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291900000050

第50章 理论编(26)

中国人的历史思维中有一个惰性,要么“全都”,要么“全不”,要么都好,要么都坏,这是非常恶劣的劣根性。它在我们的思维方式上,甚至于在我们的人生体验上,都提出了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我们怎么对待历史?怎么对待学问?怎么对待科学研究?

我今天基本从这个思路出发谈几个问题。

一、中国播音学在什么样的土壤上出现?

怎样发展到今天的样子?人民广播建立以后,有很多新鲜的、生动的经验,虽然显得稚嫩,但是蕴藏了无限的生命力和发展空间。

比如,当时延安有“口播部”,即把书面的、晦涩的、不通俗的、听不懂的语言,变得大家都能听得懂。我们现在电台里,这么多年一直提倡“口语化”,但是没有体制的保证,全靠自律、自觉。像这样体制上的东西,谁来保证?

还有一些观念性的东西。比如,济南解放了,中央没有批件,也没有文稿,就是播音员在话筒前说,凭着自己对时代的热情、对祖国解放的渴望,热情洋溢地欢呼出这样一句胜利的话语。

比如,条件很艰苦,外面有毛驴叫,播音员照样精神集中地播。类似这样的东西,都是非常宝贵的财富,我们还有谁再提起它?这正是我们播音学的基础。没有这些东西,中国播音学是不可能凭空出世的。

到了20世纪50年代,有了三本书:黄皮书、白皮书、蓝皮书。黄皮书是齐越老师带着代表团跟着梅益同志到苏联去考察,吸取了他们的播音经验,搜集了他们的理论文章,出的一本《苏联播音经验汇编》;白皮书是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几个播音员写的经验文章,其中包括夏青老师的《克服报告新闻的八股腔》这个经典著作;蓝皮书是地方台,主要是省台播音经验的汇集。有了这三本书以后,给我们提供了很多的思路,怎样发展我们自己的播音事业,怎样建立我们自己的播音理论,每一本书都提供了非常珍贵的思路,尽管也有错误。

但是这种实践的呼唤,被社会上或者是广播电视的部分领导者所忽略。20世纪50~60年代就已经有了“播音无学”的说法。选拔播音员认为高中毕业生足矣,只要声音好、认得字、会普通话就可以了。但是中央台以齐越老师为代表从来没有这样认识过,政治上批判了“公民论”,即只要是一个合法公民,就可以当播音员;业务上评判了“低文化”论、“播音无学”论。

我们当时在中央台,研究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体系,研究我们的曲艺,研究我们的戏剧和电影,包括朗诵艺术,向这些艺术家们学习。

1959年、1960年这两年,中央台进的播音员都是大学毕业生。正在业务研究热火朝天的时候,中央台请了很多人来报新闻,演员报新闻“演员味”,小说家报新闻“小说味”,包括孙敬修老先生也来报新闻,“安徽省啊,有一口大肥猪”是讲故事,不是报新闻。我们就研究为什么他们播不了新闻?因为播报新闻有特殊的要求:首要的是新鲜感,它不是烂熟于心的,而是刚刚收到的东西让你表达,这种新鲜的感觉不是自生的,而是客观环境促使你产生的。马上收到一条消息,往往就有先睹为快、一吐为快地播报新闻的这样一种要求。

当时唐继琛给播音员提意见,说你们的“要命”之处就在于“中速行驶”。这里面有两个问题:一个问题就是我们新闻播得是“四平八稳”,听起来不像朗诵或是演戏那样,那么夸张、渲染,大起大伏。他恰恰说到了我们的特征,当然也反映了我们在语言表达上面的问题,比如语速之间、段落之间表达上的变化还是显得小。类似这样一些讨论、研究、业务学习,都在我们的头脑中建立了“地形”,就是播音的学问挺大。所以这一时期叫做“前理论”时期。

“前理论”时期就在思想上、目标上给了我们一个方向,这里面有很多值得研究的东西,不是像有些人说得那样,拿起稿子念就行。可惜的是我们的“前理论”时期并没有扩大,并没有普及,而且经过“文革”后,更没有继承,这是非常可惜的。我们的理论现在之所以如此混乱,认识如此模糊,是因为老一辈心血凝结的东西几乎丧失殆尽了。

我们理论的“初起”期还应该归功于北京广播学院。1963年9月,中文播音专业开始招生。当时第一线急需播音员,我们又得培训。作为一个专业来讲,培训就不能只是原来的短训班、培训班那样,只是讲通讯、新闻、文艺怎么播,不能只讲这些,必须从基础上来。我们借鉴了姊妹艺术的经验,有了发声教学,气息、声音、吐字、归音等等,也有了基本表达,当时叫做“语言逻辑”。我们63级的教材非常简单,但是主体已经比较明确了,比如播音的性质和任务,播音创作的目的,感情、停顿、重音、节奏,当时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最高任务”、“三张王牌”这些都有了。当时在“停顿”这一节中,特别强调我们是为工农兵服务的,我们要让他们听得懂、听得明白、听得清楚。

到64级播音班时,内容又丰富了一些。“文革”后,1973年召开了全国的高级培训班,各省、市、自治区的很多精英都来了。齐越老师带领着大家边实践边研究。后来在强大的政治压力下,我们自己都经过“文革”的洗礼,被批过、被斗过,而74、75、76这三届,当时叫“工农兵学员”,他们是来“上大学、管大学、改造大学”的,我们是“改造对象”。但是在那种情况下,同学们并没有这样认识,而是希望学到更多的知识,不管是下厂、下乡,都在努力学习知识。77级恢复高考,正式招生。1979年召开了全国的播音基础教材研讨会。很多同志提出了宝贵的意见。现在的《播音创作基础》原来是个雏形式的油印本,包括正确的创作道路,包括对新中国播音风格的概括,在那次会上得到了共识。由我来写,但并不是我一个人思考的成果,而是群体的智慧,我主要在播音基础里提到播音表达规律问题。

一个学科建设起来非常艰难,一个理论体系的形成也要经过反复推敲、认真检验、不断修改的过程。提出表达规律意思就是,一个理论没有自己的规律性的认识是不行的。也许这个规律只是浅层的、并不周延,也许这个规律今后会被统统打翻,没关系,但是必须提出来。所以,《播音创作基础》就是这样来的。由于油印的时候叫《播音基础》,内部发行也叫《播音基础》,到1985年,才正式出版,仍叫《播音基础》,后来才改为《播音创作基础》。

由于播音成了本科,而且1980年开始招收硕士生,所以我们在理论的建设上,面临着非常大的压力,我们怎么办?徐恒老师当时就写出了《播音发声学》这本书。这一段时间里面,比较错综复杂,我们没有机会详细地说。一个,1982年(实际上1981年就开始准备)召开了第二次全国播音会议,探讨了播音工作的根本属性是新闻性,研究了主持人的问题,特别研究了新闻的所谓“播”和“说”问题。夏青老师有一个中心发言,谈得非常好:要根据内容具体表达,不要从概念出发,走形式。为什么会提出这个问题呢?这是因为在这个会议之前,报刊上就有文章讨论,说播音能不能“说”,甚至在内蒙的会上还有人来尝试、来实验。有两种意见,有的人说不能“说”,有的人说可以“说”,最后形成了这样一个规律性的认识,“根据内容确定具体的表达方式”。

就在这次会议上,已经讨论了主持人节目的形式,比如“信箱”类节目,有的同志在会上还特别谈到了自己主持的信箱节目没有稿件,就这样回答听众的问题,领导就看看提纲。

1984年,在中央电视台召开了一次会议,研究播音,我在会上提出了两句话,到现在我还坚持:“有稿播音锦上添花,无稿播音出口成章”。这是播音员的两大基本功,否则就是“瘸腿”;也可以叫播音员的两翼,有了这两翼就无往而不适,甚至无往而不胜。现在实践证明,这样两个功力,对一个合格的播音员是至关重要的,它带动了我们文化的积累,社会视野的开阔,人生经验的体悟,没有这些东西,只是“耍嘴皮子”,“照本宣科”,甚至胡聊乱侃,都会极大地削弱节目的质量。

20世纪80年代的后期,就开始了《中国播音学》的写作。我们19个人分工合作,终于在1994年10月,出版了《中国播音学》。它的出版意味着学科建设逐渐走向成熟,标志着一个新学科的诞生。现在又有了新的版本,增加了很多内容,使其不断得到完善。社会上、学术界的很多专家还是承认的,当然也有些人不屑一顾,我们不去管他。当然,《中国播音学》的发展过程里面,还有很多其他的著作问世,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了。

1994年2月,我出了一本《播音语言通论——危机与对策》,我想跟大家谈谈当时的简单情况。1989年,在广州会议的闭幕式上,我说了一句话:我认为“播音员涵盖主持人”,就是这么一句话,使得很多人很生气,包括以李东为代表的广播界的人,就写出了一篇文章——《走出魔圈——与张颂教授商榷》,当时以高分数得到了“中国广播电视学会”的论文一等奖。当时他的很多观点是很有代表性的,到现在恐怕也还有代表性。所以,我就结合其他一些人的看法,比较匆忙地,仅用了一个月的时间就把这本书写完了。但是,它的副产品我觉得可喜,就在《播音语言通论——危机与对策》这本书里,我提到了“语感通悟”,这是播音学从基础理论走向美学理论的重要阶梯,这就为播音学今后在美学空间里的发展提供了一条路径。

所以,中国播音学是这么艰辛地、筚路蓝缕地,或者说“严重”一点,披荆斩棘地走过来。其中,融入了多少前辈先贤的辛苦,有多少第一线的经验被吸纳进来,有多少国外的有用的观念被汲取过来,所以马克思说“万事开头难,每一门科学都是如此”。我们的学科很不容易,正因为不容易,更应该爱护它,爱护的最好办法就是研究它、发展它。我们绝对不能闭关自守、抱残守缺,要用我们新鲜的经验、新鲜的理论成果不断去丰富它,使它更完善,更成熟,更像一个学科的样子。

我们现在有两种态度:一种态度,对于外界的任何批评都不屑一顾,一言以蔽之曰,“他们不懂”;另一种态度,就是我们播音学已经“成”了,我们没有话说了。不客气地说,这都是懒汉和懦夫的思想!

我们的前辈花了那么大的心血建设起这样一个学科,我们应该为它做些什么?你肯定有经验,肯定有新的认识,要及时地补充进来。我们这个学科,就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不是从理论到理论,反复思考、冥思苦想写出来的,它是实践经验的升华。这就是为什么从齐越老师开始就特别重视实践,特别重视到广播电视第一线去实践,参与节目,去播出;在学校里面,老师们之间要实践,要带着学生实践,学生也要实践。没有实践,我们在看这个理论,或者研究这个理论、批评这个理论的时候,就像隔靴搔痒,挠不到痒处,只有有了实践的经验,我们才会有感悟,我们才能够真正认识话语的分量和内涵,我们才能从自己的经验里面提升出这个理论的元素,并给予拓展。

我们现在急需一部《中国播音史》,但写起来会很难。

二、中国播音学的学科建设

中国播音学学科到底是从哪些方面凝聚到一起来的?凝聚成一个什么样子?为什么中国播音学是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下属的三级学科?这是有历史原因的。

我们的学科定位比较复杂,它的本质属性是新闻性,重要属性是艺术性,但是它又离不开语言。在这种状态下,到底我们怎么走才能提升自己的学科地位?谈到新闻,我们因为叫“播音主持艺术学院”,不能并到新闻学院里;说是“艺术”,并到影视艺术学院里,我们和影视、影视艺术又不是一回事。所以,我们主要是在本科,原来叫“播音”专业,后来本科目录里改为“播音与主持”专业。为什么要这么改?是为了适应形势,领导说老叫“播音”太窄了,应该再拓展一下。所以,只能在名字上再加上一个,即“播音与主持”专业。为什么叫“播音主持艺术学院”?我当时说,我们就叫“播音学院”,简单明了。后来他们说,不行,要加上“主持”,你这里来一个“播音学院”,那边就会有一个“主持学院”,这样也不利于我们学科的发展。好像我们对社会的认识带有某种习惯势力,而习惯势力是最可怕的势力,我们只好做权宜之计。学院的名字叫“播音主持”,申请博士学位的时候,和国家语委的语言应用研究所一起来申办,因为我们势单力薄,应用研究所作为研究所又不能单独申办,必须和高等学院联合申办,所以我们两家联合,这个博士点就下来了。其实,在这个博士点下来之前,我已经在艺术学那边带了“语言艺术”博士生。这就说明我们的学科是一个交叉学科,几个学科都和它有关联,每一方面,向着某一方面,另一方面就有可能受到削弱。比如,现在我们本科定位于艺术方面,硕士、博士方面就可能受到点削弱。

在学生里面产生了一种糊涂观念:艺术和新闻是两回事,要走歌星、演员的路子,这就是一个非常错误的定位和定向,它不利于一个新闻工作者的培养和成长。这个方面的东西,现在就只能先这么做了,摸着石头过河,走一步算一步,将来什么样子再说吧。

同类推荐
  • 新公共管理学范式(谷臻小简·AI导读版)

    新公共管理学范式(谷臻小简·AI导读版)

    《新公共管理范式》。本理论框架以公共管理学理论前沿的基本原理与科学机制为研究对象,围绕“国家与市场”、“公平与效率”等四个核心概念和两对核心范畴,并以此原理贯通自编自选英文版公共管理学原著节选资料等教学资料,依据并结合主讲者自身相关公共管理方面的社会调查与理论研究等研究成果,特别是从公共管理学与经济学、社会学、法理学、政治学交叉结合的四个维度,讲授国际通行的公共管理学理论前沿与实践创新等课题,使同学们能够比较系统地掌握关于公共管理学的理论发展脉络和理论前沿研究的主要思想、基本理论、一般逻辑和科学方法等学科体系。……
  • 职业化背景下高校辅导员的专业化发展

    职业化背景下高校辅导员的专业化发展

    本书在厘定高校辅导员专业化发展的重要概念、阐释我国高校辅导员专业化发展的职业化背景和时代诉求的基础上,在梳理我国高校辅导员制度发展的历史进程、比较发达国家和地区学生管理工作的探析中,在“扬弃”哲学观的指导下,从组织保障制度、考评激励机制、职业生涯管理等方面探讨我国高校辅导员的专业化发展的创新与突破。本书成书过程中,正值党的十八大召开,不断加强辅导员队伍的专业化建设,才能更好地领会和贯彻十八大精神,为党和国家的教育事业、为大学生的成长成才做出更大的贡献。因此,本书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充实高等教育领域研究的理论体系,也能为我国高校辅导员的专业化发展和队伍建设提供一定的理论指导和现实参考。
  • 创意与责任:中国电视的本土化生存

    创意与责任:中国电视的本土化生存

    本书力图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中进行自上而下的演绎和自下而上的概括,从而为中国电视发展、创新的历史轨迹作一阶段性的梳理与描述,为中国电视不断提升自己的竞争力和影响力,提升其品质与境界提供一些思考与探索。
  • 自由在高处(增订版)

    自由在高处(增订版)

    国家图书馆文津图书奖获得者熊培云继《重新发现社会》之后最新力作。帕得里克说“不自由,毋宁死”,熊培云则说“不自由,仍可活”。自由与自救,是本书的方向与重点。本书旨在从个体角度探讨身处转型期的人们如何超越逆境,盘活自由,拓展生存,积极生活。出版四年来,累计加印三十余次。本次增订,加入新作六万余字,特别增加“历史与心灵”一章,并对自由与责任、中国人的自由传统等内容作了必要增补。
  • 作家的灵感宝库

    作家的灵感宝库

    灵感的汲取与释放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牵扯到很多因素。但无论对哪一类型的写作者来说,“借鉴”与“外界刺激”都绝对是激发灵感的有效方式。而这本《作家的灵感宝库》就是一个无与伦比的“灵感交换中心”,帮助写作者探索故事素材和写作创意。本书是弗雷德·怀特结合三十多年教学经验编纂的一部“灵感辞典”。冒险、征服、悬疑、爱情、成长、逃离、寻找……无论读者想写什么题材,都可以在这本书中找到灵感。2000个故事情境按照题材、类别详细分类,方便写作者随时查阅自己感兴趣的故事线索。同时,作者向读者提供了有效的写作建议,示范了以这些灵感素材为基础,个性化地创作出独特情节的方法。利用《作家的灵感宝库》这个无以伦比的工具,任何人都可以丰富自己的创造力,激发创作灵感,突破灵感枯竭这一写作障碍。
热门推荐
  • 那些年最爱的我们

    那些年最爱的我们

    青春的萌动来的不可思议,最爱的她与最爱的他,你还好吗?一句爱你来得太迟,感谢生命中有你做我的曼珠沙华。我爱你,梓陌。
  • 走过青春路过年少

    走过青春路过年少

    有的人只能陪你成长,不会陪你长大。愿我的少年历经苍桑,不忘初心。
  • 甜妞追爱记:误擒霸道总裁

    甜妞追爱记:误擒霸道总裁

    她沦落到无家可归时,遇到他,自此赖上他。一次舍友起哄,对电话那端的他大声喊,“大叔,你们很配!在一起、在一起……”他哼笑一声,问:“你觉得如何?”她窘迫至极,红着脸回他:“是很配啊,的确很配很配很配很配……”舍友逼问:“愿意成为她男朋友吗?三个答案,一愿意,二愿意,三愿意!”他拒绝的干脆:“不愿意!”短暂的静默后……他:“老公的话,我会很愿意!”死寂过后……“啊……”此起彼伏的尖叫!
  • 山神养成计划

    山神养成计划

    传闻入得神庙,便能求得诸事如愿。这里收录万千神怪鬼妖,倾诉百件奇闻怪谈。山中有庙,住着神仙两位,一位如玉般清润,一位如风般萧瑟。一日,两名少年误闯神林,见到了传闻中的山神,水官……片段一山神立于窗前,似是自言自语,话语和软清淡:“百鬼夜行,千妖伏聚,看来出现了什么了不得的人物。”片段二两眼相对,夏亭轻声问:“为什么是我?”“第一眼就认出是你,所以只能是你,”周秦伸长手臂搂着夏亭:“似乎是前世注定。”这周先生现在非人非鬼,已然不再五行中六界内,这是代价,唯死不能。”山神手掌轻轻一挥,那青烟就此消散。“返生香的确可以生白骨活死人,但若使用不当,只会要他无尽岁月里饱尝孤独,唯死难求。”片段三见那只小鬼就要攻击许,第五上前一步将许护于身后:“大胆!”小鬼瞬时惊得一时间化为零星一点,消散了……其他小鬼见状都不敢在上前一步了,第五自己都没想到那小鬼竟然魂飞魄散,有些慌张,我杀鬼了?许在身后扯扯第五袖子:“第五哥哥不必介怀,所谓鬼,始于阳,逝于阴,心不甘便化怨,聚者成形,散则为零,这是他的命数。”第五微微侧身牵起许的小手,这孩子今天真的虚弱到不行,不该让他来的。
  • 你的身体会说话

    你的身体会说话

    人的五官、气色、四肢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体现肌体的健康状况。只要注意聆听身体诉说的声音,捕捉身体发生的细微信号。懂得如何识别和判断身体发出的警告,掌握调养异常现象的方法和手段,就能真正为自己的健康保驾护航。我们的身体就像一部构造精细、功能完善的机器,各个组织器官担负着不同的职责功能,相互配合,协调统一。一旦其中的某个“零件”出现问题,势必会影响整个肌体的协调工作,从而就会导致一系列异常现象的产生。所以,要学会对自己的身体“察颜观色”,密切注意其发出的任何不良信号,及时采取有效、合理、科学的防治手段和调控方法,及早将疾病消除在萌芽状态,最大限度地降低其对身体健康的影响破坏,使身体内外的各种功能机制始终保持协调平衡,才可以全面达到强身健体、益寿延年的保健功效。
  • 重生之侠者巅峰

    重生之侠者巅峰

    我的小天地,我闯荡的大江湖,我的浩瀚星辰和璀璨日月,再与你无关;而你的天地,你行走的江湖,你的日月和星辰,我也再不惦念。
  • 佛说水沫所漂经

    佛说水沫所漂经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星际王妃是个种植大师

    星际王妃是个种植大师

    末世的木系异能者叶漫雪被队伍抛弃,重生到星际废材叶漫雪身上,想要带着姐姐强大起来。不过为什么随手炼制的药剂会是星际稀缺的能源?经过改造的废弃星球成为旅游热门?一手木系异能却称霸学院。抢回家族,找到母亲,想要创建属于自己的商业帝国时,叶漫雪突然发现自己莫名成了皇子妃。雷·沉默·诺:我要娶你。叶·不知情·漫雪:害羞~雷·霸总·诺:做我的皇子妃。叶·受惊吓·漫雪:我拒绝,不可能,不存在。
  • 因明正理门论本

    因明正理门论本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剑指朝堂

    剑指朝堂

    小皇帝“你丫的朕要的呲花呢?快给朕做出来,皇后都好把朕的耳朵给磨破了。”苏锐“臭小子,你跟我说的天雷呢,不会是你在老夫面前放的屁吧,我大燕国的将士还等着用呢,这次老夫要把那群蛮子炸上天。”张颜儿“相公,妾身的香水用完了,你什么时候再给我做一个呀,这次妾身要茉莉花味的。”别人穿越享福,而我呢,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