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333400000026

第26章 教育与成才(2)

认为人民是上天的赤子,是受上天护佑的。国君的任务代天治民,即对人民进行政治统治;师的任务是代天教民,即对人民进行思想教育。二者地位相当,同是上天的代言人。

《吕氏春秋·尊师》篇则把师的地位提高到圣王、贤君上,认为圣王、贤君也不能不学而能,无师自通,也要以能者为师。

文章列举了古代十圣王、六贤君的从师情况,如舜以许由为师,汤以伊尹为师,齐桓公以管仲为师等,然后得出一个结论:

教也者,义之大者也;学也者,知之盛者也。义之大者莫大于利人,利人莫大于教;知之大者莫大于成身,成身莫大于学。

这就是说,教人是最大的义,学习是最大的智。因为教可以给人带来最大的利益,学习则可以使人“成身”。只有经过老师教诲,努力学习的人,才能成为真正的人才。

孔子是我国著名的教育家,他一生主要从事教育活动。他不仅向学生传授古代积累下来的各种业务知识,而且教育学生加强道德修养,曾培养了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他的功绩既为当时社会所公认,又为后代所尊崇。人们把孔子誉为教师的祖师,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我国古代对教师的地位、职责和作用的重视。

墨子把“有道者劝以教人”作为三大治国措施之一,指出:天下匹夫徒步之士,少知义,而教天下以义者功亦多。

以道以义教人的人是有很大功劳的。有人认为,“义”主要是指为天下兴利除害的行动,哪里需要用语言去教呢?墨子问:

“籍设而天下不知耕,教人耕与不教人耕而独耕者,其功孰多?”

对方这才承认:“教人耕者其功多。”墨子认为,推广先进的科学知识对人民有好处,是一种义举,因此这样的老师有功于天下。

孟子也重视师的作用,而且身体力行,成为孔子之后为师的典范,人称亚圣。但儒家最重视师的代表人物却是荀子,他从正反不同的侧面论述了师的作用。首先,他认为师是礼的化身,其主要职责是正礼。在《荀子·修身》篇中他指出:

礼者所以正身也,师者所以正礼也。

强调没有教师,人们就不可能弄通礼、乐、诗、书、春秋等艰深难懂的经典,不可能掌握君子之道,成为对国家有用的人才。

其次,他认为一个人必须接受老师的教化,才能改掉种种恶性。在《儒效》篇中,他指出:

人无师无法而智则必为盗,勇则必为贼,云能则必为乱,察恻必为怪,辩则必为诞。

就是说,如果没有老师的教化和效法的榜样,那么有智慧者就会变成盗贼,勇敢者就会去伤害他人,有才能的人则会作乱,明察者则会提出一些奇谈怪论,善辩者则会发表荒诞不经的言论。因此,人们必须接受教师的教化。

第三,荀子还特别从治理国家的角度突出了师的重大作用。

在《礼论》篇中,他强调:

天地者生之本也,先祖者类之本也,君师者治之本也。

认为没有天地就没有人类,没有先祖就没有自己,没有君师就无法治理天下,从而把天、地、君、亲、师提到了同样高的地位。

《礼记.学记》继承了荀子的思想,认为师是学问渊博、能明辨是非善恶、了解知识难易深浅,能启发诱导别人的人。

能为师,然后能为长;能为长,然后能为君。故师也者所以。

学为君也。

孔子把读书做官当做培养人才的目标,他的后代弟子们也把为长为君当做人生的最大荣耀,这是打上了剥削阶级印记的人才思想。但在原始社会,为人师表的人确实也是各级首领,他们是一身而二任焉。儒家认为师不仅有资格做官,而且有资格当国君,认为只有尊师向学的人,才能成为各级统治者。这里主要是强调一切政治人才都要受教育,接受教育就要重视师的作用,因为他们正是帝王之师。

自从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后,儒家思想成为我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于是儒家倡导的尊师重教传统,得到了进一步发扬光大。公元前124年,汉武帝在中央正式兴办了太学,并选择“明于古今,温故知新,通达国体者”为五经博士,负责传授儒家经典。从此,教师的地位得到封建朝廷的正式确认。到了东汉,开始采用荐举与考试相结合的方式来挑选博士,要求博士具有较高的道德风范和精深的学识,足以为人师表。当时,博士虽然不是很高的官职,但却受到了社会的尊重和朝廷的礼遇。后来,许多著名的学者都对教师的职责与作用做过论述,其中有代表性的是扬雄、韩愈、柳宗元、王安石、朱熹、王夫之等。他们的主要观点是:

第一,传道作用。传道即我们今天所说的育人。中国自古以来的教育家都强调思想道德教育,并且往往把德育放在首位。孔子就是其中最主要的代表人物。到了唐朝,韩愈特别强调“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将“传道”作为教师的主要职责。认为教师如果不“传道”,就不成其为师,没有师也无从传道,从师的目的主要是学其道。当然,韩愈所强调的“传道”,是传儒家之道,传封建社会的伦理纲常之道,这同我们今天所讲的传道、育人在内容上有着本质的区别。但教师不仅要教书,而且要育人的职责却是古今一致的。

第二,授业作用。授业即教书,传授知识。将人类积累下来和自己掌握的知识传授给学生,这是教师的天职。韩愈在著名的《师说》中指出: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

他认为,“传道”,还要授业、解惑,即向学生传授文化知识,帮助学生解决疑惑不解的问题。因为任何人都不是生而知之者,他必须虚心向教师、向一切有长处的人学习,才能不断有所进步。而教师之所以为“师”,就是能够承担此项任务。

当别人向他学习,向他求教时,他要把自己的知识无保留地传授给人家,帮助下一代人成长。我国古代社会特别强调尊师、敬师,恐怕道理就在于此。

第三,长善救失作用。长善救失即开展批评教育。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每个人都有缺点和不足。人才培养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帮助他们克服缺点、错误,发扬优点、长处,不断进步的过程。正像王夫之所指出的,教育可以使人改恶为善。所以,教师的又一重要职责,就是长善救失。要通过批评教育,使受教育者不断去掉自身不符合道德规范的许多东西,成长为社会所需要的合格人才。

第四,为人师表作用。为人师表即做榜样。教师的人品、学业,乃至一言一行都对学生有很大影响。所以从古至今,人们历来重视教师的榜样作用。诸子当中不止一人曾多次讲过,欲明人者先自明。还说身教重于言教。他们主张教师要以身作则,用“正言、正行、正教”来教育和影响学生。实践证明,教师为人师表十分重要,古今中外有不少著名人物,都是以自己的教师为榜样,最终成为杰出人才的。

2.先秦诸子论求师与尊师

既然教师对人才的成长具有如此重大的作用,那么求师、尊师也就成为十分重大的问题了。《吕氏春秋。劝学》篇认为,必须首先树立求师的思想,不能等着老师去教,而要主动求教;不要用命令去召师,更不能看不起老师。

往教者不化,召师者不化。自卑者不听,卑师者不听。

不主动求教,等着老师去教的人是不能教化的;依靠权势,用命令的方式去召师的人也是不堪造就的。被召者必自卑,召人者必然看不起老师;使老师处于卑贱的地位,教学效果是不可能理想的。这里的核心问题是强调尊师,主张给老师一个较高的社会地位,对于老师不能像奴隶那样呼来唤去。

儒家就是根据这一原则接受学生的,孔子叫做“来者不拒”,对于主动求学的人都可以教,可以实行“有教无类”,“诲人不倦”;但对不主动求学的人就不管了。这就是孟子说的“君子共己以待,问焉则言,不问焉则止。譬若钟然,扣则鸣,不扣则不鸣”。

墨子认为:

今夫乱世,求美女者众。美女虽不出,人多求之。今求善者不强说人,人莫之知也。

意思是说,当前社会风气不正,许多人摆不正“好色”与“好学”的关系,“好德不如好色”,你不主动宣传正确的主张,无论国君与人民就都不了解。因此他说:“仁义钧,行说人者,其功善亦多。”他主张要“强说人”,即用灌输的办法宣传正确的理论。另外,墨子的教育对象主要是农与工肆之人,因此并不摆架子,并不强调别人应该主动登门求教,而是主张要登门送教,用“强说人”的办法积极推广教育。

儒墨两家这种不同的主张是由他们教育对象、教育内容、教育目的的不同决定的。但儒家要求被教育者虚心求教,墨家要求教育者主动送教,对我们今天来说都有可取之处。

关于如何求师,孔子提出了“无常师”、“每事问”、“不耻下问”的思想,他说: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后来发展为“圣人无常师”,“转益多师是吾师”的主张,即以众人为师、能者为师,兼采各家之长,这种思想是可取的。孔子还提出了以圣贤为师的思想,主张效法文、武、周公等,并提出了“见贤恩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孟子也曾说过:“圣人百世之师也。”荀子则说:“以圣王为师。”又主张“求贤师而事之”,因为“得贤师而事之,则所闻者尧、舜、禹、汤之道也”。

我们说,对这种思想要一分为二,人们应该学习历史上一切有益的知识,但对那些过时的、落后的东西就不能当做效法的榜样。

荀子还说过:“非我而当者,吾师矣。”谁能正确地指出我的毛病,谁就是我的老师。这里有取长补短,虚心听取别人意见,克服自己缺点的意思。老子则提出:“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认为先进者是后进者的榜样,后进者也可以作为先进者的借鉴,使他们有所警惕,防止犯类似的错误。这就是说,一个人要想成为善人,不仅需要向善人学习,而且应该重视反面教员的作用。“不贵其师,不爱其资,虽智大迷。”但老庄主要主张听其自然,从自然的和谐发展中受到启发。法家则主张学习各种有用的技艺,在政治上则以官吏为师。

求师必须尊师,《吕氏春秋·劝学》篇说:

古之圣王,未有不尊师者也。尊师,则不论其贵贱贫富矣。

古代的圣王都尊师,当代的“后王”(指当时的统治者)更应该尊师了。尊师主要是尊重他们的知识学问,因此应该“不论贵贱贫富”,凡是有学问的老师都应尊重。文章还提出:

此生于得圣人,圣人生于疾学,不疾学而能为魁士名人者,未之尝有也。疾学在于尊师。

只有尊师才能相信他的教导,接受他的道德思想,将他的学问真正学到手。

荀子特别强调了尊师的重要性:

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国将衰,必贱师而轻傅。

对老师是否尊重,关系到一个国家的盛衰兴亡,因为在他那里,师是为治之本,是礼的化身。他要求树立老师的绝对权威,将老师与弟子的关系视为君臣关系。

言而不称师,谓之畔;教而不称师,谓之倍。倍畔之人,明君不内,朝士大夫遇诸涂不与言。

这是战国后期君主专制主义思想在师生关系上的反映。在这个问题上,荀子还不如孔孟多一点民主性。孔子还曾说:“当仁不让于师。”孟子则主张多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反对那些学问不扎实的人自以为是、”好为人师”的做法。战国末年出现的《学记》则基本上接受了荀子的观点,明确主张实行师道尊严。

凡学之道,严师为难。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

从此,师道尊严成为封建社会处理师生关系的一个重要原则,这个原则并不符合先秦诸子尊师重道的原意,也不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当然,“严师出高徒”的思想还是应该肯定的,这主要是讲对学生应该严格要求,而不是说不允许学生有任何创新,不许他们越雷池一步。

3.当代学者谈师承效应及求师艺术

国内外不少人才学家研究了教师在人才成长中的作用,从不同的角度得出了一个共同的结论:名师出高徒。王通讯先生也对这一现象进行了研究,在《人才学通论》中提出了一个新的概念——师徒型人才链。他认为虚心向才能高强的教师、师傅、学者学习和求教,是人才走向成功的一个重要途径。中外历史上的许多师徒型人才链,例如:孔子~子思~孟子,子弓一荀子一李斯、韩非子,苏步青一谷超豪~李大潜,熊庆来一华罗庚一陈景润,泰勒斯~阿那克西曼德一阿那克西末尼,苏格拉底—柏拉图一亚里士多德,汤姆森一卢瑟福—博尔等,都证明了这一点。

为什么会出现名师出高徒这种效应呢?原因很简单,名师不仅有渊博精深的学问可以传授给学生,而且一般都具有高尚的道德品质、刻苦攻关的精神、严谨的学风和科学的治学方法。这自然会对学生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在名师的严格要求下,学生也必然会自觉去效仿。因此,学生从教师那里学到的不仅仅是学问,还包括怎样做人、怎样治学等一整套影响他走向成功的理论和方式方法。世界各国的名牌大学,包括中国的北京大学、清华大学,英国的牛津大学、剑桥大学,德国的柏林大学,日本的东京大学,前苏联的莫斯科大学等,之所以培养出了大批杰出人才,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这些大学名师云集。正如王通讯先生所说:

“师徒型人才链得以延续的内在机制乃师承效应。”学生在名师的指点下,继承了名师的知识与才能,并有所发展,有所创造,一代一代延续下去,就成为一条长长的人才链条。

同类推荐
  • 深度语文

    深度语文

    本书是王开东老师深度语文探索的经典力作,是他20年教育教学的精华集萃。全书阐述了他的教育观、教学观、师生观,特别是深度语文的课程理念和课堂实践。作者践行最前沿的课程架构、最透彻的文本剖析、最精到的课堂把握、最鲜活的课堂实战,把抽象的课堂理念衍化为课堂教学的直通车。书中的文本解读和精彩课例,是作者魅力课堂的集中展现,深受广大教师喜爱。本书获“江苏省首届十年基础教育成果一等奖”。
  • 怎样做记者

    怎样做记者

    这本书内容丰富,形式新颖,案例实用,语言生动,观念颇多创新。全书五十多万字,分《学会经营自己是成长的金钥匙》、《学好采访是记者的第一基本功》、《新理念是写作的灵魂》、《内参报道是新闻宣传的重要组成部分》等。
  • 民国时期西部边疆的政权建设与族群关系(21世纪中国民族问题丛书)

    民国时期西部边疆的政权建设与族群关系(21世纪中国民族问题丛书)

    本书另辟蹊径,以民国历史为考察的入手点,重点关注宏观历史下的社会变迁与其中微观层面的群体或个人行动间的相互关系,进而探索历史事件与历史趋势的社会学意义。因此可以说,本文集是有关民国时期西部民族地区社会史研究的汇编,其中蕴含着社会学研究者以史为鉴的现实关怀。
  • 被拐卖婚迁妇女访谈实录(妇女/性别研究资料丛书)

    被拐卖婚迁妇女访谈实录(妇女/性别研究资料丛书)

    她们原本住在云南或广西,未成年或成年不久就被拐卖、拐骗到山东、浙江、江苏、安徽成婚,成为异乡人。作为国内第一部被拐卖、拐骗妇女口述访谈实录,本书较全面、深入地呈现了拐卖人口现象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为进一步了解国内跨地区被拐卖拐骗人口,深化相关研究,推进“反拐”行动提供了一份不可多得的第一手基础性资料。
  • 媒介地理学:媒介作为文化图景的研究

    媒介地理学:媒介作为文化图景的研究

    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重点课题浙江省社科学术著作出版资金资助这是一部全面、系统、深入论述媒介地理思想、试图建立媒介地理学体系的学术专著。本书运用媒介地理学原理和方法,继承中国传统文化中“天地人合一、天学地学人学同源”的思想,坚守“天地人媒”整体互动、和谐平衡、共存共荣的研究方针,对媒介地理学的研究对象、体系和领域进行了分析和论证,对中外媒介地理学的历史进行了回顾和总结,对媒介地理学中的空间、时间、地方、景观和尺度等基本概念进行了深入分析和探讨,对媒介地理学的主要应用领域进行了描述和阐述,为科学了解、认识、研究和实践媒介地理学提出了一系列全新的思想观点和独特的理论视维。
热门推荐
  • 贴身男佣是美男

    贴身男佣是美男

    一个以24岁花样年纪成为娱乐圈的风云经纪人,让当红组合的成员像听话的小孩子一样,跟在屁股后面的女人,究竟有这什么样的过去什么样的经历,又付出了多少努力多少汗水,才能有今天的成就?一场并不美好的邂逅,一点维持四年的心结,这一切该怎么化解怎么释怀,最后两个同样骄傲的人才会走在一起?女王的爱情会怎样开始和结束呢?《贴身男佣是美男》带你走入属于女王韩依夏的爱情世界。--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一念路向北

    一念路向北

    有谁会知道,她和他结婚两年,明明执手同行,共枕同眠,心和心,却隔了天涯那么远?如果一切可以重新来过,她可不可以回到那个盛夏,不去摘那田田荷叶中最美的荷花?那么,她就不会掉进池塘,更不会被他所救,以致从此和他执手,却天涯……可是,可是,陆向北,我们明明离婚了,你为什么还要来一朵一朵掐掉我的桃花?【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
  • 智谋通鉴(历代经典文丛)

    智谋通鉴(历代经典文丛)

    《智谋通鉴》荟萃了中国古代风云人物的各种纵横韬略,并结合了人物和历史背景对谋略、策略及典范性历史事件做具体剖析。《智谋通鉴》反映了人类在不同情况下对自然和社会的认识,并在此认识的基础上作出各种机智巧妙的应对策略。智谋是人们在求生存和发展中积淀的智慧,是历史进步的产物,为后世传说和应用。
  • 打开五脏科学保健指南

    打开五脏科学保健指南

    本书以一种独特的视角、通俗的语言,带领读者走进中医文化这座美丽的殿堂,领略传统中医的独特魅力。本书从日常生活中的常见健康问题入手,从头到脚地讲解人体、分析人性,从病症、病因到养生方法,进行多角度、跨文化、图文并茂式的讲解,真正的健康源于自我对本性的觉悟。
  • 三生三世不忘前尘

    三生三世不忘前尘

    繁花落尽几许愁,霜雪飘零白了头;三世情缘不复在,满城银色冷清秋。情不知所起,缘不知何灭;纵然缘厚情深,奈何造化弄人……承蒙不弃的话,欢迎加群监督:887956407
  • 无限终焉

    无限终焉

    一群来自主神空间的回归者……一群来历莫测的神秘轮回者……远古的遗迹,末日的预言!到底怎样才能拯救自己的家园?生死搏杀,布局斗智,一切只是为了当初那最淳朴的愿望——只想……活下去!现在……“轮回世界第二阶段启动……”“位面重叠开始,恐怖片世界……降临!”感谢创世书评团提供论坛书评支持,欢迎加入本书书群(135558117)
  • 风起罗马

    风起罗马

    新书:最强守信系统已发~ 本书简介:王少宇穿越到1734年的神圣罗马帝国,展开一段不一样的故事。--------------------神罗1群:815214159,V群:815381307
  • 火影之鸣人的异世界系统

    火影之鸣人的异世界系统

    只是一个无敌的故事,如有雷同,纯属巧合!
  • 舌尖上的英语

    舌尖上的英语

    本书由我们的资深专业外教团队,秉承只做经典英语口语理念,倾力打造最纯正、最精美、最有味道的美食英语口语。每一个对话片段,都是真实的美食英语场景,每一句话,都是经典口语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