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4721400000009

第9章 路翎底气质(2)

何以至此呢?鲁迅的话,可以解释个中缘故。他在所译单行本《苦闷的象征》的《引言》中承认,对于厨川其人,自己不甚了了:“我不大明白他的生平,也没有见过有系统的传记。”之所以这么看重这本书,如此迅捷地把它介绍到中国来,显然,不是冲着作者,而是冲着它的内容。这内容,鲁迅在随《苦闷的象征》译文一道发表于1924年10月1日《晨报副镌》的《译〈苦闷的象征〉后三日序》中,是这样概括的:

其主旨,著者自己在第一部第四章中说得很分明:生命力受压抑而生的苦闷懊恼乃是文艺的根柢,而其表现法乃是广义的象征主义。

他紧跟着说,由此感觉到“于我有翻译的必要”。出单行本时,他另撰《引言》再次倡伸:

非有天马行空似的精神即无大艺术的产生。但中国现在的精神又何其萎靡锢蔽呢?这译文虽然拙涩,幸而实质本好,倘读者能够坚忍地反复过两三回,当可以看见许多有意义的处所罢:这是我所以冒昧开译的原因,自然也是太过分的奢望。

这不啻说,他看重《苦闷的象征》,在于此书所论能够切中“中国现在的精神”的要害;那大抵是,一方面“生命力受压抑”而陷于巨大的“苦闷懊恼”,另一方面这种压抑这种苦闷却“何其萎靡锢蔽”,而亟待突破升华为“天马行空似的精神”。总之,中国精神的大病在于苦闷,而自我救赎的途径却也恰恰在于从苦闷中爆发、将那苦闷淋漓尽致加以宣泄,以破窗而出、破釡沉舟的果敢,复归于“力的突进和跳跃”的生命与人格——这其实恰恰就是“狂人精神”,换言之,鲁迅在《狂人日记》中囿于小说语言而未能直接点破的主题,《苦闷的象征》以理论语言点破了;它让鲁迅感到一拍即合,称道“实质本好”,力荐读者“坚忍地反复过两三回”,以知其意义所在。

原来,“狂人”便是一个“苦闷的象征”!

那么,是否可以说,以《狂人日记》发端的中国“现代”小说史,正是从“苦闷”中产生的呢?我以为可以。

这时候,回头凝眸于路翎,恐将豁然发现他周身流动着“苦闷”的精神、意识与血液。如果说《狂人日记》隐含了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的一个精神母题,那么,我愿视路翎为这方面最典型、最充分的体现者;不特如此,我还想说整个七十一年人生中,他的创作,连同他这个人,都是一个不折不扣的“苦闷的象征”。

迄今为止,我所读过的最精彩的路翎评论——说来有些难以置信——是他的一个批判者写的。此即胡绳于1948年在香港那次批胡风派的高潮中写的《评路翎的短篇小说》(收入作家出版社1955年《胡风文艺思想批判论文汇集》一集)。

“最精彩”,非指其观点。撇开观点不论,它对路翎创作的要点、特色和精神内涵的抉握,竟然是所有有关路翎的论文——包括那些从正面展开的评论——中最为精准的,在我看来。

它就路翎小说提出的许多问题,几乎都是不能绕过的,虽然人们各自的看法较论者也许大相径庭。例如“流浪者气质”:

为什么出现在作者笔下的矿工劳动者显著地分属于流浪者气质与农民气质的两种类型呢?为什么作者以深切的同情写着的人物(不论是劳动者还是知识分子)都带着流浪者的气质呢?为什么呢?就因为被朦胧地“寻求”着的“原始强力”和“个性解放”似乎是最同流浪者气质相合了。

这对于路翎的创作趣向,是一个敏锐的捕捉。而在胡绳,却并非偶然的发现。实际上,他看到了这背后路翎小说的本质冲动:“惯爱写神经质的人物以至疯狂心理”。就此,他提出了我认为可能是有关路翎的研究中最棒、最具价值的命题:

为什么神经质人物、疯子、流浪汉常常出现于作者的笔端呢?

我们可以不理会论者就此展开的“批判”(据说那是因为知识分子作家“不了解人民的力量存在于觉醒的人民的集体斗争中,却片面地着重了‘个性解放’的问题”所致),仅就他出色指出的这一现象论,真可谓触及了路翎创作的根本。

“疯子”,我们又看到了这个字眼。是的,中国“现代”小说的第一篇作品就是从这两个字着手的,而它的含意,前文作为铺垫业已借鲁迅之译《苦闷的象征》略加阐述。现在,我们有了比《狂人日记》更充分的案例——一个“惯爱写神经质的人物以至疯狂心理”的作家——可供我们深细探究这样一个显著而奇特的精神现象。“为什么神经质人物、疯子、流浪汉常常出现于作者的笔端呢?”在胡绳,这问号包含着质疑以至责难,在我,它只触动一种思考——对二十世纪中国的精神困境的思考。

胡风冤案中,路翎无论罪名及遭遇之惨,均仅次于胡风;同样地,作为文学现象,路翎在胡风派中的重要性,亦仅次于胡风。胡、路之间的这种紧密性,有感情因素(路翎从走上文学道路到成名,完全出于胡风的发现与培养),有文学流派的结构、动力因素(胡是其文学话语的掌握者与阐释者,而路则以创作对此给予最成功的实践与体现;对胡风派来说,他们二人意味着“知”和“行”的统一)。然而,先于这两点实际上还有一个前提,即胡风的理论与路翎的创作之间,存在共同的内核,同气相求,天然共鸣。昔有伯牙子期之遇,以我看,胡风、路翎关系的实质,实类乎此。

我们进而溯寻二十世纪文学史的另一段渊源。众所周知,以《讲话》为指针的延安后中国主流文学,认为自己是鲁迅遗产的当然继承人,而被指控犯有“恶毒攻击”《讲话》滔天罪行的胡风,也声称忠实于鲁迅精神。同样尊崇鲁迅,结果一方却把另一方打翻在地。究竟怎么回事呢?这曾是年少时我最好奇的一个问题。当然,彼时的解释不费吹灰之力——无非胡风以鲁迅学生“自居”,或者,拉大旗做虎皮,打着红旗反红旗,诸如此类。可翻翻历史陈帐,事实辄相反。鲁迅将胡风倚为心腹,当年文坛路人皆知,以致徐懋庸在那封激怒了鲁迅的有名的信中,愤愤然批评鲁迅被胡风“据为私有,眩惑群众,若偶像然”。鲁迅之亲近胡风也若此,以致后者可将他“据为私有”;此话出于旁人之口,不是胡风自己吹嘘,可见事情其实是真的。

那么,鲁迅如此赏识的胡风,其文学观又以什么为特色呢?曰“主观战斗精神”。这几个字,是胡风文学主张的核心,也是批判者们最不遗余力加以攻击的对象。由于本文主角并非胡风,我们对这理论不拟详述,而是借罗列一些基本语汇,来窥斑知豹——“突进不息的生命的力”、“精神的燃烧”、“苦闷”、“冲激力”、“人格力量”、“自我扩张”,同现实生活“肉搏”、“搏击”、“搏战”……这些,都是典型的胡风语汇。

任何思想都有来源,马克思主义不也有“三大来源”么?提起胡风文艺思想的来源,我们就不得不为目睹二十世纪文学史某个“冰山的一角”,而小小地激动一番了。

——厨川白村的《苦闷的象征》!我们又回到了这本书。是的,它是胡风文艺思想的主要来源。1934年,胡风在《理想主义者时代的回忆》一文中回顾自己的青春岁月,对于社会和人生的激情,渐渐凝聚到文学这样一种事物上,原因是“这时候我读了两本没头没脑的似把我淹没了的书:托尔斯太底《复活》和厨川白村底《苦闷的象征》”,从此,他“对于文学的气息也更加敏感更加迷恋了”。晚年他又确认,自己一生在文艺上的精神探寻,以“鲁迅译的日本厨川白村的《苦闷的象征》”为起点:

二十年代初,我读到了鲁迅译的日本厨川白村的《苦闷的象征》。他的创作论和鉴赏论是洗除了文艺上的一切庸俗社会学的。但他把创作的原动力归到性的苦闷上面当然是唯心论的。没有精神上的追求(苦闷)就没有创作,这是完全对的。但这个“苦闷”只能是社会学性质的东西,也就是阶级矛盾的社会生活造成的,决不能只是生物学性质的东西。性的苦闷也是创作的动力,但这个性的苦闷也只能是社会学性质的东西,是阶级矛盾的社会生活造成的。(《略谈我与外国文学》)

从鲁迅译《苦闷的象征》,到胡风由读“鲁迅译的日本厨川白村的《苦闷的象征》”而找到其文艺思考的突破点,其间“薪火相传”的轨迹甚明。谈到“后期鲁迅”的种种表现,学界似乎普遍认为,他已经完成某种“转变”了。然而,偏偏是从《苦闷的象征》受到启发并沿着这个方向切入文艺的胡风,成为“后期鲁迅”最为赏识之人,这个好像不起眼的“细节”一直以来都被忽视了。我由此而有“冰山一角”之想。鲁迅拜受“左联”盟主后的“种种表现”,固然确凿,但他的精神深处究竟是否如我们所“一举揭示”的那样,恐怕要因胡风的存在而打上问号。顺着这条线索,我觉得,似乎已被解释清楚了的二十世纪文学精神的源与流,有重新考虑的必要。比如说,鲁迅→主流文学价值观,和鲁迅→胡风文艺思想这二者之间的关系,到底怎么回事;这问题的背后,可能有一座“冰山”。

暂且将这样宏远的问题放下,回到本文主旨上。胡风从《苦闷的象征》中得到了他心仪的“洗除了文艺上的一切庸俗社会学”的思想原力(对“庸俗社会学”的反拨,是他坚持不移的立场,也是他与主流文学观矛盾冲突的焦点),同时将它“生物性”偏向加以扬弃。在这取弃之间,胡风找到了他自己的有关文艺以“精神”突破“现实”的燃爆点,那就是深入察究和揭示社会对于人的精神世界的迫害、束缚、压抑和禁锢,透过累累“精神伤痕”的展现与刻画,唤醒解放的意识。

胡风凝视于精神伤害的目光,正来自《苦闷的象征》。只不过,在厨川那里“精神的伤害”以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为本,被表述成原欲“受过压抑和阻止”而形成的个人病理现象。胡风则用历史和社会的观点,另设命题,提出了“精神奴役创伤”。这表述新增“奴役”一词,它的指向显然是社会性的。它着重强调,一个坏社会,其最坏之处,并不是从外部造成压迫和剥夺,而在于从精神上毁坏人,使人们从内心深处沦为奴隶,导致人的各种病态的心理。

正是这里,埋伏着胡风思想与主流的革命意识形态之间的重大分歧。后者致力于劳苦大众的社会解放(改变其政治、经济地位);胡风赞成这一工作,但认为仅仅如此远远不够,更重要的是使所有人实现心灵解放,摆脱“精神奴役创伤”——或者说,真正的彻底的社会解放,应该是精神、思想和心灵的解放。自然,问题将集中于承不承认人民的身上存在“精神奴役创伤”。“精神奴役”的字眼令人不快。我们知道,按主流的革命意识形态观点,“人民”这个词,在“精神”上是正面的,他们是自己的主人,不可能处于被奴役的状态。

然而,倾慕胡风思想、为之击节并愿意团结在他身边的,也大有人在。路翎便是一位。他在最早的一封通信中,对胡风激动地说:“在中国,像我这样困苦在‘年青’里,困苦在‘生活’里的人一定很多吧,而且,是我们底同志一定很多吧,然而因为个人的或是社会的一些关系,我们很疏远,我们很少连我心灵底铁的一环而发挥不可抗拒的集体的力量。我们是散漫的。”(1940年2月21日,《胡风路翎文学书简》)晚年,未能走出精神病症的路翎,虽然写下三百余万字,却只有一篇回忆录《我与胡风》,思维是真正清晰有力的。文章一开始,他这样评论胡风:“在我心目中的他的形象是从他的作品、青年自学丛书里的《文学与生活》、《文艺笔谈》与《密云期风习小纪》里认识到的提倡‘主观战斗精神’、‘向生活的密林突进’的胡风。”

胡绳不是指出路翎创作“为什么神经质人物、疯子、流浪汉常常出现于作者的笔端”吗?我们来看看胡风是如何回答这个问题的。《我与胡风》回忆,面对这种非议,胡风对路翎这么说:

你的小说,人们可能会说,所写的人物是病态的。人们要求“素淡”与心理描写的撙节。《饥饿的郭素娥》出版以后,有邵荃麟的赞美文章,但也有人认为你和我这位赞成者是“洪水猛兽”,说这种欧化的心理笔法不合“中国国情”,是“歇斯底里与不健康”。“不健康”的东西是有的,但是,自发性的反抗与自发的痉挛性(即使是潜伏的意识中),马克思和恩格斯都认为它是可宝贵的事物,而且,在黑暗的重压下,更是这样的。如同阿垅常说的,人的精神受摧残不也正是所谓“不健康”么?

而路翎的回答,甚至比胡风更清晰、更透彻。关于自己小说中的心理描写被以不合中国国情、欧化为由而认为“不健康”,他断然否定。他说,所谓“中国人民”没有这类心理,“我回答说,我认为是有这些的。”——

我十分坚持心理描写。正是在重压下带着所谓“歇斯底里”的痉挛、心脏抽搐的思想与精神的反抗、渴望未来的萌芽,是我所寻求而且宝贵的;我不喜欢灰暗的外表事物的描写。

他和胡风共同认为,“把内心的热烈视为不合理的事物,是中国孔夫子遗留下来的麻木。”他们相信,人类的心理是相通的,不存在欧洲人才有强劲的内心力量而中国人却只适合内心一潭死水这样的道理——纵然表面看来如此,那也恰恰是几千年历史造成的“精神奴役创伤”;或像鲁迅为介绍《苦闷的象征》而写《引言》中批判的那样:“非有天马行空似的精神即无大艺术的产生。但中国现在的精神又何其萎靡锢蔽呢?”

同类推荐
  • 校园风尚

    校园风尚

    《校园风尚》是一部精选的中学生作文集,所选的40余篇文章中有记叙文、议论文、叙事、议论、散文等,全部出自90后的学生作者之手。这些单纯、稚嫩的作品,在同龄人来看,立意深远、构思精巧。在有资历的成年人看来,也许不以为然,但这些文字却散发着一代未成年人的青春芳香。
  • 最美的情郎最美的诗

    最美的情郎最美的诗

    他是西藏活佛,是雪域最大的王,却生性喜好游乐,放荡不羁,他用25岁短暂的一生给高原大地留下了一道永不消褪的彩虹。多年以后,人们忘记了他的达赖身份,因为他的情诗已经在很多人口中交相传诵。他就是藏地诗佛——仓央嘉措。命运让他有了一个特定的身份,让他不能够参与人间情爱,只能远观。可偏偏他又是个多情少年,他只能选择叛逆和逃避。虽然他的爱情最终指向的是幻灭,但他一直在无奈中苦苦挣扎,在世俗的偏见中煎熬并反抗。多少年后,那种饱含着诗人无限深情的歌吟才传遍了四野。
  • 寂寞花凋青颜改:陆小曼

    寂寞花凋青颜改:陆小曼

    朱丹红编写的这本《陆小曼:寂寞花凋青颜改》是“倾城才女系列”丛 书中的一册。传主陆小曼,近代知名才女、画家。《陆小曼:寂寞花凋青颜 改》全书以散文诗般的文字,讲述了陆小曼富有传奇色彩的一生。从艳压群 芳的青年时代,到终归寂寞的美人迟暮,陆小曼以她的特立独行获得了珍贵 的爱情,也招致了不少非议。《陆小曼:寂寞花凋青颜改》将这些片段娓娓 道来,引人不胜唏嘘。
  • 外国文论研究的学术历程

    外国文论研究的学术历程

    《外国文论研究的学术历程》是《中国外国文学研究的学术历程》总12卷之第3卷。全书总分为五章,其中解放前的文论研究为一章,解放后的文论研究分为四章。按照系列套书的统筹规划,该卷秉承套书的总体要求,注重原生态,竭力走进国外文论引介与研究的历史,以欧美文论、日本文论、马克思主义文论、俄苏文论为经线,以学人、学说、学刊为纬线,细数百年来中国学人在引介和研究外国思想家的学说的道路上所做的努力,同时也见证了外国文论在中国的旅行印记。本书在梳理中反思当代中国的外国文论引介路径与接受格局上的现实问题,探索我国未来的外国文论引介的战略规划,研究当代中国文学理论的实践。
  • 穿越海峡的白鸽

    穿越海峡的白鸽

    我记不清骑着这匹名为孤云的白马在苍茫的荒野上奔跑了多久,处在惊慌状态中的我脑子里老是闪动着凶狠的日本鬼子挥舞寒光闪闪的刺刀向我逼近的场面,这种幻觉刺激着我的神经,使我不断挥动马鞭抽打着孤云,孤云铆足了劲,拼命向前飞奔。在一条清澈的小溪边,孤云突然放慢了步子,它回过头,望了望伏在它身上的主人,此时的我长长吁了口气,心渐渐平静了下来。我用手摸了摸脑袋,真的有点儿不相信自己能从那场天昏地暗的恶战中幸存下来。现在,枪炮声、呐喊声、马蹄声都已远去。
热门推荐
  • 销售心理操控术:操控客户心理,创造骄人业绩

    销售心理操控术:操控客户心理,创造骄人业绩

    销售的目的是完成交易。而要完成交易首先要了解客户的心。全球销售人员的偶像、世界权威销售培训师博恩·崔西曾明确指出销售的成功与销售人员对人心的把握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在销售的过程中,恰当的心理策略能够帮助销售人员取得成功,使得销售行为的效率最大化,销售心理操控术对销售中诸多常见难题进行一一解惑,同时,还为销售人员提供了许多行之有效的销售心理策略来操控客户心理,从而帮助销售人员创造出骄人的销售业绩。
  • 东山破峰重禅师语录

    东山破峰重禅师语录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你好3020

    你好3020

    什么?!女主还能边拯救世界边谈恋爱??这到底是个什么怪物???
  • 天庭八卦手札

    天庭八卦手札

    曾经的小二傻乎乎的,一朝不慎丢了心,就此飞升,却不料彻底颠覆人生观!什么?你说哮天和杨戬天生一对?嗐,坊间又不是没有过这样的传言,等等,那个冰冷禁欲的小哥哥是哪吒?那他旁边那个小姐姐是谁?阎王怕鬼太子救驾?朱雀祝融分桃断袖?魔族狐族联姻下藏着不可告人的情意?我在震惊中抬头,看到传说中那个冷漠地不可一世的帝君缓缓朝我走来,还带着若有若无的笑意,连忙捂脸,他他他……不会要灭口吧!“尊,尊上……”我讪笑,却被什么柔软的东西堵住了嘴巴。唔。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
  • 小八义上

    小八义上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变身之不要再攻略我了

    变身之不要再攻略我了

    江晨只是想在一个游戏企业里做做NPC的兼职,可没想到自己居然会被分配到一个女角色。分配到女角色也就算了,居然连现实都被改造成了女性。江晨的压力很大,真的很大。为了维持自己的性命,在游戏里她要培育GM,在现实中更是要参与进各种超现实事件。最重要的是,每当她心情不好的时候,总有一些玩家要惹她!……系统提示:玩家【***】在游戏论坛发布了关于您的攻略信息,您需要查看吗?江晨:“……”————————本书由于毒性过猛,已宫,请转战新书。(?_?)
  • 永恒武道

    永恒武道

    大千世界,真我唯一,是为永恒!指碎星辰,拳撼宇宙,脚踏诸天,武道可通神!这是平凡小子林峰的崛起之路!====老月继《法师奥义》后最新力作!绝对精彩!书友群:189099589
  • 为什么那个笨蛋赚钱比我多

    为什么那个笨蛋赚钱比我多

    本书内容包括:为什么你那么聪明却不够有钱、是什么禁锢了你和你的财富、聪明陷阱之一:消磨掉你特立独行的精神力量、聪明陷阱之二:你革于并乐于做精明的贫穷者等15章。
  • 金山、南洋与离散中国(东方历史评论 02)

    金山、南洋与离散中国(东方历史评论 02)

    《东方历史评论(第2辑)》以华人移民海外的历史为专题,展示从明末清初以来中国人向异域迁徙的苦乐心酸,这是一条充满荆棘、充满梦想的漫漫征途,从最初的单纯谋生、到追求财富、再到追求安全、追求荣耀,这不断变化的移民目的也折射出中国走向现代化的阵痛、曲折、辉煌与病症。同样,异域文明也在伴随着自身文化的自信与危机,交替贬低或抬高它们眼中的“中国形象”。《东方历史评论02》“影像”主题为“流水线上的青春”,选了一组车间女孩的照片,看看那些姑娘,即使工装也掩不住青春和美丽,伴随着她们美好的梦想,正在流水线上慢慢消逝。这1.5亿年轻人中最绝望的,已经从富士康工厂的楼顶一跃而下,作为对这个残酷时代的无声抗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