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765600000011

第11章 羲和驭天马 桃李散芬芳(1)

———记原南京航空学院副院长、原上海交通大学校长范绪箕

范绪箕,男,1914年1月生,江苏南京人,中国力学专家与航空教育家,原南京航空学院副院长。1936年留学美国加利福尼亚理工学院,师承世界著名科学家冯·卡门攻读航空工程博士学位。1940年回国,长期致力于航空事业的教学、科研工作。历任浙江大学机械系副教授、原国家航空委员会航空研究院研究员、清华大学航空研究所教授。抗日战争胜利后回到浙江大学创建航空工程系,任系主任。1952年受教育部指派,组织创办华东航空学院 (现西北工业大学)。1956年调任南京航空学院任副院长。1979年调任上海交通大学任副?[1]长,1980—1984年任校长。

范绪箕,师承世界航空科学泰斗冯·卡门教授,深受其学术思想的熏陶,回到祖国后,致力于发展航空教育事业和相关的科研工作。在任职南京航空学院副院长期间,主持了学校改制建院工作,完成了教学系统的全面改制,建成了亚、跨、超声速风洞和热应力模拟试验设备、进气道试验设备、低压燃烧试验设备、三自由度液压飞行模拟转台和大型连续工作式气源装置,倡导和主持研制出了我国第一架靶机,推进了院系学科的完善,创建了无线电电子、计算机和一些新技术专业,发展了学科交叉配套的优势,提高了教师的教学和学术水平。曾先后讲授工程数学、理论力学、材料力学、结构力学、空气动力学、热应力理论、热应力实验技术等课程,发表的多篇论文受到了广泛赞誉。在南航工作期间,曾当选为中国航空学会第一届常务理事,中国力学学会第一、第二届理事,江苏省航空学会第一任理事长,江苏省人大第一、第二、第三届代表,全国人大第三届代表……这些数不尽的头衔以及我们耳熟能详的母校建设和发展成就,均出自这位97岁的高龄老人。从建校时的一穷二白,到如今学科门类齐全、教学科研设施完善、师资力量雄厚的全国重点高校,在南航的建设发展历程中,范绪箕究竟扮演着怎样的角色,遇到过怎样的坎坷? 在这数不尽的荣誉与光环背后,这位胆识过人的高龄老人究竟又有着怎样的传奇与故事?我们采访组对此充满了好奇与期待。现在,我们终于有机会走近范老,并随着他的视角,一起回顾南航过去的点点滴滴。

忆过往 峥嵘岁月险阻多

我国的航空教育始于20世纪30年代,当时北平的清华大学、天津的北洋大学、南京的中央大学、上海的上海交通大学都设立了航空系,但由于我国长期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受殖民者压制,航空发展的基础基本为零。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将航空航天事业作为国防建设的重中之重,并开始筹备第二机械工业部 (简称二机部),主抓航空工业。1952年,在全国各大高校院系调整中,中央决定航空专业优先调整,范绪箕成为我国筹建南北两个航空学院的领导人之一。

1952年,在范绪箕的主持下,中央大学 (现东南大学和南京大学)航空系、上海交通大学航空系和浙江大学航空系合并,随后选址南京中山门外的卫岗 (即现在南京农业大学所在地),成立了华东航空学院。据范老回忆,由于国民党刚刚从大陆撤退不久,作为国民政府旧都的南京人烟稀少,城市空旷荒凉,但环境安静,自由发展空间大,正适宜兴建学校,便于学生潜心学习。范绪箕带着几个南京建筑专科学校的毕业生与浙大航空系的一个老师,开展了新校园的筹划和设计工作。

与此同时,抗美援朝战争正处于关键时期,新生的人民空军投入到了激烈的战斗中,因飞机地勤与维护人才奇缺,在周恩来总理的关心下,南京航空工业专科学校在邓永清的带领下,以南京航空附件厂为基础,在明故宫附近建立起来。学校最先两届学生都来自部队,因此在管理文化中带有比较浓厚的军事色彩。当时的南航师生均享有类似部队的待遇,范老回忆道:“学生来了之后,学校发有部队特供的军用棉大衣,包括生活用品也一应俱全。学校还配备了指导员、政委等,全部带有军队特色。”至此,两所学校在南京中山门城里、城外先后建立起来,并逐渐发展成为两个重要的航空教育基地。

1954年,台海形势紧张,中央作出沿海工厂、学校内迁的战略决策。1955年6月,高教部和二机部决定将华东航空学院迁至西安。在此之前的4月,高教部决定将南京航空工业专科学校改为南京航空学院,由二机部直接领导。同年7月21日,中央决定调原华东航空学院副院长范绪箕任南京航空学院副院长。范老就任副院长之时,正是南航改制建院的特殊时期。当时学校基础课师资力量薄弱,专业教师多为从国外回来的工程师,缺乏教学经验,尚未建立起完备的教学计划。而范绪箕作为创办华航的主要领导人,既有建校的经验,又拥有资深的航空专业背景,并由周恩来总理批示调入南航,这无疑为南航的发展注入了活力。于是,范绪箕开始了在南航长达24年的耕耘与奉献,他以丰富的经验,积极筹划专业设置与布局,组织制订本科教学计划,主抓教学质量、师资队伍建设和研究生培养,推动科学技术研究和教育教学活动的开展,为南航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抓教学 白手起家勇攀登

初入南航,范绪箕就遇到了所谓的“九月事件”。当时南航正致力于改制建院工作,尽管校名已经从专科学校改为本科院校,但教育教学与管理却依然停留在专科阶段,学校本科生与专科生都有。这种情况的存在与当时国家所处的环境以及时代背景密不可分。新中国成立初期,外交政策上“一边倒”,中苏关系密切,国内很多行业体系都是在苏联的帮助下建立起来的,航空教育也不例外。南京航空工业专科学校的规模与发展规划是由苏联援建专家制订的,但是“苏联国内的教育体制是没有高等专科学校的,他们只有中专教育”,因此对南航所谓的“量身订做”———从教学计划到发展规模都是按照中专教育来制订的。但与此相对的则是,学校以高等院校优先招来了成绩拔尖的高中生,他们的求知欲特别强烈,对教育教学要求也很高。所以,无论是教学内容还是教学计划都无法满足学生的需要,这就造成了学生们的不满。

当时在中央号召“学习苏联”的大背景下,学校又难于改变这样的现状,这就造成了建国后学生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打着旗号上街游行的事件,又称“九月事件”。事件发生时,由于在改制建院过程中,学校新的党组织和行政机构还不是很健全,原有的组织机构无能为力,因而妥善处理和平息这一事件就成为范绪箕来南航工作的首要任务。

为了消除学生的不满和愤怒,范绪箕与学生展开了诚恳的对话,对学生进行开导和劝诫,实事求是地承认了苏联专家制订的教学计划的中专性质,也阐明了国家急需航空建设人才的迫切需要,得到了广大学生的理解和支持。回忆到这里,范老激动地说道:“咱们招来的可都是好学生啊! 他们是抱着为航空建设服务的理想而来的,是一心向上的呀!”为了走出困境,在教育部副部长曾昭抡和江苏省委文教部副部长胡叔度的共同商讨下,范绪箕提出了两种解决办法:一种是在教育部批准的前提下,联合其他高校组织重新考试,在学生们自主报名的前提下,允许学生转学;另一种是针对愿意留在南航的学生,学校将按不同程度重新组织教育计划,严格按照高等学校的培养模式进行教学。

随后,范绪箕在大会上向学生宣布,要进一步加深专业课学习内容,改进教学计划,明确新的培养目标是高级技术员。这一方案很快得到了学生们的认可与赞同。经过精心组织的考试与选拔,有三分之二的学生转入其他高校。针对剩下三分之一的学生,范绪箕组织教师重新制订教学计划,根据每个班级的不同情况,按照本科应有的教育方针和理念,因材施教,开展不同层次、不同学科的补课,重点对数理化方面的基础知识进行加固。讲到此处,范老眼神深邃,仿佛回到了60年前的那些日子,“当时很多和我一起日夜奋斗的同事都已离开南航或已经去世了。”话语里充满了对患难与共的同事们的怀念。令人欣慰的是,这批学生没有辜负老师们的期望与付出,以优异的成绩从南航毕业,扎根到祖国的各个基层,逐步成长为单位的骨干与领导,为我国航空航天事业的起步和发展贡献了力量。

同类推荐
  • 质性社会学导论:基于本土经验的社会学话语体系建构(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

    质性社会学导论:基于本土经验的社会学话语体系建构(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

    本书采用由历史及现实到未来、由方法论到认识论再到本体论、由范式特征到话语体系再到本土路径的演进方式,层层深入展开论述,提出了“质性社会学”的基本内涵框架,初步建构起质性社会学话语体系。本书最重要的理论创新在于:吸收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借鉴现代自然科学最新进展,独创性提出“社会全息论”假说,这一理论有效破解了困扰经典社会学的“代表性悖论”,奠定了质性社会学科学的理论基础。
  • 文化与社会转型:理论框架和中国语境

    文化与社会转型:理论框架和中国语境

    《文化与社会转型:理论框架和中国语境》是一个多年项目的成果,旨在探讨如何根据当代中国急剧的社会变动,特别是近三十年来的改革开放的经验事实,从理论的角度认识文化与社会转型间的关系,转型的性质和动力,特别是实现转型的机制和未来走向,足资借鉴。
  • 媒介与司法:一种理论的视角

    媒介与司法:一种理论的视角

    在媒介与司法的多维关系中,两者之间的事实关系并不能满足人们的合理性期待,于是就需要制度的介入与规划。但制度作为一种谋划方案并不是万能的,也许参与者的主体实践智慧对于提升现实的合理化更为重要。
  • 缤纷人生教与学

    缤纷人生教与学

    本书是著名教育专家李镇西对教与学的实践和思考的精华集萃,体现了李镇西老师身在教育、心系教育、胸怀大教育的思想。李镇西老师记录了自己的成长和人生经历,感念给自己以教育启迪的人和事,并思考其对教育的实践意义。李镇西老师持之以恒地阅读和写作,拓展了思维广度,加深了对教育的思考深度;他的教育行走,拓宽了他的教育视野,丰富了他的教育内涵。他认为教师要不断成长,需要不停地实践,不停地阅读,不停地思考,不停地写作。本书集中展示了作者对教与学的深度认知和思考,体现了李镇西老师对教育深刻的感悟与反思。
  • 大学生GE阅读(第3辑)

    大学生GE阅读(第3辑)

    本书是大学“大学生GE阅读”第3辑,书中具体收录了《20世纪西方美学的四个问题》、《人性新说:不要忘记我们是人》、《论苏轼的文学创作与禅宗之关系》、《“自由立兹”的周德伟》、《短语评点51则:中国古典诗词的另类品题》等文章。
热门推荐
  • 一个人的微战争

    一个人的微战争

    本书是一部富有浓郁军旅特色的散文集,全书共四十一个不同的小故事。从那些最不经意的地方入手,折射当代军营生活的侧面——面对冒烟的炸弹、战友的暴毙,思考武器给人类带来的苦难,思考战争的命运,书中处处透出悲悯的情怀。陌生化是该书一大特色,作为一名曾经的武器操作手,作者巧妙地把人带进一个个陌生的领地,阅读该书犹如一次陌生的心灵旅行。书中没有波澜壮阔的大场面,处处都似一个人的微战争,让人看到那最不经意背后的人性光辉,看到不一样的军营,以及军营背后神秘而真实的生活,一切未知等待读者亲自揭秘……
  • 西望茅草地

    西望茅草地

    本书是韩少功系列第一卷,小说卷,收录作者978年—1984年发表的中短篇小说十九部。《西望茅草地》获1980年度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飞过蓝天》获1981年度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
  • 万剑同炉

    万剑同炉

    剑炉少年白山水,身怀养剑葫芦,藏剑万柄。由石夫、搬山入止境,成剑道宗师。…御万剑,可敌圣人、战菩萨、抵陆地神仙!【看书请移驾手机端】
  • 传媒殖民政治

    传媒殖民政治

    我们正在成为政治上发生的哥白尼式转折的证人政党民主为媒体民主所取代。谁掌握了媒体,谁就掌握了政治。本书提出并试图回答这一问题:长远来看,媒体民主是否会沦为事件管理和表现效果之表层逻辑的独裁者?或者,是否有可能发展出对于政治交流的更可靠的认识?
  • 上清回耀飞光日月精华上经

    上清回耀飞光日月精华上经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魔王寻妻之逆天召唤师

    魔王寻妻之逆天召唤师

    1.身化贼人盗核晶,坠崖化身异界兵。自信修得傀儡术,谁知别人早接触。赔了夫人又折兵,丢了身来失了心。以为往生情意切,灾难降临异界灭。2.孤魂游荡六余载,离娃尺度不超百。原觉残魂无依附,重获新生天眷顾。所向披靡卷风云,南柯一梦失双明。灵阵造就复光明,遍头华发皆为情。3.付赠片段,彷徨月,碧家殇,遍地尸身堆满仓。夜未央,泪断肠,碧女悲戚跪身旁。寂寞魂,心悲凉,何缘何故起萧蔷。噩梦夜,清颜霜,梦醒是否归心欢?
  • 闯进戈壁滩的姑娘

    闯进戈壁滩的姑娘

    十八九岁的姑娘离家门,一走就是千里万里。就象是做了一场离奇的梦,睁开眼一看,眼前已经是大西北陌生的神奇天地。没见过的高山,没见过的荒漠。绵延千里的天山雪峰白浪排空,茫无边际的戈壁大漠不见人烟。世界好大呀!没出过远门的姑娘,乍一到天山脚下,说不清有多少惊讶,也不免涌出一层层莫名的怕意。山东姑娘魏翠芳,单身孤影来到了遥远的大西北。过了天山,再穿越千里戈壁,远来的姑娘象一片羽毛飘落在荒漠深处的一条奇异的小河边。也许那是世界上最小的一条小河了。
  • 梦终红楼(为您终结破解红楼千古一梦)

    梦终红楼(为您终结破解红楼千古一梦)

    本书首先从《红楼梦》隐藏的总机关入手,追踪论证关于“花”的线索的客观存在;在此基础上,充分展开论证反面的情节线索。这条大线索贯穿全80回始终,并逼真展现了康熙十四子胤祯的传奇一生。主要观点如下:1.《红楼梦》真正作者是康熙十四子爱新觉罗·胤祯,系由他晚年亲手创作完成并兼批书者“脂砚斋”身份。2.红楼反面巧妙隐藏的历史真相至今尚未公之于众。包括清雍正皇帝的篡位真相以及雍正系被胞弟胤祯(他是雍正篡位的直接受害者)派人所刺杀的死亡真相两大清史疑案。3.红楼原著80回已是完璧。表面看起来不完整的文字只是一个载体,它完全为反面的重大情节服务,而反面的连贯情节已在第80回中圆满结束!
  • 武战凌天

    武战凌天

    天赋计划启动,人类刚出生便在脑中植入基因芯片。基因芯片能激发人的潜能,生成元细胞,元细胞可以改变人类的性状特征,让你自主地选择想要的人生。前世的徐冲穷困潦倒,走投无路的他选择从高处纵身一跃,了却余生。然而他没死,他的灵魂进入了另一个身体。那个人也叫徐冲,正是十八岁的大好年纪。重获新生的徐冲发誓,这辈子一定要混出个人样!
  • 经理人必备经营与管理知识

    经理人必备经营与管理知识

    企业经营管理的每一项成就都是经理人员的成就,每一项失败也都是经理人员的失败。中外企业的无数案例都证明了一个结论:经理人员的学习能力、知识视野、理想、献身精神和人格决定着企业的经营管理是否成功。本书是经理人必备系统丛书之一,从管理概论、管理职能、管理创新以及管理法则与实践四方面,比较客观地讲述了经理人管理工作的本质,为广大经理人搭建出走向成功的知识阶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