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4705500000021

第21章 判断(1)

1.判断力与判断

从我们能够听得见、看得见、能够讨论的真实的特定判断结果开始,然后延伸,从而得出这种判断结果所用到的判断力;通过这样一种从熟悉到陌生的原则,我们也许就能受益良多。

在之前对行为与意志的讨论中,我们已经引入了道德判断这个概念,而现在,从大体上对判断这个词进行讨论,则再适合不过了。这个词本身似乎就包含了三种可能的意思。想到洛克给我们的提示,“判断”首先可以指我们所说的判断能力,比如我们说约翰是一个具有良好判断力的人,这就意味着他能够做出合理的声明,得出可靠的结论。如果说这种能力一直处于沉睡状态,那么“判断”还可以指对这种能力的正确使用,比如我们说约翰对情形的判断是正确的。最后,它还可以指对判断这个活动的结果的陈述,即明确的断言,例如“谋杀是错误的”。前面两种意义之间的差别十分微小,也无关紧要,它们都认为这是一种能力,只是对一种能永久拥有的能力的潜在使用,而另一种认为它是对这种能力的每一次实际运用。这种潜在性和现实性的差别,在其他关系中十分重要,但在这里是微不足道的。然而,这两种意义与第三种意义之间的差别则是至关重要的。这是一种存在于名词与动词之间、主体与动作之间的巨大差别。能力被运用,这是动词性的,而结果是一个特定的判断,这是名词性的。克莱的整个哲学通常被指是建立在与之类似的一种混淆之上,即对“认知”的两种意义的混淆。我们必须避免这种混淆。如果他所说的“认知”是指人类的认知活动,那他说认知是主观性的就没有错;然而,如果他所说的“认知”是指人脑在认知的过程中认知到的内容,那么他这么说就是不正确的,并且如果他把显而易见属于主观的东西,与一个既不是主观性质也不是精神上的东西混淆起来的话,则更加荒谬了。无论怎么样,我们都应该从这种指控中吸取教训,仔细对待判断作为精神上的活动与其书面或口头结果的区别。从我们能够听得见、看得见、能够讨论的真实的特定判断结果开始,然后延伸,从而得出这种判断结果所用到的判断力;通过这样一种从熟悉到陌生的原则,我们也许就能受益良多。那么,我们就从审视我们每天做的一些常见判断开始。

2.判断与陈述

有人建议,判断可以指我们经过一个犹豫不决的阶段后得到的结果。只有存在一个下决心的过程,得来的结果才可以叫作判断,这就好比道德斗争的结果才是明确的道德判断一样。这种建议似乎只是给我们提供了一个线索,但并未给我们一个满意的答案,到底什么才是一个判断的标志性特征呢?循着这一线索,我们或许可以找到一个解决办法。

首先,让我们先分析一下我们一天中可能说的六句话:“今天早晨下雨了”、“上帝是存在的”、“安娜王后去世了”、“神佑国王”、“这个橘子是酸的”、“比起戈尔根朱勒干酪,我更喜欢卡门培尔干酪”。我们必须解决的问题则是,这其中哪些属于判断,并解释其原因。

起源于亚里士多德的正统逻辑习惯上认为,一个判断必须含有三个元素:主体、联系动词和一个推测。第一个是名词,第二个是系表结构动词组的一部分,第三个则是形容词或形容词词组。这不仅明显体现了语法对人类思维的影响,还体现了它对人类思维的影响。正如一个简单句由这三个元素构成一样,人们认为连贯的思维也是以这样类似的方式形成的。判断的核心,就是这样一个由三个原本独立可分割的元素构成的语法句。人类的思维活动又把它们与推测联系起来,在这种推测中,名词被加上一个形容词,并宣布它与这个形容词所描述的是一类事物。这样,判断就被看作是独立于形成它的整个活动的,仅仅是某个特定类型的书面形式或口头形式的语法句。在这样的句子中,两个单词由一个系动词连接起来,就如同连接器连着的两节火车车厢。这样,讨论一个判断就变成了单纯讨论单词和语法,唯一用得到逻辑学家的地方,就是看这种连接是否合适。

根据这种观点,我们之前列出的六句话就只有三句能够称作判断,第一句、第三句和第五句,因为只有这三句具备必不可少的部分:主语、推测和系表结构的一部分。显然,根据这个原则,我们每天做出的一切陈述不可能都(这里实际上是一半)有资格叫作判断,而陈述之所以能够叫作判断,仅仅因为它们正好符合某种固定的语法结构。仅仅是对事实的断言还不够,因为我们列出的另外两个断言就是事实,因此,这种三项式的语法结构作为判断依据是至关重要的。

这显然是一种狭隘的形式主义学说。这种学说能够继续存在,几乎完全得益于一种从字面上和语法上分析逻辑本质作用的观点。首先,它只能充分考虑一种类型的判断,即简单的肯定或者否定;其次,它只能解释选言判断的一部分,例如,A要么是B,要么是C;最后,它根本无法解释假言判断,例如,如果A等于B,B等于C,则A等于C,而假言判断是发散性推论和发散性思维的基础。此外,这种理论也不允许出现几种不同的解读,然而,即使是我们之前随手列出的几个简单陈述,其中的第一个也可以有几种不同的解读。一个陈述一旦被说出来,我们要考虑的就不仅仅是说话者说出的单词了,我们还要考虑其语音语调、声音的曲折、重音等通过书面形式无法完全表达出来,但同单词本身一样极为重要的因素。甚至我们所说的第一个如此琐碎的陈述,通过对句中不同部分进行强调,也能够有几种不同的意义。如果我用一种很平和的语气说“今天早晨下雨了”,那么我就只是在陈述一个与谁关系都不大的简单事实,虽然我这么说肯定与前面的对话有一定的联系。然而,如果我说这句话时强调的是动词,那我可能就是在对下雨这件事情表示诧异;如果我说这句话时强调的是指形容词,那我想表达的意思则是不管昨天或前天是什么天气,反正今天早上肯定下雨了;如果我说这句话时强调的是早上,我想说的则是下雨的是今天早上,而不是今天下午或晚上。所有这些,以及其他许许多多的隐含意义,都隐藏在“今天早晨下雨了”这个书面的陈述背后,如果没有大量的下画线和黑体的使用,根本无法从中分辨出它真正要表达的意义。如果书写是为了思想的交流,那这就绝不是无关紧要的小问题,因为这每一种不同的强调方式,同一个句子都能有其对应的独一无二的思想,而三项式语法句的判断标准,根本无法对这各种各样的意义做出解释。

这种标准同样也无法涵盖我们提到的第二个以及最后一个例子:“上帝是存在的”和“比起戈尔根朱勒干酪,我更喜欢卡门培尔干酪”,但这些似乎都是我们认为应该称为判断过程的结果。我在这两个例子中都表述了我深思熟虑之后得出的结论,然而,在我为了使它们包含特定的三项,而将它们转化成极不自然的形式之前,我都不能把这两个陈述中的任何一个随意地称作判断。如果我愿意,我就可以说“上帝是一种存在的生物”,事实上几乎就等于说“上帝是存在的”;同样我也可以说,“我是一个喜欢卡门培尔干酪胜过戈尔根朱勒干酪的人”,这句话和“比起戈尔根朱勒干酪,我更喜欢卡门培尔干酪”意思差不多,但并非完全相同。然而我只能这样说,要么歪曲我的本意,要么歪曲表达,否则它们就不能被称为判断。

有人建议,判断可以指我们经过一个犹豫不决的阶段后得到的结果,要经过一个对论据和观点的怀疑、冲突、思考、权衡和孕育过程,最终的判断才能诞生。而其他的陈述和评论则是自发的、反射性的、“未经思考的”,感叹、怀疑、疑问都是这样产生的,因此,许多陈述都没资格叫作判断,因为它们不是深思熟虑后得出的结论。只有存在一个下决心的过程,得来的结果才可以叫作判断,这就好比道德斗争的结果才是明确的道德判断一样。

这种建议确实有可取之处,但我们还是要问,这会不会只是凑巧呢?所有的判断都必须以这样的方式产生,这是不是判断的基本特征?或者,如果说并非所有,而只是大部分判断以这种方式产生,那这会不会只是碰巧?如果我们想要找出所有判断都具备的一条普遍的不可剥夺的特征,弄清楚这些问题对我们来说就十分重要。一种偶有属性,即使在许多例子,甚至所有例子中都能找到这种属性,它也还是不能令我们满意。比如下面这个小小的例子:我走到一个朋友的房间,看见桌上有个东西,它的形状大小都和香蕉一样,但却是亮蓝色的。我的第一反应就是:这是一根香蕉,因为我想不起还有其他这样大小、形状、质地的水果,但这颜色让我很疑惑,我从没见过蓝色的香蕉。我饶有兴趣地仔细研究它,并且发现它的气味和味道也和普通香蕉一样。综合所有这些,尽管这颜色不寻常,我还是决定它实际上就是一根蓝色的香蕉,并且告诉自己或跟我一起的某个人,说“这是一根蓝色的香蕉”。这样,我的陈述能够称为判断的所有前提都具备了:深思熟虑、权衡与抉择、犹疑的结果,我最终决定自己有理由把它称作蓝色的香蕉。然后,我心满意足地离开了。当我第二天回到这里,再次看见朋友桌上这个奇怪的水果时,我便对它的主人说“这是一根蓝色的香蕉”。今天,完全没了昨天的犹疑不决,我只是重复前一天得出的结论;我根本没必要犹豫或思考,所有这些昨天就已经完成了。而我说的话,却跟昨天仔细思考后说出的一模一样,但是,昨天我做出的是一种判断,今天我做的只是陈述,除非我昨天不得不做出的思考能够赋予我今天的陈述称作判断的资格。同样,如果我第一次到朋友的房间时,朋友正好不在场,那他也不可能知道我说“这是一根蓝色的香蕉”是不是在做判断。这样就有了两个一模一样的陈述,其中一个是判断,另一个却不是,因此,对于一个只听到其中一个的人来说,则根本无法分辨他听到的到底是判断还是陈述。

这样,这种建议似乎只是给我们提供了一个线索,但并未给我们一个满意的答案,到底什么才是一个判断的标志性特征呢?循着这一线索,我们或许可以找到一个解决办法。判断是在一个犹豫过程结束时做的;我朋友理所当然认为的判断,是在我希望传达给他一种对那个奇怪水果的兴趣和惊讶之情时做出的,虽然这事实上并非判断。我们暂且假设,我朋友认为我做出的是判断而不仅仅是陈述——假设这种想法是正确的,我们就会发现,我在深思熟虑后做出的判断,要么是为了向自己宣布自己的决定,要么就是为了向他人传达自己的决定。为了让自己更明确自己思考的结果,于是就形成了一个明确的断定:“这是一根蓝色的香蕉”,而为了向朋友传达我的想法,我便把这句话说了出来给他听。

此外,如果这是我们做出判断的真正原因,回想一下关于道德判断的结论,毕竟道德判断是我们正在讨论的判断中的一种,我们就能够找到一个解决办法。在需要做出道德行为的情况下,总是有可能做出一个道德判断的,但这也并不是非做不可,除非我们刻意地从理智的角度去看待整个情形,因为行动本身就等于是明确的判断——这是善的。同样,这一原理也可以运用到其他类型的判断中,判断总是可以在任何情况下做出,但并不是所有情况下都必须做出一个判断。如果我选择理智一点,那么我就可以明确地做出判断:“这是一根蓝色的香蕉”,仅仅为了向自己展示它的重要性。并且如果我想要再次明确这一点的话,我也可以在之后再向朋友说出同样的陈述。然而,这两种情况我都没有必要这么做;事实上,在第一种情况中,除非我对自己是否应该这么做还有疑问,否则我不会对自己这样说,因为在实际情况中,人们极少会向自己明确地做出判断,也就是说,人们一个人的时候很少可以从理智的角度考虑问题;而在第二种情况中,我根本不需要通过明确的判断形式,就能够很好地表达我的意思,比如我可以对着桌子竖起大拇指,并喊“蓝色的香蕉”,这几个字就足以用来表达我的意思了。

3.判断、推理与认知

我们所有的知识都由经验开始,但这绝不是说我们的一切知识都来源于经验。

这样一来,判断就可以说是思维过程中某个既可以明确表达出来,也可以不必明确表达出来的阶段。现在我们必须做的,是尝试将这个过程定义得更为清晰,而为了这一点,我们必须仔细审视一下,在我说“这是一根蓝色的香蕉”之前到底发生了什么。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会发现我们正在讨论认知的问题,而这是一个逻辑学、心理学和形而上学共同讨论的问题,它试图向我们解释,人们在看见某个事物时会发生什么。

同类推荐
  • 谁是谁的太阳:尼采随笔

    谁是谁的太阳:尼采随笔

    《谁是谁的太阳:尼采随笔》随笔包括了尼采对哲学、科学、生命、自由、偏见、家庭、宗教、伦理等各个方面的见解,充满了心理学的洞见和艺术的奥秘,以振聋发聩的真知灼见和横空出世的警世恒言向世人展示了他的思想和生活。
  • 真思想:马克思哲学的超越之维

    真思想:马克思哲学的超越之维

    本书结合西方哲学,以更为“接地气”的马克思哲学解读现代社会的各种文化困境,回答青年人在日常生活的心灵困惑,对现代西方自由主义等意识形态进行客观解读。让大家理解:马克思是我们的同时代人,马克思哲学所思考的问题正是生活在北京、东京、纽约、巴黎、伦敦等每一个国际化大都市青年人的心灵困惑。
  • 章太炎思想研究

    章太炎思想研究

    是20世纪中国第一部全面系统研究章太炎生平、思想与学术的学术专著。章太炎被鲁迅誉为“有学问的革命家”,是开创中国近代思想与社会大变动的第一代披荆斩棘者中的杰出代表。本书依据大量第一手资料,包括章太炎的大批手稿和他所阅读过的各种书籍,结合中国近代社会和革命变迁的实际,展示了章太炎走出完全脱离实际的旧书斋而投身革命的曲折历程,以及他力图通过对西学有选择的吸收以推动中国传统文化自身的扬弃与更新的真实状况。章太炎的思想、学术及其革命生涯。是中国近代社会与革命的一面镜子。
  • 方法论

    方法论

    笛卡尔在方法论中指出,研究问题的方法分四个步骤:1.不接受任何我自己不清楚的真理,就是说要尽量避免鲁莽和偏见,只能是根据自己的判断非常清楚和确定,没有任何值得怀疑的地方的真理。就是说只要没有经过自己切身体会的问题,不管有什么权威的结论,都可以怀疑。这就是著名的“怀疑一切”理论。例如亚里士多德曾下结论说,女人比男人少两颗牙齿。但事实并非如此。2.要研究的复杂问题,尽量分解为多个比较简单的小问题,一个一个地分开解决。3.小问题从简单到复杂排列,先从容易解决的问题着手。4.问题解决后,再综合起来检验,看是否完全,是否将问题彻底解决了。
  • 中和论道·第一辑

    中和论道·第一辑

    “道”曾是中国文化的核心范畴,揭示终极的本体存在。《礼记·中庸》提出“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者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贵和尚中形成了中国儒释道文化“有容乃大”的和谐包容性格及其源远流长。在现代中西方文明交流碰撞的今天,更需研究中西文化深层交流以及传统文化的创造性更新与转化的问题。本书便是此项探索的阶段性成果之一,本书分专题探讨了笛卡尔、海德格尔、阿伦特哲学的核心思想;也探讨了《论语》中的人生智慧,儒家道德形而上学;并对希伯来文明中的《约伯记》、希腊文明中的《俄狄浦斯王》、屈原《天问》、《离骚》中的苦难、悲剧问题进行了探讨和交流。本书是多位专家学者针对上述问题的演讲及师生互动问答的汇集,形式新颖,语言生动,深入浅出,是有兴趣探索中西文化、哲学、宗教比较及会通问题的读者喜闻乐见的入门书。
热门推荐
  • 灵装师

    灵装师

    大千世界,百族争雄,弱肉强食,每一天、每一分、每一秒都有无数的人死亡、新生,都有无数的家国破灭、复兴......轮回十万载,历尽艰险,这一世,林枫发誓;“一定要将异族赶出去,解救亿万被蛊惑的同胞,收复家园。”新书,转生到异世界的我成为了渎神者。已经开始上传欢迎读者们前来留下精彩评论。
  • 若爱不曾老去

    若爱不曾老去

    有人说,感情是强者的软肋,它带来的不是伤痕,便是毁灭。只是狂风席卷过森林,暴雨冲刷了大地,世界最后的光明将要消散。当她独自一人站在荒芜的土地,她心中忽然想起那个背负一身肮脏,却点亮了她的前路的少年,好像恍然如梦,醒来惊觉隔世。各个势力明争暗斗,波诡云翳,她自卑的活在没有过去的人生里,不想沦为别人控制的工具,不想再次失去自由,可力量、生命、自由与你相比,又算得上什么呢?如果你还能在这个世上喜乐白头,我作为你的影子悄无声息又如何?只是经过了腥风血雨后,若是我还能找到你,我们就在一起,好不好?
  • 红楼幻梦之天上人间

    红楼幻梦之天上人间

    读红楼,常感意难平,以手中拙笔,抒胸中块磊,纵横天上人间,也要给林妹妹一段不一样的人生!说什么天意如刀,不过是几个糊涂家伙的一场争斗…那神仙一般的人儿,怎忍心让她泪尽夭亡。纵有那天命难违,我也要逆天改命…她,林黛玉,万年寂寞里唯一伴我的一抹绿色,我保定了,那怕为她颠覆了这三十三层天,杀尽满天神佛…他,天界最神秘的仙人,为救我,不惜倾尽热血,为护我,不惜与天为敌,这份深情,又岂是滴水恩之比。为他,我愿舍弃一切,只为跟他并肩,天下地上永不分开…
  • 玉皇传承

    玉皇传承

    末法时代,仙神不存,玉帝魂穿异界。天道感知天庭体系之优势,剽窃昊天记忆,设下玉皇传承之地,面向天下有缘之人,争夺玉皇传承,成就天帝之道。昊天身为曾经的三界至尊,玉皇大帝,岂能坐视自己的东西成为他人的囊中之物?既对天道无能为力,那他只好转而应对接受传承的试炼者。进入传承之地,争夺盗版传承,历经势力纷争,开启王朝争霸,向着一统诸天万界的宏图伟业,不断奋斗着……
  • 混沌至尊

    混沌至尊

    莫名的穿越异世,俯身废材身上。美女呢?功法呢?奇人异事呢?统统都没有,身为废材又偏偏得到绝世功法,看着心花怒放,却让人各种纠结。不在纠结中爆发,就在纠结中灭亡?你是绝世妖孽,你有大运在身如何?怎敌我一颗赤裸裸的至尊无敌之心。看你如何嚣张的起来!
  • 安娜·卡列宁娜(下)

    安娜·卡列宁娜(下)

    安娜是一个上流社会的贵妇人,年轻漂亮,追求个性解放和爱情自由,而她的丈夫却是一个性情冷漠的“官僚机器 ”。一次在车站上,安娜和年轻军官伏伦斯基邂逅,后者为她的美貌所吸引,拼命追求。然而安娜并不能走向自己向往的生活……
  • 路边草

    路边草

    健三从英国留学回东京后,带着满腔热情致力于做学问,但每个月的薪水只够一家人勤俭度日。而落魄的岳父、穷困的养父母、重病的哥哥和姐姐,都把留过学的健三当作“主心骨”。虽然自己的生活窘迫不堪,但碍于情面,健三多少都接济一些,因此经常和妻子闹矛盾。健三为生计疲于奔命,又不善于交际,无法排遣精神上的孤独与迷茫。夹在金钱与理想之间,他一边反思人生的意义,一边艰难地坚持着理想。
  • 七天传说

    七天传说

    能不能适应一个团队,只需要用七天时间来验证;能不能追到一个女孩儿,也只需要七天时间;如果,七天,她没有反应,我就会彻底放弃。七天,七天,七天无理由退货。
  • 我把我未婚夫孵出来了

    我把我未婚夫孵出来了

    刚夺舍重生就被告知多了一个当兵的未婚夫,还是个植物人!没等姜顾想好要如何对待这未婚夫,就眼睁睁的看着自己的植物人未婚夫变成了一颗大白蛋。一个安静如鸡的未婚夫,只需要佛系养蛋,简直完美!可惜好景不长,她用力过猛,一不小心就把未婚夫给孵了出来!后来有一天,她又不小心把未婚夫给吃了。唔~美味!
  • 喜欢就表白 不爱就拉黑

    喜欢就表白 不爱就拉黑

    人生不可假设。在我们的生命里,不存在“如果”这个问题,只有结果和后果,将“如果”改成“现在”,这才是最坚强的,也是最为聪慧的。本书是身、心、灵三位一体之作,送给在犹豫纠结时光里的你——治疗恐惧的办法就是行动,毫不犹豫地去做。再聪明的人,也要有积极的行动——比如,喜欢,就表白,不爱,就拉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