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276300000003

第3章 流动的生命(3)

“胡同”几乎就是老北京的代名词。在每一条胡同里,都有一个又一个的四合院。它们的规模不等,各自独立,却又连成一片。如果同样是从高空看,不必太高,只需站在景山公园最高处的亭子上,就能看出:那是棱角分明,而互有层次的特殊景观。这才是北京城的独特风景线。

虽然紫禁城里到处都是大理石、汉白玉、紫檀木、香檀木,可是在紫禁城以外的地方,就是另一番景象了。除了有限的几条大街上,铺上了沥青洋灰路面之外,其他的街道和大大小小的胡同里,都是土路。每逢刮风,就会尘土飞扬;每逢下雨,就会泥泞脏污。这正如当时的一句俗话所形容的:“有风一街土,有雨一街泥。”“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的著名女作家冰心先生和庐隐先生,都在她们各自的作品里写到过,她们初次来北京时,对北京城内黄土路的印象。

胡同虽然窄小,座落在胡同左、右两边的四合院里,却是别有洞天的。

一般的四合院里,都有东、西、南、北四个朝向的房子,故曰“四合”院。由四个方向的房子包围着,中央是一个院子。这个院子的用途很多:它既可以供孩子们玩耍,又可以供大人们散步;夏天,全家人都可以在院子里乘凉;冬天,下雪的日子,又可以在院子里堆雪人,打雪仗。如果有勤劳的双手,还可以在院子里种树、种花、种菜;喜欢动物的人,可以在院子里养猫、养狗、养鸡。

人们在四合院里出生,在四合院里成长,在四合院里住宿,起居,生活,休闲。自由职业者,还在四合院里工作。这是北京人生存的天地。一个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天地,一个不受外人干扰,也不干扰别人的天地。

那时候,北京的人口很少。它不是首都,它只是文化古都。如今,只有特别大的官儿,才能住在四合院里。在我童年的时候,几乎每一家平民百姓,包括知识分子,都有属于自己的四合院。极少见到几家合住一所房子的情景,只有刚从农村进城的体力劳动者,如人力车夫等,才会几家合租一个院子。至于在人口爆涨以后才出现的大杂院,我在童年时是不曾看见过的。

(三)甜水井

在胡同的一端,有一口甜水井。圆圆的井口镶着如大理石一样光滑的石头,井的周围也铺满光滑的干净的石块。井的位置比胡同的路面略高,需要踏上三级台阶,才能到达。井水清澈,干净,很凉,还有一丝甘甜的香味,据说这井的水源,就在玉泉山。

那时候的北京城里还没有自来水,附近居民的饮水和用水,全靠这口甜水井。每天,都会有一位高大魁梧的水车夫出现在井边,他的脚非常大,那是因为他在鞋子的外面又包上了一大块猪皮,相当于现在的雨靴,这使他既不怕水,又站得直、走得稳。

这位水车夫拥有一个体积很大的水车和一个体积也大的水桶。水桶是用木头制成的,中间系着一条又粗又长的大麻绳。水车也是用木头制成的,它的体积相当于人们通常坐着旅行的马车,不过这水车没有马,它是由那位又高又大的水车夫来拉动的。水车的左右两边有两个也是用木头制作的车轮,走起路来就发出“吱吱嘎,吱吱嘎”的声音。

每天清晨,水车夫会出现在井台上,用那只大木桶,一桶一桶地把水从井里吊上来,装进他的大水车里。装满后,他就拉着“吱嘎”作响的水车,为一家一户送水。日复一日,月复一月,年复一年,这位水车夫总是这样默默地来,又默默地走,尽职尽责地供应着附近各家的用水。他很少开口讲话,偶尔说话,带着浓重的山东乡音。他魁梧伟岸的身影,日日穿梭于街巷之中,后来我读到巴尔扎克的小说《无神论者做弥撒》时,总会联想起这位山东大汉。

说也奇怪,那时候从未听说过什么“环保”之类的话题,可是人们对待这口甜水井,就像对待自己家里的财产一样,倍加爱护。没有人到井边去玩,就是顽童,也顶多是站在井台下面朝上看看,没有人敢往井口里面扔东西,井台上面和周围的大白石头,总是干干净净,明明亮亮的。冬天,由于寒冷,水渍结成了冰凌,那冰凌也是又洁白又干净的。

除去水车的“吱嘎”声,除去清脆的驼铃声,除去小贩的叫卖声,除去风声、雨声,北京城是安静的。有时简直安静得出奇,甚至安静得令人害怕,如夜晚。

白天,走在大街上,即使是在市中心的闹市区西四牌楼,也看不见多少行人。街道两旁有鳞次栉比的店铺,但在人行道上却看不到几个行人。有轨电车、汽车、三轮车、人力车,也寥寥无几。

可是,整个的北京城里,却弥漫和散发着一种韵味,一种氛围——这就是它作为文化古都所特别具有的那种韵味,那种氛围。它体现在寂静的胡同里,体现在稍显热闹但是绝不喧闹的大街上,体现在人们待人接物的彬彬有礼上,体现在宫殿、庙宇、图书馆、博物馆的巍峨建筑物里,尤其体现在小学、中学、大学校门内的朗朗读书声里。

就是这样庄严、肃穆、儒雅、安静的一座城市,它熏陶过和培养过一代又一代的中国读书人。

(《民风》杂志2005年第12期至2006年第4期连载)

师中剧团

——为纪念中国话剧百年而作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在北京的中学界,活跃着一个剧团。这个剧团的全体成员都是在校学习的中学生,话剧的业余爱好者。分别来自两所学校,一所是师大附中,一所是师大女附中(现名实验中学)。当时北京好的中学都是男女分校,只有少数几所私立学校才是男女生合校。师大附中现在通称一附中,因为后来有了二附中,那时只有一所,通称男附中。

师大附中和师大女附中都是一流的中学。学校的教育理念非常先进。在课堂上讲课的老师,都是北京师范大学各系历届毕业的高材生,他们掌握的专业知识和高超的教学法,使得学生读书时一点儿也不觉得吃力。学校当局力主学生必须德智体全面发展,倡导鼓励学生们自由组织各种文艺社团,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于是,师大附中和师大女附中一些爱好话剧的同学们就组织了一个剧团,取名“师中剧团”。

因为是学生们组织的业余剧团,所以每逢星期日才活动,那时的周末只有一天,星期六照常上课。活动地点有时在位于二龙路的女附中,有时在位于和平门的男附中。活动的内容多种多样,或者是排练预备演出的话剧,或者是学习有关戏剧的知识,或者是请专业演员来给我们讲课。

剧团团长是与我同届的同学,她是著名剧作家洪深先生的女儿,认识许多戏剧界的知名人士,上初中的时候,她就请来了于是之先生给我们上课。当时于先生还很年轻,刚刚由于电影《龙须沟》的上映而名声大噪。记得于先生给我们讲述了他是如何扮演程疯子这一角色的,还讲了演员应该具备什么样的素质,怎样深入生活、了解社会,等等。这是我生平第一次近距离地见到一名当红演员,地点是在师大附中的一间普通教室里。于先生既不要出场费,也不要汽车接送,他是自己骑着自行车来去的。

我们的剧团经常演出,演出的剧目多种多样,大部分剧本是学生自己编写的,两所学校里有多位编剧能手。记得还演出过《龙须沟》片断和《雷雨》片段。除了表演话剧外,有时也表演秧歌舞或腰鼓舞。演出的时间,都选择在各种节日、纪念日,或是周末。演出的地点,有时在男附中的大礼堂,有时在女附中的大操场。放寒暑假的时候,我们会学习解放军的样子,打起背包,到北京郊区的农村去,为农民演出。

我是剧团里四个年龄最小的演员之一,四个小姑娘都是初中二年级的学生。其中的一位就是周秉德女士,我当时并不知道她是周恩来总理的侄女,因为她作风朴实,待人和善,平时的交通工具总是一辆自行车,与我们这些平民子女没有任何区别。还有一位抗日烈士的女儿胡铁林,她高中毕业后留学前苏联,归国后在北京化工大学当教授。

剧团的全体成员都是戏剧爱好者,但是后来成为专业艺术工作者的只有廖廖几位。如果我没有记错的话,一位是电视连续剧《四世同堂》的导演林汝为师姐;另外的一位,就是我的同窗好友聂海燕,她是东方歌舞团的首批演员,舞蹈台柱,直到她去世以后很久我才知道,她是著名作家聂绀弩先生的女儿,我对人事一向迟钝,这层关系还是秉德告诉我的。

说到聂海燕,我还要啰唆几句,因为我们小时候非常要好,也因为她的早逝令我非常伤心。她从小热爱舞蹈,舞跳得极佳,并决心把舞蹈作为终身事业。初中毕业前夕,她决定去报考中央歌舞团,她让我陪着她去面试,当时中央歌舞团的团址在东城金鱼胡同的一所大院子里。在排练大厅里,我看着她在那些成人演员面前,自如地展现出优美的舞姿,跳完一曲再跳一曲,总是博得热烈的掌声,真为她高兴。初中毕业了,她告诉我,她就要去中央歌舞团报到了,不再升高中。我们依依惜别,我的心里也为她不再读高中而隐隐地觉得有点儿遗憾。海燕的性格活泼,爱开玩笑,初中二年级时的某一天,她拉我去她家做客,她家住在六部口附近的石碑胡同,家里只有她一个人。

进门之后,她就从食品柜里拿出了一碗吃食,让我尝尝。我仔细一看,认不出那是什么,有些犹豫。她看我犹豫,立刻热情地劝我说:“是肉,很香,你吃一口就知道了,肯定吃了还想吃。”她了一勺送进我嘴里,看着我咀嚼,笑着问我:“香不香?”我急忙点头说:“香,香。”她又喂了我一口,表情有点神秘地问我说:“你说说,你吃的是什么?”我猜不出来,在她这个南方小姑娘的眼睛里,我这个北京小姑娘的食谱可能太狭窄,她哈哈大笑着说:“是鳝鱼,就是像蛇那样的鳝鱼。你害怕吗?”这是我生平第一次吃鳝鱼。我说:“不害怕。因为是你给的,所以不害怕。”那一天,也曾经有一个念头闪过我的脑海:家里怎么只有海燕一个人呢?记得当时也曾经问过她:“你一个人住,不害怕吗?”她说:“不怕。如果害怕,就去学校住。”多年后我才知道,她的父亲虽然是位老革命,却挨整了。到了20世纪70年代中期,一度被解散的北京广播学院(现名中国传媒大学),终于在周恩来总理的过问下复校,一位女附中的同窗从教育部调到学院的英语系任教。一天,在学院的大饭厅里,我和这位同窗不期而遇,我们坐在饭桌旁闲聊,谈起我们的多位老同学,她忽然说:“聂海燕死了,“文革”开始后不久自杀了。”

听了这句话,仿佛一个晴天霹雳在我的头顶炸响,我许久都说不出话来,饭也咽不下去了,之后,眼泪就哗哗地流了下来。我的这位同窗现在是同事轻声对我说:“我不知道你和海燕的感情这么好。如果知道,我就不在吃饭时告诉你了。”我哭了很久。后来,只要一想起海燕,还会流泪。转眼之间,海燕告别人世已经40余年了。每当我回忆起少年时代的往事时,总会思念她。成年以后,我读到了不少关于聂绀弩先生的文章,使我对海燕有了更多的了解。

现在回到师中剧团的话题吧。事隔几十年后,于20世纪90年代,剧团同学重新聚首。地点选择在北京师范大学校园内,因为有几届团长现在都是该校的教授。几十年前的少年,早已成长为国家有用的人才,有科学院院士,有工程师,有研究员,有医生,有外交官,有大使夫人,有新闻工作者,有大学校长,有各所大学的教授,有企业董事长,等等。大家围坐在一起,畅谈昔日的友谊。虽然我们之中的大多数人并没有以话剧为职业,但是在师中剧团的经历,使我们少年时代的生活绚丽多姿,陶冶了我们的情操,提高了我们的审美品位,让我们终生对文艺作品都坚守着真善美的评价标准。

我写此文的目的,是为了纪念话剧百年,我们曾是业余爱好者;同时也向今日的少年,介绍我们这代人少年时期的生活,便于彼此沟通了解。健康的课外活动能帮助人形成正确的价值观,而正确的价值观会令人受益终身。

(原载《北京晚报》2007年5月10日,收入《纪念文集——在中国话剧100年的时候》,中国戏剧出版社2007年出版)

同类推荐
  • 民国文事(格致文库)

    民国文事(格致文库)

    本书记录了民国时期的一些人和事,一半通过丰厚史料文献的佐证,一半通过作者将今昔作对比的的有感而发。谈古论今,游刃有余。作者丰厚的文学积淀带给我们更为丰富的知识量,所引用的部分均为中外经典,本书具有一定的史学价值,值得一读。
  • 中国文学批评

    中国文学批评

    本书按时间顺序历数中国历代文学批评家的各种文论,但在书名上却谦虚地不叫《中国文学批评史》而只叫《中国文学批评》。全书共三卷四十五节,所论及的批评家共五十六家。作者能把古代批评家言之未尽的东西,极力推阐,发挥无遗,而且用的是这一家自己的术语范畴,循的是这一家自己的门庭蹊径,不是拿着某种现成的模式框架,把古人剪裁了往里面填。
  • 愿有时光收藏爱

    愿有时光收藏爱

    12个爱情故事,12种寂寞柔软人生。张爱玲、戴望舒、胡适、顾城、林徽因、冰心、三毛、沈从文......有的爱情伤痛的令人崩溃,有的爱情坚定若磐石般令人感动,有的爱情许你岁月静好,有的爱情给你一世寂寞。品味不同的爱情,体会不同的辛酸苦楚、哀怨情愁。看他们的爱情故事,悟自己的人生哲学。愿他们的眼泪,成为你爱的力量。
  • 鲁迅散文集

    鲁迅散文集

    本书收录了鲁迅所有的散文名篇,并收录了一部分精品杂文,根据文章写作内容和特点共分为五个专辑。这些散文记录了鲁迅幼年到青年时期的主要经历,追忆了多位家人、伙伴和亲友,展现了一幅清末民初的生活画卷。这些篇章主要继承了中国传统散文的特点,文笔亲切耐读、深沉隽永,是现代散文中的经典之作。书中收录的杂文摹写世相、描述见闻、评说人事、言志抒情,体现了鲁迅博大精神的思想内涵和独特完美,处处体现着鲁迅的思想和智慧的光芒。
  • 心若孤独:广平诗词

    心若孤独:广平诗词

    本书为一部以抒情为主的诗词集。收录了作者近二十年的诗词作品,从1998年艰难的打工岁月至今,记录了作者看到的每一处风景,经历过的难忘之事。有登高望远时感受到的“一缕清风眉宇间”的惬意,也有“流水一去恨茫茫”的无限忧伤。有对杜甫、李煜的崇敬之情。也有对自己多年孤独无依,独自飘零的深深慨叹以及与疾病作斗争时的痛苦无奈之情。还有作为一名志愿者对社会上最贫困最弱势群体的怜悯和大爱之心。可以说浸透着作者的血和泪。作品大多从现实主义题材出发,但其中也不乏作者的浪漫主义色彩。
热门推荐
  • 重生之最强魂武道

    重生之最强魂武道

    重生只能穿越到过去?不!重生只能穿越到未来?不!重生可以去一个心灵深处曾经向往的地方。一个只有短暂白天的月城,崇尚魂武道?一个只有短暂黑夜的日城,敬仰霸体道?一个平静似曾相识的浑城,却不再是故乡。选择甘愿受苦,潜心修炼?还是进入捷径,成就王者?我们一起来看武子凯的传奇人生……
  • 婆媳案

    婆媳案

    李砻想从老汉嘴里知道更多的有关杨丽娟被害一案的线索。攀谈中得知老汉的女婿朱传武是被马车轧死的,而李砻见这是匹老马,且性情温顺,如果不受大的刺激根本不可能狂奔的。果然,他在这老马的肛门处发现了一块蚕豆大小的烫疤。一个寡妇带着新绣的并蒂莲烟荷包到无人去的佛堂里去做什么?很显然是会情人,而这个人就是董瑞霖无疑。当得知董瑞霖还未娶亲的时候,李砻通过杨老汉向董瑞霖的母亲郑氏问过话,而董瑞霖母子深信相术,在给董瑞霖相面的过程中,董瑞霖吐露了自己和杨丽娟之间的一切。
  • 侠义满江湖

    侠义满江湖

    这是一个传统武侠故事,无系统,无穿越!林中鹤有过目不忘之能,识招断招之智!与高人亦师亦友!无人敢为其师!可以说是个无师自通的不世武学奇才!欲知详情,请君垂阅。方知孤儿林中鹤亡命天涯后,重回江湖的气吞山河!
  • 钻石宠婚之妻色似火

    钻石宠婚之妻色似火

    她把男神抢过来做老公,结果被他要求娶一送一。她把一纸怀孕诊断书拍在他的办公桌上:“我怀孕了!”“嗯。”他淡淡地应着,磁性醇厚的男中音分外的苏,“去年你的生日礼物是郁太太的身份,既然如此,我就再吃点亏,孩子是我今年送你的生日礼物。”她傻站在了原地:“那我们当初说好的离婚呢?”“离婚?”他的语气明显冷了几度,深邃的眼潭底浮起占有欲,“明年的生日礼物还是孩子,后年的生日礼物依然是……”“你把我当猪吗?”“就算你是猪,我养你一辈子也没有关系。”某女在心里打着小九九,喜上心头,这算是变相的告白吗?(本文一对一,双洁,宠文,男主看似高冷傲娇,对女主绝对宠爱无边,绝对占有。看男主如何秀恩爱撒狗粮。女主也不是柔弱小白花,她的男人她绝对要宣示主权,打倒一切妄想染指她老公的白莲花,绿茶婊和狐狸精。所以从现在开启一场老公保卫战!看女主如何击与妖精们过招!)
  • 我家女帝你惹不起

    我家女帝你惹不起

    【单女主】【真·无敌流】轮回之后,才是天道。他曾是万道之祖,开创武道盛世;他也是异世邪君,脚踩诸天圣子;……如今,他轮回归来,只为证那无上大道……谁说英雄就不能有绕指柔肠?敢惹我家女帝,你,死定了!
  • 误惹王爷之王妃要休夫

    误惹王爷之王妃要休夫

    一句话简介:这是一个呆萌傲娇女情挑腹黑忠犬男,却反被他吃干抹净不留渣的故事!***【全文简介】当你穿越了,误惹了腹黑、忠犬的男人一只......出逃时,他说:“你永远逃不出本王的手掌心,既然逃不了,那便乖乖沉沦!”表白时,他说:“本王不懂什么是爱,既然心给你了,你就一定要好好珍藏!”吃醋时,他说:“这种有失身份的事情,你以为本王就不会做吗?”成亲时,他说:“本王虽无实战经验,所幸昂藏七尺又睿智隽永,王妃如此弱不经风,可要淡定!”离开时,他说:“这辈子,我只会坚持一件事——等你!”她说,姐穿越而来,只想每天吃饭、睡觉、打豆豆,顺便捞个美男困个觉;他说,朕君临天下,只想每天看你、念你、宠幸你,顺便生个豆子圈住你!从此,她无法再逃,也不想再逃!***【女主版简介】一朝穿越,误惹处男一只!不过,这个男人也太帅了点吧!纳尼,还是生杀予夺的王爷?管你是帅得一朵梨花压海棠,还是翻手为云覆手为雨!姐可是新时代前卫女性,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都说,女追男隔层纱!小鲜肉,且看姐如何将你扒干净!只是,不是说好将咱们升级打怪的革命友情升华吗?转眼,居然连同白莲花,更换阵营?好好好,姐桃花一箩筐,不差你一朵!一纸休书抛给你,有多远给我滚多远!***【男主版简介】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烽烟尽处,江山惑乱!恩怨情仇,何以相抵?美人江山,孰轻孰重?天下之心,千古一帝!与我并肩共赏万里河山的女子,只有一位!为她,空设后位、散尽六宫!只为,等那场梦的延续!***PS:①本文一对一,一生一世一双人!②暖虐情深,男女双洁,男主强大,女主成长型!
  • 黑的王座

    黑的王座

    从第一次恶魔入侵存活至今的维特,会议的最强兵器,缪斯带个世界光辉的圣女,菲利斯.阿尔塔斯一个为了特殊原因而拼命的赚钱的赵成龙,他们将在星空下战斗,在第二次恶魔入侵中抒写属于自己的传说。
  • 徒然草·方丈记

    徒然草·方丈记

    《徒然草》是一部内容广博的散文随笔。作者吉田兼好将一生的丰富阅历和明达见识融入到简短随性的文字中,既有处事警语、经验感悟,又不乏奇闻逸事、四时风物。当这幅由243段短文构成的长卷缓缓展开时,日本镰仓末期的社会风貌以及吉田兼好汰尽浮华的禅悟之心跃然纸上。《方丈记》成书于1212年,被誉为日本隐士文学的巅峰之作。是作者鸭长明回忆生平际遇、叙述天地巨变、感慨人世无常的随笔集。这部作品对日本的文学、历史、思想等各方面都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被日本珍视为文化瑰宝。
  • 大美时代

    大美时代

    一本描述美术学院生活的职业文万长生,他考的是国画系……可他也没想到……
  • 神奇古董店

    神奇古董店

    闹市街巷的一家古董店,店主率性而博学,店里唯一的店员却是精明而胆小。这里既出售古董,也时常为他人鉴别古董。每一次,随着这些客人的到来,总会发生一些神秘的事。这些跨越时间长河来到这里的古董,在它们古旧的封印下,是另一个不可思议的世界。吞噬生命的肖像画,可以跨越时空的火柴,化解灾难的折扇,实现愿望的人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