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5292500000010

第10章 亲情的分量——国学经典中的人伦

扇枕温席:孝敬父母是最珍贵的美德

【原文】暑即扇床枕,寒即以身温席。(选自《东观汉记·黄香传》)

译:天热时就用扇子把床扇凉,天冷时就用自己的身体把席子温暖。

【背景链接】

东汉时,有一个人名叫黄香,很小的时候就知道亲近、孝顺父母。

在他九岁时,母亲去世了,父亲一人来养育他。他深知父亲的辛苦,对父亲倍加孝顺,一切家务活都由他一个人承担。别的小孩子在玩耍时,他在家里劈柴做饭,好让父亲有更多的时间休息。

夏天的时候,天气炎热,黄香的父亲干完活,坐在院子里乘凉。黄香就用扇子把床扇凉,然后伺候父亲上床就寝。冬天,天寒地冻,他先用自己的身体把被窝暖热,才让父亲躺下睡觉。日久天长,黄香对父亲的孝道深得乡邻的称赞。

在黄香12岁时,江夏的太守称他为“至孝”,汉和帝也曾嘉奖过他。

长大后,人们推举黄香当地方官。黄香担任太守时,体恤百姓们的疾苦,爱护子民,为百姓谋利。有一次,黄香出任太守的地区遭受了特大水灾,他毫不犹豫拿出自己历年的俸禄,赈济受灾的百姓;同时上奏皇帝,请求减免百姓当年的税务。百姓们都十分爱戴这位爱民如子的好官。

【智慧感悟】

有句古语说得好:“百善孝为先。”意思是说孝敬父母是各种美好品德中最为重要的品德。人生在这个世界,长在这个世界,都源于父母。父母给了我们生命,哺育我们成长。因此,孝敬父母,尊敬长辈,是做人的本分。试想一个人如果连孝敬父母,报答养育之恩都做不到,谁还相信他是个好人呢?又有谁愿意和他打交道呢?

我国自古以来就提倡孝道,儒家更是将“孝”作为仁义道德之首。做人应当从根本做起,孔子门下弟子中“七十二贤人”之一的有子曾提出过,“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人之本与?”意思就是说,一个人对待父母有孝心、对待兄长十分恭敬,却喜欢冒犯长辈上司,这样的人是很少的;不喜欢冒犯上级却到处作乱的,我从来没有见过。可见,孝是为人之根本,是一切品质道德的基础,一个重视孝道的人,势必会是一个待人恭敬有礼的善良之人。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孝敬父母占着至高无上的地位。别人要评价一个人,可能首先就要看他是否孝敬父母,古代的官府还有察举制举孝廉,以是否孝敬父母来作为政治评定的一项条件,有做得好的,就可以直接当官。即使现代已经不再像古代那样以孝道来品评考核一个人,我们也应恪守孝道,不能有丝毫松懈。从人性上讲,孝是理所应当不容置疑的。父母给予了我们生命,然后一点一点地将我们抚养长大成人。等我们长大后,父母就已年迈,体力和能力都大不如前。等到这个时候,就是我们予以回报的时候,我们就应像当年父母照顾我们一样照顾他们。乌鸦知反哺,羊羔知跪乳,一般动物尚且知恩善报,何况更为聪明的人类呢?孝其实就是一种回报的爱。父母对子女的付出总是毫无吝啬、无怨无悔,那么作为儿女的,以更多的付出来作为回报,这是无可厚非的,也是人之常情,更是一种至高无上的品行的体现。

芦衣顺母:对家人理应宽容

【原文】妒损,衣以芦花。父令损御车,体寒,失镇。父查知故,欲出后母。损曰:“母在一子寒,母去三子单。”(选自《论语·先进》)

译:因为嫉妒闵损,所以只给他穿用芦花做的棉衣。父亲让他驾车,他因为过于寒冷而把绳子掉在了地上。父亲知道缘由后要休继母,闵损却说:“母亲在的时候只有我一个儿子冷,如果母亲走了,那么就会有三个孩子挨冻。”

【背景链接】

闵损,即孔子的弟子闵子骞。

子骞的生母过世得早,他的父亲后来就又娶了位妻子。继母过门后,刚开始待他还好,等到她自己生了儿子后,情形却逐渐改变了,她只疼爱自己所生的骨肉,对子骞开始冷落了,处处看着都不顺眼,经常虐待他。冬天,她给自己的两个儿子穿着用棉花做的冬衣,却给子骞穿用芦花做的“棉衣”。

一天,父亲出门,子骞牵车时因为过于寒冷,将绳子掉落地上,遭到父亲的斥责和鞭打,芦花随着打破的衣缝飞了出来。这时,父亲才知道子骞一直受到继母的虐待。父亲大怒,返回家要休了后妻。子骞跪求父亲饶恕继母,说:“留下母亲只是我一个人受冷,休了母亲三个孩子都要挨冻。”父亲十分感动,就依了他。继母听说,悔恨知错,从此对待他如亲子。

【智慧感悟】

当父亲要休妻时,闵子骞用包容的心态及时予以劝阻,这不仅使其母大受感动,也维系了整个家庭。这就是一种感人至深的孝道。

我们常会说“天下无不是之父母”这样一句话。这句话单从字面上理解,意思就是说普天之下没有有过错的父母,但实际上人无完人,连圣贤之士都有可能犯错,更何况是身为普通人的父母呢?

孝顺、顺从便是孝。当然前提在于不违背“仁”与“礼”的标准,盲目地顺从只是不带头脑的愚孝。我们提倡孝,但并不提倡一味遵从的愚孝,对于一些原则上大是大非的问题,如果父母有错的话,那么就大可以对此提出非议并坚持自己正确的行为。然而在一些非原则性的小事上,如果父母有错的话,我们就理当以宽容之心来对待。

国学大师南怀瑾先生在《东西文化的“爱”和“孝”》一文中写道,“做父母的,虽然对子女有不是的地方,但从子女的立场来说,仍然需要以最大的“爱”心为父母斡旋过错。所以孔子也说:‘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而对于孔子的这一番话,南怀瑾先生则将其解释为“侍奉父母,对他们的过错应委婉地劝阻。如果他们不愿意听从,仍然应该恭敬地侍奉他们,不得冒犯。虽然心里忧愁,但也不能怨恨。”的确,父母总以宽广的心胸包容着儿女的一切,但当父母犯下过错时,身为儿女的我们是否也能像父母对待我们那样,以一颗感恩的心来包容他们的过错呢?我们常讲说人要以宽容的心态来待人接物,那么对待父母犯下的错误,如果并非有违于道德伦常的事情,那么就不妨宽容代之吧!

在漫长的人生道路上,亲情总与我们相随,它就像一条涓涓的溪流一样缓缓地流淌在我们的生命中。虽然有时父母也会犯错,但是只要你想想他们为你所做的一切,那一点小小的错误又能算得了什么呢?当你用你的爱心来包容父母的错误时,你就会发现,原来你所拥有的亲情是如此的珍贵,是任何一切事物都不能予以替代的。

负米养亲:孝是发自内心的诚敬

【原文】家贫。尝食黍薯之食。为亲负米百里之外。(选自《孔子家语·致思》)

译:家境贫寒,经常吃粗粮红薯度日。为了亲人,(子路)便亲自从百里之外的地方把大米背回家来。

【背景链接】

子路,春秋末年鲁国人。在孔子的弟子中以政事著称,是孔子的得意弟子,性格直率勇敢,十分孝顺。但子路小的时候家里很穷,长年靠吃粗粮野菜等度日。有一次,年老的父母想吃米饭,可是家里一点米也没有,怎么办?子路想到要是翻过几道山到亲戚家借点米,不就可以满足父母的要求了吗?于是,小小的子路翻山越岭走了十几里路,从亲戚家背回了一小袋米,看到父母吃上了香喷喷的米饭,子路忘记了疲劳。邻居们都夸子路是一个勇敢孝顺的好孩子。

父母去世以后,子路南游到楚国。楚王非常敬佩他的学问和人品,给子路加封到拥有百辆车马的官位。家中积余下来的粮食达到万石之多。坐在垒叠的锦褥上,吃着丰盛的筵席,子路常常怀念双亲,感叹说:“真希望再同以前一样生活,吃野菜,到百里之外的地方背回米来赡养父母双亲,可惜没有办法如愿以偿了。”孔子赞扬他说:“你侍奉父母,可以说是生时尽力,死后思念哪!”

【智慧感悟】

所谓孝敬,就是要做到由内而外的“敬”,才能算是孝敬,可见,孝应当是一种发自内心的诚敬之情。

做一时的孝敬之举容易,但长时间坚持孝举的话,如果没有这种发自内心的诚敬之情就很困难了。比如父母年迈疾病缠身,这就需要我们进行长期的照料,而这种长期照料正可谓是对人的一种挑战。或许在一开始我们可以很细心、无微不至地去照顾,但时间一长可能我们就会觉得不胜其苦了。父母老了,难免生病,给儿女的生活和事业带来负担,唯有对父母怀着一颗充满敬意的心,才能坚持做到孝顺父母,做到事必躬亲,做到在任何时候都和颜悦色,言语诚恳。

孔子曾经说过:“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意思就是说,要知道一个人是否孝顺,要在他的父亲健在的时候,观察他的志向,因为这时他没有自由行动的权利,要听父亲的教导;等到父亲不在了,要观察他的行为,如果他能长时间地遵照父亲生前的要求来约束自己,不曾有改变的话,就可以称他是孝子了。像孔子所说的这种“长时间地遵照父亲生前的要求来约束自己”的行为,其实就是发自一种诚敬之情,在这种感情的带动下,无论父母在世与否,人都能按照父母的要求和嘱托来约束自己的行为,以不服父母所托。

有些人会认为在自己成年有能力之后,为父母带来丰厚的物质回报就是一种孝,这其实是片面的。尽孝并不是用物质来衡量的,而是要看你对父母是不是发自内心的诚敬。倘若对父母始终怀有一颗诚敬之心,做符合父母期望的行为,这样即使你不能为父母带来优厚的物质条件,父母也能感到由衷的欣慰。毕竟普天之下,并非所有的父母都希望儿女能够飞黄腾达,能够为自己创造一个物质条件极度优越的生活环境,而做一个知恩善报的正直善良的人,是每个父母都希望儿女可以做到的。

亲尝汤药:为父母愿以身试险

【原文】帝目不交睫。衣不解带。汤药非亲尝弗进。(选自《二十四孝》)

译:皇帝眼睛都不眨一下,衣服也不脱,汤药如果不是自己先尝过绝不让(母亲)喝。

【背景链接】

刘恒是汉高祖刘邦的第三个儿子,初封代王,后来继承皇位,即汉文帝。刘恒是一个有名的大孝子,对他的母后很孝顺,从不怠慢。

有一次,他的母后患了重病,这可急坏了刘恒。他的母后一病就是三年,卧床不起。刘恒亲自为母后煎药汤,并且日夜守护在母后的床前。每次看到母后睡了,才趴在母后床边睡一会儿。刘恒天天为母后煎药,每次煎完,自己总先尝一尝,看看汤药苦不苦、烫不烫,自己觉得差不多了,才给母后喝。

刘恒孝顺母后的事,在朝野广为流传。人们都称赞他是一个仁孝之君。有诗颂曰:“仁孝闻天下,巍巍冠百王;母后三载病,汤药必先尝。”

汉文帝在位24年,重德治,兴礼仪,注重发展农业,使西汉社会稳定,人丁兴旺,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他与汉景帝的统治时期被誉为“文景之治”。后人为了纪念文帝的伟业和仁政以及他的孝道,将其列为二十四孝之第二孝。

【智慧感悟】

自古就有一说法,“久病床前无孝子”,而刘恒却能做到三年如一日,这份孝心实在令人感动并为之震撼。

我们总是不忘谈论孝道,也确实身体力行地付诸行动来实现口中所提的孝道,但试问又有多少人甘愿为了父母以身试险呢?父母为了自己的儿女倾其所有,再大的苦头都能吃,再难的折磨都能受,甚至在危机的情况下不惜以自己的生命来保护儿女的生命安全。反过来,又有多少做儿女的能为了父母甘愿将自己置身于险境中呢?当然,这并不是说为了表现孝道,就盲目地以身犯险,这样的行为也是不理智的。其实有些时候,我们所做的事情都是发自本能并非经过深思熟虑的,就如同刘恒为母尝药一样。这才是孝道植根于骨子里的表现。

父母之于儿女的爱是百分之一百,是全身心的付出,而儿女之于父母的爱可能就要在这个基础上大打折扣。这一方面在于身为儿女者可能年纪尚轻没有为人父母的切身感受,一方面则在于儿女成年后要顾及的事情太多容易疏忽对父母的关爱。无论是哪种原因,这样的情形实际上都是不应当出现的。父母哺育儿女是不为回报的,但身为儿女理应知反哺之道,纵然再分身乏术也应腾出时间来关心照顾自己的父母。如果父母还处在心力富足的中年时期,在他们劳累时给他们捶捶肩背、平日里主动承担起一些家务,这就是关爱的体现;如果父母已近垂暮之年,多陪着父母散散心聊聊天,常回家看看父母,帮他们做些他们有些力不从心的家务活,这也是关爱的体现;如果父母已到耄耋之时,守在他们身边,让他们在生命最后的岁月中每天都过得快乐舒心,纵然其他什么都不做,这也是一种关爱、一种孝道。

孝不是说说而已,不是高谈阔论满嘴仁义道德就是为孝,孝应是融化在日常生活中一点一滴的行为里的。为了父母,甘愿放弃牺牲自己的一切,这才是真正的孝道。

弃官奉亲:为亲情所做的牺牲是伟大的

【原文】除长安令,征补博士,未召,以母疾辄去官,免。(选自《晋书》)

译:废除长安令的官职,改封为博士,还未被授职,就因为母亲生病而辞去了官职。

【背景链接】

潘岳,字安仁,荥阳中牟人,晋武帝时任河阳县令。他事亲至孝,父亲去世后,他就接母亲到任所侍奉。他喜植花木,天长日久,他植的桃李竟成林。每年花开时节,他总是在风和日丽的好天,亲自搀扶母亲到林中赏花游乐。

一年,母亲染病想念家乡。潘岳得知了母亲的心愿,马上辞官奉母回到了家乡。虽然上级再三挽留,但他毫不动摇,说:“我若是贪恋荣华富贵,不肯听从母意,那算什么儿子呢?”

上级被他的孝心感动,便允许他辞官。回到家乡后,他母亲的病很快痊愈了。家里贫穷,他就耕田种菜、卖菜,然后买回母亲爱吃的食物。他还喂了一群羊,每天挤奶给母亲喝。在他精心护理下,母亲快快乐乐地安度晚年。

【智慧感悟】

“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衰老是自然界的规律,谁都无法逃脱生老病死。父母在竭尽所能地照顾我们的同时,也随着年龄的增加而一天天老去了。因此,子女要尽可能在父母有生之年多给父母关心和照料,回报父母的养育之恩,甚至不惜为了父母而作出必要的牺牲,这些都是理所应当的。否则,等到父母不在时再后悔,也已经是为时已晚于事无补了。

中华民族的个性比起西方来说要内敛得多,我们可能并不习惯将事情摆在嘴边说,譬如对父母直言说“我爱你”,但即使不说,我们也一样可以以亲身行动来表达自己对父母的爱。父母在尽心尽力照顾我们的同时,青春一点点逝去,青丝变成了白发,可我们在年少时也许并不能完全理解父母的爱。等自己也为人父母,理解了父母的苦心时,父母已经牙齿稀疏、目光混浊,没有精力感受我们的爱、接受我们的回馈了。

现代生活中经常能看到有些年轻的母亲为了养育孩子而放弃了自己辛苦经营的事业,这就是为父母者为孩子做出的牺牲。纵然有所牺牲,但相信父母都是心甘情愿的,而且内心也都是极为喜悦的。反过来,如果让成年人为了照顾年迈的父母而放弃一些东西时,又有几个成年人能够像当年父母为自己牺牲时那样心甘情愿呢?

在这个世界上,亲情是最为珍贵的,任何时候任何事都不能以牺牲亲情为代价。真正懂得孝道的人,在亲情责任与其他外在事物的权衡决策中,会毫不犹豫地选择亲情。因为别的东西没有了还可以重新去争取,但亲情不再、父母不再则是如何也弥补不了的。与其到那时再唏嘘嗟叹,不如趁早行动,不给将来埋下悔悟的隐患。

每个人都知道要孝顺父母,但并不是每个人都清楚应该怎样尽孝道。有人认为,给父母提供很好的物质条件就是孝顺父母,其实这只能做到“外安其身”。真正的孝道是要能够“内安其心”。如果不能从心里尊敬父母,就不是真正的孝道。牢记父母的年龄,一方面会因为父母健在而高兴,另一方面又会为他们已入暮年而忧惧。如果我们内心对父母有爱,那就马上行动,该作出必要的牺牲就果断作出,不要将尽孝留到明天。

乌鸟私情:人不事亲,不如禽兽

【原文】乌鸟私情,愿乞终养。(选自《陈情表》)

译:幼小的乌鸦长大后能反哺其母,我则请求皇上准许我在家为祖母刘氏养老送终。

【背景链接】

李密,名虔,字令伯,武阳人,西晋文学家。李密从小境遇不佳,出生六个月就死了父亲,四岁时舅父又强迫母亲何氏改嫁。他是在祖母刘氏的抚养下长大成人的,李密以孝敬祖母而闻名。相传,祖母生病的时候,李密痛哭流涕,每天晚上衣不解带,守在祖母的身旁,侍奉其左右。所有的食物、汤药,一定要先自己尝过,然后才给祖母进食。

蜀国灭亡后,晋武帝准备让李密做太子洗马这个官,郡县不断催促他前去任职。这时,李密的祖母已九十六岁,年老多病,李密舍不得离开祖母,于是,就上书给晋武帝,陈述家里情况,说明祖母年老多病,需要人侍奉,这就是著名的《陈情表》。

李密在《陈情表》中恳切地说:“如果没有祖母就没有今天的我,今天祖母需要我,否则就不能安度晚年。据说乌鸦都知道喂养衰老的母鸟,人岂能不如鸟呢?况且陛下是以孝道治理天下的,许多官员都受到您的垂怜,何况我比他们更加特别。我请求陛下准许我奉养祖母,让她安度晚年!”

《陈情表》言语恳切,委婉动人,晋武帝看了,为李密对祖母的一片孝心所感动,赞叹李密“不空有名也”,不仅同意暂不赴诏,还嘉奖他孝敬长辈的诚心,赏赐奴婢二人,并指令所在郡县,发给他赡养祖母的费用。

【智慧感悟】

“人不孝其亲,不如禽与兽。”这句话直白而深刻。孝是一切道德和爱心的根源,是一个人为人处世的根本,是做人的基本要求。倘若一个人连最基本的孝道都不懂的话,就无所谓礼义廉耻,甚至可以说还不如飞鸟走兽,毕竟自然界的动物们还有反哺跪乳之情。

儒家经典著作《论语》中就教导人们要孝敬父母,这一方面是为了让人们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另一方面也是为了培养人们的这种诚意,真心地尊敬每一个人,用心地对待每一件事情。一个人从小就生活在家庭里,从出生开始,父母就怀抱着,哺育着,儿女对父母的感恩之情是最深的。如果一个人连父母都不能从心底里感恩,发自肺腑地尊敬,那么还能谈及对他人他事的尊敬吗?

孝敬父母,不一定非要做出什么惊天动地感人肺腑的大事,平时生活中一点一滴的小事中足可窥见一个人孝道之心的轻重。当一个人成年之后,有了自己的事业、朋友、家庭,可能很难像小时候那样每天黏在父母身边,可能与父母的相处时间一天天减少,这样一来父母的心中难免就会有一些失落和担心。如果你是个讲求孝道的人,那么就最好尽可能地去延长与父母相处的时间,多和他们谈谈心,聊聊自己的情况,让父母得以安心,这其实就是一种最简单的孝道。

煮豆燃萁:兄弟切勿手足相残

【原文】文帝尝令东阿王七步作诗,不成者行大法。应声便为诗曰:“煮豆持作羹,漉菽以为法,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帝深有惭色。(选自《世说新语·文学》)

译:文帝命东阿王在七步之内作一首诗,如做不出来就施以重刑。(东阿王)张口就做出诗来:“锅里煮着豆子,是想把豆子的残渣过滤出去,留下豆子汁来做菜。豆茎在锅下燃烧,豆子在锅里哭泣。豆子和豆茎本来是同一条根上生出来的,为什么偏要急于相互煎熬呢?”文帝听后,脸上露出了惭愧的神色。

【背景链接】

曹丕与曹植都是曹操的儿子,他们都是才华横溢的文学家,与他们的父亲曹操合称“三曹”,以他们为代表的建安文学,在文学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笔。

曹植因才华出众,从小就受到父亲的疼爱。曹操死后,曹丕当上了魏国的皇帝。曹丕是个妒忌心很重的人,他一直都很嫉妒弟弟的才华,同时也担心弟弟会威胁到自己的皇位,于是就想置弟弟于死地。

一次,曹丕命人传曹植觐见,他对跪在地上的弟弟说:“父王在世的时候,总是夸奖你的文章写得如何如何好,可是,我怀疑那是别人替你写的。现在我倒要看看你是不是真的那么有才华。你我乃是兄弟,便以此为题,但诗中不可出现‘兄弟’二字。限你在七步之内作出一首诗来,得出来,便饶你不死,否则……”

曹植明知曹丕有心为难自己,但又无计可施,既伤心又愤怒。他强忍着心中的悲痛,在七步之内作了一首诗,当场念出来:“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曹丕听了这首诗,觉得自己对弟弟太过分了,不禁感到惭愧,便饶了曹植的性命,将其贬为安乡侯。

【智慧感悟】

血浓于水的亲情永远是我们心灵的寄托,在为人处世的情感生活中,亲人之间的情感是最真诚、最恒久的,它是亲密、友爱的象征。友就是和善相处,爱就是亲善相待。如果不能兄友弟恭,岂能长幼有序?又岂能敦亲睦邻、为人友善呢?

生活中我们有时会看到兄弟之间为了金钱或是一己私利而剑拔弩张反目成仇形同陌路,这着实令人痛心。就如同故事中曹氏两兄弟一样,曹丕因为个人的嫉妒心竟要擅取弟弟的性命,这实在是让人心寒不已。姑且不论是何缘由,但凡要以伤及兄弟间的感情为代价,这就是不值得的。

中国人讲求亲情,讲求家庭观念,讲求孝道,而与兄弟手足团结友爱既是重视亲情、重视家庭的体现,也是重视孝道的体现。试问哪个父母希望看到自己的儿女互相诋毁互成仇人呢?儿女之间起了摩擦,最伤心的人就是父母。我们讲孝不在让父母得到多么丰厚的物质报酬,也不在自己能创下多少丰功伟绩,能造成多大的社会影响力,而是在于能时刻陪在父母身边,让父母感到舒心放心。如果一个家庭里整日战争不断关系紧张或是横眉冷对,做父母的又怎么能安心颐养天年呢?要想真正意义上尽孝道,让父母过上好日子,那么就要和兄弟姐妹之间建立坚不可摧的亲情关系,且保证这种亲密的关系是任何外界的纷扰都不能打乱的。这样一来,父母就能够安心地享受儿女子孙所带来的天伦之乐,而身为儿女者,也是真正的尽了做子女应尽的义务,真正做到了“孝敬”二字。

同类推荐
  • 古文观止

    古文观止

    代以来最为流行的古代散文选本之一。清代吴楚材、吴调侯于康熙三十三年编选,有近八百首古文。所选文章语言凝练、短小精悍、乃千古传诵之作,从中不难看出编者细致和周到的眼光。书名为“观止”,于古文选编,其意可知,该书的编选意图就在于尽善尽美,一览此书,即可“观止”古文矣。本书亦有入选不当者,因为选编主要是着眼于考科举时做策论,但作为一种古代散文的入门书,仍有其存在价值。
  • 开心国学800问

    开心国学800问

    本书所选的国学知识难易适中、活泼有趣,犹如身临其境《开心辞典》,让人在一种快乐的氛围中开阔视野,提高文化修养。糕点为什么叫“点心”?“五福临门”究竟是哪“五福”?“黄花闺女”的“黄花”到底是什么花?婚礼上为什么一定要放鞭炮?
  • 国语

    国语

    《国语》以记述西周末年至春秋时期各国贵族言论为主,通过各有风格、各有特色的语言来塑造人物性格,表述不同人物的思想及命运,记载波澜壮阔的历史大事。
  • 百家姓·三字经·千字文·弟子规(中华国学经典)

    百家姓·三字经·千字文·弟子规(中华国学经典)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包罗万象,远不是一本书所能囊括的。本丛书只是选取其中部分内容分门别类进行介绍。我们约请的作者,都是各个领域的专业研究者,每一篇简短的文字背后其实都有多年的积累,他们努力使这些文字深入浅出而严谨准确。与此同时,我们给一些文字选配了图片,使读者形成更加直观的印象。无论您是什么学历,无论您是什么年龄,无论您从事的是什么职业,只要您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爱好者,您都可以从本书中获得您想要的。
  • 《后汉书》核心词研究

    《后汉书》核心词研究

    本书介绍了选题缘由、《后汉书》的研究概况、研究材料和研究方法。
热门推荐
  • 脑虫短篇

    脑虫短篇

    谨以此文纪念我曾看过的小说,反正都是悲剧。
  • 上乘之上

    上乘之上

    “当你在人间已经没有了追求,就会去追寻那虚无缥缈的上乘之上!”
  • 老子之道

    老子之道

    《道德经》,又称《道德真经》《老子》《五千言》等,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论述修身、治国、用兵、养生之道,而多以政治为旨归,被称为“内圣外王”之学,文意深奥,包涵广博,被誉为“万经之王”。道德经分上下两篇,原文上篇《德经》、下篇《道经》,不分章,后改为《道经》在前,《德经》在后,并分为81章,全文共约五千字。
  • 我喜欢的是变成猫的你

    我喜欢的是变成猫的你

    一块天外陨石,砸中了在自己家楼顶晒太阳的沈飞,从此,他拥有了变身为动物的特异能力,靠着这种特异能力,他泡妞赚钱走上了人生巅峰,可以说这块‘陨石’改变了沈飞的人生。但,直到某一天,迸射的火光穿过浓密的黑云,照亮了铺满森森白骨的地球大地,这时他才知道。自己变了,而世界,也变了…… 群:216959022
  • 旋木隐秋

    旋木隐秋

    那天,风很大,语墨兮和夜玄翊站在桥头,看着夕阳渐渐落下,地平线上方还残留下些许橙红的光影。在暗蓝的幕布下,它们是那样的单薄。它们在空中微微得颤动,一下,两下,三下……直至彻底的消失在夜幕之中,被黑暗……所吞噬。她问他:“如果有一天,你喜欢的那个人离开了你,你会怎么做啊?”他答:“只要她愿意回来,我就会一直等,等到她回来的那一天。”
  • 道门通教必用集

    道门通教必用集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2014年中国思想随笔排行榜

    2014年中国思想随笔排行榜

    本书由原人民日报文艺部副主任、著名作家王必胜选编,精选本年度思想随笔精品力作30余篇,包括王蒙,韩少功,梁晓声,李国文,梁衡等名家新作,思想新锐,文笔精练。编选依据艺术性、思想性、专业性的评选原则,经过编者的反复斟酌,将那些独具思想性的原创之作荟萃于一册,使之成为中国年度思想随笔的精华之作。
  • 余生,和让你笑的人在一起

    余生,和让你笑的人在一起

    像所有初入婚姻的姑娘一样,辛仪以为婚姻不过是个形式、和相爱的人结婚不过是躲在围城里继续谈谈恋爱。可是很快,宝宝来了,婆婆来了,每一天一字排开的、暴多的工作来了……婚姻的真相让人措手不及,然而倔强的姑娘从不曾学会倒戈……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
  • 庶女倾城:薄情皇帝失宠妃

    庶女倾城:薄情皇帝失宠妃

    他宠她,只因她是一枚棋子,还未到弃时。大婚当夜,没有含情脉脉,只有无尽的欺凌与折辱,他强取豪夺:“侍寝是你的荣幸,爱妃,为何要抗旨?”某女一脸黑线,硬生生地挤出两个字:“不会。”他冷冽一笑:“不会?我以身作则来教你可好!”九重宫厥,他给她最尊贵的身份,却让她过着最卑贱的生活!一世浮华,最终落得暴君杀妃的下场,重生蜕变归来,谁失了真心谁以江山为媒?