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698200000024

第24章 二代,父母返城的先遣队(1)

压在心底的父子情,在那一刻流露;看到父亲躲在钟的旁边,没有走远;街灯越亮,越觉得自己处在黑暗里;为面试买了套西装,宿舍的人都借用。

在支边青年的返城大潮涌过之后,还有许多上海人继续留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80年代中期,胡耀邦总书记去阿克苏视察,时任农一师政治部主任的倪豪梅,当年也是来自上海的女青年,她代表大家在座谈会上提出:“我们一辈子扎根边疆了,希望能留个根在上海。”胡耀邦听了当即表示:“这个要求不过分。”

后来上面专门出台了政策,同意每户上海支边青年,包括夫妻一方不是上海人的,可以安排一个子女回沪。但要符合三个条件:一,有监护人;二,年满16岁;三,初中毕业。

就是这样一群代表父母回到故乡的青少年,因为他们从小生长在新疆,讲的是新疆味儿的普通话,所以不知从什么时候起,他们在上海有个共同的称谓,叫做“小新疆”。作为生长在新疆的支边青年二代,当他们有机会离开那里迁往上海的时候,其实和父母返城的心情并不相同。父辈是要回到那个熟悉的地方,他们是将去往一个陌生的城市。事实上,允许一个子女回沪的政策,不单是改变了这些子女的前途,也决定了留在新疆的那些父母的最后归属。

太阳初升的时候,边走边回头

在杨清良、朱静华上海的家里,墙上挂着镜框,是他们四口在团场的家门前照的相。当他们第一次在上海买了新房以后,朱静华就说:“今后不管儿子到什么程度,富也好贫也好,这张照片一定要挂出来。”另一张照片上,是他们抱着刚百天的小儿子杨杰,在地窝子外面,旁边是一堆木柴。朱静华看着这张照片说:“真的不甘心一辈子让孩子在这样的环境里,如果叫我回到上海去扫地,我也愿意,不管干什么活都愿意。”

确实,到了他们这些人有孩子以后,再想念上海的家,就不仅仅因为自己要回去,更多的是想到下一代了。

李梦桃也是在家里指着照片说:“拍照的时候,大女儿李岚四岁,二女儿李静两岁。”那时他们一家在北疆的偏远牧场,孩子长到四岁还没有吃过西瓜。后来有一次八一建军节部队的人下来,给他们送了两个瓜,他的女儿都问:“爸爸,爸爸,这是什么?能不能吃?”

李梦桃的大女儿李岚,1991年落户到上海。她那时想象中的上海是个多么繁华的大城市,就想着去看看。到了上海一下火车,叔叔来接她,跟她讲:“你考进的是纺织厂技校。”这个消息给她的打击特别大。心里难受,心想自己分数考得挺高,为什么会进了毛纺厂技校?

杨清良和朱静华的小儿子杨杰,是在1980年随父母回沪。他甚至搞不清楚为什么要去上海,觉得在新疆好好的,为什么要去上海?印象最深的就是离开阿克苏那一天,妈妈跟他说:“我们再也不回这里了,我们就要去上海了。”可是杨杰当时听了很伤心。

走的时候太阳刚升起来,一出阿克苏就有一大片的开阔地带,非常漂亮,当时杨杰说:“妈妈,能不能让司机叔叔停停车,我想下去看一看。”他下去看了十多分钟,太冷了,就上了车。车继续开着,杨杰一直回头看着,直到看不见了。但那一切都深深印在了他的记忆里。

看不到稍微大一点的天空

如果说上海拥挤的石库门老屋,承载的是父母对家园的向往;那么这些老屋对生长在宽广天地的“小新疆”来说,却几乎成了不堪回首的记忆。

到了上海那天,只能先住到外婆家,小杨杰的第一反应是,他在心里叫起来:“天哪,今天晚上我睡哪儿啊?”他看到只有前间一张床,后间一张床,听说一共要睡十个人,几个小孩就要打地铺,等于是床上床下都要有人。他的父母也得睡地铺,床上挤着几个人,睡地铺的半个身子在床下,头在外面。小杨杰觉得这个事情太恐怖了。实际上,那段时间,他每天最怕的就是睡觉的时候。

于是他增加了一个毛病,晚上不睡觉。父母必须有一个陪着他才能睡,两个人如果都去谋生计不在家,他就坚决不睡,他们几点回来他几点睡,害得外婆姨妈有时候轮流抱他到半夜两三点。

外婆家那个小间只有七平方米,就是一张小床,旁边是方桌,一家十口人都在上面吃饭,吃完饭,再把九吋的电视机放在上面。大人挤在前面看电视,孩子在旁边写作业,这几个孩子就在这样的环境下学习成长。

开始的时候,上海的亲人们,是真心实意欢迎他们回来。因为年迈的父母会觉得,自己的子女已经苦了,下一代能够回来一个,留个根在上海,不是很好吗。但是真的回来以后,这个情绪就改变了。比如说床往哪儿放?都是眼前很实在的问题。而且,这些人回来以后,把原来家庭内部的平衡也打破了。比如女儿的小孩子从新疆回来,户口要报进来,儿子那边可能就会想,将来这点财产的分配、这房子留给谁,不是又多了一个变数吗?

毛国胜的长子毛维俭,1990年落户上海。回忆起刚来上海的那一段,他看到了这个城市背后的东西,比方说它有南京路,但是也有很多棚户区,看上去很狭小的弄堂。他每天吃完饭特别想出去走一走。他印象最深,感觉和新疆最不一样的是,在这里看不到天,这个给他的压抑最大,觉得好像看不到稍微大一点、像样一点的天。

他们住的房子,记得外婆那间朝西,这房子两层,对面紧挨的房子是三层,所以他只能看到对面房子的一面墙壁,两座房子之间仅仅只有一米,只能看到斜三角的很小一块天。他在日记里写下这样一段话:“就看到这么大一块天,没有星星,晚上天是红颜色的。”

继续留在新疆的王祖炯夫妇,把十六岁的女儿送回上海的老父亲家中落户,结果,却受到同一屋檐下的家人的冷落。王祖炯的弟弟以前也是知青,在云南十年,弟媳同样是云南知青,应该都知道离家在外的不容易。但在听说王祖炯的女儿要回来之前,他把他那间屋子的锁换掉了。这么大的女孩子也不能跟爷爷住在一起,怎么办?一进屋有个小厨房,饭桌、煤气灶都在一起,只能在这里搭张钢丝床,晚上搭,白天收。煤气灶就在边上,老父亲怕煤气中毒,寒冬腊月窗户都要开一条缝,房子是高楼,朝北,风呼呼的。孩子睡在这个床上,在被子里不知道偷偷哭了多少回。

李岚离开了北塔山的家到上海落户,一个女孩子远离父母到陌生的城市投亲靠友,最难熬的就是过年。奶奶年纪大,晚上很早就睡,李岚就是吃好饭一个人傻傻地呆着,电视也不敢看,因为怕影响奶奶睡觉。心里好孤单的那种,也不愿当着奶奶的面哭,就等奶奶睡着了,自己藏在被子里哭。

刚开始的那几年春节,李岚事先在超市买的零食、啤酒、糖果,一个人先看一会儿春节晚会,然后看奶奶睡着了就关上电视,搬个凳子到阳台上,把啤酒打开,倒上一小杯。家里也没有电话可以和新疆的爸妈通话。快到十二点了,到处都在放烟花,自己是一边流泪,一边吃东西,一边看外边放烟花,一边想着爸爸妈妈和妹妹。那个时候李岚挺恨爸爸的,心里总想,为什么要把我一个人留在这里?她不愿意回上海,还是愿意待在新疆,至少是跟爸爸妈妈在一块儿。

奇怪,好好地干吗查视力

外面的世界很精彩,外面的世界也很无奈。狭小拥挤的亭子间让杨杰感到窒息,那么学校会成为他向往的乐园吗?像他这样一个天性喜欢大自然的孩子,初到大城市,却被查出视力有问题。当返城的父母正奔波劳碌在社会的底层,这些外来的孩子其实也处在学校和社会的边缘。太多的不适应,对于孩子来说就是太多的压抑。杨杰从一个活泼外向的孩子,变得越来越沉默寡言了。

杨杰首先感到,在上海的学校里整天都要坐得非常端正,上课必须要很仔细地听,老师讲课非常快,也不会讲一些比较好玩儿的事情。而他们在新疆团场的学校,老师都是同一个连队的,平时都认识,叫叔叔阿姨,对孩子很亲切,会经常讲一些生活中好玩儿的事,讲一些常识。比如教晚上怎么看星星,判断相对的位置,知道自己的角度应该往哪里走;白天教看光线,看树的影子,判断方位,包括大概的时间,教会学生判断出来。

对于这里的视力表,杨杰直到后来才搞清楚,是要E的方向朝哪边就往哪边指。以前他不知道,从来没检查过视力,在新疆他们也没什么同学是近视的。结果这里的老师就以为他视力很差。他自己还弄不明白,为什么我每个E都能看得见,却说我视力不好?

老师用一根细棍儿在视力表上指的时候,杨杰以为那意思就是,能不能看清?能看清的话就再往下认。所以他一个劲儿地往下指,因为他能看清,不管什么方向的他都一个劲儿往下指。结果,老师把细棍儿丢到一边。这还没算完,放学以后没让他走,他发现他的妈妈被叫到学校来了。老师问:“你家的孩子怎么视力这么差?这样子还怎么上学?”杨杰的母亲朱静华觉得很意外,小杨杰在旁边听着更觉得非常奇怪,为什么要检查视力,我好好地干吗要检查视力呢?

他跟这里的同学唯一有共同语言的就是连环画,因为他只看连环画,其他的完全没有办法沟通。他不知道他们想什么,不知道为什么他们要这样算那样算的。他们好像很小就会算,比如说:“这种铅笔要到那边去买,那边可能便宜一点。”杨杰觉得这个累不累,算它干吗呢。

他小时候在新疆,像孩子王一样,整天带着一帮小孩子东冲西杀。回到上海之后话却越来越少。多年以后过春节的时候,杨杰带着自己的孩子回去看外婆,听见外婆在跟他的儿子唠叨说:“你爸爸呀,小时候跟谁也不说话,整天就坐在那边,拿一个小刀刮椅子。竹椅子,拿个小刀这样刮呀刮,跟谁也不说话。”可能就是因为这样吧,杨杰大学时学的是工科,但是毕业之后玩儿音乐去了,从此沉醉在音乐的创作中。

在返城潮涌动的时候,毛国胜夫妇选择留了下来,继续在团场的中学教书。而风闻许多人回到上海之后的漂泊和困境,他们庆幸为两个儿子保持了稳定的学习环境。1989年,政策允许一户支边青年可以有一个子女落户上海。第二年,毛国胜的大儿子毛维俭考上了上海的重点高中。头一天去学校,父子在上海的街头相伴而行,寥寥数语,是两代人对未来的期许,压在心底的父子情也在那一刻流露出来。

从家走过去大概二十分钟的样子,父亲说:“我陪你走过去。”走到一半的时候他停下来,又对儿子说:“爸爸就送你到这里,以后你要靠自己了。”当时毛维俭一下子觉得挺难过,对父亲说:“行了,你走吧。”他背着包转过身就走,走了不到一个街口,眼泪一下子涌出来。他觉得父亲也挺难,当时就回头看了一下,看到父亲躲在一座钟的旁边没有走,父亲一看他转头,就背过身去了。

毛维俭当时在想一个问题,多长时间没有拥抱过父亲了。小时候印象最深的是看露天电影,晚上觉得最安全的是什么?哪怕是最害怕的电影,趴在爸爸的背上,闻着他的气味儿,那么宽的肩膀,就觉得安全了。到这个时候毛维俭忽然想,刚才怎么没拥抱父亲一下。他一边走一边流泪,不敢回头。他确实像父亲说的那样在想,剩下来就是自己去面对生活了。

毛国胜送大儿子走的这天,他自己就返回新疆喀什了。他在抽屉里给毛维俭留下一封信,上面说:“你是男子汉了,岁数不大,但现在是独自一人,要靠自己生活。爸爸当初走的时候到那边什么人都没有,什么条件都没有,你也是到一个陌生的环境,但毕竟这个地方有很多东西是已经存在的,只要去抓住机会。”然后他写道:“送你六个字,‘不要怕,不要悔。’做什么事不要怕,怕了不要做,做了就不要怕;还有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有信用,有承诺,做了以后不要后悔。”

在回新疆之前,毛国胜已经对儿子讲过:“你现在除了一个户口,其他什么都没有,都需要自己努力去争取,你现在的任务就是好好读书。”

毛维俭考入上海的重点高中,但是当坐在教室里听课的时候,也像杨杰一样遇到了困惑和问题。他印象特别深的,开学第一天坐在位子上,同一排有个女生,一听说他是从新疆来的,就问:“哎,你小时候读书,是不是天天赶着一群羊到草地上去听课呀?”

毛维俭也是和他们谈不到一块儿。他是回到上海以后才知道“小虎队”什么的,以前从来不知道;连香港“四大天王”,他都是回来才知道的。当然在聊天的时候就会引别人说:“你这个人怎么连这个都不知道!”

他特别不适应老师用上海话讲物理、讲化学。他们以前在家里,从小听到父母用上海话在交流,但是一转身,跟他们讲就是普通话。当时父母大概觉得,他们不太可能回到上海了。

同类推荐
  • 散步思絮

    散步思絮

    本书是作者步入八旬之年的一部散文随笔集,主要内容就是每天散步时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内容涉及广泛,大凡一草一木,一山一石,一虫一鸟,乃至民间风情,世俗冷暖,文人轶事,都在作者笔下如渔樵闲话,娓娓道来,给人以启迪、深思。真应了朱熹“世事通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的联中真谛,具有较高的审美价值和收藏价值。
  • 聊斋五十狐

    聊斋五十狐

    该书所解读的五十个聊斋女性,不仅仅是女狐,还有花妖女鬼,但是她们身上都有一种用一个“狐性”可以概括的特质。所以“聊斋五十狐”中的“狐”是一个泛指,即那些带有“狐性”的妖娆媚惑、独立自主、来去自由并敢爱敢恨的女子。
  • 感悟故乡:那山那水那人和我

    感悟故乡:那山那水那人和我

    故乡的一轮明月正在异乡的土地上冉冉升起,我像童年时那样想问那月亮:你不是从头到尾都看见了、听见了吗?每当我想起故乡,浮现在我眼前的总是故乡的一轮明月,和月光下我母亲的身影。
  • 蒋勋说红楼梦(套装共8册)

    蒋勋说红楼梦(套装共8册)

    这是蒋勋在长达半个世纪的时间里,数十次阅读《红楼梦》后的心血之作。无关红学,不涉及考证,作者从青春与美的角度出发,带领读者逐字逐句细读小说本身,梳理《红楼梦》中的人物与情感,探寻书中表达的繁华的幻灭、逝去的哀伤,讲述青春的孤独、寂寞与彷徨。这是一个生命对其余生命的叩问与聆听。跟蒋勋读《红楼梦》,仿佛是在阅读自己的一生。蒋勋说:我是把《红楼梦》当“佛经”来读的,因为处处都是慈悲,也处处都是觉悟。
  • 殊死较量

    殊死较量

    这是一部纪实文学作品,以翔实的资料介绍了美国政府和警方剿灭美国五大黑手党的艰难过程。本书详细地介绍了美国五大黑手党起源、发展和派系以及犯罪行为,重点描写了警方为了保护国家利益和公民安全不惜一切代价同犯罪做斗争的决心和行动,以及最终剿灭犯罪集团的过程。
热门推荐
  • 极品球星

    极品球星

    简介极品渣男重生后属性全满变成极品男神的故事。重生的林天满能力满属性却被国足拒之门外。从香港到欧洲,他开拓出一条自己的足球之路。留住巴蒂买回巴乔携手并肩一起重振翡冷翠是第一步。驰骋五大联赛,建立属于自己的足球王国才是终极目标。前世的悲催无法改变,今生无论如何也要达到圆满!前文已经进行大幅度修改,删减近10万字冗长多余的内容,使剧情看起来更紧凑流畅。欢迎新老读者前来试读。QQ书友裙:706945304,欢迎加入。求收藏求推荐票。每天中午12点,晚上8点更新
  • 神国乱

    神国乱

    穿越现实与虚拟的平行世界,穿梭于过去与未来,徘徊在人性的天使与魔鬼之间。一个是魔神附体的半精灵先祖,一个是病毒感染的异能后代。两个世界,两种笔风,纷乱争霸的乱世中,谁能主宰一切?古巴比伦的空中花园,英勇无比的大卫王,所罗门王的七十二魔柱。特洛伊中的战神阿喀琉斯,斯巴达的勇士,堕落天使们的哀嚎,权倾天下的朗基努斯之枪……--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石磴夏凉昭荔合

    石磴夏凉昭荔合

    一人捻手赋词,一人半躺凉椅。数世红尘同走过,如今却不复当年。“狐狸,这次怕是走不过这遭了。”
  • 充值就能变强

    充值就能变强

    一个逗逼的系统和一个不走正常路王子的故事。王子语录:本王子不要修炼资源,只要钱。系统语录:这个事,充值就能解决。
  • 做内心强大的自己

    做内心强大的自己

    拥有5亿读者的心灵导师卡耐基,带给我们正能量的心灵励志经典。在这部历经百年验证,全球公认最励志的伟大作品中,卡耐基用大量生动而真实的故事,为我们讲解了如何做“做内心强大的自己”。曾经心灵脆弱的我们,面对不简单的世界、不轻松的生活,不顺畅的人生,也曾迷茫、也曾失落、也曾彷徨。但是,我们最终挺了过来,因为岁月让我们的内心得到升华,时间让我们的内心变得强大。已经度过的那些风险与苦厄,已经摆脱的那些落魄与羞辱、已经化解的那些打击与嘲讽,让我们深刻地体会到,唯有做内心强大的自己,我们的生命才可以怒放,人生才变得强悍,世界才会与我们温暖相拥,生活才会给我们想要的一切。《做内心强大的自己》是卡耐基终其一生的灵魂之作,以“做内心强大的自己”为主要宗旨,从正心态、增心智、控心绪、强心魂、补心气、清心乱等方面给我们详细讲述了修炼强大内心的过程。
  • 旺夫九福晋

    旺夫九福晋

    九福晋有三好:嫁妆多,能生,还旺夫。九阿哥有三宝:不要脸,专一,重情义。
  • 绝代妖骨之倾国倾城

    绝代妖骨之倾国倾城

    你是佳人,遗世独立,你有倾国的笑,倾城的美,然而绝世的容颜,却带来乱世的劫。胭脂的味,其实是一种说不出的悲。
  • 时政记者

    时政记者

    《时政记者》是万茵的小篇小说,讲述了:聪明绝顶的电视台记者把新闻采访变成了一场智力游戏,把有偿新闻做得有声有色。在挣扎中,记者和大款保持了貌合神离的合作。可是,在一个情人节的夜晚,这位记者发现自己的女友竟然是他大款朋友的地下情人,这时,他将会展开怎样意想不到的“报复”行动呢?曝“大款”的“光”?当然不是了……一段充满黑色幽默的反腐行动过后,一直渴望成名的年轻记者阴差阳错,以一种极不情愿的方式成为了名记。
  • 穿越种田:甜宠城主俏王妃

    穿越种田:甜宠城主俏王妃

    穿越?农场?弟弟?城主?!!!叶萱一觉醒来觉得大抵是自己今日出门的姿势不对,不然为何整个世界都变了画风!异世架空的朝代,各州自治的规矩,叶萱拉起自家缩水的弟弟,种田、修路、办厂,一路载歌载舞带领城民奔向小康。“姐,门外有个王爷来求亲!”“谁眼睛不好,看上你了?”“姐...”“本王看上的是他姐。”“老弟,你姐是谁?”拖走,成亲洞房。“叶萱,惹上了可就逃不掉了。”嘤,她只想抱个大腿,大腿略粗,惹不得,溜了溜了。类种田文,女主穿越自带空间农场,文中朝代具是架空虚构,金手指略粗,感情线不纠结,无虐温馨。又名《恋恋城春萱草深》、《我竟成了一城之主》
  • 逆世甜宠

    逆世甜宠

    穆景辰看着她纤细的背影有些出神,那日,她跟他说她去去就回,他信了。亦是一如今日的雨后晴空,亦是这样披着日光的身影。他丝毫没有察觉到异样。只是像往日一样注视着她纤细的背影,消失在视线的尽头。然而那时的他不知,这一去便是相隔万年的等候。这次,他自然不会再看着她的背影离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