫李老二的马贼身上,大厦将倾,不愿见到亡天下的李老二改名为李国栋,国之栋梁,先是袭击晋商商队,又受卢象升招安,打造一支无敌强军,力挽狂澜,拯救天下
  • 三国之太子谋天下

    三国之太子谋天下

    “妈的穿越也能到我这个屌丝身上,还是汉献帝的儿子。搞什么玩意”刘冯说道。
热门推荐
  • 酱油党的修仙人生

    酱油党的修仙人生

    一个名叫蒋由的酱油党的修仙生活。村姑出生,灵根不显,机遇不断,这明显就是励志修真文的女猪脚。重生女配、穿越女主斗得死去活来,不过这些和蒋由并无关系。蒋由只是酱油党一枚。这是一个酱油党和其他酱油党一起走上人生巅峰的故事。
  • 十剑沧海笑

    十剑沧海笑

    淮夷之战三十年后的江湖,一代剑神独孤行埋剑归隐。西湖有剑阁,主人是流氓。一个杀手爱上了郡主,有个玲珑剑侠,手持玉剑,想做那天下第一。大都之颠决生死,马踏武林叱剑盟。江湖中,小人物有小人物的悲伤,大人物有大人物的凄凉。你看!在那洛阳醉仙楼中,有个叫欧阳扶风的说书人,正在讲评天下前后三十年的奇闻轶事“剑神十剑将最后一柄剑埋在了黎阳剑冢,以后的武林,不会再有剑神,只有不断向着剑神目标前赴后继的勇者。”
  • 流离的萤火爱情

    流离的萤火爱情

    抬头看到的就是他那双孤傲的眼睛,散发着无数的寒气,让人不寒而栗,那张脸简直无懈可击,与哥哥相比似乎更胜一筹,但是他满脸的高傲和不屑,瞬间拒人于千里之外。那个冰山男依旧惜字如金,没有表情,我开始有些怀疑,老哥是不是认错人啦?呼呼,不理他们啦,走咯“答应我一个要求!”说得这么爽快?是早有预谋吗?可是不应该,总不至于他是策划者吧“要求?行,但是你不可以说…”委屈啊,莫名其妙地要答应冰山男一个要求。“不管如何,你都要信我!”那是你对我的乞求吗?一次次的错过,一次次的误会,他们之间是否经得起时间的考验?可爱善良的韩雪柔能够等到幸福钟声响起吗?面对昔日的男友、今时的未婚夫,她该如何抉择?求收藏,求推荐,求订阅,嘻嘻,我会再接再厉的~~~推荐——http://m.pgsk.com/a/450433/《邪魅总裁:女人,乖乖躺着!》推荐新作温馨治愈系列:听说,爱情回来过。http://m.pgsk.com/a/702512/
  • 再婚时代:首席前夫你够了

    再婚时代:首席前夫你够了

    "结婚前,总裁大人说:“你是木晴雪?江城第一少女?”结婚后,总裁大人很无赖。离婚,总裁大人没有只言片语。再婚,某女终于忍无可忍,将首席前夫虐成渣渣。"
  • 双笙魄

    双笙魄

    又要去上学了,我佛了,每天6点多起,原地去世……”伴随着季青临的抱怨声,他还是无可奈何的去上学了。
  • 最强暖婚之夫人太张狂

    最强暖婚之夫人太张狂

    一场设计,让秦念成了豪门第一夫人。顶着这么个身份‘作威作福’到处打脸还挺好用,面对继母和姐姐这对碧池的明枪暗箭也能游刃有余。可惜,这世上没有白捡的便宜……一朝落入男人的温柔陷阱,她欲哭无泪,想要落跑,为时晚矣!聪明一世……糊涂一时啊!但是她的字典里从没吃亏二字,没理由她陷进去,他还想置身事外!殊不知,那人早已在泥潭等她……他设局,图的不过是爱她护她,宠她一世无忧。(男强女强,宠文爽文甜文,一对一,SC,欢迎跳坑。)【关于女主】秦念,秦家二小姐,高冷腹黑,容颜倾世。擅长扮猪吃老虎,见招拆招,虐渣于无形。被偷走的身份和一切,她都要亲手取回!【关于男主】纪璟睿,顶级豪门继承人,矜贵淡漠,无人敢惹。擅长宠老婆上天,唯妻命是从。【小剧场】秦念站在所谓的继母姐姐面前,背挺得笔直,眼底碎芒莹莹。姐姐瞪着她,银牙几乎咬碎,“你如此害我们母女!不得好死!”秦念扬了眉,眉梢裹挟了杀气,声音淡漠如水,“你们偷走了我的一切,现在,该还了。”纪璟睿站在她身旁,静静的看着她的侧颜,他从来都知道,他的女人隐去了锋芒,事实上,这世界上,除了自己,没有人能够欺负她。米白新文《大龄剩女向前冲》正在连载,求收藏求支持,么么哒!
  • 荷塘

    荷塘

    《荷塘》是梁必文步入生命之秋后出的又一本诗集,字里行间已没有了年轻气盛时的外露与浮躁,代之的是内敛与平和,追求的是一种诗的静美的诗思。
  • 王的朝鲜美人

    王的朝鲜美人

    “真淑,你到底是爱钱还是爱本王?”“王爷,我爱钱,也爱王爷!”大清最有权势的无冕之皇多尔衮,妻妾成群。他最爱的女人,是他从朝鲜掳来的美人李真淑。李真淑跟多尔衮在对抗中,赚得盆满钵满,富可敌国。.第二部是穿越剧,喜欢穿越剧的,真接看第二部。《学霸萌萌哒:BOSS坏坏哒》也希望读者喜欢。
  • 清衫已墨染

    清衫已墨染

    风卷云舒,若爱而不得何不从此相忘江湖,她只记得,那个温和的男子从来不曾爱过她,只不过是她的一厢情愿罢了。
  • 日漫里的高中生

    日漫里的高中生

    “我狡啮仁不是喜欢长得漂亮的,只是喜欢的刚好长得漂亮而已,不然我不是人。”看着面前的少女,狡啮人在心中暗道,反正我已经不是人了。少女轻声道:“你要是说谎我会杀了你哦!”点头称是的狡啮仁此时还没有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