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698200000013

第13章 探亲,强盗车搬走上海的家(2)

来到上海已经像个外地人

第一次探亲,对他们来说印象至深。一到上海站,王祖炯拖着麻木的双腿从火车上迈下来,马上就感觉天旋地转。站在那个地方不能动,感觉火车好像还在脚下行驶,地面还在“咣当咣当”地响。因为坐车的时间太长了,路上太辛苦了。

1968年夏天,余加安离家五年后第一次回上海,事先没给家里发电报。当他走进家里的石库门的时候,看到一切都没变。楼下是姐姐一家住,姐夫抬头一看见他进来,先是一愣,接着就冲上面喊:“妈,弟弟回来啦!”楼梯很窄很陡,那时候母亲六十多岁了,从阁楼上连滚带爬冲下来,别的都没讲,一把抱住他:“儿呀,你回来了!”那个眼泪流得呀。四十多年过去了,余加安没办法忘记。

白振杰是1966年从北京支边到新疆的,分在农二师21团,后来娶了上海女青年韩培芬。他说,头一回探家回到北京,那是晚上十二点多了。他家住在崇文门外打磨厂,从北京站走过去不远。那时候就是再远,人们半夜下了火车也往往会一直走回家。他半夜到家的,进到自己家的胡同里,冷不防有个小脚老太太,胳膊上也像红卫兵那样戴着红箍,迎面拦住他,就查问了:“唉,你从哪儿来的?有单位没有?你来这儿找谁呀?”

他又累又困,背着沉重的行李,愣在那儿没说话。“嘿,问你哪……”老太太说,再一细打量:“噢,是你回来了?这不是老白家的小二嘛!小二你怎么跑回来了?”白振杰这才回答:“对,大妈,我回来了。”老太太还没放松警惕,又问:“你这是放假回来的?”他赶紧说:“对,放探亲假回来的。”其实他是偷着溜回来的。他一看老太太那架势,根本没敢照实说。

一进了家,父亲、母亲、姐姐,见了他都哭。他家本来住的一个四合院,有十几间房,肯定属于造反抄家的对象了。他回来之前,红卫兵已经到家里抄过几回,把有点价值的东西早就都抄走了。

对于探家,何百成印象深的,是第一次和老婆一起回去。那是1974年,两人从上海的老北站下车。老婆有坐公共汽车的意思,也确实很累了,但何百成说:“在那边那么远的路都走了,这几步算什么?为什么我们非要往公共汽车上挤?还要打票,走一走不是挺好嘛。”于是背上大包,一路从车站走到他丈母娘家,大概走了公共汽车的五六站地。从新疆那么开阔的地方一回来,他这么一看,觉着上海的路太窄了,房子也挤,人又多,感觉实在不适应了。

回到上海探亲的史美云,到家的当天,先实现了她好几年吃汤圆的梦想,一口气吃了两碗汤圆。然后,迫不及待地约了同时回来的女青年去逛街,可是走在路上莫名其妙地感到,自己已经像个来到上海的外地人,看到听到的样样东西都觉得新鲜。而那些上海人呢,看她们也当成是了外地人。毕竟不一样,新疆风沙大,她们都被吹得脸黑黑的,一眼就被看成是从艰苦的地方来的。其中也有上海人直接表现出瞧不起的她们的。她们到商店买东西,人家一看她们这副打扮、这副样子,都不用正眼看她们。就连亲戚朋友也会自觉不自觉地用那种眼光看她们,好像说,蛮可怜的,新疆回来的。

欧阳琏记得,这趟火车回到上海和离开上海,都是晚上。按照他的判断,这可能是铁路局在运行表上下了工夫。他们这些人从火车上一下来,一股气味就出来了。路上辗转那么多天,样子能好吗。后来那些年都是拖儿带女,走的时候更是大包小包,火车没开,站台上的亲人就已经哭得不行了。

女青年一探家都会哭的。朱静华第一次离家到新疆去,都没有哭,但是每一次探家离开上海的时候,却哭得不成样子。火车开动的时候,她就会想那个老问题:为什么这里容不下我?为什么我一定要到那么远的地方去?

至今全家留在团场的徐佩君说,探一次家回来就哭。后来疲了,才慢慢好了,直到在这里已经安家落户,开始过日子,就没啥了,根开始在这里了。想都不能想,一想就掉泪。

连洗澡的大木盆都带过去

从上海开往新疆列车是52/53次,从新疆发回上海是54/51次。它在当年支边青年心中的位置简直无可替代。几十年过去了,一提起这趟车,许多人依旧唏嘘不已。

每当他们探家离开上海,带得最多的是什么?现在的年轻人肯定想不到。是挂面。他们都带挂面,能带多少就尽其所能地带。带挂面干什么?到那里改善生活。因为面条是病号才能吃的饭,一般人要吃个病号饭很难,还得要医生开条子,要连长批,怪可怜的,吃那么一碗面条。所以挂面显得很珍贵了。

可以说贵的东西,衣服鞋子都不怎么买,吃的才最要紧,买的都是吃的,能带上几百公斤。咸肉,最好是一点瘦的都没有,越厚的膘越好,到那边补充油水儿越管用。大米、挂面、黄豆、绿豆,一句话,凡是吃的,那边缺的,都想尽办法从上海带过去。后来,有人把上海到新疆的这趟列车叫“强盗车”。

说得一点不假,回上海一次,就像强盗,像搬家一样,大包小包,不仅是自己的,还有帮人家带的。余加安自己经历过最多的那次,他一个人带了二百公斤。反正从上海回新疆这趟车,每节车厢都是从上到下塞得满满的。

探一次亲,简直恨不得把上海都搬过去。只要有钱就买,只要有力气就背。但是在上海上火车的时候不好办了,怎么办呢?送站。家家户户都是送进去的。有的人有办法,早早通过别的地方溜进站台,先爬到车厢里的行李架上躺着,占着这些地方。后面的人上来了要放行李,他自己家的人还没到,但还躺在那儿占地方,别人把他往下拽,就打起来。

等东西到了以后,摆到行李架上,塞得一点缝都没了,座位底下都塞满。他们互相打的人,衣服也扯破了,头发也乱了,下去了。然后该坐车的人出发了,上来以后跟对方一搭腔,你是农一师的,我是农二师的,大家一路谈笑而去。

在物质匮乏、几乎什么都紧俏的年代,上海支边青年回沪探亲,人人想方设法倾尽所能地往新疆带吃的用的,从挂面到酱油,从牛肉干到酱菜,从肥皂到毛线,从手纸到竹壳暖瓶……反正五花八门,而现在听起来都是那么简单的、最常用的东西。比如说女孩子,刚去的时候哪会想到每月要用的东西也没有。那么开始她就要上海寄来,那个年代也不像现在,实际上就是寄普通的草纸。后来可以探亲了,从上海回来的女孩子行李里就带着大量的草纸,因为生活必须,新疆没有。总之,回上海采购成了非常重要的大事。有的人甚至把南方人洗澡的大木盆都带到了新疆去。

大木盆在韩培芬的家里就有,而且直到现在还有。她指着说:“你看这是我们那年回上海的时候带来的,洗澡洗衣服的大木盆。新疆没有,从上海买的。多好的大木盆,可是拿到这里来呢,它不适应,干燥,全裂了,多可惜呀。就这样我也舍不得扔掉。”

另一方面,在上海也不是想买什么就能买,他们探家的时候必须发动亲朋的力量,调动所能想到的社会关系。其实上海的家里买很多东西也是都要凭票的,这个要票,那个要票,全国的供应都是这个样子,上海也不会例外。孩子好不容易回来一次,从那么艰苦的地方回来了,又待不了多少天,家里的钱都要用在他们的身上。尽量给吃得好一点;走了要给带东西,能带多少带多少,家里最多就留个当月的饭钱。大家凑起来的票证,都给买东西带走。说白了,上火车真像“强盗”,之前首先是回到家就和“强盗”差不多。

除了吃的用的,有一个阶段开始往新疆带合页、拉手、五金件,回去好自己打家具呀,做东西呀,所以还要带油漆。因为这些上海青年到了成家的时候以后,就开始把门上的锁也换了,连窗子上的玻璃也是从上海托运过去。

这一阶段大体是以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为划分,在那以前,回上海探亲,到走的时候恨不得把个家都搬过去。几乎能想到的什么都带,因为什么都缺。而其中主要带的是挂面、香肠、肉松、肥皂、卫生纸、白糖、油等。等到80年代以后,就渐渐不需要这样拼命带了,因为生活必需品上海有的,新疆也差不多有了。衣服不特别需要带了,新疆卖的衣服和上海已经类似。市场一搞活,衣食住行,跟上海的差距都在缩小。

他们一回来,我们看到都吓死

经过“文革”以后,很多人对政治冷漠,不愿更多地参与运动,转而顾自己的小日子了。不少人探家时在上海买了五斗橱、大立柜、方桌、床头柜,还有方凳,用麻袋片包装好,草绳子捆上,一直托运到吐鲁番的大河沿火车站,然后再通过熟人找车一直拉到团场,拉到连队。很快,这些新潮家具就在团场兴起来了。

何立云在团场是开解放卡车的司机,他频繁见证了上海人如同蚂蚁搬家似的执着,以及营造小日子的热情。照他的说法是这样的情形:“他们不是从上海探亲一回来嘛,我们看到都吓死了。他们连自行车也带,什么家具都带,还有很多七七八八吃的东西。把东西打成箱子,打成包,下火车了就去找车。像我那时候是司机,开卡车,比如的话,他认识我,打个电报,讲好几号到乌鲁木齐或者大河沿车站,我就去接他们。我要找上人,把火车上带的东西,一包一包给扛出来,扛到车上。他们坐着我的车子就回来了,要再坐上两三天的车才能到家。”

回团场的路上总是土很大,他们探家回来,男的女的本来穿得光鲜,但坐在卡车上面或者拖拉机上面,可不是像大客车门一关土进不来,土刮起来,卷起来,就面对面的距离,都已经你看不清我,我看不清你。想想看,到了连队,人成什么样了。但能有车去接就是很不错了。

提到这些,何立云又忍不住说实话了。上海青年带回来的吃的东西,因为用了他的车去接,就会也给他带一包。给他带的还有衣服、带鱼什么的,反正都是新疆没有的。有人带给他咖啡,他还不懂,人家说:“这个咖啡,洋东西,你没喝过吧?不要紧,你尝尝我们上海的咖啡,一尝就知道了。”结果他回去就冲着喝了,当天晚上就睡不着觉了。不久,他干脆娶到一位同样搭过他车的上海女青年,有关上海的生活习惯就学习得更多了。

通过大量人员探亲往返,达成的两地之间这样一个“大搬家”,把上海的生活方式、穿着打扮,以至于家具、服装什么的全都带到了新疆兵团,这些在有形无形中影响着当地的观念和生活。老一代的人可能还会抗拒,不跟上海人学;但他们的子女可不行,年轻人要学,越不叫学越是偏要学。上海人回去探亲的时候,团场的年轻人就会托他们帮着带东西,多数是带皮鞋、带裙子、毛衣、袜子、围巾等等,然后学着上海人的样子也都穿着打扮起来。

上海支边青年的初次探家,大都在1967年或1968年间。到1968年底,全国范围的上山下乡运动大幕拉开,一时间声势浩大,风起云涌。与那些刚刚迈出家门。正当豪情满怀。准备在广阔天地大有作为的热血小将们不同,早已在边疆农场经受了各种磨炼的上海青年,基本上都已经接受了命运的安排,开始自觉不自觉地在天山南北扎根落户了。随着年龄的增长,像恋爱、结婚这样的内容也都顺理成章地提上了日程。

同类推荐
  • 萧红散文:永久的憧憬和追求

    萧红散文:永久的憧憬和追求

    萧红虽然命运多舛,情路坎坷,却没有埋没她的热情和文采,她用短短31年的生命,用不到10年的创作生涯留给世人近百万字的作品,令人赞佩!《萧红散文:永久的憧憬和追求》汇集了作者的经典散文、经典书信等作品。这些经典作品能打动亿万读者的心灵,值得广大读者阅读和收藏。
  • 充闾文集:求其友声

    充闾文集:求其友声

    充闾先生是一个有良好传统文化修养的学者,他曾读过私塾,也接受过现代学院教育。他对古代经典作品的熟知程度,给每一个接触过他或读过他作品的人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但他更是一个现代知识分子,他所具有的“现代意识”才有可能使他对熟知的传统文化和自身的存在有反省、检讨、坚持和发扬的愿望与能力。在“进与退”、“居与处”、“兼善天下”和“独善其身”的问题上,这个阶层的矛盾心态仍然在持久地延宕着。但在充闾先生的散文中,他不是以价值的尺度评价从政或为文。而是从人性的角度对不同的对象做出了拒绝或认同。就个人兴趣而言,充闾先生似乎更钟情于淡泊宁静的精神生活,这使他的创作更为纯净。
  • 见字如面:外国名家经典收藏版

    见字如面:外国名家经典收藏版

    家书,不仅是维持父子间亲情的一件信物,同时,也承载着一个家族生生不息的血液文化。家书,在一张纸上,记载的既是真实的时代发展,也闪耀着父母给孩子传递的自身感悟与智慧。本书选取了世界上赫赫有名的洛克菲勒、查斯特菲尔德、摩根的家书,希望读者能够从这三位人物给自己子女的家书中,读到他们对世界的认识、对人生的感悟、对子女的期许。
  • 致一百年以后的你:茨维塔耶娃诗选

    致一百年以后的你:茨维塔耶娃诗选

    《致一百年以后的你:茨维塔耶娃诗选》是二十世纪俄罗斯诗人茨维塔耶娃的诗歌选集。译者苏杭先生精选了一百来首茨维塔耶娃脍炙人口的短诗,并首次译出长诗《山之诗》。作为主要以诗歌创作名世的诗人,茨维塔耶娃在创作手法上有相当的创新,她披露感情时更热烈、更大胆、更横放杰出。
  • 林微因:不慌不忙的坚强

    林微因:不慌不忙的坚强

    林徽因,一个完美的绝代女性典范她是清高的,她是世俗的,她是感性的,她是理智的,她也是浪漫的,她是民国才女中不肯屈服于命运、会选择命运的女子。这都是她,不是很纯粹,但值得细细品味。走近她,了解她的生活、她的文字、她的思想,欣赏她在安静中不慌不忙的坚强意志,体会她在尘世的喧嚣中寂静安然的心态,学习她的交际魅力和处世智慧。做内心强大的女人——自信、乐观、睿智、豁达、理性、坚强。
热门推荐
  • 潘石屹:我的价值观

    潘石屹:我的价值观

    潘石屹亲笔力作!首次全面而深入地谈及个人信仰!首次深谈与张欣的爱情之路和矛盾冲突!首次系统回顾“万通六君子”创业之路!独家揭秘PM2.5背后不为人所知的内幕!本书内容基于潘石屹“价值观”的理念,从他对房地产市场的认知、商业模式的开发、做人做事的原则、对理想和信仰的感悟、成长中影响价值观的因素、对一些人和事的思考等等众多方面来全方位展现潘石屹的价值观。他在书中首次深谈与张欣的爱情之路和矛盾冲突,畅谈父亲的生存哲学与父子深情,系统回顾了“万通六君子”的创业之路,全面而深入地谈及个人信仰。潘石屹从物质到精神、从生活到事业等众多方面入手,通过真实的讲述展现出自己人生价值观的精华所在,带给大众无穷的榜样力量。
  • 大宋圣婿

    大宋圣婿

    他是一个王牌特工,穿越之后,竟然成了卑贱的赘婿,本以为来到的是靖康之耻前的北宋,却发现现实中充满了土木堡之战之后的明朝影子。他刚刚立下不世军功,却被写着瘦金体的皇帝打压,他想逃脱家族的束缚,却发现自己成了「红楼」四王八公集团的一份子。……
  • 轮回引路师

    轮回引路师

    我是何德何能,孟婆汤刚入口,前脚刚要踏入奈何桥上就被来人给叫住,就这样糊里糊涂的成为了黄泉道路上的一个引路人。本来以为可以轻轻松松的完成我的工作,还有个高官坐坐,这样来说,虽然生前没有过这等享受,死了之后好像也不错。没想到阎王的一个新的政令,让我这种得过且过的生活彻底中断。我引了无数人的灵魂让他们完好归位,却没想到,最需要引的确是我自己……
  • 农门医妃:带着小鬼来种田

    农门医妃:带着小鬼来种田

    别人穿越过来的金手指哪个不是高大上,她呢,居然是能看见鬼,吓人不说,这些鬼还把她当个活宝。神医鬼收她做徒弟,算命鬼帮她断吉凶…...而她手握见鬼系统,习获神医之术,医人也医鬼。一群鬼要跟随她发家致富,还要帮她追男神?nonono…苏梨白表示坚决不行,追男神这种事怎么能假他人之手呢,必须得自己亲自出马才能够啊!
  • 天之图腾

    天之图腾

    九天至尊,为奸人所害,被斩杀于封神台上。今日我九天至尊重生,必将尔等泯灭身躯,灵魂点灯才能解我心头之恨。前世之愿,今世问神封仙。
  • 故事会(2017年4月下)

    故事会(2017年4月下)

    《故事会》是中国最通俗的民间文学小本杂志,是中国的老牌刊物之一。先后获得两届中国期刊的最高奖——国家期刊奖。1998年,它在世界综合类期刊中发行量排名第5。从1984年开始,《故事会》由双月刊改为月刊,2003年11月份开始试行半月刊,2006年正式改为半月刊。现分为红、绿两版,其中红版为上半月刊,绿版为下半月刊。
  • 遥远的绿叶

    遥远的绿叶

    这是一本有关未来的幻想小说。靠近北极的一所小学校,正在上课时,突然遇至了一场大地震。地震引发了雪山崩塌,将小学校埋在了地下。七千年过去了,人类的高科技将这所被埋在地下的学校发掘出来,其中三个小学生被救活了。时隔七千年的人类相聚会发生怎样的故事呢,这本书里表达的情感与思索,有着相当深厚的哲学韵味。
  • 孤独,一个人的狂欢

    孤独,一个人的狂欢

    本书精选收录了尼采、黑塞、梭罗、歌德、卡夫卡、叔本华、泰戈尔等二十六位东西传世名家的“孤独”之作。选文体裁多样,不拘一格;文风斑斓绚烂,或简洁洗练,或晦涩怪诞,或朴实随性,或铿锵激昂。在这里,孤独是求而不得,是永失所爱,是身处异乡,是卸下伪装;形形色色的孤独,既可怕,又可敬,既可憎,又可亲。每一种,皆源自作者独特的视野;字里行间,尽显数世纪理想知识分子对“独”的无畏探求和对“我”的不朽应答。
  • 王妃威武:拿下腹黑王爷

    王妃威武:拿下腹黑王爷

    她是传说中灵云山上的灵女,二十一世纪的全能运动员,再次轮回到古代她成了将军府的掌上明珠,街头的祸霸子,一道圣旨她嫁给了发誓见一次揍一次的腹黑王爷,从此过着风生水起斗腹黑的生活,被封住的记忆一点点恢复,她该如何完成她的使命?
  • 唯祸相思

    唯祸相思

    为求一个真相,她百折不挠地活着。结果惹上了一个动不动就喜欢上来踩她两脚的闲散王爷。她弓着腰咬牙切齿,就是不肯低头。傲娇腹黑王爷瞧着那如花的一张脸,挑眉笑了笑。本王的园子大,你来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