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4705500000022

第22章 判断(2)

当我走进朋友的房间时,我看到了一根蓝色的香蕉,这个看的行为是否能够剖析成多个部分呢?根据某一种理论,我在看东西时是完全被动的;客体发出感觉材料,我的眼睛接受它们,然后传递到大脑,再传到思维,并由思维产生一个与客体对应的观念。客体具有在我的思维中创造出各种简单观念的力量,而在这个例子中,我接受到的则是:蓝色、特定的形状、特定的大小等。我的主动反应开始安排和调整这些由被动感觉提供的材料,直到形成一个复杂的观念,首先是“这是一根香蕉”,接着是“这是一根蓝色的香蕉”。然而,这种将整个过程分割为两个独立部分(物质与精神的,或主动与被动的)的观点,依然存在一个必须面对的问题,这同时也是代表性感知说的致命问题,即原本被动的东西是如何能够变成主动的?原本物质的东西又如何能够造成精神上的影响?如果我们坚持下面这两点,我们就可能在一定程度上碰到这个问题:第一点,在整个过程中,活动始终在进行中;第二点,无论是否有“物质的”东西,只要它没有变成精神的,那它就毫无意义。

第一点也可以用另外一种方式来表达。当一个人看东西时,是他通过眼睛看外界的东西,而不是所有碰巧进入视线范围的东西他都睁大眼睛去看。人类思维,如果还算是思维的话,那么它从本质上就是主动的、能产的、始发的,它不可能躺在那儿等着某种力量作用在自己身上。并且,当一个人通过自己的眼睛看周围环境时,他的整个过去和现在都将对他看到的东西产生影响。由于人与人之间的差异,对于同一个性质稳定的客体,有人会觉得厌恶,而有人却喜欢;对于任何事物,比如道德、政治、宗教甚至哲学,人们的观点都不尽相同,因为我们所谓的同一事实,在不同人眼里会展现出完全不同的面貌。以英国的洛克、贝克莱以及休谟为首的经验主义者认为,人类的所有知识都来源于经验,因此婴儿的头脑就好比一张白板或白纸,各种各样的简单观念都可以通过外界客体的活动灌输到这张白纸上。因此,对于这种观点,我们大可以这样问道:这样的头脑如何进行涉及感觉观念的回忆、重组和调整这样有限的活动?然而,对我们来说,更重要的事情是谈谈与之相反的一种观点,这种观点认为,人类天生就具有一定量的先天观念,人类的生活包含了一个通过外界刺激把这些观念变成真实存在的过程。或者说,至少我们不能否认,不考虑特殊经历,在某些方面,人脑从本质上就具有认识的能力。人类知识局限在特定的领域和特定的模型,如果未经加工的经验要被理解并转化成知识,它就必须属于特定的领域、与特定的模型吻合。康德用一句话总结了这一观点:“我们所有的知识都由经验开始,但这绝不是说我们的一切知识都来源于经验。”他坚持认为,构成经验的,除了经验主体以外的因素,还有一个来自经验主体本身的因素,即主体指导经验提供的材料进入可理解的通道。这种主体的贡献不能被看作是与来自外界的贡献相同的一部分,而应被看作是一种对外界材料的组织方式,通过这种方式使其变得可以理解,并转化成知识。事实上,这种主体的贡献甚至更为根本,没有它,就无所谓经验这种活动,也无所谓经验的主体。然而,我们依然要认识到抽象名词的危险。我们总是太频繁不假思索就说经验教会我们、经验告诉我们、经验给我们信息、经验提供知识,就好像经验是一位高效率的老师,而我们则被动地接受知识。实际上,经验根本不是这样的;如果不作为我的经验、你的经验,或者其他有意识的特定主体的经验,它根本就不可能存在。经验不是主体之外或与主体相对的东西,它实质上是某个主体的一种活动:如果没有主体,也就没有经验。经验主义者的理论弱点就是忽视了这个基本事实,把经验说成是一种作用于一个被动的甚至无意识的主体上的东西。然而,所谓的相同事实,在不同的主体眼中却可能呈现出完全不同的样子,具备不同程度的吸引力,就好比专家和门外汉对于一支曲子、一幅画或一朵花的感受有天壤之别。专家能从中领会比门外汉更多的东西,但这种外在的刺激却被认定是一样的,因此,这种差别就只能是由经验主体的不同而引起的。人类同属于一个类别,仅仅在细节上有差别,如果相对来说,相似的人类作为有意识主体的经验都能有如此大的差别,那么即使外部情况依然完全相同,不同类别主体的经验也会相应不同。猫对老鼠的态度与人类不同,仅仅因为外部客体的吸引力完全不一样;我们认为动物、鸟类、昆虫和植物的经验在数量和质量上是递减的,直至意识停止,因此经验也就无从谈起。

第二点则会再次引出之前提过的关于填补精神与物质之间的鸿沟所遇到的问题,除非我们能够解开这两个不可调和的元素是如何通过人类得以融合这个谜题,否则这些问题就不可能有满意的答案。我们能做的,只是认可并强调它们在认知中的重要性。这样,我们就几乎不可能简单地描述康德的学说了,因为这要么会限制其意义,使之变得既晦涩又无用,要么就有可能完全误解其原意。虽然有这样的顾虑,但我们或许还可以说,康德认为在认知经验的每个时刻,主体以外的东西都是乱七八糟、杂乱无章、零零散散的感觉印象的反应,然后经过分门别类,即通过各种适当的渠道将它们转化为经验材料,最后作为感知到的经验对象进入大脑。然而,康德也不能解释这种分门别类是怎样进行的,因此,他只能为这个任务创造出一种特别的能力,但这根本就不能算是一种解释,他只能说确实有这样一个过程。如果说得粗鲁些,我们可以形象地将它称为“绞肉机”理论。一块块不相关的、未成形的原料都被扔进机器里,经过适当的操作后,全部变成了香肠碎肉。这样的类比绝对是不完整的,因为香肠和香肠碎肉毕竟都是物质的东西,而我们试图解释清楚的,是物质的成分如何转化成精神的东西。然而,即使这种类比是完整的,认知活动也无法用绞肉机的工作原理来解释。我们怎么知道展现在我们面前的各种物质材料会通过我们精神的绞肉机呢?如果其中某一块没法吸收会怎样?而且,我们有什么依据事先断定我们有能力整合展示我们面前的零零散散的经验的材料?

然而,如果思想的存在不可否认,那么就必定存在一个将物质的东西精神化的过程,并且不管其过程多么复杂,这种转化也必定是发生在认知的过程中。这样,乍一看似乎就有了两种类型的判断,一种关于抽象概念,一种关于真实存在的事物。当我说“美德是值得称颂的”时,这句话的主语就是一个我摸不着、尝不出、闻不到、看不见的,也无法通过其他感官感受到的东西:我或许可以看到所谓的善行,或者看到代表美德的雕像和印在纸上的文字,但我绝对没有办法对美德本身有感官上的认知。我说到的是一种概念,一种完全非物质的精神的东西,这种类型的判断与我说“这是一根蓝色的香蕉”时所做的认知判断是有区别的,然而,这两种判断在本质上却是一样的。因为如果从“概念”这个词对应的形容词的角度来说,这句话中的主语和美德一样也是非物质的、精神的、概念上的。除非零零散散的各种感觉(如果它们真的存在的话)转化成精神上的东西,否则我就无法将它们用以思考,因为思考只能是关于概念的,并在判断的过程中清晰起来。这在常理上可能很难接受,有人会反驳说:“你的意思是,当我说‘这个橙子是酸的’时,我所说的根本就不是那个真实的橙子,而只是我自己概念中的橙子?照这样,那我的判断指的难道就是我概念中的橙子是酸的?”我们的回答很简单:“你所说的‘真实的’橙子指的是什么?离开你对它的认知,你对你所说的‘真实的’橙子还知道些什么呢?除非它进入你经验的范围,并且转化成精神上的、概念上的东西,否则你根本不可能知道它。只有首先经历了这种从物质到精神的转化,你才能够谈论它;在你对它的经验之前,你对它一无所知。离开经验,它从本质上甚至都不能叫作橙子,它什么都不是,思维也不可能对它有任何态度。如果你硬要这么说的话,我们可以说你概念中的这个橙子在你的概念中是酸的,就好比我们之前已经说过,其他人可能会认为你所指的这个橘子是甜的,这样一来,要么就是这个真实的、本质上的橙子可以既是酸的又是甜的,要么就是你个人关于它的概念是酸的,而另外那个人则认为是甜的。”这两种判断从本质上都是一样的,都是对精神内容和概念的判断,不同的是,认知判断首先要将物质的内容转化成精神的,而另一种判断的内容则是已经精神化的东西。

这对我们分析在我做出“这是一根蓝色的香蕉”这个明确判断之时,以及之前所发生的事,能有什么帮助呢?我们无法进入到从物质到精神的转化过程中去,只能推测这种对两个相互排斥项的问题描述是不符合实际的,从而认定除非这两者——精神世界和物质世界之间存在一种共同的因素,否则贯穿我们整个生活的感官知觉就根本不可能存在。“这个”已经被概念化,已经不再是一个物质的东西,而是一个精神的东西了——这就是这种思想的精神冒险的起点。但我们不能止步于此,当我们把精力集中在它身上时,就等于把它从它周围的环境中剥离出来了,同时,这也迫使我们不得不关注其锯齿状的边缘。一旦我们开始看它,甚至想到它,我们就能感受到这种压力。我们不一定要去想它,但一旦去想,就必须紧随着它的引导。我们挤进了整个相互联系的关系网,思考活动便是探索锯齿状边缘,以及清楚认识并阐述“这个”与宇宙中其他一切东西的关系;我们所做的是发现,而不是创造,是探索我们选定的客体所隐含的意义,并通过思维和语言将其清楚地表现出来。

这种精神发现的活动就叫作推理。我们之前已提到过,这个推理过程的实质,就是一种由眼前看得见的东西,到既非眼前的也看不见的东西的转变过程,或者说推论的过程。所以现在就可以说,一般而言,推理就是指之所以说“某个事物是这样的”可以由“另一个事物是这样的”推断而来,或者更正式些,S由于是M,所以才是P。这就是说,因为主体是媒介,所以才能是推断的结果。比如我们之前的例子,因为我将克雷灵顿馆和学监联系在一起,并且我知道学监通常在上午举行面试,此外只有正式的场合学生才会穿学士服,所以当我在上午十点看到这些人穿着学士服在克雷灵顿馆前时,我便推断他们是要去见学监。因为我明白,如果没有有意识主体的存在,就不可能有意识,所以我会和笛卡尔说一样的话——我思故我在。而我们现在的问题则是,在“这是一根蓝色的香蕉”这个判断中,能找到任何一种媒介吗?换句话说,当我们这样陈述的时候,我们是否是在进行推断,还是说我们正在做一件其他的事情?认知及其得出的判断,是否与推断及其最后的判断属于两种不同的种类,又或者说,它们都只是同一活动的不同案例?

提出这个问题,就是为了寻找答案。除非我们有把这个特定物体归到某个类别的依据,否则我们就不应该说“这是一根蓝色的香蕉”;只有当我们认识到它具有某些特定的特征,并且这些特征与我们概念中的蓝色香蕉一致时,我们才可以说它是一根蓝色的香蕉。由于我们发现这个物体的大小、形状、质地、味道和气味,都和我们所知的香蕉一样,因此才做出了初步的判断:这是一根香蕉。又因为通常我们不会将它的另一个特征——蓝色,与香蕉联系起来,因此我们感到困惑,于是又进行进一步验证,最终相信这个东西虽然古怪,但确实是蓝色的,也确实是香蕉,也就是说,这是一根蓝色的香蕉。我们将某个物体归为某个类别,是因为我们认识到它具有这类物体的特征,这个过程从我们看它第一眼的时候便开始了。首先受到刺激,而这种刺激来自物质的物体与我们感官的物理上的联系;接着在物体被精神化之后,便有了一连串的质疑与斗争、挫折与进步,最后才能做出明确的判断:这是一根蓝色的香蕉。这样,在某种程度上,这整个情形都是我们自己造成的,因为我们完全可以忽视它,也就不会有之后的思考了,然而,我们却对它产生了兴趣。是我们把它从它所处的背景中抽离出来,是我们把仔细审视它、还原它的义务强加给自己的,而这跟数学论证一样,其实就是推理。

这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其中每个步骤环环相扣,没有间隔。有时候,我们会在中途对目前的情况做一个清晰的总结和判断,但这对整个过程来说,并不是必不可少的,这只是整个过程中出现的一种任意性的干涉。为了让自己更明白,或者把自己认为惊人的、有用的、有趣的结论传递给他人,我们会中途打断整个过程,将某个瞬间的情形分离出来,就好比从动态的影片中提取出静止的剧照。我们把某个时刻定格,就像《平原上的城市》中洛特的妻子在路上被撞倒那一幕一样,而我们定格的则是一个判断。或者换一种说法,我们从推理的过程中取出一个切面,这个切面就是判断。

同类推荐
  • 沉思录I

    沉思录I

    一个罗马皇帝的人生思考。一本温家宝总理天天都在读的书。本著作以冷静而达观的姿态阐述了灵魂与死亡的关系,解析了个人的德行、个人的解脱以及个人对社会的责任。要求常常自省以达到内心的平静,要摒弃一切无用和琐屑的思想,以正当之心观察世间万物。
  • 很哲学,很幽默:一天读懂西方哲学史

    很哲学,很幽默:一天读懂西方哲学史

    顶盔掼甲的智慧女神如何从宙斯的脑袋里横空闪现;滑稽好色的牧神潘的猎艳经历到底有多么惨;世界究竟是一团神奇的活火,还是流荡空气和水;我们该崇拜的到底是人类还是自然;苏格拉底有个多么剽悍的老婆,柏拉图谈的是什么精神爱恋;犬儒派的哲学家又是多么懒……本书将西方古代哲学家的奇闻轶事和古朴睿智的思想,以极其幽默通俗的方式铺陈出来,使读者能轻松惬意地全面掌握西方古代哲学,在愉悦中获取常人所无的哲学智慧。本书打破哲学枯燥无味的叙述传统,以哲学玩家幽默的语言,化西方哲学史的艰深于妙趣横生的叙说中,使自我的哲学修炼,变成快乐的阅读消遣。
  • 人生四书

    人生四书

    “四书”包括《大学》《论语》《孟子》《中庸》,是塑造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基础,堪称中国人的“圣经”。“四书”几乎包罗了人生中的所有问题,尤其对于做人做事有着深刻而实际的意义。历代以来,凡是吃透“四书”的人,无论为官、从政,还是求学、经商,都能取得不凡的成就。本书站在现代青年人的角度,撷取“四书”中流传千古的智慧精华,并结合现实工作、生活、学习中的各种问题,从人生、世界、人性、人格、待人、处事、领导、财富、家庭、修养、学习等方面进行深刻而生动的解读,给读者以智慧的启迪,帮助读者解决人生中的各种现实难题。
  • 眨眼之间

    眨眼之间

    我们在一眨眼之间做出的决定,比三思而后行,或许更具大师级的水准。只是,直觉背后的内涵,远比表象来得深刻。生活中的决策无论好坏,我们到底是如何做成的?在本书中,格拉德威尔阐述并解答了这些问题。他通过多样化的个案,诸如快速约会的过程、流行音乐的运作以及无辜黑人遭警方枪杀的疑案,彰显了一项重大发现:人们在一眨眼间做出的决策,其内涵远比表相来得复杂。格拉德威尔援引心理学的最新研究成果,证实了影响决策优劣的关键,并不在于我们能够快速处理多少信息,而是在于我们全神贯注的专注力。格拉德威尔在各个例证之间纵横挥洒,再度展现了他的精湛才华。他告诉我们在家庭关系、职业生涯到日常生活中,如何成为更成功的决策者。
  • 马克思主义研究资料:科学社会主义研究Ⅱ(第20卷)

    马克思主义研究资料:科学社会主义研究Ⅱ(第20卷)

    本卷是科学社会主义研究第II卷,所收录的文章从社会主义的角度论述了马克思主义关于革命战略、革命形势、革命条件和革命任务等问题,研究了工人阶级的产生、发展、历史地位和现状,探讨了工人运动的历史发展,也对国际工人运动史研究的方法论进行了分析。
热门推荐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
  • 宠妃

    宠妃

    从跨国大企业金领穿越成古代后宫的底层,林媛表示当皇妃不幸福。身为宫中最不得宠、位分极低的小妃子,皇上看不见,嫔妃刁难,宫女欺辱,甚至连温饱都成问题。这真是个悲惨的意外啊!不过,咱们的林总裁,无论到什么地方都能活得好好地。积极进取,奋发向上!林媛的人生依旧精彩,这宠冠后宫的一辈子,貌似比上一辈子还要风光啊!
  • 三国春秋伊始

    三国春秋伊始

    既没有桃园三结义,也没有三英战吕布。只有力量的碰撞与智慧的较量,名留青史之人岂有等闲之辈。著名历史学家方诗铭老爷子将东汉末年称作“群星灿烂的时代”,而他的老师顾颉刚先生曾设想从史学研究的角度写一部《三国演义》,终因工程浩大而未能实现。写这样一部作品,一是向二老致敬,二是挑战自我。看小说的人最怕太监,我也害怕因为没有读者而失去继续创作的勇气。所以在全书初稿完成后,才决定将它陆续发布出来。这本书前前后后修改了十遍左右,为了增加可读性,就变成了现在的剧场版。但这样一来,也相应降低了历史的严肃性。因此我决定在每一章的末尾加一个附录,将重要场景的历史出处,为喜欢历史的考据党们提供讨论的素材。没有驾驭史诗的文笔,却想写一部史诗。大家在喷的时候最好能注明章节以及段落,也只有这样才能成为一部好书。因为是小说,有些小细节上与历史记载有冲突。这点请大家多多谅解,不符合史实的部分我也会相应做出注解。因为史料非常浩瀚,学术观点不一,小说也只能选择一种来论述。
  • 我家王妃太调皮

    我家王妃太调皮

    预言成真,2012年真的穿了。为了两餐只好去当乞丐了,可是乞丐也不好当,为了致富,决定玩‘碰瓷’。而那个被碰的主居然是个王爷。而且居然一见面就说要娶她。不过自己刚来王府,就跟他的小妾们大干了一场群架。以后的日子不鸡飞狗跳就怪了。果然,娶了也就算了,却不给她饱饭吃。非要逼她使用非常手段,自己找吃的。王爷马上被灭了威风。那个女人居然把自己的宠物煮来吃,说是饥不择食。正当以为以后生活能走上轨道了,却有许多奇怪的人来跟她要那个黑曼花,怎么回事啊?
  • 罗宾历险记

    罗宾历险记

    本书包括《连续出现的杀人事件》《谜中之谜》《国防债券的下落》等多篇短篇小说,皆为《亚森?罗宾探案故事全集》中的精彩篇目,故事情节曲折多变、富于悬念,令人不忍释卷。
  • 快穿之我本疏狂

    快穿之我本疏狂

    【新书《快穿大佬撒糖九十九式》,喜欢的小天使可以去看看哟】 「快穿女强无CP」满级大佬虐萌新 在小位面旅行,当然要随心所欲,恣意妄为! 吾之人生,吾做主。 风流恣意,狂妄不羁,混沌魔神,唯吾独尊! 作为混沌中诞生的第一个魔,临渊在数不清的纪元中与混沌魔神厮杀,成就魔神之尊。而混沌灭,洪荒现;大道隐,天道出。因洪荒刚刚开辟,世界凋敝,生灵不全,未免无聊,临渊在洪荒沉睡万载之后,果断与神器昆仑镜走上了称霸位面,肆意魔生的道路……注意:主角苏苏苏,一言可定生死;有女穿男,或者穿成别的生灵;喜欢的话,求收藏评论票票呀!爱小天使们,么么哒!
  • 耕云犁浪人

    耕云犁浪人

    听说柏耀平是飞行员出身的我国自行设计制造的新型导弹护卫舰舰长,而且是被誉为“勇敢迎接新技术革命挑战的优秀舰长”,一些善于塑造“英雄”的“笔杆子”们对年仅36岁的柏舰长产生了极大的兴趣。然而当面对柏耀平那似乎称不上事迹的事迹材料,有的“笔杆子”困惑了:这里没有董存瑞舍身炸碉堡、黄继光奋不顾身堵枪眼的英雄壮举,没有只身斗歹徒的徐洪刚拖着被刺破肚皮而流出的肠子继续追击的那种无畏和勇猛。
  • 妖道都市录

    妖道都市录

    天行有道,其道万千,道道不相同。上有星空之浩瀚,下有山海之厚载。吾立万物之其间,愿经春南秋北,阅尽天上人间是否一切如梦似幻。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
  • 香祖笔记

    香祖笔记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