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4721400000012

第12章

超越时间,也超越了中国

1945年7月3日,胡风为巨著《财主底儿女们》作序,第一句话就铿锵有力写道:“时间将会证明,《财主底儿女们》底出版是中国新文学史上一个重大的事件。”但是,1952年舒芜重提这句话时,却大声奉劝着路翎:“十年过去了,睁开眼睛看一看吧!”随后他发出这样的讥笑:

时间所证明的是什么呢?除了我们自己和当时读过的人之外,恐怕已没有人听过它的名字。(《致路翎的公开信》)

至少在当时,舒芜的话比胡风的话有力得多。舒芜的文章,大抵充斥了假话与伪证,但这一句当属例外,因为它不过是在指出一个有目共睹的事实。其实,舒芜还算客气,《财主底儿女们》出版距1952年尚不足10年——据《胡风回忆录》,此书的上部几经周折,1945年末由希望社出版,而包括上、下部在内的全本,直至1948年春节期间才出版;如自前者论,距1952年约七、八年光景,如自后者论,则不过仅仅四年。短短四年时间,舒芜就敢于在权威文艺刊物(公开信登载于《文艺报》)上声称,《财主底儿女们》除了“当时读过的人”,现在已没有人“听过它的名字”。

这样的下场,可谓惨不忍睹。它客观地反映出路翎和胡风派解放后三年来大势去矣、极度边缘化的事实。时代的选择或淘汰,绝非如理性宣称的那样可以信赖。起码我个人认为,的确有许多理该被淘汰掉的东西,可绝不会是《财主底儿女们》;即便我不以它为二十世纪首屈一指值得传诸后世的长篇小说,也会将其列在前五以内。然而,仅仅四年,时代就已经把它淘汰得无影无踪,以至于它的“名字”也没有人“听过”。而这样的历史,一下子就延续了将近五十年,直到1985年3月人文社以“中国现代文学作品原本选印”方式重排《财主底儿女们》,这部光彩照人的长篇小说才重新与读者见面,而这根本不足以弥补四十多年阅读史空缺对这部作品以及它的作者的历史影响力的巨大损伤。如果不是那次时代的“淘汰”,我可以蛮有把握地说,路翎在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的地位,会远远地超过许多人,包括其中俨然是所谓“大家”的人。然而现实是,一直到目前,社会对他的认知,与他作品本身的分量、重要性之间,差距仍然巨大,一般读者或更处于基本陌生、一无所知的状态——这也是为什么本文先前要不吝笔墨,讲一讲他在文学精神上的绍承,对其文学主张、创作特色加以阐述。

其实我自己原本就在那个对路翎“一无所知”的行列之内。我生于六十年代初,成长阶段正好赶上“文革”(1966年入小学,1978年高中毕业)。“成长”在这样一个时间段,对历史、文明的蒙昧可想而知。但就我自己的感觉,之所以对路翎“一无所知”,并不是由“文革”这个特殊时期造成的。“文革”间,虽然许多作家、作品被打倒了,但有不少我却还知道名字,比如巴金的《家》、老舍的《骆驼祥子》、曹禺的《日出》、茅盾的《子夜》、叶圣陶的《倪焕之》……甚至许地山、王统照这样较偏僻一些的名字,也知道。这些作家作品,虽被“文革”划入禁区,但解放后前十七年他们都还在文学话语里面好好地存在着,像许地山、王统照的文集,解放后都曾出版过,因此倘使赶上一定机缘,像我这种年龄的人仍可能了解到他们的存在(我自己当时是借父亲缘故在大学中文系资料室里见到了许地山、王统照的书)。然而,路翎却完全不同。解放后,这个人连同他的作品,几乎被抹得一干二净;大致上,除去五十年代对“胡风集团”展开批判而出版的那些东西中可以看见他的名字,其余便了无痕迹。可以这么说,到八十年代中期恢复对他作品出版以前,中国人简直没有任何机会去接触他任何一个代表作。这种封杀的彻底,真是可怕到无以复加的地步。而且由于这样,“文革”后他回到人们视野中,也还要经过一个不短的时间才能被重新认识他的价值,毕竟对这位作家的文学阅读与解释,中断了四十多年,认识需要一个重新积累的过程,才能逐渐达到恰如其分的程度。如果认识本来是到位的,1985年《财主底儿女们》的“起死人而肉白骨”,理该是一个大事件,在文坛引发巨大反响,可实际却波澜不兴,尽管这一版人文社印了7万6千册,当时至少没有引起我的注意——我现有的一套,是隔了好些年从旧书摊买到的,那时,路翎已经辞世,而我刚刚意识到这名字的分量。坦白地说,作为一个文学从业人员,我有愧憾交集之感,因为当二十世纪中国最重要的一个作家仍然在世时,没有得到认真的阅读,甚至我们这些负有义务的读者,也没觉察到应该好好地读他。

终于拿起《财主底儿女们》以前,还有一个小插曲。就像本文开始时谈到的“底”字一样,这个插曲也跟语词有关,它来自作品的名称——说来好笑,我曾以为《财主底儿女们》是一部乡村小说,还暗自猜想与“土地改革”有关。所以如此,无知之外,确由“财主”两字引起。这么多年来,伴随着层层叠叠的革命叙事,在我的感受中这个词与“地主”并列,一经提起,眼前便浮现头戴瓜皮帽、身着绸马褂的“老财”形象,如黄世仁、周扒皮、南霸天、刘文彩那一类人。然而开始阅读不久,我就发现,原来四十年代的“财主”一词并没有我脑中的土地主的色彩,倘置换成现在词汇,它大约比较接近“富人”的意思。我不知道别的读者是否会有我那种误解,如果有,借这机会提示一下,《财主底儿女们》转为今义,其实是“富人的儿女们”。

——那“富人”,便是蒋捷三,古城苏州的头等富户之一,祖上是前清显赫的官僚,如今在苏州、上海、南京都广有产业。他的正室,给他生了三个儿子、四个女儿,另有庶出的儿女若干。他还有一个寡居的妹妹蒋秀珍,她有自己的女儿、女婿,外孙、外孙女。故事就在他们中间展开。

我们可视它为一部“家世小说”。这方面,中国有其最伟大的作品《红楼梦》。对很多中国人来说,《红楼梦》之后,小说鲜有可以望其项背的作品。我建议他们读一读《财主家底儿女们》。我自己阅读,不止一次自然而然地想到了《红楼梦》。这跟它们同属“家世小说”有点关系,但主要不在此。我觉得,《财主底儿女们》与《红楼梦》是在同一水平线上的。虽然它不如《红楼梦》那样完美,但达到了那样的层次——它可以跟《红楼梦》一道,从一个明显的高度,俯视中国的许多小说。与二十世纪作品相比,《财主底儿女们》的卓异,尤为突出。在感情的纯粹、笔力的精削、线条的干净、心思的透彻上,是罕见甚或仅有的。

而在精神哲学上,《财主底儿女们》与《红楼梦》并非一路。开卷不久,我就觉得有一种熟悉的精神被唤醒,那是我二十岁出头时捧着《约翰.克利斯朵夫》连读数遍感受到的东西。它们精神上的神似,让我非常吃惊,不禁想象路翎或许深受罗曼.罗兰这部小说的影响。当我去求证这一点时,发现并非如此。1942年10月10日,胡风信中第一次对路翎提到《约翰.克利斯朵夫》,语中透着过瘾和痛快:

最近读了《约翰.克利斯朵夫》,多么想给你和门兄(即阿垅——引注)读一读呵。这是理想主义,甚至带有宗教的气息,但有些地方甚至使我觉得受了洗礼似的幸福。是,这是理想主义,但现实主义如果不经过这一历程而来,那现实主义又是什么屁现实主义呢!

对此,五日后路翎回复说:

《约翰.克利斯朵夫》,没有读过,不知是谁的作品?然而我也有一种理想主义,洗礼的,或生活底童年幸福,这是我把《儿子们》(即《财主底儿女们》,路翎曾为它拟名《财主底孩子》、《财主底儿子们》——引注)放到滚动的多面的生活里去之后发生的,它们底生活显得美,小孩底装束和喊叫使我幸福——这就是我底理想主义。别人写他们底一面,判断他们没落,那空气沉闷,不像生活;我写他们多面,知道他们将来如何,觉得美。教条家不会愿意这样的——我预备挨打。

《财主底儿女们》第一稿完成于1941年初,“皖南事变”后胡风携往香港,辗转中丢失。翌年夏路翎开始重写,此番通信,即在重写中,且已写了四、五个月。而路翎此时不仅尚未读过《约翰.克利斯朵夫》,连作者是谁亦不知——换言之,他压根儿没有听说过这小说,足见《财主底儿女们》的写作与《约翰.克利斯朵夫》没有关系。搞清这一点,我非但未觉失望,反倒益为吃惊。《约翰.克利斯朵夫》精神的强大,曾令我断然认为,以中国作家的精神力,决计写不出来这样的作品。可是眼下我却汗颜不已地发现,远在四十年代,中国已经有了一位这样的作家和一部这样的作品。我为自己的汗颜而高兴,而激动。说实话,如果不是这部《财主底儿女们》,不足以显示路翎的强大。他的中短篇,能让人认识到他的某种孤绝、强悍,但毕竟篇幅所限,还无法容下他巨大的才华、展览他超拔的心性,而八十万字的挥洒,终于把这一切一泻千里、淋漓尽致释放出来。我想说,《财主底儿女们》带给我们的激动,不是基于“外国有的,中国也有了”这种廉价的满足。我们知道,《约翰.克利斯朵夫》原型取自贝多芬,是对这位暴风雨般音乐天才身上所体现出来的崇高、慈悲、博爱、坚忍、高贵、永不沉沦等等人类最好品质的诠释与歌咏。我自己曾把这种品质、这种追求、这种人命名为“精神贵族”。罗曼.罗兰笔下,克利斯朵夫同肉体、生活、陋识、偏见搏斗终生,艰难然而坚定地朝这方向走去,路翎的蒋纯祖身上同样是这种意志,他们血管里流动着同样的生命热情,他们是同一种“人”。所以,《财主底儿女们》给予我的激动,首先来自它的精神力,是对一种凭理性判断一望可知的精神高度的确认;当然我不否认,这激动里面有所谓“弥足珍贵”的特殊感触——平心而论,欧洲与《约翰.克利斯朵夫》有同样精神重量的作品实非少数,但在中国,在个人自觉、悲剧意识和宗教情绪并未发展抑且相当欠缺的文化传统下,《财主底儿女们》的诞生,无论如何意味着超越。

我们不为《财主底儿女们》的出现感到困惑,它应被视为“五四”以来中国的人文精神有所解放、有所拓展的明证。人文精神的解放、拓展在前,路翎的天才与之交触、相拥而孕育、诞生这一结晶于后。我们困惑的,倒是从这一精神高度的大幅的后撤与退却。检视《财主底儿女们》之后的中国文学,何曾有作品在精神力上令人如此感佩,精神孱弱又重新成为我们作家普遍的软肋;不单五六十年代,纵然“文革”以后,也是欲振而乏力。当年,有读者读罢《财主底儿女们》,写信给路翎:“路翎先生,你底火辣辣的热情,你底充沛的生命力,你底精神世界的追求力,拥抱力,惊人地震撼了求进步的青年人的心,”八十年代,犹有读者回忆昔日如何在一部《约翰.克利斯朵夫》、一部《财主底儿女们》陪伴与激励下,“用滚烫的年轻的心,去接近和理解书中的主人公,同他们一起经历痛苦,经历奋斗,经历折磨,经历流浪,经历创造和再生。”(参见曾卓《路翎的悲剧》)这些,是怎样刻骨铭心的感受。然而,舒芜证实说,仅仅到1952年,除了当年那些读者,《财主底儿女们》“已没有人听过它的名字”了。这又是怎样迅捷、不可思议的精神断裂!

就《财主底儿女们》而言,“时代浪潮”是一种拙劣而丑陋的力量,它就这么把一件灿若宝石的杰作,冲卷到死寂黯淡的角落,使几代中国人全然不知自己的文学史上存在如此瑰丽的造物。

不再飞翔

路翎是在1955年6月19日被捕的,年仅三十三岁。这一天,二十世纪中国某个最有希望成为世界级小说家的人,文学史上绝对可以预见的一颗巨星,消失了。

然而,单以创作论,我觉得无须过于看重这个日子,把它当成一个决定性的时刻。因为,经过研究可以发现,天才的翅膀在此之前便已经受伤、耷落甚至折断。他的心,不再飞翔。

解放后至入狱前,他先是在南京军管会文艺处任创作组组长,1950年调来北京,在中国青年艺术剧院创作组工作;1953年初去朝鲜前线,夏天回国;1954年底,文艺界批判胡风斗争掀起后,被迫停笔。

这段时间,无论从数量或种类看,表面上他的创作依然旺盛。有剧本《反动派一团糟》、《人民万岁》、《英雄母亲》、《祖国在前进》、《青年机务队》等,有短篇小说《朱桂花的故事》、《战士的心》、《你的永远忠实的同志》、《初雪》、《洼地上的“战役”》、《节日》等,、长篇小说《朝鲜的战争与和平》已经动手,此外还有散文、评论发表。

同类推荐
  • 辽海文坛漫步·白长青文集

    辽海文坛漫步·白长青文集

    该书是作者的文艺评论集。作者系辽宁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原所长,研究员,原院学术委员会委员。作者是我省改革开放以后,较早地从事东北现代文学的学者之一,尤侧重于对“东北作家群”创作的学术研究。在美学研究方面,对于文学创作的审美本质,进行了专题性的研究,此外,对辽宁当代作家的创作,也给予高度关注,发表了大量的评论文章,在此基础上,作者还较早地开展了对辽宁地域文化的特征的研究,出版了专门的学术著作。收入本书的文章,基本是作者近年来新发表的,还有一些是过去已经发表却没有被收入集子的文章。
  • 从“煤结”到“煤解”

    从“煤结”到“煤解”

    煤炭资源整合,早已不是一个新鲜词。2009年,作为中国第一产煤、输煤大省及能源重化工基地,作为整合先行省,山西掀起的煤改作为起笔,已经足够浓重。其后的趋势,更有人称其为“风暴”,说它牵动数以万计的“煤老板”的命运,甚至显得微不足道,即使将它上升到牵动亿万民众神经的高度,应该说也不为过。煤炭资源整合,在三晋上北下南的地图上一路驶来。从雁门关外到河东大地,从吕梁之巅到太行山麓,整合发展如火如荼。潞安集团,在这场声势浩大的决战中,领导班子全过程、全方位组织指挥,纪检监察部门全程跟踪监督,诸多部门联合行动,整个企业倾力而上。
  • 感悟亲情:感人肺腑的106个回忆

    感悟亲情:感人肺腑的106个回忆

    用诚挚的心拥抱这个世界,用生命的画笔为世界添上一笔色彩,世界会因为你而变得更加迷人、美丽!
  • 在牛津和剑桥听讲座

    在牛津和剑桥听讲座

    本书节选不同领域大师的演讲原文,倾听来自世界一流学府的顶尖智慧。史蒂芬·霍金、布莱尔、丘吉尔等科学巨匠、政界要人、文学大师与你进行一场心灵对话。 演讲者的精彩原文,展现智慧的光芒和魅力。
  • 屐痕处处

    屐痕处处

    《屐痕处处》中的十余篇游记写于1933—1934年。此间,郁达夫过着游山玩水的隐居生活,与政治几乎不沾边,“只想把包裹雨伞背起,到绝无人迹的地方去吐一口郁气”,写下了大量山水游记和诗词。
热门推荐
  • 红楼花影

    红楼花影

    荼蘼是花季最后盛放的花,开到荼 蘼花事了,只剩下这开在遗忘前生的彼岸的花,所以它的花语是最终的美丽。《红楼花影》中爱到荼蘼,没有在生命中最好的年华遇上最好的你,生命 中最灿烂、最繁华、也最刻骨铭心的爱即将失去……
  • 沉睡的魔咒

    沉睡的魔咒

    打破传统校园言情小说套路。虽是以校园故事为起点,但加入魔法元素后,昔日校园言情将升华为玄幻悬疑。冥冥之中,自给你安排的明明白白,
  • 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那些年

    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那些年

    杨静婉,一个普通的90后职场女性,每天过着平淡的生活,她此生最大的梦想就是能成为一位光荣的人民教师,在讲台上书写属于她自己的青春。冷云帆,一个在大公司打拼的职场小白,没有显赫的背景,屌丝一枚,他此生最大的梦想就是有朝一日走上人生巅峰,实现自己的目标。文慧毕业于某知名高校,在她二十多年的人生字典里没有认输这几个字,偏偏生不逢时,在最好的年纪没有拥有属于自己最美好的事业。刘晨曦……李晓慧……五个性格迥然不同的90后年轻人,拥有各自的兴趣爱好,但是都怀揣着对梦想的执着追求在努力打拼着。这是属于我们时下每个90后的故事,我们每个人都能从中或多或少看到属于我们自己的影子。
  • 女主领便当之后

    女主领便当之后

    特效化妆师秦予希重生了。没事没事,大不了从头再来就是,只是……被表妹坑了怎么办?画只丧尸吓唬她;被极品亲戚缠着去相亲?来个病入膏肓人见人憎妆;然鹅,夜路走多了,总能踢到铁板,这位帅锅锅,请你别对着半张被炸烂了的脸,流露出一副痴迷的表情,好吗?祁子涵:自秦予希交往第一任男朋友开始,他就心怀恶意的希望秦予希和她男朋友某一天会分手,直到有一天,他发现秦予希和杜书墨之间,出了点问题。祁子涵想都没想就暗戳戳的冲了上去……(年代架空,不要较真儿,哈哈哈)
  • 星辰列张

    星辰列张

    几百年后,人类已经开始进了宇宙文明阶级。与此同时,距宇宙大爆炸大约150亿年的当今,暗能量的不断增强,导致了宇宙的加速膨胀,在宇宙靠近地球一处发现异常能量点,其密度质量不断增加,可能会产生爆炸,不得已人类向更深的宇宙探索迈进。
  • 漠乌河传奇

    漠乌河传奇

    乌河大地,天降七石。灼灼异彩,分而不合,是为:赤霞、橙雪、黄风、绿雨、青云、蓝雾、紫烟。得七石而凝其魂,采天地之灵气,聚日月之精华;备尧舜之大德者,始昭昭然天下……上至帝王将相之尊,下至引车卖浆之流,无不粉墨登场。嬉笑怒骂,凭一时之意气;爱恨纠葛,随百世之情缘。权欲纷争,欲罢不能;刀光剑影,谁留芳名?宇宙何浩瀚,光明传永恒……
  • 鬼帝绝宠:皇叔你行不行

    鬼帝绝宠:皇叔你行不行

    前世她活的憋屈,做了一辈子的小白鼠,重活一世,有仇报仇!有怨报怨!弃之不肖!她是前世至尊,素手墨笔轻轻一挥,翻手为云覆手为雨,天下万物皆在手中画。纳尼?负心汉爱上她,要再求娶?当她什么?昨日弃我,他日在回,我亦不肖!花痴废物?经脉尽断武功全无?却不知她一只画笔便虐你成渣……王府下人表示王妃很闹腾,“王爷王妃进宫偷墨宝,打伤了贵妃娘娘…”“王爷王妃看重了,学仁堂的墨宝当场抢了起来,打伤了太子……”“爱妃若想抢随她去,旁边递刀可别打伤了手……”“……”夫妻搭档,她杀人他挖坑,她抢物他递刀,她打太子他后面撑腰……双重性格男主萌萌哒
  • 许言倾夏

    许言倾夏

    高中到大学的青春校园小说。看理科男神怎么撩理科小可爱
  • 我的外卖有点邪

    我的外卖有点邪

    送外卖也是需要技术的,一个不注意,订单没完成,事情就大发了。
  • 饰品

    饰品

    她有一个秘密,对于她来讲救人这件事很重要。破案也一样,所以在无数个诡异的案件中,她越来越喜欢这个世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