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0万×(1+10%)(上标4)=500万×1.4641
=732.05万元
2.在经营决策中应用
例如,某百货商店库存收录机1000台,每台1000元,毛利率为10%,这批收录机为滞销商品,估计5年才能陆续卖完。假定年利率为10%,如果每台降价50元,而以950元出售,可立即卖出。问5年陆续卖呢?还是降价立即卖出好呢?
如果不考虑资金的时间价值:
1000×1000>1000×950,即:100万>95万
如果考虑资金的时间价值,则:
5年中共销售1000台,而每年平均销售为:1000/5=200台。
每年销售收入=1000×200=20万元
各年销售收入折成现值:
20万×年金现值系数(P/A,10%,5),即:20万×3.7908≈76万元
两相对比95万元>76万元,显然,现时每台降价50元出售为好。
因这批收录机的毛利率为10%,则成本为:
1000×1000×(1-10%)=90万元
降价50元,立即卖出得销货收入为95万元
95万元-90万元=5万元(盈利)
如果5年陆续卖出,折成现值76万元。
76万元-90万元=-14万元(亏损)
结论:还是每台降价50元,立即卖出为好。
上述例子说明,企业经理必须重视资金的时间价值。但由于传统的管理观念的影响,许多人还不重视资金的利用效果,资金周转很慢。据统计,流动资金周转速度,上海市是68天,湖南省是101天;百元固定资金实现产值,上海是249元,天津是156元,湖南只有95元;资金利税率,上海是65.6%,天津是36%,湖南是21.9%。有的省还赶不上湖南。近几年虽一再提出重视资金利用效果,但起色不大。这说明我们付出的代价——劳动时间太多,获得的经济效益太低;另一方面,也表明在全国范围内提高资金利用率的潜力是很大的。
三、资金成本
(一)资金成本及资金成本率
企业由各种来源筹集到的资金不能无偿使用,而要付出代价。资金成本就是企业取得和使用资金而支付的各种费用。它包括资金占用费和资金筹集费用。股息、利息和资金占用费属于占用费用。资金占用费主要包括资金时间价值和投资者所考虑的投资风险报酬两部分。投资风险大的项目,其占用费率(利息率、股息率)较高。例如,长期贷款利率高于短期贷款利率,股票的收益高于债券的利息率。占用费用同筹资总额的多少和资金使用期的长短有直接关系,可视作资金成本的变动费用。
在筹集资金过程中发生的信托金融机构代理发行股票、债券的注册费和代办费、向银行支付的手续费等属于筹资费用。筹资费用同筹资使用期的长短无直接关系,可视作资金成本的固定费用。
资金成本通常以相对数表示。企业使用资金所担负的费用同筹集资金净额的比率,称为资金成本率。其计算公式为:
K=D/P(1-F)
式中,K为资金成本率;D为资金占用费;P为筹集资金总额;F为筹资费率,即资金筹集费占筹集资金总额的比率。
要说明的是,资金成本率只是一个预测的估计值,而不是事后精确的计算值。
(二)不同资金来源方式的资金成本
1.长期债券成本率。债券利息如同银行流动资金借款利息一样,是在所得税前利润中支付的,这样,企业实际上就少缴一部分所得税。
企业实际负担的债券利息=债券利息×(1-所得税税率)。
企业发行债券要发生一部分筹资费,筹资费的发生使企业实际取得的资金少于债券的票面额。企业实得资金=债券发行总额×(1-筹资费率)。因此,长期债券成本率的计算公式为:
Kd=I(I—T)/Q(1-f)
式中,Kd为债券的成本率;I为债券总额的每年利息支出;T为所得税税率;Q为债券发行总额,f为筹资费率。
例如,某企业发行长期债券500万元,筹资费率为2%,债券利息率为10%,所得税税率为33%,则长期债券成本率为:
500万×10%×(1-33%)/[500万×(1-2%)]≈6.84%
2.普通股资金成本率,计算公式为:
Ko=Do/Po(1-f)+G
式中,Ko为普通股资金成本率;Do为下一年发放的普通股总额的股利;Po为普通股股金总额;G为普通股股利预计每年的增长率;f为筹资费率。
3.优先股资金成本率,计算公式为:
KP=Dp/Pp(1-f)
式中,Kp为优先股资金成本率;Dp为优先股总额的每年股息支出;Pp为优先股金总额;f为筹资费率。
4.贷款资金成本率,计算公式为:
Kt=I(1-T)/Q
式中,Kt为贷款资金成本率;I为每年利息支出;T为所得税税率;Q为银行贷款总额。
(三)加权平均资金成本率
企业从不同来源渠道取得的资金,其成本是各不相同的。为了进行筹资决策和投资决策,就需要计算全部资金来源的综合资金成本率,即加权平均的资金成本率。其计算公式为:
Kw=∑WjKj
式中,Kw为加权平均资金成本率;Wj为第j种资金来源占全部资金的比重;Kj为第j种资金来源的资金成本率。
四、固定资金的管理
(一)固定资金与固定资产
固定资金是垫支在劳动手段上的资金,它的实物形态是固定资产。固定资金是固定资产的价值形态,或称固定资产的货币表现。
固定资产是指使用期限超过1年的房屋、建筑物、机械、运输工具,以及其他与生产经营有关的设备、工具等。不属于生产经营主要设备的物品,单位价值在2000元以上,并使用期限超过2年的,也应作为固定资产。现行财务制度规定,固定资产分为以下七大类:(1)生产用固定资产(其中再按经济用途进行明细分类);(2)非生产用固定资产;(3)租出固定资产;(4)未使用固定资产;(5)不需用固定资产;(6)融资租入固定资产;(7)土地(指1952年清产核资和1956年私营工商业转为合营时已经估价单独入帐的土地,以后征用的土地都不单独计价入帐。因征用土地而支付的补偿费应计入与土地有关的房屋、建筑物的价值)。
固定资金的特点,一是循环的周期长,因固定资产的价值是根据它在生产过程中磨损的程度,逐渐地、一部分一部分转移到所生产的产品上去,从产品销售收入中收回,直到报废才完成一次周转。二是固定资金的价值补偿和实物更新是分别进行的。因固定资金的价值补偿是随着固定资产的使用,每月提取折旧逐渐完成的;而固定资金的实物更新,则是在原有固定资产不能或不适宜再使用时,利用平时积累的资金来实现的。所以,固定资金的价值补偿和实物更新在时间上是分离的。三是固定资金集中投资,分次回收。
对固定资金管理的要求,一是保证固定资产的完整无缺;二是提高固定资产的完好程度和利用效果;三是正确核定固定资产的需用量;四是有计划地提取、分配和使用折旧基金;五是要进行固定资产投资的预测,使投资项目在技术上可行,在经济上合理。
(二)固定资产折旧
固定资产因损耗而转移到产品上去的那部分价值,叫固定资产折旧;由此而形成的货币准备金,称为折旧基金。折旧基金是补偿固定资产损耗的货币准备金,是进行固定资产全部更新的资金来源。
计算固定资产折旧额的方法有以下几种:
1.使用年限法,计算公式如下:
固定资产年折旧额=(原始价值+清理费用-残余价值)/使用年限
固定资产月折旧额=(原始价值+清理费用-残余价值)/(使用年限×12)=年折旧额/12
确定使用年限,既考虑有形损耗,又要考虑无形损耗。考虑无形损耗后而确定的使用年限,称为固定资产的经济使用年限。固定资产的经济使用年限比物理使用年限短。考虑无形磨耗,才能使固定资产的价值,在科学技术不断进步的条件下,全部得到补偿。
在实际工作中,通常利用折旧率来计算固定资产折旧额。其计算公式如下:
固定资产年折旧率=年折旧额/原始价值×100%,或=(原始价值+清理费用-残值)/(原始价值×使用年限)×100%
2.工作小时法,计算公式如下:
每工作小时折旧额=(原始价值+清理费用-残值)/预计使用期内的工作小时数
3.工作量法,计算公式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